![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周测历史试卷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M01/24/04/wKhkGGYIrD6ARI1mAALH5v2svKc198.jpg)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周测历史试卷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M01/24/04/wKhkGGYIrD6ARI1mAALH5v2svKc1982.jpg)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周测历史试卷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M01/24/04/wKhkGGYIrD6ARI1mAALH5v2svKc1983.jpg)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周测历史试卷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M01/24/04/wKhkGGYIrD6ARI1mAALH5v2svKc1984.jpg)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周测历史试卷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M01/24/04/wKhkGGYIrD6ARI1mAALH5v2svKc198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历史测试试题一、单选题(30小题,每题2分,共计60分)1.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所知,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这些早期先民的文化区,时间上有先后,规模上有大小,水平上有高低,但是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A.以中原地区为主,逐渐向外辐射 B.分布广泛,多元一体C.在诸多区域同时出现,各自发展 D.各地区存在延续不断的继承关系2.西周中期有一位名叫矩伯的贵族除了用十块田地从贵族裘卫那里换取了一件价值八十朋的瑾璋之外,还用三块田换取了两件价值二十朋的虎形玉器、两件鹿皮披肩和一件蔽膝。这一现象表明当时A.井田制度走向崩溃 B.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C.贵族政治已经瓦解 D.传统秩序出现了松动3.有同学这样形容战国时期前秦诸子的思想,有的一股正气,平治天下:有的爱好和平,讲求实际功利;有的刻薄严苛,法度严明;有的带着癸遥魂儿,避世寻自由,这些思想分别是指哪家学派A.道家、儒家、法家、墨家 B.儒家、墨家、法家、道家C.墨家、儒家、法家、道家 D.墨家、法家、道家、儒家4.有学者认为,百家争鸣中各学派发表自己的观点,批评别人的看法,但也吸收了其它学派的思想。如荀子以礼为核心,但也重法。这说明A.春秋时期风气开放 B.各派思想本质相同C.百家既争鸣又融合 D.争鸣推动思想繁荣5.王夫之认为商周之变和周秦之变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两次政权更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曾随之发生变化。下列最能体现“周秦之变”的是A.从传位贤能到血缘世袭 B.从官僚政治到贵族政治C.从分封诸侯到郡县制度 D.从礼乐治国到法律治国6.秦统一前,在属邦(秦对少数民族设置的管理机构)之下由“臣邦君长”统辖“臣邦人”。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之后,境内蛮夷全部划归于郡下,由国家官吏行使管理职责,基本实现了郡县一元化。秦朝这一举措有利于A.中央集权的加强 B.地方制度多元化C.官僚政治的开创 D.君主专制的确立7.公元前110年,桑弘羊主持盐铁官营后,“一岁之中,太仓、甘泉仓满,边余谷;诸物均输,帛五百万匹。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据此可知盐铁官营A.促进了煮盐冶铁业发展 B.加重了百姓负担C.增强了政府的经济实力 D.稳定了盐铁价格8.汉武帝时实行刺史制度,明确规定刺史监察的范围,即“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逾越故事,信意举动,妄为苛刻”,要受到惩处。由此可知,汉武帝的“六条问事”A.有限制刺史权力之意 B.不利于刺史履行监察职责C.意在用刺史牵制郡国 D.防止了刺史与地方官勾结9.东晋时期,北方南下人口避开沿江膏腴之地,逐空荒而居,不与当地土著发生经济利益冲突,而且多向江南的岗埠地区发展,种植麦、菽。由此可见,人口迁移A.加剧了江南的人地矛盾 B.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C.改变了当地的经济结构 D.有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10.北魏孝文帝规定:“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容或不可卒革,三十己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罢官,所宜深戒。”由此可知,孝文帝改革A.旨在实现民族融合 B.得到官民的拥护C.沿用了汉族的制度 D.具有灵活性特点11.“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这段话反映了A.宗法血缘关系得到强化 B.郡县制发展威胁中央集权C.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 D.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12.唐代前期,各地负责监察的刺史的日常工作是与尚书省联系,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主要是向当地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 B.刺史权力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C.地方官制的失当削弱了中央集权 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13.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全国军政大权集中于三省,皇帝颁布政令,需要通过中书省和门下省副署才算合法”。