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期末冲刺卷(一)含答案_第1页
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期末冲刺卷(一)含答案_第2页
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期末冲刺卷(一)含答案_第3页
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期末冲刺卷(一)含答案_第4页
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上)期末冲刺卷(一)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级高一语文(上)期末冲刺卷(一)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这

种格局和现代西洋的“团体格局”是不同的。在团体格局里个人间的联系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

先有了这架子,每个人结上这架子,而互相发生关联。生活相依赖的一群人不能单独地、零散地

在山林里求生。在他们,“团体”是生活的前提。可是在一个安居的乡土社会,人们并不显著地

需要一个经常的和广被的团体。

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在“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

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团体是个超于个人的“实在”,对个人的关系就象征在神对于信徒的关系中,

是个有赏罚的裁判者,是个公正的维持者,是个全能的保护者。我们如果要了解西洋的“团体格

局”社会中的道德体系,绝不能离开他们的宗教观念的。宗教的虔诚和信赖不但是他们道德观念

的来源,而且是团体的象征。在这样的神的观念下,派生出两个重要观念:一是每个个人在神前

的平等;一是神对每个个人的公道。

与此相反,在以自己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克己复礼”,“壹是皆以修

身为本”。这是“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从己向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

联系,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社会范围是从“己”推出去的,而推的过程里有着各种

路线,最基本的是亲属: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向另一路线推是朋友,相配的

是忠信。孔子曾总结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在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

要素。但是孔子却常常提到“仁”字,一方面他一再地要给仁字明白的解释,而另一方面却又屡

次对这种道德栗素“欲说还止”。每当他积极地想要说明仁字是什么时,他却又退到了“克己复

礼为仁”“恭宽信明慧”这一套私人间的道德栗素了。孔子的困难是在“团体”组合并不坚强的

中国乡土社会中并不容易具体地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团体”缺乏,“天下归仁”就是

一个无法清晰解释的观念。以私人关系维系的社会形态中,仁这个观念只是逻辑上的总合,一切

私人关系中道德栗素的共相。所以凡是栗具体说明时,还得回到“孝悌忠信”那一类的道德要素。

不但在我们传统道德系统中没有一个像基督教里那样不分差序的爱的观念,而且我们也很不

容易找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在西方团体格局的社会中,公务,履行义务,是一个清楚明

白的行为规范。而这在中国传统中是没有的。现在我们有时把“忠”字抬出来放在这位置上,但

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忠君并不是个人与团体的道德栗素,而依旧是对君王私人间的关系。团体道德

的缺乏,在公私的冲突里更看得清楚,就是负有政治责任的君王,也得先完成他私人间的道德。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1

道德乃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们的反思和选择的产物。人类并非天生完美,更谈不上

是一种始终向善的生物。资源的有限、利益的排他、人情的纠缠,往往会影响我们,使我们即便

懂得了道德的知识和原则,也依然不能按照这些知识和原则所提出的道德栗求来行动。所以,我

们不是“天生地”或“必然地”就生活在一个道德的世界中。我们赖以存在的道德世界,以及我

们具体实施的道德活动,实质上,全是我们在“讲道德”与“不讲道德”的两可之间经过权衡、

反思而选择了前者的后果。这恰恰表明,人是具有能动性的自由存在者;道德是奠基于自由意志

和自由选择的产物。相应的,“讲道德”成为人这种生灵不仅显著而且引以为豪的标志,也正是

因为它构成了对人性本质的展示和呈现。

为了表明“讲道德”是人更愿意(或至少是经过教育和劝说之后更愿意)选择的生活方式,

伦理学家给出了许多论证方案。其中一种典型方案是,将''讲道德"与个体的完善、集体的兴旺

以及人类生活的繁荣联系起来;通过描述和阐释道德对人类的自我提升、自我成就、自我超越的

关键作用而证明“讲道德”的必要性。这就是所谓的“崇高性论证”。

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论证方案可用于说明“人为什么要讲道德”。那就是“脆弱性论证”。

与“崇高性论证”相比,后者的着眼之处不是个体的完善、集体的兴旺或生活的繁荣,而是个人

的生存、集体的维系或生活的延续。它的基本逻辑在于告诫人们,如果缺少道德,个体将无法继

续生存,集体将分崩离析,整个人类生活将退回到“丛林状态”。原因在于,就其个体而言,人

无论是在体力上还是在智力上都是极为有限和脆弱的。恰恰是这种有限性与脆弱性,使人必须通

过某种方式联合起来,建立互相帮扶和约束的秩序,结成拥有一定规则的集体和社会,从而确保

每位成员的安全与发展。

(摘编自《世界哲学大会专家谈》,《光明日报》2018年08月24日02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琥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乡土社会讲究“差序”,讲究的是基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现代西洋社会注重“团体格

局”,道德上强调公共秩序的规范。

B.中国是一个安居的乡土社会,非常在乎熟人之间的关系,人们并不像西方民众一样需要一

个经常的和广被的团体。

C.西洋社会道德认为在神面前人人平等,神是全能的保护者;中国乡土社会道德讲究人伦与

社会等级秩序,从己向外推以构成私人联系。

D.孔子对“仁”字的解释欲说还止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没有明显的团体概念,很难有笼罩性的

