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史课程教学大纲_第1页
中国戏曲史课程教学大纲_第2页
中国戏曲史课程教学大纲_第3页
中国戏曲史课程教学大纲_第4页
中国戏曲史课程教学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戏曲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wx0360702课程名称:中国戏曲史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学分数:3学时数:54二、教学目的本课程是关于中国戏曲发展历史的认知性学习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对中国戏曲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过程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对每一个历史阶段的戏曲思潮、戏曲创作状况和主要戏曲作家、作品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对中国戏曲历史与理论能够整体把握,使学生能够掌握中国戏曲发展历史和戏曲发展的基本规律,树立戏曲理论及作品学习和创造的信心,为学生进行戏曲理论研究和创作作必要的准备。三、课程内容及要求第一章戏曲的起源与成熟第一节中国戏剧的起源【课时】:2学时1.教学要求了解中国戏曲的始源——原始歌舞,掌握原始歌舞的面貌、本质及戏曲质素。了解早期戏曲出现的历史背景,表演情况、类型,掌握流传下来西周最早的戏曲《大武》、第一部文人创作的宗教剧《九歌》、了解傩的表演、理解早期戏曲演员巫觋及优。2.教学重点原始歌舞表演情况及本质;《大武》、《九歌》、傩3.教学内容一、原始时代歌舞原始歌舞的表演情况及文献记载和考古支持原始歌舞的本质原始歌舞的共同特征和基本形态二、上古歌舞的戏曲质素诗歌舞的综合混合整一的美学取向原始歌舞与戏曲的不同三、先秦歌舞和《大武》《诗经》三百篇、先秦歌舞类型西周宫廷大戏《大武》:《大武》的内容、英雄主题的出现、演出情形四.《九歌》及巫与优巫觋创造出的宗教剧《九歌》:每场内容、人物形象、表演情况傩的表演巫与优的由来、种类第一章戏曲的起源与成熟第二节自秦汉至五代的戏曲1.教学要求掌握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戏曲发展情况,唐代“传奇”及“转变”的出现,了解西域及域外表演艺术的传入对中国戏曲的影响。2.教学重点《东海黄公》、《踏谣娘》、《参军戏》、唐大曲3.教学内容一、秦汉百戏与角抵戏秦汉戏曲发展的社会环境百戏表演特点《西京赋》记载的《总会仙唱》、《东海黄公》《总会仙唱》表演情况《东海黄公》表演情况及在戏曲史中的地位汉“乐府”职能二、魏晋南北朝的歌舞戏和优戏歌舞相兼的小戏与优人之戏——滑稽戏成为魏晋南北朝两大戏曲类型歌舞小戏:《公莫舞》、《礼毕》、《上云乐》、《大面》、《拨头》、《踏摇娘》优戏:《辽东妖妇》、《弄周臣》、《许胡克伐》三、初级戏曲之大盛——隋唐五代的歌舞戏和参军戏胡汉文化的融合隋唐歌舞强戏曲弱的原因唐代《踏摇娘》的变化《参军戏》的盛行——优戏即滑稽戏的变体,《参军戏》演出形式、主要剧目,女艺人的表演班社组织的出现梨园、“梨园弟子”隋唐歌舞世俗化倾向唐“大曲”三段式结构、歌词,音乐结构形式——联套“传奇”、“转变”的出现对以后戏曲的影响四、西域及域外表演艺术的传入汉唐文化盛世造就的戏曲兼容并包的恢弘气度第二章成熟戏曲形态的出现——宋金戏曲1.教学要求了解本时期戏曲发展时代背景,形成原因及演出特点,掌握宋杂剧结构特点,理解金院本及永嘉杂剧形成及特点,掌握永嘉杂剧及其最高成就——《张协状元》。2.