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年高考语文(上海专用)重难点 小说阅读(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年高考语文(上海专用)重难点 小说阅读(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年高考语文(上海专用)重难点 小说阅读(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年高考语文(上海专用)重难点 小说阅读(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年高考语文(上海专用)重难点 小说阅读(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年高考语文专练(上海专用)重难点03小

说阅读(解析版)

重难点03小说阅读-2022年高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

练(上海专用)

(建议用时:60分钟)

小说选文范围广泛,题材多样,命题有注重考查更高层级的思维

能力的趋势。命题具有灵活性、综合性和前瞻性等特点,其阅读鉴赏

涉及人物形象、叙事、情节、语言等要素技巧的考查是近年的热点,

也是重难点。

小说是通过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来揭示主题的,设题点是对形象

的感知和概括能力。

1、赏析人物

①分析塑造手法;②把握人物思想性格;③通过社会环境,认识人

物的典型意义补充鉴赏人物形象;④分析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行动、

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

表述要点:是一个怎样的人+性格、品质特征+形象的意义

2、把握故事情节

领会所揭示主题的深刻性和人物性格发展的曲线。

表述要点:是一个怎样的人+性格、品质特征+形象的意义

3、体味环境描写

着眼于小说三要素之间的联系。

表述要点: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

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

衬托)+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4、鉴赏语言

注意从作品实际出发对人物语言的个性、作者运用语言的风格进

行具体分析。表述要点:①本段文字XX词表现了(揭示了、突出了)

XX准确或生动或形象或富有情趣;

②本段文字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表达了XX的XX(特征),

读来(效果),增强了XX感染力。给人XX感受。

5、分析标题作用

①标题表层的具体意思(文中具体的XX);

②与主题表达、形象特征相关的深层意思。

6、概括故事情节

①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

②按照主人公的经历叙述。

7、情节安排的评价

情节手法:手法概念+体现点(即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此手法如何体

现)+效果

8、情节作用

作用点(XX情节在文中有XX作用)+体现点(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此

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一、【2021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三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

字,完成下面小题。

亲爱的“凡尔赛”奶奶

沈芸

①某天早上,一个电话把我的发呆打断了,来电给了我一个号码,

要我跟美国纽约的程太太联系,她在找我。

②我想到了,是我爷爷的外甥女、五姑姑袁玲华,姑父程树滋先

生是华尔街的老银行家。我们在2010年上海分手后再没联系过。电

话接通了,姑姑悲伤地说:“树滋九月份过了……”她自己在医院里

过了生不如死的几个月,现在总算是把以前的保姆周阿姨找了回来,

回到了新泽西养老院的家。她很想念我,怀念在上海一起去虹口看我

们家老房子的时光。

③后来姑姑在电话里又跟我说,她想吃冬笋,油烟笋的味道,她

只能在脑子里想想了。她还惦记着我从嘉兴给她带的肉粽子,“那真

是美味极了,回味无穷,我一直都记着呢……”她说着喙糯的尖团音,

碎碎念。

④姑姑是一个在纽约保持上海人生活习惯的人,七十年一贯制,

这应该是相当奢侈的习惯了,其成本已经不是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

她吃不惯西餐,像生菜沙拉、土豆泥和牛排一类,她连看也不要看。

她住的养老院很高级,每天提供两顿饭,她只喝其中的鸡汤。周阿姨

说,你姑姑会自己烧菜,她很节省,用冬笋头熬骨头汤,前面的嫩尖

烧油烟笋。听着这些,我一下子感觉自己烧笋时扔掉的老头,太浪费

了,有些暴殄天物。

⑤她喜欢的冬笋和肉粽子这两样,可不是说轻而易举能带进美国

的。我想来想去,想到了我们的朋友,在上海的张先生,他有家人在

法拉盛,托他弟弟在中国城买,然后寄到新泽西。果然,张先生一听

说95岁的老太太要帮忙的事情,非常热情,我解释说姑姑的儿女已

经是华裔“美国人”了,不太懂得买中国的食品,张先生表示一百个

理解。后面的事情一切顺利,姑姑在春节前收到了,大悦!她亲热地

说,我让她感觉到了亲人的温暖。我心里也非常喜悦帮她在农历年前

完成了心愿,对于我们来说,共同感受到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年

味。

⑥这以后,我几乎每隔十天半个月就可以得到姑姑的消息,譬如

她想吃炒豆芽菜和番茄炒蛋,可是要等她儿子两周来一次去中国超市

把豆芽菜买回来;她去烫头发,顺便到法拉盛吃了上海点心馄饨和小

笼包,回来的路上,她一直在埋怨小笼包不好吃;感恩节去儿子家聚

餐,她要提前把衣服搭配好,脸上的妆化好,还要戴上墨镜和披肩,

“她说,这是风度!”周阿姨陪着她,早早就等着车子来接了,“你姑

姑很讲礼数的!”

⑦从我7岁第一次见到五姑姑起,我们俩的关系从未像现在这么

亲密过。我跟姑父倒是聊过天儿,他跟我讲了好多话,他曾在“苦干

剧团”帮忙做过财务,是黄佐临、丹尼夫妇的好朋友,“文华”的老

板吴性栽很信任他,委托他在好莱坞发行《假凤虚凰》和费穆的电影,

但是很不成功。姑父最得意的手笔是他在改革开放后在中美两国银行

界之间牵线搭桥,为此,他们夫妇被邀请参加老布什总统的就职晚宴。

姑姑给我看过她一身丝绒旗袍,盛装出席的照片,骄傲地说:“我的

福气好,先生身居高位,我做程太太是加分的。”

⑧过了一段时间,周阿姨来说,姑姑经常出现幻觉,自言自语一

一对着空气说话,口气像是跟先生在对话。她先生用过的东西,她都

不能看到,看到了就会哭哭啼啼。还没等我把这个信息消化掉,姑姑

就正式通知我,她要跟周阿姨一起回中国养老了,叶落归根!

⑨姑姑终于在2019年的5月底落地上海虹桥机场,发给我的图

片,一点看不出车马劳顿的疲倦,反而红光满面,眉开眼笑。“我是

决定了要在这个时间回来的,我要吃上今年的杨梅,想了好多年。”

她清脆的声音这次是从上海传来的一一姑姑迅速把她美国的家产分

给子孙,只带了日常用的衣物和两部轮椅,安排做体检,办理护照机

票,登上飞机头等舱,一路睡着就到了上海。

⑩我陪着姑姑去了一趟她外婆的德清老家,她要去寻根问祖。路

途中,她不禁想到了她的先生,“树滋的祖籍是安徽,家里在镇江开

钱庄,1946年以后,树滋去了美国念书。我找了人算命,帮我算算

我跟我的这个男朋友能不能成功,算命先生说,走得越远越好,结

果……这么远啊!”

她在1948年离开了中国,2019年回来了,这两个时间节点的

选择,足够代表她一生的传奇。

姑姑的归来,让我的内心很幸福。在她的身上,我再一次触摸

到了我爷爷他们老辈人的脉搏,感受到我们家族强大的基因在继续流

淌,元气尚存,没有断片儿就是胜利!

