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文化与文化消费_第1页
消费文化与文化消费_第2页
消费文化与文化消费_第3页
消费文化与文化消费_第4页
消费文化与文化消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消费文化与文化消费一、本文概述《消费文化与文化消费》这篇文章旨在探讨现代社会中消费文化与文化消费之间的复杂关系。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科技的发展,消费文化已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行为和观念,也在塑造着文化消费的模式和趋势。本文将首先概述消费文化的定义和特征,分析其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随后,文章将探讨文化消费的内涵和形式,包括文化产品的消费、文化活动的参与等。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深入探讨消费文化与文化消费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深远意义。通过对这一议题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提升人们对消费文化与文化消费关系的认识,为未来的文化发展和消费模式变革提供有益的参考。二、消费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在当今社会,消费不再仅仅是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手段,而已然演变成一种文化现象,即消费文化。消费文化,顾名思义,是指围绕消费行为所形成的一系列文化现象和价值观的总和。它不仅仅是物质商品的消费,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身份认同的体现。消费文化的内涵丰富多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消费文化体现了人们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不仅考虑其使用价值,更重视其是否能够符合自己的审美标准和价值观。消费文化反映了个体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不同的消费选择和品牌偏好,往往成为人们标识自我、构建社会身份的重要手段。消费文化还涉及到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深层次的社会议题。如何在满足消费需求的同时,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成为消费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消费文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符号化。在消费文化中,商品不仅仅是物质产品,更是承载着特定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的符号。消费者通过购买和消费这些符号,来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和社会地位。二是个性化。消费文化鼓励个性化和差异化,消费者追求独特的消费体验和个性化的生活方式。三是感性化。消费文化强调情感体验和感官享受,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更注重其带来的情感满足和感官愉悦。消费文化作为一种现代社会的文化现象,其内涵和特点体现了人们的审美趣味、价值取向、社会身份以及环境意识等多个方面。在全球化和市场化的背景下,消费文化将继续发展演变,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深远影响。三、文化消费的概念与类型文化消费,作为现代社会中一种重要的消费行为,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精神文化需求而进行的各类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购买、欣赏、体验等活动。这一行为不仅体现了人们的审美趣味、价值取向,更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的文化风貌和发展趋势。从概念上讲,文化消费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它涵盖了诸如图书阅读、电影观赏、音乐欣赏、戏剧戏曲、美术展览、网络文化、文化旅游等多个方面。每一种文化消费形式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不同口味的消费者。例如,图书阅读可以让人们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电影观赏则能让人们在光影交错中感受人生的百态。从类型上看,文化消费可分为物质文化消费和非物质文化消费两大类。物质文化消费主要是指对文化产品的购买和使用,如购买书籍、音像制品、文化纪念品等。而非物质文化消费则更注重对文化服务的体验,如观看演出、参加文化活动、享受文化旅游等。这两种类型的文化消费各有特点,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消费市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消费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因此,深入研究和理解文化消费的概念与类型,对于推动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四、消费文化与文化消费的关系消费文化与文化消费之间存在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塑造。在现代社会中,消费不仅仅是一种满足物质需求的行为,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反映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认同。一方面,消费文化对文化消费具有引导和塑造作用。消费文化通过广告、媒体、社交媒体等渠道,不断向消费者传递着关于时尚、品味、生活方式的信息,从而引导消费者的文化消费选择。同时,消费文化也塑造了消费者的审美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使他们在文化消费中追求符合自己身份和认同的文化产品。另一方面,文化消费也反过来影响消费文化的发展。文化消费是消费者对于文化产品的需求和选择,这种需求和选择反过来会推动文化产品的创新和发展。当某种文化产品受到广泛欢迎和认可时,它将成为一种流行的消费文化符号,进一步推动消费文化的发展。然而,消费文化与文化消费的关系并非完全和谐。在商业化、消费主义的影响下,消费文化有时会对文化消费产生负面影响,如过度消费、符号消费、过度商业化等。这些现象不仅扭曲了文化消费的本质,也损害了文化产品的艺术价值和精神内涵。