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计算与施肥策略_第1页
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计算与施肥策略_第2页
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计算与施肥策略_第3页
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计算与施肥策略_第4页
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计算与施肥策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计算与施肥策略一、本文概述肥料是现代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投入品,对于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产品品质、保持土壤肥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肥料的利用效率问题一直是农业生产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是反映肥料利用效果的重要指标,其高低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如何计算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施肥策略,对于提高肥料利用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探讨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的计算方法,以及基于计算结果制定合理的施肥策略。文章将介绍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包括养分吸收量、肥料施用量、土壤养分含量等因素的考虑。文章将分析影响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的因素,包括作物品种、土壤条件、施肥方式等。文章将提出基于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计算结果的施肥策略,包括施肥量、施肥时间、施肥方式等方面的建议,以期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合理的施肥指导。二、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的计算方法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是衡量肥料养分被作物吸收利用程度的重要指标,其计算方法对于科学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几种常用的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的计算方法,包括差值法、回归法、同位素示踪法等,并探讨了各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差值法是一种基于作物养分吸收量和土壤养分供应量的差值来计算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的方法。该方法简单易行,适用于大田作物和长期定位试验。然而,由于土壤养分供应量的测定存在误差,因此计算结果可能受到一定影响。回归法是一种通过建立作物养分吸收量与施肥量之间的回归方程来计算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的方法。该方法能够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对作物养分吸收的影响,因此计算结果相对更准确。但是,回归方程的建立需要大量的试验数据支持,且不同作物、不同土壤条件下的回归方程可能存在差异。同位素示踪法是一种利用同位素标记技术来追踪肥料养分在作物体内的吸收、利用和分配过程的方法。该方法能够直接反映肥料养分在作物体内的真实利用情况,因此被认为是最准确的计算方法之一。同位素示踪法需要特殊的试验设备和操作技术,成本较高,且对试验条件和环境因素的要求较高。不同的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计算方法各有优缺点,应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作物类型、土壤条件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为了提高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还需要采取科学的施肥策略,如合理配施有机肥和化肥、适时适量施肥、采用先进的施肥技术等。三、影响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的因素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土壤特性、作物种类、气候条件、施肥技术和管理水平等。土壤特性是决定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的关键因素。土壤质地、pH值、有机质含量、土壤微生物活动等都会对肥料的溶解、转化和植物吸收产生影响。例如,砂质土壤肥料流失快,保肥能力差,而黏质土壤肥料释放慢,容易造成养分固定。