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高三三模语文试题_第1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高三三模语文试题_第2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高三三模语文试题_第3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高三三模语文试题_第4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高三三模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届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梦在科学世界被视作是一个模糊、有争议、难以探究甚至无法探究的话题。幸运的是,近年

来取得的一些技术进步提高了我们研究睡眠的可能性。

高密度脑电图技术相较于传统的脑电图有了明显的改善,科学家能在一顶脑电帽上装配多达256个电

极。除了能够达到出色的时间分辨率,该技术还能通过“信源模型”,即利用数学算法计算出产生大脑活

动的源头,实现大脑不同区域的电活动的高精度可视化,因此,在任何给定时刻,研究人员都能够通过高

密度脑电图了解到大脑皮层的哪些区域正处于活动状态。

近年来,科学家利用诸如高密度脑电图和颅内记录等技术来近距离观察神经元之后发现,通常用于表

征睡眠的慢波并不会在大脑的所有区域同时产生,而是局限于部分区域,而其余区域则观察不到。换句话

说,在某些时刻,大脑的部分区域可以被认作是“清醒的”,而与此同时,其他区域却在“睡觉”。梦游

就是一个“半睡半醒”状态的极端例子,它发生在深睡阶段,梦游者虽然能够活动,但大脑并不完全清醒。

人类自身的生理条件也能让睡眠和清醒两种状态混合在一起。比如,当一夜的睡眠即将结束时,大脑

的某些区域已经醒了,而其他区域仍表现为睡眠状态才有的慢波。

同时,科学家招募了一批健康的志愿者参与实验,他们愿意分享自己的梦境,并同意睡在实险室里。

研究的第一阶段,志愿者在家睡觉,并被要求记录下每次睡醒前脑海里的最后片段。研究的第二阶段,志

愿者在实脸室里过夜。到了晚上,志愿者戴上高密度脑电图的专用脑电帽,进入一间没有窗户的隔音房间

睡觉。研究人员在另一个房间里,观察计算机屏幕上志愿者大脑活动的波形变化。每隔15至30分钟,一

名研究人员就会利用计算机发出声音来唤醒志愿者,并通过对讲机询问他们最近一次做梦的内容。

在长达五年的实验中,这些科学家重复了近一千次唤醒过程,并记录下了数百条与梦有关的信息。志

愿者描述的梦境五花八门,令人惊叹。但有时,志愿者报告他们没有做任何梦,就好像从完全无意识的状

态中醒来。并且,这种情况不单单发生在深睡阶段,也会发生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这些观察为我们研究与意识相关的大脑活动提供了独特的机会。梦可以被视作意识的一种特殊表现形

式,会在我们与外界失去联系时出现。做梦时,大脑可以在不受环境刺激的情况下创造一系列画面。尽管

梦境是虚构的,但梦中的经历与我们白天清醒时的经历有诸多相似之处——梦中我们也会看见图像、听见

声音,也会思考和感受情绪。在睡眠过程中,有时大脑会陷入无意识状态,因此我们可以参照意识活动进

一步了解大脑是如何在睡眠中运作的。换句话说,我们能够研究与意识相关的大脑神经元。

(摘编自《我们为什么会做梦》,光明网)

材料二:你是否有这样的感觉,经常在梦中经历危机,包括战斗,被追杀、赤身裸体,跳下悬崖溺水

等等,其实这是一种模拟行为,芬兰的认知心理学家安蒂认为,在人类的快速眼动睡眠阶段(REM)出现

类似模拟逃跑的过程其实是一种行为遗留。进化心理学观点是,在梦中模拟逃跑是一种人类从未消失的生

存本能,做梦的时候好比在夜间,而在夜间逃跑毫无疑问是最安全的逃跑时间,可以认为梦是一种适应进

化威胁的过程,在梦境中模拟逃跑有助于我们在现实中脱离危机。

美国加州理工记忆研究所曾进行一项实验,在白天将一只小白鼠放入人造迷宫中,让它在迷宫中待一

整天,记录下小白鼠在不同位置的神经冲动状态,到了晚上小白鼠睡眠过程中,发现了小白鼠的神经冲动

模式与白天接近,其实这是小白鼠在梦中回忆迷宫细节的过程,于是心理学家们得出结论,动物包括人类

在梦境中具有极强的学习能力,我们在梦境中处理有效信息的能力远超出白天。人类的记忆能力理论上没

有限制,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大脑会对信息进行筛选,是如何筛选的呢?在白天,你接受了大量的信息,

包括新的人物形象,生活细节,显然我们无法完整的记忆,梦境则是一个回忆整理的过程。

20世纪90年代,心理学家米奇森提出了一个在当时极具争议的理论:人类做梦的本质是为了快速遗忘。

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大多数时候,我们会很快忘记梦境内容,因为大脑会帮助你遗忘。他认为大脑可以看做

一台电脑,在白天,我们的大脑接受各种各样的数据,但是它对数据的处理方式是固定的,到了晚上我们

睡觉的时候,大脑开始接受随机数据,而白天的处理方式不再适用,而只有通过梦境建立随机的处理方式,

所以梦境具有随机信息处理功能,是大脑的关键程序,遗忘则是正确的执行过程。

研究梦境的心理学家哈德曼在讨论情绪学习过程中,提出了一个猜想,他认为,做梦的过程可以理解

为人类大脑对一些复杂情绪进行处理的过程,而梦境确实是一个比现实更加安全的地方,在现实不敢建立

的连接都可以在梦境中实现,在我们看来梦境内容是妄想,其实是大脑具有防御性的决定,那么是否可以

借助梦境这个特性来进行绝对安全的情绪治疗,梦境是一个缺乏压抑感、心理防御不足的场所,心理治疗

也是最有效的。

(摘编自《梦境定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脑部分区域在睡眠过程中持续保持清醒状态,而其他区域处于睡眠状态。

