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宁夏石嘴山市平罗中学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鲁迅先生指出,文艺是国民精神发出的火光,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但是承载着国民精神的文艺不是无本之
木,而是耕耘于生活的田野。生活是文艺的土壤,文艺是人类生活长出的禾苗、结出的硕果.创作的源泉来自我们脚下这片生于
斯长于斯的热土,来自人民砥砺前行的脚步,来自大千世界里活色生香的生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文艺创作的基本态度。
深入生活,文艺才能植入最深刻的现实;扎根人民,作品才能流动最真挚的情感.只有在火热的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灵感,与现实
碰撞,与人心激荡,才能生发最动人的力量。也正是这种艺术的力量,才能让人得以面对外在强大力量挑战时作出自觉的回应,
得以在美的享受中克服并消除现实生活中的无力感、疲软感、卑微感和恐惧感。
文艺根植于生活,不是被动反映生活,不是机械复制生活。它源于生活而又必须高于生活,艺术家不但要练就感受体悟生
活的本领,还要练就提炼升华生活的能力.面对生活原野,艺术家既要像小鸟一样在每个枝丫上跳跃鸣叫,又要像雄鹰一样从高
空翱翔俯视。这就要求艺术家在深入生活的基础上,重建现实主义精神,通过文艺创作观照现实、挖掘价值、守望理想,创作出
无愧于时代、国家和民族的作品。
如果说生活是文艺的土壤,那么文化就是文艺的家园。中华民族能在历尽磨难后浴火重生,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
中华文化拥有5000多年的悠久辉煌的历史积淀,代表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孕育滋养了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华艺术和中
华美学.古雅清新是其精神气质,自由自然是其精神价值,和而不同是其精神结构。中华文化主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万物一
体。中国人的最高生命理想是通过融入自然万物而实现伟大、自由、永恒和超越。这种对自然的体认已经在艺术领域得到淋漓尽
致的表现和发挥,已经生成独具特色.光辉灿烂的中华美学.正是这些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奠定了中国艺术坚
定的自信、自立和自豪。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更是当代中国文艺发展必须坚守的精神家园。
优秀的文艺作品是人类精神天空中自由飞翔的小乌,然而没有一双坚强的理论翅膀,小鸟就不能飞得高远。哲学家说,一
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进而变成社会发
展的强大推动力.文艺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理论支撑和评论引导。当今中国,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社会体制深刻转型、互联网
技术飞速发展、中外文化交流激荡,文艺正发生着重大变革。由于文艺理论体系、文艺价值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由于新
的文艺类型、文艺群体和文艺组织的不断涌现,文艺评论面临许多崭新的课题。于是推动文艺评论的繁荣发展,加强文艺评论学
的学科建设,就成了当务之急.
(节选自庞井君《燃起照亮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文艺承载着国民精神,其创作源泉来自我们脚下的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热土,来自广大人民砥砺前行的脚步,来自大千世界
里的活色生香的生活.
B.文艺既不被动反映生活又不机械复制生活,源于生活却又必须高于生活,艺术家不但要练就感受体悟生活的本领,还要练就
提炼升华生活的能力。
C.如果说生活是文艺的土壤,那么文化就是文艺的家园,中华文化拥有5000多年的悠久辉煌的历史积淀,是当代中国文艺发展
必须坚守的精神家园。
D.优秀文艺作品的小鸟若没有一般坚强的理论翅膀就不能飞得高远,于是推动文艺评论的繁荣发展,加强文艺评论学的学科建
设,就成了当务之急.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___
A.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文艺创作的基本态度,只有如此文艺才能植入最深刻的现实,作品才能流动最真挚的情感,才能生发
出最动人的力量。
B.艺术家在深入生活的基础上重建现实主义精神,通过创作观照现实.挖掘价值、守望理想,就可能创作山无愧于时代、国家
和民族的作品。
C.中华文化主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中国人的最高生命理想是融入自然万物,这种对自然的体认已在艺术领域得剑淋漓尽致
的表现利发挥。
D.一个民族登上科学高峰需要理论思维,理论能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进而变成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文艺发展同样离不开理论支
撑和评论引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鲁迅先生意识到文艺是国民精神发出的火光,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然而即便如此文艺的土壤也是生活,文艺只是
人类生活长出的禾苗、结出的硕果。
B.艺术只有来源于生活,其力量才能让人得以面对外在强大力量挑战时作山自觉的同回应,得以在美的享受中克服并消除现实
生活中的无力感、疲软感、卑微感等。
C.中华民族浴火重生离不开中华文化强有力支撑,中华文化代表着人类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具有独特气质、价值利结构,孕育
滋养了充满生机的中华艺术美学.