(节选自《文汇笔会》2021年2月19日)

1.第④段中,“奢侈”和“节省”之间是否冲突?请分析理由。

【答案】示例:不冲突。“奢侈”是指生活在纽约却长久地保持

上海人生活习惯的艰难、不易,“节省”则是指保持上海人生活习惯

过程中,能够尽可能充分地利用有限的食材,突显的仍旧是保持习惯

的艰难和不易;而尽管如此艰难,年事已高的姑姑仍旧没有选择妥协,

体现出姑姑的故乡情结;同时也为下文拜托张先生弄食材、重返上海

做铺垫。

【解析】本题考点: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解答此题,一是在理解词语本义基础上找中文中词语所指称的内

容加以分析对比即可。所考查的词语下文都有对这两个词语的不同的

描述,加自己的理解即可形成答案内容。“奢侈”在第④段,“姑姑是

一个在纽约保持上海人生活习惯的人,七十年一贯制”“节省”在第

④段,“用冬笋头熬骨头汤,前面的嫩尖烧油烟笋。”

2.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分析第⑥段的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本段综合运用了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主要记

叙了我和姑姑之间的通话内容,主要提及姑姑吃到称心如意的中国菜

的艰难,以及对于精致生活的坚持,体现了姑姑对坚持精致生活的自

豪。后文主要借助周阿姨的语言描写侧面烘托姑姑的形象,周阿姨的

话还原了姑姑对于风度的执着追求,其对姑姑讲求礼数的肯定。本段

从多方面表现了姑姑的内在修养,使姑姑的形象更加丰满、真实可感,

表达了作者对姑姑内在修养的赞美。

【解析】本题考点:赏析作品的构思特点、表现手法、语言的表

现力。

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从这段文字来看,

综合运用了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记叙的内容是“她想吃炒豆芽菜

和番茄炒蛋,可是要等她儿子两周来一次去中国超市把豆芽菜买回

来……脸上的妆化好,还要戴上墨镜和披肩”,这是记叙,写姑姑和

“我”之间通话的内容,主要提及姑姑吃到称心如意的中国菜的艰难,

以及对于精致生活的坚持,体现了姑姑对坚持精致生活的自豪。

描写的内容是“她说,'这是风度!'周阿姨陪着她,早早就等着

车子来接了,'你姑姑很讲礼数的!'",这是描写,既有姑姑的语言描

写,也有周阿姨的语言描写,主要借助周阿姨的语言描写侧面烘托姑

姑的形象,周阿姨的话还原了姑姑对于风度的执着追求,其对姑姑讲

求礼数的肯定。

从效果上看,记叙和描写从不同角度表现了姑姑的内在修养,使

姑姑的形象更加丰满、真实可感,表达了作者对姑姑内在修养的赞美。

3.全文多次写到“姑父”,请分析其作用。

【答案】示例: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姑父”:第一次交代姑姑

和我恢复联系的原因,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姑姑回国做铺垫;第二

次回忆了姑父的生平作为,提及他的贡献,突显姑父对故乡的热爱,

丰富了姑姑的形象;并与文章结尾“触摸到老辈人的脉搏”照应。第

三次交代姑姑离开故乡久居美国的原因,含蓄地表现了姑姑对姑父的

思念以及远离故土的怅惘之情,体现了姑姑对故乡的依恋。三次提及,

表现了夫妻感情深厚,交代了姑姑的家庭背景,丰富了姑姑的形象,

使读者对姑姑形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解析】本题考点:赏析、评价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

“姑父”是次要人物。文中关于“姑父”的描写共有三次。

第一次是文章开头“电话接通了,姑姑悲伤地说:'树滋九月份

过了……'”,由姑姑打电话说姑父过世,由此我们再次有了联系,推

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姑姑回国做铺垫;

第二次是在第七段,“我跟姑父倒是聊过天儿,他跟我讲了好多

话……姑父最得意的手笔是他在改革开放后在中美两国银行界之间

牵线搭桥,为此,他们夫妇被邀请参加老布什总统的就职晚宴”,通

过这段描写,“我”回忆了姑父的生平作为,提及他的贡献,突显姑

父对故乡的热爱;同时通过姑姑的评价“我的福气好,先生身居高位,

我做程太太是加分的”,也丰富了姑姑的形象;并与文章结尾“触摸

到老辈人的脉搏”照应。

第三次是第十段,“她不禁想到了她的先生,'树滋的祖籍是安

徽……算命先生说,走得越远越好,结果……这么远啊!'”,交代姑

姑离开故乡久居美国的原因;九十多岁回到祖国的姑姑想到了已过世

的姑父,想到当年他们的恋情,含蓄地表现了姑姑对姑父的思念;”这

么远啊”远离故土的怅惘之情,体现了姑姑对故乡的依恋。

写姑父其实也是写姑姑,三次提及,表现了夫妻感情深厚,交代

了姑姑的家庭背景,丰富了姑姑的形象,使读者对姑姑形象有了更深

入的理解。

4.结合全文,评析文中“姑姑”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

【答案】示例:本文主要通过写身居国外的姑姑,七十年一贯地

保持上海人的生活习惯、追求优雅风度,不仅表现了姑姑的优雅、坚

韧,还表现了她对故土和丈夫怀有深深眷恋之情。现代生活中,人们

的节奏越来越快,慢慢变得对任何事情都无所谓,甚至轻易地就抛弃

了自身的文化基因。因此,姑姑的形象有助于启发我们反思自己的生

活状态:某些表面上的坚持,其内里实际体现的是一个人精神上的追

求。

【解析】本题考点:赏析、评价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

先概括姑姑这一人物形象的内容。姑姑是旅居美国的上海人,“姑

姑是一个在纽约保持上海人生活习惯的人,七十年一贯制,这应该是

相当奢侈的习惯了“,七十年一贯地保持上海人的生活习惯。儿子接

她吃饭,“她要提前把衣服搭配好,脸上的妆化好,还要戴上墨镜和

披肩,她说,'这是风度!'”,姑姑追求优雅风度。她对丈夫和祖国怀

有深情,她年轻时跟着姑父来到美国,他们一起生活了一辈子,姑父

过世后“她自己在医院里过了生不如死的几个月”,甚至“经常出现

幻觉,自言自语一一对着空气说话,口气像是跟先生在对话。她先生

用过的东西,她都不能看到,看到了就会哭哭啼啼“;她吃不惯美国

的板,要吃“油烟笋”“肉粽子”,九十多岁还是坚持回到祖国养老,

体现了对国家的感情。

再看姑姑形象的意义。姑姑之所以保持上海人的生活习惯,吃中

国菜,九十多岁还要回国,这些外在表现反映的是她内在的精神追求。

姑姑的形象是当今社会中某些人的一面镜子,有些人不在意自己的国

家,不在意文化基因,轻易抛弃掉自己的根,跟姑姑形成了鲜明对比。

姑姑的形象有助于启发我们反思自己的生活状态。

二、【2021届上海市松江区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

题。

乞丐

契诃夫

①“仁慈的老爷!行行好,诸顾念一下我这个不幸的挨饿的人。

我三天没吃东西了……身无分文,没有住处……向上帝起誓!我当了

八年的乡村教师,后来由于地方自治局搞鬼丢了职位。我成了诬告的

牺牲品。这一年来,我没有工作,失业了。”

②律师斯克沃尔佐夫打量着这个求告的人,瞧瞧他那件灰蓝色的

破大衣,混浊的醉眼和脸上的红斑,他觉得以前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

这个人。

③“听着,在前天,我好像在花园街遇见过您,”他说,“不过那

时您对我说您是被开除的大学生,没有说是乡村教师,还记得吗?”