B.一夜睡眠行将结束时,自身的生理条件能让睡眠和清醒两种状态混合在一起。

C.有些心理学家认为,在梦中模拟逃跑其实是一种人类从未消失的生存本能。

D.米奇森认为做梦实则为了快速遗忘,遗忘是对梦境随机处理信息的正确执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高密度脑电图技术获得全面突破,对于睡眠与梦的研究就会有跨越式进步。

B.梦游者在大脑并不清醒的状态下还能够进行活动,是因为梦游发生在深睡阶段。

C.既然梦中的经历与我们白天的经历酷似,那么人们无法梦到自己未做过的事情。

D.对睡眠中的大脑意识活动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大脑在睡眠中的运作情况。

3.梦境是回忆整理信息的过程,人在梦境中有极强的学习能力。下列选项中不能对美国加州理工记忆研究

所的这一研究结果进行有效支持的一项是()

A.深度睡眠期间,大脑中会产生一种速度较慢的生物电波,其生成机制和记忆的产生机制相似,所以能起

到整理信息的作用。

B.门捷列夫日夜思索元素排列规律问题,陷入梦境:看到一张表,元素们纷纷对应格子落入。这便是元素

周期表的理念由来。

C.睡眠充足对人来说很重要,好的睡眠能够让人保持精力充沛,让人的思维更加敏捷,调节心理状态,提

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D.瑞士伯尔尼大学一项梦境学习的研究证实,如果做梦的人在梦中训练投掷硬币,他们醒来就能更准确地

把硬币投到杯子中•

4.材料一阐述睡眠研究的新进展。请梳理其行文脉络。

5.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奇幻瑰丽的诗句写了一个梦。假定李白的确做了这个梦,请结合上述两则

材料解释其梦境。

【答案】1.A2.D3.C

4.①首先介绍梦境研究中运用高密度脑电图新技术,发现在睡眠过程中大脑部分区域是“清醒的”。②其

次对科学家招募志愿者进行长达五年有关睡眠的研究实验进行介绍。③最后阐述该实验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能够有助于研究与意识相关的大脑神经元。

5.①梦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梦中经历和现实经历有诸多相似。李白的梦境亦是现实反映,梦中仙境的奇

异瑰丽亦是反映长安翰林供奉时的荣华辉煌,路途之艰险也是现实仕途坎坷、人生磨难的影射。②梦是一

种适应进化威胁的过程,在梦境中模拟逃跑有助于我们在现实中脱离危机。李白在梦中“一夜飞度镜湖

月"''须行即骑访名山”等,在梦境中的逃离是一种本能反应,是为逃离现实危险艰难的处境,用远离现

实的办法来表达对权贵的鄙夷和不妥协。③梦境具有随机信息处理功能,是大脑的关键程序,帮助大脑进

行遗忘。李白的梦境奇妙瑰丽,是在对大量随机信息进行处理,营造出超乎寻常的奇幻梦境,同时也是对

现实中无价值的信息和情绪的遗忘。④做梦是人类大脑对一些复杂情绪进行处理的过程,借助梦境这个特

性可以进行绝对安全的情绪治疗。李白在现实中的坎坷与磨难,陷入忧虑畏惧愤懑情绪,通过梦境进行情

绪治疗,最后体悟人生哲理,表达对现实的反抗,对自由的向往,从而走向积极状态。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大脑部分区域在睡眠过程中持续保持清醒状态”说法错误。材料一第三段原文说“在某些时刻,大脑

的部分区域可以被认作是‘清醒的',而与此同时,其他区域却在睡觉”,“在某些时刻”被认作是“清

醒”的,不能理解为大脑部分区域“持续保持清醒”的状态。

故选Ao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只要高密度脑电图技术获得全面突破……就会有跨越式进步”以偏概全,材料一第二段中说“近年来

取得的一些技术进步提高了我们研究唾眠的可能性”,而不是唯一充分条件,更何况高密度脑电图只是技

术之一,并非唯一的技术。

B.“是因为梦游发生在深睡阶段”强加因果,梦游者能进行活动确实发生在深睡阶段,但其原因在于大脑

一部分区域“睡觉”的同时,还有一部分区域“可以被认作是‘清醒的'",是“半睡半醒”极端状态。

C.“既然梦中的经历与我们白天的经历酷似……无法梦到自己未做过的事情”推论绝对,材料一最后一段

只说到“尽管梦境是虚构的,但梦中的经历与我们白天清醒时的经历有诸多相似之处”,所以并不意味着

没做过的事情不会梦到。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选项强调的是睡眠对保持身心健康和改善精力状态的重要作用,而并非梦境是材料中所论述的对信息

“回忆整理”的过程,“人在梦境中具有极强的学习能力”,因此不能有效支持观点。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材料一共七段,其中一到四段通过“高密度脑电图技术相较于传统的脑电图有了明显的改善……在任何给