因此,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消费文化与文化消费的关系,既要充分发挥消费文化对文化消费的引导和塑造作用,又要避免消费文化对文化消费的负面影响。这需要我们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理性对待文化消费,同时也要倡导健康、文明、可持续的消费文化,推动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五、消费文化与文化消费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消费文化与文化消费对个人和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们不仅塑造着个体的生活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会的发展方向。对于个人而言,消费文化与文化消费是塑造其身份认同和价值观念的重要工具。通过消费,人们可以表达自己的个性、品味和追求,从而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同时,文化消费也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帮助人们满足精神需求,提升生活品质。然而,消费文化与文化消费的影响并非全然积极。过度消费和物质主义倾向可能导致人们忽视精神层面的追求,过度追求物质享受而忽视内心的真实需求。这种倾向不仅可能导致个人的精神空虚,也可能加剧社会的物质化趋势,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对于社会而言,消费文化与文化消费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消费市场的繁荣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也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文化消费的提升也反映了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然而,消费文化与文化消费的不合理发展也可能带来社会问题。例如,消费主义的过度扩张可能导致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破坏,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消费文化中的不公平现象也可能加剧社会的不平等,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我们需要理性看待消费文化与文化消费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既要充分发挥其在推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的积极作用,也要警惕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六、结论在深入研究《消费文化与文化消费》这一主题后,我们不难发现这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而复杂的关系。消费文化,作为一种以商品和服务为核心的社会现象,已经深深地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塑造着我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文化消费,作为人们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和满足,也在不断地推动和丰富着消费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消费文化与文化消费之间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反映了现代社会的物质丰富和精神需求的增长,另一方面也揭示了消费主义文化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如促进文化创新、提升生活质量、推动经济发展等,也有消极的一面,如消费主义的过度膨胀、精神空虚、环境破坏等。因此,我们需要对消费文化与文化消费进行理性的审视和批判。我们应该倡导健康、理性的消费观念,推动文化消费的多元化和深层次发展,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也需要警惕消费主义文化的负面影响,避免过度消费和浪费,保护环境和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消费文化与文化消费之间的动态关系,以及它们在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中的作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消费文化与文化消费的本质和影响,为构建更加和谐、健康的社会文化环境提供理论和实践的依据。参考资料: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市场日益繁荣,消费文化也成为了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文化涵盖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政治文化等方面,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然而,消费文化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消费文化对物质文化的消费具有重要意义。物质文化是消费文化的基础,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物质文化的消费需求不断提高,追求时尚、品质和舒适度成为了消费的主要趋势。同时,消费文化也推动了物质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例如科技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和乐趣。消费文化对精神文化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影响。精神文化是指人们的精神需求和文化追求,包括文学、艺术、音乐、电影等方面。消费文化为精神文化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平台,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文化娱乐和文化体验。同时,消费文化也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然而,消费文化也存在一些问题。消费文化中的过度消费和浪费现象比较严重。一些人追求时尚和奢侈品,不惜花费大量的金钱和时间来购买和追求这些物品。这种过度消费和浪费不仅浪费了资源,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负面影响。消费文化中的虚假宣传和欺诈行为也比较普遍。一些商家为了追求利润,采用虚假宣传和欺诈手段来吸引消费者购买产品。