斯克沃尔佐夫大发脾气,毫不留情地痛斥这个求告的人。对方的无耻

谎言唤起他嫌弃和厌恶的心情,侮辱了他,斯克沃尔佐夫十分喜爱和

看重自身就有的品德:善良,敏感的心,对不幸的人们的同情。这家

伙一味说谎,利用别人的仁慈,恰恰亵读了他出于纯洁的心灵喜欢周

济穷人的一片好意。破衣人起先一再辩解,对天发誓,但后来不作声

了,羞愧得低下了头。

④“先生!”他说,一手按到胸口,“确实,我……说了谎!我不

是大学生,也不是乡村教师。这些都是胡编的!我原来在俄罗斯合唱

团里任职,由于酗酒,我被赶了出来。可是叫我有什么办法?……叫

我有什么办法呢?”

⑤“胡说!您总能找到借口!那么,您愿意去劈柴吗?”

⑥“好吧,我可以劈……”

⑦斯克沃尔佐夫张罗起来,他不无幸灾乐祸地搓着手,把厨房里

的厨娘叫了出来。“是这样,奥莉加,”他对她说,“把这位先生领到

板棚里去,让他劈木柴。”破衣人耸耸肩膀,似乎有点摸不着头脑,

犹豫不决地跟着厨娘去了。斯克沃尔佐夫赶紧走进餐室。那里的窗子

正对着院子,可以看到堆放木柴的板棚里和院里发生的一切。斯克沃

尔佐夫站在窗前,看到厨娘和那人从侧门进了院子,踩着肮脏的雪朝

板棚走去。奥莉加气呼呼地打量她的同伴,把胳膊时向两旁甩着,打

开锁着的板棚,砰一声恶狠狠地推开了门。

⑧“大概我们妨碍这女人喝咖啡了,”斯克沃尔佐夫想道,“这么

个凶婆娘!”接下去他看到,那个冒牌教师和冒牌大学生坐到木墩子

上,用拳头支着红腮帮,想起心事来。厨娘把一把斧子扔到他脚旁,

恶狠狠地碎了一口,而且,看她嘴的动作可知,她开始骂人了。破衣

人迟迟疑疑地拉过一块木柴,把它放在两腿中间,胆怯地用斧子砍下

去。

⑨一小时后,奥莉加来了,报告说,木柴已经劈好了。“拿着,

把这半卢布交给他”斯克沃尔佐夫说,“要是他愿意,让他每月的头

一天都来劈柴……活儿总是有的。”到了下月一号,那个破衣烂鞋、

形同乞丐的人又来了,又挣了半卢布。

⑩两年过去了。有一天,斯克沃尔佐夫站在剧院的售票处付钱买

票的时候,看到身旁站着一个身材矮小的人,翻着羊羔皮领子,戴一

顶旧的海狗皮帽子。这个矮小的人怯生生地向售票员要一张顶层楼座

的票,付了几枚五戈比铜币。

“卢什科夫,是您呀?”斯克沃尔佐夫问,认出这个人就是他

家以前的劈柴工。''喂,怎么样?现在做什么事?日子过得好吧?”

“还可以,现在我在一位公证人那里工作,每月拿三十五个卢

布,先生。”

“哦,谢天谢地。太好了!我为您感到高兴,非常非常高兴,

卢什科夫!要知道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我的教子。要知道这是我

把您推上了正道。您还记得我当时如何痛斥您吗?您那时在我面前窘

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好了,谢谢,亲爱的朋友,谢谢您没有忘

了我的话。”

“谢谢您那些好心的话和好心的行动。您那时讲得很出色。我

既感激您,也感激您家的厨娘,求上帝保佑这个善良而高尚的女人身

体健康!您那时讲得很正确,这一点,我当然至死都感激不尽。不过,

说实在的,真正救我的是您家的厨娘奥莉加。”

“这是怎么回事?”

“是这样。当初我去您家劈柴,我一到,她总是这样开始:'唉,

你这个酒鬼!你这个天地不容的人!你怎么不死呀!'然后坐在我对

面,发起愁来,瞧着我的脸,哭着说:'你是个不幸的人!你活在世

上没有一点快活,就是到了另一个世界,你这酒鬼,也要下地狱,也

要遭火烧!你这苦命人啊!'您知道,尽是这类的话。她为我耗了多

少心血,为我流了多少眼泪,这些我没法对您说。但重要的是,她替

我劈柴!要知道,先生,我在您家里连一根柴也没有劈过,全是她劈

的!为什么她要挽救我,为什么我瞧着她就决心痛改前非,不再酗酒,

这些我对您也解释不清。我只知道,她的那些话和高尚的行为使我的

心灵起了变化,是她挽救了我,这件事我永世不忘。不过现在该入场

了,里面正在打铃。”卢什科夫鞠躬告辞,找他的楼座去了。

(有删改)

5.第②段和第⑩段都写到“乞丐”的外貌,分析其作用。

【答案】第一处写“乞丐”破败的穿着、醉酒的外貌,表现其潦

倒落魄;第二处写“乞丐"穿的是‘'羊羔皮”“海狗皮”,表现其生

活境遇的好转;外貌的变化(对比)显示了“乞丐”已经重新走上了

正道,为情节的展开留下了悬念,埋下了伏笔。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

结合“瞧瞧他那件灰蓝色的破大衣,混浊的醉眼和脸上的红斑”

分析,可见写了一名“乞丐”的外貌神情特征,衣着破旧、醉酒的样

子、病态的神情、生活窘迫不堪;

