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村家庭消费的影响研究—基于CHIP数据的实证分析目录Abstract 第一章引言养老保险是具有我国特色重要社会保障制度,是保障老年人安享晚年、健康快乐生活的根本举措。研究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村家庭消费研究,对进一步改善我国养老保险体系,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公平,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我国农村社保制度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40年发展,目前已经在制度上保障了养老保险的全覆盖,但是实施效果却不尽其然。尤其是农村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劣势以及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其养老保险参与率仍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同时,农村居民消费率普遍偏低,其消费潜力亟待开发。社会养老保险与减少居民预防性储蓄、调节居民的收入分配密切相关,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此外,“十四五”规划将民生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发展战略,政府为缩小城乡差距,改善各类社会养老保险的不足,积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改善农民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与水平,千方百计提升农民群众万年生活。社保制度是实现老有所依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养老保险制度的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可转变传统养儿防老的养老观念,进而提高人口出生率以及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另一方面,可观的养老金收入可减轻居民的储蓄压力、影响居民收入总量以及长期收入期望,进而影响居民现期消费支出。 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养老保险对家庭消费的影响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结合我国农村家庭的实际情况,对已有的生命周期理论等消费理论进行理论研究。然后,使用CHIP(2013)数据中的农村居民样本建立OLS回归模型,进行相关实证研究。通过研究分析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情况与农村居民消费关系,在文章最后为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日渐完善提供了一些实质性建议。因此,研究本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二章文献综述在国内外早期关于养老保险制度对家庭居民消费支出影响的相关研究中,一直将家庭储蓄情况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研究中介。但随着近年来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发展,各国相关制度也在积极探索全新发展模式,也形成了一些不同方向的理论,其中不乏关于社保与消费之间相互影响关系的研究,本章将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归纳并陈述观点。2.1养老保险产生的经济收入影响居民消费从居民收入视角来看,Jacksondick、Haines(1996)等人提出持久性收入假说,认为居民消费与长期预期关系密切,通过持久性收入决定消费实现效应最大化;Keynes(1998)的绝对收入假说指出,在短时间内,居民收入增长会带动个体消费增加,但增幅有限,小于收入增加值,并且呈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另外,欧洲不少经济和社会学家在研究时,都证实了收入变化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必然联系。而国内对于相关方面研究起步较晚,李建华通过实证分析方法,重点研究了居民可支配收入(PDI)的变化对居民实际消费指出的影响,得到类似观点,即PDI的增加会对居民消费水平有积极促进作用;陈波(2013)通过构建AIDS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指出收入是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原因之一;张榕晏(2019)使用微观数据CFPS建立面板数据模型,指出养老保险影响居民家庭各项消费时,对于高收入人群和中低收入人群的作用效果具有显著差异。