因此,针对不同类型的土壤,需要选择适合的肥料种类和施肥方法。作物种类对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也有显著影响。不同作物对养分的需求和吸收能力不同,例如,豆科植物可以通过生物固氮增加土壤中的氮素含量,而一些果树和蔬菜对磷、钾的需求较高。因此,在选择肥料和施肥策略时,需要考虑作物的营养需求和生长特性。气候条件也是影响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的重要因素。温度、光照、降水和风等气象条件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养分吸收,同时也会影响肥料的分解和转化。例如,在干旱地区,水分是限制植物生长和养分吸收的主要因素,因此,需要采用节水灌溉和保水肥料等措施,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施肥技术和管理水平对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也有重要影响。合理的施肥时间、施肥量、施肥方法和施肥次数等都会影响肥料的利用效果。科学的施肥管理,包括土壤测试、配方施肥、分区施肥等,也可以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要提高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需要综合考虑土壤特性、作物种类、气候条件和施肥技术等多个因素,制定科学的施肥策略和管理措施。也需要不断研究和推广新型肥料和施肥技术,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四、提高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的施肥策略提高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任务,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作物产量,还能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科学的施肥策略。要实行测土配方施肥。通过对土壤养分的精确测定,了解土壤供肥能力和作物需肥规律,从而确定合理的肥料种类和用量。这样可以确保肥料养分与土壤养分和作物需求相匹配,提高养分的利用率。要推广缓释肥料和控释肥料的使用。这些新型肥料能够根据作物的生长需求,缓慢释放养分,减少养分的流失和浪费。同时,它们还能提高土壤保水能力,改善土壤结构,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要注意施肥方法的改进。采用深施、沟施、穴施等施肥方式,可以将肥料直接施入作物根系附近,减少养分在土壤中的固定和流失。同时,结合灌溉和降雨,合理安排施肥时间,确保肥料能够及时被作物吸收利用。要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和指导。通过培训农民,提高他们的施肥技能和环保意识,使他们能够科学合理地使用肥料。建立肥料利用率的监测和评价体系,定期对施肥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及时调整施肥策略,确保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的不断提升。提高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测土配方施肥、推广新型肥料、改进施肥方法以及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和指导等。通过这些施肥策略的实施,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挥肥料的增产潜力,实现农业的高效、绿色和可持续发展。五、案例分析与实施效果为了验证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计算方法的准确性和施肥策略的有效性,我们在多个农业示范区进行了实地试验。以下是其中两个典型的案例分析及其实施效果。在某水稻种植区,我们采用了基于真实利用率的施肥策略,根据土壤养分状况、水稻生长需求和气候条件,精确计算了所需的肥料类型和数量。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密切关注水稻的生长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施肥计划进行了适时调整。经过一个生长周期的观察和测量,我们发现采用真实利用率计算施肥策略的水稻产量比传统施肥方法提高了15%,同时减少了化肥用量10%。这一结果不仅证明了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计算方法的准确性,还显示了精准施肥在提高产量和减少环境污染方面的潜力。在另一个蔬菜种植基地,我们同样采用了基于真实利用率的施肥策略。考虑到蔬菜生长周期短、需求养分种类多的特点,我们更加注重肥料的合理搭配和适时施用。通过实施精准施肥策略,我们发现蔬菜的品质和产量均得到了显著提升。具体来说,蔬菜的维生素含量提高了8%,口感更加鲜美;蔬菜的产量也增加了10%。这一案例进一步验证了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计算方法在指导农业生产中的实用价值。