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鉴赏艺术形象-2023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分类知识点(全国通用)_第1页
文学类文本鉴赏艺术形象-2023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分类知识点(全国通用)_第2页
文学类文本鉴赏艺术形象-2023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分类知识点(全国通用)_第3页
文学类文本鉴赏艺术形象-2023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分类知识点(全国通用)_第4页
文学类文本鉴赏艺术形象-2023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分类知识点(全国通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现代文阅读之文学类文本重难点讲解--鉴赏艺术形象(重点)

一、知识点详解?

知识点1:考点解读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鉴赏”,是指鉴别欣赏文章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是对文章的思想感情、主题

的社会意义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做出的赏析。

“形象”,是指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的且能激发人们思想的生活图景,多

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点以及景物和场面等。文学作品中作者往往把深刻

的思想、动人的情感等,通过生动的画面和蕴涵作者主观情感的景物表现出来,达到情感

与事物'景象等和谐一致。

设题角度有:

①形象的特点。文章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有何个性特点和典型性。

②塑造该形象的原因。作者为何塑造这一形象,形象的地位和意义,形象具有什么样

的典型意义或社会意义。

③形象的塑造。作品的形象使用什么样的手法塑造的。

知识点2: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1)描写的角度

【人物描写】

①肖像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外部特征进行描绘的手法,具体的包括容貌、身材、表情、

衣着、姿态等的描写。它对于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的完整体现,有着重要的烘托作用。因

为人物的外部特征总是同人物内在的心理活动、精神状态相联系的。

②动作描写。对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行为动作的描写手法。典型的动作描写,不仅要

写出人物在特定情势下的行动,还要写出人物以何种独特的方式完成这个动作,通过对人

物动作的描写可以透露出人物内在的心灵世界。

③语言描写。具体包括对话、独白、旁白以及语气声态等的描写。对人物语言的描写

要注意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要与人物的身份经历、文化修养、习惯爱好、心理状态以及所

处的特定场合吻合。

④心理描写。对人物在一定情景中的想法'感触、情绪意识等进行的具体刻画。可以

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基础和行动的内在依据。有时可直接由作者进

行描绘,或由人物的独白、梦幻来进行披露,有时可以间接地通过景物及人物肖像、动作、

语言'所处环境及遭遇等来进行折射。?

【环境描写】

一般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自然环境指人物周围的一切事物,事件发生

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景物等。环境描写可以用于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突出主题,在文学作品中也是人物性格描写的一个延伸。社会环境主要指特定的时代风光、

社会背景等,一般不能以单独的形态存在,要借助自然环境加以体现。在具体的作品中,

它主要体现在对人物活动的社会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描写上。社会环

境是形成人物思想性格的客观基础和条件依据。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通过

对人物生活具体环境中陈设、格局、气度、色调等的描绘,来烘托人物的情趣'爱好'气

质、理想、情操等思想性格;一是通过对某种特定社会生活情景的展示,为人物提供宏观

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时代文化氛围。

【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指对生活中那些细致而又特别富有表现力的典型环节所作的特写式描写。它

是叙事性文章的最小的描写单位。它把事物最细微、最本质的情状特点,鲜明逼真地呈现

出来。

【场面描写】

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中,展开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的描写。主要体现在人

与人之间相互发生关系而构成的人物活动的“动态”描写上,同时也表现在作为人物活动

背景的特定环境渲染上。通过场面中环境和人物活动的描写,来渲染气氛,刻画人物思想

性格。

(2)描写的方法

【白描和工笔】

①白描指使用最简洁的笔墨,不加烘托地勾勒出生动、传神的形象。

②工笔指用细腻入微、工整细密的笔触,对人物和环境进行精雕细琢的描写方法。它

文字细密、色彩浓郁,往往借助于对比、比喻、比拟、夸张等修辞手法,把客观事物复杂

斑斓的状貌,具体而细致地表现出来。在小说中常用来写景和展示人物心理。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02/65

①正面描写,即直接描写,是对所描写的人物、事件等作正面、直接的刻画,不借助

于人和媒介物的烘托。

②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是对所描写的对象不作直接的刻画,而是借助于媒介物的

描写,来烘托所要描写的人或物。这种笔法比较含蓄、委婉,给读者留下较大的自由想像

空间,增加描写对象的主题内涵和艺术感染力。??

【主观描写和客观描写】

①主观描写,是作者用浓厚的情感色彩去描绘人物或意象的笔法。所描写的人物和事

物往往是作者情感世界的一种观照和折射,渗透着作者主观上的喜怒哀乐的思想情绪,也

就是说,描写的内容带有作者的主观情感。

②客观描写,是客观、具体地描写事物的本来形态状貌,不带有作者情感色彩的笔法。

知识点3:鉴赏和评价形象的思路

D从类别(性别、职业、身份、辈分等)上定性;

2)从突出的性格上定位(文本中有个性特点的形容或概括,识别就可以);

3)从人物拥有的精神品德上定位(从人物的言行中可以看出)。

二、真题重现

(2020•浙江•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苏]康斯坦丁•帕乌斯托夫斯基

彼得洛芙娜搬来一个月后,波塔波夫老人就去世了。这座房子里就剩下彼得洛芙娜和她的女儿瓦丽娅。

这座只有三个房间的小屋坐落在山上,小屋后面是一座凋零的花园。

离婚后的彼得洛芙娜离开莫斯科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习惯这座空旷的小城。可是回莫斯科已

经不可能了。她在这座小城的军医院找了事做,受伤的心也就暂时安定下来了。

渐渐地,她有点喜欢上这座小城了,喜欢上了这小城冬日里洁白、温柔的雪。她渐渐习惯了小屋里摆

放着的那架走了调的钢琴,习惯了挂在墙上的那些业已发黄的照片。

她知道老人有一个儿子,如今正在黑海舰队上服役。桌上有一张他的照片。有时,她会拿起他的照片,

端详一番,她总是隐约觉得似乎见过他,可是,是在哪里呢?是什么时候的事呢?

水兵那双安详的眼睛仿佛在问:“喂,怎么样?难道您真的想不起来,我们是在哪里相会的吗?”