2.2养老保险带来的社会保障影响居民消费关于养老保险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影响和关系,国外研究较多,但尚未形成较为统一和权威的观点。以Kotlikoff(1979)为代表的学者指出国家通过提高社会保障力度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但同时却降低了居民消费。而Barr&Diamond(2006)认为社会保障具有收入再分配功能,通过提升社会整体保障水平,有利于改善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提升该群体基本消费能力;Dallsom(2011)等人则通过实证研究法,进一步证实了上述观点。关于国内研究,李敏华(2013)使用2006年度CGSS数据对比分析法,将参与调查的居民分为有社保与无社保两个组,得出结论为有社保组消费水平明显高于无社保组;相反,李金奇、冯大华(2014)等人的结论正好相反,几位学者通过回归分析法,统计分析2010-2014年相关数据,得出结论是随着社保费用逐年上涨,对于部分自由职业者或自己缴纳养老保险的居民来说,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伴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降低。另外,另有一些学者通过研究得到了不同观念。刘鑫、黎明关(2012)选取国内主要省市一些统计数据进行实证验证,得出结论认为社会保障与居民消费并无直接线性关系,而是同当地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有关。李佳墨、范振华(2019)等人也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结果显示,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对综合收入较低人群消费刺激更为明显;对于收入水平较高人群来说,则没有明显促进作用。2.3养老保险作用于消费结构影响居民消费关于“养老保险作用于消费结构影响居民消费”这一方面研究,国内外学者侧重点各有不同,国外学者管家关心养老保险与消费总量之间关系,而国内方面,则更加关注微观数据库进行研究时多对消费结构进行细化考察。在国外研究方面,AdrianSanpson、Jacksenhayes(2002)等人对养老保险与家庭教育进行实验研究,表明随着养老保险负担加重,对教育支出影响明显,甚至产生挤出效应;Nickperson、FrankIngram(2009)等人主要以南亚、非洲与拉丁美洲等收入水平较低国家为例,研究养老保险与消费结构的关系,得出结论,随着社保水平生生,居民的保障消费也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食品、服饰等支出明显增加。在国内研究方面,李汉明(2011)采用回归分析法,对我国2000-2010年社保变化与家庭食品消费关系进行研究,证实,随着社保体系进一步完善,对家庭食品等必须生活开支有明显促进作用,对于其他消费特别是改善型消费促进作用则十分有限。陈大华、李刚(2013)等人,采取CHARLS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类似结论,即社保对居民生活必需品消费有着良好刺激作用,对于科教文卫特别是改善型、奢侈型消费支出没有影响;黄远(2018)结合2014年度CFPS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为:养老保险对各项消费促进作用显著,其中日常、衣着及医疗消费所受促进程度较强,而食品、科教文娱消费所受促进程度相对较弱。从上述文献来看,各学者对于社会保障视角下的养老保险与消费关系的研究进行了深入论述。但是,大多数研究都相对单一,仅针对某一方面出发,并非从消费结构的视角出发,研究养老保险对消费结构的影响。然而,消费结构通常更能体现出居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对消费结构进行定量研究能够更加准确地判定其与养老保险的关系。因此,本文针对国内外研究存在的空白与不足,重点通过实证研究方法,通过数据模型构建,深入研究养老保险对居民家庭各项消费支出的影响。
第三章理论分析消费理论主要是研究收入在储蓄和消费之间的分配问题,是决定家庭消费的重要理论基础。凯恩斯的边际消费递减理论是该领域的始祖和先河。后来,相对收入假说、持久收入假说、生命周期理论也相继产生。特别是FIDDLESTEIN引入养老保险财富相关理论,将养老保险与居民消费两者联系起来。此后学术界围绕这一领域进行了大量探索工作。3.1生命周期理论生命周期理论的核心论点是:人们储蓄主要目的是提供心理保障,为终身合理消费奠定基础,消费效用最大化。在每个时间节点上,不同家庭根据自身不同储蓄情况、收入情况,都有不同储蓄和支出决策,目的是优化收入-消费结构,以实现效用最大化的目标,而消费取决于家庭在整个生命周期能获得的全部收入。生命周期理论的实现是在两点基础上的,一是居民支出是理性的,能够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收入进行消费;二是实现效用最大化。其函数表达式为:Ct=α+β1Yt+β2Wt-1(1)其中,Ct为t期的消费,Yt为t期的收入,Wt-1为t-1期的资产存量。生命周期理论强调了人一生的平滑消费和两期效用,是重要的基本理论基础之一。但该理论意味着人们退休后的消费水平将会降低。在这种苛刻的条件下,与现实社会并不完全相符。因此,对于实际情况的解释能力相对较差。