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及教学反思_第1页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及教学反思_第2页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及教学反思_第3页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及教学反思_第4页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及教学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课时认识扇形统计图教材第1页的例1和第2页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一第1~3题。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能力和有条理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PPT课件扇形统计图圆规直尺等出示扇形统计图。说明:这也是一种统计图,叫做出示例1的扇形统计图。问:这个统计图上都有什么特点?出示讨论提纲:(1)圆代表();(2)扇形代表();(3)扇形的大小反映();(4)各个扇形所占的百分比之和为()。根据学生回答小结:扇形统计图能清晰地反映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出示信息:我国国土总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你能用计算器算出各类地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吗?请算出,并填入表中。地形山地丘陵平原高原面积/万中四耕地面积占世界耕地面积的中四耕地面积占世界耕地面积的人口的19.6%1、练习一第1题。提问:每个统计图里的圆表示什么?各个扇形部分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2、练习一第2题。引导学生观察扇形统计图,并估计各扇形区域与花生米果盘区域的大小关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扇形统计图有了哪些认识?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练习一第3题。第2课时统计图的选择教材第2~3页的例2和第4页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一第4题。教学目标:2.能根据每种统计图的特点与统计的目的和数据的特点进行分析,合课件出示三种统计图,你一眼就能看出什么?这样的统计图有什么特点?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统计图的知识—课题)出示例2引导学生观察例2中3个统计图,体会在不同的情景中表达的特点和作用。提问:小宇为什么用了3个不同的统计图来进行统计?引发学生思考。计图的统计;统计图2不仅要反应六一班下半年每个月图3只要统计六一班学生平均每星期课外阅读的时间,所以用了条形统计图。进一步提问:今后我们在生活中该如何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进行统计呢?(结2、分析问题学生讨论例2下面的3个问题。全班汇报交流,并适时的总结。3、巩固应用出示第4页的练一练。学生仔细观察每个统计图,并说出分别要统计的内容和统计的特点。再一次的归纳总结出三种统计图的特征。引导学生回答下面的4个问题。明确:统计图的选择可以不唯一,选择的关键是要根据我们想了解的内容和统计图各自的特征,作出适当选择,以达到清晰、直观地描述数据的目的。做练习一的第4题。学生先观察1、2两小题中统计表的内容和特征,再根据数据完成下面的两幅统计图。(学生制作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的观察和辅导)根据刚才的统计,分析下面的问题。1、你知道怎样选择统计图吗?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能谈谈你的体会吗?做基础训练条形统计图:直观表现数据的多少。折线统计图:直观表现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第3课时扇形统计图练习课教材第7~8页的内容。1、巩固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2、通过练习,学会合理的选择统计图。3、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4、教学准备:多媒体1、常用的统计图有()统计图,()统计图,()统计图。看电视打球听音乐看小说其他年级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六年级A用()统计图B用()统计图C用()统计图2、练习一第5题。王阿姨在一块蔬菜地里种植了4种不同的蔬菜,各种蔬菜的种植面积分布如右图。其中黄瓜的种植面积是80平方米,你能韭菜品种合计韭菜萝卜番茄3、练习一第6题。第1课时认识圆柱和圆锥教学内容:教材第9~10页的例1和第10页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二第1~3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你知道图(4)是什么形状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圆柱图(5)是什么形状?板书:圆锥(一)认识圆柱的特征谈话:你是怎么知道上下2个面大小相同的?板书:底面2个完全相同的圆侧面1个曲面较。提问:你有什么发现?底面大小决定圆柱粗细,高决定圆柱的高矮谈话:你知道你手中的圆柱形有多高吗?想知道它的高有多少条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板书:高上下两底面之间的距离(无数条)(二)认识圆锥观察圆锥体,摸一摸、量一量,和圆柱比一比,它与圆什么?把你看到的、摸到的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交流。5、学生阅读课本9、10页的内容。练习二第3题。底面2个完全相同的圆侧面1个曲面高两底之间的距离高1冬圆形第2课时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的例2、第12页的例3和第12页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二第教学目标:探究并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侧面积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培养创新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1.(出示一张长方形纸)老师这儿有一张长方形纸,我想让它站起来,你有(一)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开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圆柱有什么关系?