D.当今中国文艺正发生着重大变革,文艺理论体系、文艺价值观念和文艺实践正深刻变化,新的文艺类型、群体和组织不断涌
现,文艺评论面临着许多崭新课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2.(12分)实用类文本阅读
材料一:
端午节,吃粽子只是其中内容之一,它更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儿节,除了吃粽子,还要挂菖
蒲、赛龙舟、祭屈原.传统中,在端午这天女儿回娘家探亲,家人喝雄黄酒,备艾叶、菖蒲和大蒜,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
孩涂雄黄、戴香曩……祛病消灾、祭祀祈福、回家团圆、强身健体,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这些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为端午
节创造出许多美丽动人的习俗,这是应该继承的文化财富.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但屈原无疑是端午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他的爱国情怀、高
洁志向、执着刚毅仍然在现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响.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
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
节日的真意,常常需要依托于生活的体验来领悟。"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莺舞","粽包分两
髻,艾束著危冠",这些细节,让日常生活有了更多仪式感,也因此让端午节增添了更多雅趣,让人体会到其中天人和谐的态度
与美感。
从历史深处深情回望,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一直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这本身也是传统文化随着时间在不断生长,并在现代
社会获得了“新生”.不论过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
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
(改编自李思辉《在端午品味文化的芳香》)
材料二:
20世纪,整个人类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农耕时代形成的文化传统开始瓦解。尤其是我国,在近百年由封
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节日文化一特别是城市的节日文化受到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传统节日渐行渐
远,日趋淡薄,并为此产生忧虑。
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生活愿望出发,为每一个节日创造出许多动人的习俗.人们用烟花爆竹惊骇邪恶,迎接新年;把
天上的明月化为手中的月饼,象征人间的团圆;在严寒刚刚消退、万物复苏的早春,赶到野外去打扫墓地,告慰亡灵,表达心中
的缅怀,同时戴花插柳,踏青春游,亲切地拥抱大地山川......这些诗意化的节日习俗,使我们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了多么美好的
安慰与宁静!
当然,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这传统就是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
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
(摘自冯骥才《我们为什么要过节》)
材料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传统的节日仪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不被人重视.今天,在物质生活
已经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人们更加注重在感情上相互倾诉、回应彼此的心理和精神需求,追求节日所带来的幸福感、愉悦感。一
些喜欢过西方节日的人,往往只是想在欢快、温馨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感.这就启示我们,要充分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
中的“情感"元素,让人们在节日的氛围里心存敬畏、体验传统、享受亲情、告慰祖先,在感受舒心与祥和的同时,寄托美好的
希望与祝福.
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思想、智慧存在于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中,传统节日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代表。因此,要重视对
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的挖掘、整理,让传统节日逐渐融进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否则,
节日就成为没有意义的空洞符号,不可能行之久远、世代相传。
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文化符号与载体是节日内涵的重要内容,文化是依靠具体载体来传承
的,文化载体让文化变得生动可感,能够给予人们视觉、听觉、触觉的多元享受。如春节流行的对联、年画、龙灯、窗花、舞龙
等;元宵节的逛灯会、猜灯谜;重阳节的爬山、赏菊、登高望远等,都是传统节日符号、载体与仪式感的体现.这些节日载体向
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
中国是礼仪之邦,仪式表达着中国人对事物重要性、价值性的认同,没有仪式感的节日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
同和依从,而仪式本身又是让人参与进来的重要方式。一系列依次展开的程序,代表着节日文化内涵的逐层展示,也是让心灵参
与其中审美的过程。在这样一套看似烦琐的仪式里,人们的情感得到表达和宣泄,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也得到彰显和传承。
(摘编自范如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
(1)下列对材料中“节日习俗”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节日习俗和人们美好的生活愿望、民族精神、家国情怀、审美追求等有关,是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
B.节日的文化内涵不能脱离日常生活而存在,习俗使人们可以依托生活体验来领悟节日的真意.
