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名校新未来2022-2023学年高三2月联考语文试题_第1页
河南省名校新未来2022-2023学年高三2月联考语文试题_第2页
河南省名校新未来2022-2023学年高三2月联考语文试题_第3页
河南省名校新未来2022-2023学年高三2月联考语文试题_第4页
河南省名校新未来2022-2023学年高三2月联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模拟招生考试新未来2月联考语文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个国家的文化是以意识形态为统领的文化。文化之争首先是观念之争,观念之争最明显的就是主流文化与各种思潮的博弈。当今社会思潮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态势,它们对于国家文化安全产生着复杂的影响,维护国家文化安全需要有效应对各种社会思潮。自由主义是现代西方社会思想的一个主流。古典自由主义秉持社会契约论,认为自由运用知识、智慧、财富的经济状态是最佳状态,主张政府管得越少越好。新自由主义宣扬彻底私有化、完全市场化、宪政民主化,并把这些理念视为“普世价值”。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有人把“思想解放”理解为要搞西方的自由、人权和民主宪政,掀起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主张思想和艺术多元化,标榜文学艺术基于人性而绝非民族性、阶级性,热衷精英文化而漠视人民大众,反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和文化建设上的根本指导地位,直接危及我们的文化安全和国家安全,成为我们开展政治思想斗争的一个重要对象。消费主义以消费来满足占有,其在资本主义国家由来已久,是资本无序扩张的派生品。通过消费以进行自我身份建构,在满足物欲快感之外,由支付瞬间行为确立占有关系赚得片刻确定性,来逃避由现代社会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带来的痛苦。消费主义在文化生活上勾连娱乐主义,不可遏制地追逐所谓文化类感官体验,使文化沦为娱乐的附庸,引发“可怕的解构与低俗的重构”:在个体层面上,解构信仰信念、伦理准则、美学底线、价值尊严;在国家层面上,对民族文化和精神文明进行消解;在社会层面上,以情绪化表达使人丧失理智、不辨是非,“重构了人们对信息的选择和判断标准”。在互联网技术与文化传媒深度融合背景下,消费主义与泛娱乐主义高度耦合,貌似扩大文娱消费、推动经济增长,但是,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社会思想道德根基、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造成不容小觑的负面影响,必须加以抵制。在世界范围内,文化民族主义发源于后发现代化国家,最初指注重保护民族语言、维护民族传统文化、提倡多元民族文化等各种主张、态度和行为。中国文化民族主义产生于近代,20世纪90年代初再度强劲兴起。面对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趋势,文化民族主义思潮有理性、非理性之分和积极、消极之别。积极的理性的文化民族主义自觉抵制侵害本民族利益尊严的文化渗透,大力弘扬特有的优秀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为奋发图强提供正能量。消极的非理性的文化民族主义固执自己的传统文化最为完美、不需变革的观点,拒绝、排斥一切外来文化,崇古非今,故步自封,自行断绝了民族文化的发展之路。例如,弃置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分析和辨证扬弃,假借弘扬传统文化,美化封建主义、抵制全球化、嘲讽现代化,肆意拉历史“倒车”,价值观、世界观,时代观严重错位,必须予以拨乱反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中国流行,除了哲学虚无主义、唯心史观作用外,还有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被列强侵略奴役和贫穷落后历史阴影以及改革开放后精神污染的影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毒害文化艺术生产,谬见主要有:文化艺术生命在于个性,选择为人民服务就会沦为或政治工具;历史与艺术难以统一,要建立“一门独立的审关的文学史学科”。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互联网广泛普及,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空间时隐时现,结合生活话题和社会热点,通过强化口述史来制造所谓历史事件凭证,利用受众猎奇心理和情感体验,借助各种艺术形式与泛娱乐化思潮合流,戏谑恶搞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传播错误的历史观、价值观、流毒匪浅,必须予以纠正。(摘编自陈锋《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今西力自由主义、消费主义、文化民族主义等社会思潮对我国的文化安全产生着复杂的影响。B.改革开放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搬起,源于有人把“思想解放”理解为推崇西方的自由、人权等。C.以消费来满足占有的消费主义在文化生活上勾连娱乐主义,能推动经济发展,其作用不可低估。D.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我国流行原因比较复杂,毒害文化艺术生产,在网络普及时代更是流毒匪浅。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总分式论证结构:第一段总括论述的主要观点,第二至第五段从不同角度展开剖析。B.文章破立结合,其中第二段以立为主,正面阐述西方自由主义的地位、种类和对中国的影响。C.文章通过对“古典自由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的对比分析,得出了后者优于前者的结论。D.第四段在分析消极非理性的文化民族主义的表现时,运用了例证法;第五段则运用了引证法。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今社会思潮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态势,有的已影响国家的文化安全,因此需要采取策略来有效应对。B.社会主流文化与各种思潮的博弈说到底是文化观念之争,各种社会思潮最大的影响莫过于对人心理的影响。C.