定时刻,研究人员都能够通过高密度脑电图了解到大脑皮层的哪些区域正处于活动状态”“通常用于表征

睡眠的慢波并不会在大脑的所有区域同时产生,而是局限于部分区域,而其余区域则观察不到”“在某些

时刻,大脑的部分区域可以被认作是‘清醒的“人类自身的生理条件也能让睡眠和清醒两种状态混合

在一起”等内容,首先介绍梦境研究中运用高密度脑电图新技术,发现在睡眠过程中大脑部分区域是“清

醒的”。

第五、六两段则主要是介绍科学家有关睡眠的研究实验。从这两段的“科学家招募了一批健康的志愿者参

与实验,他们愿意分享自己的梦境,并同意睡在实验室里……”“在长达五年的实验中,这些科学家重复

了近一千次唤醒过程,并记录下了数百条与梦有关的信息”等内容,可以总结出对科学家招募志愿者进行

长达五年有关睡眠的研究实验进行介绍。

最后,作者在第七段中通过“这些观察为我们研究与意识相关的大脑活动提供了独特的机会”“在睡眠过

程中,有时大脑会陷入无意识状态,因此我们可以参照意识活动进一步了解大脑是如何在睡眠中运作的。

换句话说,我们能够研究与意识相关的大脑神经元”可知,此段阐述该实验研究的意义和价值,能够有助

于研究与意识相关的大脑神经元。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从材料一最后一段“尽管梦境是虚构的,但梦中的经历与我们白天清醒时的经历有诸多相似之处一一梦中

我们也会看见图像、听见声音,也会思考和感受情绪”可知,梦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梦中经历和现实经

历有诸多相似。所以李白的梦境亦是现实反映,在该诗中,作者描写大量仙境的奇异瑰丽的景象和路途的

艰险,这可以看作反映作者在长安任翰林供奉时的荣华辉煌的生活经历和后来在现实中仕途坎坷、人生磨

难的影射。

从材料二第一段中“进化心理学观点是,在梦中模拟逃跑是一种人类从未消失的生存本能,做梦的时候好

比在夜间,而在夜间逃跑毫无疑问是最安全的逃跑时间,可以认为梦是一种适应进化威胁的过程,在梦境

中模拟逃跑有助于我们在现实中脱离危机”可知,梦是一种适应进化威胁的过程,在梦境中模拟逃跑有助

于我们在现实中脱离危机。所以,在该诗中李白也描写了大量梦境中的逃离景象,如“一夜飞度镜湖

月”“须行即骑访名山”等,这是作者用远离现实的办法来表达对权贵的鄙夷和不妥协。

从材料二第三段“心理学家米奇森提出了一个在当时极具争议的理论:人类做梦的本质是为了快速遗忘。

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大多数时候,我们会很快忘记梦境内容,因为大脑会帮助你遗忘”“只有通过梦境建立

随机的处理方式,所以梦境具有随机信息处理功能,是大脑的关键程序,遗忘则是正确的执行过程”可知,

梦境具有随机信息处理功能,是大脑的关键程序,帮助大脑进行遗忘。而李白在诗中所描写的奇妙瑰丽的

梦境,是其大脑在对大量随机信息进行处理后,是对现实中无价值的信息和情绪的遗忘,从而营造出超乎

寻常的奇幻梦境。

最后,材料二最后一段“大脑具有防御性的决定,那么是否可以借助梦境这个特性来进行绝对安全的情绪

治疗,梦境是一个缺乏压抑感、心理防御不足的场所,心理治疗也是最有效的”可知,做梦是人类大脑对

一些复杂情绪进行处理的过程,借助梦境这个特性可以进行绝对安全的情绪治疗。而李白在现实中的坎坷

与磨难,陷入忧虑畏惧愤懑情绪,通过梦境进行情绪治疗,最后体悟人生哲理,表达对现实的反抗,对自

由的向往,从而走向积极状态。

(二)现代文阅读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泰格特(澳大利亚)

在一家医院的病房里,曾住过两位病人,他们的病情都很严重。这间病房十分窄小,仅能容得下他们

俩。病房设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门通向走廊,透过窗户可能看到外界。

其中一位病人经允许,可以分别在每天上午和下午起身坐上一个小时。这位病人的病床靠近窗口。而

另一位病人则不得不日夜躺卧在病床上。当然,两位病人都需要静养治疗。使他们感到尤为痛苦的是,两

人的病情不允许他们做任何事情借以消遣,既不能读书阅报,也不能听收音机、看电视……只有静静地辅

着。

而且只有他们两个人。

噢,两人经常谈天,一谈就是几个小时。

他们谈起各自的家庭妻小,各自的工作,各自在战争中做过些什么,曾在哪些地方度假,等等。每天

上午和下午,时间一到,靠近窗户的病人就被扶起身来,开始一小时的仰坐。

每当这时,他就开始为同伴描述起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渐渐地,每天的这两个小时,几乎就成了

他和同伴生活中全部内容了。

很显然,这个窗户俯瞰着一座公园,公园里面有一泓湖水,湖面上照例漫游着一群群野鸭、天鹅。公

园里的孩子们有的在扔面包喂这些水禽,有的在摆弄游艇模型。一对对年轻的情侣手挽着手在树阴下散步。

公园里鲜花盛开,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还有五彩斑斓、争相斗妍的牡丹花和金盏草。

在公园那端的一南,有一块网球场。有时那儿进行的比赛确实精彩,不时也有几场板球赛,虽然球艺

够不上正式决赛的水平,但是,有得看总比没有强。那边还有一块用于玩滚木球的草坪。公园的尽头是一

排商店。在这些商店的后边,闹市区隐约可见。

躺着的那位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

描述仍在继续:一个孩童怎样差一点跌入湖中,身着夏装的姑娘是多么美丽动人。接着,又是一场扣

人心弦的网球赛。他听着这栩栩如生的描述,仿佛亲眼看到了窗外所发生的一切。

一天下午,当听到一名板球队员正慢悠悠地把球击得四处皆是时,不靠窗口的病人,突然产生了一个

想法: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有幸能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呢?他

为自己会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竭力不再这么想。

可是,他愈加克制,这种想法却变得愈加强烈,直到几天以后,这个想法已经进一步变为紧挨着窗口

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他白昼无时不为这一想法所困扰,晚上,又彻夜难眠。结果,病情一天天加重了,

医生们对其病因不得而知。

一天晚上,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这时他的同伴突然醒来,开始大声咳嗽,呼吸急促,时断时

续,液体已经充塞了他的肺腔,他两手摸索着,在找电铃的按钮,只要电铃一响,值班的护士就会立即赶

来O

但是,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住呢?

