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阅读(讲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练习_第1页
文学类阅读(讲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练习_第2页
文学类阅读(讲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练习_第3页
文学类阅读(讲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练习_第4页
文学类阅读(讲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解密10文学类阅读

。解密高考

直击考纲

浙江《考试说明》规定:能阅读分析、鉴赏评价中外文学作品.

1.作品结构的分析,作品主题的概括。

2.作品体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

3.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体会,精彩语言表达艺术的品味。

4.作品形象的欣赏,作品内涵的赏析,作品艺术魅力的领悟。

5.对作品所表现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评价。

6.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发掘。

7.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探讨。

8.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命题特点

1.选材特点

材料要么选用名家非经典作品,要么选用一般作家的经典作品,体现不同时代和背景下的民族风情和

人文精神,篇幅1300字左右。

2.命题形式

题型较为固定,以主观题的形式呈现;分值比较固定,为20分:题量有所变化,由五个主观题变为四

个主观题;考查方向呈现综合化趋势。

3.考查重点

高频的考点为赏析人物形象、品味语言表达的艺术魅力、探究文章的意蕴和创作意图。

理解、分析、鉴赏、探究四个能力点均有涉及,并有融合交叉考查的趋势。

备考建议

1.梳理文体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积累小说的有关文体知识,为鉴赏打好基础。

2.研究高考典题熟悉考查特点

树立题型意识,系统总结高考小说考查的重点、角度及常见题型归类整理。

3.掌握阅读规律,明确答题步骤

首先整体感知,把握大致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明确答题思路;最后确定要点,规范组织答案。

4.牢记“踩点”意识,找准答全要点

答案往往包含几个要点,阅卷时往往“踩点评分”。因此,答题时要根据分值,准确判断内容要点,使

答案要点齐全。

‘软后对点解密

核心考点一故事情节

LLl考法解密】

解密一:概括情节

1.小说情节的基本结构模式

叵卜」⅛⅛'⅛⅛fS⅛⅛J⅛⅛而今而塘二标水:…

:国S网:T_是_作品_中矛_盾_冲突_从_展开_到_激花_而_演变_过程。

LL:盘乐强齐盾蓍金而韬运区壬妻东房扇花襁浜

画卜I一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的

"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

:亲居福虱而此天而荏落初娶应口萦完最,事

:件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现,

;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

有的小说前面还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序幕多为对故事背景的交代,用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尾声

多为对故事或人物的后续交代。

2.概括情节的4种方法

思考角度分析

线索贯穿小说的情节发展,它可以是某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个事件,还

线索连贯法

可以是时间、空间。阅读小说,要根据文本内容确定具体的线索。

事件的发展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把握事件的这些关键点

即可梳理情节。同时还要注意在具体作品中,出于作者的艺术构思,有时不

结构连贯法

一定按照现实中事件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来写,有时可以省略某一部分,

有时可颠倒或交错。

小说的故事,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发生的,不同的场所会有不同的情节。

场所连贯法

抓住场所的变换,也可概括出情节。

在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人物的心理情感会有所变化。情感(心理、态度)

情感(心理、

连贯法就是要依托情节的发展变化,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状态,进而按照人

态度)连贯法

物情感变化梳理出情节脉络。

解密二:赏析情节

(-)情节叙述手法

1.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

类别内涵及作用

第一人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

第一人称

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

(有限视角)

于抒发感情。

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

第二人称

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觉的约束,相对自由。它可以深入人物

第三人称

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读者:还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

(全知视角)

时发生的事情•

2.叙述顺序

类别内涵作用

顺叙按照时间(空间)的先后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不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而是把某些发生

倒叙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顺序叙述下去。

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

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另外一些与中心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

插叙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叙述完插入的事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

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插叙内容不影严密,内容更充实。

响主要事件的表达。

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

对上文的内容做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

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做一些补充的交代,

补叙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

补充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使事件的整个

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过程更加清晰完整。

就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

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是

平叙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先叙一件,再叙一件,常称为“花开两朵,

各表一枝“,因此又叫作分叙。

(二)情节安排手法

指作者在安排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过程中运用的各种技巧。

手法概念分析及作用阐释

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

悬念

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

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指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势

抑扬

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伏笔用得好,可

伏笔

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照应乂叫呼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

对比

一般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可以使

衬托

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做衬垫。

铺垫

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

突转的反转,或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分为单线和双线(明线与暗线,主线与副线),作用上主要有:(1)使小说结构清晰,

线索情节集中;(2)巧妙安排结构,揭示主题;(3)丰富人物形象;(4)明线使故事更

集中、人物更突出,暗线能在更广更深的层面揭示、深化主题。

解密三:分析情节作用

1.小说开头段情节的作用

头①开门见山,点明题旨;②引出下文,为后面

情情节做铺垫:③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的①造成悬念,引出下文;②引起读者的思考

或阅读兴趣.