结合”看到身旁站着一个身材矮小的人,翻着羊羔皮领子,戴一

顶旧的海狗皮帽子。这个矮小的人怯生生地向售票员要一张顶层楼座

的票,付了几枚五戈比铜币”分析,可见写了这个乞丐的外在特征一

一身形矮小,穿着上档次,“怯生生”的神情,有了消遣时光可享受,

表现了衣食无忧经济改善,外在的变化表明生活条件有了好转,内容

上显示人物已经改邪归正务了正业,结构上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

6.律师斯克沃尔佐夫在文中有重要作用,请加以分析。

【答案】本文写律师斯克沃尔佐夫对“乞丐”的帮助,以及他自

以为是,满是骄傲与自豪地吹嘘自己的所作所为,与厨娘实实在在地

对“乞丐”的帮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突出厨娘的善良、真诚。律

师的视角,使情节展开更为真实、更具悬念,突出了讽刺意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

首先提取相关信息第③段”听着,在前天,我好像在花园街遇见

过您,”“不过那时您对我说您是被开除的大学生,没有说是乡村教师,

还记得吗?”“斯克沃尔佐夫大发脾气,毫不留情地痛斥这个求告的

人。对方的无耻谎言唤起他嫌弃和厌恶的心情,侮辱了他,斯克沃尔

佐夫十分喜爱和看重自身就有的品德:善良,敏感的心,对不幸的人

们的同情。这家伙一味说谎,利用别人的仁慈,恰恰亵读了他出于纯

洁的心灵喜欢周济穷人的一片好意第⑤段“胡说!您总能找到借

口!那么,您愿意去劈柴吗?”第⑦段“斯克沃尔佐夫张罗起来,他

不无幸灾乐祸地搓着手”。

然后加以分析归纳得出:本文写律师斯克沃尔佐夫对“乞丐”所

谓的帮助,带有高高在上咄咄逼人的态度,师心自用颐指气使缺少尊

重和发自内心的爱护,吹嘘自己的所作所为,与厨娘实实在在地对“乞

丐”的帮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突出厨娘的善良、真诚。这是律师

的视角,上帝全知视角,多角度多侧面展示,使情节展开更为真实、

更具悬念,突出了讽刺意味。

7.赏析小说第段的妙处。

【答案】小说结尾(用补叙)揭开事情真相,原来是厨娘并不是

“凶婆娘”,是她真正帮助了乞丐;劈柴的情节照应了前文;意料之

外又在情理之中,具有震撼力,令人回味;强调突出了厨娘的形象,

强化了真诚的帮助使人痛改前非的主题,增强了作品的讽刺意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结尾段作用的能力。

结构上“是这样。当初我去您家劈柴,我一到,她总是这样开始”

照应第段“这是怎么回事?”也就是乞丐转变为自食其力自立自强

的人的原因。“我在您家里连一根柴也没有劈过,全是她劈的!”劈

柴的情节照应了前文“破衣人迟迟疑疑地拉过一块木柴,把它放在两

腿中间,胆怯地用斧子砍下去”,结构严谨。

内容上通过乞丐回忆叙写自身的改变,于律师自我感觉良好形成

鲜明对比,原来乞丐的转变源自家里的仆人:”然后坐在我对面,发

起愁来,瞧着我的脸,哭着说‘你是个不幸的人!你活在世上没有一

点快活,就是到了另一个世界,你这酒鬼,也要下地狱,也要遭火烧!

你这苦命人啊!“我只知道,她的那些话和高尚的行为使我的心灵

起了变化,是她挽救了我,这件事我永世不忘。不过现在该入场了,

里面正在打铃“,可见仆人的善良,是发自内心的关爱,为乞丐的现

状担忧、心疼。小说结尾(用补叙)揭开事情真相,原来是厨娘并不

是“凶婆娘”,是她真正帮助了乞丐;表达效果上,与律师的感觉形

成鲜明对比:“您知道,尽是这类的话。她为我耗了多少心血,为我

流了多少眼泪,这些我没法对您说。但重要的是,她替我劈柴!要知

道,先生,为什么她要挽救我,为什么我瞧着她就决心痛改前非,不

再酗酒,这些我对您也解释不清。”这个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

之中,具有震撼力,令人回味;强调突出了厨娘的形象,强化了真诚

的帮助使人痛改前非的主题,增强了作品的讽刺意味。

8.评析本小说的思想意义。

【答案】小说中律师一心以为自己改变了“乞丐”的命运,帮助

他走上了正道,而真实的原因是厨娘实实在在伸出了手,给予了“乞

丐”真实的帮助,从而挽救了他的命运。小说讽刺了斯克沃尔佐夫助

人时居高临下、颐气指使的态度。这启示我们帮助他人需要基于平等

和尊重的态度,只有实实在在、感同身受、施以援手,才真正产生“帮

助”的效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思想感情和探究思考作品意义的

能力。

这篇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关于乞丐如何被救赎的一个过程,结局也

相当惊诧。结尾用插叙方式,揭开事情真相,前后照应。“她替我劈

柴”,照应前文“一小时后奥莉加报告木柴已经劈好收到意料之外

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突出了奥莉加的真诚善良,

因为她用语言震撼了卢什科夫的心灵,用高尚的行动帮助了卢什科夫。

突出了卢什科夫的真诚悔过,懂得感恩。他从奥莉加言行中感受到善

良、关心、诚意,从而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他记住她的一言一行,

永生难忘。使主题更深刻。乞丐是可以改变的,主要看我们采用何种

方式。斯克沃尔佐居高临下的帮助固然能改变一时的生活,但只有真

诚平等的帮助才能挽救心灵。当乞丐再次在剧院门口遇到律师时,律

师满是骄傲与自豪的吹嘘这自己的所作所为,乞丐也连连感谢并且说,

其实当年自己一个柴头都没辟,所有的活都是女厨干的。之所以自己

改过自新,是因为听到了女厨的话和为自己劈柴这些类高尚行为,让

他心里发生了变化,决定改过自新。小说不仅讽刺了律师自以为是的

君子行为,实则是愚蠢的做法,犹如温水煮青蛙。相反,女厨的毫不

留情的谩骂与诅咒更似良药,有醍醐灌顶之效。“哀,莫大于心死”,

乞丐还是能被救活,正是乞丐心虽然一片荒凉,但终归没有死去。无

论是律师苦口婆心的指引,还是女厨恶语相向的鞭策,倘若乞丐心如

死灰,相必这两种方式都将化为泡影。

三、【2015年上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雪天

张抗抗

①每年下第一场雪的日子,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②那些日子我始终被一件事情烦恼着。烦恼的起因似乎是一些闲