冬天到来之后,陆续有写给波塔波夫老头的信寄来。彼得洛芙娜把这些信都叠放在书桌上。有一大夜

里,她醒了过来。窗外的白雪发出昏暗的光亮。她点燃桌上的蜡烛,小心地抽出一封信,拆开了信封,环

顾了片亥L便读了起来。

“亲爱的老爷子,”她念道,“我从战场上下来已经在医院里躺了一个月了。伤不是很重。总的来说,

伤快要养好啦。”

“爸爸,我常常想起你,”她接着念下去,“我也常常想起我们家这座小屋,但这些离我似乎都非常

遥远。我只要一闭上眼睛,立刻就会看到:我好像正在推开小门,走进花园。这是在冬天,白雪皑皑,可

是通向那座旧亭子的小径被清扫得干干净净,钢琴当然已经修好啦,你杷那些螺旋状的蜡烛插在了烛台上。

钢琴上摆着的还是那些曲谱:《黑桃皇后》序曲和抒情曲《为了遥远的祖国的海岸……》。门上的铃还响

吗?我走的时候还是没来得及把这修好。我难道还能再见到这一切吗?我明白,我在保卫的不仅是整个国

家,也在保卫这个国家里的每一个角落,包括我们家的花园小屋。

“我出院后,会有一个很短的时间回家探亲。我还不能确定。不过最好别等。”

她思忖,或许就在这两天内,这个陌生人就会从前线回来。

一大早,彼得洛芙娜就吩咐瓦丽娅拿起木铲去清理通向山坡上那座亭子的小径。这座亭子已经非常破

旧了。彼得洛芙娜修理好了门铃,她按了按门铃,门铃响了起来,声音很大。她显得格外精神,面色绯红,

说话嗓门特别大。她从城里请来了一位老技师,他修好了钢琴,说这确是一架好钢琴。

老技师走了之后,彼得洛芙娜小心翼翼地从抽屉翻找出一包粗粗的螺旋状蜡烛。她把蜡烛插到了钢琴

架上的烛台上。晚上,她点燃蜡烛,坐到钢琴前,顿时,整个房子都充满了音乐声。

还在火车上,波塔波夫中尉就算好了,留给他待在父亲那儿的时间不超过一昼夜。火车是下午到达小

城的。就在车站,中尉从认识的站长那儿了解到,父亲已经在一个月前去世了,如今在这座屋里住着的是

一个带着女儿从莫斯科来的陌生的女歌唱家。站长建议中尉就别回家去了。

中尉沉默了一会,说了声“谢谢”,便走了出去。站长看着他的背影,摇了摇头。

穿过小城,一片暮霭中,波塔波夫终于走到了房子跟前。小心翼翼地打开小门,可是小门还是咯吱地

响了一声。花园仿佛抖动了一下。树枝上有雪花簌簌飘落,沙沙作响。他环视四周。雪地里,一条已打扫

干净的小径通向旧亭子,他不知不觉地走到了亭子里,把手放在年代已久的栏杆上。远方,森林的尽头,

天空雾蒙蒙一片,呈现出粉红色的霞光,大概是月亮在云层后面慢慢升起的缘故。

“怎么会是这样?”波塔波夫一脸茫然,轻声地自言自语道。

不知是谁小心翼翼地拍了拍波塔波夫的肩膀。他回过头去。在他身后站着一位年轻的女人。“进屋吧,

别在这站着。”女人轻轻说。波塔波夫一言不发。女人拽着他的袖口,沿着打扫干净的小径走向小木屋。

快到台阶的时候,波塔波夫停了下来,感到喉咙里一阵痉挛,几乎喘不上气来。女人还是那样轻柔地说道:

“没关系。请您别拘束。很快就会过去的。”

他进了屋子。整个晚上波塔波夫都无法消除一种奇怪的幻觉,仿佛他处在一种飘然的、影影绰绰的,

04/65

但却十分真实可靠的梦境中。钢琴、蜡烛……屋子里的一切都如他当初想看见的一样。

彼得洛芙娜坐到钢琴前,小心翼翼地弹奏了几曲,转过身,对波塔波夫说:

“我觉得我好像在哪儿见过您。”

“也许吧,”波塔波夫答道,“不过,想不起来啦。”

几天之后,彼得洛芙娜收到了波塔波夫写来的信。

“我当然记得我们是在哪里相逢的,”波塔波夫写道,“可是我不想在家里对您说。您还记得1927

年在利瓦季亚吗?在一条小道上,我只看了您一眼,您的倩影就永远刻在了我脑海里。当我看着您的背影

远逝,我就知道,您是会让我的一生发生改变的人。可我当时不知为什么就是没有追上去。在这条小道上,

我只看了您一眼,就永远失去了您。不过,生活看来对我还是很宽厚的,让我又遇上了您。如果能有一个

美满的结局,如果您需要我的生命,那它当然是属于您的。”

彼得洛芙娜放下手中的信,两眼朦胧地望着窗外那白雪皑皑的花园,低声说道:

“天呐,我从来没有去过利瓦季亚!从来没有!可是,现在这还有什么意义吗?该不该让他知道这一

点呢?或者干脆欺骗一下我自己吧!”

她捂住自己的双眼,笑了起来。

1943年(有删改)

10.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11.简析彼得洛芙娜这一人物形象。

12.作者用了哪些手法使小说结构紧凑?

13.钢琴的修复在作品中有哪些寓意?试加以分析。

【答案】10.①使用叠词、拟声词。如用"簌簌""沙沙"等摹写环境,衬托人物心理。②语言具有暗示

性(或具有象征色彩)。如通过描写月亮升起,暗示(或象征)波塔波夫内心重燃希望。③语言具有诗化

风格。如通过"花园仿佛抖动了一下”的拟人化描写,发现波塔波夫内心的情感波澜,情景交融,充满诗

意。????IL①体贴别人、善解人意。当她从信中得知男主人公的期待之后,帮他实现了愿望。②多情、

浪漫。比如修好门铃后,她对即将回来的男主人公充满了期待,兴奋得面色绯红。③热爱生活、积极主动。

离婚后移居小城的她,积极拥抱生活的新变化。见到不敢进屋的男主人公,主动拉他进屋,并为他弹奏钢

琴。????".①情节前后照应。小说开头以悬念的方式提到女主人公觉得和对方似曾相识,结尾进行呼应。

②利用书信来加快小说的叙述节奏。通过书信,将男女主人公的心灵迅速拉近。③利用景物进行前后勾

连。雪、钢琴、蜡烛等景物反复出现并前后勾连、照应。④场景相对集中。通过压缩空间的方式,将场景

集中到波塔波夫老人的花园、小屋。????13.①心理创伤的修复。受伤的心灵就像小说中架走了调的钢琴,

钢琴修复寓有人们的心理创伤得到修复并重新奏响心灵的美好乐章之意。②爱情的修复。战争背景下被冲

淡的爱情乐章重新奏响。③战后家园与生活的重建。战后家园重建与美好生活的乐章重新奏响。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位精彩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品位精彩语言