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影响了社会的诚信和稳定。针对消费文化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加以解决。我们应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消费者的素质和意识。消费者应该认识到过度消费和浪费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消费者也应该了解商家的虚假宣传和欺诈手段,避免上当受骗。政府应该加强监管力度,打击商家的不法行为。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商家的监管力度,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消费文化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消费文化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加以解决。我们应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消费者的素质和意识;政府也应该加强监管力度,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只有这样,才能让消费文化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发展。在当代社会学和经济学中,阶级和阶层的概念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些概念描述了人们在特定社会结构中的位置,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这个位置来获取资源、形成身份和文化消费习惯。布迪厄的文化消费理论,作为社会学领域的重要贡献,为我们理解阶级和阶层对文化消费的影响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布迪厄认为,文化消费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实践,它反映了消费者的社会地位、身份和偏好。在文化消费中,消费者选择什么样的文化产品、如何理解和解读这些产品,都与他们的阶级和阶层的背景紧密相关。阶级是影响文化消费的重要因素。不同的阶级会有不同的文化消费习惯和偏好。布迪厄指出,中产阶级更倾向于选择和接受那些能够提升他们社会地位、彰显他们文化品味的文化产品,例如高雅艺术和经典文学。相反,底层阶级则更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够提供即时娱乐和满足感的文化产品,例如流行音乐和电影。阶层也是影响文化消费的重要因素。尽管同一阶层的人们会有相似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但他们之间的文化消费习惯可能仍然存在差异。这是因为每个人在解读文化产品时,都会受到他们的个人经历、教育背景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布迪厄认为,这些差异反映了人们在实践中的“区隔”和“品味”,也体现了他们对文化的理解和解读方式的不同。布迪厄的文化消费理论为我们理解文化消费提供了新的视角。它揭示了文化消费不仅仅是个人偏好的问题,更是反映了人们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和权力关系的问题。这种理论的应用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消费现象,也有助于我们深入思考如何通过政策调整和文化教育来促进更公平、更具包容性的文化消费环境。政策制定者可以通过了解不同阶级和阶层对文化产品的消费偏好和使用习惯,来制定更精准的公共文化政策。例如,为底层阶级提供更多高质量、具有教育意义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社会地位认知。布迪厄的理论也提醒我们,应该更加和尊重不同阶层的文化消费习惯和偏好。在设计和推广文化产品时,应该充分考虑到不同社会群体的需求和期望,避免将某种特定的文化观念或品味强加于人。布迪厄的文化消费理论还启发我们重新审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应该推动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发展,鼓励创新和多样性,从而让更多不同社会背景的人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布迪厄的文化消费理论为我们理解文化消费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通过深入研究和应用他的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化消费的复杂性,推动更公平、更具包容性的文化消费环境的形成。文化消费是指用文化产品或服务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一种消费,主要包括教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旅游观光等方面。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文化消费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文化消费呈现出主流化、高科技化、大众化、全球化的特征。文化消费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包括专门的精神、理论和其他文化产品的消费。也包括文化消费工具和手段的消费;既包括对文化产品的直接消费,比如电影电视节目、电子游戏软件、书籍、杂志的消费,也包括为了消费文化产品而消费各种物质消费品,如电视机、照相机、影碟机、计算机等,此外也需要各种各样的文化设施,如图书馆、展览馆、影剧院等。文化消费是指对精神文化类产品及精神文化性劳务的占有、欣赏、享受和使用等。文化消费是以物质消费为依托和前提的。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总是受制于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因而文化消费水平能够更直接、更突出地反映出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程度。这里指的“文化消费”,并不只是一般所言的对文化的消费,或者说仅仅是消费某一样被标示为文化的东西,文化并不是一系列的课题或文本,而是一个不断创造与生成的过程。从经典社会学家有关文化消费的理论入手,可试图表达这样一种观点:文化消费是一个社会行为,永远都受到社会脉络与社会关系的影响,人们在文本与实践的消费中,也在创造文化。因为在文化消费的过程中,进行消费的个体,并不是抽象的单一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消费经验和不同的理解能力,正像马克斯·韦伯所说的:“每个人所看到的都是他自己的心中之物。”因此文化消费决不是文化创造的终结,而仅仅是刚刚开始。