综合两个案例的实施效果,我们可以看到基于真实利用率的施肥策略在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产品品质以及减少化肥用量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为未来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未来,我们将继续优化和完善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计算方法,推动精准施肥技术在更广泛的农业领域得到应用和推广。六、结论与展望本研究深入探讨了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计算的方法,并对施肥策略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通过对比不同施肥方法和计算模型,我们发现,真实利用率的计算对于指导农业生产,优化施肥策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研究结果显示,当前许多传统施肥方法存在养分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而基于真实利用率的施肥策略则能够显著减少这些问题,同时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耕地资源的日益减少,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已成为农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未来,我们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需要继续完善肥料养分真实利用率的计算方法,以提高其准确性和实用性;需要开发更多基于真实利用率的施肥策略,以适应不同作物、不同土壤条件下的生产需求;需要加强农民的教育和培训,推广先进的施肥技术和理念,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期待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找到更加高效、环保的施肥方法,为全球农业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贡献。参考资料:肥料利用率是作物所能吸收肥料养分的比率。用以反映肥料的利用程度。一般而言,肥料利用率越高,技术经济效果就越大,其经济效益也就越大。肥料利用率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肥料的种类、性质、土壤类型、作物种类、气候条件、田间管理等因素的影响而有差别。提高肥料利用率的主要途径是:(1)根据土壤各种养分的稀缺状况合理施肥;(2)根据不同作物对养分的不同需要合理施肥;(3)改进施肥技术,使肥料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养分效率是指农作物在一种或多种矿质质养分成为限制因素的土壤上获得高产的能力。实际上农作物品种之间存在着营养效率的差异,农作物某种养分效率差异,一般是指在养分供应不足时,表现在相对生长或相对产量上的差异。科学施肥必须选择养分效率高的品种,可以实现低投入高产出的目标。肥料利用率也叫肥料利用系数,它是指肥料中某种营养元素被当季农作物吸收利用的数量及其占施用肥料中该种营养元素总量的百分数,在正常情况下,肥料利用率越高,肥料中有效成分损失越少,而肥料的增产效益则越大。因此在施肥中必须了解各种化肥、有机肥料的利用率。对植物进行化学分析表明,健全的植物体内含有几十种元素,但是,它们并不都是植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科学家们提出了确定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三条标准:该元素对所有植物的生长发育是不可缺少的。缺少这种元素植物就不能完成其生活周期(即由种子萌发到开花、结实,又形成种子的过程);缺乏这种元素后,植物会表现出特有的症状,其它任何一种化学元素均不能代替其作用,只有补充这种元素后症状才能减轻或消失;这种元素必须是直接参与植物的新陈代谢,对植物起直接的营养作用,而不是改善环境的间接作用。符合这三条标准的才能被确定是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根据多年的研究,已经确定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有16种:碳(C)氢(H)氧(O)、氮(N)磷(P)、钾(K)、钙(Ca)、镁(Mg)、硫(S)、铁(Fe)、硼(B)锰(Mn)铜(Cu)锌(Zn)钼(Mo)、氯(Cl)。各必需营养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含量相差很大,一般可根据植物体内含量的多少划分为大量营养元素和微量营养元素。大量营养元素含量一般占干物质重量的1%以上,有碳、氢、氧、氮、磷、钾、钙、镁和硫9种;微量营养元素的含量一般在1%以下,最低的只有1mg/kg,它们是铁、硼锰、铜、锌、钼和氯7种。在作物所必需的大量元素中,植物对氮、磷、钾的需求量很大,而一般土壤中的氮、磷、钾又难以满足植物的需要,必需通过施肥加以补充,因此,人们称氮、磷和钾为作物营养三要素,当前所施化肥也主要指氮、磷、钾肥料。而其他大量和微量元素肥料,需要根据土壤的供应状况和作物的需肥特性来确定是否需要施肥。有机肥料是指一切含有大量有机质的肥源的总称。有机肥料一般包括厩肥、人粪尿、绿肥、堆沤肥、泥炭、腐殖酸类肥料、饼肥、土杂肥、还田的作物秸秆以及各种有机废弃物等。有机肥料主要作为基肥施用。化学肥料是经化学反应过程或物理过程加工产生一种或几种植物所需营养元素的产品。(1)氮肥:氮肥是指含有植物所能吸收的氮素的肥料。按化学性质划分有①铵态氮肥:是指氮肥中氮素形态是铵,在一般土壤中铵态氮由于微生物作用迅速转化成硝态氮。