表达艺术,一般可从以下几点入手:从用词方面分析,是否有生动的动词、形容词、叠词、象声词等;从

句式的角度分析,是否运用短句,或者长短句结合,整散结合等;从手法的角度分析,是否使用修辞手法、

各种表现手法、各种表达方式等;还可以从文章语言的整体的风格角度来赏析。作答时,结合文章内容分

析这样表达带来的效果。

①在所给画线句子中,使用叠词、拟声词。如描写屋外景色时,文中写到,“树枝上有雪花簌簌飘落,

沙沙作响,,,用"簌簌""沙沙”等摹写环境,衬托人物波塔波夫在父亲去世后回到家中的矛盾心理。②语言

具有暗示性(或具有象征色彩)。如“天空雾蒙蒙一片,呈现出粉红色的霞光,大概是月亮在云层后面慢

慢升起的缘故",通过描写月亮升起,描写霞光为"粉红色”,暗示(或象征)波塔波夫内心重燃希望。③

语言具有诗化风格。如通过"花园仿佛抖动了一下”的拟人化描写,表现波塔波夫内心的情感波澜,情景交

融,充满诗意;另外整个画线部分,出现了很多景物细腻的描写,如“树枝上有雪花簌簌飘落,沙沙作响""雪

地里,一条已打扫干净的小径通向旧亭子”"远方,森林的尽头,天空雾蒙蒙一片,呈现出粉红色的霞光"

等,通过雪地、旧亭子、天空、霞光等的描写,把景色描写得诗情画意,从而更好地表现波塔波夫复杂的

心境。

1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能力。概括人物形象,首先总体把握文本内容,根据人物的肖像、

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来揣摩人物性格;其次,找出文中作者的议论句,或者作品中其他人物对

人物评价的语句,来评判人物性格;第三,通过事件综合起来总结人物的性格特点。

①体贴别人、善解人意。小说中,彼得洛芙娜在一天夜里偶然读到波塔波夫写给父亲的信件,她被波

塔波夫充满爱的精神感动,得知波塔波夫的期待之后,彼得洛芙娜决定帮他实现愿望,"一大早,彼得洛

芙娜就吩咐瓦丽娅拿起木铲去清理通向山坡上那座亭子的小径""彼得洛芙娜修理好了门铃”"她从城里请来

了一位老技师,他修好了钢琴",这些都能说明彼得洛芙娜是一个心地善良、体贴别人、善解人意的人。

②多情、浪漫。比如,修好门铃后,她对即将回来的男主人公充满了期待,兴奋得面色绯红;她还小心翼

翼地从抽屉里找到蜡烛,把蜡烛插到了钢琴架上的烛台上:她坐到钢琴前,小心翼翼地为波塔波夫弹奏了

几曲,这些说明彼得洛芙娜是一个多情而浪漫的人。③热爱生活、积极主动。离婚后移居小城的她,由以

前的抱怨变为“她有点喜欢上这座小城了,喜欢上了这小城冬日里洁白、温柔的雪",说明积极拥抱生活的

新变化。她和波塔波夫素不相识,却精心为他准备好一切,见到不敢进屋的波塔波夫,主动拉他进屋,并

为他弹奏钢琴,这些都说明彼得洛芙娜是一个热爱生活、积极主动的人。

1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小说情节手法的能力。"情节手法"是指能使小说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

06/65

凑而运用的各种艺术技巧,具体包含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情节叙述手法指作者叙述故事的技巧,

包含叙述方式和叙述人称,情节结构手法指作者在安排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过程中运用的线索串联、

悬念设置、前后伏笔照应等技巧。

①情节前后照应。小说开头以悬念的方式提到女主人公彼得洛芙娜觉得和波塔波夫中尉似曾相识,"端

详一番,她总是隐约觉得似乎见过他",结尾以波塔波夫中尉给彼得洛芙娜的信进行呼应,,说出自己与

彼得洛芙娜在利瓦季亚的偶遇及念念不忘,虽然小说已经交代彼得洛芙娜那次并未与他在利瓦季亚偶遇,

但是文章以两个人彼此似曾相识来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非常紧凑。②利用书信来加快小说的叙述节奏。

通过书信,彼得洛芙娜知道了波塔波夫中尉的期待,也知道了他对"自己"的情缘,所以,文章通过书信的

方式将男女主人公的心灵迅速拉近。③利用景物进行前后勾连。雪、钢琴、蜡烛等景物反复出现并前后勾

连、照应,比如文章前面写那架钢琴"小屋里摆放着的那架走了调的钢琴",但女主人公彼得洛芙娜在波塔

波夫中尉信中看到"钢琴当然已经修好啦,你把那些螺旋状的蜡烛插在了烛台上,钢琴上摆着的还是那些

曲谱”这些话时,她"从城里请来了一位老技师,他修好了钢琴,说这确是一架好钢琴”,最后她为波塔波夫

中尉"小心翼翼地弹奏了几曲",钢琴的反复出现使小说结构非常紧凑。④场景相对集中。通过压缩空间的

方式,将场景集中到波塔波夫老人的花园、小屋。一方面彼得洛芙娜在小屋中看到的信件、照片、钢琴等,

以及波塔波夫中尉在信中提到的旧亭子、钢琴、蜡烛、曲谱等物件都集中在花园和小屋;另外,两人见面

也是先从花园开始,然后到小屋,相对比较集中,这样小说结构也比较紧凑。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必须透过词语的表面义体味其深刻的

内涵:理解词语的比喻义就要就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即寻找它的本体;理解词语的象征义,就要寻找词

语的象征对象。当然,理解词语的含义还必须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

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阐释。

理解钢琴的修复在作品中的寓意,首先在小说中找到钢琴出现的语段。在小说中,钢琴在文中多次出

现,比如最初是女主人公彼得洛芙娜眼中看到的,说她“渐渐习惯了小屋里摆放着的那架走了调的钢琴",

然后波塔波夫中尉信中也提到了钢琴,“钢琴当然已经修好啦,你把那些螺旋状的蜡烛插在了烛台上",女

主人公彼得洛芙娜在波塔波夫中尉信中看到这些话时,文中写她"从城里请来了一位老技师,他修好了钢

琴,说这确是一架好钢琴",最后她为波塔波夫中尉"小心翼翼地弹奏了几曲"。仔细阅读这些语段,不难发

现,在这篇小说中,钢琴的修复有以下几点寓意,①寓意着心理创伤的修复。女主人公彼得洛芙娜最初是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习惯这座空旷的小城"的,她回不了莫斯科,受伤的心灵就像小说中架走了调的钢