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A.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 B.相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权C.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D.扩大了中书、门下两省的职权14.唐前期,科举中制举科目以文辞科和儒学科居多,策问针对性不强;唐中后期则以政事科为主,策问的题材包括藩镇割据、军费开支、财政税收、土地兼并、边疆关系、吏治铨选等重大问题。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 B.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动C.门阀士族势力的衰落 D.科举考试制彻底崩溃15.唐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这一变化反映了A.国家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丁税 B.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C.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D.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16.唐人译佛经,尽量用周孔之教和老庄之道来比附佛教,把“涅架”译为“无为”,把“释迦牟尼”译为“能仁”。道家主张“容乃大”,儒家主张“和而不同”,象李白、杜牧这样的儒家大师也主张儒道兼修。由此可知唐朝A.三教矛盾巳经化解 B.三教并立相互影响C.儒家处于绝对优势 D.政教合一维护统治17.有人认为,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关键是他有宽广、伟大的“诗圣的襟怀”。这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等诗句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据此分析,“诗圣的襟怀”的含义是A.对环境破坏的伤感 B.热爱和平的态度C.对农业生产的关心 D.爱国忧民的情怀18.唐朝时期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宋代民间则流传“做铁莫做针,做人莫做军”的俗语。唐至宋的这种变化A.源自宋代节度使的设置 B.源于崇文抑武政策推行C.与选官制度变革相适应 D.与边防压力加剧相关联19.宋代官僚制度中有官、职、差遣的区分。所谓官,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待遇,源于唐三省六部制的职事官系统,作为叙级、分等、定薪的依据。所谓职,为文官荣誉头衔。所谓差遣也称执事官,是官僚担任的实际职务,一般是临时性的。宋朝此举意在A.继承隋唐政治传统 B.加强封建君主专制C.提高官僚政治地位 D.创新官员监察机制20.元朝行省体制下,各省重要事务必须上报中书省,由中央做出决定。但对于职务范围内的事务可以自行解决,不需要全部上报中央。由此可知行省制A.不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B.容易形成地方分裂割据C.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兼顾 D.加强了对山东等地管辖21.辽国真正的宰辅机关是北、南枢密院。有了北枢密院,皇帝得以把一切政令贯彻到二府以至各部族;南枢密院其下还有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及各职能部门。虽然枢密院有两个,但军政大权最终还是集于皇帝一身。这表明辽国A.皇权受到了很大限制 B.北枢密院的权力高于南枢密院C.照搬宋朝的政治体制 D.枢密院的设置体现了皇帝意志22.阅读以下的“宋朝赋税结构变化表”。表格能够说明A.商税收入已经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B.北宋时期纸币成为市场流通的货币C.宋代加强农村契约租佃关系的管理 D.边境榷场贸易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23.北宋初年,苏舜钦的《苏州洞庭山水月禅院记》记载:“地占三乡,户率三千,环四十里……皆以树桑栀甘柚为常产。”这数千家果农以果园为“常产”,“糊口之物,尽仰商贩”。这反映出当时苏州地区A.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B.农产品开始商品化C.商品经济发展繁荣 D.雇佣关系日益普遍24.宋代的服饰色彩一反唐代浓艳鲜丽色,形成了淡雅恬静之风,风格趋于修长、纤细、朴素无华,在朝服上仍十分重视旧有传统基础上,体现等级的饰品与图案也更多、更加严格。这反映了宋代A.理学影响社会审美 B.商品经济异常活跃C.中央集权日益加强 D.平民社会色彩浓厚25.辛弃疾的词现存600余首,多以抗金御敌、恢复中原为中心主题,可以感受到他对北方故土的深切怀念和深沉的家国兴亡之感。辛弃疾的词作A.创作风格多样化 B.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C.成为文学的主流 D.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26.明成祖时期,阁臣秩皆五品,秉处政务,但阁臣不得直接管理六部诸司事务,诸司奏事也不得通告阁臣。这说明阁臣A.仅为皇帝的助手 B.拥有了票拟权C.位卑但为权臣 D.与六部无往来27.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权势强大 B.专制体制不复存在C.社会经济凋敝 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28.自秦朝君主专制建立以来,历代帝王为确保专制皇权在统治阶级内部始终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形成了封建社会独具特色的皇权政治。下列关于加强君主专制的史实错误的是A.汉武帝设立中朝,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B.光武帝增强尚书台的作用C.宋太祖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与宰相分权D.明成祖设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负责“批红”29.如图反映了清朝奏折制度的流程。以下对奏折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A.强化了特务机构 B.削弱了中枢权力C.提高了决策效率 D.完善了监察体系30.