这类肥料有碳酸氢铵、硫酸铵、氯化铵等。②硝态氮肥:是指氮肥中的氮素是硝酸根离子。这类肥料有硝酸铵、硝酸钠等。③酰氨态氮肥:是指在土壤中能迅速水解,并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生成铵盐,然后再被硝化的肥料。肥料的典型代表是尿素,尿素在脲酶的作用下,转化成碳酸氨,然后被作物直接吸收。(2)磷肥:磷肥是指含植物所能吸收的磷素的肥料。磷肥品种很多,按化学性质可分为:①水溶性磷肥:这类磷肥易溶于水,能被植物直接吸收,肥效来的快,又称速效磷肥。主要品种是过磷酸钙、重过磷酸钙。②枸溶性磷肥:这类磷肥在土壤中,靠土壤中的酸和作物根系分泌的酸,来逐渐溶解而被作物吸收利用。肥效来的迟缓,又称缓效磷肥,如钙镁磷肥、钢渣磷肥、脱氟磷肥等。③酸溶性磷肥:又称难溶性磷肥。此类肥料所含的磷素绝大部分都不溶于水,也不溶于弱酸,但能在强酸环境中溶解,在酸性环境和作物根系分泌的酸作用下,能被作物吸收利用。这类肥料肥效迟缓,并且可持续数年。又称迟效磷肥,如各种磷矿粉。①生理酸性钾肥:是指肥料施入土壤后,作物吸收钾离子,剩下的硫酸根和氯离子留在土壤里,呈酸性反应。若长期单独施用,会引起土壤酸性加重。主要品种有硫酸钾、氯化钾。②生理碱性钾肥:是指肥料溶于水后呈碱性。主要品种有窑灰钾肥、钾钙肥、钾镁肥。①复合肥料:是指化学反应合成氮磷复合肥。代表品种有磷酸铵(磷酸一铵、磷酸二铵)、硝酸磷肥等。②掺混肥:是指经物理过程加工成粒状、粉状肥料。如三元复合肥(N15—P2O515—K2O15)、两元复合肥(N20-P2O520)等。(5)液体肥料:主要指液态、悬浮状肥料。如液氨、液体氮磷复合肥。(6)微量元素肥料:是利用含有微量营养元素的物质制成的肥料。植物体内大量元素的含量通常是百分之几,而微量元素的含量通常是万分之几或百万分之几。常用的微量元素肥料有硼肥、锌肥、钼肥、锰肥、铁肥和铜肥。肥料利用率(%)=(施肥区作物吸收养分量-未施肥区作物吸收养分量)/(肥料施用量×肥料中养分含量百分比)×100%;根据我国目前测定,一般化肥中氮素的利用率30-75%,磷的利用率很低,约10-25%,钾的利用率约50%左右。(见下表)有机肥料中各种养分的利用率比化肥更低些。不同土壤、不同农作物、不同施肥方法和不同肥料种类,肥料利用率也各不相同。以氮素为例,不同农作物对肥料中氮的利用率以玉米最高,水稻、棉花、冬小麦次之,油菜、马铃薯最低。同一种农作物对不同种类的氮肥利用率区也不相同,试验表明,水稻对铵态氮肥的利用率高于硝态氮肥。不同氮肥种类利用率高作低如下:硫铵>尿素>氯化铵>硝酸铵>硝酸钠。因此,水田施用铵态氮肥是符合科学施肥原则的。不同有机肥料中养分的利用率也不相同,且差异较大,如人粪尿中养分的利用率率为40-60%,而塘泥养分的利用率只有15%(如下表)。施肥中必须考虑到肥料利用率,否则就会由于肥料浪费而降低施肥的经济效益,显然这是得不偿失。有机与无机相结合原则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土壤肥沃程度的重要指标,施用有机肥料不但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还可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多种养分、促进农作物生长发育等。我国是农业大国、畜牧大国,农作物秸秆及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丰富,在合理利用畜禽养殖粪便及农作物秸秆的基础上配施化学肥料,以有机肥料替代部分无机肥料,培肥地力,稳定、提高农作物产量与品质。大量、中量、微量元素配合原则氮、磷、钾、钙、镁、硫、铁、铜、锰、锌、钼、硼、氯和镍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必需营养元素,且同等重要不可替代,各种营养元素的配合是配方施肥的重要内容。随着产量的不断提高,在耕地高度集约利用的情况下,必须进一步强调氮、磷、钾肥的相互配合,并补充必要的中、微量元素,才能获得高产稳产。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原则土地退化带来的气候变迁、粮食减产、人口迁移,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空间。到2050年,土地退化和气候变化将使全球谷物产量平均下降10%,某些地区可能达到50%。要让“作物一土壤一肥料”形成物质与能量的良性循环,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坚持耕地的用养结合。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以提高作物产量为目标,以养分资源综合管理为手段,以作物高产、优质、环境友好为方向,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集约化可持续农业为最终目标的高效、经济、科学的施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结果为基础,根据作物的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使用有机肥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数量、施用时期和施用方法的一套施肥技术体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包含着测土、配方和施肥3个方面,测土是配方的依据,施肥是配方的实施。一是测土,就是取土样测定土壤养分含量,就像医生看病,先要把脉问诊;二是配方,即经过对土壤的养分诊断,按照作物需要的营养“开出药方,按方配药”;三是合理施肥,是在农技程度人员指导下科学施用配方肥料,合理安排基肥和追肥的比例,同时根据肥料的特性,选择切实可行的施肥方法,并与其他农业措施相配套,以发挥肥料的最大效用。