痛苦的咳嗽声打破了黑夜的沉静。一声又一声卡住了停止了直到最后呼吸声也停止了。

另一位病人仍然继续盯着天花板。

第二天早晨,医护人员送来了漱洗水,发现那个病人早已咽气了,他们静悄悄地将尸体抬了出去,丝

毫没有大惊小怪。

稍过了几天,似乎这时开口已经正当得体。剩下的这位病人就立刻提出是否能让他挪到窗口的那张床

上去,医护人员把他抬了过去,将他舒舒服服地安顿在那张病床上,接着他们离开了房,剩下他一个静静

地躺在那儿。

医生刚一离开,这位病人就十分痛苦地挣扎着,用一支胳膊肘支起了身子,口中气喘吁吁他探头朝窗

口望去。

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文本二:

突转式逆向构思法,简而言之,即“蓄势于前,突转于后”,也就是先写顺势的直线发展,似乎文章

要按照这一发展趋势结束,但当顺势发展到关键之处,突然来一个大转折,“涌出一个动人肺腑的高潮来”,

以完全出乎意料的方式终篇。蓄势要蓄足,转折要转陡。以流水作比,蓄势好比提高水位,加大落差,飞

流直下,更为有力,激起更大的浪花。这样的突转,才能获得充分的表现力。

顺逆法也是一种使文章曲折生姿的妙法,它是通过对顺势与逆势的巧妙安排,造成文章波澜迭起、起

伏变化、曲折生姿的写法。顺势,即顺着事物某种发展趋势来写;逆势,即写与顺势相反的趋势。“文似

看山不喜平。”创作时应当精心构思,巧妙安排,表现出情节的顺势逆势,并使之错落相间,相辅相成。

值得注意的是:在顺逆法构思中,顺势和逆势的出现,必须符合“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原则,不能违

背生活的逻辑,去编造荒诞不经的情节,否则,效果会适得其反。

顺逆法与突转法有相似之处,更有区别。二者都有逆转出现,但顺逆法是把顺势和逆势错落相间地进

行安排,使文章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突转式则是先写一个又一个的顺势,最后来一个逆转,蓄势于前,

突转于后。

(摘编自海珠儿《谈逆向构思法》)

6.下列对文本一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窗”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且意蕴丰富,既可指病房的窗,也可指心灵之窗,透过它可以看到两个病人

不同的内心世界。

B.靠窗病人死了,医护人员“静悄悄地将尸体抬了出去,丝毫没有大惊小怪”,这一细节表现了医护人员

对生命的麻木冷漠。

C.靠窗的病人看到的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却向病友描述了一个多彩的世界,这说明他对生活充满热情,

体贴关心他人。

D.小说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通过细致的心理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冲突,以此来推动情节发展,并揭

露人性的弱点。

7.依据文本二,下列对文学作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荷花淀》中先写女人们探夫归来遇敌,将紧张的气氛推到极致,然后写伏击获胜,属于典型的突转式

逆向构思法。

B.《老人与海》中写桑地亚哥老人一次又一次与对手搏斗,最后却落得一无所有,即是用一个又一个顺势

为最后逆转蓄势。

C.《促织》中成名之子魂化促织的情节看似荒诞不经,属“意料之外”,却符合鬼怪志异小说的情境设定,

在“情理之中”。

D.《氓》中先写女主人公对“氓”的热烈情感,再写婚后的不幸以致决绝分手,形成情节突转,具有极强

的感情冲击力。

8.请简要分析小说《窗》中不靠窗的病人的心理变化过程。

9.小说《窗》“蓄势于前,突转于后”的情节安排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答案】6.B7.C

8.①开始听同伴生动地描述所“见”时非常享受,愉悦陶醉;②刚产生嫉妒心时感到惭愧;③随着嫉妒心

的膨胀产生怨愤;④同伴发病生命垂危时,矛盾挣扎;⑤发现窗外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时,惊愕(困惑/惭

愧/悔恨)。

9.①从人物形象看,在蓄势与突转中,以靠窗病人善良直诚,反衬另一个病人丑陋的一面。②从情节上看,

前文用靠窗病人的描述充分蓄势,最后突转,发现窗外是一堵墙,结尾骤起波澜,曲折生姿•③从主题角

度看,这样安排可以更好地表现人性的复杂,批判人性的丑恶。④从读者感受看,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心理

落差,更具冲击力。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B.“表现了医护人员对生命的麻木冷漠”错。医护人员的表现,说明靠窗病人的死是在意料之中,他们了

解病情,并不是麻木冷漠。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A.“属于典型的突转式逆向构思法”错,突转式逆向构思法是以“完全出乎意料的方式终篇”,很显然,

《荷花淀》的情节发展不符合突转式逆向构思法;

B.“用一个又一个顺势为最后逆转蓄势”错,不是“一个又一个的顺势”,而是一波刚平一波又起,“最

后逆转”也错误,并未实现“逆转”;

D.突转式是先写一个又一个的顺势,最后来一个逆转,《氓》中没有情节逆转。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心理变化的能力。

结合“躺着的那位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可知,开始

听同伴生动地描述所“见”时非常享受,愉悦陶醉;

结合”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有幸能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呢?他

为自己会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竭力不再这么想”可知,刚产生嫉妒心时感到惭愧;