言碎语。当事情渐渐平息下来时,我偶尔听说某某人在其中做了手脚,

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恼恨。我发誓要当面去质问她,为什么要这样

伤害我。

③不久,我出差去某地,恰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我向朋友要

来了她的地址,决定在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突然出现在她家门口,

义正词严地指责、声讨她,然后同她拜拜,乘坐下一班火车拂袖而去。

④从清晨开始,天空就阴沉沉的。火车意外晚点,到达那个城市

已是傍晚时分。当我走出车站时,发现空中已飘起了雪花。雪来得很

猛,雪烟横飞,急速而强劲。四周的街道和房屋笼罩在一片暗淡迷茫

的雪色中。我按着地址打听路线,完全陌生的街名和异样的口音,令

我不知自己置身何处。我有些发懵,但我只能继续往前走,去寻找那

个记录在怨恨的纸条上的地址。

⑤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雪片像是无数只海鸥扇动着

白色的翅膀,围绕着我扑腾旋转。密集的雪沫子刮得我睁不开眼。四

下皆白,分不清天上地下。我只是混混沌沌跌跌撞撞地朝前走着。没

有伞,头巾早已湿了,肩上的背包也渐渐沉重,额头上被热气融化的

雪水,顺着面颊流淌下来……

⑥那条胡同怎么还没有出现呢?街上几乎已没有行人,就连可以

问路的人也没有。我在风雪中既寻不见街牌也看不见门牌号码,自己

一定是迷路了。我饥饿、疲惫、寒冷、烦躁,心中被积淤已久的怒气

鼓胀得几乎快要炸裂。

⑦就在这个时候,我看见了街边上一间简陋的平房窗口,泄出一

线微弱的灯光。我涨红着愤怒而疲倦的脸,敲响了那家人的房门。门

开了,灯光的暗影中,站着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妇。她正在和面做饭,

于是将两只手甩了甩,又合拢着搓了又搓,才接过我那张写着地址的

纸条。她眯着眼将那纸条举在灯下看了看,又低头仔细地打量着我。

她用一只手在那面团上拍了拍,问:“你不是这地方人吧?"我点点

头。她便往前方指了指,告诉我那条胡同离这儿已经不远,但还得如

何拐弯再如何拐弯之类。那口音不好懂,我听得越发地糊涂,傻傻地

愣在那里。

⑧她也愣了一下,后来就索性扯下围裙,抓起一条头巾说:“得,

那地方太难找,跟你说不明白,还是我领你去吧!”不容我谢绝,她

已经跨出门槛,踩在了雪地里。

⑨她走得快,我闷头跟在她身后。只听见雪在脚下咔咔响,前方

忽闪忽闪的雪片里,一个模糊的背影,若隐若现地导引着我。

⑩“这大雪天儿出门,肯定是有要紧事吧?”她回过头大声喊。

我含糊地应了一声。“猜你是去看望病人吧?看把你累得急得!是亲

戚?朋友?”她放慢了脚步,一边拍惮着肩上的雪花,等着我。我心

里咯喳了一下。亲戚?朋友?病人?……我沉默着,无言以对。我怎

能对她实言相告:自己其实是去找一个“仇人”兴师问罪的!

就在那一刻,我忽然不知道自己来这个城市干什么,甚至也不

知道我要去寻找的那个人究竟是谁。那个人隐没在漫天飘飞的雪花中,

随风而去,只不过应和着恶劣天气中雷电偶尔的喧嚣。她也许出于无

知,也许出于一时的利益之需,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鞭笞

的“病人”呢?!

脚底突然在一个雪窝里滑了一下,大娘一把将我拽住。”这该死

的雪,真讨厌……”我忍不住嘟哝。“不碍事,不碍事。”她说,一边

仍在搓着手指上的面粉。”就快到了,前面那个电线杆子右拐,再往

前数三个门就是。”她抬起一只手,擦着脸上的雪水。我看见她花白

的头发上,落满了一粒粒珍珠般晶莹的水珠。“大娘,请回吧,这回

我认得路了……”我说着,声音忽然就哽噎了。

她又重复指点了一遍,便转身往回走。刚走几步,又回过头,

大声说:“不碍事,明儿太阳出来,这雪化一化,就有路了!”

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

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任雪花落满我的双肩,遮盖我的眼帘;

任寒风吹打我的脸庞,掀起我的衣襟。湿重的背包、鞋和围巾似乎一

下子失去了分量,连同我此前沉郁的大脑和满腹怒气的心思……

那个风雪之夜,我终于站在那费尽周折才到达的门牌下面。

9.对第④⑤段描写大雪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表现了“我”寻人过程的艰难。

B.衬托出此行在“我”心里很重要。

C.渲染了“我”强烈的怨恨之情。

D.为突显作品的主旨做了必要铺垫。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题,应结合环境描写本身的作用,根据段落位置,从内容

和结构两个角度分析作答。

A.根据后文内容,作者用很多笔墨来写找人的困难经历,可知

“雪”表现了“我”寻人过程的艰难,A项正确;

B.尽管“雪”来得猛,下得大,天气恶劣,但“我”一直坚持

找下去,表明此行在“我”心里很重要,可知B项正确;

C.渲染了“我”强烈的怨恨之情,在文中没有依据。可知C项错

误。

D.“雪”在情节结构上为下文写找人如何困难,如何受到老妇人

的帮忙,并受到老妇人的感染而改变初衷,做了必要铺垫,可知D项

正确。

故选C。

10.赏析第⑧段中关于老妇人的动作描写的表达效果。(4分)

【答案】用干脆有力的“扯、抓、跨”等动词,生动地写出老妇

人动作麻利和毫不犹豫,也充分表现出她的热心善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成功的动作描写可以能看出人物特点或者体现人物性格和内心

世界。

先找到答题区间,找出描写老妇人动作的几个词语,“扯、抓、

跨”等,再分析作用,主要从塑造人物形象角度考虑。这几个动词,

干脆有力,表现老妇人动作麻利和毫不犹豫;再结合前文她正在和面

做饭,却能主动帮助“我”,充分表现出她的热心善良。

11.请紧扣“蹒跚”一词,赏析第段画线句。(4分)

【答案】答案示例:运用比拟和通感的手法,变听觉为视觉,化

无形为有形。用步履的缓慢摇摆表现出声音在“我”心头久久萦绕,

对“我”触动很大,也与句中“苍老”一词相一致。

【解析】本题考点: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评分量表:

分值等级描述答题模式

4分紧扣关键词语所做的赏析全面而细致。应答为③④,加上

①②⑤中的任意一项。

3分联系关键词语所做的赏析较全面细致。应答为③,加上①

②④⑤中的任意一项。

2分有赏析,但不全面、不具体。应答为③,或①②④⑤中的

至少两项。

1分有相关分析。应答为①②④⑤中的任意一项。

0分所答内容与试题无关或分析错误。非上述模式。

量表说明:答题模式中,“①”表示“比拟”“通感”中的任意一

项,“②”表示“变听觉为视觉”“化无形为有形”中的任意一项,“③”

表示“用步履的缓慢摇摆表现出声音在‘我'心头久久萦绕”,“④”

表示"对'我'触动很大”,“⑤”一表示“与句中‘苍老'一词相一

致”。

12.分析“我”在寻人过程中的两次心理转变及各自原因。(4

分)

【答案】第一次转变是由满怀恼恨到怀疑、动摇,转变的原因

是老妇人善意的揣测触动了“我”。第二次转变是由怀疑、动摇到彻

底释怀,原因是老妇人的话让“我”领悟到应该用善良宽容去化解心

中的怨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和筛选并概括文中

信息的能力。

此题考核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和情节概括,情节概括往往

概括物象的特征,事情的经过、原因,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等,注

意锁定文章的区位,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

第一次心理转变和原因:文中“我心里咯噎了下,亲戚?朋友?

病人?……我沉默着,无言以对,我怎能对她实言相告:自己其实是

去找一个‘仇人'兴师问罪的”“就在那一刻,我忽然不知道自己来

这个城市干什么,甚至也不知道我要去寻找的那个人究竟是谁,那个

人隐没在漫天飘飞的雪花中,随风而去,只不过应和着恶劣天气中雷

电偶尔的喧嚣”“她也许出于无知,也许出于一时的利益之需,也许

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鞭笞的‘病人'呢"可以看出我的第一次

转变是由满怀恼恨到怀疑、动摇,转变的原因是老妇人善意的揣测触

动了“我”;

第二次心里转变和原因:文中“不碍事,明儿太阳出来,这雪化

一化,就有路了!”“任寒风吹打我的脸庞,掀起我的衣襟,湿重的背

包、鞋和围巾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分量,连同我此前沉郁的大脑和满腹

怒气的心思”可看出我的由怀疑、动摇到彻底释怀,原因是老妇人的

话让“我”领悟到应该用善良宽容去化解心中的怨恨。

13.根据作品内容,进行想象,为本文续写结尾(限45字以内)。

(4分)