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一下。接头处忽④匯报交流:哪个小组愿意上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发现?指名上台拿着学具匯报,生。(师再追问:通过刚才同学的汇报,我门知道了这圆柱有什么关系呀?学生回答,师适时板书)⑤怎样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再次追问:为什么?(补充板书)①现在请你计算一下这罐椰子汁所用商标纸的约是厘米,高约是厘米)你是怎样算的?②解决例2:但在实际生活中有时不直接告诉你底面周长,例如怎么④小结:如果没有直接告诉底面周长,应用已知直径(或半径)求周长的方①动手贴出圆柱表面积:拿着实物,光这样一个侧面能装饮料吗?还需加上(两个底面)我们把这个圆柱饮料罐各部分一一展开粘在纸上(学生动手操作,师巡视发现两种常见粘法)交流展示,最好这样放。看着圆柱展开图,让它在头脑中动起来(长方形的长等于…宽等于…)这样指着图,由这些部分组成了圆柱的表面积,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板书)作评价)①例3中的圆柱表面积会算吗?独立做在书上,交流反馈:每步求出的是什么?指②出示易拉罐的数据,图例:半径:2.5厘米,高:12厘米,求铁皮用料。1、教材第12页“练一练”(理解题意要求的是圆柱的哪部分面积后独立做)2、练习二第6题。(通过填表帮助学生进一步区分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练习二第4、5题。圆柱表面积=1个侧面积+2个底面积第3课时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练习课练习二第14页内容。1、圆柱的侧面积怎么求?(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2、圆柱的表面积怎么求?(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1、练习二第7题(1)学生通过读题理解题意,思考“需要白铁皮多少平方米”是求几个面的面积?(侧面积)(2)指名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于课堂练习本上。(3)集中分析评讲。2、练习二第8题3、练习二第9题4、练习二第10题(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2)提问:这个“博士帽”是由哪几部分组成?分别求哪些面的面积?(3)学生自主完成。(4)集体评讲,注重后进生辅导。5、练习二第11题(1)学生读题。(2)提问:要想求“这根花柱上一共有多少朵花必须先求什么?。(3)学生独立完成6、练习二第12题(1)学生读题。(2)引导思考。(3)集体练习7、练习二思考题(学有余力学生完成。)引导思考:截成3段截了几次?一共多了几个面?几个什么样的面?那么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厘米呢?如果截成4段、5段会做吗?接下来学生练习。第4课时圆柱的体积教学内容:教材第15~16页的例4和第16页的“试一试”“练一练”,完成练习三第1~3题。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了解圆柱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进一步2、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的进程,掌握圆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1、呈现例4中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直观图。2、提问:这几种立体的体积你都会求吗?你会求其中哪些立体的体积?什么有关?怎么算?3、引入: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一下圆柱的体积计引导学生观察例4的三个立体,提问:(3)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可能相等吗?为什么?且都等于底面积乘高。那用什么办法验证呢?让学生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想法。提醒:圆的面积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我门能不能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呢?(3)讨论交流: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6份,切开后能否拼成一个近似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32份、64等份、128等份……)课件演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V=sh三、分层练习,发散思维,教学“试一试”(2)讨论:知道什么条件就一定能算出圆柱的体1、做“练一练”第1题。(1)说一说:这两个圆柱中都是已知什么?2、做“练一练”第2题。已知底面周长和高,该怎么求它的体积呢?引导学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练习三第1~3题。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l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V=sh第5课时:圆柱体积的练习课练习三第4~9题。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的数学知1、做练习三第4题。(1)底面积0.8平方米,高1.2米(2)半径5厘米,高15厘米(3)直径6分米,高8分米1、练习三第5题。说说为什么要从里面量?如果从外面量算出的是什么?怎么知道这个保温茶桶能不能盛150千克的水呢?2、练习三第6题。4、练习三第8题。5、练习三第9题。第6课时圆柱表面积和体积的练习课练习三第10~16题、思考题、动手做。1、使学生在具体的解决问题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底面积、侧面2、提高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1、练习三第10题。2、练习三第11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注意分清3个小问题分别求什么问题。3、练习三第12题。引导思考:第1个问题求水池里最多能蓄水多少吨,要从体积入手;第2个4、练习三第13题。5、练习三第14题。6、练习三第15题。分析:玲玲把一块长方体橡皮泥捏成一个圆柱体虽然形状变了,但什么没变?(体积)7、练习三第16题。提问:要求水面高多少分米,要先求什么?(水杯的高)1、第19页思考题。(1)把圆钢竖着拉出水面8厘米,水面下降4厘米,你能想到什么?(2)全部浸入,水面上升9厘米,你又能想到什么?