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全国版通用)(解析版)_第1页
2024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全国版通用)(解析版)_第2页
2024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全国版通用)(解析版)_第3页
2024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全国版通用)(解析版)_第4页
2024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全国版通用)(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全国版通用)(解析版)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

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隋文帝即位之后,实行“偃武修文”政策,废除了士族赖以维系的选举工具平计察举

制,解决了士族累世公卿、武断乡曲的严重社会问题,为成就唐代盛世打下了坚实基

础,奠定了后世王朝选官的基本格局,在中国选举制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打破出身观念。一是不论门第出身。针对察举制下“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士

族子弟坐至公卿、累代为官,社会阶层固化的问题,科举制打破了门第观念,允许士

人“怀牒自进”,不辨士庶。唐代科举考试旨在选拔英彦,“士无华腴寒素”之辨,

无论“流品之人”还是“寒贱之子”,都可以自由报考,使“朝为匹夫,暮为卿相”

成为现实。丈夫读书便是“随身宝”的观念深入人心,诸如李义府、郭正一、张九

龄、韩愈等宰相、文宗均起自寒素,以进士及第改变命运。二是不辨行业出身。唐初

科举考试限制浊吏、商贾子弟应举,但中晚唐的这种限制逐渐被打破。唐代“朝为田

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寒素子弟立志读书、登科入仕、跻身新贵、改变门庭的最有

效途径,就连士族子弟也不得不“勉强随计”,参与科举竞争,以保持门第的不衰。

三是不论地域出身。唐代科举考试充分考虑大一统王朝疆域广大、各地文化水平差距

的问题,按照诸府州文化程度、人口数量等因素分配各府州的解额,以照顾边远、落

后地区的举子取得应试资格,笼络天下英才智子。

打破选举观念。隋唐科举制相较汉魏察举制,在选举内容、公平和方式等方面都有质

的变化。一是选举内容实现了察举重“德行”向科举考“才能”的变化。察举制的核

心是由州郡长官、中正等考察士人的“德行”,“以德取人”,辅之以中央“经学”

考试。由于“德行”很难考察,“才能”则可以通过考试定等,有利于公平选才,创

建科举制就成了人才选拔的自然这择。科学制分科考举子的“才能”,“以文取

上”,兼及“时典”即社会评价。唐代六品以上官员在选任、迁持等诸多环节中,都

要参加试判、诗赋、对策等诸多形式的考试,五品以上中高层官员的选任更是看重科

名,“舍德行而趋文艺”反映了唐代科举考试、吏部锋选的突出特点。二是逐步建立

了考试“至公”的取人制度。唐高祖在立国之初,便下诏实行府州乡县考试和中央省

试的两级科学考试制度,实现了察举制向科举制的转变。唐代科举考试机构与知贡举

独立,由史部考功员外郎、礼部侍郎及知贡举主司负责,不受皇帝、宰相及其他部门

和权势的干涉,有效地保障了考试公平。三是科举考试科目多样,以选拔各类人才。

唐代科举科目多样,大致可分为文举和武举两大类。文举又可分为常举、制举和吏部

科目选,有近三百个科目,还有献书、献策投官等取人之法。唐代科举以进士科影响

最大,诸如张柬之、张说、裴度等名相和韩愈、柳宗元等文学领袖,都出自进士科。

李白、杜甫虽然不是进士出身,但也是以进献颂、赋的方式获得授官。

优化官僚结构。隋唐科举制的创建不仅促进了魏晋贵族官僚政治向隋唐文官官僚政治

的转变,而且优化了官僚结构,巩固了王朝统治。

(摘编自金澄坤《科举制度创建对选官制度变革的影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隋文帝即位之后,废除察举制,停止武事,振兴文教,奠定了后世王朝选官的基

本格局。

B.隋唐科举考试设科招考,取士打破了出身观念,在科场竞争之中已无士族不劳而

成的现象。

C.隋唐科举制将以德取人改变为以文取士兼及社会评价,唐高祖实现了察举制向科

举制的转变。

D.唐代科举考试机构与知贡举独立不受皇帝、宰相及其他权势的干涉,有效地保障

了考试公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段阐述废除察举制的意义,然后从三个方面层层深入地论述了科举制创建

对选官制度变革的影响。

B.作者引用名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从正面论述察举制的弊端以及科举

制的好处,让人信服。

C.作者在论述“隋唐科举考试科目多样”时,使用举例论证、列举数据等论证方

法,说服力强。

D.作者在文中使用首括句以概括本段论述的主要内容,提纲挈领,论证层次清楚,

具有线条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隋唐科举制使“朝为匹夫,暮为卿相”成为现实,从而改变了诸如韩昌黎这些寒

门才子的命运。

B.为了解决“上品无寒门”的问题,为唐代盛世打下坚实基础,隋文帝创建了“以

文取士”的科举制。

C.唐朝疆广大、各地文化水平差距大,为照顾边远落后地区的举子应试,采取了名

额分配办法。

D.德行趋文代吏铿选的突出特点唐代官员的选任看重科名,他们能够参加多种考

试。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1992年,中国正式加入《湿地公约》。30年来,中国以全球4%的湿地满足了世界

1/5人口对湿地的多种需求,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湿地保护道路。5635万公

湿地,是美丽中国的一张名片。中国现有64处国际重要湿地、29处国家重要湿地

1021处省级重要湿地。目前,全球共有国际湿地城市43个。其中,中国拥有13

个,数量位居世界第一。

(摘编自《入约30年,看中国湿地保护成绩单》)

材料二: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等

生态功能,对维护各国生态、粮食和水资源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在湿地的众多生态功能中,有一些重要功能尚不为人所熟知。比如,湿地的碳汇能力

很强。研究表明,泥炭湿地中储存的碳是同等面积森林储存的碳的2倍,一些地区的

红树林比同纬度的热带雨林有更高的固碳速率,因此湿地可为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提供新的途径。再比如,湿地在蓄洪防旱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湿地就像一块大海