道德观念,最后还得回到“孝悌忠信”等道德要素上来。

2.根据两则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亚琥的一项是()(3分)

A.宗教的虔诚与信赖是西洋社会道德观念的来源,“克己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是乡土

中国社会道德的象征。

B.乡土中国的社会是靠一根根私人关系线维系的,这种私人关系有别于团体道德,这一根根

私人关系线就是乡土社会的道德要素。

C.人类即使懂得道德的知识和原则,也不能按照道德要求来行动,这不仅因为外界资源的局

限性,也因为我们并非天生完美,更谈不上向善。

2

D.荀子强调“人性本恶”,人只有“化性起伪”,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去恶向善,具有崇高的

精神境界,这体现了道德的“崇高性论证”。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不能支持费孝通“乡土中国道德观念”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B.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心正而后身正。

C.欲成方圆而随其规矩,则万物之功形矣,而万物莫不有规矩。

D.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

4.同样是谈论“道德”,两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5.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的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

具备的禀性”。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怀石投江①

曹尧德

这一夜,对屈原来说是多么短暂,时光的流逝如闪电,似流星,若瞬目,不觉东方已经泛白,

雄鸡已经啼鸣。

白马唳吹嘶鸣,并不断地用前蹄刨那栏厩,发出一阵阵单调而枯燥的“啸啸”声。这声音提

醒了屈原,该给白马添些草料了。然而当屈原来到马厩一看,槽里的草料满满的,昨夜所喂之草

料竟然一点未少。这情景使屈原大吃一惊,他认为白马突然患了什么重病,才一夜不饮不食。屈

原并未掌灯,借着从木窗梗透进来的微弱晨曦,依稀可见那白马扇着两耳,喷着响鼻,双目半睁

半闭,焦躁不安地拽着缰绳走来走去。屈原又在草中多撒了些萩皮,加少许水,用料权搅拌均匀,

亲切地拍着白马的黄脑袋说:“吃吧,我的老伙计,吃饱了好有力气赶路……”白马摇摇头,嗅

也不嗅、闻也不闻,伸出长舌舔着主人的手背,两眼挂着混浊的泪水……

回到房中,屈原满脸泪痕地坐在窗前,整理着他那一大堆写满了诗文的简牍。响动将小夏从

梦中惊醒,她迷迷糊糊地问道:“爹,天亮了吗?”

屈原信口答道:“早着呢,尚可睡一大觉。”

小婴低声催促道:“爹,您好几夜不曾合眼了,还是上床睡一会儿吧。”

“这就睡,这就睡。”屈原这样应着,重返马厩,深情地望一眼那耳断头低的白马,然后到

角落的乱草堆里取出那对硕大的石锁,这是他请石匠毛老爹专门加工的,一个足有三十余斤重,

已经在这里掩藏了多日。他将石锁装进了被套里,一头一个,不偏不倚,放在马的鞍背上。一切

准备停当,屈原返回堂屋,走到小婴床前。其时小婴睡得正香,她身体微胖,肌肉松弛,脸皮浮

肿,嘴角挂着浅浅的微笑,大约正在做着什么美梦。见了女儿的这一美滋滋的睡态,屈原不觉一

阵酸楚,热泪把抓般地涌出,滚落。

此时,天光已经大亮,太阳快要出山了。屈原先吹熄了屋内的灯盏,然后走到外间舀一盆清

水再次洗脸,为的是洗净满面泪痕,不让女儿生疑。盥洗之后,他又在正间静静地站了一会,想

3

想还有些什么未尽之事或处理得不甚周到之处,然后返回西间,踱至女儿床前轻声唤道:“儿呀,

快快起来,今天是端午节,华夏大地处处皆祭图腾,爹应友人之邀,欲到遥远的地方去主祭。你

给我缝的那件长袍置于何处?快些拿来我穿。”

小婴闻听爹爹喊她,一个骨碌爬了起来,翻身下床。她知道爹爹栗穿着自己亲手缝的袍子过

节,还要出远门去做客,主祭,甭提心里有多高兴啦,急忙打开木箱,将折叠得规规整整的长袍,

双手捧着交给父亲。

屈原接过长袍,抖开,穿好,又把切云高冠端端正正地戴在头上,然后将那柄陆离长剑挂在

腰间,似欲出征的将军。

屈原打马跑了一段路程,然后缓缰而前,沿着罗江堤向西南方向走去。一路之上,百姓们看

到屈原憔悴的面容,枯槁的形体,没有一个不感到痛心的,大家不断地和他打着招呼,询长问短,

但今日屈原的话却特别少,很令众人吃惊纳闷儿。

一位渔翁手拿渔网,站在江边问道:“大夫,近日身体可好?您可千万莫太伤心了啊!”屈原

点了点头。

一位中年妇女正在剜野菜,见了屈原,硬是要拉他进屋去歇一歇,屈原摇了摇手。

正在这时,曾经将屈原安置到桃花园去避暑养病的那位老渔父从湘江打鱼归来,见了屈原连

忙迎上前去,心急火燎地说道:“听说秦军要过汉水了,我们可往哪儿逃啊!……”

屈原望着老渔父满脸忧伤的表情,嘴唇动了几动,半天没说出一句话来。他咬了咬牙,猛然

把缰绳一勒,在马屁股上狠狠地抽了一鞭,那马腾起四蹄,一眨眼就跑出了很远,很远...

