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册(教案)六年级上册科学苏教版_第1页
全册(教案)六年级上册科学苏教版_第2页
全册(教案)六年级上册科学苏教版_第3页
全册(教案)六年级上册科学苏教版_第4页
全册(教案)六年级上册科学苏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第1课时蜡烛的变化1.同学们,今年暑假你出去旅游了吗?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奇怪的地方。(播2.你知道这是哪里吗?那些栩栩如生的名人主要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生:蜡)不错,那些人物主要是用蜡制作的。3.生活中,你知道哪些物品也是用蜡制作的?(生:蜡烛。)变化)1.蜡烛的构成很简单,由蜡和烛芯构成。(手拿蜡块)用这块蜡,怎么做一生:把蜡块熔化......追问:做这根3.接下来究竟如何制作呢?请同学们仔细观看制作蜡烛的视频4.你能简单说说制作蜡烛的步骤吗?(学生交流,相机PPT出示步骤)(1)切碎蜡块;(2)点燃酒精灯,加热蜡屑;(3)把蜡油倒入模具,插入烛芯;(4)等待蜡油凝固。(1)分工明确;(2)边做边仔细观察;(3)及时记录发现。作蜡烛的发现》记录表上。)听明白了吗?那就开始吧。(1)蜡烛有个小洞:你观察的真细致。这个小洞是由于蜡油表面得张力引起(2)烛芯插入后会冒泡泡:你观察的真仔细,连这个都被你发现了。冒泡泡(3)慢慢熔化、慢慢凝固。那有谁观察到蜡是怎样慢慢熔化的呢?凝固呢?(4)白-透明-白,你还注意到了这个,真细致。(5)冒白烟、冒气。这是蜡受热后变为蜡蒸气,上升后又变为蜡的固体小颗粒师:在制作蜡烛的过程中,有哪些特征发生了变化?哪些特征没有发生变化?你的证据是什么?(如颜色没变、气味没变、能变回去等)的液体(蜡油);把蜡油倒在模子里,蜡油又慢慢变成固体。8.小结:蜡块在加热后熔化成了蜡油,蜡油冷却后又凝固成了蜡烛,蜡的形[设计意图:学生剥模具的时间有长有短,他们相互分享“劳动成果”,体验(3)及时记录发现。(提示:观察什么?观察蜡烛点燃前后的变化,并记录在《点燃蜡烛的发现》表格里。)3.学生观察,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可以看、摸摸、闻闻等)。(1)火焰。你观察的真到位,火焰能够发出明亮的光芒。(板书:光)(2)蜡烛熔化、凝固。你观察真仔细。蜡溶化又凝固的过程中,形状、形态变化。(边说边指板书)(3)手靠近烫手。蜡烛产生的热量使你感觉烫手!(板书:热)你借助手来观察,真了不起。(4)烛芯变黑:连烛芯都没有漏掉,你的观察一定较全面。(6)冒烟:他看到了,你们看到了吗?你观察真仔细,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发(学生提到蜡熔化、凝固,教师及时指出没有产生新物质)(相机板书:光、热、黑烟)5.刚才我们都是用自己的感官进行直接观察。科学研究常常还可以借助一些(1)逐个出示工具。(出示白色小瓷勺、干燥的烧杯)(2)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如何使用工具进行观察。②集气瓶倾斜着放在蜡烛火焰上方约2厘米处,观察集气瓶内壁是否有水汽产你们看明白了吗?实验前仍然需要你们注意这三个要求。(只要观察到现象,就及时把工具放回原位)(1)分工明确;(2)边做边仔细观察;(3)及时记录发现。(注意渗透:手靠近火焰感觉到热,手摸小瓷勺也感觉到热)炭黑、水蒸气、二氧化碳这些物质还是蜡吗?(相机板书:水蒸气、二氧化碳……)9.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又发现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变短了,同时产生了炭质)1.刚才我们经历了制作蜡烛和燃烧蜡烛的过程,那老师想考考你,制作蜡烛和燃烧蜡烛有什么不同?(相机板书:没有产生新物质)2.交流并总结:刚才我们通过做蜡烛和点燃蜡烛的活动认识了物质的两类变(1)教师演示撕纸。谈话:老师把纸撕成碎片,这是什么变化?你的依据是什么?(2)教师演示烧纸。谈话:老师把纸烧成灰,这是什么变化?你的依据是什么?(1)谈话:你能说说生活中一些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的例子吗?你的依据是什么?(2)学生讨论。交流。3.同学们真是生活的有心人。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现象,请你分析一下,这些变化是产生还是化学变化?你的证据是什么?泡。)(2)汇报交流。所学的知识,也为学生继续分析判断物质的变化类型提供生活有什么影响?研究各种变化的目的是什么?