绵,每公顷湿地可以吸收多达14万立方米的洪水,调节洪峰,并在干旱时将水逐渐

排出。

然而,受水污染、外来物种入侵、资源不当开采等因素的影响,全球范围内的湿地正

在不断退化、消失。1970年至2015年间,全球内陆湿地、滨海湿地面积均下降约

35%,消失速度是森林的3倍。湿地保护形势异常严峻,亟须人们采取更多行动。若

不加以保护,一方面,部分湿地可能就此消失;另一方面,湿地的一些重要生态功能

的发挥也将受到影响。例如,如果泥炭湿地内的水被排干,泥炭湿地就会由固碳大户

成排碳大户,从而加剧气候变化。

(摘编自《保护利用湿地促进可持续发展》《人民日报》2021年6月8日)

材料三:

2014年1月公布的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湿地总面积为5360.26

万公顷,湿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率(即湿地率)为5.58%。与第一次调查同口径比

较,湿地面积减少了339.63万公顷,减少率为8.82队其中,自然湿地面积

4667.47万公顷,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87.08%。与第一次调查同口径比较,自然湿

地面积减少了337.62万公顷,减少率为9.33%。

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从分布情况看,青海、西藏、内蒙古、黑龙江等

4省(区)的湿地面积均超过500万公顷,合计约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50玳我国

当时有577个自然保护区、468个湿地公园。受保护湿地面积为2324.32万公顷。与

第一次调查同口径比较,受保护湿地面积增加了525.94万公顷,湿地保护率由

30.49%提高到43.51%.

(摘编自《中国湿地资源〈2009-2013年〉》)

材料四: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大陆、海洋、河流的交错带,随着黄河入海水沙通

量降低,局部区域的海岸受到侵蚀,这使得保护区湿地生态非常脆弱。“我们坚持用

生态的办法治理生态,倡导自然引导、人类助力,呵护整个生态系统。”保护区党工

委书记许明德说。

水是湿地保护修复的核心要素。保护区相继实施黄河生态调水、刁口河丰水期调水等

举措,近3年生态补水量达3.6亿立方米。保护区还探索出多种生态治理模式。例

如,采用“刈割+淹水”“刈割+翻耕”等方式,治理外来有害生物互花米草,为我国

沿海地区潮间带开展湿地生态修复提供了宝贵经验。

守护大美湿地,离不开法治力量。“目前,133项行政执法权已下放到保护区,设立

了巡回法庭和检察工作站,实现了执法、司法一体化,提高了生态保护执法的威慑

力。”保护区综合执法负责人赵德存说。

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承担了国家相关部委的麋鹿救护与繁育、水鸟调查等

科研项目,与科研院校合作,加强对大雁、小天鹅等鸟类及麋鹿的追踪研究。保护区

还开展湿地保护与恢复、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退耕还湿等多个科研项目,一些项

目己取得阶段性成果。近年来,通过科学开展生态监测,统筹推进湿地保护与修复,

湿地生态功能增强,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明显。

(摘编自《湿地保护润泽美丽中国》《人民日报》2022年4月3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湿地保护道路中“中国特色”指以全球4%的湿地满足世界1/5人口对湿地的多

种需求。

B.1970年至2015年,人们的生产生活给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全球内陆湿地、

滨海湿地面积因此均下降约35%。

C.第一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统计的全国湿地面积约为5700万公顷,此后逐年减

少,到2013年已不到5400万公顷。

D.由我国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相关数据可知,我国湿地保护率有所提

高,但自然湿地面积有所减少。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二使用对法手法,有力地说明湿地碳汇能力强;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

地说明湿地有蓄洪防旱功能。

B.泥炭湿地具有固碳功能,如果泥炭湿地严重缺水,它的固碳功能便会受到影响,

它甚至可能变成排碳大户。

C.由青海、西藏、内蒙古、黑龙江等4省(区)的湿地面积可知,我国湿地分布地

域差异大,西部远远多于东部。

D.“3.6亿”“133”两个数据表明,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保护湿地方面

有的放矢,真抓实干。

6.就保护湿地而言,材料四为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文本一:

王力注

①中国的诗人,自古是爱闲的。“静扫空房惟独坐”“日高窗下枕书眠”,这是闲

居;“相与缘江拾明月”“晚山秋树独徘徊”,这是闲游;“大瓢贮月归春瓮”“飞

盏遥闻豆蔻香",这是闲消遣。如果他们忙起来,他们也要忙里偷闲;他们是“有愧

野人能自在”,忙极的时候也要“闲寻鸥鸟暂忘机”。

②但是,中国的俗谚却说:“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凡是愿意兴室立业的人都

不肯“游手好闲”。表面看来,这和诗人们的思想是矛盾的。诗人们的思想似乎是仙

佛的一派;而社会上的老成人却是入世的,是圣贤的一派。圣贤可学,仙佛不可学,

所以我们不应该爱闲,因为爱闲就是“好闲”,“好闲”就非“游手”不可,而“游

手”就有没饭吃的危险。其实,这只是一种很粗的看法。如果闲得其道,非特无损,

而且有益。我们可以说,常人不可以“好闲”,而圣贤却可以“爱闲”。

③先说,就都应该闲。第一种人,若是能做到垂拱而治,那便值得称颂。还有后一类

人,你看,在军书交错的时候,诸葛亮仍旧是纶巾羽扇,谢安仍旧是游堂围棋,这种

闲情逸致才能养成他们临大事而不惊的本领。爱闲和工作紧张是可以并行不悖的。惟

有精神不紧张的人,工作紧张起来才有更大的效力;否则越忙越乱,会把事情弄糟了

的。

④也应该有相当的闲暇。如果不能闲,不是你毫无办事能力,就是你为刮地皮而忙。

“日晚爱行深竹里,月明多上小楼头”,白乐天并没有因为爱闲而减少了民众的好

感;“岂惟见惯沙鸥熟,己觉来多钓石温”,苏东坡并没有因为爱闲而妨害了邑宰的

去思;王禹倩诗里说:“日长何计到黄昏,郡僻官闲昼掩门”。现在却是郡越僻而官

越忙,因为“天高皇帝远”,正是刮地皮的好机会。天天嘴里嚷着:“忙呀!忙

呀!”天晓得他是否为苞苴而忙,为措克而忙,抑或是为逢迎上司,应酬土豪劣绅而

忙!