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文化并不是先制作好,然后被我们“消费”;文化是我们在日常生活的各种实践中创制出来的,消费也是其中之一。文化消费就是文化的创制。文化消费的历史在西方可以追溯到50年代末与60年代初。在这个时期中,欧洲与美国首度出现相对来说足够富裕的劳动大众,有能力不再只是照顾“需要”,而可以从“欲望”的观点去进行消费——电视、冰箱、汽车、吸尘器、出国度假,都逐渐成为常见的消费品。劳动大众在这个时期开始利用文化消费的模式,去关联出他们的认同感。正是在这个时期,“文化消费”开始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课题。需要作为人的行动的驱动力,是指人的一种存在状态,即生理存在、社会存在和精神存在的状态。人的这三种状态始终处于匮乏与充实之间交替循环。当人的这三种状态处于被感觉到的匮乏状态时,便构成了人的需要。因此,需要是满足人的生理、社会和精神存在的再生产所必不可少的要素和动力。根据需要满足的层次,美国人本主义经济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后来,他把人的需要增加为七个层次,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属于初级需要,受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中级需要,而求知需要和求美需要则属于高级需要。继马斯洛之后,美国行为激励学派心理学家奥德费(C.P.Aldefer)于1969年在《人类需要新理论的经验测试》一文中,又对需要层次进行了补充,把人的需求按照其性质压缩为三种,即生存需要(existencewants)、相互关系的需要(relatednesswants)和成长发展的需要(growthwants),简称ERG论。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和奥德费ERG论,人的需要层次建立在满足上升的基础之上,表现为一个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渐进过程,消费需求发展的这一梯度递进或上升的规律是经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当人们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必然追求身心健康、精神充实、自我完善等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因此,在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经济高度发达、产品丰富的现代经济社会,人们的消费早已超出了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功能层次阶段,而更多地进入具有满足精神消费、享受和发展消费的高层次功能阶段,文化消费正是这样一种消费形态。文化消费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选择文化产品和服务来满足精神需要的消费活动。它的基本特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所满足的是消费主体的精神需要,使主体感到愉悦、满足;另一方面是满足主体需要的对象主要是精神文化产品或精神文化活动,如美丽的风景和感人的艺术品。但还需要通过接受教育、培训使自身的人力资本增值等,这也正是文化消费非物质一面的体现。文化消费活动作为一种典型的非物质追求活动,其发展、成熟、规模的扩大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规模的大小以及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高和释放,剩余产品的充足为文化消费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经济越是发展,人们越需要文化消费,精神产品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也将越大。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对文化消费数量及质量的要求日益增加。加之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消费需求日益多样化,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方式和文化资源的配置方式也有了很大变化,为人们的多样化选择提供了基本保障。文化消费实现国民幸福的路径选择如下:文化产品与服务的选择一文化产品的价值实现一人力资本提升与人的全面发展一精神愉悦,幸福满足—社会的和谐发展。优秀文化产品不仅可以陶冶消费者的情操,提高消费者的文化素养、道德水平、科学知识水平和生活质量,而且对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具有积极的意义,从而产生不可低估的外部正效应。而不良的文化消费,不仅危害消费者本人创造美好生活,还会对社会、他人带来消极、不利的影响。同时,文化消费就其总体而言,外部正效应较强于外部负效应。这是因为,一般的消费品受益者仅仅在于消费者本人,文化消费却远不仅是个人获得知识和精神满足的手段,它更具有极为显著的外部正效应,是培育健全人格、提升国民素质的根本因素。每个人的文化消费支出的增加、个人文化修养和素质的提高,有利于造成良好的社会环境,会使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受益。作为客体的文化产品与作为主体的人——文化消费者相互作用,客体对主体产生一定的作用和影响,对主体产生一定的效应,使客体为主体服务,同时客体也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文化产品由于能够满足主体不断增长的多样化的精神和物质需求而具有价值。文化产品的存在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有形的、实在的、物质的;一种是无形的、观念的、精神的。文化产品的价值是多要素的统一:它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意识与存在的统一;是抽象与具体的统一;是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统一;因而也是精神价值与物质价值的统一。文化产品的价值体现在文化产品作为客体与作为消费者的主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客体对主体产生一定的作用和影响,对主体产生一定的效应,使客体为主体服务。只有这样,才能说客体(文化产品)对主体(文化产品的消费者)具有价值。只有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在与主体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地被主体发现、感知、体会、理解、认识、评价,从而对主体产生积极效应,为主体服务,促进主体发展、完善,使主体更美好,这就是文化产品的价值实现。因此,从社会群体角度来看,我们把握文化产品的价值,不仅要认识他的内在价值,而且要把握文化产品的潜在的价值,如:审美价值、思想价值、学术价值、道德价值等向社会实践效益的转化。这种转化就是文化产品的社会价值实现。