对生产生活有利也有弊,研究各种变化的目的是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同时,也为接下来“铁钉生锈”等内容教学作铺垫。]【板书设计】1.蜡烛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产生了新物质光、热产生了新物质水蒸气二氧化碳教学反思第2课时铁钉生锈3.能够持续观察铁钉生锈的过程,认真记录实验现象,表达分析结果,提出2.在探究铁钉生锈原因的实验方案设计中,愿意与同伴交流、分享,积极反2.结合生活中常见的防锈实例,寻找其中的原理,并积极思考是否可以进行2课时锈了)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表面颜色等)2.你能找出图中生锈的铁制品吗?(表面有斑点)3.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铁生锈的现象?(什么?哪里?)为了更好地实验,小组先讨论:可以从哪几方面进行观察比较?可能需要什么(1)从颜色、光泽、硬度等方面进行比较。(2)借助小锤子、砂纸、放大镜等工具。4.铁生锈有什么害处?(易断,强度下降,无法正常工作,甚至变成废品)1.谈话:铁怎么会变成铁锈呢?什么条件下,铁容易生锈?(1)铁生锈可能与空气有关。(2)铁生锈可能与水有关。(3)铁生锈可能与空气和水都有关。(1)没有水:将铁钉放在试管中,加入干燥剂。(2)一半水一半空气:将铁钉放入试管中,加水至铁钉的一半。(3)浸在水中:将铁钉放入试管中,加水淹没铁钉,再滴入两滴食用油。5.小结:铁生锈需要一定的时间,我们的假设是否正确要过几天后才能见分2.铁钉生锈空气?1.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针对铁钉为什么生锈,提出了几个假设,我们2.出示实验装置,交流汇报:完全浸泡在水中的铁钉,有生锈现象,但是生3.小结:铁钉在有空气、有水的条件下容易生锈,所以空气和水两者都是导1.上节课结束后,老师也做了一个铁生锈的实验,老师的方法和你们的有什么不一样?让我们来看看。2.出示实验图片,师解释实验方法:老师采用了团细铁丝,把它们塞入试管思考讨论:为什么老师要采用一团细铁丝?为什么要把试管倒扣放入水中?[设计意图:本实验是上述探究铁钉生锈实验的拓展,目的是进一步发现生锈过程会消耗一部分空气,实际就是会消耗氧气。采用细铁丝的好处是好塑形便于推入试管底部,而且细铁丝表面积更大,更容易看到生锈现象。为了让实验有效果,选取的试管口径要小,否则空气量的变少不易从水位上升中察觉。]一周下来,老师的这个实验发生了怎样的现象呢?我们继续来观察(出示实验现阶段的图片或者实验视频)。前后对比,你们发现了什么变化?引导交流:试管内水位上升,说明了什么?小结:在铁丝生锈的过程中,会消耗一部分空气,准确地说消耗的是空气中的氧气,铁生锈其实是一种生成新物质的氧化反应。讨论:故事中的科学原理是什么?1.生锈是一件让人讨厌的事,因为生锈,铁变得疏松脆弱,失去了原来的特性,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从生锈的原理出发,你能想一想,用哪些方法可以避免生锈吗?2.交流分享,生活中的各种铁制品是采用了什么方法防止生锈?擦去水分、喷漆、覆盖瓷釉、加入其他物质制成不锈钢等。3.你还了解哪些防锈新方法,关于防锈,你还有什么新的想法?(比如:控制湿度低于一定值,就可以减少或避免锈的形成;在钢铁表面镀上一层不易被腐蚀的金属,如锌、锡、铬、镍等,这些金属常因氧化而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从而阻止水和空气等对钢铁的腐蚀;用化学方法使钢铁表面生成一层细密稳定的氧化膜,如在机器零件、枪炮等钢铁制件表面形成一层细密的黑色四氧化三铁薄膜等.)[设计意图:从探究实验中得出的结论出发,从生锈的源头上考虑,学以致用,分析各种铁物品的防锈方法。了解和创想防锈新方法,目的在于开拓认知,激发思维。]1.调查你生活中的各种铁制品,它们是使用了那种方法来防锈。2.铁钉生锈空气√第3课时制作汽水2.学会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制作汽水,能够分辨汽水制作过程中产生了哪学生材料:实验1:芬达、可乐、雪碧、小苏打、糖、水、白醋、烧杯实验2:锥形瓶(含小苏打)、白醋、带导管的塞子、澄清石灰水、烧杯实验3:小苏打、柠檬、玻璃瓶、矿泉水、糖、食用色素、吸管3.(出示雪碧、芬达、可乐)老师最喜欢在夏天喝这种饮料,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汽水(板书:汽水)为什么把它们叫做汽水呢?4.学生交流:里面有气体(二氧化碳)教师追问:喝过汽水吗?喝汽水的时5.学生交流:爽、有气、很刺激、打嗝。教师追问:为什么会感觉很爽很清6.