琴;男主人公波塔波夫中尉去参加战斗,但是父亲却在家中去世了,这让他渴望回家的心情受到伤害,但

是回到家中后他发现家中如他心中所想的那样温馨,所以,小说中钢琴修复寓有人们的心理创伤得到修复

并重新奏响心灵的美好乐章之意。②爱情的修复。女主人公彼得洛芙娜离婚了,带着女儿瓦丽娅孤零零生

活在坐落在山上的小屋中,她看到波塔波夫中尉的信后,改变了自己,修复了钢琴,战争背景下被冲淡的

爱情乐章重新奏响。③战后家园与生活的重建。小说描写的背景发生在战争年代,波塔波夫中尉在战争中

不忘写信想象家中钢琴已被修复,彼得洛芙娜在战争年代流落他乡时请人修复"那架走了调的钢琴",并"小

心翼翼地弹奏了几曲",这些都表明战后家园重建与美好生活的乐章重新奏响。

【点睛】小说阅读需要注意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

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小说的表现手法较

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

主要形象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等。阅读小说定要把握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

形象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具体的作用。通过事物和形象的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

中流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

三、习题演练

(2022•河北•高碑店市崇德实验中学高三阶段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二岁出门远行

李永康

鸡叫第二遍,妈就把我喊起来。妈说,先洗一帕冷水脸清醒清醒。我知道妈不会为了一小盆水浪费一

小捆柴火。一小捆柴火可以卖两角钱,两角钱可以买两斤多盐,买十多盒火柴了。但我确实需要冷静冷静。

昨晚,妈试探着问我,敢不敢一个人进城去看看你爸。我夸下海口说,敢!妈说,我还是担心。我缠着妈

说,就让我出一趟远门嘛。妈好不容易同意了,我兴奋得一夜也没睡落实。

洗过脸,妈拿出一个鼓鼓的半旧军用帆布包斜挎在我的肩上。妈边挂边叮嘱,一路上要小心。我边啃

昨晚蒸的玉米窝头边“嗯”着。遇到啥事,你要端端地走,千万不要去凑热闹,千万不要去爬车。妈说着,

又将我的腰带一根帆布绳子解开,从裤裆里扯出一个布袋对我说,钱就装在这里面,路上千万不要和陌生

人说话。见到你爸才把它拿出来。妈试着将布袋拖了拖,感觉结实了。才又塞进去。然后,蹲下将腰带维

了几个死结,用牙咬着扯得紧紧的。妈直起身子又说,路上口渴了也不要去田边水塘捧生水喝,走拢你爸

那里有糖开水。我用兴奋的口吻催着妈问,可以走了吗?妈紧紧地捏了捏我的手弯,似乎才刚刚下定决心

说,走吧。

推开院门,雾像浓烟一样涌过来包围着我和妈。四周白茫茫一片,脚下的路只能见着簸箕大一团。妈

陪着走了几步,犹豫了一下把我叫住,说等雾散开了再走。我极不情愿地停下。路边的马蹄子、线线草,

还有不知名的小花像刚刚被一场小雨淋过一样,绿的黄的叶子颜色越发的亮,叶尖、花辨挂着水珠儿像举

着放大镜一样——我有点吃惊自己的发现,正要蹲下身拿食指去逗亮晶晶的水珠玩。妈又说。算了,走!

我在前,妈在后——上了大路——碎石路,我才发现。我要妈回去。妈说,等雾再散一下。我在前,妈在

08/65

后,又走。

路上没有行人,也没有车。不晓得走了多长时间,可以朦朦胧胧地看到远处一些人家的竹笼和房屋了,

我才想起该叫妈回去了。转过身,妈不知啥时候已经回了。空荡荡的路上只剩下我一个人。我心里一片茫

然。

我静立了一分钟,把搭在屁股上的包移到肩胛下,那里面装着两件给爸用来换洗的衣服和两个我的午

饭——玉米面窝头,最最重要的是衣服里还藏着一张纸条,那上面记着爸的地址,弄丢了,我去城里就会

成为瞎子——找不着爸。我在包上轻轻压了压,又摸了摸裤裆处,就挺挺胸,迈开大步带劲地走了起来。

这是我第一次一个人出门远行啊!

起初,我目不旁视,只埋头走路。渐渐地,顽皮性就显露出来。时不时把一小块浮石踢着在路上滚得

远远的。有时,劲用得大,石子碰着石子飞溅到路边的农田里。我就不由得伸伸舌头,四下里瞄瞄,生怕

被人看见挨骂。农田里还有一些稻草垛,东一块西一块堆放着,像教科书上画的蒙古包一样。收割后的稻

茬儿已长出一些尺把长的粗粗的墨绿色秧苗。田里东一团西一团正由嫩黄返油绿的,远看如针一样细的秧

苗密密的,那是打谷机作业过的地方。

公路弯了又直,直了又弯,好像没有尽头。

一段坡路上,有辆驴车拉着尖尖一车蜂窝煤在道路中间很吃力地往上爬。我赶快过去帮忙。推上坡后,

车把式抹把汗,看了我一眼笑着问我,去哪里?

和车把式说了地点后。我才想起妈的叮嘱,就有点后悔。

车把式看也不看我一眼拖长声调漫不经心地说,还远着呢。

我脸上有些不快地问,还有多远啊?

车把式又说,其实说远呢是逗你的,我天天走这条路,不紧不慢的,我从来就不晓得这条路有多远。

你跟着我走吧,消磨一定的时间自然而然就会到的。

我跟着驴车走,它快我也快,它慢我也慢。听着驴踢里踢跳,还有车牯辘吱呀吱呀的声音,我心里的

不快也烟消云散。

过了桥,就进城了。

我从书包里搜出纸来问了一位老大爷。经他的指点,我很快就找到了爸住院的医院。一打听,爸早上

已经出院回家了。我二话没说,撒腿就打了转身。

那天,我回到家夜已经很深了。爸妈还坐在灶房的煤油灯下焦急地等待着。见着我,爸说:我也是走

走停停休憩着回的家,咋在路上就没有看见你呢?