教学重点宋杂剧、金院本、永嘉杂剧及其最高成就——《张协状元》3.教学内容一.宋杂剧及其特点北宋时杂剧与歌舞百戏的疏离宋杂剧结构艳段和散段的内容:滑稽戏、歌舞戏优秀演员演出场所:“瓦子”、“勾栏”二.金院本概况名称由来形成原因考古资料所体现的金院本演出概况,副净色的重要地位金后期“院本名录”金院本角色、行当、体制、演出场所三.南宋永嘉杂剧概况永嘉杂剧诞生背景又称“南曲戏文”《张协状元》第三章元杂剧与南戏第一至第四节1.教学要求元代杂剧是中国戏曲的黄金时代,了解元杂剧生存的社会文化背景,掌握元杂剧体制特点,了解元杂剧的总体特征,掌握元代元曲代表作家及作品,包括元曲四大家及其作品,及王实甫《西厢记》的艺术成就,了解元杂剧舞台艺术特点及衰落原因。2.教学重点元杂剧体制特点、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的《窦娥冤》、《蝴蝶梦》、《救风尘》、《望江亭》;马致远的《汉宫秋》;郑光祖的《倩女离魂》;白朴《梧桐雨》。王实甫《西厢记》3.教学内容一、元杂剧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二、元杂剧的体制特点三、元杂剧的代表作家和作品元杂剧总体特点、组织结构、音乐形式关汉卿的《窦娥冤》、《蝴蝶梦》、《救风尘》、《望江亭》马致远的《汉宫秋》郑光祖的《倩女离魂》白朴《梧桐雨》王实甫《西厢记》第三章元杂剧与南戏第五节元代南戏1.教学要求了解南戏名称由来及与永嘉杂剧的不同,掌握明改本“四大南戏”及艺术创造的显著特点,掌握元南戏典范《琵琶记》。了解明前期戏文缘起、名称由来及戏文估量。2.教学重点“四大南戏”、《琵琶记》、明前期戏文缘起3.教学内容一、南戏的发展南戏三个历史分期元南戏与永嘉杂剧的不同二.元南戏作家与作品《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明改本“四大南戏”的艺术创造《琵琶记》的辉煌成就南戏的舞台面貌:角色、念白、做工、舞台时空的处理。第三章元杂剧与南戏第六节元代的舞台成就——理论与舞台成就1.教学要求了解元代戏曲理论著作。元杂剧的创演活动2.教学重点胡祗遹论杂剧表演3.教学内容一、元代戏曲理论溯源二、元代戏曲理论著作概述三、元杂剧的舞台艺术角色行当体制、演出方式、表演基本手段,念白的从属地位,身段动作,舞台美术第四章明代戏曲第一节明初戏曲声腔演变1.教学要求了解各种地方戏曲的发展概况;掌握秦腔、昆曲、川剧、京剧、话剧等剧曲的艺术特点。2.教学重点秦腔五家戏馆秦腔之板眼与腔调昆腔之成立3..教学内容一、秦腔:秦腔发源秦腔五家戏馆(易俗社、正俗社、三意社、秦钟社、牖民社)秦腔之板眼与腔调二、昆曲:昆腔之成立(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昆腔、魏良辅、梁伯龙)明清两代之昆曲昆腔之衰三、河南梆子:起源四征卫辉府梆子角色、板别、乐具黑头(梆子班之黑头,以包黑子得名,皮黄班之铜锤,以徐延昭之铜锤得名。)第四章明代戏曲第二节明代的杂剧创作(上)第三节明代杂剧创作(下)1.教学要求了解明杂剧形成原因;理解明杂剧的艺术成就;掌握主要作家及主要作品。2.教学重点明杂剧体制;明杂剧的主要作家和作品。3.教学内容一、明杂剧特点:音乐体制、短剧型制二、艺术成就主要作家作品:元入明的作家;生于明长于明的作家朱有燉《曲江池》、《义勇辞金》、康海《中山狼传》、徐渭《四声猿》《女状元》、冯惟敏《僧尼共犯》、徐复祚《一文钱》、王衡《郁轮袍》第四章明代戏曲第四节明代传奇创作(一)第五节汤显祖与“临川四梦1.教学要求了解传奇出现的社会背景,体制及代表作家作品,掌握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牡丹亭》的思想意义和艺术成就,理解沈璟。2.教学重点“临川四梦”、《牡丹亭》3.教学内容一.概述传奇体制,不同于南戏之处社会环境、三个艺术流派、声腔系统二.