学生交流:喝完汽水后气体会从口中和鼻中排出,会帶走身体里一部分的“汽水”,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我们打开瓶盖,再来看看有什么发现?老师提醒大家打开观察的时候要保有声音(说明什么?有气体跑出来了--气体的流动产生了声音)看到了气泡(哪里?在瓶壁上;说明什么?有气体—气体在水里会形成气泡)产生像汽水里这样的气泡?糖+白醋能产生气泡吗?(小苏打+醋、小苏打+水、糖+水)5.学生猜测,每个小组里各有两种物质,分别倒入空杯中混合,我们来看看大家的猜测是否正确。实验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适量、仔细观察。7.学生交流发现: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在一起也能产生气泡,说明它们混合后8.那气泡里的是什么气体呢?如果是二氧化碳,你有办法来鉴别吗?11.怎么来有序的进行这个实验呢?老币建议小组里分工合作(小组分工合作)12.30秒钟时间小组里先进行分工。你们准备怎么分工合作?学生交流:我们小组准备我做...他做...泡?”“气泡里的是什么气体呢”等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在动手实践1.同学们,制作出了二氧化碳,那能不能来制作汽水了呢?(板书:制作)样的柠檬汽水,你们还需要哪些材料?你们准备怎么做?3.还需要什么?水放多少?4.刚才一个小组说还要加点糖,这是为什么(让汽水有甜味)?放多少?要加颜色?(我们可以使用食用色素,比较漂亮,而且是安全的)?放多少?8.都制作好了吗?展示给大家看柠檬糖水的味道改变酸水的味道改变甜水的颜色改變红水中产生了新物质气泡有9.我们自制的柠檬汽水味道怎么样?想不想来品尝,怎么尝比较卫生呢?悦,而且也能发现与买来汽水的不同,从而为下2.学生交流(比例合适,还添加了一些其他的东西)追问:你怎么知道的?4.学生观察,交流:添加了甜蜜素(调味剂),香料,二氧化碳直接出现在6.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交流,教师小结:有些汽水中,除了含有二氧化碳和7.汽水好喝能经常喝吗?学生交流想法,让我们来看一段视频。8.学生观看,交流,教师小结:看来饮用汽水也要适量,否则会影响我们的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汽水的秘密,也自制了柠檬汽水,你知道最早发现这个汽水秘密的人是谁吗?他又是怎么发现的呢?二氧化碳可以溶于水,形成碳酸,所以汽水也叫碳酸饮料(苏打水属于碳酸饮料)。4.学生交流,教币小结:我们只要善于观察生活,敢于尝试,就可能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当然要想制作出美味又健康的汽水,还需要我们不断的尝试,课后我同口味的汽水。同时别忘了把制作的过程、看到的现象等用文字、图画的形式记录[设计意图:教师通过视频介绍发现汽水秘密的人,旨在向学生阐述“善于观察,敢于尝试,就可能有意想不到的发现”这样的道理,并鼓励大家平常多多观察生活,多多动手尝试。而下课的铃声也不应该成为科学学习的终点,教师最后鼓励学生课后继续制作不同的汽水,延续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并让学生将课上习得的本领和知识带到课后的探究中去。]【板书设计】3.制作汽水气泡气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教学反思】第4课时化学家的研究3.注重实验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及时记录、分析数据、得出并1.提问:同学们,我们把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有一定成就的人称为科学家,其学生回答(物理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地质学家……)2.小结:是的,在众多的科学家中,有一类是化学家,他们常常在实验室里1.提问:(出示白醋、小苏打)同学们,老师这边有两样物品,思考一下,如果你是化学家你会有什么想法或者疑问?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板书:(1)这是什么东西?(2)它有什么性质?(3)与另一种物质混合起来会怎样呢?(4)它可以变成另一种物质吗?3.讲述:同学们可真厉害,有这么多的想法和疑问,其实你们刚才提的这些4.提问:现在老师告诉大家,这两样物品分别是白醋和小苏打,在之前的学5.讲述:下面就请同学们像化学家一样通过一些实验来研究一下二氧化碳气实验1.通过将白醋和小苏打混合的方法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并把气体导入澄实验2.