3.2修正的生命周期理论费德尔斯坦在原有的生命周期理论基础上,于1974年提出发展了修正的生命周期理论,将养老保险财富(SSW)引入到变量当中,其函数表达式为:Ct=α+β1Yt+β2Wt-1+β3SSWt(2)理论中包含了养老保险的储蓄替代效应和引致退休效应。储蓄的替代效应是指人们通过缴纳养老保险金来保障退休后的基本生活,从而减少储蓄并增加当期消费。引致退休效应是指参加养老保险所引发的提前退休导致预期退休年限的延长,而人们通过降低现期消费、增加现期储蓄,从而增加退休后的总储蓄金额,以保证其延长退休后的生活质量。养老保险对家庭消费支出的影响取决于储蓄替代效应和引致退休效应的效果大小。当储蓄替代效应作用更强时,现期消费增加;当引致退休效应作用更强时,现期消费降低。修正的生命周期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储蓄替代效应和引致退休效应,指出消费支出的增加和减少取决于两种效应的净值正负,在实证中不同的假设条件可能得到不同的结论。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农村居民,其具有以务农为主的特殊工作性质,而且无固定退休年龄的限制,所以引致退休效应相较于储蓄替代效应的作用更弱。因此,缴纳养老保险金对于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作用效果是正向的。结合国际上通用的衡量养老保险制度的指标可知,墨尔本美世全球养老金指数认为养老金制度体系可以从充足性、可持续性、全面性三个角度进行评价。其中,“充足性指数”包括待遇水平、税收支持、资产增指标;“可持续性指数”包括覆盖率、缴费、人口等指标;“全面性指数”具体涉及养老金计划制度、监管、成本等宏观管理的内容。本文侧重于养老金领取者视角而非宏观治理视角,故实证研究选择养老保险覆盖率指标作为对养老保险的衡量。结合现实情况,本文亦不采用基于假设模拟的养老金财富变量衡量养老保险制度。第四章实证分析本文运用CHIP数据对社会养老保险影响的农村家庭消费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在研究过程中,根据以上理论分析和现有学者的研究分析成果,结合实际情况,本文的研究假设为:社会养老保险对农村居民消费具有正向促进作用。4.1变量选择4.1.1被解释变量CHIP数据的问卷调查中,根据居民的消费项目将其划分为食品、衣着、居住、生活用品、科教文卫、交通等八大类,但本文着力于研究对满足居民生活消费的三个层次的影响,即基础型消费、改善型消费与奢侈型消费。其中,基础型消费又称生存型消费,是持续个体生存必需品,主要包括食品、衣着、住房等;改善型消费又称发展型消费,包括教育文卫、交通通信等;奢侈型消费又称享乐型消费,主要包括高档生活用品、改善型住房、高级消费等等。由于食物类消费一般均由家庭整体购买,因此本文选取家庭总量与人均消费进行研究。因此,本文研究变量为家庭人均总消费(Exp)、家庭人均生存型消费(Alive)、家庭人均发展型消费(Develop)、家庭人均享受型消费(Enjoy)。4.1.2解释变量研究设定的解释变量为是否参加社会养老保险(p),由于研究范围是农村家庭(包括参保城镇养老保险等保险的家庭成员),将CHIP数据中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保、企业年金以及商业养老保险等。选取的个体为户主并且其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则认为其所在的家庭已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且对变量p赋值为1,反之为0。4.1.3控制变量研究的控制变量为家庭人均收入(Inc)、家户人均资产(s)、年龄(age)、学历(edu)、婚姻状况(mar)、性别(g)、健康状况(h)。1.人均收入(Inc)与人均资产(s)。根据生命周期消费理论,收入和资产影响居民消费。与上文类似,在该变量中,依然以家庭为单位,以家庭人均收入、人均资产代表居民收入和资产。在CHIP数据中,收入为居民可支配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四项;资产主要包括住户金融资产和住户动产。2.年龄(age)。选用户主年龄进行研究,生命周期消费理论指出青年时期的居民具有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但积累的财富总值较低,因而消费水平较低;在中年时期,随着年龄增加和收入的积累,家庭资产总量增加,财产性收入也逐步增加,因此消费能力和支出都有所增加;进入老年阶段后,个体收入手段较少,主要依靠养老金和财产性收入,同时还要接济下一代,因此财产和支出都处于收窄趋势。通过整体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年龄对消费的整体曲线呈现缓坡山型,先上升后保持再逐步下降。由于二者线性关系不明显,故引入年龄的平方(age2)。3.学历(edu)。学历水平限制消费水平。学历越高,可从事的工作范围也就相对较广,获得的经济收入相对较多,消费能力也就越强。在CHIP数据中,农村住户初中、高中毕业较多,再往上学历较少,因此笔者将高中作为临界点。高中以上学历设为1,高中以下设为0。4.婚姻状况(mar)。婚姻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家庭消费支出,通常婚姻完整的家庭比不完整家庭消费水平更高,消费支出也更多。在CHIP数据中,将初婚、再婚、同居设定为婚姻完整,设为1,其他认定为婚姻不完整,设为0。