C.现代文明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会使节日习俗产生变化,这种变化会导致传统文化精神的消亡。
D.节日习俗是文化载体之一,抽象的节日文化内涵通过具体载体而变得生动可感,带给人丰富的享受。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
A.习俗使节日具备了更多的仪式感,没有仪式感的节日无法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
B.仪式使人的身体和心灵均参与到节日中来,它对节日的庄重感、吸引力、投入性、参与性均有影响。
C.美好的生活愿望是习俗的出发点,所以在物质生活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传统的节日仪式淡出人们的视野就成了必然趋势。
D.挖掘、整理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是为了使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逐渐符合
文化传统的要求。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应重视传统节日的原因。____
(=)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3.(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火焙鱼
刘向阳
画岭之夜,漆黑如墨。微弱灯影摇曳,倏地,风拂灯灭,几条黑影闯进屋里,拳脚雨点般落下,把她逼近墙角.
你们是谁?
柳晓东在哪儿?
卖鱼没回来.
夜里也卖鱼?他到底在哪儿,快说!
不晓得……
来人不耐烦了,把她往死里打,她双手护头,咬牙挺住,瘦小的身子缩成一团,始终不曾求饶。来人打累了,屋里屋外翻
遍,找不到人,骂骂咧咧地走了.
大约过了半小时,柳晓东从秘密联络点回来,点亮油灯,看见她奄奄一息地躺在地上,赶紧扶起来.娘啊,是我连累了
你.
她苏醒后,抓住晓东的手颤巍巍道,娘不怕,只要你活着。
她躺在晓东怀里,凝视着土墙茅屋外的沉沉夜空,盼等天亮……每次想到这里,她内心就充满了惆怅.那是他们母子俩最后
一次紧紧相拥,咋就没感到异样呢?咋就忘了给晓东捎上几条火焙鱼呢?
奶奶,您要吃火焙鱼,怎么不动筷啊?我用刁子鱼腌的,熏了两天两夜,佐以辣椒生姜烹炒,味道好极了,您尝尝吧。
她是我奶奶,这会儿盯着桌上的火焙鱼发愣。
我牙不好,嚼不烂。奶奶布满皱纹的脸上挤出一丝笑,望着那盘菜,泪花闪烁.我知道奶奶又想她儿子,也就是我父亲柳
晓东了.
几个人高马大的汉子轮流打我、踢我,逼我说出晓东的去向,说晓东是共产党,还是个头儿,要绝根灭种……奶奶每忆此
事,就会仰起头,目光炯炯:共产党的根绝得了?咱画岭起始就晓东一个党员,后来发展到十多人,影响带动周边村子,一呼百
应闹革命。唉,晓东这孩子,出去就不回来,忘了娘,忘了妻,忘了儿……
我父亲那晚免遭毒手,次日凌晨荡一叶"划子"与同志们碰头,徒步数县,翻山越岭寻部队,终于找到了队伍。父亲参加
过大小无数次战斗,作战英勇,为国流尽最后一滴血。
我没见过父亲,家里没有他的相片,不知他长什么模样。奶奶说他英俊威武,会做火焙鱼,我娘就是爱吃火焙鱼才嫁给他
的.母亲听了脸红,又抹泪.
我家在水府庙水库边上,靠水吃水,一家人除了种菜,就是把我捕的鱼虾挑到街上贩卖。毓鱼、银鱼、刁子鱼适宜腌制,
晒干水分,用茶壳谷壳烟熏火烤制作火焙鱼,吃起来酥里带软,韧中带香,让人回味无穷。
我结婚成家,守着水库,织网晒鱼搞网箱,出没风波里。儿子呱呱坠地,上学读书.守寡多年的母亲因病离开了我们,遵
母亲遗愿,葬于南山之阳,与奶奶共枕长眠。
我从事网箱养殖,尝到了甜头,过起了令人羡慕的小康生活。儿子却当起了说客:碧水变臭了,水质恶化了,网箱搞不
得,必须拆.