将二氧化碳气体导入空瓶中,看一看,闻一闻,观察它的特点。实验3.将二氧化碳气体导入点燃两支蜡烛的烧杯中,观察发生的现象。实验1.当白醋和小苏打混合后,请立即盖章塞子密封,以防二氧化碳气体从实验2.对不确定性质的气体不能随便闻、随便尝,在闻二氧化碳气体时一定氧化碳有什么性质,然后再下一个实验。现在实验步骤和注意点都清楚了吗?下面板书:性质1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性质2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性质3二氧化碳比空气重1.过渡:刚才我们通过了一系列实验,初步知道了化学家是如何研究物质性2.提问:老师这边有一只黑色水笔,同学们,黑色它是一种纯色吗?(不是)3.讲述:同学们,你们的猜测一定正确吗?(不一定)那化学家遇到这样的问题会怎么办呢?(实验证明)下面我们也通过一个实验来证明一下,请看实验步步骤1:用黑色水笔在吸水纸一端画一个圆点。步骤2:固定纸条,使画有圆点的一端能浸到水里,且保持圆点在水面之上。步骤3:观察当纸条吸水后,黑点出现了什么变化?4.讲述:实验都清楚了吗?下面就请同学们有耐心的完成这个实验,并完成6.小结: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了黑色水笔的成分不是纯色的,而是由多种其他颜色混合而成的。不光是黑色,除了红、黄、蓝(美术三原色)之外的其1.总结:同学们,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已经初步知道了化学家是如何研究提问:那么,你们知道化学家发明过哪些新物质呢?2.讲述:老师这边有两样东西就是化学家发明出来的(出示橡胶鞋和阿司匹林),想知道两个物品是怎么发明出来的吗?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4.讲述:因为天然橡胶产量不能满足人们发展的需求,化学家分析出天然橡5.讲述:而为了减轻人们的痛苦,化学分析出了柳树皮的主要成分水杨酸,6.过渡:当然,化学家在研究过程中不但发明了许多新物质,还在很多方面7.讲述:虽然从人类诞生之初空气就一直伴随着我们,并且维持着我们的生8.讲述:不光光是我们空气,我们人体内也有很多营养元素从古至今一直在9.小结:正因为这些营养元素的存在,才维持了我们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行,4.化学家的研究它有什么性质?第二单元遗传与变异第5课时生物的遗传1.出示课本13页的一首小诗:4.什么是遗传和变异呢?遗传和变异又有哪些特点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6.饲养员在留种鸡的时候,为什么要选择体格匀称健壮的鸡?(一)为照片中的同学找父母2.出示课本14页的相关图片,学生仔细观察三名同学的外貌特点,再观察下(二)找出身边同学的父母(三)与同学互相观察,找一找对方具有下面哪些特征2.出示课本15页上面的几组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有的人有哪些共同的特图片1,有的人有耳垂,有的人没有耳垂。图片2,有的人下河中间有浅沟,有的人下颌中间无浅沟。图片3,有的人舌头能够轻易的卷起,有的人不能卷舌。图片4,有的人是左利手,有的人是右利手也就是说有的人是左撇子,有的人是右1.教师引导:人具有遗传性,那么动物是不是也有遗传性质呢?下面我们来探讨一3.出示课本15页下面6幅插图,教师引导:这6条小狗上面三条是小狗,下面三条是狗妈妈或者狗爸爸,上面三条小狗分别是下面哪条小狗的孩子呢?让我们为小5.出示课本16页六幅蝴蝶的图片,想一想左边的蝴蝶分别和右边的哪些蝴蝶是一家人?你这样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是有相似的特点?相似的特点又是什么?2.出示课本17页左上方的一幅图片,学生观察猫妈妈和三只小猫的样子。3.提出要求:观察图中猫妈妈和左边第1只小猫的毛色和花纹,推测猫爸爸可能是我们可以比较猫妈妈和小猫的样子,推测出猫爸爸的样子。那么,我们能根据两只4.出示课本17页右上方的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两只小羊的样子,想一想两只小羊的父母可能是什么样子的?6.出示课本17页的一段文字:7.学生认真读一读这段文字,了解什么是遗传?子代会遗传亲代的哪些方面的特点?2.出示课本17页“人类的遗传特点”这一段文字资料,学生仔细阅读这段文字资第6课时生物的变异2.出示课本18页上面的一幅照片,提出要求:仔细观察照片,找出孪生兄妹之间3.学生仔细观察照片中的4个人物,比较孪生兄妹之间以及孪生兄妹与父母之间,8.出示课本18页的调查结果。2.