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课件教材教学课件CATALOGUE目录引言中医内科疾病分类脏腑病证辨证论治气血津液病证辨证论治经络肢体病证辨证论治外感热病证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思路与方法教学实践与案例分析01引言掌握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为临床实践打下基础。目的中医内科疾病是中医临床最为常见的疾病类型,涉及脏腑、气血、阴阳等多个方面。背景目的和背景中医内科疾病是指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所引起的疾病。定义分类特点包括感冒、咳嗽、哮喘、胃痛、泄泻、便秘、心悸、失眠、中风等多种疾病。病程长、反复发作、多脏腑受累、虚实夹杂等。030201中医内科疾病概述整体观念、辨证求因、审因论治、调整阴阳。原则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分析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确定治则治法,选用适宜方药。方法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动态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注意事项辨证论治原则和方法02中医内科疾病分类肾系病证包括水肿、淋证、癃闭等,多与肾气虚弱、肾阳不足、湿热下注等有关。肝胆系病证包括胁痛、黄疸、眩晕等,多因肝气郁结、肝火亢盛、肝阴不足等引起。脾胃系病证包括胃痛、呕吐、泄泻等,多与脾胃虚弱、湿热内蕴、饮食积滞等有关。心系病证包括心悸、失眠、胸痹等,多与心血不足、心气虚弱、心火亢盛等有关。肺系病证包括咳嗽、哮喘、肺胀等,多因外邪犯肺、肺气虚弱、肺阴不足等引起。脏腑病证
气血津液病证气血亏虚证表现为气短乏力、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等,多因久病体虚或失血过多导致。气滞血瘀证表现为胸胁胀满、刺痛拒按、痛经闭经等,多因情志不畅或寒邪侵袭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津液亏虚证表现为口干咽燥、皮肤干燥、便秘等,多因热病伤津或久病耗液导致津液不足。表现为肢体麻木、疼痛不遂、关节屈伸不利等,多因风寒湿邪侵袭经络导致经络痹阻。经络痹阻证表现为肢体软弱无力、肌肉萎缩等,多因脾胃虚弱、肝肾亏损导致筋脉失养。痿证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变形等,多因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导致关节疼痛肿胀。痹证经络肢体病证外感热病证表现为发热重、恶寒轻、咽喉肿痛等,多因风热之邪侵袭肺卫导致卫表不和。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等,多因风寒之邪侵袭肌表导致营卫失调。表现为身热不扬、头胀如裹、胸闷恶心等,多因暑湿之邪侵袭人体导致气机不畅。表现为高热烦躁、口渴尿赤等,多因温热病邪内侵营血导致热盛伤阴。风热感冒证风寒感冒证暑湿感冒证温热病邪证03脏腑病证辨证论治胸痹由于正气亏虚、饮食不当等导致心脉痹阻,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为主要表现。心悸多因体虚劳倦、情志内伤等导致心神失养,以心慌不安、心跳剧烈为主要表现。不寐多因饮食不节、情志失常等导致心神不安,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主要表现。心系病证03哮喘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引触等导致痰阻气道,以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01感冒由于正气不足、外感风邪等导致肺卫失和,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恶寒等为主要表现。02咳嗽多因外感六淫、脏腑内伤等导致肺失宣肃,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肺系病证胃痛多因外邪犯胃、饮食伤胃等导致胃气郁滞,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痞满由于表邪入里、饮食不化等导致中焦气机不利,以胃脘部痞塞、满闷不舒为主要表现。呕吐多因外邪犯胃、饮食不节等导致胃失和降,以胃内容物从口吐出为主要表现。脾胃系病证多因情志不遂、跌仆损伤等导致肝络失和,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胁痛由于湿热蕴结、寒湿阻滞等导致胆液不循常道,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要表现。黄疸多因情志失调、饮食所伤等导致气机阻滞,以腹内结块、或痛或胀为主要表现。积聚肝胆系病证123由于风邪袭表、疮毒内犯等导致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以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主要表现。水肿多因湿热蕴结、脾肾亏虚等导致膀胱气化不利,以小便频数短涩、淋沥刺痛为主要表现。淋证由于湿热蕴结、肾元亏虚等导致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以小便量少、点滴而出甚至闭塞不通为主要表现。癃闭肾系病证04气血津液病证辨证论治主要表现为气短声低、少气懒言、精神疲惫、体倦乏力等症状。治疗原则为补气养气,常用药物有人参、黄芪、党参等。气虚证主要表现为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爪甲色淡、头晕眼花、心悸多梦等症状。治疗原则为补血养血,常用药物有熟地黄、当归、白芍等。血虚证同时具有气虚和血虚的症状。治疗原则为气血双补,常用方剂有八珍汤、归脾汤等。气血两虚证气血病证津液不足证01主要表现为口干咽燥、唇干舌燥、皮肤干燥等症状。治疗原则为滋阴增液,常用药物有麦冬、沙参、玉竹等。水液停聚证02主要表现为水肿、腹水等症状。治疗原则为利水消肿,常用药物有茯苓、泽泻、车前子等。津液代谢失常证03主要表现为痰饮、湿浊等症状。治疗原则为化痰利湿,常用方剂有二陈汤、五苓散等。同时,津液代谢失常也可能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津液病证05经络肢体病证辨证论治头痛风寒头痛头痛连及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治法为疏风散寒,通络止痛。