我默默地摇头。

妈把书包接过去打开,取出压扁的玉米窝头问,你中午都没有吃饭?我才感到肚子饿得发慌。爸用虚

弱的声音吩咐妈,赶快去抱捆柴火进来烧盆滚水给娃烫烫脚。爸说,娃娃今天走了八十多里地呢。我再也

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伏在饭桌上就呜呜呜地大声哭了起来。

那年,我虚岁十二,刚上初一。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一方面希望"我"独自远行,另一方面又无比担忧,所以在雾中送了又送,叮嘱了再叮嘱,然后悄

悄离开了“我"。

B.车把式的出现,不仅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还和前文母亲的叮嘱呼应,并且表现出孩子眼中成人世

界的辛劳和善良。

C."我"与父亲的错过,并非巧合,而是父亲与母亲的一次精心策划,是为了让"我"能够迅速成长而人为设

置的考验。

D.小说讲述了一个有关成长的故事,这其中有欠缺,有遗憾,有辛酸,甚至浸透着泪水,但充满真诚,

表现着至善至美。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插叙前一晚母亲让"我"自己一人出远门的情景,交代了故事情节的起因,也写出了"我”的兴奋和母

亲的担心。

B.小说首尾照应,以洗冷水脸开始,以洗热水脚结尾,一冷一热,都流露出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倾注

的深沉而隐秘的爱。

C.小说在人物塑造上大量使用细节描写,如“我在包上轻轻压了压”,写出了"我"独自出门时的悠闲自在与

信心百倍。

D.小说通篇以"我”的孩童视角进行叙事,呈现出鲜明的儿童思维特征,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加了

小说的艺术性。

3.请概括主人公"我"的心情变化。

4.本文画线部分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大歌星

严歌苓

胡同第五家,十号,住着三兄弟,最小的叫郑小三儿。整条胡同的街坊都拿他来发牢骚:“当今什么

10/65

人能发?郑小三儿那号玩艺儿!”两个月前,天刚热那阵,郑小三儿的铺里进来个女孩。

“有商务印书馆刚出的音乐辞典吗?”女孩问,胸口上别着一个校徽。

她一看书后的标价就说:“高价呀?!”

郑小三儿说:“不高价我挣谁的钱?”“你挣了我的饭钱!下月我伙食费都没了!”她说。

然后她开始掏钱:连个钱包也没有,左一把右一把地掏了一台面的钥匙、硬币。他拈出其中的六张十

元钞票。

“还差一半。”他说。

“你明儿来买,保证给您留着。”见她要抵押自己的手表,郑小三儿诚恳地说。

“这表不好,不过表带特值钱!”她说。

"你拿去吧。"

她便拿去了,连六十块钱也没付。

他说他不愿搜刮得她一个子儿也不剩;既然卖不了他理想的价钱,他宁可一分钱也不卖。

一个月后的一天晚上,女孩又来了。一来就把一张票拍在郑小三儿面前:“全世界最有名的歌星!

唱得棒极了!……你这儿放的是什么呀?母猫叫!”

郑小三儿心里一股热乎:她来请我看戏!

他一嘴油腔滑调全没了,半天才问她道:“你买的?”

“买?这可买不着!他在北京一共演五场,全是义演!票半年前就卖完了!现在黑市上;一张票值五

十块美金!……”

他不信她的话。但他说他知道。对这类事的知与无知象征着档次。这女孩既来邀他看戏,证明她没把

他看得太低,他不能辜负她的抬举。

剧场门口早就没她方停车了,郑小三儿只好把他的奥迪停在五百米之外。

刚出车门,两个男人上来问:“您有富裕票吗?”一看就知道他俩不是看戏的。

他想,原来那女大学生说的是真话:这票真有赚头。在他走神的几秒钟里,两个男人相互咬,已把价

钱咬到了“二百!”“二百二!”

郑小三儿走到剧场台阶下面,已经有不下十人问过他“有富裕票吗?”

一个少年从一群外国人中钻出来,显然刚刚成功地敲到一笔,兴奋得两眼贼亮。他一把逮住少年,

问:“卖了多少?”

“一百!”

他心里突然一阵痛苦。像是一头猎犬被禁制而不能扑向猎物,那种对天性背叛的痛苦。还有五个台阶,

就是那扇门——金的框,晶亮的大玻璃。里面像个殿堂,大理石的地、吊灯闪烁的天。先进去的人们都表

情隆重、穿着隆重地聚在那儿,像是等待皇室接见。

一个学者样的洋老头靠近了郑小三儿。

“有富裕票么?"他用中文问道,”“我的妻子有票,我没有。一百块,怎么样?美金!”郑小三儿

飞快地换算:一百块几乎顶上了他一天的销售额。不过他还是摇头,向那扇宫殿一样的大门走去。老头看

出他的动心,两步跨在他面前。

台阶下的人群早已留神到这里的苗头。他们很快包围上来。

郑小三儿觉得自己现在就是个大明星,一招一式,一个眨眼,一个微笑,都牵动这群人的神志。

“一百九!……”一个号啕般的声音重复道:“一百九!”号响渐渐变成了赌咒,最后变成了定音

鼓一般自信而沉着地宣布:“一百九。”

郑小三儿却仍感到他还没榨干他们,还是对他们太手软。

幕前曲轰响起来。

那个被人群弃下良久的老学者这时走到郑小三儿面前,又红又大的鼻子上是油亮亮的汗。他低声却不

容置疑地说:“两百!”

“两百。”老头知道再不会有人跟他拼,他掏出两张钞票。

音乐变得柔和,充满诱惑。他今晚为看这场歌剧兴奋得忘了吃饭。他还生怕吃了面条的肚皮把“皮尔

卡丹”西服绷走了形。他这几个星期来一直等着的Q诚意笃等着的绝不是到这宫殿的大门口,出卖他

进入宫殿的权力。啊,绝不是的!那些坐在宫殿内的人或许比他更短缺这两百美金。

女大学生完全可以拿这张票换取下月的——下面半年的伙食费。

他来,是为了走进那扇大门。

他突然意识到那女大学生和他之间荒唐的尊卑关系,原来是这扇大门所做的分野。

这是张很昂贵的进入许可。既然这样昂贵,我为什么要把它给你,你们?!……

音乐声拉开了红丝绒的大幕,他生平第一次走进如此的辉煌和庄严之中。

大歌星在唱出最着名的那段高音时,郑小三儿睡着了。直到一群大学生在演员谢幕时叫喊:“WeLove

You,PAVAROTTI!老帕!....”