作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②渲染气氛;酬

用托人物心情。

2.小说中间段情节的作用

(补充叙事,揭示矛盾关系。)

(照应前文,或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伏笔。)

(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

3.小说结尾段情节的作用

①结构安排上,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出人意料的情节

②表现手法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令人伤感的悲剧①主题上,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表现人物性格上,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

情节格;③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喜剧性的结局情节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

人寻味;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的结局情节与主人公、作者

令人喜悦的大团

的意愿构成和谐的统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

圆情节

的结局情节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

共鸣。

截然而止的情节留下空白,给读者留有无穷回味的余地。

【变式解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帽子

安勇

早晨,送完女儿回到家里,她忽然觉得很不安。

本来在十字路口,按她的意思还想往前送一段路,穿过那两条马路后再返回,可女儿刚好看见一个同

学,就急三火四地摆摆手,和她说了声再见。等她再想说什么时,女儿已经拉着同学的手跑远了,留给她

的只是一个小小的背影。

丈夫还在床上睡着,几个房间里都流动着睡眠的味道。她用鼻子嗅了嗅,从空气里就闻到了属于女儿

的味道。回忆起来,女儿的气味已经不知不觉地发生了些微妙的变化,从开始时淡淡的奶香,变成了如今

活泼的青春气息。女儿呢,也从咿呀学语的婴儿,成了一名背着书包上学的小学生。想一想,这些仿佛都

是一眨眼间的事情。

她坐在沙发上发了一会儿呆,到底还是忍不住,走进大房间里,推醒了丈夫。丈夫揉着眼睛,嘟嘟啜

嚷地问出了啥大事,是天塌下来了,还是地陷下去了。她没有马上回答,努力让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后,

才淡淡地说一句,我有点儿后悔,刚才不应该让孩子戴帽子。丈夫听了她的话,一下子从床上坐起来,伸

出手摸她的额头,你没发烧吧,怎么头上一句脚上一句地说起了胡话。她打开丈夫的手,撇撇嘴,你才发

烧呢,我说的是正经事。丈夫就不再理她,翻身下床,躲进了厕所里。她走到厕所门边,还想再说点什么

时,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她有点隐隐的担忧,自己会不会一语成谶?

在办公室里,整个上午,她的心里一直慌慌的,手上的工作也干得丢三落四,顾头不顾尾。眼前始终

晃动着女儿戴着帽子的形象。她看见女儿背着书包、戴着帽子走在去学校的路上,眉飞色舞地和同学谈论

着昨晚的综艺节目。两个孩子还因为喜欢的对象不同,发生了一点小小的争执。然后,她就看见女儿准备

要过马路……想到这里,她就赶忙闭上眼睛,再也不敢想下去。

到中午的时候,她的心更加慌乱起来。她和丈夫午休的时间都不长,女儿也不回家吃饭。每次早晨送

女儿时,在路上她都会叮嘱几遍,中午别忘了给妈妈打个电话。她看看表,女儿放学的时间已经到了,但

手机却静悄悄的,毫无反应。单位里的一个同事喊她去吃午饭,她嘴上答应一声,脚下却没动,还坐在办

公桌前呆呆地看着手机出神。办公室里只剩下她一个人了,屋子里很静,她甚至能听到自己剧烈的心跳声。

女儿下午上课的时间已经过了,但手机始终也没响起来。她突然想立刻就去女儿的学校看一看。就在她打

算出门时,领导交给她一份报表,让她一定要在下班之前赶出来。

她的业务水平在单位里是很棒的,如果在往常,这件事情她一个小时就能轻松地做好。但今天却不行,

她发现自己每统计一次,得出的数字都不一样,最后,那些数字像一只只小虫子似的从纸上飞起来,让她

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她想抓住任何一只,都很难。当终于把报表做好,交给领导时,她看见时钟马上就

要指向女儿放学的时间了。她又一次看见女儿戴着帽子,心不在焉地从校门口走出来,一边挥手和同学说

再见,一边穿过马路……她说声我得走了,去接女儿,就急匆匆地跑下办公楼,拦了辆出租车,向女儿的

学校而去。

女儿看见她从出租车里走出来时,表现得很惊讶,上上下下地看了她一遍。她也同样上上下下地看了

女儿一遍。女儿说:“今天这是怎么了,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打车来接我?“她的脸突然板起来,狠狠地说:

“中午为什么不给妈妈打电话?”她的声音很大,旁边的几个家长和学生都扭过头来看。女儿觉得很委屈,眼

泪一下子涌出来,围着眼圈儿转。“人家忘了嘛,也不是故意的,再说,也不是第一次忘。”

她意识到自己有些过分,搂着女儿的肩肠说:“好了,下次别再忘就行了。”

第二天早晨,她找出另一顶帽子,把昨天女儿戴的那顶帽子扔在了衣柜的角落里。女儿戴上帽子时有

些不解,问她干嘛换来换去的。她端详了女儿一会儿,淡淡地说:“昨天那顶帽子,帽檐太长了,挡眼睛。”

(有删改)

1.(概括情节题)阅读文章,概括出这一天“她”在接女儿之前的心理变化。

答:.................................................................................