【答案】示例:轻轻将那张已经揉皱并被雪水泅湿的纸条撕碎,

然后回转身,慢慢朝火车站方向走去。

【解析】本题考点:依据作品内容进行联想、想象、推断。

分值整体印象等级描述答案示例

4分优秀想象丰富,合乎作品内在情理;起到结尾作用,语言

有意蕴。轻轻将那张已经揉皱并被雪水泅湿的纸条撕碎,然后回转

身,慢慢朝火车站方向走去。

3分良好想象合乎作品内在情理;有结尾作用;语言通顺。(1)

将那张记录着怨恨的纸条扔进了垃圾箱,然后向火车站走去。(2)

敲开了门……午夜的月台上,她向我挥着手,隐没在漫天雪花中。

2分中等想象基本合乎作品内在情理,结尾作用不明显;语言

较通顺。(1)想了想,转身走了。(2)敲开门,看着她诧异又有

些许不安的眼神,我告诉了她我的来意,不再愤恨,畅谈后愉快启程。

1分较差想象与作品内在情理不一致。(1)但此时的我却已

失去了再向她质问的兴趣了,这一场雪早就将这之前的怨气都吹得烟

消云散了。(2)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应该讨伐一番。但是,我又想

起了老妇人的话。怎么办呢?

0分很差内容与作品内在情理相悖或毫无关联。(1)晕倒了。

(2)敲开了门。门后出现的竟然是那位老妇人。

四、【上海七宝中学2022年高三下学期期中】阅读文段,完成各

题。

老来割麦

蒲楠

①桅子花的香在村子里荡来荡去,猛烈得很,哦,是割麦时间了。

确实是这样,麦子黄了,麦子熟了,一棵棵沉醉的麦穗,饱饱地低着

头,麦粒的香味也从穗的缝隙里渗出,悄悄地香。这香和桅子的香不

同,婉约而不张狂,提示着人们该磨镰了,该下地了。

②顺爷起得很早,他要乘着星露割麦,麦在一夜的露水里柔和,

麦秸柔和,穗也柔和,不会碰一下就爆裂了。顺爷磨了一夜镰,实际

上是用铿刀铿的,弯月样的锯镰刀,长了碎碎的牙齿,要一个个铿,

否则镰刀锋利不起来,割起麦子费力不说,还拖泥带水。顺爷边磨镰

边听收音机,习惯了,收音机播天气预报,明天天气晴好,适合开镰。

③一夜的星露果然是好,麦子们都还在露水里睡觉呢。顺爷自小

就听老人说,露水是星星上落下的,所以就叫星露。星露好,新鲜,

庄稼们爱这口。

④今年的麦长得好,风调雨顺,长得厚实。顺爷找了个田嘴下地,

顺手挽了把麦子,刚要发力,却听到相邻的麦地有“涮涮”的镰刀摩

擦麦秸的声音。

⑤还有比顺爷更早的人呢。顺爷知道是谁,他喊了声:六哥,割

麦呀,还活着!

⑥六哥从麦地里抬起头,不阴不阳地回了句:承情,还活着,睡

地上垫席子哦。

⑦顺爷七十二岁了,六哥比顺爷大上两岁,都是村中老人了。

⑧干巴巴的对话结束了,顺爷和六哥都一心向麦,使着劲割起麦

子来,一地的麦,要割上大半天时间的。

⑨顺爷和六哥的麦地都不大,亩把田的样子,真是田地多了,还

真种不动。

⑩人不服老不行。年轻时顺爷种地可是一把好手,三五亩一天就

能割个干净,镰刀挥起,一道优美的弧线划去,麦就倒了一片。现在

差多了,几行麦子割下来,腰像要断了样,弯不下直不起。

顺爷割了一气,汗流进眼里、嘴里,嗓子直冒烟,缓缓地挺起

腰,对着邻地说:六哥歇会儿吧,也没多少活儿。六哥回应:歇啥,

不怕慢,就怕站,慢慢干。六哥不抬头,但“涮涮”的声音明显慢了

下来。顺爷还听到六哥在嘟嚷:不知明天的太阳可照我。不多的对话

在麦穗间传来传去,幽幽的,似乎是这块地上唯一的声音。

麦实在是长得好,可割麦的人呢?只管种不管收,可不是庄稼

人的作派。

还真是的,村里青壮年都跑城里去了,田又怕空着,疏疏地撒

上种子,一副靠天收的模样,天和地都发了力,收获就在眼前,可怎

么就忘了收割呢?

顺爷想不明白,电话没少打,通知城里的人回来割麦。城里的

人感谢归感谢,可就是人不回来。去年的麦,就有不少烂在田里,好

了麻雀和喜鹊们。

六哥自言自语:他们都不回,还说,一亩田的收成,不如城里

干两天的。唉,田不收,吃啥呀。

顺爷明白,六哥也一定打了无数电话,捂着嘴没笑出声来。

顺爷问六哥:怎么不进城去?在家当孤鬼。六哥反问:你呢,

家的灯盏亮些?

这话是不用回答的,舍不得离开家,舍不得脚下的地,种了一

辈子的地,地熟了,离不开人呢。

顺爷和六哥都有不少承包地,儿孙们作主,大多流转给别人种,

留下的地,是顺爷和六哥硬坚持的,这地是他们立根的地方。

留下的地,顺爷不让别人插手,六哥也是,当孩子服侍,麦自

然长得好,长得厚。

小两岁还是不一样,顺爷超前割完了,六哥的地还剩下一垄。

顺爷从麦棵间插了过去,对头地割将起来。六哥没说什么,乡里乡亲

相互帮衬,再正常不过了。六哥突然笑出了声:顺子还记得不,过去

为一柞宽的地,还打过架呢!顺爷答腔:记得,现在我把这地都给你,

你可种得动?又是无话,只听到“涮涮”的声音紧一下慢一下。

两块地割完了。割完的两块地陷在大片的麦地中央,像是两只

眼睛,沉浸地看着天空。六哥和顺爷坐在田壤上,各自想着心思。想

什么呢?俩人对望一眼,如是同时冒出了一句:走吧,该回了。

气歇顺了,顺爷问六哥:明年还种吗?六哥斩钉截铁:种,没

种够!你呢?顺爷也毫不含糊:种,走不动,爬也爬来。

顺爷叹了口气:舍不得呀!六哥叹口气:舍不得哦!

六哥突然很神秘地对顺爷说:告诉你,我大孙子要回村子了,

说是再创业,种田呢!

顺爷说:真的呀!真好。

六哥说:真的,儿子敢不同意,打断他的狗腿。嗯,真好!