5.户主性别(g)。性别的差异造成消费观念上的差别,进而可能会影响家庭的消费决策。研究中户主为男性,设为1;户主为女性,设为0。6.健康状况(h)。健康状况是影响消费支出的因素之一,健康状况不仅影响了家庭收入情况,也对收入分配造成很大影响,健康状态下家庭将会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生存型和享受型消费支出中,减少医疗消费支出在内的发展型消费,通过在各消费细项中的资源分配达到家庭福利最大化。在CHIP数据中所调查的自评健康状况中,研究将健康状况为非常好、好和一般的认定为身体健康,设为1,其他状况设为0。表SEQ表\*ARABIC1模型变量说明变量类别变量名称符号变量含义被解释变量人均总消费Exp数值型变量被解释变量人均生存型消费Alive数值型变量被解释变量人均发展型消费Develop数值型变量被解释变量人均享受型消费Enjoy数值型变量解释变量是否参加养老保险p虚拟变量,是=1,否=0控制变量人均收入Inc数值型变量控制变量家户人均资产s数值型变量控制变量年龄age数值型变量控制变量年龄的平方age2数值型变量控制变量学历edu虚拟变量,初中及以上=1,其他=0控制变量婚姻状况mar虚拟变量,婚姻完整=1,其他=0控制变量户主性别g虚拟变量,男=1,女=0控制变量健康状况h虚拟变量,健康=1,其他=04.2模型设定在现有研究中,养老保险参保情况与家庭消费之间通常被认为存在线性关系,本文加入一系列控制变量,并对数值型变量取对数进行标准化处理以降低数据波动性进行实证研究,最终建立最基本的OLS回归模型:lnCi=α0+α1p+∑βiXi+ε(3)其中,Ci分别表示Exp、Alive、Develop、Enjoy,lnCi是取四种消费支出的对数;p为是否参加养老保险;Xi代表各控制变量,包括lnInc、lns、age、age2、edu、mar、g、h;α0代表截距项;ε代表扰动项。构建的总样本实证模型为:lnCi=α0+α1p+β1lnInc+β2lns+β3age+β4age2+β5edu+β6mar+β7g+β8h+ε(4)研究按收入水平将总样本分为中低收入水平样本与高收入水平样本两类,所构建的收入异质性样本实证模型为:lnCi=α0+α1p+β1lns+β2age+β3age2+β4edu+β5mar+β6g+β7h+ε(5)4.3数据来源和样本描述性统计4.3.1数据来源本文数据选取了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数据。由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CHIP(2013)数据中新加入了对养老保险参保情况的调查。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研究价值,本文选用了2013年的CHIP样本数据,其调查按照东、中、西分层,涉及省份15个、设区市126个、地级市、县和区共234个,数据样本1.1万份。根据上文设定的模型,从CHIP(2013)数据库中提取对应数据,并且对原始数据进行筛选,选择标准如下:首先,删除数据空白和数据不完整的样本。比如,在家庭各项消费、家庭收入等不完全样本。其次,删选删除无效数据样本。比如生存型消费支出金额为0的样本,以及各项收入和消费中为负值的样本。再者,进行数据筛选和匹配整合。将数据整合过程中产生的无效样本进行筛除。最终得到研究需要的合格总样本,总样本中个体总数达到5137个。4.3.2样本描述性统计研究应用Stata15.0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了总体描述统计,表2列出了人均总消费及各分项消费、是否参加养老保险、家庭人均收入、家户人均资产、年龄、年龄的平方、学历、婚姻状况、性别、健康状况这13个变量的均值、标准差、中位数。可见,样本家庭中人均总消费为8578元,在各分项消费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人均生存型消费,占比61.2%,占比最少的是人均享受型消费,仅为9.06%;此外,样本数据中户主的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为89.0%,在年龄方面,户主平均年龄在56岁左右,中年家庭数量居多;在学历方面,57%的家庭户主有初中以上文凭;在婚姻状况方面,92%的家庭为已婚家庭;在性别方面,农村家庭户主绝大多数为男性,占比达91%;在健康状况方面,其均值为2.048,这意味着样本家庭户主的健康状况较为良好,大多处于比较健康状态。表SEQ表\*ARABIC2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变量名称符号均值标准偏差中位数人均总消费Exp857889356619人均生存型消费Alive525441254124人均发展型消费Develop254765321451人均享受型消费Enjoy777.21333404.9是否参加养老保险p0.8900.3101人均收入Inc1120897058734家户人均资产s181873547010000年龄age56.368.57056年龄的平方age2325010233136学历edu0.5700.4901婚姻状况mar0.9200.2801户主性别g0.9100.2801健康状况h0.8900.31014.4相关性分析由于研究的主要解释变量为是否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家庭人均收入(Inc)、家户人均资产(s)、年龄(age)、学历(edu)、婚姻状况(mar)、性别(g)、健康状况(h)均为控制变量,因而在进行相关性分析时着重分析主要解释变量对各被解释变量的影响,主要变量间的相关性情况详见表3。