⑤至于,就更不能忙,更不应该忙。《三都赋》十稔而成,并不是天天忙着写那赋,

而是闲着在那里等候,灵感来时才写上一段。忙起来根本就没有灵感!非但八叉手不

是忙,连九回肠也不算是忙。当你聚精会神地去推敲一篇文章的时候,只像聚精会神

地下一盘棋,是闲中取乐,不应该把它当做尘樊的束缚。但不幸得很,那些卖文为活

的文人却不能不忙着做文章;尤其是在“文价”的指数和物价的指数相差十余倍的今

日,更不能不搜索枯肠,努力多写几个字。在这抗战期间,不少文人因为“挤”文章

而呕尽心血,忙到牺牲了睡眠,以至于牺牲了性命。忙死了也得不到代价,因为越忙

越是粗制滥造,写不出好文章,不信请看我这一篇,我虽不是卖文为活,然而它也是

在百忙中“挤”出来的。

⑥“穷”“忙”二字是有连带关系的。抗战以来,谋生困难,多少原来清闲的人变了

极忙的人!事情多了几倍,我们都变了负山的蚊子。古人说,不是闲人不知闲中之

乐,现在我说,昔闲今忙的人更能了解闲中之乐。譬如巨富变了赤贫,回想当年的繁

华,更悼念乐园的丧失。当年是“溪头尽日看红叶”,现在是“灶下终年做黑奴”;

当年是“一部清商一壶酒”,现在是“一堆钞票一天粮”。当年我们尽有闲工夫读遍

千部书,现在我们竟没有闲工夫吃完一碗饭!

⑦本来,在这个大时代,我们有更大的希望在前头,自然应该牺牲了我们的闲暇。不

过,悠游卒岁的人仍不在少数,这就形成了我们的不平。《论语》中说“不患寡而患

不均”,现在我们说“不患忙而患不均”。如果统治者有法子处理那些不劳而获的钱

财,使人人自食其力,我相信许多人都用不着像现在这样忙。

(写作于1944年4月9日,有删改)

文本二:

关于小品文,鲁迅有很好的评论。他在《小品文的危机》一文中,把古代的小品文比

做士大夫家里的小摆设,把现代的小品文比做匕首和投枪。鲁迅就是凭着这匕首和投

枪,和社会恶势力进行殊死的搏斗。好的小品文要做到言近旨远。小品文的作者,要

用画家尺幅千里、意到笔不到的手法去描写社会生活。

【注】王力:(1900年一1986年),字了一,广西博白县人。中国语言学家、教育

家、翻译家、散文家、诗人,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其代表作有《中国音韵

学》《中国现代语法》等等。文本一是他的一篇散文,文本二节选自他的《谈谈小品

文》。

7.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中国诗人自古爱闲起笔,数典归类为闲居、闲游等是颇有深意的,它是为

了引出对后文那些“忙人”的批评。

B.文章说诗人们的思想“似乎”是仙佛的一派,“似乎”一词表明诗人们可能并不

真正出世,其内心也许不乏入世思想。

C.文章以三组“当年”与“现在”生活的排比对照,概括了生活艰辛、物价飞涨、

忙碌不迭的现状,揭露了社会现实。

D.作者引用《论语》中“不患寡而患不均”,不仅是要引出“不患忙而患不均”,

还含有对统治者的委婉批判。

8.文本一③到⑤自然段列举了几种应该“闲”的人,根据语境,你认为他们分别是

哪些人?请回答并结合文本一的相关内容说明作者认为他们应该“闲”的理由。(6

分)

9.文本二提到''好的小品文要做到言近旨远”,请谈谈你对“言近旨远”的理解以

及它在文本一中的具体体现。(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73题。

材料一:

姚崇尝有子丧,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卢怀慎不能决,惶恐入谢于上。上日:“朕

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颇有得色,顾谓紫

微舍人齐浣曰:“余为相,可比何人?”浣未对。崇曰:“何如管晏?”浣曰:

“管、晏之法虽不能施于后,犹能没身。公所为法,随复更之,似不及也。”崇曰:

“然则竟如何?”浣曰:“公可谓救时之相耳。”崇喜,投笔曰:“救时之相,岂易

得乎!”

怀慎与崇同为相,自以才不及崇,每事推之,时人谓之“伴食宰相”。

臣光日:昔鲍叔之于管仲,子皮之于子产,皆位居其上,能知其贤而下之,授以国

政,孔子美之。曹参自谓不及萧何一遵其法无所变更汉业以成。夫不肖用事,为其僚

者,爱身保禄而从之,不顾国家之安危,是诚罪人也。贤智用事,为其僚者,愚惑以

乱其治,专固以分其权,媚嫉以毁其功,愎戾以窃其名,是亦罪人也。崇,唐之贤

相,怀慎与之同心戮力,以济明皇太平之政,夫何罪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改动)

材料二:

唐卢怀慎,清慎贞素,不营资产。器用屋室,皆极俭陋。既贵,妻孥尚不免饥寒,而

于故人亲戚散施甚厚。

后为黄门监兼吏部尚书,卧病既久,宋璟、卢从愿常相与访焉。常器重璟及从愿,见

之甚喜,留连永日,命设食。有蒸豆两瓯、菜数茎而已,此外倾然无办。因持二人手

谓目;“二公当出入为藩辅,圣上求理甚切,然享国岁久,近者稍倦于勤,当有小人

乘此而进,君其志之。”不数日而终。疾既笃,因手疏荐宋璟、卢从愿、李杰、李朝

隐。上览其表,益加悼惜。

(节选自《明皇杂录》)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标示出来。(3分)

参自谓不及萧何一遵其法无所变更汉业以成

O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其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谒告”在文中是“请假”的意思,姚崇为了给儿子办丧事请了十多天假。

B.“管晏”在文中指的是管仲和晏婴的并称,这两人都是历史上的名相。

C.“固”在文中的意思是“固执(保位)",与《离骚》中“固前圣之所厚”的

“固”意思相同。

D.“疾”在文中是“疾病”的意思,与《劝学》中“声非加疾也”的“疾”意思不

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姚崇请假为儿子办丧事,假满回来,很快就把积累的政事办完了,可见其理政的