【答案】①送完女儿回到家的不安和担忧。②上午在办公室里的慌乱。③想立刻去学校看看女儿的迫

切。④完成领导交代的工作时的烦躁。⑤打车去学校时的急切。

【解析】这一天“她“在接女儿之前的心理变化,主要结合时间的变化,找准信息区间,搜索关键句,加

以^括。第一段“送完女儿回到家里,她忽然觉得很不安”,第四段"她有点隐隐的担忧”,可以概括出“送完

女儿回到家的不安和担忧”;第五段”在办公室里,整个上午,她的心里一直慌慌的”,第六段”到中午的时候,

她的心更加慌乱起来”,可以^括出“上午在办公室里的慌乱”;第六段“她突然想立刻就去女儿的学校看一

看”,表明“想立刻去学校看看女儿的迫切”;第七段"她发现自己每统计一次,得出的数字都不一样,最后,

那些数字像一只只小虫子似的从纸上飞起来,让她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她想抓住任何一只,都很难”,表

明她内心的烦躁;“急匆匆地跑下办公楼,拦了辆出租车,向女儿的学校而去”表明她内心的迫切。

2.(赏析情节手法题)作品是怎样叙述“她''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答案】①运用第三人称,以客观旁述的口吻叙述,便于多角度塑造人物,表达感情。②按时间的先

后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③以“帽子”为线索,使故事情节的发展更集中紧凑。

【解析】题干问的是叙述的技巧,主要应从文章的叙述主体方面分析。文章的标题是“帽子”,由整个故

事可以看出,"帽子'’是线索,使故事情节的发展更集中紧凑;整个故事自始至终以第三人称“她”来展开叙述,

更便于表现人物的心理情感:故事按照时间的顺序展开,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屋顶上的猫

夏阳

春天就要来了。猫在不远处叫了起来。只不过那猫的叫声过于悲恸,类似婴儿般号啕大哭,里面夹杂

着满腔委屈和无奈,无休无止,昏天暗地,用一种近乎神经质的疯狂,让周庄的午夜烦躁不安。

这对于居住在春来客栈的游客来说,简直是一场灾难。飞机、高铁、大巴,他们千里迢迢,不辞辛苦,

无非是想在这静夜安逸中枕水而眠,酣然人梦。可是,他们的美梦全让这猫叫搅乱了。

第二天一大早,就有两个常住客退房搬走了,其他游客也是瞪着熊猫眼,纷纷向客栈的老板娘春兰表

达自己的愤怒。春兰坐不住了,气呼呼地叫醒丈夫春来:“去,你去说说你妈,养什么破猫,这客栈还开不

开?'‘未了,忍不住嘀咕了一句:“想不到人老了老了,心思却不少。’‘春来知道老婆的意思,无非是指前街

的王二伯和娘两人彼此意思很明显。最匪夷所思的是,王二伯家里也养了一只猫,唉,公的,猫通人性。

春来找到娘时,正是晌午,老人在隔壁自家院子里晒太阳。年关的阳光,饱满壮实,黄澄澄的,笼罩

着整个小院。老人窝在椅子上打盹儿,时不时地,睁开眼睛看看猫。猫,灰不溜秋,乖乖地趴在屋顶的黑

瓦之上,也在打盹儿,偶尔也睁开一双黄溜溜的圆眼睛,瞅一眼老人。猫的头顶,是天空,白云缱绻。

春来对娘说的话意思很简洁,赶紧把这罪魁祸首的猫撵走,否则游客会跑光的。一家人的吃喝,都指

望这客栈嘲。临走,他也和老婆一样,小声嘀咕道:“还是多为儿孙的脸皮想想吧。”

猫毫不理会这人世间的曲直,到了晚上,依然是午夜,依然号啕不止。开始是在屋顶,看见老人拿竹

竿来赶,嗖的一声蹿入夜色茫茫中,毫无踪迹。待老人刚进屋,它又在河边的老树上,远离着人群灯火,

于夜幕下继续它长夜难挨的哀鸣。老人追赶了几次,便垂头丧气地坐在床上,一个劲地叹气:“前世的老冤

家,你把你那猫放出来会死啊?”叹完气,关了灯,黑暗里一个人蒙着被子,呜呜地哭。不远处,猫在屋顶

上叫得更欢了,严格意义上来说,是更为疹人。周庄午夜的神经,在这猫的叫声里被无限膨胀,膨胀到让

人的脑袋快要爆炸了。这次,不仅春来客栈顶不住了,就连住在周边客栈的游客也是义愤填膺。

天还未亮透,老人还在床上睡觉,春兰就旋风一般闯了进来,一边用竹竿撵着猫打,一边嘴里骂骂咧

咧:“你叫,我让你叫!”猫躲在衣柜上,泪汪汪地看着老人。老人拦住春兰,郑重地说:“我保证,它今晚

不再叫了。''春兰将竹竿摔在地上,一边走出屋一边回头往地上吐唾沫:“呸,不要脸的东西!”