怎么算出这个圆钢的体积?2、第19页动手做。基础训练第7课时圆锥的体积教科书第20~21页例5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四的第1~31、我们已经知道了哪些立体图形体积的求法?(学生回答时老师出示相应2、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推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是把圆柱体转化为长3、(出示教具)大家觉得这个圆锥与哪个立体图形的关系最近呢?(老师比较学生指出的圆柱与圆锥的底和高,引导学生发现这个4、大家觉得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圆锥的体积可能转化为什么图形来研究比较简单呢?能说说自己的理由吗?(用学具演示)在空圆锥里装满黄沙,然后倒入空圆柱里,看看倒几次正好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得出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4)是不是所有的圆柱和圆锥都有这样的关系?教师可出示不等底不等高的1、做“练一练”第1、2题。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强调要乘以1/3。2、做练习四第1、2题。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内容?圆锥有怎样的特征?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为什练习四第3题。第8课时圆锥体积的练习课练习四第4~12题和第23页思考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能根据不同的条件计算教学过程:①底面积3平方分米,高2分米。②底面积4平方厘米,高4.5厘米。今天这节课,我们练习圆锥体积的计算,通过1、做“练习四”第4题。2、做“练习四”第5题。把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和圆锥体积相互转化,从已3、做“练习四”第6题。出示第6题的图。引导分析:根据图示的各可以从圆锥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推理出体积相等的圆柱与圆锥,如果底面积相等,圆锥的高是圆柱的3倍圆柱的高是圆锥的1/3;如果高相等,圆锥的底面积是圆柱的3倍圆柱的底面积是圆锥的1/3。还要注意到,大圆的直径是小圆的3倍小圆直径是大圆的1/3,大圆的面积则是小圆的9倍小圆的面积是大圆的1/9。4、做“练习四”第7题。(1)提问:圆锥体积最大时与圆柱的关系是什么?(等底等高)5、做“练习四”第8题。6、做“练习四”第9题。7、做“练习四”第12题。1、练习四第10、11题。第9课时整理与练习(1)教学内容:第24页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第1~6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我们已经学完了“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今各部分的名称;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掌握圆柱表(3)提问:哪位同学来说说圆柱有什么特征?哪位同学来说说圆锥有什么特1、练习与应用第1题。提问:圆柱的表面积怎样计算的?(板书:圆柱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积)圆柱的侧面积怎样计算?为什么用底面周长乘以高?这两题计算时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的,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怎式又是怎样得到的?这两题计算过程完全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2、练习与应用第2题。提问:压路机前轮是什么形状的?前轮滚动一周轮的哪一部分面积?接下来学生独立完成。3、练习与应用第3题。引导思考:水桶底部的铁箍大约长15.7分米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求做这能盛120升水吗?要拿什么和120升比较?学生自主完成。4、练习与应用第4题。练习与应用第5~6题。第10课时整理与练习(2)教学内容:教材第25~26页“练习与应用”第7~11题、“探索与实践”12~14题、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提问: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板书时体体积等于边长a的立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这个公式怎样得到的?圆锥的体积公式是怎样的?为什么要乘以?2、做复习第7题。1、做练习四第8题。2、做练习四第9题。结合画图演示水流的速度就是圆柱的高,每分钟的高在每秒的基础上乘以3、做练习四第10题。提问:用这堆沙子去填长方体的沙坑哪一个量是相等的?(体积)接着学生4、做练习四第11题。结合题目和图形理解长柱体饮料罐相一种圆柱形饮料罐,底面直径是7厘米,高是12厘米。将24(3)做一个这样的纸箱,至少要用硬纸板分按2000平方厘米计算)关数据的关系。接下来学生自主完成。(教师要注意后进生的辅导)5、做练习四第12题。6、做练习四第13题。提问:要求圆柱体饮料罐的容积需要测量哪些数据?(要注意从它的里面测通过计算再与商标纸上标出的容积比一比,你发现什么7、做练习四第14题。8、评价与反思:结合3个方面让学生自主评价。9、让学生了解“你知道吗?”四、课堂小结第1课时转化的策略教材第27页的例1和第28页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五第1~3题。教学重点:件向问题推理”和“从问题向条件推理”,帮助理解题意提问:这些策略你们都学会了吗?今天我们将合理的问题,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板书课题:转化的策略)1、教学例1(课件出示例1)能否用以前学的策略来思考呢?(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①根据“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3”理解2/3这术组总人数的2/5。原来的问题就转化成美术组一共有35人,男生人数是总人数的2/5,女生人数是总人数的3/5,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这②根据分数2/3的意义,可以推理出“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2:3”。原来问题就转化成美术组一共有3/5人,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2:3,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这是按比例分配问题。