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专业商行,别名“洋货行”“洋行”,有“金山珠海,天子南库”之誉。下列关于“十三行”的叙述正确的是A.体现出清政府在新形势下逐渐开放 B.折射出清政府实施闭关锁国的政策C.极大地促进了中西经济贸易的发展 D.由清政府任命“十三行”官吏加以管理二、材料分析题3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明太祖初一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燮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摘编自张廷玉《明史》卷一〇九材料二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狐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搀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摘编自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明朝前期对传统中央官制的继承和创新的主要史实。(6分)(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阁臣的地位和权力有何变化?(4分)(3)据材料二,指出明中期阁臣对政治建设的积极作用,并分析其原因。(10分)32.统一多民族国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华夏国家、民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这种一体化进程打破“邦国”“宗族”壁障,使国家、人民不论在政治制度、个人身份、族类从属上都发生极大变化。——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材料二他是中国封建王朝中最杰出的君主之一,奠定了西汉王朝强盛的局面,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还开辟了辽阔的疆域,奠定了汉地的基本范围;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伟大民族永远的名字。——摘自求实:《汉武大帝(解说词)》材料三清朝,西藏地区与中央政府的联系更加紧密,西藏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于清初到北京,受到顺治帝接见,被正式赐于“达赖喇嘛”封号。雍正二年(1727年)……。乾隆五十七年又制定……。——北师大版《历史(七下)》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民族的变化。(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他“开辟辽阔疆域”的主要举措。(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是如何加强对西藏的管理?(8分)参考答案1.B【详解】由材料“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它们各有特点,自成系统,既有个性,又有共性”可知,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分布广泛,多元一体的特点,故选B;材料强调了多元一体,而未强调中原的特殊地位,排除A;中华文明起源在时间上是有先后的,C项同时出现的说法错误,排除;材料没有提及各地区产生的文明的后续发展状况,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2.D【详解】西周中期,矩伯不顾井田制下土地归天子,各级贵族只能使用不能买卖的规定,用田地换取玉器、鹿皮等奢侈品,表明当时传统的经济秩序出现了松动,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西周时期井田制走向了崩溃,A项错误;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是在战国时期,B项错误;西周时期贵族政治尚未瓦解,C项错误。
3.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强调的是社会责任感,墨家“讲求实际功利”,法家强调的是“严刑酷法”,道家强调的是逍遥的人生态度,因此B正确,ACD排除。故选B。4.C【详解】百家争鸣中各学派除了批评别人的看法,同时也吸收了其它学派的思想,说明百家既争鸣又融合,故选C;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各学派代表不同阶级的利益,各派思想本质不相同,排除B;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点睛】5.C【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六国后,以郡县制取代了周朝的分封制,建立了中央集权制,体现了周秦之变的内涵,故选C;A项发生于夏朝建立之初,不是周秦之变的内容,排除;郡县制的建立意味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B项说法本身错误,排除;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实质为人治,而非法治,故无法得出从礼乐治国到法律治国的发展趋势,排除D。6.A【详解】材料体现的是秦朝对地方推行郡县制,这一制度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具有积极作用,A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地方制度的统一性,B排除;官僚政治在秦统一前就已经出现,C排除;材料与君主专制无关,D排除。故选A。7.C【详解】根据“一岁之中,太仓、甘泉仓满,边余谷”“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可知,盐铁官营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故选C;材料没有涉及煮盐冶铁业发展的信息,排除A;“民不益赋而国用饶”意为不增加赋税,国家财政很充足,因此材料不能体现百姓负担加重,排除B;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8.A【详解】材料“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体现的是汉武帝对刺史职权范围进行限制,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9.B【详解】由题干信息可知,东晋时期,北民南迁,他们避开沿江膏腴之地,逐空荒而居,多向江南的岗埠地区发展,种植麦、菽,由此可见,人口迁移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B正确;加剧了江南的人地矛盾与题干“北方南下人口避开沿江膏腴之地,逐空荒而居”等信息不符,A排除;题干未涉及“经济结构”的相关信息,C排除;题干叙述的是北民南迁,不可能有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D排除。