结合“他愈加克制,这种想法却变得愈加强烈,直到几天以后,这个想法已经进一步变为紧挨着窗口的为

什么不该是我呢?”可知,随着嫉妒心的膨胀产生怨愤;

结合“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直到最后呼吸声也停

止了。另一位病人仍然继续盯着天花板”可知,同伴发病生命垂危时,他在同伴痛苦的挣扎中却纹丝不动,

体现他内心的矛盾挣扎;

结合“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在同伴去世后,他发现窗外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时,并没有同伴为

他描述的美好场景,而这些场景只是同伴为了他想象出来的,此时的他惊愕(困惑/惭愧/悔恨)。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情节安排的艺术效果的能力。

从人物形象看,“每当这时,他就开始为同伴描述起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躺着的那位病人津津有味

地听着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前文用了大量笔墨表现同一间病房的两个人

在描述窗外的一切时的满足与幸福,后文不靠窗的病人想得到靠窗的床位,他漠视他人,渴望占据窗口床

位,使他漠视一个生命的逝去,故事也有了矛盾冲突的戏剧性。在蓄势与突转中,以靠窗病人善良直诚,

反衬另一个病人丑陋的一面。

从情节上看,前文用来大量笔墨描写靠窗的同伴为另一个病人描述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后文不靠窗的

病人对“窗”的占有欲促使了情节的转变,“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最后突转,发现窗外是一

堵墙,结尾骤起波澜,曲折生姿。

从主题角度看,一扇窗,将病房中本不相干的两个人连在一起,两个不幸的人命运有了交集,窗也因此成

了他们共有的窥望窗外世界的平台以及精神生活的依托。转折的情节演进,运行中情节突转,不靠窗的病

人想得到靠窗的床位,故事也有了矛盾冲突的戏剧性。这样安排可以更好地表现人性的复杂,批判人性的

丑恶。

从读者感受看,情节发展需要矛盾冲突的推进,小说的主要矛盾是不靠窗病人想得到靠窗的床位,微观世

界里这一矛盾让我们看到了两个灵魂的撞击。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更具冲击力。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献帝出十二年春,关东诸将以朝廷幼冲,⅛f幽州牧刘虞宗室贤俊,欲共立为主。曹操日:

“吾等所以举兵而远近莫不响应者,以义动故也。今幼主微弱,制于奸臣,非有昌邑亡国之衅,而一旦改

易,天下其孰安之!诸君a知,我自西向。”初,荀淑有孙曰或,闻曹操有雄略,乃去绍从操,目:“宜

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今率与旋轸,东京榛羌,义士有存本之思,兆民怀

感旧之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人望,大顺也。”操乃遣扬州中郎将曹洪将兵西迎天子,董承等据险拒

之,洪不得进。操引董昭并坐,问日:“今当施何计?”昭日:“将军诛暴乱,五伯之功也。今留匡弼,

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操曰:“善!”遂迂都许。诏书下袁绍,责以“地广兵多,而专自树党,

不闻勤壬之师,但擅相讨伐”。绍上书深自陈诉,患其有不便于己者,欲移天子自近,使说曹操宜徒都邮

城。操拒之。初,郭嘉往见袁绍,绍甚敬礼之。居数十日,谓绍谋臣辛评、郭图目:“袁公群欲效周公之

下士而不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吾将更举而求主子盍去乎”二人

曰:“袁氏有恩德于天下,人多归之,且今最强,去净勺冬。”嘉知其不寤,不复言,送去之。操召见,

与论天下事,喜日:“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曹操以袁绍新破,欲以其间击刘表。荀或日:“绍既

新败,其众离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若绍收其余烬,乘虚以出人后,则公事去矣。”操乃止。十月,董昭

言于曹操日:“自古以来,人臣匡世,未有今日之功;有今日之功,未有久处人臣之势者也。”乃与列侯

诸将议,以丞相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荀或以为:“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不宜如此。”

操由是不悦。或以疾留寿春,饮药而卒。

臣光目:孔子之言仁也重矣,而独称管仲之仁,岂非以其辅佐齐桓,大济生民乎!荀或佐魏武而兴之,

其功岂在管仲之后乎!而杜牧乃以为“或之劝魏武取兖州则比之高®、光②,官渡不令还许则比之楚、汉,及

事就功毕,乃欲邀名于汉代。”臣以为使魏武为帝,则或为佐命元功,或不利此而利于杀身以邀名,岂人

情乎!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第九卷》,有删改)

【注释】①高:指汉高祖刘邦。②光:指汉光武帝刘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口项的一项是()

A.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不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吾

将更举而求主/子盍去乎/

B.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不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吾

将更举而求主/子盍去乎/

C.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不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吾

将更举而求主子/盍去乎/

D.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不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吾

将更举而求主子/盍去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碉的一项是()

A.初平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銮驾,意思是天子的车驾,因有

銮铃故称銮驾,借指天子。

B.北面,旧指臣子拜君王,卑幼见尊长,文中“北面”指向北方迎立刘虞;勤王,后世多指君主的统治受

到威胁时臣子起兵救援。

C.文中“迫于董卓”和《劝学》中“善假于物也”都是被动句;文中“去将何之”和《赤壁赋》中“而今

安在哉”都是宾语前置句。

D.文中“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中的“徒”字翻译成“只,仅仅”,曹操《短歌行》中“但为君故”的

“但”也是同样的意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足颈的一项是()