表SEQ表\*ARABIC3主要变量间相关系数pExpAliveDevelopEnjoyp1Exp0.168***1Alive0.274***0.683***1Develop0.095***0.850***0.219***1Enjoy0.123***0.425***0.411***0.118***1注:***表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可以看出,是否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与人均总消费、人均生存型消费、人均发展型消费、人均享受型消费间的相关系数均为正值,这初步验证了研究假设,但有待通过进一步的回归分析结果进行分析。4.5回归结果4.5.1总样本回归结果表SEQ表\*ARABIC4总样本回归结果VARIABLESlnExplnAlivelnDeveloplnEnjoyp0.035*0.060***0.0050.085*(1.71)(3.17)(0.13)(1.96)lnInc0.462***0.423***0.515***0.493***(29.82)(29.09)(22.18)(19.45)lns0.064***0.078***0.047***0.069***(8.86)(11.26)(3.84)(5.17)age-0.037***-0.003-0.122***-0.042**(4.30)(0.31)(7.22)(2.38)Age20.000***0.0000.001***0.000*(3.72)(0.30)(6.16)(1.93)edu0.040***0.027*0.060**0.031(2.73)(1.87)(2.16)(1.01)mar0.084***0.116***0.030-0.079(2.98)(4.18)(0.58)(1.42)g-0.054**-0.060**-0.016-0.093*(1.97)(2.14)(0.33)(1.83)h0.063***0.0050.218***0.038(2.60)(0.21)(4.93)(0.84)Constant5.488***3.956***6.359***2.560***(20.11)(14.85)(12.17)(4.65)Observations5,1375,1375,1375,137R-squared0.4140.3980.2170.161注:***、**、*分别表示在1%、5%、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在总样本回归过程中,所有回归均依据固定效应模型的F统计量判断适用混合效应还是固定效应,结果表明固定效应模型优于混合OLS模型;运用LM检验判断适用混合效应还是随机效应,结果显示随机效应模型优于混合OLS模型;运用Hausman检验判断适用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结果显示均在Hausman检验中拒绝原假设,因而适用固定效应模型。下文对收入异质性样本的回归过程中,也同等适用固定效应模型。从总样本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1)基本养老保险对人均总消费和人均享受型消费的回归系数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回归系数为0.035和0.085,正向作用明显。(2)在各控制变量方面,从强到弱排序,人均收入对消费有着决定性促进作用,对总消费促进达到46%,其他子项消费也有较大增幅;家庭资产排到第二位次,对总消费促进超过6%,其他子项消费也有一定增幅。从性别来看,在女性为户主的情况下,对总消费和子项都有较大抑制作用,这与女性特有思想和生理特点是分不开的。而家庭主要成员学历同样对消费有一定影响,学历越高,正向作用越高,包括总消费和子消费。年龄这一数据,要综合考虑年龄与年龄²两项指标看,总的趋势是随年龄增长消费水平先增长而后降低。健康这一变量指标对家庭收入有较大影响,对人均总消费的促进程度为6.3%,在各分项消费中,对人均发展型消费的促进程度最大,为21.8%;婚姻状况对人均总消费的促进程度为8.4%,对人均生存型消费的回归系数显著且为正向。4.5.2收入异质性样本回归结果基本养老保险是社会的稳定器之一。其存在的目的和意义主要是为全体居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同时通过二次分配甚至三次分配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研究选取样本中家庭人均收入这一变量,结果如下图。图SEQ图\*ARABIC1家庭人均收入累积分布图通过分布图,我们不难看出,曲线明显左倾,这也与农村地区实际情况是完全符合的,低收入群体占绝大多数,而较高收入人群则很少;按照收入标准进行分析,在进行数据筛选整理过程中剔除了收入小于1000元的样本,选取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作为中低收入样本,这一群体预占总量的四成左右。考虑到样本数据整体偏低的特殊性,选取人均收入水平在25000元以上的家庭作为高收入样本,占总样本的10%左右。