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粳稻恢复系C堡与穞稻衍生的BIL群体定位籽粒灌浆QTL和构建染色体片段置换系_第1页
利用粳稻恢复系C堡与穞稻衍生的BIL群体定位籽粒灌浆QTL和构建染色体片段置换系_第2页
利用粳稻恢复系C堡与穞稻衍生的BIL群体定位籽粒灌浆QTL和构建染色体片段置换系_第3页
利用粳稻恢复系C堡与穞稻衍生的BIL群体定位籽粒灌浆QTL和构建染色体片段置换系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利用粳稻恢复系C堡与穞稻衍生的BIL群体定位籽粒灌浆QTL和构建染色体片段置换系中国每年水稻种植面积3067万hm2左右,其中粳稻种植面积828hm2。杂交粳稻年种植面积仅占粳稻种植面积的3~5%,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杂交粳稻产量优势主要表现在大穗上,但大穗杂交粳稻存在两段灌浆现象,导致部分籽粒充实度差,影响了杂交粳稻产量优势的发挥。提高籽粒充实度的关键在于提高籽粒的灌浆速率。穞稻是一种较原始的亚洲栽培稻粳稻类型,具有灌浆时间短、灌浆速率快的特点。充分挖掘穞稻中与灌浆速率相关的有利等位变异,并通过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方法将其导入到粳稻恢复系中,有助于改善杂交粳稻F1植株部分籽粒充实度不足的缺点。本研究室前期利用穞稻与粳稻恢复系C堡杂交产生的BC1F1群体,通过世代平均数和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籽粒灌浆进行的遗传分析表明,该组合籽粒平均灌浆速率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共同控制,以主基因遗传为主。之后,通过一粒传方法,将上述组合回交群体加代至BC1F5,形成了具有102个株系的堡穞堡BIL群体。本论文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了以下两项研究。一是在两个生长环境下对堡穞堡(C堡/穞稻//C堡)BIL群体各个株系6个不同灌浆期籽粒灌浆速率进行调查,结合SSR分子标记遗传连锁图谱,采用非条件QTL定位、与时间相关的动态QTL定位和将糙米粒重调至同一水平下的条件QTL三种定位方法,利用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QTLmapper2.0软件和基于多元回归模型的WinQTLCart2.5软件对影响籽粒灌浆速率的位点进行定位。二是利用上述遗传连锁图谱,通过SSR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连续回交+自交的方法,构建以穞稻为供体、C堡为受体的染色体片段置换系。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非条件QTL定位方法中,利用QTLmapper2.0软件和WinQTLCart2.5软件共检测到10个控制籽粒灌浆速率的非条件QTL,以及15个非条件QTL互作位点对。这10个非条件主效QTL分布于第1、4、5、6(2个)、8、9和10(2个)等7条染色体上。4个QTL的增效等位基因来自穞稻,其中位于第9染色体上RM1328-RM3912区段内的qGFR9.1在两种遗传模型中均被检测到,表型变异解释率分别为12.62%(混合线性模型)和38.46%(多元回归模型),加性效应分别为0.10mg/(粒·天)和0.14mg/(粒·天);位于第10染色体上RM1146-RM3773区段内的qGFR10.2在两种遗传模型中均可检测到,表型变异解释率分别为7.17%(混合线性模型)和16.57%(多元回归模型),加性效应分别为0.07mg/(粒·天)和0.09mg/(粒·天)。6个QTL的增效等位基因来自C堡,它们分别是位于第1染色体上RM237-RM5389区段内的qGFR1.1和RM8105-RM84区段内的9GFR1.2、位于第4染色体上RM518-RM3471区段内的qGFR4.1、位于第6染色体RM3330-RM162区段内的qGFR6.1和RM6811-RM5753区段内的qGFR6.2和位于第10染色体上RM3470-RM1125区段内的qGFR10.1.2.与时间相关的动态QTL定位方法中,利用两种遗传模型共检测到8个控制籽粒灌浆速率的QTL;以及13对互作位点对。这8个动态QTL分布于第1、2、5、6(2个)、8、9和第10染色体上。5个QTL的增效等位基因来自稽稻,其中qGFR10.2在两种模型中均被检测到,表型变异解释率分别为9.35%(混合线性模型)和17.18%(多元回归模型),加性效应分别为0.06mg/(粒·天)和0.09mg/(粒·天)。3个QTL的增效等位基因来自C堡,它们分别是位于第1染色体RM5-RM5461区间的qGFR1.3、位于第2染色体RM3688-RM6617区间qGFR2.3以及位于第6染色体RM510-RM225区间的qGFR6.6。3.将粒重矫正到同一水平,利用两种遗传模型共检测到13个控制籽粒灌浆速率的条件QTL以及11个位点间互作。这13个条件QTL分布于第1(2个)、4、5、6(3个)、8、9和10(2个)染色体上。8个条件QTL的增效等位基因来自穞稻,其中qGFR9.1在两种遗传模型中检测到,表型变异解释率分别为12.15%(混合线性模型)和34.05%(多元回归模型),加性效应分别为0.07mg/(粒·天)和0.10mg/(粒·天);qGFR10.2在两种遗传模型中也检测到,表型变异解释率分别为7.17%(混合线性模型)和16.58%(多元回归模型),加性效应分别为0.07mg.(粒·天)和0.09mg.(粒·天)。5个条件QTL的增效等位基因来自C堡,它们分别是位于第1染色体RM237-RM5389区段内的qGFR1.1和RM5-RM5461区段内的qGFR1.3、位于第4染色体RM518-RM3471区段内的qGFR4.1、位于第8染色体RM3572-RM4085区段内的qGFR8.1和位于第10染色体RM3470-RM1125区段内的qGFR10.1、4.利用回交和SSR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以C堡为遗传背景的稽稻染色体片段置换系群体。该群体由55个置换系组成,覆盖了96.54%的穞稻基因组。其中含7个穞稻染色体片段的置换系有4个,含有6个、5个、4个、3个、2个和1个穞稻染色体片段的置换系数目分别为1个、17个、13个、11个、4个和5个。12条染色体上穞稻供体等位基因导入频率最大为18.42%,最小为0.44%,平均为4.72%。5.K111005-1、K111005-2、K111005-6、K111010-5、K111010-2、K111010-7等6个置换系携带的RM1328-RM3912段含有控制籽粒灌浆速率增效等位基因的杂合位点QTLqGFR9.1。K111009-1、K111009-5、K111009-10和K111011-7等4个置换系携带的RM1108-RM3773片段含有控制籽粒灌浆速率增效等位基因杂合位点QTLqGFR10.2。综合上述籽粒灌浆速率QTL的定位结果,发现qGFR9.1和qGFR10.2是两个控制籽粒灌浆速率的稳定的主效QTL,在稽稻和C堡中均存在多个控制籽粒灌浆速率的有利等位基因,1个来自穞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