A.关东诸将欲立幽州牧刘虞为主,曹操却在此时意识到道义的力量,这是他后来接受荀或等人提出的“奉

迎天子”主张的重要原因。

B.朝廷下诏责备袁绍,认为他未尽到臣子责任,为此袁绍深感压力,于是上书进行辩解,提出迁都主张以

表达忏悔之情,被曹操拒绝。

C.曹操主张在击败袁绍之后进攻刘表,但荀我却认为远征刘表会给袁绍残部喘息之机,因而主张在袁绍尚

未摆脱困境时将其一扫而平。

D.董昭建议曹操进爵国公,荀或却认为曹操应当心存汉室,这才与匡扶朝廷、安定天下的初心不相违背,

荀或因此引起了曹操的不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天子蒙尘,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遑远赴。

②将军诛暴乱,五伯之功也今留匡弼,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耳。

O

14.对于荀或,杜牧是怎样评价的?司马光对此不赞同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案】10.BILC12.B

13.①自从天子流离在外,将军首先倡导兴起义军,只因般由以东局势混乱,来不及远行迎驾。

②将军讨伐暴乱,是春秋五霸的功业。如今留下来辅佐天子,形势不利,只有请天子转移驾临到许地了。

14.①杜牧认为荀豉之死是“邀名”之举;

②司马光不赞同的理由是荀或可以凭功勋成名,选择杀身“邀名”有违人情。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袁绍只想仿效周公礼贤下士,却不懂得用人的方法。事务繁杂,却缺少重点;喜欢谋略,但又优柔

寡断。要与他共同拯救天下的大难,建立霸王之业,太困难了。我将另投明主,你们为何不离去呢?

“而不知用人之机”,“用人之机”是偏正短语作“知”的宾语,“用人”属于动宾结构,之间不可断开,

“机”后断开,排除AD;

“吾将更举而求主”,''主”作"求”的宾语,“主”后断开;“子盍去乎”,“子”是代词,对别人的

称呼,句中作主语,之前断开;排除C。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以及理解词句含义、句式的能力。

A.正确。

B.正确。

C.错误。“善假于物也”意思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不是被动句,“于”引出对象。

D.正确。“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句意:袁绍只想仿效周公礼贤下士。“但为君故”句意:只是因为您

的缘故。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提出迁都主张以表达忏悔之情”错,原文信息是“诏书下袁绍,责以“……”。绍上书深自陈诉,患

其有不便于己者,欲移天子自近,使说曹操宜徙都邺城”,可见袁绍提出迁都主张并非表达忏悔之情,只

是怕事情对自己不利而为自己辩解。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①"蒙尘",指帝王失位逃亡在外,蒙受风尘;“唱”,通“倡”,倡导;“徒”,只;“扰乱”,局势

混乱;“遑”,闲暇;

②“匡弼”,匡正辅佐;“事势”,形势;“幸”,古代指皇帝亲临(某地)。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并归纳要点的能力。

由“而杜牧乃以为'或之功魏武取兖州则比之高、光,官渡不令还许则比之楚、汉,及事就功毕,乃欲邀

名于汉代'”得出答案:(1)杜牧认为荀我之死是“邀名”之举。

由“臣以为使魏武为帝,则豉为佐命元功,或不利此而利于杀身以邀名,岂人情乎!”得出答案(2)司马

光不赞同的理由是荀啜可以凭功勋成名,选择杀身“邀名”有违人情。

参考译文:

汉献帝初平二年春季,关东诸将因为献帝年龄幼小,被董卓控制,而幽州牧刘虞是宗室中最贤明的,

准备拥立他为皇帝。曹操说:“我们这些人起兵之后远近的人没有谁不响应的原因,正是由于我们的行动

是正义的。如今皇帝年弱,被奸臣控制,没有像昌邑王刘贺那样可以导致亡国的过失,一旦你们改立别人,

天下谁能接受!你们向北边迎立刘虞,我自己向西边去尊奉皇帝。”当初,荀淑的孙子荀或,听说曹操有

雄才大略,于是离开袁绍跟随曹操,说:“自从天子流离在外,将军首先倡导兴起义军,只因宥殳山以东局

势混乱,来不及远行迎驾。如今汉献帝返回洛阳,但洛阳荒废,忠义之士有存续国家正统的想法,黎民百

姓有怀念旧王室的哀伤,真的应该借此时机,奉迎天子来顺从民心,是最顺应时势的行动。”于是曹操派

遣扬武中郎将曹洪带兵向西到洛阳迎接献帝,董承等把守险要之地阻拦曹洪,曹洪不能前进。曹操请董昭

与自己并坐在一起,问他:“现在应当采取什么策略?”董昭说:“将军讨伐暴乱,是春秋五霸的功业。

如今留下来辅佐天子,有许多不利的因素,只有请天子移驾许地这个办法最好。”曹操说:“很好!”于

是迁都许县。献帝下诏给袁绍,用“土地广阔,兵马众多,却只顾建立私党,没听说有勤王救驾的军队出

动,只是擅自互相讨伐”来责备他。袁绍上书,竭力为自己辩解,担心有对于自己不利的措施,因此想把

天子迁到离自己较近的地方,他派使者去游说曹操应当迁都到郭城。曹操拒绝了这个建议。当初,郭嘉前

往去见袁绍,袁绍很是礼遇尊敬他。过了十几天,郭嘉对袁绍的谋臣辛评、郭图说:“袁绍只想仿效周公

礼贤下士,却不懂得用人的方法。事务繁杂,却缺少重点;喜欢谋略,但又优柔寡断。要与他共同拯救天

下的大难,建立霸王之业,太困难了。我将另投明主,你们为何不离去呢?”二人说:“袁氏对天下有恩

德,很多人来归顺他,况且,如今他的势力最强,离开他将去哪里呢?”郭嘉知道他们不醒悟,没再说什

么,就离开了。曹操召见郭嘉,高高兴地说:“使我成就大业的,一定就是此人!”曹操认为袁绍才被击

败,打算利用这个间隙去进攻刘表。荀或说:“袁绍刚吃了一场败仗,士卒离心,应该乘他尚未摆脱困境

之机,立刻平定他;如果袁绍收拾残部,乘虚从后面突袭,则您的事业将付诸流水。”曹操便停止了远征

荆州的打算。十月,董昭对曹操说:“自古以来,人臣拯救国家的功劳,从来没有您今天的功业这样大;