风湿头痛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大便溏薄,苔白腻,脉濡。治法为祛风胜湿,通络止痛。风热头痛头痛而胀,甚则头胀如裂,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口渴喜饮,大便不畅或便秘,溲赤,苔薄黄,脉浮数。治法为疏风清热,通络止痛。肝阳头痛头昏胀痛,两侧为重,心烦易怒,夜寐不宁,口苦面红,或兼胁痛,舌红苔黄,脉弦数。治法为平肝潜阳,熄风止痛。风寒湿痹:关节疼痛重着,痛有定处,遇寒加重,得热则减,屈伸不利,舌淡苔白腻,脉濡缓。治法为祛风散寒,除湿通络。风湿热痹: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伴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苔黄燥,脉滑数。治法为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痰瘀痹阻:痹证日久,关节、肌肉疼痛如刺,固定不移,或关节紫暗、肿胀,肌肤顽麻或重着,或关节僵硬,有硬结、瘀斑,面色暗黑,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白腻,脉弦涩。治法为化痰行瘀,蠲痹通络。肝肾两虚:痹证日久不愈,关节屈伸不利,肌肉瘦削,腰膝酸软,或畏寒肢冷,阳痿遗精,或骨蒸劳热,心烦口渴,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少津,脉沉细弱或细数。治法为培补肝肾,舒筋止痛。痹证肺热津伤发病急,病起发热,或热后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可较快发生肌肉瘦削,皮肤干燥,心烦口渴,咳呛少痰,咽干不利,小便黄赤或热痛,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细数。治法为清热润燥,养阴生津。湿热浸淫起病较缓,逐渐出现肢体困重,痿软无力,尤以下肢或两足痿弱为甚,兼见微肿,手足麻木,扪及微热,喜凉恶热,或有发热,胸脘痞闷,小便赤涩热痛,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治法为清热利湿,通利经脉。脾胃虚弱起病缓慢,肢体软弱无力逐渐加重,神疲肢倦,肌肉萎缩,少气懒言,纳呆便溏,面色萎黄或白无华,面浮,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法为补中益气,健脾升清。痿证起病缓慢,渐见肢体痿软无力,尤以下肢明显,腰膝酸软,不能久立,甚至步履全废,腿胫大肉渐脱,或伴有眩晕耳鸣,舌咽干燥,遗精或遗尿,或妇女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治法为补益肝肾,滋阴清热。肝肾亏损久病体虚,四肢痿弱,肌肉瘦削,手足麻木不仁,四肢青筋显露,可伴有肌肉活动时隐痛不适,舌痿不能伸缩,舌质暗淡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治法为益气养营,活血行瘀。脉络瘀阻痿证06外感热病证辨证论治病因症状治法方药外感风寒风寒之邪外袭、肺气失宣所致。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吐稀白痰、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苔薄白。荆防败毒散、感冒清热颗粒、正柴胡饮颗粒等。风热之邪犯表、肺气失和所致。病因发热重、微恶风、头胀痛、有汗、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粘或黄、鼻塞黄涕、口渴喜饮、舌尖边红、苔薄白微黄。症状辛凉解表,疏风清热。治法银翘散、桑菊饮、双黄连口服液等。方药外感风热病因:暑湿伤表,表卫不和。症状:发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粘、鼻流浊涕、心烦口渴或口中粘腻、渴不多饮、胸闷脘痞、泛恶、腹胀、大便或溏、小便短赤、舌苔薄黄而腻、脉濡数。治法:清暑祛湿解表。方药:新加香薷饮、藿香正气水(液)等。注: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症状和治疗方法需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建议进行。0102030405暑湿感冒07辨证论治思路与方法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诊合参01020304观察患者神色、形态、舌苔等,了解病情及体质。听患者声音、呼吸、咳嗽等,判断脏腑功能及病情轻重。详细询问患者病史、症状、饮食等,了解疾病发生发展及影响因素。通过触摸患者脉搏、按压腹部等,了解气血运行及脏腑状况。根据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纲领,分析疾病性质及病位。八纲辨证根据脏腑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分析疾病所在脏腑及病因病机。脏腑辨证分析气血津液的生成、运行及代谢情况,判断病情轻重及预后。气血津液辨证根据经络循行及病候特点,分析疾病与经络的关系及治疗方法。经络辨证辨证分析根据辨证结果,确定治疗原则,如扶正祛邪、调整阴阳等。治则根据治则选用具体的治疗方法,如中药内服、针灸、推拿等。治法指导患者饮食、起居、情志等调养方法,促进康复。调养护理治则治法根据辨证结果及治法,选用适当的方剂进行治疗。方剂选用药物配伍剂量用法煎服方法根据药物性味归经及功效特点,进行合理配伍,增强疗效。根据患者病情及体质,确定药物剂量及用法,确保用药安全有效。指导患者正确煎药、服药方法,提高药物吸收利用率。方药选用08教学实践与案例分析辨证分型与诊断根据中医理论,对患者症状进行辨证分型,确立诊断。制定治疗方案依据辨证结果,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观察患者症状与体征详细记录患者的症状、体征变化,包括望、闻、问、切四诊信息。临床实践病例讨论与解析围绕病例展开讨论,深入解析病例的辨证思路、治疗过程及疗效评估。总结经验教训通过病例分析,总结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的经验教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典型病例选取挑选具有代表性的中医内科疾病病例进行分析。病例分析辨证论治经验分享名老中医经验传承邀请名老中医分享其丰富的辨证论治经验,传承中医经典理论。青年医师心得交流鼓励青年医师分享自己在临床实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