又是晌午,老人和猫,一个在院子的椅子上,一个在屋顶,又是在晒太阳,偶尔,彼此对望一眼。老

人默默地坐了好一阵,然后站起身,对猫招了招手。啮呜——猫亲昵地应了一声,奔向老人的怀里。

老人抱着猫进了里屋,坐在床上,拥入怀中嗯嗯嗯地哄着,像哄孩子睡觉一样。突然,老人一把扯过

被子,捂在猫的头上,死死地勒住猫的颈脖不放。猫四条小腿拼命地乱蹬,蹬着蹬着,越来越慢。老人一

迟疑,把手撒开,坐在床边大喘气。猫自个从被子里挣扎着爬了出来,一下子蹿上屋顶,缩在屋顶的瓦垄

里,委屈地看着老人。老人忍不住泪水涟涟,一边哭一边埋怨不争气的猫:“没事你瞎叫什么?没事你瞎叫

什么?”

傍晚时,老人抱着猫出了门,她站在双桥上,对着河道尽头的一栋房子,忿忿地看了一眼,然后沿着

河的另一头,夹杂在熙熙攘攘的游客之中,走进了镇人民医院。

医院里一位年轻的大夫听说老人要给猫找一种哑药,惊得不知所措。他不得不给老人解释说,这里是

看人的医院,不看猫。看猫得去宠物医院。

宠物医院?宠物医院在哪里?

周庄没有,得去昆山,或者上海,您还是先去昆山找找吧,应该有的。

按照大夫的提醒,老人抱着猫,坐上了开往昆山的大巴。大巴启动的刹那间,老人扬起头,默默地看

着车窗外的周庄。

世界在周庄的上空黑了下来。

(有删改)

3.(分析情节作用题)小说中有两处关于晌午情境的描写,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第一处晌午的情境是平静闲适的,人和猫是和谐亲近的,暗示矛盾还没有激化。②第二处

晌午写出老人内心的情感纠结,引出下文老人想要勒死猫的情节。③两处描写前后照应,形成对比,体现

出老人心理的变化和处境的艰难,有利于主题的表达。

【解析】解答本题,应注重把握两个方面:一是两处关于晌午情境的描写的具体内容和特点;二是两

处描写在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塑造以及主题表达方面的具体作用。第一处描写,写老人和猫都在晒太阳的

情景,表现了老人和猫和谐的关系;第二处描写,写老人和猫偶尔对望一眼,默默地坐了好长时间,然后

对猫招手等一系列动作和行为,既写出了老人内心的纠结,又引出下文老人想要勒死猫的情节。从结构、

人物和主题的角度思考,两处描写相互照应,形成对比,体现了老人心理的变化以及处境的艰难等。

4.(赏析情节手法题)小说以“猫”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①小说以猫为线索,依次写了猫叫引发游客退房、春来夫妻要求赶走猫、老人带猫离去等内

容,情节集中紧凑。②猫的命运实际上喻示着老人的命运,对猫的描写,有助于对老人内在情感与深层心

理的发掘和表现。③通过猫最后被带走的情节设计,暗示了老人无法获得想要的幸福,也折射出年轻人不

能理解老年人的感情生活和心理世界。

【解析】解答本题,应注重把握“猫''对故事情节、人物刻画和主题表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从情节结构

的角度分析,小说紧紧围绕“猫”来叙述故事,使小说情节紧凑;从人物形象的角度分析,猫是老人的象征,

猫不能得到自己需要的,也暗示老人不能找到自己的幸福;从主题的角度分析,猫的悲剧暗示了老人的悲

剧,表现了年轻人不能理解老人的思想情感的现实。

核心考点二环境描写

2Λ考法解密】

解密一:概括环境的特点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地方的风土人情、时

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的描写,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等。它包括的范围很广,

小至房间住所、一街一巷,大至城区地区。它涉及的内容很多,可以是室内的布局、陈设,住宅内外装饰

布置,以及当地风土人情等。

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时序节令、风雨雪霜等自然景物

的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景物等。

解密二:赏析环境描写

1.环境描写常用的手法

①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与细描(精雕

细刻、浓墨重彩,也称工笔);

描写技巧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

③烘托、映衬、象征等;

④借助修辞手法来描写。

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

描写角度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③写景顺序——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等。

2.赏析环境描写手法“3注意”