屈原骑着马走了一阵,翻身下马,攀上悬崖的顶峰,面对巨谷深渊而立,上顶天,下柱地,

岚然崛耸,似巨峰,若山崖,类石雕。

屈原踱至崖边,面向西北,仿佛见到秦兵已渡过汉水,长驱直入,往南方奔来,遍地烽火,

四处狼烟,尸骨狼藉,血迹斑斑;洞庭湖上浊浪排空,玉筒山头乌云滚滚,脚下则是山摇地动,

泥沙软绵;举首环顾,天是昏濠濠的,地是黑沉沉的……

屈原依然是面向西北----那是郢都的方向,也是种归与乐平里的方向,他伫立许久,然后行

三拜九叩之大礼,这一切,他做得是那么从容不迫,那么恬然自如。

拜过之后,屈原用尽平生之力将被套从马背上掀了下来,从中取出石锁和麻绳,用麻绳系紧

了石锁,一头又系紧了自己的一只腿,然后抱起那对硕大而沉重的石锁,纵身跃入汨罗渊。这是

何等惊心动魄的一跃啊!就在这纵身一跃的刹那间,一道耀眼的闪电蜿蜒长空,转瞬即逝,炸雷

落地,只震得山崩地裂,峰峦坍塌。正当这风暴雨狂之际,一颗明星划破铅灰色的苍穹,流向西

北—她陨落了!

(有删改)

【注】①节选自《屈原传》第36章,题目为临时所加。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氐琥的一项是()(3分)

A.白马不饮不食、焦躁不安甚至两眼含泪的表现,既折射出它与屈原的深厚感情,也暗示着

屈原的一场悲剧即将到来。

B.面对熟睡的女儿,“屈原不觉一阵酸楚,热泪把抓般地涌出,滚落”,这一细节生动地展示

4

了他刚强背后也有一片柔情。

C.本文中小婆、渔翁等人物的出现,也是作者精心安排的,起到了串联情节的线索作用和烘

托人物的陪衬作用。

D.在屈原投江的刹那,“一道耀眼的闪电蜿蜒长空”“山崩地裂”,作者极尽浪漫的笔法,昭示

了屈原投江的象征意义。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歪理的一项是()(3分)

A.那对石锁在乱草堆里已掩藏多日,说明屈原早就萌生了以死明志的想法。

B.屈原对女儿编织了自己受友人之邀去远方做主祭的谎言,实属无奈之举。

C.屈原攀上悬崖面对深渊而立,一个刚正不阿、顶天立地的形象跃然纸上。

D.“接”“抖”“戴”“挂”等动词的使用,表现出屈原对过往政治生涯的眷恋。

8.文中两次写到屈原“面向西北”的内容,分别表现了屈原怎样的心理?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

简要分析。(4分)

9.在你学过的《史记•屈原列传》和本文中,屈原在投江之前,面对“老渔父”的问候和问询,

其表现有何不同?这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产生怎样不同的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本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小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

武日:“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日:“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

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排其逆鳞哉?”

居之有间,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

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虽有管、晏,不能为谋。

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讲于单于,然后乃可图也。”太

子丹日:“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惜然,恐不能须臾。且非独于此也。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

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愿太傅更虑之。"鞫武日:“燕有田光

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

太子跪而逢率,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序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田光日:“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旦而驰千里至其衰也替当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

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愿交于荆轲,

可乎?”田光日:“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日:“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

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

5

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日:“谨奉教。”田光日:“光闻f者

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日:'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

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日:“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

也。”遂自到而死。

(选自《战国策》,有删节)

10.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断三处。(3分)

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等马先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亚琥的一项是()(3分)

A.逢迎:迎合,想方设法奉承讨好别人。

B.席:席子,是古代供人们坐卧的用具。

C.逮:及,达到。与成语“力有不逮”中“逮”的意义一样。

D.长者:年纪大、辈分高、德高望重的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燕太子因曾在秦国当人质而心怀愤恨,且面对燕国将被秦吞并的危急形势,想对秦国下手。

B.太傅鞫武认为面对秦国的威势,当前的燕国不能独力与之抗衡,应联合邻国共同对付秦国。

C.田光用骐骥在盛壮与衰老时的不同状态比喻自己已老不堪用,并以此回绝了太子丹的招募。

D.太子丹担心田光会将国事泄露出去,暗示田光自尽来确保不泄密,田光理解并遵从了指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2)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

(二)(共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各小题。

饮酒二十首(其七)

陶渊明

秋菊有佳色,襄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人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15.下列对诗歌内容与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6