土壤、植株测试推荐施肥方法综合了目标产量法、养分丰缺指标法和作物营养诊断法的优点。对于大田作物,在综合考虑有机肥、作物秸秆应用和管理措施的基础上,根据氮、磷、钾和中微量元素养分的不同特征,采取不同的养分优化调控与管理策略。该技术包括氮素实时监控,磷、钾养分恒量监控和中微量元素养分矫正施肥技术。其中,氮素推荐根据土壤供氮状况和作物需氮量,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和精确调控,包括基肥和追肥的调控;磷、钾肥通过土壤测试和养分平衡进行监控;中微量元素采用因缺补缺的矫正施肥策略。根据目标产量确定作物需氮量,以需氮量的30%~60%作为基肥用量。具体基施比例根据土壤全氮含量,同时参照当地丰缺指标来确定,一般在全氮含量偏低时,采用需氮量的50%~60%作为基肥,在全氮含量居中时,采用需氮量的40%~50%作为基肥,在全氮含量偏高时,采用需氮量的30%~40%作为基肥。30%~60%基肥比例可根据上述方法确定,并通过“3414”田间试验进行校验,建立当地不同作物的施肥指标体系。有条件的地区可在播种前对0~20cm土壤无机氮(或硝态氮)进行监测,调节基肥用量。每667㎡基肥用量(kg)=(目标产量需氮量-土壤无机氮)*(30%~60%)/(肥料中养分含量*肥料当季利用率)每667㎡土壤无机氮(kg)=土壤无机氮测试值(mg/kg)15校正系数氮肥追肥用量推荐以作物关键生育期的营养状况诊断或土壤硝态氮的测试为依据,这是实现氮肥准确推荐的关键环节,也是控制过量施氮或施氮不足、提高氮肥利用率和减少损失的重要措施。测试项目主要是土壤全氮、土壤硝态氮。小麦可以通过诊断拔节期茎基部硝酸盐浓度、玉米最新展开叶叶脉中部硝酸盐浓度来了解作物氮素情况,水稻则采用叶色卡或叶绿素仪进行叶色诊断。根据土壤有(速)效磷、钾含量水平,以土壤有(速)效磷、钾养分不成为实现目标产量的限制因子为前提,通过土壤测试和养分平衡监控,使土壤有(速)效磷、钾含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对于磷肥,基本思路是根据土壤有效磷测试结果和养分丰缺指标进行分级,当有效磷水平处在中等偏上时,可以将目标产量需要量(只包括带出田块的收获物)的100%~110%作为当季磷用量;随着有效磷含量的增加,需要减少磷用量,直至不施;而随着有效磷的降低,需要适当增加磷用量,在极缺磷的土壤上,可以施到需要量的150%~200%。在2~3年后再次测土时,根据土壤有效磷和产量的变化再对磷肥用量进生行调整。钾肥首先需要确定施用钾肥是否有效,再参照上面方法确定钾肥用量,但需要考虑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带入的钾量。一般大田作物磷、钾肥料全部做基肥。③常规方法;土壤Olsen-P或Brayl-P(酸性生土壤);交换性钾。中微量元素养分的含量变幅大,作物对其需要量也各不相同,这主要与土壤特性(尤其是母质)、作物种类和产量水平等有关。通过土壤测试评价土壤中微量元素养分的丰缺状况,行有针对性的因缺补缺的矫正施肥。①通用浸提剂方法;M3-Ca,Mg,Zn,Mn,Fe,B,Mo。③常规方法:交换性Ca,Mg,DTPA-Zn,Mn,Fe,土壤有效硼和钼。通过土壤养分测试结果和田间肥效试验结果,建立不同作物、不同区域的土壤养分丰缺指标,提供肥料配方。土壤养分丰缺指标田间试验也可采用“3414”部分实施方案,“3414”方案中的处理1为无肥区(CK),处理6为氮、磷、钾区(N,P,K),处理2,4,8为缺肥区(即PKNK和NP)。收获后计算产量,用缺肥区产量占全肥区产量百分数即相对产量的高低来表达土壤养分的丰缺情况。相对产量低于50%的土壤养分为极低;50%~75%为低;75%~95%为中;大于95%为高,从而确定出适用于某一区域、某种作物的土壤养分丰缺指标及对应的施用肥料数量。对该区域其他田块,通过土壤养分测定,就可以了解土壤养分的丰状况,提出相应的推荐施肥量。根据作物目标产量需肥量与土壤供肥量之差估算目标产量的施肥量,通过施肥补足土壤供应不足的那部分养分。施肥量的计算公式为:每667㎡施肥量(kg)=(目标产量所需养分-土壤供肥量)/(肥料中养分含量*肥料当季利用率)养分平衡法涉及目标产量、作物需肥量、土壤供肥量、肥料利用率和肥料中有效养分含量五大参数。其中,土壤供肥量即为“3414方案”中处理1的作物养分吸收量。一般粮食作物的递增率以10%~15%为宜,露底蔬菜一般为20%左右,设施蔬菜为30%左右。作物目标产量所需养分量(kg)=目标产量(kg)/100×100kg产量所需养分量肥料利用率(%)=(施肥区作物吸收养分量-未施肥区作物吸收养分量)/(肥料施用量×肥料中养分含量百分比)×100%关于肥料养分含量,无机肥料、尚品有机肥料含量均会标明,不明养分含量的有机肥料,其养分含量可参照当地不同类型有机肥养分平均含量获得。田间试验是获得各种作物最佳施肥量施肥时期、施肥方法的根本途径,也是筛选、验证土壤养分测试技术、建立施肥指标体系的基本环节。通过田间试验,掌握各个施肥单元不同作物优化施肥量,基、追肥分配比例,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摸清土壤养分校正系数、土壤供肥量、农作物需肥参数和肥料利用率等基本参数;构建作物施肥模型,为施肥分区和肥料配方提供依据。肥料效应田间试验设计按照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试行)》要求,推荐采用“3414”方案设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根据研究目的采用“3414”完全实施方案和部分实施方案。“3414”是指氮、磷、钾3个因素、4个水平、14个处理。4个水平的含义:0水平指不施肥,2水平指当地最佳施肥量的近似值,1水平=2水平×5,3水平=2水平×5(该水平为过量施肥水平)见下表。