(1)注意审清题干要求。有些环境描写题题干要求不是特别明显,就需要根据题干关键词审清是要求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还是要求“赏析环境描写的手法“,以防答题走偏。

(2)注意综合分析。将描写手法与环境特点和作用结合起来分析,即具体分析描写手法是如何表现环

境特点的,有何作用。

(3)注意规范答题。赏析环境描写的手法题的常见答题模板为:描写手法+具体分析+手法效果。

解密三:分析环境作用

1.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的思考角度

角度作用

环境本身①交代时令;②暗示社会环境;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人物方面①烘托人物心情;②衬托人物形象特点;③暗示人物命运。

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埋伏笔;③作为情

情节方面

节发展的线索。

主题方面①象征或暗示主题;②深化主旨。

2.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的思考角度

角度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交代时代背景,揭示社会关系,渲染特定

环境本身

氛围。

人物方面①引导人物出场;②交代人物身份;③揭示人物心境;④表现人物性格。

情节方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主题方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显示主题。

【变式解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个诗人的生命

【加拿大】迈克•弗洛里安

建筑物的大片墙皮已经脱落,露出红砖和白色的墙体。窗户上连玻璃也没有。三月冰冷的雨一直下着,

地面上积了一个个小水坑。很久以前战斗刚打响时村民们就离开了这个名叫罗斯多夫的小村庄。村子里有

二十所小房子、一座东正教教堂、一口井和几条泥泞的小道。一百公里内几乎看不到人。

有两个俘虏坐在泥地里,低头盯着自己的膝盖。因为有一只手被一根粗粗的绳子和旁边站着的伙伴的

手紧紧地绑在了一起,所以他们不得不举着它。

一百米开外处,一个黑衣女人站在一辆马车后面默默地看着他们。那匹没有上套的马背风站着,长长

的马尾被风吹得飘了起来。女人把马拴在村中央一口老井的手柄上,朝这群俘虏走来。

获胜一方的十个士兵和他们的队长全身也都被雨淋透了,制服上沾着泥水和血渍。他们中的大部分人

都佩带手枪,还有几个人的身边放着步枪。队长的左肩上缝着一块黄色肩章。右肩上的衣服撕破了,露出

光光的皮肤和血淋淋的伤口。这个孤单的黑衣女人朝他走来。

队长几天前就注意到她了,她牵着马车,远远地站着。

“同志。”女人走到队长身边用俄语喊道。队长吃惊地看着她,发现她并不漂亮。她上身穿着黑罩衫,脚

上是一双平底宽靴子。一只靴子的前头磨破了,露出乌黑的指甲和弯曲的脚趾。她的两只手共用一只手套,

抵御着冰冷雨水的袭击。她的头上顶着一块破布,眼睛和她的靴子一样黑,四周有深深的黑眼圈。

“就是那个人,”她指着其中一个俘虏说,“他不属于他们的队伍,我要把他带回家。我已经把马牵来了。

他不会给你们惹麻烦的。”

队长低头看看她的靴子,转过身对他的士兵们说:“准备列队。”

“他和他们不是一类人,”她又重复了一遍,“他和其他人不一样,他是俄国人,和我一样,他是我的丈

夫。”

队长没有搭理女人,而是背对着她,命令手下:“站好队,每个人瞄准一个人头。”

“我已经跟踪你们五天了,他真的不是和他们一伙的,他是一个诗人。''她用俄语说。

队长仍然没有转过身来,他的士兵们排成了一行。

这个阵势把女人吓坏了。她看着丈夫,那一排被绳子连在一起的人中的倒数第二个。他站在那里,是

唯一一个没有倚着墙的人。他的两只手臂被旁边或坐或躺的人直直地朝下扯着。有些俘虏在抽泣,有些在

祈祷,还有几个也像她丈夫一样沉默地站着。

她用一种被克制的急促腔调说着克罗地亚语、匈牙利语、奥地利语、斯洛伐克语等,甚至尝试了捷克

语。当她用斯洛伐克语说“他和他们不是一伙的''时,她似乎看到队长动了一下,因此她就继续用那种语言说:

“我丈夫两边的队伍都帮。他没有枪,只是给两边的伤员们提供药品和酒。他是一个和平主义者,只是正当

他在那边的队伍里时被你们抓到了,是运气不好。同志,他不是你们的敌人。”

队长仍然背对着她坐着。女人不敢接近他或碰他。她继续说:“他救了很多你们的人,也救了很多你们

的敌人。他就像一个傻瓜一样带着酒精不顾一切地穿越前线去救那些伤员。当他的马被一颗地雷炸死之后,

他就以步代行。”

“我跟着他翻过一座高山。他想阻止杀戮和死亡,这个傻瓜。他是一个诗人,而不是一个士兵。看,这

里有他写的诗。‘'她轻轻地挪到队长跟前,把一摞写满字的纸放在他身边的泥地上,纸上有不知是被雨水还

是被泪水冲出的一道道水渍。

队长站起来走开了,那些写满诗行的纸被他的靴子踩进泥地里。他走向那个人——女人的诗人,她的

爱人,丈夫,傻瓜,她的生命。他从枪套里拔出左轮手枪,命令士兵们站在每个俘虏的身后照着他的样子

做。

当他发布枪决令的时候,黑衣女子目击了这幕情景。但是她的眼里只有队长、队长手里的枪以及她的

丈夫。当蓝色的硝烟在一片血淋淋的尸体上方飘浮的时候,她的男人却没有被枪毙……

(选自《译林》,有删改)

概括小说首段环境的特点。

答:...........................................................................