A.“有佳色”三字极朴素,“佳”字还暗点出众芳凋零,惟菊有傲霜之色,若换成

“丽”“粲”“绚”之类等其他秣丽字眼,反倒恶俗。

B.“忘忧物”指酒,如果心中无忧,就不会想到“忘忧”,透出作者胸中还有些不愉之意。“遗

世”,遗弃、超脱俗世,主要是指不去做官。

C.“独”字体现了诗人独饮时寂寥的情态与其失意落寞的心绪,下句“杯尽壶自倾”则见出他自

酌兴致之高,饮酒之多,又暗含着时间的推移。

D.“啸”是撮口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诗人长啸之声紧承上句鸟鸣之声,与前六句安静无声的画

面形成对比,既是抒发郁愤,又见洒脱之情。

16.《归园田居(其一)》有“羁鸟恋旧林”,此诗有“归鸟趋林鸣”之句,同为写鸟,而手法

有别,意蕴相似,请加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请在横线上填写适当的句子。

(1)曹操《短歌行》中“,”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而

不可即的明月,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慕。

(2)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

出行工具的诗句“”和“",令人叹为观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千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9分)

树上的花是小说,有枝有干地攀在横交叉的结构上,俯下它漫天的华美,“江边一树垂垂发”"黄

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那里面有多层次、多角度的说不尽的故事。

草花是诗,由于矮,像是刚从土里蹦上来的,一种精粹的、鲜艳的、凝聚的、集中的美。

爬藤花是散文,像九重萝、茶靡、紫藤、笃萝,乃至牵牛花和丝瓜花,都有一种走到哪里就

开到哪里的浑酒。爬藤花看起来漫不经心,等开完了整个季节之后回头一看,倒也没有一篇是没

有其章法的一无论是开在疏篱间的,泼撒在花架上的,哗哗地流下瓜棚的,不自惜的淌在坡地上

的,还是调皮刁钻爬上老树,把枯木开得复活了的……它们都各有其风格,真的,丝瓜花有它自

己的文法,牵牛花有它自己的修辞。

舞台剧如果用什幺花可必被比喻,-大概直定就建昙花了吧③它是一种彻底的时间艺术,在丝

帷的开阖间即生而即死,它的每一秒钟都在动,它简直严格地遵守着古典戏剧的“三一律",一时,

7

一地,一事,使我感动的不是那一夕之间偶然白起来的花瓣,也不是那偶然香起来的细蒙,而是

那几乎听得见的砰然有声的拆展的过程。

18.对文章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通感引用夸张反复B.比喻反复拟人夸张

C.通感拟人夸张排比D.比喻引用拟人排比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舞台剧如果用什么花可以来比喻,大概肯定就是昙花了吧。

B.如果什么花可以用来比喻舞台剧,大概就是昙花了吧。

C.舞台剧如果用什么花可以来比喻,肯定就是昙花了吧。

D.如果什么花可以用来比喻舞台剧,大概肯定就是昙花了吧。

20.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老张结结巴巴地对田文说:“你……你……这……这个小子,太混……混蛋了”

B."我错了,我错了,我错了……"大黑失恋后变得神神颠颠的。

C.看客们拥挤在一起,有人伸长脖子像鸭,有人东张西望像老鼠,有人……

D.李宝瞪着自己徒弟:"小狗子,你……算了,你走吧!我这里留不得你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1分)

对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哀伤和喟叹是魏晋时期的典型音调,也是魏晋人世界观人生观的一

个核心部分。在表面看似颓废、消极的感叹中,①。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

的意识形态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他们认为,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

神迷信等等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

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②?这种思想在当时很多诗篇中,都

有所体现。例如,“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何不策高足,先据要

路津”...

人在坯疑和查定组直传统标漉和信仰价值的条件工对一自_21■至、_意义、—谕远的重新发现、—遥

索、把握和追求作为二秋新的态度和现息实质上标志着二种人的宽饕。正因为如此,③,

不同于后世的腐败之作,反而在人生感叹中蕴藏着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

21.请在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15个字。(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

改变原意。(5分)

8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生的历程,就是不断寻找真善美的过程。心爱的物品,失落的情感,生活的快乐,还有做

人的道理,动人的细节,人生的坐标……都需要我们用心去寻找。你曾经寻找过什么?你正在寻

找或将要寻找的是什么呢?

请以“寻找"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不得写成诗歌,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23级高一语文(上)期末冲刺卷(一)参考答案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这

种格局和现代西洋的“团体格局”是不同的。在团体格局里个人间的联系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

先有了这架子,每个人结上这架子,而互相发生关联。生活相依赖的一群人不能单独地、零散地

在山林里求生。在他们,“团体”是生活的前提。可是在一个安居的乡土社会,人们并不显著地

需要一个经常的和广被的团体。

社会结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念。在“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

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团体是个超于个人的“实在”,对个人的关系就象征在神对于信徒的关系中,

是个有赏罚的裁判者,是个公正的维持者,是个全能的保护者。我们如果要了解西洋的“团体格

局”社会中的道德体系,绝不能离开他们的宗教观念的。宗教的虔诚和信赖不但是他们道德观念

的来源,而且是团体的象征。在这样的神的观念下,派生出两个重要观念:一是每个个人在神前

的平等;一是神对每个个人的公道。

与此相反,在以自己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克己复礼”,“壹是皆以修

身为本”。这是“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从己向外推以构成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