割完的麦地,麦茬留得整齐,小风吹过,一浪浪地腾着涟漪,

而留在麦茬间的花生,正嫩嫩吐绿,这是顺爷和六哥套种的。

14.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①段画线句。

【答案】(1)通过视觉和嗅觉的描写,刻画了麦子成熟时刻的丰

收画卷;(2)运用拟人修辞,传达出农人丰收在望的喜悦和对庄稼的

深厚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沉醉”“饱饱地”“低着头”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的描写麦

子熟了的状态;

“一棵棵沉醉的麦穗,饱饱地低着头”从视觉的角度描写麦子成

熟的形态,“麦粒的香味也从穗的^隙里渗出,悄悄地香”从嗅觉的

角度描写成熟麦子的香气,视觉和嗅觉相结合,描画了庄稼成熟时的

丰收画卷,传达出农民对丰收的喜悦之情。

15.结合材料,请评析小说中塑造的顺爷和六哥这类人物形象。

【答案】顺爷和六哥是老一辈农民的代表。

①他们年事已高乘着星露割麦,麦子“长得厚实”和“麦茬留得

整齐”,表现出勤劳质朴、善于耕种、辛勤劳作的农民形象。②他们

留乡精心耕种,不愿离开土地远行,表现出珍视土地、守护土地的农

民形象。③农村青壮年都外出务工赚钱,只剩下顺爷、六哥留守乡村,

表现出年老孤独的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如“顺爷找了个田嘴下地,顺手挽了把麦子,刚要发力,却听到

相邻的麦地有‘涮涮'的镰刀摩擦麦秸的声音”“使着劲割起麦子来”,

这是写顺爷和六哥乘着星露割麦子的动作,因为此时割麦“麦秸柔和,

穗也柔和,不会碰一下就爆裂了“,这是通过动作描写展现二人对土

地的热爱和辛勤劳作的特点。

如“小东西们,田不收,吃啥呀”“怎么不进城去”“舍不得呀”

“告诉你,我大孙子要回村子了,说是再创业,种田呢”“真的呀!

真好”“真的,儿子敢不同意,打断他的狗腿。嗯,真好”,这是写二

人的对话,通过语言描写可以看出二人对土地的眷恋,因眷恋而不舍

故土,不愿进城,也可以看出二人不顾年长而执着种地的特点。

写二人种的麦子是“长得厚实”,他们割过麦子留下的麦茬是“整

齐”的,这是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二人善于耕种的特点。

“现在差多了,几行麦子割下来,腰像要断了样,弯不下直不起”

“不多的对话在麦穗间传来传去,幽幽的,似乎是这块地上唯一的声

音”“么不进城去?在家当孤鬼”体现出两位老人留守田地的孤独。

16.有人评价这篇小说“在温暖与希望中又隐约闪现伤逝情绪”,

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答案】15.温暖希望:①小说中顺爷和六哥眷恋故土,珍视土

地、勤劳质朴、乐于助人,具有值得传承发扬的可贵品质;②小说中

写道“大孙子回村子创业”,象征着青壮年对祖辈事业、农业的回归

与继承,代表着农村新生的希望与光明的未来;③小说结尾作者寄寓

景物以象征意义,预示着农村改革、农业发展必将如嫩芽吐绿,充满

勃勃生机。

伤逝情绪:①小说中农村青壮年都外出务工赚钱,只剩下年老孤

独的顺爷、六哥留守乡村;②进城务工、乡村土地流转,使得人地关

系不再像以前那么紧密,变得疏远;③流露出对社会转型时期传统乡

土文明不可避免地远逝的不舍与伤感。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

读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到文中找到能体现“温暖希望”和“伤逝

情绪”的内容,并分点进行分析。

“温暖希望”是文中展现出的明朗的一面:

如文中塑造了两个农民的形象,顺爷和六哥一个七十二岁,一个

七十四岁,“顺爷起得很早,他要乘着星露割麦”“还有比顺爷更早

的人呢”,他们勤劳,大早上就起床割麦;”留下的地,是顺爷和六哥

硬坚持的,这地是他们立根的地方”“这话是不用回答的,舍不得离

开家,舍不得脚下的地,种了一辈子的地,地熟了,离不开人呢”,

他们热爱家乡和土地,在村里青壮年都出城务工时,还能坚守土地,

坚持种田;“六哥的地还剩下一垄。顺爷从麦棵间插了过去,对头地

割将起来。六哥没说什么,乡里乡亲相互帮衬,再正常不过了”,他

们热情淳朴,互相帮衬,乐于助人。如文章最后“六哥突然很神秘地

对顺爷说:告诉你,我大孙子要回村子了,说是再创业,种田呢”,

六哥大孙子要回村创业意味着新生代年轻人又重新重视乡村土地,愿

意回到乡村,耕作土地,暗示着将有下一代新人继承顺爷和六哥的衣

钵,农村土地不会荒芜,农村发展将会有光明的未来。如小说的结尾

用麦茬地的优美景象来揭示劳动创造了美、劳动者赋予了大自然诗情

画意,令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作者寄寓景物以象征意义,预示着

农业发展必将如“麦茬间嫩嫩吐绿的花生”,充满生机。这些都给人

温暖和希望。

“伤逝情绪”是小说中流露出的令人伤感的一面。如“村里青壮

年都到城里去了“,剩下的都是像顺爷、六哥这样的老人,他们独自

守着乡村,种着土地,即使到了收获的季节,这些青壮年都不愿意回

来收割。如青壮年认为“一亩田的收成,不如城里干两天的”“儿孙

们作主,大多数地流转给别人种”“流转出的地……那些种地的人不

下功夫,花拳绣腿”,青壮年进城,土地流转,种地的人不精心,而

文本二中提到人和土地的关系应是密不可分的,而现实却是变得疏远

To由这些可以看出人与土地的关系不在紧密,传统的乡土文明在当

下社会的转型时期不可避免地消逝,这些令人伤感和不舍。这些都是

“伤逝情绪”的流露。

17.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名实的分离”一章中写道:

名实之间的距离跟着社会变迁速率而增加。在一个完全固定的社

会结构里不会发生这距离的,但是事实上完全固定的社会并不存在。

在变得很慢的社会中发生了长老权力,这种统治不能容忍反对,社会

如果加速的变动时,注释式歪曲原意的办法也就免不了。挟天子以令

诸侯的结果,位与权,名与实,言与行,话与事,理论与现实,全趋

向于分离了。

请利用本材料中相关论述分析上面这个故事。(不超过100字)。

【答案】顺爷与六哥是老一辈农民的代表,他们以食为天,一辈

子依恋土地,离不开土地,体现了农民与土地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这是一种传统的乡土文明;而中国乡土社会进入社会转型期,进城务

工、乡村土地流转等社会变迁,人与土地的关系不再像以前那么紧密,

变得疏远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

能力。

小说中“只管种不管收,可不是庄稼人的作派”“田又怕空着,

疏疏地撒上种子,一副靠天收的模样,天和地都发了力,收获就在眼

前,可怎么就忘了收割呢?”“田不收,吃啥呀”“舍不得离开家,舍

不得脚下的地,种了一辈子的地,地熟了,离不开人呢”顺爷与六哥

是老一辈农民的代表,他们以食为天,一辈子依恋土地,离不开,体

现了农民与土地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是一种传统的乡土文明;