才能极高,深得皇上信任。

B.齐浣认为姚崇作为宰相,比不上古代“管晏”那样的名相,是因为姚崇制定的法

度总是随时更改,所以他只能算得上是一位“救时宰相”。

C.司马光与“时人”的观点不一样,认为唐明皇的盛世基业,是姚崇和卢怀慎两人

齐心协力的结果,对卢怀慎给予了肯定。

D.卢怀慎不谋求钱产资财,他的住宅和家里的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妻子儿女还经

常挨饿受冻,所以他的亲朋好友经常慷慨地接济他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能知其贤而下之,授以国政,孔子美之。

(2)然享国岁久,近者稍倦于勤,当有小人乘此而进,君其志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14-15题。

(甲)

初月

玉蟾离海上,白露湿花时,

云畔风生爪,沙头水浸眉。

乐哉弦管客,愁杀战征儿。

因绝西园赏,临风i咏诗。

(乙)

初月

光细弦欲上,影斜轮未安。

微升古塞外,己隐暮云端。

河汉不改色,关山空自寒。

庭前有白露,暗满菊花团。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乙两诗都写了“白露”与“花”,甲诗用来衬托月光的莹润,乙诗则用来表现

月光的微弱。

B.甲诗颔联用“爪”与“眉”描绘初月的不同形态,乙诗颔联则写月亮由升到隐的

短暂过程。

C.甲诗颈联“乐"''愁”直接点出初月带给人的不同感受,乙诗颈联则侧面描写月

光暗淡,意境凄清。

D.甲诗尾联想到边关将士,诗人由乐转悲,停止游赏,写诗寄托愁绪;乙诗则在景

物描写中暗寓愁思。

15.甲、乙两诗哪首是李白所作,哪首是杜甫所写?请任选其中一首,依据语言风格

作出判断,并阐述理由。(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

铸成的千古名句是“,”。

(2)宇宙已经存在了138亿年,而个体人类一生不过匆匆百年;如果太阳系的直径

相当于从北京到上海,地球只是一粒直径0.37毫米的尘埃,人的存在更微不足道。

古今同理,苏轼在《赤壁赋》中用“一_,一,,表

达出同样的人生理解。

(3)雨是复杂多变的意象,很多诗人从“雨”中获得灵感与情思,如

“,"两句,借“雨”寄托了诗人的

感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人们平常所说的鼻孔一一鼻腔,与外界相通。外界的空气通过鼻腔吸入肺部,可以过

滤空气中的一部分病毒、细菌、灰尘等,借助鼻腔黏膜表面的纤毛摆动,还能将进入

鼻腔的病毒、细菌等排出体外。

很多人感觉鼻腔有异物时,喜欢用手去挖,尤其是当异物不容易出来时,会更加用

力,直到把异物挖出来才肯作罢。还有一些人,挖鼻孔对他们来说早已成为一种习

惯。挖鼻孔的行为看似无害,屹_。

首先是容易损伤鼻毛。经常挖鼻孔,会导致鼻毛脱落,或者使鼻毛的毛囊发炎,降低

鼻毛对灰尘和细菌的阻挡作用,使鼻腔的防御能力降低,空气中的灰尘和病毒容易趁

机入侵。

其次挖鼻孔可能造成创伤性鼻出血。鼻黏膜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手指频繁、用力地抠

挖鼻孔,很容易使鼻黏膜受损,导致出血。除此之外,②经常挖鼻孔还容易诱发

鼻窦炎、中耳炎、咽炎等。

—③___,容易让病毒、细菌等通过静脉回流波及大脑,造成细菌性脑膜炎等颅

内感染,或在静脉形成血栓,影响正常的静脉血液回流,诱发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

轻则发烧、头痛,严重时会诱发休克、意识障碍,出现永久性的神经损伤,甚至死

亡。

(《科技日报》2023年4月11日,有删改)

17.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严于律己一一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

上。

B.人生一世,你也得去见识一下啊!一一做满三年,以后赚的钱就归你啦!

C.“可慌哩!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一一也没有见他这么慌过!”

D.水生拍打着水,去追赶一个在水波上滚动的东西-----包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

干。

18.请使用拟人手法改写画波浪线的句子,不得改变原意,不超过40个字。(4

分)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鲁迅的《高老夫子》中,高尔础说:“女学堂真不知道要闹成什么样子,我辈正经

人,确乎犯不上酱在一起。”“酱”字甚妙。如果用北京话说成“犯不着和他们一块

掺和”,味道就差多了。屠格涅夫写伐木的散文诗,有一句“大树缓慢地,庄重地倒

下了"。“庄重”不仅写出了树的神态,而且引发读者对人生深沉、广阔的感慨,令

人①。沈从文的小说,写一个水手,没有钱,不能参加打牌,就“镶”在一边看别

人打。“镶”字甚妙。如果说“挤”在一边,就失去了原来的味道。有人对“红杏枝

头春意闹”②,说:“杏花没有声音,‘闹’什么?”“满宫明月梨花白”,有

人说:“梨花本来是白的,说它干什么?”跟这样的人没法谈论。

我曾经在一个果园劳动,每天下工,天已昏暗,总有一列火车从我们果园的“树墙

子”外面③般呼啸而过,车窗蜜黄色的灯光连续地映在果树东边的树墙子上,一方

块,一方块,川流不息地追赶着……“追赶着”,不是稀奇古怪的语言,也不是“谁

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只是在长期观察、思索、捉摸后,将其注入新意,写出了

“人人心中所有,而笔下所无”的“未经人道语”。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1.请结合画波浪线的句子,简要阐述“镶”字的“味道”。(4分)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淄博烧烤最近火出圈,且热度不减。在谈及这一现象时,有人认为它是借了时代东

风,纯属偶然;有人认为这是得益于淄博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好客山东,好品山东”

的城市品牌形象建设,有其必然性。事物发展看似偶然,但往往有其必然性。世间万

物大抵如此。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与解析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