联系,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社会范围是从“己”推出去的,而推的过程里有着各种

路线,最基本的是亲属:亲子和同胞,相配的道德要素是孝和悌。向另一路线推是朋友,相配的

是忠信。孔子曾总结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在差序格局中并没有一个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

要素。但是孔子却常常提到“仁”字,一方面他一再地要给仁字明白的解释,而另一方面却又屡

次对这种道德要素“欲说还止”。每当他积极地想要说明仁字是什么时,他却又退到了“克己复

礼为仁”“恭宽信明慧”这一套私人间的道德栗素了。孔子的困难是在“团体”组合并不坚强的

9

中国乡土社会中并不容易具体地指出一个笼罩性的道德观念来:“团体”缺乏,“天下归仁”就是

一个无法清晰解释的观念。以私人关系维系的社会形态中,仁这个观念只是逻辑上的总合,一切

私人关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所以凡是要具体说明时,还得回到“孝悌忠信”那一类的道德要素。

不但在我们传统道德系统中没有一个像基督教里那样不分差序的爱的观念,而且我们也很不

容易找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栗素。在西方团体格局的社会中,公务,履行义务,是一个清楚明

白的行为规范。而这在中国传统中是没有的。现在我们有时把“忠”字抬出来放在这位置上,但

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忠君并不是个人与团体的道德要素,而依旧是对君王私人间的关系。团体道德

的缺乏,在公私的冲突里更看得清楚,就是负有政治责任的君王,也得先完成他私人间的道德。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道德乃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们的反思和选择的产物。人类并非天生完美,更谈不上

是一种始终向善的生物。资源的有限、利益的排他、人情的纠缠,往往会影响我们,使我们即便

懂得了道德的知识和原则,也依然不能按照这些知识和原则所提出的道德要求来行动。所以,我

们不是“天生地”或“必然地”就生活在一个道德的世界中。我们赖以存在的道德世界,以及我

们具体实施的道德活动,实质上,全是我们在“讲道德”与“不讲道德”的两可之间经过权衡、

反思而选择了前者的后果。这恰恰表明,人是具有能动性的自由存在者;道德是奠基于自由意志

和自由选择的产物。相应的,“讲道德”成为人这种生灵不仅显著而且引以为豪的标志,也正是

因为它构成了对人性本质的展示和呈现。

为了表明“讲道德”是人更愿意(或至少是经过教育和劝说之后更愿意)选择的生活方式,

伦理学家给出了许多论证方案。其中一种典型方案是,将''讲道德"与个体的完善、集体的兴旺

以及人类生活的繁荣联系起来;通过描述和阐释道德对人类的自我提升、自我成就、自我超越的

关键作用而证明“讲道德”的必要性。这就是所谓的“崇高性论证”。

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论证方案可用于说明“人为什么要讲道德”。那就是“脆弱性论证”。

与“崇高性论证”相比,后者的着眼之处不是个体的完善、集体的兴旺或生活的繁荣,而是个人

的生存、集体的维系或生活的延续。它的基本逻辑在于告诫人们,如果缺少道德,个体将无法继

续生存,集体将分崩离析,整个人类生活将退回到“丛林状态”。原因在于,就其个体而言,人

无论是在体力上还是在智力上都是极为有限和脆弱的。恰恰是这种有限性与脆弱性,使人必须通

过某种方式联合起来,建立互相帮扶和约束的秩序,结成拥有一定规则的集体和社会,从而确保

每位成员的安全与发展。

(摘编自《世界哲学大会专家谈》,《光明日报》2018年08月24日02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亚项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乡土社会讲究“差序”,讲究的是基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现代西洋社会注重“团体格

局”,道德上强调公共秩序的规范。

B.中国是一个安居的乡土社会,非常在乎熟人之间的关系,人们并不像西方民众一样需要一

个经常的和广被的团体。

C.西洋社会道德认为在神面前人人平等,神是全能的保护者;中国乡土社会道德讲究人伦与

10

社会等级秩序,从己向外推以构成私人联系。

D.孔子对“仁”字的解释欲说还止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没有明显的团体概念,很难有笼罩性的

道德观念,最后还得回到“孝悌忠信”等道德要素上来。

2.根据两则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亚睥的一项是()(3分)

A.宗教的虔诚与信赖是西洋社会道德观念的来源,“克己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是乡土

中国社会道德的象征。

B.乡土中国的社会是靠一根根私人关系线维系的,这种私人关系有别于团体道德,这一根根

私人关系线就是乡土社会的道德要素。

C.人类即使懂得道德的知识和原则,也不能按照道德要求来行动,这不仅因为外界资源的局

限性,也因为我们并非天生完美,更谈不上向善。

D.荀子强调“人性本恶”,人只有“化性起伪”,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去恶向善,具有崇高的

精神境界,这体现了道德的“崇高性论证”。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不能支持费孝通“乡土中国道德观念”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B.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心正而后身正。

C.欲成方圆而随其规矩,则万物之功形矣,而万物莫不有规矩。

D.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

4.同样是谈论“道德”,两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5.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的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