而“他们都不回,还说,一亩田的收成,不如城里干两天的”“顺

爷和六哥都有不少承包地,儿孙们作主,大多流转给别人种”体现了

进城务工、乡村土地流转的社会变迁,社会转型时期,人地关系不再

像以前那么紧密,变得疏远了。

五、(2021上海虹口区高三一模试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青龙偃月刀

韩少功

①何爹剃头几十年,是个远近有名的剃匠师傅。无奈村里的脑袋

越来越少,包括好多脑袋打工去了,好多脑袋移居山外了,好多脑袋

入土了,算一下,生计越来越难以维持一一他说起码要九百个脑袋,

才够保证他基本的收入。

②这还没有算那些一头红发或一头绿发的脑袋。何爹不愿趋时,

说年轻人要染头发,五颜六色地染下来,狗不像狗,猫不像猫,还算

是个人?他不是不会染,是不愿意染。师傅没教给他的,他绝对不做。

结果,好些年青人来店里看一眼,发现这里不能焦油和染发,更不能

做负离子和爆炸式,就打道去了镇上。

③何爹的生意一天天更见冷清。我去找他剪头的时候,在几间房

里寻了个遍,才发现他在竹床上睡觉。

④“今天是初八,估算着你是该来了。”他高兴地打开炉门,乐

滋滋地倒一盆热水,大张旗鼓进入第一道程序:洗脸清头。

⑤“我这个头是要带到国外去的,你留心一点剃我提醒他。

⑥“放心,放心!建侪子要到阿联酋去煮饭,不也是要出国?他

也是我剃的

⑦洗完脸,发现停了电。不过不要紧,他的老式推剪和剃刀都不

用电一一这又勾起了他对新式美发的不满和不屑:“你说,他们到底

是人剃头呢,还是电剃头呢?只晓得操一把电剪,一个吹筒,两个月

就出了师,就开得店,那也算剃头?更好笑的是,眼下婆娘们也当剃

匠,把男人的脑壳盘来拨去,耍球不是耍球,和面不是和面,成何体

统?”

⑧我笑他太老腔老板,劝他不必过于固守男女之防。

⑨好吧好吧,就算男人的脑壳不金贵了,可以由婆娘们随便来挠,

但理发不用剃刀,像什么话呢?他振振有词地说,剃匠剃匠,关键是

剃,是一把刀。剃匠们以前为什么都敬奉关帝爷?就因为关大将军的

功夫也是在一把刀上,过五关,斩六将,杀颜良,诛文丑,于万军之

阵取上将军头颅如探囊取物。要是剃匠手里没有这把刀,起码一条,

光头就是刨不出来的,三十六种刀法也派不上用场。

⑩我领教过他的微型青龙偃月。其一是“关公拖刀”:刀背在顾

客后颈处长长地一刮,刮出顾客麻酥酥的一阵惊悚,让人十分享受。

其二是“张飞打鼓”:刀口在顾客后颈上弹出一串花,同样让顾客特

别舒服。“双龙出水”也是刀法之一,意味着刀片在顾客鼻梁两边轻

捷地铲削。“月中偷桃”当然是另一刀法,意味着刀片在顾客眼皮上

轻巧地刨刮。至于“哪吒探海”更是不可错过的一绝:刀尖在顾客耳

朵窝子里细剔,似有似无,若即若离,不仅净毛除垢,而且让人痒中

透爽,整个耳朵顿时清新和开阔,整个面部和身体为之牵动,招来嗖

嗖嗖八面来风。气脉贯通和精血涌跃之际,待剃匠从容收刀,受用者

一个喷嚏天昏地暗,尽吐五脏六腑之浊气。

何师傅操一杆青龙偃月,阅人间头颅无数,开刀、合刀、清刀、

弹刀,均由手腕与两三指头相配合,玩出了一朵令人眼花缭乱的花。

一把刀可以旋出任何一个角度,可以对付任何复杂的部位,上下左右

无敌不克,横竖内外无坚不摧,有时甚至可以闭着眼睛上阵,无需眼

角余光的照看。

一套古典绝活玩下来,他只收三块钱。

尽管廉价,尽管古典,他的顾客还是越来越少。有时候,他成

天只能睡觉,一天下来也等不到一个脑袋。但他还是决不焦油和染发,

宁可败走麦城也决不背汉降魏。

三明爹一辈子只有一个发型,就是刨光头,每次都被何师傅刨

得灰里透白,白里透青,滑溜溜地毫光四射,因此多年来是何爹刀下

最熟悉、最亲切、最忠实的脑袋。有一段,三明爹好久没送脑袋来了,

让何爹算着算着日子,不免起了疑心。他翻过两个岭去看望老朋友,

发现对方久病在床,已经脱了形,奄奄一息。

他含着泪回家,取来了行头,再给对方的脑袋上刨一次,包括

使完了他全部的绝活。三明爹半躺着,舒服得长长吁出一口气:“兄

弟,我这一辈子抓泥捧土,脚吃了亏,手吃了亏,肚子也吃了亏呵。

搭伴你,就是脑壳没有吃亏。我这个脑壳,来世……还是你的。”

何爹含着泪说:“你放心,放心。”

光头脸上带着笑,慢慢合上了眼皮,像睡过去了。

何爹再一次“张飞打鼓”:刀口在光亮亮的头皮上一弹,弹出

了一串花,由强渐弱,余音袅袅,算是最后一道工序完成。他看见三

明爹眼皮轻轻跳了一下。那一定是人生最后的极乐。

18.第⑩段的描写很传神,请选择一个角度加以赏析。

【答案】示例一:这一段用了一连串的动作描写,传神写出了何

爹剃头刀法的绝妙高超。“长长一刮”(写出开始剃头时的从容适度)、

“弹”(写出动作敏捷轻巧)“轻捷地铲削”、“轻巧地刨刮”“细剔”

(写出动作的细致轻柔)。

示例二:这一段运用侧面描写,从顾客的感受角度写出何爹剃头

刀法的绝妙高超。“麻酥酥的一阵惊悚“、“痒中透爽,整个耳朵顿时

清新和开阔,整个面部和身体为之牵动”、“气脉贯通和精血踊跃”,

写出顾客在整个剃头过程中舒适、痛快、神清气爽的感受。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描写方法的赏析能力。

文章第十段主要是对何爹“青龙偃月刀”刀法的详细介绍,展现

了他高超的剃头技艺。在描写的过程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动词,如

“刀背在顾客后颈处长长地一刮”“刀口在顾客后颈上弹出一串花”

“刀片在顾客鼻梁两边轻捷地铲削”“刀片在顾客眼皮上轻巧地刨刮”

等,这些动作描写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何爹剃头刀法的绝妙高超,表

现了他剃头时的从容、敏捷、轻柔等,表达了作者对他的赞美之情。

同时,此段文字还运用了大量侧面描写的手法,“刮出顾客麻稣

稣的一阵惊悚,让大十分享受”“让顾客特别舒服”“让人痒中透爽,

整个耳朵顿时清新和开阔,整个面部和身体为之牵动,招来嗖嗖嗖八

面来风,气脉贯通和精血涌跃之际”等都是在写剃头过程中顾客的感

受,在何爹的“青龙偃月刀”下,顾客们感受到了极大地舒适和愉悦,

这从侧面他剃头刀法的绝妙高超。

19.分析第段的作用。

【答案】承上启下。“古典绝活”“玩”承上,承接上文何爹不肯

屈从流俗的传统与坚守,“玩”字更点出他技艺高妙传神。“只收三块

钱”既是和下文尽管廉价却生意清淡的无奈相连,更是为了凸显最后

给三明爹剃头的故事,突出何爹仗义、赤诚的性格不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先要概括第十二段写了什么内容,再分别从内容

和结构两个方面答题。内容上,一般是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结构

上,与上下文的关联。本段在位置上属于中间段落,所以在结构上要

关注其与上下段的关联,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