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隋文帝即位之后,实行“偃武修文”政策,废除了士族赖以维系的选举工具平计察举

制,解决了士族累世公卿、武断乡曲的严重社会问题,为成就唐代盛世打下了坚实基

础,奠定了后世王朝选官的基本格局,在中国选举制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打破出身观念。一是不论门第出身。针对察举制下“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士

族子弟坐至公卿、累代为官,社会阶层固化的问题,科举制打破了门第观念,允许士

人“怀牒自进”,不辨士庶。唐代科举考试旨在选拔英彦,“士无华腴寒素”之辨,

无论“流品之人”还是“寒贱之子”,都可以自由报考,使“朝为匹夫,暮为卿相”

成为现实。丈夫读书便是“随身宝”的观念深入人心,诸如李义府、郭正一、张九

龄、韩愈等宰相、文宗均起自寒素,以进士及第改变命运。二是不辨行业出身。唐初

科举考试限制浊吏、商贾子弟应举,但中晚唐的这种限制逐渐被打破。唐代“朝为田

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寒素子弟立志读书、登科入仕、跻身新贵、改变门庭的最有

效途径,就连士族子弟也不得不“勉强随计”,参与科举竞争,以保持门第的不衰。

三是不论地域出身。唐代科举考试充分考虑大一统王朝疆域广大、各地文化水平差距

的问题,按照诸府州文化程度、人口数量等因素分配各府州的解额,以照顾边远、落

后地区的举子取得应试资格,笼络天下英才智子。

打破选举观念。隋唐科举制相较汉魏察举制,在选举内容、公平和方式等方面都有质

的变化。一是选举内容实现了察举重“德行”向科举考“才能”的变化。察举制的核

心是由州郡长官、中正等考察士人的“德行”,“以德取人”,辅之以中央“经学”

考试。由于“德行”很难考察,“才能”则可以通过考试定等,有利于公平选才,创

建科举制就成了人才选拔的自然这择。科学制分科考举子的“才能”,“以文取

上”,兼及“时典”即社会评价。唐代六品以上官员在选任、迁持等诸多环节中,都

要参加试判、诗赋、对策等诸多形式的考试,五品以上中高层官员的选任更是看重科

名,“舍德行而趋文艺”反映了唐代科举考试、吏部铿选的突出特点。二是逐步建立

了考试“至公”的取人制度。唐高祖在立国之初,便下诏实行府州乡县考试和中央省

试的两级科学考试制度,实现了察举制向科举制的转变。唐代科举考试机构与知贡举

独立,由史部考功员外郎、礼部侍郎及知贡举主司负责,不受皇帝、宰相及其他部门

和权势的干涉,有效地保障了考试公平。三是科举考试科目多样,以选拔各类人才。

唐代科举科目多样,大致可分为文举和武举两大类。文举又可分为常举、制举和吏部

科目选,有近三百个科目,还有献书、献策投官等取人之法。唐代科举以进士科影响

最大,诸如张柬之、张说、裴度等名相和韩愈、柳宗元等文学领袖,都出自进士科。

李白、杜甫虽然不是进士出身,但也是以进献颂、赋的方式获得授官。

优化官僚结构。隋唐科举制的创建不仅促进了魏晋贵族官僚政治向隋唐文官官僚政治

的转变,而且优化了官僚结构,巩固了王朝统治。

(摘编自金津坤《科举制度创建对选官制度变革的影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隋文帝即位之后,废除察举制,停止武事,振兴文教,奠定了后世王朝选官的基

本格局。

B.隋唐科举考试设科招考,取士打破了出身观念,在科场竞争之中已无士族不劳而

成的现象。

C.隋唐科举制将以德取人改变为以文取士兼及社会评价,唐高祖实现了察举制向科

举制的转变。

D.唐代科举考试机构与知贡举独立不受皇帝、宰相及其他权势的干涉,有效地保障

了考试公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段阐述废除察举制的意义,然后从三个方面层层深入地论述了科举制创建

对选官制度变革的影响。

B.作者引用名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从正面论述察举制的弊端以及科举

制的好处,让人信服。

C.作者在论述“隋唐科举考试科目多样”时,使用举例论证、列举数据等论证方

法,说服力强。

D.作者在文中使用首括句以概括本段论述的主要内容,提纲挈领,论证层次清楚,

具有线条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隋唐科举制使“朝为匹夫,暮为卿相”成为现实,从而改变了诸如韩昌黎这些寒

门才子的命运。

B.为了解决“上品无寒门”的问题,为唐代盛世打下坚实基础,隋文帝创建了“以

文取士”的科举制。

C.唐朝疆广大、各地文化水平差距大,为照顾边远落后地区的举子应试,采取了名

额分配办法。

D.德行趋文代吏铿选的突出特点唐代官员的选任看重科名,他们能够参加多种考

试。

【答案】1.B2.D3.B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氏“在科场竞争之中已无士族不劳而成的现象”理解错误,于文无据。原文第二段只

是介绍唐朝选官打破了出身观念,并没有选项相关内容。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层层深入”错误,“打破出身观念”“打破选举观念”“优化官僚结构”三个方

面属于并列关系;

B.“从正面论述察举制的弊端以及科举制的好处”错误,名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

士族”论述的是察举制的弊端,但是并没有“从正面”论述科举制的好处。

C.“列举数据等论证方法”错误,“列举数据”并非论证方法,而是说明方法。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氏“为了解决‘上品无寒门’的问题,为唐代盛世打下坚实基础,隋文帝创建了‘以

文取士’的科举制”不合逻辑。隋文帝创立科举制的目的并不是想为唐朝盛世打下基

础,他不可能预知后代有个唐朝。

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

1992年,中国正式加入《湿地公约》。30年来,中国以全球4%的湿地满足了世界

1/5人口对湿地的多种需求,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湿地保护道路。5635万公

湿地,是美丽中国的一张名片。中国现有64处国际重要湿地、29处国家重要湿地

1021处省级重要湿地。目前,全球共有国际湿地城市43个。其中,中国拥有13

个,数量位居世界第一。

(摘编自《入约30年,看中国湿地保护成绩单》)