郑小三儿还没醒。郑小三儿在空调中,在音乐歌声伴奏中,睡了多年来最踏实的一觉。

(有删改)

文本二:

叙事性的文学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讲故事,而故事的好坏主要是由故事的情节决定的。严歌苓

在《主流与边缘》中曾写道:“我总想给读者讲一个好听的故事。好听的故事该有精彩的情节,有出其不

12/65

意的发展,一个意外接一个意外,最主要的是通过所有的冲突,一个个人物活起来了,读者们与这些人物

渐渐相处得难舍难分,因他们产生了爱、憎、怜、恶。"

-----王莉《严歌苓小说艺术研究》

5.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街坊邻居都拿郑小三儿发财来发牢骚,借此影射社会上有许多人像郑小三儿一样,有着追求金钱的强

烈欲望。

B.文中女学生为了买到商务印书馆的音乐词典,钱不够的时候甚至想要将手表抵押给郑小三儿,可见女

孩对音乐的热爱。

C.当一群人围着郑小三儿飕价时,郑小三儿觉得自己像大明星,透露出其向往成为明星,能够引人注目,

牵人心神。

D.小说将郑小三儿在"卖票"和"不卖票”之间挣扎的情绪表达得非常饱满,很有张力,体现了人性的复杂,

回味无穷。

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郑小三儿开"奥迪"、穿"皮尔卡丹”等日常细节,表现了他想要通过炫富来赢得别人尊重的心理。

B.郑小三儿看到少年成功敲到一笔时突然感到“一阵痛苦",此处凸显出郑小三儿追逐金钱的天性受到压抑

时的心理状态。

C."幕前曲轰想起来""音乐变得柔和""音乐声拉开了红丝绒的大幕",都是通过对音乐的直接描写推动故事

情节的发展.

D."我为什么要把它给你,你们?!......"句末连用三种标点,表现出郑小三儿在卑下与崇高中挣扎后的心

灵突围。

7.文章结尾郑小三儿"在音乐歌声伴奏中,睡了多年来最踏实的一觉”,请简要分析其原因。

8.文本二中,严歌苓指出要让“读者们与这些人物渐渐相处得难舍难分",小说《大歌星》是如何做到这一

点的?请简要分析。

(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代写冯

马彝

代写是个老行当,多在邮局附近出摊。少时,一两家:多时,十多家。

这个行当无须太多东西,一张桌,一沓纸,一支笔足矣。讲究的代写人,会使专用笺纸,且以毛笔书之。

但多数代写者只用钢笔,纸也就地取材,机关、企业、学校的稿纸都有人用。

代写多是代人写信,偶尔也代写诉状、遗嘱、传记、家史。代人写信并不复杂,顾客口述大概内容,代写

人书之。也有代写回信的,不识字的人拿来收到的信,请代写人读信,然后将回信的大致内容告知代写人。

代写冯不是最早的代写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才加入队伍。选择代写,并不是因为他已从工厂病退,

而是另有他因。

代写冯秉持着自己的原则,每写完一封信,就忘掉内容,在写信的过程中尽可能准确地呈现出顾客的

想法。加之其润格在同行中最低,所以找他代写的人特多。

与别人不同的是,当有人往台湾寄信时,代写冯写信封前,都会与顾客商议:”同志,请允许我在信

封背面画一个代写摊的标志。”多数顾客不会拒绝,或者说并不在意,因为别说他画个标志,就是涂满信

封,邮资也不变。

代写摊的标志是个大头菜,下面写有“大头菜•冯”。后来为提高效率,代写冯刻了枚章,上置大头

菜图案,下刻文字,极易辨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淮安有不少人在南京加入国民党,蒋介石兵败台湾前,有很多淮安籍的国民

党军官回乡将亲友带走。所以后来,淮安往台湾寄的信,往往比寄往周边的信还多。

代写冯清楚地记得,他六岁时,哥哥十岁,身为国民党军官的舅舅回乡省亲,在冯家小酌,代写冯和

哥哥在院里玩耍,哥俩路过堂屋时,舅舅立即召唤哥哥。谁也没想到,饭毕,哥哥即被带走。从此,一条

海峡分隔开哥俩。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两岸掀起寻亲潮。由于老家所处的街巷已被更名数次,即便哥哥记得旧址,信

也会被打回。而哥哥的地址,代写冯更是一无所知。

令哥俩终生难忘的或许只有大头菜,因为他们小时候,家里有个腌制老卤大头菜的作坊。当年,站在

巷口,就能闻到大头菜那极为特殊的香气。

那些年,因为贫困,大头菜被广泛食用。虽然条件艰苦,但淮安人一直乐观,他们尝试着“细做”大

头菜,将腌制大头菜的卤留下来,像传家宝一样传下去,到了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卤仍在缸里。用老卤腌

制大头菜成了当地的习俗。

旧时岁月,老卤大头菜不仅让单调的饮食多了些滋味,还给困窘的生活提了鲜。后来,生活水平提高

了,但老卤大头菜并没消失,它成了淮安人的情结。再后来,它在外地也红火起来。淮安有民谚目:“大

头菜不是菜,出门人往外带。”淮剧[补缸调]更为直白:“河北闻名大头菜,招来宁沪大客商。肩挑车运

到码头,货到南边用船装。远销南京和上海,还有扬州和镇江。河北地方腌切户,家家都有腌菜缸。”

[补缸调]里的河北,即河下古镇北边的河北村。代写冯家正住在河北村,当年,哥俩餐餐都离不开自

家的大头菜。

代写冯干了十多年,代写的寄往台湾的信有数百封。一个冬日,梁二拿来台湾亲戚的回信,代写冯照

14/65

例读给梁二听,除了梁家的信,还有张宣纸,几列隽秀的毛笔字,上书:近日,几位淮安籍友人相聚,席

间,谈及家乡的大头菜,梁君便拿出一封来自家乡的信,信封背面铃着大头菜的印。梁君说淮安有个代写

摊,所代写的来台的信皆有此印。“大头菜•冯”,代写摊莫非恰是吾弟所设吧,今借梁君的信,附上通

联。含泪盼复。

代写冯热泪盈眶,他做梦也没想到,这个笨方法竟能找到哥哥。代写冯替梁二写完信,即给哥哥写信,

一口气写了十多页。自此,哥俩频繁通信。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哥哥回乡,五十年了,哥俩终于重聚家乡。代写冯做了很多家乡菜,还特意放

了磔老卤大头菜。令代写冯意想不到的是,哥哥从包里拿出一个从未开封的小坛。这是当年离家时,母亲

塞给他的。

哥俩夹起大头菜,老泪纵横。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用不少篇幅交代代写行当的摊位位置、具体工具、代写内容等,一是因为部分年轻读者对代写不

熟悉,二是为了引出小说主人公代写冯。

B.小说交代淮安籍的国民党军官在蒋介石兵败台湾前带走家乡亲友的情节,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

给发生在代写冯身上的故事打上了时代烙印。

C."由于老家所处的街巷已被更名数次",交代了代写冯在别人的信封上写“大头菜•冯”的一个重要原因,

也从侧面表现了中国的面貌日新月异。

D.小说引用有关大头菜的谚语和淮剧内容,语言通俗、质朴,表达生动、活泼,说明了大头菜在当地十

分普遍,是家家户户生活的必备之物。

10.请简要概括代写冯的形象特征。

11.小说中"大头菜”的具体作用是什么?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22•安徽•定远县民族中学高三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梅