出示课本19页上面的4幅插图,学生仔细观察这4幅插图,想一想这些小动物图1,斑马宝宝与斑马妈妈在额头毛色、脸部斑纹的粗细存在不同之处。图2,狗妈妈生了4只狗宝宝,狗宝宝与狗妈妈在毛色、脸部毛色形成的斑纹等方图3,一只老母猪下了8只小猪仔,小猪仔与老母猪在整体毛色、尾巴毛色、四肢图4,老母鸡旁边的两只小鸡,有一只是黑色的,有一只是灰色的,小鸡与老母鸡处,请大家再仔细观察第2幅图、第3幅和第4幅图,看一看同一个妈妈的宝宝之图2,4只狗宝宝有一只是黑色的,另外三只是灰白色的。图3,8只小猪仔中,有4只是黑色的,另外4只是白色的。2.出示课本19页各种各样的米的图片,提出要求:仔细观察,说说这些米有什么呢?1.出示课本20页上面的一段文字,学生认真阅读这段文字,认识到什么是变异?3.变异有哪些特征?(1)出示课本20页三叶草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圆形方框内的三叶草的形状,比(2)圆形方框内的三叶草与其他三叶草有什么不同之处?(3)变异的三叶草有什么作用?人们便照这种4片叶子的样子做成礼品,表达一种幸运的祝愿。(1)生物的变异分为哪几个种类?(2)这两种生物的变异各有什么特点?(3)怎样区分这两种生物的变异?(4)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是可遗传的变异?哪些是不可遗传的变异呢?(5)出示课本20页最下面两幅插图,学生观察这两幅插图,预设:(6)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是可遗传的变异?哪些是不可遗传的变异呢?第7课时寻找遗传与变异的秘密特征又不相同,那么为什么后代长得像父母有稍有不同?是什么让父母的某些特征1.教师引导:人类在很早就开始寻找遗传和变异的秘密,到了19世纪奥地利的遗2.出示课本21页孟德尔的图片,学生观察孟德尔的图片,并且读一读“孟德尔的(1)孟德尔的研究并没有结束,后来的科学家根据孟德尔的研究与发现进一步进(4)生物体为什么会产生变异呢?产生变异的因素有哪些?(5)出示课本22页下面三幅图片,学生观察这三幅图片,进一步了解生物体产生(1)出示课本23页小麦的图片,了解每一幅图片中的小麦都是什么品种?分别有(2)提出要求:你认为子一代高产抗倒伏小麦是由亲代哪两种小麦杂交产生的?(3)在这几幅图片中提到了哪几种小麦?这几种小麦分别有什么优点和缺点?(4)高产抗倒伏小麦有两大优点,不仅产量高,而且不容易倒伏,这两大优点集(5)高产抗倒伏小麦是由哪两种小麦杂交产生的呢?(1)出示课文23页下面7条小狗的图片,学生观察这些小狗,分别了解中间的目标狗以及周围6条狗的特点,想一想哪两只狗交配后会生出中间毛色黑白相间,耳(2)学生仔细观察中间的目标狗以及周围6条狗的外部特征,重点观察狗的耳朵(3)全班交流,预设:2.出示课本24页上面的三幅插图,学生观察这三幅插图,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1.人工干预之后,生物发生了变异,这种变异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针对第8课时消失的恐龙通过举办“恐龙展”,收集、整理与恐龙有关的信息,激发学生研究恐龙的兴趣。1.出示课本25页的恐龙图片,学生观察这张图片,了解图片上的恐龙。2.出示课本25页的一首小诗:6.这一课,我们先来学习第8课——消失的恐龙。这些模型图片中的恐龙形象是根据什么复原出来的呢?是设计师们凭空设计出来的吗?1.出示课本27页“恐龙化石的发现与研究”这段文字资料,学生认真阅读这段文第1个被载入科学史的恐龙种类。随着恐龙化石的不断发掘和科学家的不懈努力,4.科学家又是如何发掘和复原恐龙化石的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恐龙化石的发掘5.出示课本27页下面4幅图片,学生观察这些图片并读一读下面的文字,初步了2.出示课本28页上面三角龙、似鸡龙、马门溪龙、霸王龙和剑龙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5种恐龙,分别说一说自己了解的有关这5种恐龙的知识。三角龙:生活在距今7000万至6500万年前(晚白垩纪),科学家在北美洲发现了三马门溪龙:生活在距今1.55亿至1.45亿年前(晚侏罗纪),科学家在中国发现了马似鸡龙:生活在距今7000万至6500万年前(晚白垩纪),科学家在蒙古发现了似鸡霸王龙:生活在距今7000万至6500万年前(晚白垩纪),科学家在北美洲发现了霸剑龙:生活在距今1.55亿至1.45亿年前(晚侏罗纪),科学家在美国、葡萄牙等地4.出示课本28页下面的5种恐龙的化石模型,提出要求:找出与上面5种恐龙相5.学生仔细观察上面的5种恐龙图片以及下面的5种恐龙化石模型,将恐龙与相对三角龙对应的是28页左下方的化石模型。依据是三角龙头上有三只角,而对应的霸王龙对应的是28页右下方的图片。判断依据是霸王龙的头部与其他的恐龙6.