③根据分数2/3的意义,想到“女生人数看作3份,男生人数是2份”,于是产生解题思路:先算出1份是几人,再算2份、3份各是多少人。④把作为单位“1”的女生人数设为x,那么男生人数就是2/3x,利用美术组一共35人,能够列方程解题。种方法呢?为什么呢?(让多名学生回答,征求各自的看法。)正确吗?(引导学生交流检验方法)2.做第28页的“练一练”要求学生说说“你选择了什么策略,是怎样想的三.巩固练习,回顾策略1.练习五第1题。2.练习五第2题。五.课堂作业:练习五第3题。第2课时假设的策略教材第28~29页的例2和第29页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五第4~5题。教学过程:1.教学例2(课件出示例2)先画10只大船坐50人,再去掉多的8人。从大船有9只、小船有1只开小船只数91多了6人82第一步:假设租5大船只数小船只数55只大船和5只小船,就会比42人少2人。第二步:还少2人,也就是这2人还没有上船,那要让这2人也坐上船,大船可以多坐2人,2÷2=1(条),所以调整为小船4条,大船6条。(1)引导学生先用第一种方法,根据要求提示动手操作,独立完成。(2)用列表假设的方法再进行思考练习。2.完成练习五第4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哪些收获?练习五第5题。第3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课)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在前面两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主要运用了哪些策略来解决问题的?(转化和假设的策略)你们学会了吗?今天老师想考一考大家对这两个策略的运用情况,你二.练习应用1.练习五第6题。数量100本,及所对应的份数5,先求一份的量是多少,再求中、下层各放了多2.练习五第7题。结合图引导思考:根据货车的速度是客车的2/3,可以想到相遇时货车行驶的路程也是客车行驶路程的2/3,接着让学生在图上画一画,并解答。3.练习五第8题。也就是60枚,再加上第一堆中白子的数量,这样就解决了这一问题。4.练习五第9题。2分球个数3分球个数总得分5.练习五思考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己思考,独立解答。6.课外了解。(第32页“你知道吗”)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的数学,渗透国情教育,并思考解情教育,并思考解三.课堂小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了哪些新的收获?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策略在特定问题中的应用。四.课堂作业:基础训练第1课时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一)教科书第33~34页例1.例2“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六第1.2题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3.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多媒体一、基础训练,引入新知呈现例1图片在黑板上。提问: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和宽与原来相比,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出示例1中两幅图片长和宽的数据。提问: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二幅图的长是第一幅的2倍,宽也是第一幅的2倍;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长的比是2:1,宽的比也是2:1,等等。指出: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缩小。提问:如果要把第一幅图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与宽各应是原来教学例21.出示例2,让学生读题(1)提问:按3:1放大是什么意思?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原来的几倍?各(2)学生画图,再展示、交流。(3)让学生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长方形,再展示各自画的图形,并交流思考的方法。重点指导学生说说缩小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3.教学“试一试”先独立画出按2:1的比放大后的三角形,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画的?提问:量一量,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你发现什么?小结:把三角形按2:1的比放大后,各条边的长都是原来的2倍。1.做“练一练”缩小后有关边的长度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几格?2.做练习六第1.2题。第1题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相关图形边的长度,并完成填空,再组织交流。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组织交流什么是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要遵循什么原则?放大第2课时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5页的例3,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六的第3—6题。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1.昨天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2.关于比你有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质等。)还值吗?希望这些知识能对你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有帮助。(1)呈现放大请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要求学生分别写出每(2)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发现的?(求(3)是啊,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这样的比值相等的例子,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6.4:4=9.6:6。