川端康成

父母面对面地坐在被炉边上,一边观赏着古树红梅绽开的两三朵花儿,一边争论着。父亲说:“这颗

红梅的花儿,几十年来都是从下面的枝柱开始绽开的。自从你嫁过来以后,也没有改变过。”“我没有这

种感觉。”母亲没有附和父亲的感怀,父亲很不服气。

“自从嫁过来以后,我压根儿没有空闲观赏梅花。

“那是因为你稀里糊涂地虚度岁月。”

说完这些,想到与红梅的寿命相比,还是人的一生短暂,父亲就没兴致继续感慨了。

不觉间,话题转到新年的糕点上来。

父亲说他正月初二,在风月堂买了点心回来。母亲却强调没有那回事儿。

“瞧你,我不是让车子在明治糕点公司那儿等了一会儿,又坐这部车子绕去风月堂吗?我的确在这两

家铺子买糕点了嘛。”

“你的确在明治糕点公司买了,可是,自打我到这个家来以后,就不曾见你在风月堂买过什么东西。”

“言过其实了吧。”

“当然,我从来没尝过嘛。”

“别装糊涂了,过年你不也吃过了吗?我的确买回来了嘛。”

“唉,真讨厌。大白天说梦话,你不觉得害羞吗?”

“咦?难道是我——"

女儿在厨房准备午餐,父母的争论她全听见了。她是了解真情的。但她无意开口,只顾微笑地站在锅

台边上。

“的确带回来了吗?"母亲好不容易只对父亲在风月堂买过东西这一点,准备予以承认似的,可她又

说:“不过,我没有看见过呀。”

“我是拿回来了嘛——会不会忘在了车厢里?”

父亲的记忆也发生了动摇。

“怎么会呢——要是忘在车厢!里,司机一定会送来的。他绝不会悄悄拿走,是公司的车子嘛。”

“这也是啊。”

女儿忐忑不安。

母亲似乎全然忘却了,这够奇怪的。父亲被母亲这么一说,似乎也渐渐失去了信心,这就更加奇怪了。

正月初二那天,父亲乘车兜风,是去过风月堂买了许多糕点回来的。母亲也品尝过了。

沉默持续了一阵子,母亲骤然想起来似的,直截了当地说:"哦,哦!是糯米面小饼!你是买过糯米

面小饼。”

“对嘛!”

“有绿豆馅点心,铜锣形馅点心,还有许多糕点,真叫人不好办呐。”

“对嘛。我是买回来了嘛。”

“不过,那种粗点心是在风月堂买的?那种东西。”

“是啊。"

16/65

“哦,对了,对了。的确,我把它给谁了。用纸包好,是给人家了……啊,是给谁了呢?”

“对啊,是给人家了。”

父亲如释重负,接着他又说:“是不是送给了房枝呢?”

“啊,对,是送给了房枝。对,我还说让孩子看见了不好,是悄悄包好送去的。”

“是啊,是房枝?”

“唉,确实是那样。是送给房枝了。”

父母的对话暂告一段落。他们感到彼此的谈话一致了,各自都得到了满足。

然而,这与事实也不尽相符。点心并非送给原来的女佣房枝,而是送给了邻居的男孩子。

女儿正在等待着:母亲会不会又像方才那样想起点心到底给谁了呢?饭厅里鸦雀无声,只传来了铁壶

的响声。

女儿端上做好的午饭,摆放在被炉板上。

“好了,刚才的话,你都听见了?”父亲说。

“听见了。”

“你妈糊里糊涂,真让人头疼。而且还越来越固执了。好了,平时帮你妈记着点,好吗?”

“究竟谁糊涂?你爸爸也——今天的风月堂话题,我认输了。不过——"

关于房枝的事,女儿欲言又止。

这是父亲辞世前两年发生的事。父亲患轻度脑溢血症后,基本上不去公司上班了。

打那以后,红梅照例从下边的枝柱先开花。女儿经常回忆起父母关于风月堂的这段对话。然而,她不

曾跟母亲言及。因为她觉得母亲早已把这件事忘却了。

1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父母争论的过程中,穿插对女儿动作、心理、神态的描写,舒缓争论的紧张气氛,使文章的情节冲

突趋于平淡。

B.小说先写母亲错漏的记忆,再想起事实,记忆却再次扭曲。这种写法增加了故事的不确定感,更能激

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本文语言质朴,叙述舒缓,没有太强的故事性,主要以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用对话展现鲜明的人物性

格。

D.女儿知道内情,最后也没有告诉母亲,在悬而不决的故事中,读者感受到了一家人浓浓的深情。

13.文中"红梅"先后两次出现,有哪些作用?

14.曹禺说:"日人小说确有其风格,而其细致、精确、优美、真切,在我读过的几篇中,十分明显。"川

端康成的作品鲜明地体现了日本小说的语言风格,请选取其中两点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2022•全国•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远去的白马(节选)

朱秀海

晋察冀军区四分区骑兵连的成立缘于聂荣臻司令员从陕北带到五台山的三匹马,两匹属于将军,一匹

是警卫兼驭手刘有才的坐骑。1941年敌情吃紧,将军由内线向外线转移,带着马匹无法通过封锁线,走着

走着停下来,把刘有才叫到跟前,看着仅有的三匹马,说:“你带它们留下,搞个骑兵班,坚持斗争,我

是要回来的。尤其是这匹大白马,是朱总司令送我的,我当它是宝贝呢!出了差错拿你是问!”

刘有才人长得半截黑塔一般,脚下砰啪一个炸响,立正敬礼,扯开大嗓门吼道:”司令员放心!刘有

才在马在,刘有才不在了马还在!"

