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第16课综合探究破解“李约瑟难题”教案_第1页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第16课综合探究破解“李约瑟难题”教案_第2页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第16课综合探究破解“李约瑟难题”教案_第3页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第16课综合探究破解“李约瑟难题”教案_第4页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第16课综合探究破解“李约瑟难题”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第16课综合探究:破解“李约瑟难题”从容说课新课标突出探究式和实践性为主的学习方式,为此,教材增设了“综合探究”课,力求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实践等活动,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设想,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综合能力。本课便属于第三单元的一节综合探究课。导语部分突出了“李约瑟难题”引起国内外关注的情况,以期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正文部分则阐述了“李约瑟难题”的含义、西方近代科学与中国传统科技的比较以及对“李约瑟难题”的种种解释,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李约瑟难题”是学术界的一大难题,众说纷纭,在一节课中要把它解释清楚,得出唯一的结论来是很困难的。因此,教学方法与手段上要多样,启发学生自行设计探究思路,或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或先阐释其中的一个解释,师生可以互动,共同讨论,在思辨中加深对“李约瑟难题”的理解,感受中国古代科技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教学重点什么是“李约瑟难题”,如何理解它?教学难点对“李约瑟难题”较为正确的阐释。教具准备1.多媒体及课件。2.有关李约瑟的图片和文字材料。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什么是“李约瑟难题”。2.理解并列举比较西方近代科学与中国传统科技的异同。3.引导学生探究“李约瑟难题”产生的原因,培养学生追根溯源的历史思维能力。4.补充有关图片和历史材料,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启发学生自行设计探究思路,或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然后围绕主题提出各自有价值的观点,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2.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培养学生搜索和利用相关信息的能力,增强解决问题的兴趣和信心。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中西科学技术成就的比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2.中国传统科技影响巨大,尤其是对欧洲,由此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3.激励青年学生奋起直追,勇于探索,为国争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入一:什么是“李约瑟难题”?如何理解它?(学生议论,教师简略归纳,导入新课)导入二:(多媒体课件显示李约瑟图像)江泽民同志曾为他题词:“明窗数编在,长与物华新。”请问这位外国人是谁?推进新课板书:第16课破解“李约瑟难题”(多媒体课件显示根据导语提示,阅读课本,了解本节基本内容)师通过阅读教材,请回答什么是“李约瑟难题”?你想了解李约瑟吗?(见备课资料)(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中国古代在经验技术的发展水平上远远超过西方,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却首先在西方诞生,而中国反而远远落在西方后面呢?这就是后人称之为的“李约瑟难题”。板书:1.什么是“李约瑟难题”中国古代在经验技术的发展水平上远远超过西方,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却首先在西方诞生,而中国反而远远落在西方后面呢?[问题探究]结合第6课、第16课所学内容,举例说明古代科技成就与近现代科研成果的区别。(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总结)近代科学是在收集材料的基础上,从现象深入到本质,从经验定律上升为系统的科学理论。它是建立在观察试验基础上的实验科学,并广泛应用数学方法使科学知识日益精确化;同时发展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和以归纳推理为主要手段的研究方法,确立了一系列定量的科学定律。如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就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性概括和综合。中国古代传统科学基本属于现象的描述和经验的总结,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和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大多是对生产经验和自然现象的简单总结,属于经验和描述的范畴。例如火药的发明是人们在炼丹时偶然发现的副产品,并未上升到化学反应方面的科学认识。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于西方的大多在经验技能方面,其间缺少科学的概念、定律和逻辑推理,也未能提出较为系统的完整的学说。这种“传统科技”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合作探究](教师提问)结合所学知识,参照教材所附《中外历史大事年表》,编制《16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下半叶西方与中国重大科学技术成就比较表》。