或6.4/4=9.6/6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5)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1)学习比例的意义有什么用呢?(可以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2)分别写出照片放大后和放大前的长的比和宽的比,这两个比也能组成比例吗?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想的?由此可以使学生对比例意义的丰2.做练习九第3题。3.做练习九第4题练习九第5.6题。第3课时比例的基本性质教科书第38~39页例4,“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七第1~4题1.昨天学习了什么内容?(比例)什么叫比例?2.判断下面每组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1)3:5和18:30(2)0.4:0.2和1.8:0.9(3)5/8:1/4和7.5:3(4)2:8和9:272.出示例4(1)引导学生写出尽可能多的比例。并逐一板书,同时说出它们的内项和(2)引导思考:仔细观察写出的这些比例式,你能否发现有没有什么相同(1)课件显示复习题(4组),学生验证。较,发现规律,再验证)(1)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应用?(2)做“试一试”1.做“练一练”(1)学生尝试练习。(2)交流讨论。使学生明确:可以把四个数写成两个比,根据比值是否相等作出判断。也可将四个数分成两组,根据每组中两个数的乘积是否相等作出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1.5:3=():412:()=():53.做练习十第1.2题第4课时解比例教科书第40页例5“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七第5~9题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1.出示例5(1)审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提问:怎样理解“把照片按比例放大”这句话?(放大前后的相关线段的长度是可以组成比例的)(2)如果把放大后照片的宽设为X厘米,那么,你能写出哪些比例?引导学生写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式。(3)讨论:怎样解比例?根据是什么?(5)让学生把解比例的过程完整地写出来。指名板书。“刚才我门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再怎么做?”(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變成方程。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根据比1.做“练一练”2.做练习七第6.7题。先说说按比例“缩小或放大“的含义再列出相应的比3.做练习七第8.9题学生独立审题并解题。讲评时重点指导学生解决第(2)问。五、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第5课时认识比例尺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3~44页例6和“练一练”,练习八第1.2题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1.出示例6,在学生理解题意后提问:题目要求我们写出几个比?这两个比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什么是图上距离?什么是实际距离?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提问:我们知道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0,也可以写成1/1000。1:1000的意思是图上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0厘米的距离,也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1000,还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指出: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比。像1:1000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数值比例尺。比例尺1:1000还可以用下面这样问:从这个线段比例尺来看,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图上的2厘米、3厘米分别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这与1:1000的含义相同吗?1.做“练一练”第1题。哪幅图中1厘米的图上距离表示的实际距离长?2.做“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各自测量、计算,再交流思考过程。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这是一个比,不应带计量单位。②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如2.5厘米:10千米,要把后项的千米化成厘米后再算出比例尺。③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的前项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形式,分五、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第6课时比例尺的应用教科书第44~45页例7.“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八第3~9题使学生理解线段比例尺含义。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比例尺含义的基础上,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富解决1.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2.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一、基础训练,引入新知1.什么叫比例尺?求比例尺时要注意哪些问题?2.在一幅地图上南京到上海相距5厘米,实际相距300千米,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你能画出这幅地图的线段比例尺吗?(1)出示例7,明确题意,找出明华小学到少年宫距离的线段,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告诉了比例尺,又告诉了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2)说一说比例尺1:8000所表示的意义。