红壤稻田是亚洲地区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特别是在中国。为了提高产量和土壤肥力,施肥成为了一个关键的管理措施。然而,长期不合理的施肥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氮、磷流失,土壤酸化,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等。因此,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制度对红壤稻田肥料利用率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探讨几种常见的施肥制度对红壤稻田肥料利用率的影响。有机肥和无机肥的配施能够显著提高土壤的养分含量和肥料利用率。有机肥富含有机质和微生物,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和物理性质,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而无机肥则能够提供作物所需的速效养分,如氮、磷、钾等。这种配施方式可以有效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同时减少化肥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氮、磷、钾的平衡施肥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长期以来,为了追求高产,农民往往过量施用氮肥,而忽视了磷肥和钾肥的施用。这种施肥方式会导致土壤养分失衡,降低肥料利用率,并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通过平衡施肥,可以提供作物所需的各种养分,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同时减少环境问题。新型肥料如缓控释肥料和生物肥料的研究和应用也越来越受到。这些新型肥料能够通过控制养分的释放速度,减少肥料的流失和浪费,提高肥料的利用率。生物肥料还可以通过生物作用提高土壤的养分含量和微生物活性,促进土壤养分的循环利用。总结来说,长期不同施肥制度对红壤稻田肥料利用率有着显著的影响。合理的施肥制度,如有机无机肥配施、平衡施肥以及新型肥料的推广应用,可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减少环境问题,促进红壤稻田的可持续利用和农业生产的发展。这对于我国乃至全球的农业生产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土壤测试和肥料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在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数量、施肥时期和施用方法。通俗地讲,就是在农业科技人员指导下科学施用配方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核心是调节和解决作物需肥与土壤供肥之间的矛盾。同时有针对性地补充作物所需的营养元素,作物缺什么元素就补充什么元素,需要多少补多少,实现各种养分平衡供应,满足作物的需要;达到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减少用量,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节省劳力,节支增收的目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包括“测土、配方、配肥、供应、施肥指导”五个核心环节、九项重点内容。田间试验是获得各种作物最佳施肥量、施肥时期、施肥方法的根本途径,也是筛选、验证土壤养分测试技术、建立施肥指标体系的基本环节。通过田间试验,掌握各个施肥单元不同作物优化施肥量,基、追肥分配比例,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摸清土壤养分校正系数、土壤供肥量、农作物需肥参数和肥料利用率等基本参数;构建作物施肥模型,为施肥分区和肥料配方提供依据。土壤测试是制定肥料配方的重要依据之一,随着我国种植业结构的不断调整,高产作物品种不断涌现,施肥结构和数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土壤养分库也发生了明显改变。通过开展土壤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养分测试,了解土壤供肥能力状况。肥料配方设计是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核心。通过总结田间试验、土壤养分数据等,划分不同区域施肥分区;同时,根据气候、地貌、土壤、耕作制度等相似性和差异性,结合专家经验,提出不同作物的施肥配方。为保证肥料配方的准确性,最大限度地减少配方肥料批量生产和大面积应用的风险,在每个施肥分区单元设置配方施肥、农户习惯施肥、空白施肥3个处理,以当地主要作物及其主栽品种为研究对象,对比配方施肥的增产效果,校验施肥参数,验证并完善肥料配方,改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参数。配方落实到农户田间是提高和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最关键环节。目前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模式,其中最主要的也是最具有市场前景的运作模式就是市场化运作、工厂化加工、网络化经营。