10.D【详解】孝文帝根据不同人的年龄采取不同的措施,体现了灵活性的特点,故选D;实现民族融合是孝文帝改革带来的客观影响,不是目的,排除A;改革遭到守旧势力的反对,排除B;学习汉语不是沿用汉族制度,排除C。11.D【详解】根据“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可得出藩镇割据形成了地方叛乱势力,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当时没有宗法制,排除A;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材料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C。12.C【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尚书省是唐朝三省六部制的体现,监察各地的刺史与尚书省联系;节度使制度是唐中后期藩镇割据的体现。题干中代表中央政府权力的尚书省的职能已经逐渐被地方藩镇节度使所取代,这反映出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唐王朝的中央集权,故C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刺史由唐前期对尚书省(中央)负责到唐中后期对节度使(地方)负责,未提及皇权强化与尚书省地位的关系,故A选项错误;材料中刺史的变化体现出唐朝中后期节度使(地方)实力的增强,并未体现刺史权力的增强,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唐朝中后期中央缺乏对地方的管控,故D选项错误。13.B【详解】三省六部制下,皇帝颁布政令,通过中书省和门下省副署才算合法,说明相权对皇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制约作用,故选B;材料没有涉及三省分工明确,排除A;材料表明相权对皇权的制约,无法体现削弱了相权,排除C;皇帝颁布政令需要通过中书省和门下省副署才算合法,并非强调中书、门下两省的职权的扩大,排除D。【点睛】14.B【详解】根据“唐中后期则以政事科为主,策问的题材包括藩镇割据、军费开支、财政税收、土地兼并、边疆关系、吏治铨选等重大问题”可以看出,唐朝中期之后,国家由盛转衰,统治面临着诸多问题,因此在科考的题目及内容中也有相应的体现,故B项符合题意;当时并没有经世致用思潮,排除A;门阀士族势力衰落与科考内容的变化没有关系,排除C;D项不符合唐朝的史实,排除D。15.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的两税法改变了租庸调制“以丁身为本”的征税原则,“唯以资产为宗”,重视实际纳税能力,这意味着封建政府对人民的人身控制有所减弱,同时也多少改变一些负担不均的现象,故选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并没有废除人丁税,只不过是改变了“以丁身为本”的征税原则,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宋朝时期,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排除C项;两税法的实行是针对安史之乱之后,国家财政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而并非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排除D项。16.B【详解】唐人用周孔之教和老庄之道来比附佛教,反映了唐朝三教并立相互影响,故选B;A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政教合一”,排除D。【点睛】17.D【详解】从材料“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南国旱无雨”等描述中可以看出诗人爱国忧民的情怀,故选D;国破并不是环境破坏造成的,因此杜甫感叹的不是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排除A;材料中的诗句并未体现出诗人对战争的态度,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C项只能在“南国旱无雨”这句话上有所体现,其不如D项全面,故其并非最佳答案,排除。18.B【详解】材料反映了唐朝重武轻文到宋朝重文轻武的变化,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建立后,为吸取唐朝重视武将导致藩镇割据的教训,推行重文轻武政策,采用文人治理地方,所以出现材料所述变化,故B符合题意;源自宋代节度使的设置,说法错误,故排除A;唐宋选官制度均是科举制,且科举制与材料现象无关,故排除C;材料强调的是政府政策的导向作用,边防压力加剧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19.B【详解】根据材料“宋代官僚制度中有官、职、差遣的区分”及具体的划分规则可知,宋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采取了分化事权的方法,因此材料所述措施的主要意图是加强封建君主专制,B项正确;根据材料“所谓官,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待遇,源于唐三省六部制的职事官系统,作为叙级、分等、定薪的依据”可知,宋朝时期“官”体现了隋唐政治传统,但这不是材料主旨内容,也不是材料所述措施的意图,A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宋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采取了分化事权的方法,因此材料所述措施的主要意图是加强封建君主专制,而不是提高官僚政治地位,C项错误;材料所述措施的主要意图是加强封建君主专制,而不是为创新官员监察机制,D项错误。20.C【详解】由材料“各省重要事务必须上报中书省……对于职务范围内的事务可以自行解决,不需要全部上报中央”可知,行省制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又给予了地方一定的自主权以提高它们的行政效率,故选C;如果A项成立,那么行省制就不会现在省制的开端了,排除;行省制遵循犬牙交错的原则,其不容易产生地方分裂割据势力,排除B;D项没有强调出地方的自主性,它与材料信息并不是十分贴合,排除。