我有些想不通,觉得儿子在打我的脸。一辈子与水打交道,忽然要上岸,靠什么生活?儿子说得头头是道,我爷爷那些革
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打下来的江山,绝不能毁在环境污染上.
兔崽子,你爷爷我都没见过,你晓得什么?话到嘴边,又咽回肚里。想想啊,儿子的话是对的,我老糊涂了。
水府游客逐渐增多,我依山傍水开了家农家乐,招牌大旗上火焙鱼三字金光闪亮!
下了水府大桥,走一段水泥硬化路,就是我的农家乐。湖岸青山叠翠,游廊隐隐,彩旗招展。有一处码头,泊着一条仿制
“划子",儿子正给游客解说:当年我爷爷就是从这里出发的……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小说从"我"的角度叙述,增加了故事真实性,缩短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思想情感的传递.
B.奶奶感叹"唉,晓东这孩子,出去就不回来,忘了娘,忘了妻……",感情复杂,既有深切的思子之情,也隐含着对儿子的埋
怨.
C.小说结尾处的情节,既照应了前文,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寓国之大义于朴实生活画面中,咀嚼有味,情韵人心.
D.小说叙事时间跨度较大,"我"不仅讲述着先辈身上的故事,也延续着他们的故事,"我"和儿子的相关情节,映射了新的时
代特征,也展现了新的时代责任。
(2)文中"奶奶”这一人物形象,让人印象深刻,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3)文章以“火培鱼"作为题目有什么好处?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
4.(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
飞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访,迎归。母有痼疾,药饵必亲.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家无姬侍.吴玲素服飞,愿与交
欢,饰名姝遗之.飞日:"主上宵阡,岂大将安乐时?”却不受,玲益敬服。少豪饮,帝戒之曰:"卿异时到河朔,乃可饮。"
遂绝不饮。帝初为飞营第,飞辞日:"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日:"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
矣.”
善以少击众。欲有所举,尽召诸统制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日:"撼山易,撼岳家军
难.”张俊尝问用兵之术,曰:"仁、智、信、勇、严,阙一不可。"荆湖平,募民营田,又为屯田,岁省漕运之半.帝手书曹
操、诸葛亮、羊祜三事赐之。飞跋其后,独指操为奸贼而鄙之,尤桧所恶也。
初,飞在狱,大理寺丞李若朴、何彦猷,大理卿薛仁辅并言飞无罪,离俱劾去.宗正卿士傣请以百口保飞,离亦劾之,窜
死建州。布衣刘允升上书讼飞冤,下棘寺以死。凡傅成其狱者,皆迁转有差。飞忠愤激烈,议论持正,不挫于人,每辞官,必
日:"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卒以此得祸.
论曰:西汉而下,若韩、彭、绛、灌之为将,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如宋岳飞者,一代岂多见哉。史称关云
长通《春秋左氏》学,然未尝见其文章。飞北伐军至汴梁之朱仙镇有迢班师飞自为表答迢忠义文言流出肺腑真有诸葛孔明之风而
卒死于秦桧之手。
(节选自《宋史•岳飞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
A.飞北伐军至汴梁之朱仙镇有诏班师/飞自为表答/诏忠义之言/流出肺腑真/有诸葛孔明之风/而卒死于秦桧之手
B.飞北伐军至汴梁之朱仙镇/有诏班师/飞自为表答/诏忠义之言/流出肺腑/真有诸葛孔明之风/而卒死于秦桧之手
C.飞北伐/军至汴梁之朱仙镇/有诏班师/飞自为表答诏/忠义之言/流出肺腑/真有诸葛孔明之风/而卒死于秦桧之手
D.飞北伐/军至汴梁之朱仙镇/有诏班师/飞自为表答诏/忠义之言/流出肺腑真/有诸葛孔明之风/而卒死于秦桧之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者尊辈一般称字。
B."素服",指居丧或遭到其他凶事时所穿的白色衣服。文中指日常穿的本色或白色便服。
C."漕运",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措施,就是利用水道调运粮食的一种专业运输。
D."布衣",指麻布衣服,代指老百姓、平民,在古文中黎首、黔首、庶民都有百姓的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岳飞非常孝顺,严于律己.母亲生病,他亲自喂药,母亲去世,三天不吃饭喝水.吴珍妆扮了有名的女子送给他,他不受;
皇帝要为他建造府邸,他不受.