(学生分小组合作总结和编制,教师归纳,多媒体课件显示)年代西方中国16世纪中后期布鲁诺《论无限、宇宙和众多世界》伽利略《星空使者》,发现摆动的等时性原理(1595年)、自由落体定律(1591年)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李时珍《本草纲目》,使中国药物学分类法进一步科学化,开植物学科学分类之先河(1578年)朱载堉《律吕精义》,以精密的计算为基础构筑起科学的音律体系十二平均律(1581年),被李约瑟誉为“文艺复兴时代的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西学东渐17世纪初期伽利略制造了第一架天文望远镜(1609年),奠定了近代试验物理学的基础启蒙运动开始宋应星《天工开物》,是一部“穷究试验”著成的“中华帝国古今工艺总汇”,“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1637年)徐光启《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技术,并引进介绍西方近代科学技术(1639年)徐霞客《徐霞客游记》,被认为相当于“一位20世纪野外勘测家所写的考察记录”(李约瑟),在地质、地理考察等方面的一些成果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崇祯末年)吴又可《温疫论》,中国最早系统论述各种传染病的医学著作(1642年)李自成起义17世纪初期开普勒提出行星运动三定律,在一定程度上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奠定了基础(1619年)哈维《动物心血运动的解剖研究》,发现人体血液循环系统,标志着近代生理学的诞生(1628年)笛卡尔和费马创立解析几何(1637年)清兵入关、闭关锁国、文字狱17世纪中期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开创理论物理学(1687年)梅文鼎兼采中西,著《方程论》《筹算》《抓三角举要》《笔算》王锡阐《晓庵新法》18世纪初期弗兰斯提德在望远镜观察基础上制成第一张星象图(1729年)绘制《皇舆全览图》(1708—1718年)18世纪中期福科泽尔提出地层学说(1762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1765年)瓦特改进蒸汽机(1769年)拉瓦锡提出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质量守恒定律,开创了现代化学(1774年)工业革命吴瑭《温病条辨》,使温病学说更趋完整和系统(1789年)将下列事件分别按相应时间填入上表中,并分析这些因素与科技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文艺复兴工业革命启蒙运动宗教改革运动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西学东渐李自成起义清兵入关闭关锁国文字狱简析这些因素与科技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科学是指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技术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从上面因素中可以看出中国与西方历史事件对科技发展的差异,西方的文艺复兴、工业革命等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破坏着旧的封建统治秩序,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而中国虽然也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西学东渐,但实行文字狱、闭关锁国则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问题探究]板书:1.西方文艺复兴之后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2.结合明中后期历史背景,分析晚明科技一度辉煌的原因。3.15世纪后中国科技由盛转衰的原因。参考答案:问题1:文艺复兴是欧洲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思想武器,它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提倡人类认识自然、征服自然,追求进取,科学家甘愿为科学而献身,并创造了灿烂的思想文化,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和历史的进步。问题2:资本主义萌芽在晚明时已出现,雇佣经济在大江南北各种行业都已出现,士大夫阶层出现了明显的新贵族化,他们把相当的资本用来发展工商业,客观上促使了资本主义的成长,国力强盛,政局稳定。明朝的商品远销欧洲、美洲,东南沿海的苏州、泉州、广州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明朝军队是当时世界上装备最好的军队,火器的普及率和先进程度都处于当时世界前列。明代出现了《天工开物》《徐霞客游记》《农政全书》《本草纲目》等一批总结性科技巨著,还制造出中国第一架天文望远镜。中国古代历朝使者到东南亚诸国访问次数最多的是明朝,如郑和七下西洋声势浩大,为后人所称道。另外,西学东渐,中西科技的交流也为明朝科技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问题3: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不断强化的中央集权统治严重束缚了科技的发展;作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儒家思想,把科技知识视为“形而下”,把发明创造称为“奇技淫巧”;明清统治者对外逐渐采取闭关自守、拒绝交流的政策,工商业发展迟缓,日益与世隔绝,彻底阻滞了西方科学技术知识的传入和交流;中国古代科技结构自身缺陷制约着中国科技的发展,过分强调实用性,很少理论探讨,没有严密的逻辑体系,科技的传播和发展是封闭的。阅读对“李约瑟难题”的各种解释,思考以下问题:[问题探究]板书:1.在清朝固守高度密集型农耕经济,大大削弱开发新能源和科技创新驱动力的情况下,近代科技能否发展起来?2.在对“李约瑟难题”的各种解释中,你同意哪一种解释?你能简要概述各种因素是怎么共同发生影响的吗?3.什么原因使西方能够把中国传入的三大发明“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4.为什么在三大发明的故乡中国,未能将其“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5.通过探究“李约瑟难题”,我们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参考答案:问题1:科技的本质特征是创新。近代科技注重观察实验和归纳推理,而清朝政府固守高度密集型农耕经济,人们满足于自给自足的殷实小环境,缺少对生产经验和自然现象的总结,缺乏创新意识,固步自封,因此近代科技无法在清朝发展。问题2:可采取以下方法进行探究:①开展网上实践活动,如查找资料论证其中的解释,如有条件,可以网上采访科学家。②小组合作讨论,注意相互借鉴,友好争辩,史论结合。③以发言人的角色独立登台演讲,各抒己见,由师生评出最佳创意奖若干。思考:①你对哪些同学的哪些观点有不同的看法?②讨论中你觉得你的困难主要是什么?你觉得应如何解决这些问题?③通过这次讨论,你觉得你学到了哪些学习方法?④你是否注意到了别人的学习方法?你觉得哪些同学的哪些方面值得你学习?⑤你觉得你们小组合作得愉快吗?你的观点能否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问题3:西方的封建社会不像中国根深蒂固,封建势力相对较弱,商品经济发达,资本主义兴起后迅速在欧洲推进,农村的自然经济也受到了冲击,瓦解着封建社会;文艺复兴也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这使传入西方的三大发明具备了良好的生长土壤,成为推动欧洲进入资本主义的强大推动剂。问题4:在政治上,到明清时专制统治进一步强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绝对统治地位,加上政府采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思想上,中国的思想主流是儒家思想,强调伦理道德,科技知识是一片空白,多数中国人以功利的观念看待科学,八股取士、文字狱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因此,中国未能将三大发明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问题5:①对当前以及未来世界历史的变局要有清醒的认识,正视我国的国情及现实,高瞻远瞩,放眼世界,要与时俱进,具有全球意识。