(3)根据对1:8000的理解让学生尝试练习。(4)交流算法,说说为什么这样算?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算法以及之间的联相等?你能根据这样的相等关系列出比例式?(1)独立算出学校到医院的图上距离。(2)讨论怎样把医院的位置在图上表示出来。(3)在图中表示医院的位置。2.做练习八第4题3.做练习八第5题。重点帮助学生确定合适的比例尺。在解决(1)北京到天津的距离是140千米,在一幅比例尺是1:2000000的地图上,两地间的距离是多少厘米?在一幅比例尺是1:5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城的距离是12。5厘米。甲、乙两城实际相距多少千米?04080120千米(3)在一幅比例尺为的地图上,小丽量得某省会城市与北京的距离是32.5(4)做练习八第3题。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8~49页教学目标:使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中,自主发现律应用面积的变化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1)请同学们分别量出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写出对应的边长之比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的比是():(),宽的比是():()(2)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按比例放大后,它的面积发生变化吗?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面积的变化”,板书课题。(3)请同学们先估计一下,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的面积比是():(),再通(4)全班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2.出示教科书48页下面的一组图形(1)请同学们测量相关的数据进行计算,再填写下表,再填写教科书第49页上面的表格(2)组织讨论:通过上面的计算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3)小组交流(4)总结:把一个平面图形按N:1的比例放大后,放大后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把一个平面图形按指定的比例缩小,缩小让学生选择第49页图中一幢建筑或一处设施,测量并计算它的实际占地面1.在比例尺是1:800的平面图上,有一块长方形的草地,长是3.5cm,宽是2cm,它的实际占地面积是多少?2.一块长方形运动场,长150米,宽80米。在一幅比例尺是1:2504.在一幅比例尺是1:2000的世界图上,量得一个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厘米,一个图形按n:1放大,放大后面积与放大前的面积比是n的平方:1第1课时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1)教材第50页的例1,第51页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九第1~3题。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北偏东(西)、南偏东(西)的含义,会用方向和2.经历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的探究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观什么方式确定位置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研究确定位置的方法。(1)教学北偏东(西)、南偏东(西)①出示第50页例1的情境图。提问:一艘轮船在正北方向航行,你能说出灯塔学生用学过的东北、西北来描述灯塔1和灯塔2的位置。②拓展:请同学们想一想,东南、西南方向又叫作什么方向?(2)教学用角度确定位置。①如果老师现在告诉我你还有一个灯塔A也提问:如果灯塔1和灯塔A都在轮船的北偏东方向,但是位置却不同,我们②问:怎样测量灯塔1和正北方向偏离的角度呢?观察灯塔1所在的边,读出度数。(1)提问:是不是知道灯塔1在北偏东30°方向就能把它具体位置确定下来30°方向,哪个点是灯塔1的位置呢?还需要知道什么?明确:看来,要想准确地描述灯塔1的位置,仅有方向学生根据所给的条件,测量灯塔1到轮船的图上距离,计算出实际距离:图上距离3厘米3×10=20(千米)学生汇报:灯塔1在轮船的北偏东30°方向30千米处。提问:(1)本题中以哪儿为观测点?(2)要求灯塔2在轮船的什么位置,需要测量哪些数据?(3)如何求出灯塔2到轮船的实际距离?2.练习九第1题。提问:(1)图中以机场所在地点为端点,向四周画(2)“每相邻两个圆之间的距离是10千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3)飞机A在屏幕上的位置是怎样确定的?1.今天我们再次研究了确定位置。今天学习的确件?2.描述位置方法有很多,课前大家说了很多,课上五、课堂作业:练习九第2、3题第2课时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2)教科书第51页的例2和“练一练”,完成练习九的第4~6题。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1)以黎明岛为中心,黎明岛的上、下、左、右分别表示什么方向?(2)在图上指出北偏东、北偏西、南偏东、南偏西的方向。2.如果知道黎明岛北偏东40°方向20千米处是清凉岛,你能在图上表示出清凉岛的吗?这节课我们就研究根据给出的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准确画出(1)题目中告诉我门清凉岛在哪里?(2)你能在图上指一指清凉岛的大致位置吗?(1)怎么在图上画出清凉岛的位置呢?(2)怎么画出北偏东40°的射线?(3)怎么确定灯塔到清凉岛的距离?图中告诉我们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清凉岛在北偏东40°方向20千米处,图中清凉岛的位置在灯塔处沿北偏东40°方向的射线几厘米的地方?怎么想?各自计算后指名汇报:20÷5=4(厘米)追问:为什么用20÷5就是图上距离了?(1)出示题目要求:在黎明岛南偏西30°方向30千米处是红枫岛,你能(2)各自独立完成。(3)组织全班交流,重点交流画南偏西30°方向的射线的方法和所确定的1.练习九第4题。2.练习九第5题。(1)看图说一说:图上熊猫馆在猴山的什么方向,距离是猴山多少米?孔汇报交流:熊猫馆在猴山的什么方向?距离猴山多少米?怎么算出来的?连引导学生说出:熊猫馆在猴山北偏西60°方向120米处。孔雀园在猴山南偏东35°方向90米处。(2)蛇馆在猴山南偏西45°方向150米处。怎么在图上表示出它的位置。各自在图上画出表示南偏西45°方向的射线,再算出图上距离,最后标出3.练习九第6题。伞吗?(出示题图)谁能告诉大家你今天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发现?