具备的禀性”。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

1.B(“人们并不像西方民众一样需要一个经常的和广被的团体”表述有误,原文是说“人们并

不显著地需要一个经常的和广被的团体”,属于概念范嚅把握不当,没有注意修饰语。原文强调

的是可能性的程度问题,而B项侧重的是要不要的问题。故选B。)

2.D(A.克己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是乡土中国社会道德的象征”中的“象征”理解有

误,原文是“这是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出发点”不表示“象征”;B.“这一根根私

人关系线就是乡土社会的道德要素”表述有误,原文说的是“每根绳子被一种道德要素维持着”,

表明“私人关系线”是指血缘或者友情邻里等关系,本身不是“道德要素”,“道德要素”只是

依附在这个关系之中,起加固作用;C.强加因果关系,“也因为我们并非天生完美,更谈不上向

善”错误,原文说的是“更谈不上是一种始终向善的生物”,故选D。)

3.C(费孝通“乡土中国道德观念”观点主要强调的是“私人关系”“血缘与邻里友情”等关系,

强调的是个人的修养,其目的也是为了个人,没有“团体格局”,没有笼统的普遍性的强调团体

秩序的道德,没有不分差序的爱的观念,也就是说乡土中国道德观念强调的自身利益与自身修

养,而不强调事物的普遍性的外在约束力与整体利益,ABD三项都是明显的乡土中国特色,而C

项强调的是事物本来的规律,是一种外在的普遍性约束力,不可抗拒的,否则就难以成“方圆

11

故选c。)

4.①材料一侧重讲中西道德观念的不同特点,中国乡土社会是一种典型的“差序格局”,讲究的

是基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价值标准无法超脱差序人伦;西洋社会是“团体格局”,讲究的是超

过个人的“实在”团体,强调公共秩序的规范;(2分)

②材料二侧重的是讲道德的原因,认为道德是具有能动性的自由存在的人类反思和选择的产物,

展示和呈现了人性本质,伦理学家认为有两种论证“讲道德”必要性的方案,即“崇高性论证”

和“脆弱性论证”。(2分)

5.①卢梭是从性善论的角度论述怜悯心的,肯定了道德是具有能动性的人类经过权衡'反思后

的产物,它展示和呈现了人性的本质。(3分)

②卢梭的论述体现了“讲道德”的“脆弱性论证”,人类是柔弱的,是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具

有“有限性”和“脆弱性”,所以怜悯心是个人的生存、集体的维系或生活的延续的必需。(3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怀石投江①

曹尧德

这一夜,对屈原来说是多么短暂,时光的流逝如闪电,似流星,若瞬目,不觉东方已经泛白,

雄鸡已经啼鸣。

白马唳唳嘶鸣,并不断地用前蹄刨那栏厩,发出一阵阵单调而枯燥的“喘喘”声。这声音提

醒了屈原,该给白马添些草料了。然而当屈原来到马厩一看,槽里的草料满满的,昨夜所喂之草

料竟然一点未少。这情景使屈原大吃一惊,他认为白马突然患了什么重病,才一夜不饮不食。屈

原并未掌灯,借着从木窗根透进来的微弱晨曦,依稀可见那白马扇着两耳,喷着响鼻,双目半睁

半闭,焦躁不安地拽着缰绳走来走去。屈原又在草中多撒了些数皮,加少许水,用料权搅拌均匀,

亲切地拍着白马的黄脑袋说:“吃吧,我的老伙计,吃饱了好有力气赶路……”白马摇摇头,嗅

也不嗅、闻也不闻,伸出长舌舔着主人的手背,两眼挂着混浊的泪水……

回到房中,屈原满脸泪痕地坐在窗前,整理着他那一大堆写满了诗文的简犊。响动将小婴从

梦中惊醒,她迷迷糊糊地问道:“爹,天亮了吗?”

屈原信口答道:''早着呢,尚可睡一大觉。”

小婴低声催促道:“爹,您好几夜不曾合眼了,还是上床睡一会儿吧。”

“这就睡,这就睡。”屈原这样应着,重返马厩,深情地望一眼那耳断头低的白马,然后到

角落的乱草堆里取出那对硕大的石锁,这是他请石匠毛老爹专门加工的,一个足有三十余斤重,

已经在这里掩藏了多日。他将石锁装进了被套里,一头一个,不偏不倚,放在马的鞍背上。一切

准备停当,屈原返回堂屋,走到小婴床前。其时小婴睡得正香,她身体微胖,肌肉松弛,脸皮浮

肿,嘴角挂着浅浅的微笑,大约正在做着什么美梦。见了女儿的这一美滋滋的睡态,屈原不觉一

阵酸楚,热泪把抓般地涌出,滚落。

此时,天光已经大亮,太阳快栗出山了。屈原先吹熄了屋内的灯盏,然后走到外间舀一盆清

水再次洗脸,为的是洗净满面泪痕,不让女儿生疑。盥洗之后,他又在正间静静地站了一会,想

12

想还有些什么未尽之事或处理得不甚周到之处,然后返回西间,踱至女儿床前轻声唤道:“儿呀,

快快起来,今天是端午节,华夏大地处处皆祭图腾,爹应友人之邀,欲到遥远的地方去主祭。你

给我缝的那件长袍置于何处?快些拿来我穿。”