材料二: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等

生态功能,对维护各国生态、粮食和水资源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在湿地的众多生态功能中,有一些重要功能尚不为人所熟知。比如,湿地的碳汇能力

很强。研究表明,泥炭湿地中储存的碳是同等面积森林储存的碳的2倍,一些地区的

红树林比同纬度的热带雨林有更高的固碳速率,因此湿地可为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提供新的途径。再比如,湿地在蓄洪防旱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湿地就像一块大海

绵,每公顷湿地可以吸收多达14万立方米的洪水,调节洪峰,并在干旱时将水逐渐

排出。

然而,受水污染、外来物种入侵、资源不当开采等因素的影响,全球范围内的湿地正

在不断退化、消失。1970年至2015年间,全球内陆湿地、滨海湿地面积均下降约

35%,消失速度是森林的3倍。湿地保护形势异常严峻,亟须人们采取更多行动。若

不加以保护,一方面,部分湿地可能就此消失;另一方面,湿地的一些重要生态功能

的发挥也将受到影响。例如,如果泥炭湿地内的水被排干,泥炭湿地就会由固碳大户

成排碳大户,从而加剧气候变化。

(摘编自《保护利用湿地促进可持续发展》《人民日报》2021年6月8日)

材料三:

2014年1月公布的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湿地总面积为5360.26

万公顷,湿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率(即湿地率)为5.58%。与第一次调查同口径比

较,湿地面积减少了339.63万公顷,减少率为8.82%。其中,自然湿地面积

4667.47万公顷,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87.08%。与第一次调查同口径比较,自然湿

地面积减少了337.62万公顷,减少率为9.33%。

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从分布情况看,青海、西藏、内蒙古、黑龙江等

4省(区)的湿地面积均超过500万公顷,合计约占全国湿地总面积的50%。我国

当时有577个自然保护区、468个湿地公园。受保护湿地面积为2324.32万公顷。与

第一次调查同口径比较,受保护湿地面积增加了525.94万公顷,湿地保护率由

30.49%提高到43.51%.

(摘编自《中国湿地资源〈2009-2013年〉》)

材料四: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大陆、海洋、河流的交错带,随着黄河入海水沙通

量降低,局部区域的海岸受到侵蚀,这使得保护区湿地生态非常脆弱。“我们坚持用

生态的办法治理生态,倡导自然引导、人类助力,呵护整个生态系统。”保护区党工

委书记许明德说。

水是湿地保护修复的核心要素。保护区相继实施黄河生态调水、刁口河丰水期调水等

举措,近3年生态补水量达3.6亿立方米。保护区还探索出多种生态治理模式。例

如,采用“刈割+淹水”“刈割+翻耕”等方式,治理外来有害生物互花米草,为我国

沿海地区潮间带开展湿地生态修复提供了宝贵经验。

守护大美湿地,离不开法治力量。“目前,133项行政执法权己下放到保护区,设立

了巡回法庭和检察工作站,实现了执法、司法一体化,提高了生态保护执法的威慑

力。”保护区综合执法负责人赵德存说。

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承担了国家相关部委的麋鹿救护与繁育、水鸟调查等

科研项目,与科研院校合作,加强对大雁、小天鹅等鸟类及麋鹿的追踪研究。保护区

还开展湿地保护与恢复、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退耕还湿等多个科研项目,一些项

目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近年来,通过科学开展生态监测,统筹推进湿地保护与修复,

湿地生态功能增强,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明显。

(摘编自《湿地保护润泽美丽中国》《人民日报》2022年4月3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湿地保护道路中“中国特色”指以全球4%的湿地满足世界1/5人口对湿地的多

种需求。

B.1970年至2015年,人们的生产生活给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全球内陆湿地、

滨海湿地面积因此均下降约35%o

C.第一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统计的全国湿地面积约为5700万公顷,此后逐年减

少,到2013年已不到5400万公顷。

D.由我国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相关数据可知,我国湿地保护率有所提

高,但自然湿地面积有所减少。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二使用对法手法,有力地说明湿地碳汇能力强;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

地说明湿地有蓄洪防旱功能。

B.泥炭湿地具有固碳功能,如果泥炭湿地严重缺水,它的固碳功能便会受到影响,

它甚至可能变成排碳大户。

C.由青海、西藏、内蒙古、黑龙江等4省(区)的湿地面积可知,我国湿地分布地

域差异大,西部远远多于东部。

D.“3.6亿”“133”两个数据表明,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保护湿地方面

有的放矢,真抓实干。

6.就保护湿地而言,材料四为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6分)

【答案】4.D5.C

6.①用生态治理模式治理湿地生态。②下放行政执法权,加大湿地的生态保护执法

力度。③开展相关科研项目,以科研成果助推湿地保护。(每点2分)

【解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湿地保护道路中‘中国特色'指以全球4%的湿地满足世界1/5人口对湿地的多

种需求”错误。原文的表述是“30年来,中国以全球4%的湿地满足了世界1/5人口

对湿地的多种需求,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湿地保护道路”,“以全球4%的湿

地满足世界1/5人口对湿地的多种需求''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湿地保护道路的结果,

不能视其为“中国特色”的全部内涵。

B.“全球内陆湿地、滨海湿地面积因此均下降约35%”错误。结合“然而,受水污

染、外来物种入侵、资源不当开采等因素的影响,全球范围内的湿地正在不断退化、

消失”可知,全球内陆湿地、滨海湿地面积均下降约35%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

C.“此后逐年减少”错误。文中只介绍了两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统计的数据,第二次

的确比第一次要少,但没有实际的数据说明此后逐年减少,选项于文无据。

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C,“我国湿地分布地域差异大,西部远远多于东部”错误。青海、西藏、内蒙古黑龙

江等4省(区)并不是都处于西部,由这四省(区)的湿地面积得出“西部远远多于东

部”的结论,明显依据不足。事实是,我国湿地分布东部多西部少。

故选Co

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我们坚持用生态的办法治理生态,倡导自然引导、人类助力,呵护整个生态系