还有什么疑问?第3课时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教科书第52页的例3和“练一练”,完成练习九的第7~10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根据平面图运用所学的确定位置的知识和方法描述简单的行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这一方法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提问:同学们你们平时是怎么来学校的?如果老师诉老师怎么走吗?谁来说一说?相信你会让老师根据你的叙述找到你家的。(板书课题: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1.出示第52页例3,尝试描述行走路线。(1)李伟家附近有超市、街心花园、医院、敬老院。(2)大港小学在敬老院的北面。(3)医院在超市北偏东60度240米处。体育馆教学楼体育馆教学楼生1:先向东走到超市,左拐经过展览馆走到书店,再右拐走到学校。生2:先向东走到超市,再向北走到书店,再向东走到大港小学。生3:先向东走到超市,再向东北方向走到医院,再向北走到大港小学。生4:先向东走到超市,再向北偏东方向走到医院,再向北走到大港小学。指名一人汇报后,全班评议:好在什么地方?什么地方需要修改?2.说说李伟放学回家的行走路线。(练一练)(1)你想怎么说,各自说说看。(2)在小组中说一说,小组中的成员进行评议。(3)全班汇报交流。1.练习九第7题。2.练习九第8题。出示李家桥小学的平面综合楼操场图,让学生尝试描述行走路3.练习九第9题。(1)出示第9题的平面指出:这是某地5路公共(2)看图说说,5路公共(3)你能说出5路公共汽车的行驶线路吗?四、拓展练习(练习九第10题)学校在你家的什么方向?从你家上学,途中要经过哪些有明显标志的地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资源:教学过程:(1)速度时间路程(2)单价数量总价(3)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引入:这些是我们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每组数量之间是有联系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出示例1。1.探究时间与路程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提问:仔细观察这张表格,它为我们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自由发言)引导:表格中的路程和时间有关系吗?说说是怎样的关系?可先让同桌相互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通过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两种预设:(1)行驶的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2)行驶的时间越长,行驶路程越多;行驶的时间越短,行驶路程越少。小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2.分析时间与路程这两个量的比值。提问:表格中时间越长,路程越多;时间越短,路程越少。现在我们就来探究时间与路程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动手写出几组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学生观察比值,发现规律,汇报小结。,,引导学生回答:通过计算,我们发现这些比值都是相等的,它们表示行驶的提问:谁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上面的规律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3.揭示正比例的意义。教师对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作具体说明:例1中的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当路程和相对应时间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板书: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4.正比例意义的应用做第57页的“试一试”(1)要求学生根据表中的已知条件先把表格填写完整。(2)根据表中的数据,依次讨论表格下面的四个问题,并仿照例1作适当(3)让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说一说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什么关系?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呢?1.第57页的“练一练”第1题。2.第57页的“练一练”第2题。3.练习十第1题。4.练习十第2题。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收获?练习十第3题。板书设计时间和路程正比例的意义(一)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第2课时认识成正比例的量(二)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8页的例2,“练一练”和练习十的第4、5题。1.能用“描点法”画出表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图像,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2.使学生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初步体会正比例图像的实际应用,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估计能力。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学重点:能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教学难点:利用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解决实际问题。课件、直尺、铅笔、橡皮一、复习激趣1.判断下面两种量能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数量一定,总价和单价比值一定,比的前项和后项2.折线统计图具有什么特点?能否把成正比例的两种量之间的关系在折线统计图里表示出来呢?如果能,那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些(1)出示教材第58页例2的方格图。提问:表中的横轴表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