传奇作家及作品概况第四章明代戏曲第六节晚明其他戏曲作家作品第七节沈璟和吴江派“汤沈之争”1.教学要求了解发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曲律派。2.教学重点汤沈之争3.教学内容一、沈璟及其戏曲贡献二、沈璟创作分析三、吴江派四、汤沈之争第四章明代戏曲第八节明代的戏曲成就——舞台成就、理论成就1.教学要求了解明清传奇的舞台演出和舞台美术2.教学重点表演的进展,服饰化装概貌3.教学内容一、传奇的舞台演出二、戏班及演剧形式三、角色行当四、人物形象塑造五、舞台美术第五章清代戏曲第一节至第二节清代戏曲声腔的繁荣1.教学要求了解以高腔、秦腔、弦索腔为代表的地方声腔在各地广为流传,与当地的声腔结合,形成了新的地方戏。2.教学重点清廷的戏曲演出3.教学内容一、北方的地方声腔二、南北复合腔种与皮黄三、清廷的戏曲演出四、主要地方剧种介绍第五章清代戏曲第三节明末清初戏曲1.教学要求了解清前期:社会环境、李玉为代表的苏州作家群出现、创作主导情绪。2.教学重点《清忠谱》3..教学内容一、李玉、苏州作家群的主要作品二、李渔的“十种曲”三、吴伟业《临春阁》《通天台》、尤侗“杂剧五种”第五章清代戏曲第四节南洪北孔1.教学要求掌握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的艺术特色及艺术成就。2.教学重点《长生殿》主题的复杂性;《桃花扇》的悲剧意蕴3.教学内容一、《长生殿》的创作历程《沉香亭》---《舞霓裳》----《长生殿》:《长生殿》三易其稿主题的复杂性二、《桃花扇》的主旨: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三、《桃花扇》的悲剧意蕴第五章清代戏曲第五节清代中期戏曲及“花雅之争”1.教学要求了解清代中期戏曲概况,了解花雅之争的实质。教学重点花部与雅部的音乐体制、花雅之争的结果和影响3..教学内容一、清代中期戏曲概况二、唐英《古柏堂传奇》三、杨潮观《吟风阁杂剧》四、蒋士铨的戏曲创作五、方成培《雷峰塔》六、花雅之争第五章清代戏曲第六节京剧的形成1.教学要求了解京剧的衍变过程2.教学重点“三鼎甲”与京剧的确立3.教学内容一、京剧的形成二、京剧的兴盛三、京剧的四大行当四、京剧的四大名旦第五章清代戏曲第七节清代戏曲舞台成就1.教学要求了解清代中期戏曲概况,了解花雅之争的实质。2.教学重点花部与雅部的音乐体制、花雅之争的结果和影响3.教学内容一、清代中期戏曲概况二、唐英《古柏堂传奇》三、杨潮观《吟风阁杂剧》四、蒋士铨的戏曲创作五、方成培《雷峰塔》六、花雅之争第五章清代戏曲第五节清代中期戏曲及“花雅之争”1.教学要求了解清代戏曲音乐与舞台体制的变革2.教学重点板腔变化体音乐体制的体征、李渔的《闲情偶寄》3.教学内容一、联曲体与板腔体二、表演艺术的精进三、扮相艺术的提高四、戏班的组织五、剧场的兴盛六、理论的完善五、课程要求及教学策略、方法和手段建议教学过程需要借助多媒体演示相关教学图片和视听资料。选择经典剧目的经典片段,让学生参加戏曲表演和研究实践。戏曲史教学需要的教改方法包括:1.理论教学与戏曲艺术实践相结合;2.课堂讲授与多媒体视听教学相结合。六、基本教材和学习参考书1.徐慕云.中国戏曲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2.叶长海,张福海.中国戏曲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3.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4.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5.陈多,叶长海.中国历代剧论选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