统”可知,用生态治理模式治理湿地生态。

由“守护大美湿地,离不开法治力量……目前,133项行政执法权已下放到保护区,

设立了巡回法庭和检察工作站,实现了执法、司法一体化,提高了生态保护执法的威

慑力”可知,下放行政执法权,加大湿地的生态保护执法力度。

由“通过科学开展生态监测,统筹推进湿地保护与修复,湿地生态功能增强,湿地生

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明显”可知,开展相关科研项目,以科研成果助推湿地保护。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文本一:

王力注

①中国的诗人,自古是爱闲的。“静扫空房惟独坐”“日高窗下枕书眠”,这是闲

居;“相与缘江拾明月”“晚山秋树独徘徊”,这是闲游;“大瓢贮月归春瓮”“飞

盏遥闻豆蔻香",这是闲消遣。如果他们忙起来,他们也要忙里偷闲;他们是“有愧

野人能自在”,忙极的时候也要“闲寻鸥鸟暂忘机”。

②但是,中国的俗谚却说:“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凡是愿意兴室立业的人都

不肯“游手好闲”。表面看来,这和诗人们的思想是矛盾的。诗人们的思想似乎是仙

佛的一派;而社会上的老成人却是入世的,是圣贤的一派。圣贤可学,仙佛不可学,

所以我们不应该爱闲,因为爱闲就是“好闲”,“好闲”就非“游手”不可,而“游

手”就有没饭吃的危险。其实,这只是一种很粗的看法。如果闲得其道,非特无损,

而且有益。我们可以说,常人不可以“好闲”,而圣贤却可以“爱闲”。

③先说,就都应该闲。第一种人,若是能做到垂拱而治,那便值得称颂。还有后一类

人,你看,在军书交错的时候,诸葛亮仍旧是纶巾羽扇,谢安仍旧是游墅围棋,这种

闲情逸致才能养成他们临大事而不惊的本领。爱闲和工作紧张是可以并行不悖的。惟

有精神不紧张的人,工作紧张起来才有更大的效力;否则越忙越乱,会把事情弄糟了

的。

④也应该有相当的闲暇。如果不能闲,不是你毫无办事能力,就是你为刮地皮而忙。

“日晚爱行深竹里,月明多上小楼头”,白乐天并没有因为爱闲而减少了民众的好

感;“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苏东坡并没有因为爱闲而妨害了邑宰的

去思;王禹偶诗里说:“日长何计到黄昏,郡僻官闲昼掩门”。现在却是郡越僻而官

越忙,因为“天高皇帝远”,正是刮地皮的好机会。天天嘴里嚷着:“忙呀!忙

呀!”天晓得他是否为苞苴而忙,为措克而忙,抑或是为逢迎上司,应酬士豪劣绅而

忙!

⑤至于,就更不能忙,更不应该忙。《三都赋》十稔而成,并不是天天忙着写那赋,

而是闲着在那里等候,灵感来时才写上一段。忙起来根本就没有灵感!非但八叉手不

是忙,连九回肠也不算是忙。当你聚精会神地去推敲一篇文章的时候,只像聚精会神

地下一盘棋,是闲中取乐,不应该把它当做尘樊的束缚。但不幸得很,那些卖文为活

的文人却不能不忙着做文章;尤其是在“文价”的指数和物价的指数相差十余倍的今

日,更不能不搜索枯肠,努力多写几个字。在这抗战期间,不少文人因为“挤”文章

而呕尽心血,忙到牺牲了睡眠,以至于牺牲了性命。忙死了也得不到代价,因为越忙

越是粗制滥造,写不出好文章,不信请看我这一篇,我虽不是卖文为活,然而它也是

在百忙中“挤”出来的。

⑥“穷”“忙”二字是有连带关系的。抗战以来,谋生困难,多少原来清闲的人变了

极忙的人!事情多了几倍,我们都变了负山的蚊子。古人说,不是闲人不知闲中之

乐,现在我说,昔闲今忙的人更能了解闲中之乐。譬如巨富变了赤贫,回想当年的繁

华,更悼念乐园的丧失。当年是“溪头尽日看红叶”,现在是“灶下终年做黑奴”;

当年是“一部清商一壶酒”,现在是“一堆钞票一天粮”。当年我们尽有闲工夫读遍

干部书,现在我们竟没有闲工夫吃完一碗饭!

⑦本来,在这个大时代,我们有更大的希望在前头,自然应该牺牲了我们的闲暇。不

过,悠游卒岁的人仍不在少数,这就形成了我们的不平。《论语》中说“不患寡而患

不均”,现在我们说“不患忙而患不均”。如果统治者有法子处理那些不劳而获的钱

财,使人人自食其力,我相信许多人都用不着像现在这样忙。

(写作于1944年4月9日,有删改)

文本二:

关于小品文,鲁迅有很好的评论。他在《小品文的危机》一文中,把古代的小品文比

做士大夫家里的小摆设,把现代的小品文比做匕首和投枪。鲁迅就是凭着这匕首和投

枪,和社会恶势力进行殊死的搏斗。好的小品文要做到言近旨远。小品文的作者,要

用画家尺幅千里、意到笔不到的手法去描写社会生活。

【注】王力:(1900年—1986年),字了一,广西博白县人。中国语言学家、教育

家、翻译家、散文家、诗人,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其代表作有《中国音韵

学》《中国现代语法》等等。文本一是他的一篇散文,文本二节选自他的《谈谈小品

文》。

7.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中国诗人自古爱闲起笔,数典归类为闲居、闲游等是颇有深意的,它是为

了引出对后文那些“忙人”的批评。

B.文章说诗人们的思想“似乎”是仙佛的一派,“似乎”一词表明诗人们可能并不

真正出世,其内心也许不乏入世思想。

C.文章以三组“当年”与“现在”生活的排比对照,概括了生活艰辛、物价飞涨、

忙碌不迭的现状,揭露了社会现实。

D.作者引用《论语》中“不患寡而患不均”,不仅是要引出“不患忙而患不均”,

还含有对统治者的委婉批判。

8.文本一③到⑤自然段列举了几种应该“闲”的人,根据语境,你认为他们分别是

哪些人?请回答并结合文本一的相关内容说明作者认为他们应该“闲”的理由。(6

分)