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大力弘扬科技创新精神,鼓励攀登科学高峰。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科技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李约瑟难题”,并尝试对其进行破解,大家畅所欲言,都提出了各自的看法,有的还闪烁着创意的火花和智慧的光芒,正如书中所指出的对这个问题展开探究,并不期望得出“定于一尊”的结论,而是重在培养独立思考和交流的能力,提高探究创新的兴趣,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布置作业小论文:我看“李约瑟难题”板书设计第16课综合探究:破解“李约瑟难题”一、什么是“李约瑟难题”1.“李约瑟难题”的含义。2.古代科技成就与近现代科研成果的区别。二、近代科学的晨光与传统科技的晚霞1.16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下半叶西方与中国重大科学技术成就比较。2.西方文艺复兴之后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3.结合明中后期历史背景,分析晚明科技一度辉煌的原因。4.15世纪后中国科技由盛转衰的原因。三、对“李约瑟难题”的各种解释1.在清朝固守高度密集型农耕经济,大大削弱开发新能源和科技创新驱动力的情况下,近代科技能否发展起来?2.在对“李约瑟难题”的各种解释中,你同意哪一种解释?你能简要概述各种因素是怎么共同发生影响的吗?3.什么原因使西方能够把中国传入的三大发明“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4.为什么在三大发明的故乡中国,未能将其“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5.通过探究“李约瑟难题”,我们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活动与探究有学者认为“李约瑟难题”不成立,你认可吗?1.可以到图书馆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李约瑟难题”的研究专著。2.在互联网上搜索有关资料。3.撰写自己的看法,课余时间同其他同学交流。习题详解参考授课内容。备课资料1.李约瑟及“李约瑟难题”的提出、演变及其历史背景李约瑟(JosephNeedham,1900—1995)是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著名专家,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英国文学院院士,英中友谊协会会长,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之一。1995年于剑桥去世。李约瑟博士主编的七卷本英文版《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中文通常译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从1954年开始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被认为是20世纪完成的重大学术成果之一。“李约瑟难题”或称“李约瑟问题”(NeedhamProblem或NeedhamQuestion)、“李约瑟之谜”(NeedhamPuzzle)、“李约瑟命题”(NeedhamThesis)等,所有这些名目都译自于英文。李约瑟早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研究中国科技史时就提出了这一问题。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称之为“李约瑟难题”。“李约瑟难题”并不是李约瑟所首创。早在16世纪末,第一个把西方科学传统介绍到中国的耶稣会士利玛窦在考察当时的中国科学之后,就发出了中国的天文历算何以停滞不前的疑问,并从中国的社会习俗和科举制度方面来探讨其原因。1915年,任鸿隽在《科学》杂志的创刊号上著文《说中国无科学之原因》,揭开了近代中国学者讨论这一问题的序幕。20世纪二三十年代,竺可桢等科学前辈,开始认真探讨“中国实验科学不发达的原因”“化学肇始在中国何故后世反衰落”等问题,已经提出了与后世所谓“李约瑟难题”极其相似的问题。德国人魏特夫所著《中国的经济与社会》于1931年出版不久就引起中国学者的关注,并对李约瑟产生过较大影响,文集选入了一篇20世纪40年代中国学者从其书中摘译出的文字,标题是《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自然科学》。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陈立的《我国科学不发达原因之心理分析》和著名哲学家唐君毅的《中国科学与宗教不发达之古代历史的原因》,写作于50余年以前,却是两篇很有分量的论述,然而它们被人阅读的机会不如被人引用得多。看到这两篇前辈的论述,今日的学人实在应该对近年来出现的那些拾人余唾的文字或种种空泛之作予以反思。另一方面,金观涛等人20多年前发表的长篇论文《文化背景与科学技术结构的演变》,在当时特定的社会文化氛围中曾经产生过广泛的影响,至今仍不失其价值。经济学家林毅夫的《李约瑟之谜:工业革命为什么没有发源于中国》不同于大多数历史学者和科学史学者的见解,饶有新意,是文集收入的近年来求解难题的唯一一篇国内学者的著作。与国内热衷于回答“李约瑟难题”不同,国外学者很少以解题为宗旨展开自己的探讨。范岱年把80余年来中国学术界“关于中国近代科学落后原因的讨论”分为四个阶段,范本人在其中的后两个阶段中都扮演了推动者的角色,因此他的论述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还具有史料价值。董英哲和吴国源合作的论文则对近年来质疑“李约瑟难题”的倾向,从辩证思维的立场提出了有说服力的批评。2.近代中国科学落后的原因(马建明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现代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其中关于落后的起始时间许多人认为始于明清之际,大约从中国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至清乾隆(1736—1795年)为止,中间有200年左右的过渡期。在此之前,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在宋元时期,科学技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中数学和三大发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也是当时世界科学技术的最高峰。中国在从秦朝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之后,一直到明清之前,大约有2000年的历史基本上都是平稳度过的,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没有太大的转折和变化,科学技术的生存环境相对宽松,统治阶级对科学技术至少还没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