教师引导:通过刚才比较的这5种恐龙,我们发现恐龙的形态差异真的很大。其实科学家们发现的恐龙远远不止这5种。特龙是种中型的二足、肉食性恐龙,身长8.5米,最大9.7米,体重1.5-3吨最重3.6吨。它们生存于晚侏罗纪,约1亿5500万年前到1亿3500万年前。异特龙非双冠龙是生存于侏罗纪早期的恐龙,双冠龙长达6米,站立时头部高约2.4米。头鲨齿龙又名望齿龙,名字含义是“像噬人鲨的蜥蜴”,意思是锯齿状的,属于兽脚亚目鲨齿龙科,生活于10000万到9300万年前的白垩纪中期到白垩纪晚期,生存恐爪龙是驰龙科恐龙的一属,身长约3.4米,生活于下白垩纪的阿普第阶中期至阿尔布阶早期,距今约1亿1500万-1亿800万年前。它的学名是来自古希腊文的“δeιVOS”(意为“恐怖”)及“ovvξ/ovvxoς”(意为“爪”),因8.教师出示相应的恐龙图片,引导学生认识更多的龙化石的发现与研究可以追溯到1677年,随着恐龙化石的不断发掘和科学家的不第9课时化石告诉我门什么3.化石究竟是什么?除了恐龙化石,还有哪些化石?化石又是怎样形成与被发现的?科学家研究化石又有哪些重大的意义?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些问题。(1)出示课本29页上面的一段文字,学生读一读这段文字,初步了解什么是化石。(2)什么是化石?(3)常见的化石有哪些?(4)在上一课的学习中,科学家发掘的恐龙化石就是属于哪一种化石呢?(1)除了恐龙化石之外,大自然中还有没有其他的化石呢?(2)出示课本29页下面的6幅化石图片,学生仔细观察这6幅画时图片,了解图图片1,蕨类植物化石。图片2,是某种生物的脚印,属于脚印化石。图片3,小昆虫化石。图片4,三叶虫化石。图片5,远古时期蜻蜓的化石。图片6,远古时期某种鸟类的羽毛化石。(3)除了书上出示的这6种化石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化石。(4)相机出示一些其他化石的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辨别一下他们是什么3.刚刚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化石,还观察了一些化石的图片。化石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被发现的呢?下面我们继续探究。1.出示课本30页“化石的形成与发现”这段文字资料,学生认真阅读这段资料,初步了解化石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被发现的?全班交流4.出示课本30页“动物骨骼化石的形成与发现”一组图片,学生仔细观察这组图活动4:研究古生物化学的意义1.出示课本30页两种恐龙的头骨化石图片,提出要求:仔细观察这两种恐龙的头骨化石图片,猜一猜哪种是食肉恐龙,哪种是食草恐龙?并说一说你的依据。2.出示课本30页恐龙蛋化石图片,提出要求:仔细观察恐龙蛋化石图片,说说你3.出示课本31页上面两幅插图,提出要求:观察两种恐龙的足迹化石图片,判断哪一种是二足行走恐龙,哪一种是四足行走恐龙?并说一说自己的判断依据。2.出示课本31页下面的4幅图片,学生观察这4幅图片,了解4幅图片上的生物分别是什么?想一想我们现在还能看到他们吗?地球上是否还有与他们相似的生这4幅图片分别展示的是远古时期的小盗龙、猛犸象、鱼龙、大地懒四种生物。4.出示课本32页现代马的进化过程图片,学生观察这组图片,了解现代马是怎样进化而来的?又是由什么马进化而来的?万年前,进化成了渐新马,渐新马经过2,000万年的进化,进化成了中新马,到了5.始祖马经过近5,000万年的进化,终于进化成了现代马。我们从图片可以看出现6.出示课本32页下面的三组插图,引导学生分别观察这三组插图,比较蟑螂化石7.被人类称为“活化石”的动植物除了银杏、蟑螂、鲎(hòu)第10课时用化石做证据(1)什么是化石?(2)化石是如何形成并被发现的?(3)我们可以从化石的研究中得到哪些信息?2.研究化石还有哪些重大的意义呢?今天我们继续来探讨这个问题。1.出示课本33页中华龙鸟化石图片,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片,了解中华龙鸟的外3.学生自由读一读课本33页“用化石证明鸟类起源于恐龙”的一段文字资料,初4.英国的博物学家赫胥黎提出了怎样的假说?化石又为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假说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辽宁等地发现了一系列带羽毛的恐龙化石。学生认真阅读课本33页“用化石证明大陆漂移说”这段文字资料,了解这段文字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收集到一块2.5亿年前横贯南部各大陆的相同的岩石和化石,20世纪60年代初,发现了另一个证据——地壳之下缓慢移动的岩浆导致大陆板块4.