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细细品味作者写景的语言艺术。2.明确故都的秋的特点,分析作者如何描写故都的秋的,把握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写作特点,掌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色。3.把握“秋”意象的传统审美内涵及其所体现的民族审美心理和审美特点,培养起对自然的热爱之情。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分析写景的语言艺术2.分析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难点:通过秋意象的审美内涵进一步把握民族审美心理和审美特点。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讨论法、讲授法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过程课程导入导入语:“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上面的诗句有的昂扬,有的悲凉,有的清新,有的沉郁,这和作者的个性,情趣,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那么,郁达夫眼中的秋又是怎样的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步入他笔下的《故都的秋》,去探究作者郁达夫是如何描写故都的秋的,对故都的秋包含着怎样的思想情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解读课题,明确主题我们知道故都就是北平,那本文题目可否换成“北平的秋天”呢?请同学们思考。明确:不能换成北平的秋天。故都,有着当时时代背景的体现,是当时故都体现了作者对北平深深的眷恋之情。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我们可以看出他对祖国命运的担忧,故都二字更是带有浓厚的感伤色彩,为文章奠定了情感基调。2.通读全文,明确故都的秋的特点,思考作者主要从哪个方面描写故都的秋的呢?明确:清、静、悲凉。作者主要从秋味描写故都的秋。3.找出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来展现故都的秋?并给图景命名。明确:通过南方的秋景来衬托故都的秋,在作者内心中以北国的秋作为衡量标准,因此他认为南方的秋的秋味不足。“江南的秋,草木调得慢,空气来得润,天色显得淡。”“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是看不饱,尝不透。”“比起北国的秋天,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通过描写北国的秋景,具体描绘了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树。秋院(3):清晨秋院图秋槐(4):秋槐落蕊图秋蝉(5):秋蝉残鸣图秋雨(6-9):秋雨化凉图秋树(11):秋果盛衰图重点分析——秋味来源清晨秋院图:(1)请同学们思考,本段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描写的是什么内容?明确: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从不逢北国之秋……潭拓寺的钟声。这里描写的是在南方想起的大众所认为北方的秋。第二个层次是从“在北平即使不出门……使作陪伴”,这是作者眼中北平最具秋味的特点,是作者心中真正的故都的秋。(2)请赏析“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拓寺的钟声”这句,请小组合作思考作者为什么在下面的行文中不描写这些北平的著名的景点,反而重点描写牵牛花、槐蕊、秋雨、秋枣这类平凡细小的事物?明确:a.陶然亭的芦花和钓鱼台的柳影给人一种闲适之感,西山的虫唱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表明作者欣赏这种虫鸣,玉泉的夜月给人一种清凉,冰沁的感觉,潭拓寺的钟声则有一种历史感,苍桑的特点。通过对这些事物的描写,我们仿佛能感受到北方的秋的苍凉,感受到作者对北方的秋的喜爱,向往之情。同时,这句句式整齐,且都是偏正词组,更是加强了情感的表达。b.作者在之后并不写这些著名的景点,而是选取细小平凡的事物的原因在于作者认为这些景点的秋并不是他认为的最具秋味的地方,而细微之处更具秋味。(3)在这段第二部分,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并进行简要的分析。明确:清:“碧绿的天色”“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碧绿,蓝色都是冷色调,给人一种清冷,沉静的感觉。静:“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朝东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些都是极为安静的情况下才能做到的。悲凉:“一椽破屋”,“破”写出了屋子的残败,沧桑,更何况这一椽破屋还处于皇城人海之中,更给人一种悲凉的感觉。“一碗浓茶”,浓茶就有苦涩的特点,“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几根”表明秋草的数量稀少,“疏疏落落”体现出秋草并不茂密,“尖细且长”表明它只剩下根茎,这一串形容词,体现出秋草萧瑟、衰败的特点,营造出了一种悲凉的景象。(4)朗读这段,总结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的?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明确:从秋色(碧绿、蓝色、青天)、秋味(浓茶)、秋声(驯鸽的飞声)这些角度描写的。采用了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秋槐落蕊图(1)落蕊的悲凉是怎样体现出来的?明确:落蕊并不再是树梢上生命蓬勃的花,而是树底下衰败的花,这就体现出生命的消亡,给人一种悲凉的感受。(2)作者为什么会觉得有些落寞?明确:当作者细细地感知槐树的落蕊的时候,一叶而知秋,引发的是对生命流逝与日渐衰老的落寞与悲凉感,或许,这就是秋天“深沉的地方”吧。秋蝉残鸣图(1)作者是怎样描写秋蝉的叫声的,给人怎样的感受?明确:作者用衰弱的残声来写秋蝉的叫声,衰弱体现出秋蝉的生命衰败、生命气息微弱,残则是断断续续的,给人一种悲凉的特点。(2)秋蝉在古代诗歌中是重要意象,请从下面的诗歌中找出其意象所代表的深层内涵。欲识贞静操,秋蝉饮清虚——孟郊先秋蝉一悲,长是客行时。——张乔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骆宾王明确:蝉常择高枝而栖,所以古人常抒发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又因蝉的生命短暂,秋季就面临死亡,所以,古人也常借以表达时光易逝、人生苦短的感慨。秋雨化凉图思考作者描写的秋雨有何特点?明确:秋雨来得突然,快速,可从“忽而”“便息列索”看出。秋雨寒凉,从秋雨过后,都市闲人穿着很厚的衣服语句他们的交谈之中看出。秋果盛衰图思考这幅图景的悲凉体现在哪里?明确:抓住“等枣树叶落完,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如果说秋槐落蕊是己然的衰败,那么秋枣预示着将至的衰败。风景虽好,令人喜悦,可很快就没有了。韶光易逝,眼前景物越美好就越让人伤感。知人论世——探明秋情缘起阅读第12自然段,思考作者为何会赞秋、悲秋呢?明确:①中国悲秋的传统。王国维曾说“以我观物,故万物皆着我之色彩”,面对萧瑟的秋景,诗人们又联想到自己的处境、过往的经历,不由得会生发出愁苦之情。②作者的现实经历,颠沛流离的愁苦心理写照。通过前面的文章,我们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郁达夫的忧郁,感伤。而这种情调是来源于对风雨飘摇,内忧外患的祖国的担忧。早在日本留学之时,他就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面对祖国的危难,他内心苦闷,不由得就会悲秋了。总结这篇文章是一篇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在这篇课文指的便是对各种秋景的描写,其特点体现为“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