【答案】破败、阴冷、荒凉。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除夕雪

除夕夜,雪还在下着,对面的山已经成了刚出笼的白面馒头,被蔼蔼的暮色笼罩着。“咔嚓”一声,一棵

枝柱在雪的重压之下,带着雪沫扑簌簌地落了下来。然后就是静寂,无边无际的静寂。

一个亮着晕黄的灯光的草屋下,几个孩子倦倦地偎在炭烧火桶边,旁边一只烧煤的炉子,放着一只铝

锅,里面“突突”地冒着热气,孩子们眼巴巴地望着。

屋外传来“咯吱咯吱”的响声,老大飞快地拉开木门,门像老牛般哼唧着,光亮随着门的开启逐渐拉宽,

像面镜子躺在雪地里,她喊道:“妈!”

母亲挑着两担雪,拖着一地水迹走了进来,老二老三也都一起站到了地上,眼巴巴地看着母亲。

母亲摘下头上的围巾,脸颊冻得通红,说:“以为有最后一班公交,没想到今天三十,中午就没了

母亲一早就出门买菜了。

拨开筐子里的积雪,母亲扒拉出三棵大白菜,老二失望的眼神垂了下来,老三委屈地瘪嘴,眼圈泛红,

老大瞪了他们一眼,就去拎起炉上的锅灌水。

母亲剥去了身上的军大衣,那还是父亲留下的,抻了抻衣袖,看着这三个瘦骨伶仃的儿女,眨眨眼说:

“今天过年我们吃元宝吧。”

“元宝?”几乎是异口同声,目光也聚光灯般投向了母亲,老三吧嗒着满嘴的口水。

母亲点头,指挥道:“老大,你把这几棵白菜洗洗!”

“老二,去把床下的粉丝拿出来!”

老三才五岁,睁着透亮的黑眼珠注视着母亲,母亲说:“你给我准备一瓢水。”

母亲舀了几碗白面在盆里,吩咐道:“加水!”

老三两只手颤巍巍地端着水瓢,滴了两滴,“不够!”母亲说。又加了一点,母亲直接从老三手里夺过水

瓢,“哗,,的一声,水冲到面里,隐了身,母亲操手搓揉了起来,面团像雪球一般滚大,圆滚滚的像个白胖子,

母亲安慰般拍打着面团。

洗净的白菜从热水里捞起,切碎,放到摊开的纱布里拧干,粉丝同样烫软,一起切碎,放在一个盆子

里搅拌,加盐,又一通拌着,白菜也慢慢泛着喜色。

母亲把擀面杖直接压在了面团上,横一道竖一道,胖子被压扃,抻长。直到一张大面皮捧在桌上,又

找来一个罐头瓶子,压在面皮上,一个圆形的面皮就出来了。

“饺子!”老二惊呼道,自从父亲去世后,就一直没有包过饺子,父亲擀面皮是掐一小块面剂,擀面杖搓

动两下,一块面皮就飞了出来。不像母亲这样费劲。

饺子七零八落地散在桌上,像一群咧嘴的大肚汉。母亲对老二说:“去烧水吧!”老三在一旁不安分地用

手揉揉捏捏,被母亲拍落了,老三撅着嘴,老大在一旁安静地包着饺子。

当水汽弥漫着整个屋子,一只只水饺“扑通通”地跳下水,沉到锅底,母亲掂着锅铲说:“你们三个把对

联贴上!”

等三个孩子回到了屋里,三碗热气腾腾的水饺就端到了桌上。母亲颇为神秘地说:“这里面有惊喜,你

们谁吃到了,谁明年就有好运哟!”

老二咬了一口,惊叫道:“我吃到了!”就吐出一枚硬币,摊开手掌,熠熠生辉。

老三有些着急,吞了几口溜光水滑的饺子,停了下来,翻着白眼看着老二,母亲吃了一个饺子,鼓励

说:“三子,吃啊!”

老三眉头锁住,又解开,叫道:“我也吃到了!”从嘴里就吐出了硬币,在手里扬了扬,那样子比吃了开

心果还兴奋。

老大看着母亲,说:“我吃挣了!”就把碗里两个饺子拨到了母亲的碗里,赶紧把碗抽走。母亲牙齿“咯

喳''了一声,蹙眉,老三叫道:“妈也吃到了!”