有您今天功业的人,没有长久居于臣属的情况。”于是和列侯将领商量,认为丞相曹操应该进爵为国公,

由皇帝赐给他表示特权的九锡,来表彰曹操的特殊功勋。荀或认为:“曹公原来是为了拯救匡扶朝廷、安

定天下而发起义兵的,不应当这样。”曹操因此很不高兴。荀或因病留在寿春,喝药后而死。

臣司马光说:孔子谈到“仁”时是很慎重的,唯独称赞管仲的仁德,难道不是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

广泛地救助百姓吗?荀或辅佐曹操而使他兴起,荀战的功劳难道在管仲之下吗!可是,杜牧却认为:“荀

或在劝曹操攻取兖州时,把他比作汉高祖与光武帝刘秀;在官渡之战时不让曹操撤退回许都,还比作为楚

汉相争。等到大事已经完成,荀或才想在汉代留下尽忠的声名。”臣认为假使曹操称帝,那么荀或将成为

最大的开国功臣,荀或不选择这样的有利方式却选用牺牲生命来换取名声,难道这是人之常情吗!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西河•和王潜斋韵,

曹豳

今日事,何人弄得如此!漫漫白骨蔽川原,恨何日已!关河万里寂无烟,月明空照芦苇。

谩哀痛,无及矣。无情莫问江水。西风落日惨新亭,几人堕泪!战和何者是良筹,扶危但看天意。

只今寂寞薮泽里,岂无人、高卧闾里,试问安危谁寄?定相将有诏催公起。须信前书言犹未?

【注】①王潜斋,南宋爱国词人,遭劾无奈隐居乡间。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日事,何人弄得如此!”,词一开篇,便慷慨激昂,直截了当地严厉责问,矛头所指,不言自明。

B.“漫漫白骨蔽川原”,形容白骨遍布川野,无边无际,与曹操“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有异曲同工

之妙。

C.“谩哀痛”,空哀痛,与《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谩嗟荣辱”的“谩”相同,都包含着作者无尽的感

慨。

D.词的下片词人生发感慨,在寂寞乡野之中,已经没有高洁、有才能的士人,也没有人再关心国家安危。

16.请分析本词与姜夔的《扬州慢》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答案】15.D16.同:本词与《扬州慢》都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战争造成惨状的悲痛。异:本词

还抒发了对南宋统治者丧权误国、无所作为的讽刺;表达了对友人东山再起、挽救国家危亡的期盼。《扬州

慢》则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已经没有高洁、有才能的士人,也没有人再关心国家安危”表述错误。“只今寂寞薮泽里,岂无人、

高卧闾里,试问安危谁寄”几句中,曹豳感叹如今有才能的人被埋没于草野之间,扶危安邦的大任由谁来

担负。但下片还有着弦外之音,“高卧闾里”隐居不仕的王潜斋,正是可以负起国家安危之责的人材,而

非国无能人、无人关心国事。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从两首词的共同点看,纵观姜夔的《扬州慢》全词,行文的基调都笼罩在一种悲凉凄怆的氛围中。无论是

词人所见到的“葬麦青青”、“废池乔木”,还是在黄昏里听到的“号角”和“空城”,还是词人自身所

想到的杜牧“难赋深情”和不知亡国恨的“桥边红药”,都是一种悲剧的写照,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

战争造成惨状的悲痛。本词则化用曹操《蒿里行》诗名“百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入词,对人民横遭屠

戮的惨状满怀同情,深感悲愤,对南宋当权者昏庸腐败、丧权辱国的行径含恨不已,语带讥刺,同样表达

了对战争的厌恶,对战争造成惨状的悲痛。

从两首词的不同点看,姜夔的《扬州慢》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

十里扬州路”(杜牧《赠别》)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凉景象一一“尽葬麦青青”。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感慨。

而本词“定相将有诏催公起,须信前书犹未?”两句积极唤起处于绝望中的王潜斋,坚信他不久将东山再

起,能够象张骞一样扶危安邦,收复中原。

(三)名句名篇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借用典故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接待人才的两句诗是“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两句卒章显志,点出

“乐天安命”的思想。

(3)通过描写月亮来渲染氛围或者烘托人物,这在古代诗歌中屡见不鲜,如《琵琶行并序》中

【答案】①.周公吐哺②.天下归心③.聊乘化以归尽④.乐夫天命复奚疑⑤.醉不成

欢惨将别⑥.别时茫茫江浸月(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哺、聊、奚、惨、浸。

三、语言文字运用

(-)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张岱最为人熟知的代表散文之一大概就是《湖心亭看雪》了。全文不过短短一百来字,就将一幅天地

辽阔、万籁俱寂、人际相会的画面描写得①。崇祯五年,当时张岱旅居杭州西湖。此时的西湖也是

白茫茫一片,它展示了一幅独特的湖中雪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这样简单的景致也可以

寄寓极为丰富的情感。

时逢大雪,一个心思玲珑的雅致文人,总会做出一些②的事来。于是,他孤身一人,只披着

一件毛衣,提着一盏炉火,伴着船桨荡开的圈圈涟漪,独自游走在这清朗的画卷里。这种事,在心意相通

的人看来,就是玲珑剔透,当举杯对饮,浮一大白。而在不理解的人看来,一定觉得这人疯了。

有趣的事,知己与旁人,张岱都遇到了,原本水天一白,只有长堤、孤舟与亭台,没想到竟然能在大

雪后的湖心亭遇上和自己一样雪夜拥裘,乘舟赏雪的同好。这样的惊喜,就像当年的俞伯牙和钟子期,

③,却倾盖如故,原本天地一孤客,内心总有“独一人而知天下有雪”的寂寞。但此刻却有人与自己

心意相通,这大概是人世间最潇洒的事。即使旁人无法理解,“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那又有

什么关系呢?