它具体表现为,促进了社会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推动了人们在思想道德、精神风貌、智育和文明行为方面的发展。文化消费使得消费不仅仅是因变量,而且也可以是一个自变量,一个导致某种社会结果的原因。例如,由于阶层在文化消费的质和量上的不同,导致了不同阶层的文化消费体验和消费行为模式的不同。同时,文化消费具有滞后效应,影响个人日后的生活机遇和生活质量。如教育消费投人代际差异,有些内容的文化消费(如大学的专业教育)的结果要经过漫长的时间,在短期内不易显见等等。精神文化消费是高层次消费,人们的消费不能以“物质福利”为满足,更重要的是满足精神文化需要;不能以“必需品”为满足,而应该满足日益丰富的、高层次的享受和发展的需要。人的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精神文化消费,特别是通过接受教育和技术培训等高层次精神文化消费,才能使他们变成“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即能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同样,人的价值观的构建、思想品质的塑造、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艺术修养的培育等都有赖于高品位的精神文化消费。如读一本好书、看一场好的电影、听一首优美的音乐、欣赏一幅美的图画都会使人与之产生感情共鸣,使人的思想受到良好的熏陶,人的素质就会发生潜移默化的良好变化。在现代工业文明社会,物质产品堆积如山,但如果只注重物质享受而忽视健康的高质量的精神文化消费,就无法实现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只能导致人性异化,使人变成物的奴隶。因此,在物质财富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的同时,必须十分重视健康的精神文化消费,使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达到有机统一,才能避免人性异化,才能提高消费质量,使“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文化产品的消费以全面提高主体素质为最终目标,而物质产品是以其有用性来满足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生存、生活需要的,依赖性和必需性是物质产品价值的基本特征。物质产品的价值实现为精神产品的价值实现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环境。精神产品价值的最终实现是在与主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对主体产生积极的效应,为主体服务,促进主体发展、完善,使主体更美好,从而不断满足人们对真、善、美价值追求的需要,提升文化消费主体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有研究显示,当人均GDP1000美元、恩格尔系数44%时,城乡文化消费应占个人消费的18%,总量应该是10900亿元。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修正数据,2001年我国就已达到人均GDP1000美元,但2004年的实际文化消费总量只有35亿元;当人均GDP达到1600美元,恩格尔系数为33%,文化消费应占个人消费20%,消费总量应为20100亿元。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05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700美元,而实际文化消费总量却只有4186亿元。所以,《2007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称,中国居民的文化消费总量过低,居民文化需求的满足程度不足1/4。从上述文化产业布局看,全国消费格局不平衡。从消费支出结构看,城市居民的学杂费、保育费支出占绝大比重,比例为88%,农村的比例为48%,文化消费支出较低。从文化消费支出结构看,城市消费书报杂志的比例为03%,文娱消费中耐用机电消费品的比例为73%,而农村消费书报杂志的比例仅为72%,其余的都用来消费耐用机电消费品,从文化消费热点看,非教育性知识文化消费较少,热衷于休闲消遣性、娱乐性、低俗、炫耀摆阔、封建迷信、黄色、暴力、盗版等消费。主要有心理层面、经济层次、社会政治层面和全球化等方面。具体来说:(1)文化消费心理的支配。文化的心理特性决定了文化消费活动是一个心理运动的过程。文化消费作为一种文化体验、情感享受和对自身发展、社会关系、地位的追求,受文化观念、消费观念、价值取向支配,文化认同将激起消费,文化偏爱将执着并扩大对其消费,文化抵抗将拒绝对其消费并增加文化偏爱的消费。而我国有些人对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意义认识不够,消费心理不成熟,文化观、文化价值观、文化消费观不正确以及观念、素质差异,忽视了消费的全面性和科学性。(2)文化消费经济能力的制约。文化的经济特性决定了文化消费活动是一个经济运动的过程。文化消费活动受市场经济价值规律作用,文化消费总量和结构受消费大众的收入水平及其收入分配制约,而我国市场机制尚未成熟,人均GDP水平不高,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和居民消费率仅为1%和2%,恩格尔系数还较高,地区经济发展、人们收入水平不平衡,社会保障不健全,教育支出过大,价格结构不合理,加上消费结构和消费支出的惯性以及边际效用递减约束着消费量的扩大和消费结构的变化,文化市场、文化消费还处于发育初期。(3)文化消费社会环境的影响。文化的社会、政治特性决定了文化消费活动是一个社会和政治运动的过程。文化产业存在商品性与艺术性、意识性的矛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政治利益的矛盾,文化管理存在市场机制作用与政府规制、管理和调节的矛盾,文化消费存在社会价值取向、民族风俗习惯、消费空间时间与个人需求的矛盾。而我国至今文化消费经济政策不到位,消费法制体系不健全,消费管理体制没有理顺,消费管理不善,文化市场秩序不规范,文化基础设施、文化消费权益、消费信息安全等宏观消费环境没有根本提升。(4)文化国际竞争的影响。文化的国家特性决定了文化消费活动是国家间竞争的运动过程。文化是一种软实力,而且有助于硬实力的提升,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国家策略和国际化城市战略,开放和反开放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的斗争在WTO内外一直进行着。由于我国文化资金实力、科技水平、创新能力、国际贸易竞争力较低,出口文化硬件商品占大部分,文化软件出口相当薄弱。根据新闻出版总署《2005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除了录音带完全出口、数码激光视盘出口大于进口外,其他都处于逆差,版权贸易中的软件和电视节目只有进口,没有出口,期刊的版权进口量是出口量的5倍。一方面,外来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冲突,部分消费者对外来文化不认同,抗拒消费;另一方面,外来文化产品对我国部分消费者文化认同、思想观念的影响,使其热衷于外来文化产品消费,减少本国文化消费,削弱了本国文化产业发展基础,引起恶性循环。