出示课本33页下面的一幅图片,学生观察这幅图片,想一想图片上几块化石的用化石证明生物进化论1.出示课本34页英国达尔文的图片,学生观察图片,并2.学生自由读一读课本34页“用化石证明生物进化论”这段文字资料,想一想达尔文的进化论的观点是什么?化石为生物进化论的成立提供了什么证据?1831年12月英国达尔文登上贝格尔号军舰,开始了一次环球科学考察,在航行2.出示课本34页生命演化史示意图,学生仔细阅读观察这幅生命演化史示意图,地球生命的演化包括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以及新生代4个阶段。前寒武纪是自地球诞生到6亿年前的这段时间。尽管早在30多亿年前生物就已经更使得地球的早期历史不易被了解古生代意为远古的生物时代,持续约3亿年。对生代的年代为2.52亿年前至6600万年前,始于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结束于叠纪:2.5亿年前到2亿年前侏罗纪:2亿年前到1.45亿年前白垩纪:1.45亿年前的90%到96%的海大洋生物,与70%的陆生生物,也是生物演化史中最严重的生物灭克苏鲁伯撞击事件造成,此次灭绝事件造成当时50%物种消失,包含所有的非鸟类恐龙。新生代(距今6500万年)是地球历史上最新的一个地质时代。随着恐龙的第11课时太阳系大家族教师准备:各种大小的球体各1个(弹子球、网球、棒球、高尔夫球、沙滩球、瑜1.出示课本35页的图片,学生观察这幅图片,初步了解这是一张宇宙的图片。2.出示课本35页的一首小诗:浩瀚深邃的宇宙宇宙中的哪些物体?体现了作者的什么愿望?千百年来,人类在这无边无际的宇宙中有着怎样的发现?又有怎样的奥秘等待着我们去探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第四单元,去探索宇宙的奥秘。1.出示课本36页上面的一幅图片,学生观察这幅图片,初步了解太阳系的样子以木星的卫星众多,到目前为止一共发现有79颗卫星。学家哈雷成功预言其周期是76年而得名。行星大小如何呢?下面我们来看一看。2.出示课本37页上面的一幅图片,学生观察这幅图片,了解这些图片中的球体分别是哪一颗行星?他们的大小又是怎样的?4.出示课本37页八颗行星的直径资料,学生读一读,了解按照比例标准换算好的八颗行星的“直径”下面我们就按照这份数据,动手制作八颗行星的模型,比较8颗行星的大小。5.出示课本37页比较八颗行星大小的学生活动图片,学生观察这幅图片,初步了3.出示课本37页比较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的活动图片,学生观察图片,想一7.出示课本37页已经测算好的八大行星距离太阳的距离。八颗行星到太阳的“距离”9.全班交流,指生说一说八颗行星距离太阳1.教师引导:刚刚我们通过活动了解了8颗行星的大小,以及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除此之外,八颗行星还有哪些知识呢?下面我们继续去学习。2.出示课本38页八颗行星概况的图片,学生观察这些图片,并读一读图片下方的1.教师引导:我们现在很容易就能了解8颗行星的大致概况,了解它们的大小、距2.出示课本38页“八颗行星的发现”文字资料,学生认真读一读这一段文字,初第1阶段:早在古代,人们就已经观察到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第2阶段:1781年,英国人威廉·赫歇尔通过巨型望远镜发现了天王星。第3阶段:1846年,法国人勒维耶和英国人亚当斯在研究天王星轨道运行的反常现4.出示课本38页下面的三幅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三幅图片,并结合相应的文字,第12课时观察星空知道银河系是由超过1000亿颗恒星组成的,了解银河系的概况。的星星。这些星星又是什么呢?他又有哪些奥秘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星1.出示课本39页上面的一幅图,引导学生观察这幅图,初步体会夜晚天空中明亮全班交流,展示学生建立的“我的星座”,并交流星座的命名。5.天文学家为什么要建立星座?又建立了哪些星座?为了天文学研究的需要,国际天文联合会将全部天空划分成88个星座,建立的星6.出示课本39页天鹅座、大熊座、猎户座三个星座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观4.出示课本40页上面一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北极星的位置,想一7.除了书本上提到的两种方法之外,你还有什么方法能够快速的找到北极星呢?2.