老二拍着巴掌说:“大姐,就你没有吃到了!”

老大鼓起嘴咽着一口,瞪大眼说:“不好,我吞到肚子里了!”

欢乐的笑声爆起,冲破除夕夜白雪皑皑的屋顶张扬开来。母亲转头望向墙上丈夫的照片,嘴咧开,眼

圈却已经红了...

(摘编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小说第一段是如何描绘除夕夜雪景的?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①比喻:”对面的山已经成了刚出笼的白面馒头“,把白雪覆盖的山比喻成白面馒头;②以动衬

静:用枝梗“咔嚓”的断裂声和雪沫扑簌簌地落下来的声音衬托出除夕夜的静寂;③绘形绘声绘色:”白面馒

头'’写了雪的颜色,“雪沫扑簌簌地落了下来'’写出了雪的形状和下雪的声音,渲染气氛。

【解析】由题干“如何描绘”可知,问的是“环境描写的手法从描写技巧角度看,第一段主要突出除夕

夜的静寂,作者用枝柱“咔嚓”一声带着雪沫扑簌簌地落下来衬托出“无边无际的静寂”,这是运用了以动衬静

的描写手法;从修辞角度看,“对面的山已经成了刚出笼的白面馒头“,把白雪覆盖的山比喻成白面馒头;从

写景角度看,“白面馒头”写了雪的颜色,“雪沫扑簌簌地落了下来“写出了雪的形状和下雪的声音,从形、声、

色多角度入手描写。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夏日里的最后一趟班车

符浩勇

夏日的黄昏,西斜的日头仍不肯减弱炽烈灼人的威力,贪婪地俯视着金黄的田野。李茂的粗布汗衫已

被汗水湿透,贴在他单薄的身上,裤袋里那只借来的小灵通又响起短信息铃声。他真想停下手中的镰刀,

直起身子歇息一会儿,看看小灵通里传来什么信息。

其实,他知道,小灵通里一定是城里的朋友发来的有关民办教师转正的信息。他读完高中,就在小学

当代课老师,八年后转为民办教师,山里人简称民师。二十多年过去,期间每隔三年,县里都组织人员来

山里小学听课,考察民师的教学质量,优中选优,推荐转正。尽管每次他都被推荐填写申请表,可最后批

下来的却总是别人。听说,今年是最后一次民师转正了,赶不上这趟班车,就别想再找到座位了。但是,

他身后“嚓嚓”的割稻声追了上来,妻子在后面说:“天不早了,赶紧些,割完这一畦,明天就结束得早些,

你还可以赶回学校去。”

他顾不得腰酸腿痛,掏出小灵通匆匆看过信息,知道明天县教育局就敲定民办教师转正名单,朋友说

他凭硬件是最有希望的。他心中不由掠过一阵喜悦,手里的镰刀也快多了。

这时,隔河那边的田野传来一个男人的喊声:“收工吧,别累坏了身子,明天再割。我再请几个小工,

一天割完。’'喊话的是王详堂。他在小学当教师没几年,就称病转行,后又开商店。如今手头松了,每逢收

割季节,总是请人来帮忙。

他生怕妻子听见后生出埋怨,妻子却已经甩过话来:“你看人家王详堂,早下海经商,农家活都不用自

己忙。这次,如果不能转正,你就乖乖回来帮我干活!”

为缓和气氛,他赔着笑脸说:“你说离开学校,离开孩子,我还能干什么?人各有志嘛!都说我这回一

定会民师转正。”

“你离不开学校?学校都放农忙假了,可你班上李记那帮学生,也不见谁来帮你一把。”妻子唠叨着挖苦

他。

“你……你怎么能这样说?''他好像受了侮辱,陡生怒气,可看到妻子黑瘦的脸,看到前面待割的那片田,

心一软,愤怒又咽下去了。

回到家里,天已黑透,他掏出小灵通再看信息内容。其实在田头时他不止一次看过城里朋友发来的信

息:最后一次民师转正明天就可确定,但竞争非常激烈,如可能,今晚进城来疏通关系,以防万一。他苦

笑着摇了摇头。

吃过饭,他给城里的朋友回了信息:听天由命吧,吉人自有天相。

妻子对他说:“听说,你班上李记他们家里已收割完了,你是他们的老师,你去请他们,要是他们肯来

帮忙,明天一个上午就可割完。‘'他听后犹豫了:李记他们是毕业班学生,平日功课紧,放假又帮家里忙,

好不容易休息一下,怎可又炀扰他们?但一想到妻子明天又要在烈日下蒸烤一天,而时令也不等人,他便

硬着头皮走出家门。

刚走近李记家,未进门就听见屋里王详堂的嗓门:“明天,你让孩子们来帮我,有酒有肉,一天每人20

元。”下面的话他没听完就拔腿回家了。

次日,天刚蒙蒙亮。李茂和妻子拖着疲惫来到田头,却见薄雾中十多个人头在稻穗中起伏,他走上去:

“李记,你们怎么来了?王老师不是请你们了吗?”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回答:“我们不稀罕他的钱,我们在放

假前早约好了,等家里收割完就一起过来帮忙……”

妻子显然被孩子们的言语感动,她对李茂说:“你招呼孩子们收割,我回家张罗饭菜,你们师生今天叙

叙情。“孩子们却婉言拒绝了。李茂很生气,说:“你们瞧不起老师了,老师再穷,也请得起一顿饭。”没想

到,李记颤抖着声音说:“我们不嫌老师穷。要是你像王详堂一样去经商,也早富了,但谁来教我们啊?……”

他听罢竟一时语寒,心想,这回如果民师转正了,他会潜心一辈子陪伴山里的孩子。

正午时分,稻子终于割完了,李茂的心里充满收获的喜悦,他同孩子们约好明天就回学校去。孩子们

走远,他又接到城里朋友的电话:最后一次转正名单已确定,可惜他落选了。本来会议上对他是有争论的,

都说像他这样的条件,早些年就应该转正了,可现在,他的年龄早过了规定年限……

他听着愣住了,这让他怎么对妻子和孩子们说呢?朋友在电话那头还在说:“最大的遗憾是,这一次没

能转正的民师将被清退,离开教师队伍……”他听不清后面的话,脑海里却浮现出一个恍惚的画面:一辆破

旧的班车从他身边呼啸而过,他手里却攥着一张皱巴巴的过期车票……

(有删改)

从全文看,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①突出了夏日炽热灼人、稻谷成熟待收的季节特点;②表现李茂在工作之余还要冒着酷热收

割稻谷的艰辛,烘托了李茂在各种生活压力下内心的焦灼不安;③为后文写李茂因为心疼妻子以及想要按

时赶回学校而不得已请学生帮忙等情节做铺垫。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到文中找到有关环境描写的句子,看所写环境有什么特点,对人物形象有什

么作用,本身在内容上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最后再看与下文的关系。“夏日的黄昏,西斜的日头仍不肯

减弱炽烈灼人的威力,贪婪地俯视着金黄的田野”,从内容上看,这句话主要突出夏日的炽热灼人以及稻谷

成熟待收的情况;在人物形象上,体现出人物内心的焦灼不安;结构上,为后文心疼妻子等情节做了铺垫。

核心考点三小说形象

34考法解密】

解密一:赏析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

塑造人物形象常用的手法有人物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这里重点介绍人物描写手法。

1.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作用阐释

肖像、神态、动作

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及其性格特征。

描写

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

格:交代

直接描写

(1)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人物,

(正面描语言描写

故事情节的发展;突出

写)

(2)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特点,

跃然纸上。展现

直接表现人物内在感情(矛盾、焦虑、担心、人物

心理描写

喜悦、兴奋等)和思想品质,推动情节发展。性格

借助其他人物对比品质。

间接描写

衬托引发读者的联想、想象,含蓄曲折地表现人物

(侧面描

借助物象衬托形象。

写)

借助环境烘托

2.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从细致描写的角度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是人物形象塑造手法的另一种说法。细节描写有动

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肖像(神态)细节描写以及环境细节描写等。这些细节描写

的作用与上表中的“作用阐释”是一致的。

解密二:概括分析人物的形象特点

(-)整体概括分析人物的形象特点的6个角度

思考角度分析

从小说中交代的人物身份、

这些方面直接决定人物的言行,影响人物的性格。

地位、经历等方面入手

通过小说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正面描写和侧

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面描写进行分析,概括出人物的形象(性格)特点。这是概括

分析人物性格时最需要关注的一点。

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

从分析情节入手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欣赏人物的形象特点,可以从情

节入手,据情节论人。

人物的成长变化、人物性格的形成与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

从分析环境入手关系,什么样的典型环境塑造什么样的典型性格。如《祝福》

一文中祥林嫂的性格特点就明显带有时代环境的烙印。

①许多小说作品所提供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这就要求我们准

确分析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确定主次,从他们之间的复杂关

从人物关系、作者议论(评系中,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②作者的评论或其他人物的

价)、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评价,更是人物性格特点的直接体现。如《林黛玉进贾府》中

贾母对王熙凤的评价“泼皮破落户凤辣子”,就揭示了王熙凤

泼辣的性格特点。

小说主要是通过人物来表现主题的,反过来说,小说的主题也

从分析小说的主题入手

是分析人物的最重要的依据。

(二)指定语段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或心理的“2要”

一要瞻前顾后,结合上下文,看看在这一语段之前或之后发生了什么,哪些情节与这些描写有关系,

从而揣测出人物的内心活动。

二要分清描写,抓关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