中低收入水平样本的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表SEQ表\*ARABIC5中低收入水平样本回归结果VARIABLESlnExplnAlivelnDeveloplnEnjoyp0.152**0.065***0.0600.014(2.23)(2.75)(1.12)(0.24)lns0.083***0.092***0.060***0.099***(9.89)(11.53)(3.93)(6.01)age-0.048***-0.012-0.126***-0.050**(4.19)(1.09)(5.49)(2.26)age20.000***0.0000.001***0.000*(3.59)(0.91)(4.60)(1.86)edu0.062***0.036**0.099***0.071*(3.23)(1.98)(2.70)(1.79)mar0.0290.077**0.112*-0.017(0.77)(2.09)(1.65)(0.22)g-0.030-0.019-0.050-0.075(0.79)(0.51)(0.74)(1.03)h0.055*0.0040.218***0.023(1.96)(0.16)(4.11)(0.40)Constant9.502***7.804***10.705***6.592***(27.68)(24.45)(15.61)(9.90)Observations2,8932,8932,8932,893R-squared0.0670.0590.0610.026注:***、**、*分别表示在1%、5%、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从中低收入水平样本回归结果可以看出:(1)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对家庭人均总消费的回归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回归系数为0.152,对生存性消费具有正向作用,回归系数为0.067,而对家庭人均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的回归系数不显著。(2)在各控制变量方面,各项变量指标促进作用相对平均,其中人均资产对消费促进程度超过8%,对子项消费也有正向刺激作用;学历也是重要指标,对总消费促进度达到6%,对子项消费也有不同程度的正向作用;婚姻状况仅对家庭人均生存型和发展型消费具有不同程度的正向作用,说明婚姻完整的家庭在衣食住行以及医疗文教消费方面表现出较强的消费性。另外,在发展型消费与享乐型消费方面,健康程度对基础消费和发展消费均有一定影响,其中发展消费促进程度为21.8%,十分强烈。高收入水平样本的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表SEQ表\*ARABIC6高收入水平样本回归结果VARIABLESlnExplnAlivelnDeveloplnEnjoyp0.0570.069**0.063*0.167**(1.58)(2.04)(1.74)(2.49)lns0.123***0.134***0.129***0.112***(10.32)(11.69)(6.74)(5.41)age-0.032*0.014-0.128***-0.038(1.89)(0.83)(4.63)(1.19)age20.0000.0000.001***0.000(1.62)(0.70)(4.00)(0.91)edu0.054**0.053**0.0620.014(2.05)(2.10)(1.35)(0.27)mar-0.138***-0.152***0.017-0.142(2.72)(3.08)(0.22)(1.57)g0.120***0.133***0.0460.157**(2.74)(3.00)(0.61)(2.10)h0.115**0.0230.262***0.033(2.07)(0.47)(2.90)(0.40)Constant9.423***7.296***10.953***7.092***(18.93)(14.61)(13.23)(7.37)Observations2,2032,2032,2032,203R-squared0.0820.0950.0600.027注:***、**、*分别表示在1%、5%、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从高收入水平样本回归结果可以看出:(1)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总的来看,对家庭人均生存型、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正向作用,回归系数分别为0.062、0.063、0.167,但对总消费没有太大正向作用。(2)在各控制变量方面,与前几轮研究相似,人均资产、学历、婚姻状况、性别都对人均总消费与各子项消费有一定影响。其中人均资产仍是主要因素,对总消费的促进程度超过12%,对子项也有积极正向影响;其次户主性别对总消费影响很大,户主为男性时,对总消费促进成都超过11%,对子项也有积极影响;而学历对总消费促进作用稍弱,在5%左右,对子项也有刺激作用;最后婚姻状况对总消费、生存消费、发展消费都有消极影响。健康状况对家庭人均发展型消费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促进程度为26.2%。4.6回归结果分析4.6.1总样本回归结果分析从整体情况来看,参加基本社保的家庭比未参保家庭消费水平稍高,但并不十分明显,差额在3.5%左右。在各分项消费中,家庭人均生存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分别多出6%和8.5%,而在家庭人均发展型消费方面则无显著影响。