出示课本40页做星座放映器的活动图片,学生观察这张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银河系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银河系的有关知识。3.出示课本41页有关银河的文字资料,学生认真读一读这段资料,初步了解有关中有超过1,000亿颗恒星,太阳只是银河系中极其普通的一颗恒星。5.关于银河系,你们还知道哪些知识呢?学生说一说自己了解的有关银河系的知银河系的大小:银河系的银盘直径为10万光年,中心厚度约12,000光年。太阳围绕银心运转一周约2.5亿年。银河系的总质量:大约是太阳质量的1.50,000亿倍。银河系的年龄:大约在100亿岁左右。将全部天空划分成88个星座。同时,我们还了解了寻找北极星的方法,制作了星第12课时观察星空的星星。这些星星又是什么呢?他又有哪些奥秘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索星1.出示课本39页上面的一幅图,引导学生观察这幅图,初步体会夜晚天空中明亮全班交流,展示学生建立的“我的星座”,并交流星座的命名。5.天文学家为什么要建立星座?又建立了哪些星座?为了天文学研究的需要,国际天文联合会将全部天空划分成88个星座,建立的星6.出示课本39页天鹅座、大熊座、猎户座三个星座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观4.出示课本40页上面一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北极星的位置,想一7.除了书本上提到的两种方法之外,你还有什么方法能够快2.出示课本40页做星座放映器的活动图片,学生观察这张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中。银河系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银河系的有关知识。3.出示课本41页有关银河的文字资料,学生认真读一读这段资料,初步了解有关中有超过1,000亿颗恒星,太阳只是银河系中极其普通的一颗恒星。5.关于银河系,你们还知道哪些知识呢?学生说一说自己了解的有关银河系的知银河系的大小:银河系的银盘直径为10万光年,中心厚度约12,000光年。太阳围绕银心运转一周约2.5亿年。银河系的总质量:大约是太阳质量的1.50,000亿倍。银河系的年龄:大约在100亿岁左右。将全部天空划分成88个星座。同时,我们还了解了寻找北极星的方法,制作了星第13课时冲出地球2.我们人类要想冲出地球,探索宇宙深处的奥秘,又该怎么做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2.出示课本42页下面4幅图片,学生观察这4幅图片并读一读下面的文字,初步图片1,伽利略望远镜是指物镜是凸透镜(会聚透镜)而目镜是凹透镜(发散透镜)的还发现了木星的4颗卫星。图片2,射电望远镜是接收和测量天体发射的无线电图片4,中国天眼的正式名称是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英文简称为FAST,它是2.出示课本43页万户和他的飞行器图片,学生观察这张图片,了解我国明朝的万我国明朝的万户是第1个尝试利用火箭克服地球引力飞天的人,为此他付出了生命3.出示课本43页中国古代火箭模型和现代火箭的图片,学生观察这两幅图片,懂呢?1.教师引导:地球的引力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下面我们来体验一下地球的引(1)出示课本43页小朋友扔沙袋的图片,学生观察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了解体验地球引力的第1种方法以及所需的材料。(2)所需材料:沙袋、小球、羽毛等等。(3)体验方法:将沙袋、小球、羽毛等等抛向天空,观察这些物品运动路径的共(4)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按照活动方法进行体验,仔细观察这些物品运动路径。(5)指生说一说,当我们将沙袋、小球、羽毛等一些物品抛向天空的时候,这些(6)这个体验活动说明了什么?(7)教师小结:当我们将沙袋、小球、羽毛等物品抛向天空的时候,会发现最后(1)出示课本43页的纸火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纸火箭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2)纸火箭的结构:纸筒、橡皮筋、纸火箭下拉的绳索。(3)制作方法:(4)使用方法:(5)活动要求:用不同的拉力将纸火箭射向天空,观察纸火箭飞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