小婴闻听爹爹喊她,一个骨碌爬了起来,翻身下床。她知道爹爹栗穿着自己亲手缝的袍子过

节,还要出远门去做客,主祭,甭提心里有多高兴啦,急忙打开木箱,将折叠得规规整整的长袍,

双手捧着交给父亲。

屈原接过长袍,抖开,穿好,又把切云高冠端端正正地戴在头上,然后将那柄陆离长剑挂在

腰间,似欲出征的将军。

屈原打马跑了一段路程,然后缓缰而前,沿着罗江堤向西南方向走去。一路之上,百姓们看

到屈原憔悴的面容,枯槁的形体,没有一个不感到痛心的,大家不断地和他打着招呼,询长问短,

但今日屈原的话却特别少,很令众人吃惊纳闷儿。

一位渔翁手拿渔网,站在江边问道:“大夫,近日身体可好?您可千万莫太伤心了啊!”屈原

点了点头。

一位中年妇女正在剜野菜,见了屈原,硬是要拉他进屋去歇一歇,屈原摇了摇手。

正在这时,曾经将屈原安置到桃花园去避暑养病的那位老渔父从湘江打鱼归来,见了屈原连

忙迎上前去,心急火燎地说道:“听说秦军要过汉水了,我们可往哪儿逃啊!……”

屈原望着老渔父满脸忧伤的表情,嘴唇动了几动,半天没说出一句话来。他咬了咬牙,猛然

把缰绳一勒,在马屁股上狠狠地抽了一鞭,那马腾起四蹄,一眨眼就跑出了很远,很远...

屈原骑着马走了一阵,翻身下马,攀上悬崖的顶峰,面对巨谷深渊而立,上顶天,下柱地,

岚然崛耸,似巨峰,若山崖,类石雕。

屈原踱至崖边,面向西北,仿佛见到秦兵已渡过汉水,长驱直入,往南方奔来,遍地烽火,

四处狼烟,尸骨狼藉,血迹斑斑;洞庭湖上浊浪排空,玉筒山头乌云滚滚,脚下则是山摇地动,

泥沙软绵;举首环顾,天是昏濠濠的,地是黑沉沉的……

屈原依然是面向西北----那是郢都的方向,也是种归与乐平里的方向,他伫立许久,然后行

三拜九叩之大礼,这一切,他做得是那么从容不迫,那么恬然自如。

拜过之后,屈原用尽平生之力将被套从马背上掀了下来,从中取出石锁和麻绳,用麻绳系紧

了石锁,一头又系紧了自己的一只腿,然后抱起那对硕大而沉重的石锁,纵身跃入汨罗渊。这是

何等惊心动魄的一跃啊!就在这纵身一跃的刹那间,一道耀眼的闪电蜿蜒长空,转瞬即逝,炸雷

落地,只震得山崩地裂,峰峦坍塌。正当这风暴雨狂之际,一颗明星划破铅灰色的苍穹,流向西

北—她陨落了!

(有删改)

【注】①节选自《屈原传》第36章,题目为临时所加。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氐琥的一项是()(3分)

A.白马不饮不食、焦躁不安甚至两眼含泪的表现,既折射出它与屈原的深厚感情,也暗示着

屈原的一场悲剧即将到来。

B.面对熟睡的女儿,“屈原不觉一阵酸楚,热泪把抓般地涌出,滚落”,这一细节生动地展示

13

了他刚强背后也有一片柔情。

C.本文中小婆、渔翁等人物的出现,也是作者精心安排的,起到了串联情节的线索作用和烘

托人物的陪衬作用。

D.在屈原投江的刹那,“一道耀眼的闪电蜿蜒长空”“山崩地裂”,作者极尽浪漫的笔法,昭示

了屈原投江的象征意义。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歪理的一项是()(3分)

A.那对石锁在乱草堆里已掩藏多日,说明屈原早就萌生了以死明志的想法。

B.屈原对女儿编织了自己受友人之邀去远方做主祭的谎言,实属无奈之举。

C.屈原攀上悬崖面对深渊而立,一个刚正不阿、顶天立地的形象跃然纸上。

D.“接”“抖”“戴”“挂”等动词的使用,表现出屈原对过往政治生涯的眷恋。

8.文中两次写到屈原“面向西北”的内容,分别表现了屈原怎样的心理?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

简要分析。(4分)

9.在你学过的《史记•屈原列传》和本文中,屈原在投江之前,面对“老渔父”的问候和问询,

其表现有何不同?这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产生怎样不同的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

6.C(没有贯串情节,不能起到“线索作用”。故选C。)

7.D("表现其对过往政治生涯的眷恋”错误。屈原整理装束是要以有尊严的形式赴死,意在昭

告世人、警示统治者。故选D。)

8.①第一次面向西北,想象秦兵入侵下的楚国,战火不断,生灵涂炭,国破家亡的悲惨景象,

为无力挽救国家的命运而感到痛心不已;(2分)②第二次面向西北,他行三拜九叩大礼,对国

都与故土,既有对国都与故土的依依不舍,更有以死报国的决绝之情。(2分)

9.①《屈原列传》有渔父的询问,也有屈原比较详细的回答,一问一答(1分);本文面对“渔

翁”“老渔父”的问询,他无力倾诉,只有动作神情的表现(1分)。

②《屈原列传》中详细的回答,尤其是“弹冠”、“振衣”的比喻,言为心声,突出了屈原不愿

与小人同流合污的高洁和刚正不阿的正直品格(2分);本文用动作神情表现他面对国破家亡现

状的沉痛、悲愤,以及将个人的荣辱生死置之度外的决绝形象(2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本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小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

武日:“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图之。”武对日:“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则

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排其逆鳞哉?”