将军哼一声说:“哪有这么严重,首先是人,其次才是马,马再金贵能比得上你这个红军老战士?”说

着队伍已接近封锁线,澹沱河两岸枪声大作,敌我双方戋光弹打得如同现在国庆节夜晚的礼花。刘有才一

个人牵着三匹马,站在北岸望着将军带人上了一条树叶一般的小船。小船载不动似的摇晃着,渐渐远去,

最后消失在不时被弹道映亮的河面上。

聂司令这一去就没有回来,先是到延安,后又去了太行山东麓建立新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刘有才和

留下的三匹马熬过了一个艰苦的冬天,竟然将三匹马的骑兵班发展成了四分区一个很像样的骑兵连。刘有

才当上了连长,率领骑兵连在太行山西区纵横驰骋,杀得鬼子闻风丧胆,成了保卫我晋察冀根据地的重要

力量。

这期间他改了名字,不再叫刘有才,叫刘抗敌。

那时刘抗敌可是一门心思要将骑兵连发展成一个骑兵团,最起码也得是个骑兵营,然后带着这帮人马

渡渡沱河南下,再向东,去不停东移的军区司令部找聂司令。他一直都在想象见面时的情景:他突然带着

一个像模像样的驹■兵团或者骑兵营出现在聂司令面前,将部队交给首长,首长肯定会大吃一惊,然后就会

大大地表扬他一番,说:“好哇,长能耐了你。”

他想那时候自己站在首长面前,会像个孩子一样咧开嘴大笑起来。大白马老了,他已经为聂司令另准

备了一匹同样毛色的三岁口的追风快马,通体雪白,西域汗血宝马和蒙古马的混种,骨骼高大,身段优美,

跑起来四条腿伸展开就是一条直线,胺后再起云条似的一道马尾,端的是马中神骏。分区抗敌剧社一位诗

人兼编剧还为它起名"飘雪”,写了诗,登在小报上。

刘抗敌想,司令员不但喜欢马,还是相马的行家,一说起来中国"三大名马"三河马、伊犁马、河曲马

就滔滔不绝,见了"飘雪”准要夸它一通,因为平常的三河马河曲马刘抗敌也见过,比不上这匹"飘雪"。

他的心愿最终却没有实现。第二年军区一个命令下来,他就和一批来自延安的干部离开太行山腹地,

18/65

前往山东执行巩固胶东新区的任务。不但他麾下的骑兵连不能随他走,就连那匹跟随他出生入死、数次救

了他命的大白马——准备送还给聂司令的"飘雪”也被留在了滤沱河北岸。刘抗敌像聂司令当年一样在淖沱

河边上了小船,树叶一般的小船摇摇晃晃载着他离开北岸。

回头看白马在薄暮朦胧的时刻懂事地掉过它那俊美的头颅,朝部队驻扎的山村跑去,越来越远,他的

心猛地疼起来。他一直站在船尾,望着那没有鞍子往回跑的白马,望着落日最后一抹余晖画出的太行山曲

折冷硬暗黑的山脊线,高阔辽远的天穹仍是一片青色,有一两条白云浮在空中,白云底部是从暗黑山奔线

下向上反照的赭红色的晚霞。夜气升腾,白马在涛沱河和山间的河滩上一路奔跑,他以为它会回头再看自

己一眼。没有,"飘雪”一次也没有回头看他。开始它还只是均匀地跑着小步,慢慢地就快了,奔驰起来,

迅速冲进昏暗之中,只有白色云带般的马尾梦幻般一闪就看不见了。

骑白马,挎洋枪,

三哥哥吃了八路军的粮。

有心回家看姑娘,

呼儿嗨哟,

打日本嘛顾不上。

他们这批战斗骨干一路徒步,穿越多道封锁线,终于到达胶东,马上就投入了战斗。已是1943年了,

胶东军区昆斋山边缘的某些地方仍被称为“一枪打得穿的根据地"。刘抗敌先在老十团,还当连长,接着当

了独立营营长。他主动出击,神出鬼没,不但让形势有了改观,还从日军那里缴获到了一匹马,竟然也是

一匹白马,无论骨骼还是毛色都和他留在太行山腹地渡沱河北岸的"飘雪”相似。因为是日本马,知道内情

的战友开玩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飘雪二郎"。

刘抗敌虽然换了战场,但仍然记得自己是聂司令的兵和当年对聂司令的承诺,在上级面前费尽口舌才

把这匹马留了下来。刘抗敌仗打得好,在开辟和巩固根据地的战斗中屡建战功,战斗经验又丰富,胯下又

有了这样一匹通体雪白的高头大马,人又年轻,根据地的姑娘媳妇都眼馋地喊他"白马营长”。

(有删改)

【注】在小说后文中,刘抗敌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高级军事指挥员。

1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设置了真实的历史人物、地理区域和历史背景,达到了艺术性和真实性的统一,增强了小说的

可信度。

B.小说中的刘抗敌英勇善战,屡建战功,信守承诺,从警卫员成长为高级军事指挥员的原因就是聂司令

的嘱托。

C.小说按照时间顺序讲述刘抗敌的故事,聂司令的故事交代不多,但两者结合共同反映抗战的进程,豪

情洋溢。

D.小说中引用的民谣,很有艺术魅力。不但舒缓了小说的叙事节奏,而且串联起下文情节,凸显了小说

的主旨。

16.小说中划线部分告别白马的场景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17."白马"是小说写人叙事、谋篇布局的关键,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2022•黑龙江•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镇随想

张炜

①在川南黔北交界处有一座锁在深山中古老的小镇,名曰"二郎镇”。

②踏上这里的街巷,身处有些突兀的静谧,令人忍不住猜想:这里太远了,究竟哪些有情趣的人到过

这样的镇子?这里又为何热闹起来,涌动着不息的人流?

③古镇有许多时候隐在浓雾中。雾幔扯不掉,它就长时间挂在山的半腰。峰峦秀丽,色灰白陡立的石

壁,青翠的山顶。一道深水从山间流泻而过,那是声名远播的"赤水河”。镇子建在河边有限的平地和L阶

上,随意自由。

④我漫步其间,想象这座镇子生成的种种缘由。它首先是当地山民的祖居地,因为随便一方水土都会

诱惑生民,成为他们休养生息的地场。最早那一条条蜿蜒小路是山水冲刷出来的,再由人和兽一夭夭拓宽。

无数生命的痕迹就这样连接起山里山外,沟通了个越来越大的世界。

⑤在外地人眼里这里偏僻而幽美,也许最适合做隐居之地。现代人的确陷入了新的窘迫,深刻感受着

文明的挤压和追逐,说不定会逃到这样的深山僻地里躲藏起来。但是在遥远的农耕时代,是否也会有这样

的隐士?他们又为何而来?为避祸,为求悟,为放浪,为修行?

⑥山川大地之上,人就像种子一样撇开,然后顽强地生长。人与山水相依持就,渐渐生出浓烈的情感,

好比母子之情。在深壑高岭之间,一代代人开拓雕琢出一方方小小的田园,上面长出一层嫩嫩的葱绿。

⑦这种人与山的相守多么辛苦,多么寂寞,又多么超然安静。这里的劳作和收获,与大山之外当有许

多不同。就为了品咂山中岁月,让其变得更有滋味,他们慢慢开始了酿造。这里的河水格外凌洌清新,粮

秣最为单纯饱满,思悟愈加内向深沉。三者合一,日日演练,于是好酒出世。

⑧饮者说:在漫长而又短暂、悲伤却又欢娱的人生之路上,如果没有了美酒陪伴,那还了得。或许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