对于农村家庭来说,无论家庭是否参与养老保险,在交通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支出都是一项持续性长期消费支出,因而对发展型消费的作用效果不显著;社保的基础保障功能为低收入群体带来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在一定范围改善了农村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消费能力,推动农村家庭消费结构也逐渐发生变化,农村家庭除了增加在生存型消费的物质追求外,也更加注重短期服务收益、注重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因而在服务享受型消费支出方面所促进的幅度最大。在控制变量方面,家庭人均收入和资产是决定因素,这两项指标无论是对总消费还是子项消费,都有很明显促进作用,增长呈现明显的正向关联。学历指标对消费也有促进作用,高学历家庭可以从事更多非农业劳动的工作,获得的经济收入相对较多,消费能力也就越强。婚姻状况对消费影响则相对复杂,总的来看,对总消费是正向的;但在各分项消费中,对生存型和发展型消费作用方向为正向,对享受型消费的作用方向为负向。那么这一点也不难理解,即单身无论是男女,没有家庭负担,特别是子女抚养和教育压力,同时随着时代发展,年轻群体也热衷于高级消费。而已婚家庭则以日常消费开支为主。年龄这一指标对于消费影响不一,整体上呈现缓坡山型曲线图例。在50岁以前阶段,随着年龄增加,消费支出水平呈现上升趋势,其后呈现下降趋势,消费水平降低。导致这一年龄节点相对靠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农村人口大多以个人体力劳动为主,因此退休时间也相对较晚。因此50岁之前收入相对稳定,可以满足家庭日益増多的消费需求,所以家庭消费支出随着年龄的増加而増加。后其后阶段则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这与农村地区实际情况也是高度吻合的。4.6.2收入异质性样本回归结果分析收入异质性样本主要围绕中低收入群体与较高收入群体两个群体展开,分析结果显示情况与总样本有一定差距,但并不明显。由于收入水平较低,因此参保家庭明显比未参保家庭消费水平高,超过15%。子消费项中,生存性消费超出6.5%,而对发展性与享受型则没有影响。这种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该部分群众无论是否参保,都没有余力进行发展型或享受型消费。而对于农村较高收入群体,参保情况对家庭人均总消费无显著影响,但在其他三个子项中均有正向影响,分别多出6.9%、6.3%、16.7%;可见有了基本养老保险作为未来收入的保障,中低收入群体的总消费和生存型消费有很大的提升,而高收入群体由于自身收入本就较高,受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影响相对较小,因而在总消费上并无明显的促进作用,对于高收入群体而言,精神消费占比较高,因而对享受型消费支出的促进程度较大。在控制变量方面,两个群体中,人均资产对总消费与各子项消费正向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这与传统认知相符;学历水平对于中低收入家庭的各项消费均有不同程度的正向显著作用,但是对于高收入水平家庭的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并不显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高学历的高收入家庭,日常支出的总比例中,生活必需品和基础性消费支出占比较低,而精神消费、发展型、享乐型消费较高,而中低收入家庭自身生活水平本就较低,因此无法享受高收入、高学历水平带来的收入红利,无法有效促进消费支出。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聚氨酯管材及管件购销合同协议
- 二手家具购买合同协议
- 股权回购合同法律效力分析
- 权益合同协议书模板
- 林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第二外语英语》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供应链合作协议书
- 南京医科大学《康复医学基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天津市达标名校2025届初三下学期第三次(4月)月考数学试题含解析
- 燕京理工学院《现代推销学实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防火安全产品供货合同格式
- 街道优生优育进万家活动实施方案
- 关于助航灯光回路绝缘下降原因分析
- 《音乐疗法》教学课件
- 小区室外雨、污水排水管道施工方案
- 工厂5S检查评分评价基准表(全)
- 江水源热泵应用杭州奥体主体育场案例分析
-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检测卷课件
- (完整版)供应商审核表
- 说专业(市场营销专业)课件
- 火电厂工艺流程图
- 以“政府绩效与公众信任”为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6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