B.岳飞有很高的军事才能。他善于以少击众,善于集思广益,先定下计谋才作战,因此有胜无败。就连他的敌人也赞叹:"撼
山易,撼岳家军难。”
C.岳飞文武双全,仁义与智慧并重。史论评价说精通《春秋左传》的关云长比不上他,韩信、彭越、周勃、灌婴这些著名的将
军跟他相比也有差距.
D.岳飞忠正刚直,深受喜爱敬重。他被关狱中时,凡是附会凑成他冤狱的人,都得到大量赏赐,但大理寺丞说岳飞无罪,宗正
卿赵土债以全家老少百口人的性命为他担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飞曰:"主上宵肝,岂大将安乐时?”却不受,珍益敬服.
②飞忠愤激烈,议论持正,不挫于人,每辞官,必日:"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5.(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送丘为落第归江东
王维
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
为客黄金尽①,还家白发新。
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
知祢②不能荐,羞为献纳臣③.
【注】①《战国策•秦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②祢:祢衡,有才辩,孔融曾
上表推荐他.③献纳臣:进献忠言之臣,这里是诗人自指。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怜君不得意"中"怜"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不得意",暗扣标题中的"落第”.朋友的落第令作者顿生怜惜之
意。
B.”况复柳条春"中"况复"将伤别之情和人生不如意融合起来;"柳条春”暗含送别的场景濡水岸边,杨柳依依,诗人的情
感也格外强烈了。
C.颈联写丘为孤独一人长途返回,太湖畔唯有微薄的家产,生计窘迫.从字句间读者仿佛看到一个步履沉重、心情懊丧的人,
低头走向自己的家园,令人顿生怜悯之情。
D.王维与丘为是同辈诗友。全诗写送别,抒发的却不是一般的离情别绪。作者从归程写到离别,由远及近;诗情则由哀怜转为
羞愤,由浅入深。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感情?
(=)名篇名句默写(6分)
6.(6分)补写处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____,_____"两句,通过摹写行人的动作神情来表现山势险峻。
(2)《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暂歇”的过程,接着用"____,_____"两句表现了“别有深
情一万重”的情境。
(3)《登高》从时间和空间着笔,表现诗人客居异乡、疾病缠身的孤苦之情的诗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7.(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绝非,而是有着翔实的数据支撑。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
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中国学生近视高发亟待干预》提到的一组数据也令人:从
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一年级,中国学生的近视比例上升了50%以上。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原因诸多,电子产品的伤
害,学习负担过重,缺少户外运动……防控孩子近视,已,不容丝毫延宕。其中,家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据调查,孩
子近视,一些家长,认为只要成绩好即可,显然,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当然,不独防治近视,让孩子身心健康,茁壮成长,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不同以往的是,相关制度设计已提出,将儿童
青少年近视率纳入政府考核指标.只要这一制度发力发威,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一定能够得到遏
制并扭转。
(1)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B.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至少6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C.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D.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至少6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或者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苗木种植与农业综合开发合同样本4篇
- 二零二五年度教育培训股东股权转让与合作办学合同2篇
- 二零二五版婴幼儿奶粉国际市场拓展与出口合同4篇
- 2025版绿色环保型商品房预售买卖合同3篇
- 2025年度校服品牌授权与校园形象塑造合同3篇
- 2025年度事业单位合同工劳动法执行监督评估合同3篇
- 2025年度生鲜配送冷链物流承包合同范本3篇
- 2025年度个人佣金提成与长期激励合同2篇
- 课题申报参考:能源数据要素赋能可再生能源电力生产的机制与对策研究
- 课题申报参考:民族传统体育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 2025年N1叉车司机考试试题(附答案)
- 《医院财务分析报告》课件
- 2025老年公寓合同管理制度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 期末综合卷(含答案)
- 2024中国汽车后市场年度发展报告
- 感染性腹泻的护理查房
- 天津市部分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物理 含解析
- 《人工智能基础》全套英语教学课件(共7章)
- GB/T 35613-2024绿色产品评价纸和纸制品
- 2022-2023学年五年级数学春季开学摸底考(四)苏教版
- 【蚂蚁保】2024中国商业医疗险发展研究蓝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