这种模式适应我国农村农民科技素质低、土地经营规模小、技物分离的现状。为促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能够落实到田间,既要解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市场化运作的难题,又要让广大农民亲眼看到实际效果,这是限制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的“瓶颈”。建立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为农民创建窗口,树立样板,全面展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效果,是推广前要做的工作。推广“一袋子肥”模式,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物化成产品,也有利于打破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的“坚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宣传培训是提高农民科学施肥意识,普及技术的重要手段。农民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最终使用者,迫切需要向农民传授科学施肥方法和模式;同时还要加强对各级技术人员、肥料生产企业、肥料经销商的系统培训,逐步建立技术人员和肥料商持证上岗制度。农民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最终执行者和落实者,也是最终受益者。检验测土配方施肥的实际效果,及时获得农民的反馈信息,不断完善管理体系、技术体系和服务体系。同时,为科学地评价测土配方施肥的实际效果,必须对一定的区域进行动态调查。技术创新是保证测土配方施肥工作长效性的科技支撑。重点开展田间试验方法、土壤养分测试技术、肥料配制方法、数据处理方法等方面的创新研究工作,不断提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水平。测土配方施肥是以养分归还(补偿)学说、最小养分律、同等重要律、不可代替律、肥料效应报酬递减律和因子综合作用律等为理论依据,以确定没养分的施肥总量和配比为主要内容。为了补充发挥肥料的最大增产效益,施肥必须怀选用良种、肥水管理、种植密度、耕作制度和气候变化等影响肥效的诸因素结合,形成一套完整的施肥技术体系。作物产量的形成有40%~80%的养分来自土壤,但不能把土壤看作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养分库”。为保证土壤有足够的养分供应容量和强度,保持土壤养分的携出与输入间的平衡,必须通过施肥这一措施来实现。依靠施肥,可以把作物吸收的养分“归还”土壤,确保土壤能力。作物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养分,但严重影响作物生长,限制作物产量的是土壤中那种相对含量最小的养分因素,也就是最缺的那种养分(最小养分)。如果忽视这个最小养分,即使继续增加其他养分,作物产量也难以再提高。只有增加最小养分的量,产量才能相应提高。经济合理的施肥方案,是将作物所缺的各种养分同时按作物所需比例相应提高,作物才会高产。对农作物来讲,不论大量元素或微量元素,都是同样重要缺一不可的,即缺少某一种微量元素,尽管它的需要量很少,仍会影响某种生理功能而导致减产,如玉米缺锌导致植株矮小而出现花白苗,水稻苗期缺锌造成僵苗,棉花缺硼使得蕾而不化。微量元素与大量元素同等重要,不能因为需要量少而忽略。作物需要的各营养元素,在作物内都有一定功效,相互之间不能替代。如缺磷不能氮代替,缺钾不能用氮、磷配合代替。缺少什么营养元素,就必须施用含有该元素的肥料进行补充。从一定土地上所得的报酬,随着向该土地投入的劳动和资本量的增大而有所增加,但达到一定水平后,随着投入的单位劳动和资本量的增加,报酬的增加却在逐步减少。当施肥量超过适量时,作物产量与施肥量之间的关系就不再是曲线模式,而呈抛物线模式了,单位施肥量的增产会呈递减趋势。作物产量高低是由影响作物生长发育诸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其中必有一个起主导作用的限制因子,产量在一定程度上受该限制因子的制约。为了充分发挥肥料的增产作用和提高肥料的经济效益,一方面,施肥措施必须与其他农业技术措施密切配合,发挥生产体系的综合功能;另一方面,各种养分之间的配合作用,也是提高肥效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各地推广的测土配方施肥方法归纳起来有三大类六种方法:第一类是地力分区法;第二类是目标产量法,包括养分平衡法和地力差减法;第三类是田间试验法,包括肥料效应函数法、养分丰缺指标法、氮磷钾比例法。利用土壤普查、耕地地力调查和当地田间试验资料,把土壤按肥力高低分成若干等级,或划出一个肥力均等的田片,作为一个配方区,再应用资料和田间试验成果,结合当地的实践经验,估算出这一配方区内,比较适宜的肥料种类及其施用量。这一方法的优点是较为简便,提出的肥料用量和措施接近当地的经验,方法简单,群众易接受。缺点是局限性较大,每种配方只能适应于生产水平差异较小的地区,而且依赖于一般经验较多,对具体田块来说针对性不强。根据作物产量的构成,由土壤本身和施肥两个方面供给养分的原理来计算肥料的用量。先确定目标产量,以及为达到这个产量所需要的养分数量,再计算作物除土壤所供给的养分外,需要补充的养分数量,最后确定施用多少肥料。包括养分平衡法和地力差减法。通过简单的单一对比,或应用较复杂的正交、回归等试验设计,进行多点田间试验,从而选出最优处理,确定肥料施用量。一是肥料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