21.D【详解】根据材料“虽然枢密院有两个,但军政大权最终还是集于皇帝一身”可知,两个枢密院各司其职,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一身,得出辽国枢密院的设置是为了加强皇权,体现皇帝的意志,D项正确;南北枢密院都是宰辅机关,最终军政大权都集中于皇帝一身,说明了皇权的集中,因此皇帝权力没有受到极大的限制,A项错误;根据材料南北枢密院负责不同的工作,各司其职,没有体现北枢密院的权力高于南枢密院,B项错误;北宋的中央机构为“二府三司”,没有南北枢密院,因此不是照搬北宋的政治体制,C项错误。22.A【详解】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宋朝的农业税占比降低,非农业税占比不断增加,说明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故选A;表格信息没有涉及纸币和农村契约租佃关系的管理,排除BC;商税的收入不能说明其都来源于边境榷场,排除D。23.C【详解】根据“皆以树桑栀甘柚为常产”“常产”,“糊口之物,尽仰商贩”反映出苏州一带经济作物种植量大,商品经济繁荣,故C项正确;A项是鸦片战争后,排除A;B项“开始”错误,排除B;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24.A【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这种思想体现在服饰文化上,风格就是趋于修长、纤细、朴素无华,故选A;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不符合“体现等级的饰品与图案也更多、更加严格”,排除。【点睛】25.B【详解】材料“多以抗金御敌、恢复中原为中心主题”体现的是山河破碎,国家分裂对辛弃疾词风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B正确;材料未涉及多种风格,A排除;当时的宋词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仅从材料是无法得出以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是文学的主流,C排除;苏轼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D排除。故选B。26.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成祖设立内阁时,阁臣的品秩低,受的限制多,无权统率六部诸司,说明阁臣仅为皇帝的助手,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阁臣拥有了“票拟权”,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阁臣“为权臣”,C项错误;阁臣与六部无往来与其“秉处政务”的职责不符,D项错误。
27.A【详解】据材料“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等信息可知,内阁首辅张居正能够制止皇帝的命令,说明其权势强大,A正确;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B错误;材料不能反映社会经济凋敝,且“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从侧面反映出国库充裕,C错误;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因此当时不存在相权的问题,D错误。28.D【详解】明成祖设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负责“票拟”,皇帝“批红”,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ABC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29.C【详解】奏折制度下,官员直接将密折呈送给皇帝,皇帝批阅后直接下达给官员,减少了中间的环节,从而提高了决策的效率,故选C;呈送密折的官员多是地方官员,不属于特务机构,排除A;该制度由官员与皇帝直接联系,和中枢权力没有关系,排除B;该制度是强化君主专制的表现,并不是为了完善监察体系,排除D。30.B【详解】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有“金山珠海,天子南库”之誉,是清代闭关锁国政策的产物,B正确;广州十三行体现了政府闭关锁国政策而非开放政策,排除A;十三行货物吞吐量有限,不可能极大促进中西贸易,排除C;十三行的管理主要通过公行处理,而非政府任命官员管理,排除D。31.(1)继承:明初仿元制设立中书省,仿宋制设殿阁大学士;创新:明太祖废除丞相,分权六部;明成祖设内阁。(6分)(2)地位:不断提高;权力:由仅备顾问到获得票拟权。(4分)(3)积极作用:缓冲皇帝与国家机构的矛盾,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行。(4分)原因:明中期阁臣大多具进士资格,文化素养较高;熟悉政令,政治素养较高;立场比较客观,办事公允。(6分)【详解】(1)“主要史实”,据材料一信息“明太祖初一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得出继承:明初仿元制设立中书省,仿宋制设殿阁大学士;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快中子增殖堆及配套产品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年太阳能热发电系统合作协议书
- 2025年分级设备地矿勘测设备:钻探机合作协议书
- 可穿戴设备电池寿命测试规程
- 2025年镁质瓷合作协议书
- 2025年治疗精神障碍药项目合作计划书
- 阿凡达观后感生态与文明的思考
- 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合同
- 三字经经典解读与传承
- FDU-PB-22-生命科学试剂-MCE
- 爱国主义教育法 讲座
- 塑料件外观检验规范
- 消费者行为学教案-消费群体与消费者行为教案
- 创伤失血性休克中国急诊专家共识
- 小区监控改造方案
- 环保设备设施风险分析评价记录及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 建设施工安全风险辨识和管控清单
- GA/T 2016-2023公安视频图像信息系统运维管理规范
- 第1课+古代亚非(教学设计)【中职专用】《世界历史》(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 老年人误吸的预防
- 血糖监测(操作)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