9.文本二提到“好的小品文要做到言近旨远”,请谈谈你对“言近旨远”的理解以

及它在文本一中的具体体现。(6分)

【答案】7.A

8.①一国之君和身当天下大任的人。因为闲情逸致才能养成他们临事不惊的本领,

精神不紧张,工作紧张起来才更有效力。②地方官员。因为“闲”才能少一些虚伪的

逢迎、无意义的应酬和对名利不正当的追求。③文人。因为“闲”才能聚精会神去推

敲文字,才能捕捉灵感,用心写出好文章。(每点2分)

9.理解:言近旨远,指的是讲眼前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由此引出对生活中一些现象

的深入思考或由此折射出生活的大道理。

体现:①文本一综述了抗战以来人们由闲变忙的现象,比如文人忙着“挤”文章,人

们忙着求生计,这些都是日常生活,眼前事物,此为“言近”。

②文本一借对日常现象的评述,指斥了不劳而获、贪赃枉法者,引发读者对社会现象

的思考,也在一定程度上探讨了忙闲不均现象的根源,此为“旨远”。(每点2

分)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A.“它是为了引出对后文那些‘忙人’的批评”错误。后文涉及的‘忙人’很多,对

忙于追名逐利的地方官,作者是含有批评的,但对于“抗战以来,谋生困难”的忙

人,作者并没有批评之意。

故选Ao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第一种”“还有后一类",可知横线上填两类人:根据“垂拱而治”可知要填

“君王”,根据后文诸葛亮和谢安及相关事迹,可知另一类人是“身当天下大任的

人”;结合原文“这种闲情逸致才能养成他们临大事而不惊的本领。爱闲和工作紧张

是可以并行不悖的。惟有精神不紧张的人,工作紧张起来才有更大的效力;否则越忙

越乱,会把事情弄糟了的”可知,闲的理由是:因为闲情逸致才能养成他们临事不惊

的本领,精神不紧张,工作紧张起来才更有效力。

根据后文“民众”“邑宰”“郡越僻而官越忙”等信息可知,这里讲的是“地方官

员”;依据原文“现在却是郡越僻而官越忙,因为“天高皇帝远”,正是刮地皮的好

机会。天天嘴里嚷着:'忙呀!忙呀!'天晓得他是否为苞苴而忙,为搭克而忙,抑

或是为逢迎上司,应酬士豪劣绅而忙”可知,闲的理由是:因为“闲”才能少一些虚

伪的逢迎、无意义的应酬和对名利不正当的追求。

这一整段都在讲文人写文章,所以这里讲的是“文人”;依据原文“《三都赋》十稔

而成,并不是天天忙着写那赋,而是闲着在那里等候,灵感来时才写上一段。忙起来

根本就没有灵感!非但八叉手不是忙,连九回肠也不算是忙"''忙死了也得不到代

价,因为越忙越是粗制滥造,写不出好文章”可知,闲的理由是:因为“闲”才能聚

精会神去推敲文字,才能捕捉灵感,用心写出好文章。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言近旨远”意为“话很浅近,含义却很深远”。指的是讲眼前日常生活中的事物,

由此引出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深入思考或由此折射出生活的大道理。

原文“抗战以来,谋生困难,多少原来清闲的人变了极忙的人!事情多了几倍,我们

都变了负山的蚊子。……当年是'溪头尽日看红叶',现在是'灶下终年做黑奴';

当年是‘一部清商一壶酒‘,现在是'一堆钞票一天粮’。当年我们尽有闲工夫读遍

干部书,现在我们竟没有闲工夫吃完一碗饭”,从这些句子可以看出,抗战以来,文

人们因为谋生而变得极为忙碌,再无闲情雅致去好好的读书、认真的吃饭,所列举的

这些都是日常生活现象、眼前事物。此之为言近。

原文“做地方官的人也应该有相当的闲暇。如果不能闲,不是你毫无办事能力,就是

你为刮地皮而忙”“但不幸得很,那些卖文为活的文人却不能不忙着做文章,尤其是

在‘文价'的指数和物价的指数相差十余倍的今日,更不能不搜索枯肠,努力多写几

个字”“《论语》中说‘不患寡而患不均',现在我们说‘不患忙而患不均'。如果

统治者有法子处理那些不劳而获的钱财,使人人自食其力,我相信许多人都用不着像

现在这样忙”,文本批判了地方官为刮地皮而忙,卖文而活的文人为做文章而忙,借

对现象的评述,指斥了不劳而获、贪赃枉法者,在一定程度探讨了忙闲不均现象的根

源。此之为旨远。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T3题。

材料一:

姚崇尝有子丧,谒告十余日,政事委积,卢怀慎不能决,惶恐入谢于上。上曰:“朕

以天下事委姚崇,以卿坐镇雅俗耳。”崇既出,须臾,裁决俱尽,颇有得色,顾谓紫

微舍人齐浣日:“余为相,可比何人?”浣未对。崇曰:“何如管晏?”浣日:

“管、晏之法虽不能施于后,犹能没身。公所为法,随复更之,似不及也。”崇曰:

“然则竟如何?”浣曰:“公可谓救时之相耳。”崇喜,投笔曰:“救时之相,岂易

得乎!”

怀慎与崇同为相,自以才不及崇,每事推之,时人谓之“伴食宰相”。

臣光日:昔鲍叔之于管仲,子皮之于子产,皆位居其上,能知其贤而下之,授以国

政,孔子美之。曹参自谓不及萧何一遵其法无所变更汉业以成。夫不肖用事,为其僚

者,爱身保禄而从之,不顾国家之安危,是诚罪人也。贤智用事,为其僚者,愚惑以

乱其治,专固以分其权,媚嫉以毁其功,愎戾以窃其名,是亦罪人也。崇,唐之贤

相,怀慎与之同心戮力,以济明皇太平之政,夫何罪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改动)

材料二:

唐卢怀慎,清慎贞素,不营资产。器用屋室,皆极俭陋。既贵,妻孥尚不免饥寒,而

于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