崇祯五年十二月,西湖这一场大雪,就这样下了四百年。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选出与文本所写的意境最为接近的一项()

A.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一柳宗元《江雪》

B.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一一李白《行路难•其一》

C.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一一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D.绿蚁新酷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一一白居易《问刘十九》

20.请仿照文中画波浪线句,从文中选择合适的意象,写一组排比句。

【答案】18.①精美绝伦②与众不同/出人意料③萍水相逢19.A

20.西湖这一痕长堤,就这样静默了四百年;湖中那一点湖心亭,就这样伫立了四百年;烟波中那一芥余舟,

就这样漂泊了四百年。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的成语,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根据该句"不过……就将……”的关联词可知,张岱的文章虽短,却能写得极为精准、生动,故可填:

精美绝伦。“精美绝伦”:精致美妙,无与伦比。

②根据该段最后“而在不理解的人看来,一定觉得这人疯了”可知,此处文人的行为应该是普通人难以理

解的或不会去做的。故可填:与众不同/出人意料。“与众不同”:与其它人不一样。“出人意料”:出乎

人们意料之外。

③后文“倾盖如故”指偶然结识的新朋友却像友谊深厚的旧故交一样,而根据转折关联词“却”可知,前

面应该强调“新认识”这一条件,故可填:萍水相逢。“萍水相逢”:浮萍随水漂泊,聚散不定;比喻向

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意境的能力。

A.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渔翁寒江独钓图,表达了诗人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格调峻洁清冷,意

境悠远。与文本所写的意境最为接近。

B.以路途艰难比喻仕途艰难,以自然景象象征人世现象,表达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意境凄

苦。

C.这首诗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意境迷茫凄清。

D.描写诗人在一个风雪飘飞的傍晚邀请朋友前来喝酒,共叙衷肠的情景。诗以如叙家常的语气,朴素亲切

的语言,通过写对把酒共饮的渴望,体现了朋友间诚恳亲密的关系。意境热烈、欢快、温馨。

故选Ao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

语段结尾选用了西湖雪的意象,句式表达为“西湖这一……,就这样……了四百年”的结构。而根据张岱

《湖心亭看雪》以及语段中提及的“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可知,可用长堤、湖心亭、余舟

分别去替代雪进行仿写,且可以用“痕”“点”“芥”作为量词分别去形容这三个主体。

故可仿写为:西湖这一痕长堤,就这样静默了四百年;湖中那一点湖心亭,就这样伫立了四百年;烟波中

那一芥余舟,就这样漂泊了四百年。

(二)语言文字运用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0

市面上不少商家声称,①(),并大力宣传、推销能“预防近视、保护视力”的护眼“神器”——

防蓝光眼镜。

“蓝光”是一种什么样的光?为什么要这样“防”着它?专家介绍,②(),而是指波长处于

40Onm-50Onm之间,具有相对较高能量的光线。通常光线波长越短,能量越高,穿透力也就越强,因此会威

胁我们的眼健康。那么,防篮光眼镜真能预防近视吗?

事实上,蓝光伤害眼睛有一个前提,即高强度、大剂量接触。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蓝光(包括电子屏幕

发出的蓝光),远未达到伤害眼睛的临界值。目前,防蓝光眼镜的国家标准还在报批中,医学上也没有充足

的证据,证明防蓝光眼镜在预防近视方面能起到显著效果。所以,当你戴着防蓝光眼镜长时间玩手机,或

工作时过度用眼,③(),甚至感到酸胀。

21.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简述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

【答案】21.①蓝光直接导致近视②蓝光不是指蓝色的光③眼睛照样会疲劳干涩

22.日常接触蓝光剂量不大,防蓝光眼镜预防近视证据不足,所以无需佩戴防蓝光眼镜。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原文“大力宣传、推销能'预防近视、保护视力'的护眼'神器’——防蓝光眼镜”可知,

此处是说蓝光和近视有关,故可填“蓝光直接导致近视”;

第二空,根据原文“指波长处于40Onm-50Onm之间,具有相对较高能量的光线”可知,此处是说蓝光并非

一般光线,故可填“蓝光不是指蓝色的光”;

第三空,根据原文“戴着防蓝光眼镜长时间玩手机,或工作时过度用眼”“甚至感到酸胀”可知,此处是

说长时间戴着防蓝光眼镜也会眼睛疲劳,故可填“眼睛照样会疲劳干涩”。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结合原文“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蓝光(包括电子屏幕发出的蓝光),远未达到伤害眼睛的临界值。目前,防蓝

光眼镜的国家标准还在报批中,医学上也没有充足的证据,证明防蓝光眼镜在预防近视方面能起到显著效

果”“所以,当你戴着防蓝光眼镜长时间玩手机……甚至感到酸胀”可知,前面说原因,后面说结果,可

整合成因果关系的句子:日常接触蓝光剂量不大,防蓝光眼镜预防近视证据不足,所以无需佩戴防蓝光眼

镜。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安土重迁,黎民之性。”(《汉书•元帝纪》)安于故土生活,不愿轻易迂居异地,这是中

国人的民族性。

材料二:传统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下人离不了泥土;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以农为

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土”在我们文化里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

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