引导树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文化消费观念体系。文化消费观念是在一定的指导思想下和文化中形成的,必须以先进的思想为指导,吸纳先进文化。引导树立先进的文化观。先进的文化观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文化思想观念,它源于先进的文化建设和体验。要建立积极、健康、科学、向上的适应历史潮流、反映时代要求、代表未来发展方向、推动社会前进的先进文化,引导人民参加文化实践与建设,积极体验先进文化。引导树立有意义的文化价值观。文化消费不仅是占有文化产品和享受文化服务,把它当作心理享受、地位、社会关系实现的途径,更主要的是使其文化意义和价值得到实现。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文化价值核心观念进行培养。第三,引导树立科学合理的文化消费观。把握好价值取向,通过加强家庭培养、学校教育、传播媒介宣传,重点引导青少年和农民,重点建立科学合理的消费观,逐步形成观念先进、消费自律、结构合理、方向正确的消费风尚和社会氛围,引导娱乐休闲消费为主向知识文化消费为主转变。通过对外文化研讨、文化年、文化演出、文化教育、媒介传播、展览展会等活动,在世界范围内推介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植中华文化理念,为扩大文化出口贸易打下基础。强化对文化消费的经济政策和经济杠杆调控。文化产业化、市场化使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分配发生转变,必须重新定位消费主体,形成居民消费为主、出口为辅、单位或社区消费为补充、政府消费为引导的文化消费主体格局。由于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特殊性、层次性,甚至还可能有非文化、反文化的东西,因此,应对文化消费政策做合理调整,有区别地采取鼓励或限制政策。鼓励高层次、高质量的知识文化、精神文化消费和文化产品出口、文化企业“走出去”,限制低俗、劣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消费以及外国文化产品进口规模、市场份额,形成本国文化消费为主、引进外来有益文化消费为补充的文化消费结构。在财政、收入分配、税收价格和利率汇率政策上,对需要鼓励的消费和出口,可以降低税率、利率和提高外汇汇率,否则,进行相反的调节;规范价格形成机制,使价值得到真实反映;应逐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在保证基本文化消费的基础上,逐步增加享受文化消费,特别是扩大发展文化消费;政府财政应资助传统文化、先进文化消费、对外文化宣传,向基层、低收入和特殊群体提供免费文化服务,完善农村图书、通讯、电视、培训等网络,释放农民潜在的文化消费需求。文化消费也离不开法律的支持与规范,要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严格劳动法,以保障和增加劳动者自由支配的时间。按照消费者权益法制定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法规,使消费者文化消费权益得到法律保护。制定相关的消费法律、道德规范、行为标准和守则,加强对不科学、不合理和反文化的低俗、迷信、色情等消费的法律和行为约束,防止非理性、非文化消费引致文化产业结构畸变。参照WTO规则要求,健全文化产品进口、外资进入文化产业法规,对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口贸易、利用外资实行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供文化出口便利,促进文化出口贸易。对文化产业市场行为应随着文化产业市场准人的进一步开放加强规范化和法制化,制定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的具体措施和文化产业守则,防止文化企业肆意践踏、改变消费者的需要,强迫消费者选择,防止价格过高和消费者信息外流滥用,以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文化的特殊性决定了文化消费管理政治性、政策性很强,既不要使消费背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根本要求,也不能打击消费者的合理消费,管理要以发展科学合理的文化消费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从体制、制度、职能、程序、方法、手段上进行合理管理,改变管理者众多,管理不善的状况。实行集中监控与分级管理相结合,整合政府管理职能和行为,加强宏观指导和管理。实行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相结合,加强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政治性、社会公德和市场流通秩序、价格、公平竞争的监督管理。实行行政手段与法律手段、经济手段相结合,防止文化产品和服务粗制滥造、质量低劣、格调低下、结构失衡,加强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投诉处理。开展文化市场调查和预测,掌握文化市场、文化消费规模和结构的变化信息,有效组织、调控文化供给,为引导文化消费和文化产业正确发展提供依据。现代家庭消费的重点正在由物质消费向文化消费转变,这是和家庭由温饱向小康转变相关的。所谓文化消费包括用于化、娱乐、休闲等方面的消费,也包括用于学习和智力方面的投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向小康迈进,人们用于文化方面的消费也逐年增多。我们可从许多方面看到这一变化。比如天津2000年由市委宣传部主持的万人调查资料证实,城市居民家庭和中的电视机、影碟机的拥有率分别为4%和1%,农村居民家庭的比例分别为2%和30%;城市家庭中电话、照相机和订阅报刊的比例依次是9%、5%和9%,农村家庭的比例依次是8%、7%和2%。城市家庭电脑的拥有率为2%,农村为7%。事实表明中国家庭中文化用品和设施的拥有比例正在迅速向发达国家靠拢。今天中国家庭的文化消费还表现在迅速增长的学习和教育投资上,其中包括向本代人和下一代人的投资,特别是向下一代人投资。今天由于各种原因,家庭用于子女教育方面的投资都在迅速增加。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既是家庭的负担,也是社会问题,值得关注。我国文化消费异军突起,成为颇具特色的个性化消费热点。文化产业被公认为朝阳产业,虽然我国的文化消费起步晚,但需求增长之快,让人们看到了这块市场的潜力。统计资料显示,截至目前,仅文化部门主管的文化娱乐业、音像业、演出业、艺术品经营业等门类的产业单位已达3万个,从业人员9万人,年上缴税金2亿元。我国图书出版单位500多家,出版业总资产达700亿元,年文化消费能力达到5500亿元。有专家认为,我国潜在的年文化消费能力在3万亿元以上。知识智能性消费与娱乐消遣性消费并存,是时下中国城市文化消费的鲜明特征。在城市居民的文化消费结构中,文化耐用消费品、教育消费占了较大比例。在长春,居民家庭文化消费占家庭总消费的1/6,14年比10年前增加3倍以上。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生活的品位和档次,文化消费支出大幅飙升,成为拉动消费需求增长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热点领域”。