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经济管理与财务知识分析_第1页
中国现代经济管理与财务知识分析_第2页
中国现代经济管理与财务知识分析_第3页
中国现代经济管理与财务知识分析_第4页
中国现代经济管理与财务知识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现代经济管理与财务知识分析考点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背景:新中国成立时,国民经济全面崩溃。(2)完成:1952年底,国家财政经济取得了根本好转,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3)作用: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1.国民经济的恢复2.“一五”计划建设(1)背景: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重工业基础极其薄弱

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2)任务:

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3)成就:鞍山钢铁、长春一汽、沈阳机床、飞机制造厂(4)意义:思考:我国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2)从现实的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3)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化的速度都比较快。而社会主义苏联迅速工业化的经验中,也是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4)从各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背景:1953~1956年底(2)时间及内容:①农业:农民参加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②手工业: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对民族资本主义实行国家资本主的和平赎买政策,公私合营(3)实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土地改革后的土地制度实际上是农民个体所有,这种土地所有制,本质上依然是私有制,还造成了广泛的小农经济。这种情况长期发展下去,一方面会产生新的贫富分化和新的剥削。另一方面,小农经济将严重阻碍工业化的发展。所以,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全有必要。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4)意义:二、探索与失误1.成功探索:(1)主要内容①主要矛盾: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③经济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中共八大是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的探索(2)历史意义:1)背景一方面是由于全党和全体人民对迅速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强烈要求,造成了一个过热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是由于党和政府在前一阶段的经济工作中连续取得了骄人成绩,工作太顺了,以致许多领导人产生了骄傲情绪和轻视经济工作的态度。

2.探索失误(1)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1958年主观愿望上讲,它反映了党和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无可厚非。但从科学的角度讲,多快好省同时实现几乎是不可能的,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严重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客观效果上讲,催生了“左”倾经济思想和盲动的经济行为,直接导致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3)内容:2)时间:4)评价:(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①“大跃进”运动: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②“人民公社化”运动:财产统一核算、分配,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①“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浪费了资源,破坏了环境②人民公社化严重挫伤农民的积极性③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④导致1959-1961年我国出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危害:根本原因:左倾错误的发展3.政策调整①从1962年起,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②到1965年,调整任务基本完成“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方针:(2)结果:“八字方针”的基本内容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主要是农轻重、工业内部、生产与基建、积累与消费等比例关系巩固已经取得的经济建设成果充实那些以工业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和手工业品的生产,发展塑料、化纤等新兴工业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企业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2)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1.原因:1966年,中国爆发了“文化大革命”,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2.表现3.调整(1)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1973年出现复苏局面。(2)邓小平全面整顿,1975年国民经济呈现回升状态。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的实质和意义系统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实质:意义:使国民经济快速恢复发展,使更多的人认识到“文革”的错误,为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并为以后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拉开了序幕。1957~1966年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产生严重失误的原因及经验教训1.原因(1)受历史传统的影响,民主法制观念淡薄。 (2)“左”倾思想发展,急于求成心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很高,迫切希望尽快摆脱贫困落后状况。(3)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4)国际环境的影响。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尖锐对立,容易产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理。2.经验教训(1)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妥善处理好各种矛盾(2)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照搬别国模式(3)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4)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2011年福建文综,19)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这些就构成了()A.旧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B.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C.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D.半社会主义的经济形态B(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13题)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下列对下图信息理解正确的是A.工业大跃进时期以股息发放工资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政策C.人民公社社员按期领取生产货款D.手工业者以入股形式参加生产合作社D(2007年高考江苏单科14题)“文革”中我国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1973年却出现复苏局面,这是因为()A.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国民经济B.“四人帮”的倒行逆施遭到毛泽东批评C.“文革”动乱接近尾声D.国际形势趋于缓和A(2011年高考北京文综19题)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该表中的开始年和结束年是指A.1946

1949

B.1952

1956C.1966

1976

D.1978

1982B年代全民集体公私合营私营全体手工业开始年41.53.2430.720.6结束年54.517.127.20.041.2(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14题)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1953—1958、1959—1964、1970—1975、1979—1984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其中与1959—1964年相对应的是C(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17题)下图所示为1960—1965年中国工业总产值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经济政策的变化B.工业结构的调整C.农业经济的波动D.中苏关系的变化A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历程考点二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文革结束后的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大大解放了人们思想,为其奠定了思想基础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为其确立了指导思想1.背景:2.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3)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3.意义: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①人民公社体制经营管理高度集中,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农民经营没有自主权,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②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农业的长期落后严重影响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二、经济体制改革(1)原因:①经营方式的调整: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②行政机构: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③购销体制改革:改革农产品的统购派购制度,允许农产品进入市场,自由买卖。④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创办乡镇企业。(2)内容:

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3)意义: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原有的城市计划经济体制,存在许多弊端,主要是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1)原因:①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②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③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2)内容:(3)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3.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1)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2)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1.背景:2.过程(1)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2)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4)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成效(1)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2)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系基本建立。(3)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生活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2011年上海历史,28)“生产队由队长同一个个农户签订合同,合同规定出生产指标和给这个农户的报酬。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多劳多得。”这里描述的是()A.土地改革B.三大改造C.人民公社化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34)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C(2011年浙江文综,21)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A.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B.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C.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D.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D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考点三一、经济特区的创办1.创办(1)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2)1988年,中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2.特点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3.影响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1)开放: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2)目的:旨在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1.开放沿海港口城市2.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1)过程:

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都有深远影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