居之有间,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鞫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

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虽有管、晏,不能为谋。

14

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讲于单于,然后乃可图也。”太

子丹日:“太傅之计,旷日弥久,心惜然,恐不能须臾。且非独于此也。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

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愿太傅更虑之。"鞫武日:“燕有田光

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

太子跪而逢迎,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序而请日:“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田光日:“里陶骐骥盛世之时二旦而驶壬里至其哀也驾.当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

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日:“愿因先生得愿交于荆轲,

可乎?”田光日:“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

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厚也。

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日:“谨奉教。”田光日:“光闻f者

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日:'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

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日:“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

也。”遂自到而死。

(选自《战国策》,有删节)

10.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断三处。(3分)

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鸳马先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无琥的一项是()(3分)

A.逢迎:迎合,想方设法奉承讨好别人。

B.席:席子,是古代供人们坐卧的用具。

C.逮:及,达到。与成语“力有不逮”中“逮”的意义一样。

D.长者:年纪大、辈分高、德高望重的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燕太子因曾在秦国当人质而心怀愤恨,且面对燕国将被秦吞并的危急形势,想对秦国下手。

B.太傅鞫武认为面对秦国的威势,当前的燕国不能独力与之抗衡,应联合邻国共同对付秦国。

C.田光用骐骥在盛壮与衰老时的不同状态比喻自己已老不堪用,并以此回绝了太子丹的招募。

D.太子丹担心田光会将国事泄露出去,暗示田光自尽来确保不泄密,田光理解并遵从了指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2)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

15

【答案】10.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弩马先之。

11.A12.D

13.(1)这就好比把肉丢在饿虎经过的路上,灾祸一定难以避免了。

(2)愿您赶紧到太子那里,就说我田光已死,以表明保守机密。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听说千里马精力旺盛的时候,一日可行千里;到它精力衰退的时候,劣马也可以跑在它

前面。

“臣”是主语,“闻”是谓语,“骐骥盛壮之时”是“闻”内容做宾语,句子结构完整,故在

“时”后断开。

“一日而驰千里”,主语是“盛壮之时的骐骥”承前省略,“一日”是“驰”的状语,“驰”是

谓语,“千里”是宾语,结构完整,故在“千里”后断开。

“也”表句末停顿,且“衰”的主语是“其”,即“骐骥”,“衰”是形容词做谓语,其后不

带宾语,“其衰也”结构完整能构成一个句子。“鸳马”则是下句主语。故在“也”后断开。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逢迎”应是“迎接”的意思。句意:太子丹跪着上前迎接田光。

B.正确。

C.句意:却不知道我身体已经达不到当年了。/力有不逮:能力达不到,能力触及不到。

D.正确。

故选Ao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暗示田光自尽来确保不泄密,田光理解并遵从了指示”错,由“欲自杀以激荆轲”可知,田

光自杀是为了激励荆轲,并不是太子丹暗示让他自杀。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是”,这;“委”,丢、放置;“蹊”,道路;“振”,避免。

(2)“过”,前往、至U;“言”,说;“明”,表明;“不言”不说、保守机密。

16

参考译文:

燕太子丹被质押在秦国,逃回燕国。眼看秦国就要灭掉六国,秦兵已经逼近易水,害怕亡国

之祸就要降临燕国。太子丹为此而担忧,对他的太傅鞫武说:“燕国和秦国势不两立,希望太傅

能为国家出谋划策。”鞫武回答说:“秦国占领的土地遍布天下,如果秦国出兵胁迫韩、魏、赵

三国,那么易水以北的燕国土地未必能保得住。您怎么为了被凌辱的怨恨而去触犯秦王呢?”

过了一些时候,樊将军从秦国逃到燕国,太子收留了他。太傅进谏劝告太子说:“不能这样

做啊。秦王残暴,又对燕国一直怀恨在心,如此足以让人胆战心惊了,更何况他知道樊将军在这

里!这就好比把肉丢在饿虎经过的路上,灾祸一定难以避免了。即使管仲和晏婴再世,也无力回

天。太子您还是赶紧打发樊将军到匈奴去,以防泄露风声。请让我到西边去联合三晋,到南边去

联合齐楚,到北边去和匈奴讲和,然后就可以对付秦国了。”太子丹说:“太傅的计划旷日持久,

我心里昏乱忧虑得栗死,恐怕一刻也不能等了。况且问题还不仅仅在这里,樊将军穷途末路,才

来投奔我,我怎么能因为秦国的威胁,就抛弃可怜的朋友,把他打发到匈奴去呢,太傅您得另想

办法才好。"鞫武说:“燕国有一位田光先生,此人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