文化消费发展速度之快,超出了很多人的估计。在今天的中国,每年文艺演出40余万场、电影400多万场。文化消费还直接影响到了人们的观念,以前过年过节往往只是大吃大喝,现在很多家庭则选择了在除夕夜去听新年音乐会,在丝竹管弦中迎接新年。有识之士认为,中国文化也正在向娱乐文化转型,从文化欣赏向文化工业转型,从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转型,从阶层文化向泛大众文化转型。现代商业社会产生并流行的文化类型,以现代信息传播和复制技术为手段,以工业化、模式化为生产方式,以大众传媒为主要载体,以都市消费大众为对象,是一种娱乐性、休闲性的消费文化。如娱乐影视、流行音乐、通俗文艺、时尚报刊、商品广告、时装表演、电脑游戏等等。它是一种经济型的消费文化,它的生产、流通、传播、消费都受市场规律的支配。第三届北京国际戏剧演出季成为当时北京观众谈论的焦点,“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汇聚众多明星的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场场座无虚席,火爆异常。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开始由物质产品向服务类产品、特别是精神文化的消费服务类产品方向转移,某些地区、行业的文化消费呈现出节节攀高、红火异常的大好形势。来京旅游的国外旅游者在北京之夜剧场观看北京歌舞剧院有限公司推出的演出然而,在文化消费貌似一片火爆的背后,却有专家指出,当代文化消费基本上停留在一种粗放经营的初级阶段,存在着相当严重的问题乃至危机。人们读书、看电影、听音乐会、看画展越多,就越是感到“书不像书”、“电影不像电影”、“音乐不像音乐”、“美术不像美术”。与此同时,很多人提到文化消费就是一个字“贵”,因价格上望而生畏而对其敬而远之。一方面是审美上享受不来,一方面是价格上接受不了,文化消费的“门槛”到底高在哪儿?每当临近“五·一”黄金周,全国各地演出盛行,一些剧院、音乐厅每晚座无虚席,演出过程中掌声不断。然而,剧团的负责人和演员就是笑不出来,因为座无虚席对票房来说,不过是“虚假繁荣”。大部分观众是通过不同途径拿到赠票的,只有小部分观众是自己掏钱买票进场。很多人看过演出赞不绝口,可是叫好的同时它却不叫座。要票现象积重难返,主动掏钱去看演出远未形成气候。除了北京、上海等少数城市,我国大多数的城市家庭可能会一个月去吃几次大餐,去唱一次卡拉OK,但恐怕没有多少人会每月去图书馆看看书、去剧院看一场大戏这样的计划。有人可以为了一顿饭一掷千金,却舍不得花几十元去看演出。一些人振振有词,“卡拉OK、酒吧也是文化消费。”但与之相比,含金量更高的艺术表演、文博场馆却乏人问津,特别是传统艺术、本土艺术等我国特有的艺术种类,因经济潜力不大很多艺人纷纷转行,大量艺术门类面临失传危险。但例外的是,对于讨孩子喜欢、有益孩子身心的演出,家长都心甘情愿地掏钱。2004年9月底在广州举行的全国木偶金狮奖比赛,在正式演出前10天所有的票就已告罄,北京儿艺推出的《迷宫》、《Hi可爱》等儿童剧目,几乎场场爆满,三四百元的家庭套票尤其受欢迎,都是全家出动来看演出的。在北京某证券公司工作的张楠,大学期间每月买杂志、看电影的花销在100元左右,约占生活费用的1/6。而文化现在她年薪4万元,年文化消费却不足百元。分析各种原因,她表示:“现在生活成本太高,每月租房子就要花掉1000元,再说,公司的电脑能上网,看书、看电影什么的,根本不用花钱买书和碟片。”的确,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观赏电影有了多种方式,许多人更愿意在网上下载电影或者在电影频道看电影,专门到电影院看大片的人自然大大减少。采访中,大部分人表示,不光顾电影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票价过高。在北京,一部普通电影的票价在50元左右,再加上路费确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针对以上文化消费现状,2005年《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主编、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认为,目前我国文化消费市场刚刚形成,整个社会对文化的需求水平较低,更主要因素是收入逐渐增多的市民,以文化作为休闲方式的观念还没有形成,缺乏社会和舆论的必要引导及自身文化品位的审美需求调整。一部分观众被“炒作”牵引,盲目消费,比如芭蕾舞只认俄罗斯的团,只看《天鹅湖》;严肃音乐只听交响乐等。在文化消费上唯孩子是从,也是一种认识上的偏颇。还有一些单位将发给职工演出票作为福利,一些人以要票为荣耀,这些都成为文化消费的阻碍力量。第二,在消费品的数量与消费者的真实需要之间、在消费品的质量与消费者的精神期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脱节。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过去的物质产品的“短缺”,正在向服务类产品,特别是精神文化的消费服务类产品的“短缺”转移。正如人们在文化市场上普遍感到的,东西多,精品少,可消费的东西多,值得消费的对象少。演出院团的供给不够创新,服务不够多样。票价的制定过于死板,没有对消费群和所提供产品进行质量分级,高昂的票价普通百姓自然承受不起,一些消费者虽然付出了金钱,也没有享受到相应的服务。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伍表示,当今中国已处于市场经济时期,虽然大家的收入比以前提高不少,但用于文化方面的消费却没有显著的提高,究其原因,目前的文化消费市场发展尚不规范、文化产业发展尚未形成规模,产品缺乏创新,模仿、盗版现象猖獗,文化消费尚未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张颐伍认为,生活压力的增大是制约我国文化消费的因素之一。多数成年人除了养家糊口外还要买房、买车,今天刚发的工资,说不定明天就被要支付的房屋或汽车贷款“掠夺一空”。成年人随着年龄不断增长,几乎全部的时间都用来工作或照顾老人及孩子,很少能抽出时间来参与文化消费。《2005年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通过对全国21个大城市,2万余人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居民的休闲活动集中在:去公园、看休闲消遣类书籍、打羽毛球、登山、打麻将、种花盆栽、打游戏机七项活动上,既简便易行又花费低廉,这说明,提升我国整体的文化消费数量和质量还任重道远。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事司张沁等专家表示,文化消费是经济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提高的历史趋势和必然选择。我国的文化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但同时也存在众多不利于其发展的制约因素。他们建议,培养人们形成健康的、高品位的文化消费观念,一方面生产出大量真正有价值的文化消费品;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教育和有效的引导,提高消费主体的审美水平与精神境界。张晓明表示,首先应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培养文化消费主体。在中小学中增加美术、音乐等课程的比重,全面开展素质教育,使孩子从小养成精神文化消费的习惯。二是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消费市场的制度建设。我国优良的文化资源大量集中于国有文化单位,现行文化管理体制也还是政府主办和政府垄断性质,文化产品生产和流通环节多,投资风险大,阻碍了大量社会资本不能进入文化投资领域。目前,文化主管部门应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化,为不同所有制企业营造一个公平、公正、透明的体制和政策环境,维护文化消费市场的正常秩序,不该管的不要管,不该控制的不要控制。张颐伍建议,政府应当增加对文化消费基础设施的投入,并尽量让老百姓无偿使用。现在老百姓对图书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往往图书馆的设立比较分散,老百姓想阅读都只能就近买份报纸或上上网。而在日本,每一个社区内都有自己的小图书馆,大家在阅读的同时也增进了邻里间的感情。再者,我国现有的文化馆、文化站也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张颐伍建议,提升文化消费,我们可以发挥社区的力量,多在社区里增添公共的文化设施,使更多人能够有时间参与文化消费。文化消费作为在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方面的支出和消费活动,已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近日,一项对近年来的文化消费指数做的跟踪调查发现:在文化总量上,虽有一些地方呈现攀升的势头,但总体上还是偏低;另外,在消费结构上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娱乐性、享受性、消遣性的精神文化消费占的比例偏大,而发展性、智能性文化消费却表现不足。文化消费结构的这种变化及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值得我们分析和研究。文化消费尤其是教育性消费的投入,目的是为了换取知识,赢得不断进取有为的智力支撑。对一个民族来说,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主体精神,是整个民族文化的灵魂和升华。而这种民族精神的形成和铸就,并不是一味地凭借人的主体意识觉醒就能实现的,还得需要通过勤奋学习、兼收并蓄,才能演化为国人的文化性格。高尔基这样说过:“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过程,实际上是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培根说得更直接:“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这种人格不仅是单指个体的人格,也是一个民族的群体人格和精神气息。文化消费与物质消费不同,主要是在生理需求以外寻求精神依托,它是一种心理需求,而这种心理上的需求,并不是出于人的生物性本能,而是受文化环境和社会文化意识的影响而产生的。它既是一种有形的习惯,更是一种无形的信仰。古代虽然没有“文化消费”一词,但在我国几千年的文化历史中,同样有着许多关于读书与进取的论述,也流传着很多这方面的故事。这些宝贵的传统,至今仍有顽强的生命力,对一个人自强不息进取精神的形成,对一个民族发愤图强精神的支撑,以至于对我们民族社会政治的影响,可谓深远而巨大。当今之世界,科技日新月异,信息、技术、知识不断发展。在这种形势下,偏低水平的文化消费,结构失衡的文化消费,就意味着可能在国际竞争中落后,甚至被淘汰。没有进取精神的民族,是非常可悲而危险的。文化消费如同一把尺子,能衡量出一个民族的进取精神和状态。因此,大力提倡健康的结构合理的文化消费,提高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是实施文化战略的关键一环。为此,就需要我们充分开发和利用市场优势,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加大对文化馆、图书馆、少年宫、纪念馆等设施的人力和财力投入,丰富居民文化消费的场所与资源,建设品位高雅、风格鲜明、科技含量高的现代文化设施,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真正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从创造作品到提供体验,从单向传播到双向互动,体验式文化消费为文化产业提供了新思路,开辟了新天地。消费文化,是指在经济和技术发展导致的全球竞技运动中,消费本身已经成为文化的一种主导力量,因而具有文化特征。用鲍德里亚的话说,当今社会“消费”不是一种附属于生产的消极行为,而是成为“生产力的一种有组织的延伸”。消费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人们在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社会生活以及消费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消费行为和消费环境的总和。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创造性的并经过实践检验的优秀成果的结晶,是社会文明的内在本质。然而很多人把一些非文化、反文化的东西归结为文化,这是非常荒谬的。消费文化包括物质消费文化、精神消费文化和生态消费文化,它是社会文化一个极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在消费领域所创造的优秀成果的结晶,是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政治制度、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人们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居民的整体素质等都对消费文化有重要的影响。消费主义是在西文国家曾经出现过的一种消费思潮,它极力追求炫耀性、奢侈性消费,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并以此作为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所在。这与消费文化恰好是背道而驰的,是反文化的东西,是“文化垃圾”。因此尹世杰教授专门撰文指出:“要为消费文化正名,要弘扬消费文化、反对消费主义、要充分发挥消费文化的作用”。消费文化是文化在消费领域的渗透与发展,消费文化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它的提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进一步加强对消费文化学的研究,进一步发挥消费文化对消费从而对生产、对经济发展的引导作用,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今后的重要任务。"消费文化",是指直接进入文化消费领域、满足人们日常文化需要的产品和活动,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