尽管文化民族主义思潮有其积极、理性的一面,但是对其消极、非理性的一面及其危害必须保持高度警惕。D.不良社会思潮出现、流行、产生负面影响有其背景和其他因素,对此社会、国家、个人都要增强责任意识。【答案】1.C2.A3.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能推动经济发展,其作用不可低估”曲解原意,原文说的是“貌似扩大文娱消费、推动经济增长,但是,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社会思想道德根基、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造成不容小觑的负面影响,必须加以抵制”,文中说的是“貌似”,并非真的如此。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其中第二段以立为主”说法错误,依据原文可知,第二段列举的现象多是作者所批驳的,所以第二段是以破为主的。C.“得出了后者优于前者的结论”于文无据,文中并未将“古典自由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进行对比,也未指出其优劣。D.“第五段则运用了引证法”说法错误,第五段中所引用的“一门独立的审关的文学史学科”并非作为论据来证明论点,而“谬见主要有:文化艺术生命在于个性,选择为人民服务就会沦为或政治工具;历史与艺术难以统一,要建立‘一门独立的审关的文学史学科’”而是当作事实论据来证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毒害文化艺术生产”这一观点的。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各种社会思潮最大影响莫过于对人心理的影响”曲解文意,原文有各种社会思潮“对于国家文化安全产生着复杂的影响”,显然这种影响要大于其“对人心理的影响”,而且纵观全文,多处出现某一种社会思潮对“价值观”等的影响,同样,这种影响也大于“对人心理的影响”。故选B。(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自然界中土壤微生物无处不在,而土壤是它们的大本营,也是它们生长和繁殖的天然“培养基"。土壤微生物是土壤中我们肉眼难以看得见的所有微小生物的总称,主要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和藻类等。土壤微生物对土壤的形成发育、物质循环和植物生长等都十分重要,是土壤能够生产产品、净化水源,并成为最有效的二氧化碳封存场所的根本。和我们人类一样,微生物为了生存和保持健康的身体,也需要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获取食物。微生物的食物主要是根据在它们身体里的生理作用来分类,如碳源、氮源、生长因子、水等。微生物经常食用的碳源物质主要有糖类、有机酸、二氧化碳、蛋白质等,而能被它们利用的氮源物质主要包括蛋白质及其降解产物、铵盐、硝酸盐,分子氮、脲、胺,酰胺等。除此之外,微生物还需要食用维生素、氨基酸、嘌呤和嘧啶等来满足自身生长的需要,无机盐也是微生物生长所需的物质,一般有磷酸盐、硫酸盐以及含有钠,钾、钙、镁、铁等元素的化合物。水也是微生物生长的关键一环,主要是起到溶剂与运输介质的作用,不仅如此,水还能参与其细胞内的一系列化学反应。(摘编自王清奎、赵学超《微生物:我们是土壤物质循环的发动机!》)材料二:在人类的农业实践中,利用土壤微生物的历史源远流长。人们很早就发现小麦或玉米与豆科作物轮作,可以保持土壤肥力。但是我们的祖先不知道,豆科植物改良农田的能力。是细菌创造的奇迹之一。其中的机理,直到19世纪才被揭晓。在巴新德发明巴氏灭菌法并成为微生物学之父的时候,他的一个相对不那么知名的同事,马丁努斯·威廉发现是细菌侵染豆科植物的根系,导致了根瘤的形成。而根瘤是豆科植物的肥料工厂。农作物生长需要大量的氮肥。土壤肥力不够,而植物不能利用空气中大量存在的氮气。这就需要根瘤中的固氮细菌把空气中的氮转化成植物可以利用的形式:氨和硝酸盐。这些与豆科植物共生的固氮细菌,从植物那里获取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作为交换,为豆科植物提供氮肥,极大地提高了豆科作物的产量。但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包括小麦、玉米、水稻等,都不能和根瘤细菌共生。从20世纪直到现在,是化学解决了这个问题。被称为哈伯的化学反应,可以将氮气经过高温高压的化学反应人工合成为氮肥。这一化学反应的大规模应用,使大气中的氮变成生产氮肥的、永不枯竭的廉价来源,从而使农业生产极大地摆脱了土壤条件的限制。原本产量极低的贫瘠的农田。也可以为人类所用了。哈伯因此被称作解救世界粮食危机的天才。据估计,这一化学过程合成的氮,约占人类食用的蛋白质中氮元素的40%。(摘编自李菲《土壤微生物的前世今生》)材料三:化学合成的化肥和农药,的确起到了巨大的正面作用。但近几十年以来。人们逐渐意识到大规模化学产品应用的负面效应,包括环境污染、农田地力下降、害虫和杂草的抗性等等。与此同时,随着研究技术的进步,土壤微生物被长期忽视的状况,正在逐渐改变。科学家们希望,土壤微生物可以替代化肥和农药,在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同时。消除化肥和农药广泛、大规模使用的负面效应。土壤微生物菌株,包括细菌、真菌等,与农作物形成互利互惠的共生关系。植物为微生物菌株提供有机碳作为营养物质。微生物帮助植物吸收无机营养物质,提高植株对干旱、高盐等逆境的抗性。帮助植株抵御病菌和害虫。甚至有文章报道,微生物会影响草莓的风味。现在已经有一些商业生产的细菌和真菌菌剂,在农业生产中替代化肥和农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摘编自赵瑞安《土壤微生物正被污染》)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土壤和土壤微生物相互依存:前者是后者的大本营和“培养基”,后者对前者的形成发育、物质循环等很重要。B.土壤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和藻类四种;水是其生长的溶剂与运输介质,参与其细胞内一系列物化反应。C.根据食物在微生物的身体里的生理作用,我们可以将微生物的食物分成诸如碳源、氮源、生长因子等不同的种类。D.细菌侵染豆科植物根系形成根瘤,根瘤中的固氮细菌能够把空气中的氮转化成植物可以利用的形式:氨和硝酸盐。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土壤能生产产品、净化水源,成为最有效的二氧化碳封存场所;土壤物质循环完全依赖于微生物。B.人类在农业实践中,利用土壤微生物的历史源远流长,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弄清其机理。C.哈伯将氮气经高温高压的化学反应人工合成为氮肥、解救了世界粮食危机,彰显了科技的力量。D.使用化学合成的化肥和农药,必然会破坏土壤微生物菌株与农作物形成的互利互惠的共生关系。6.请结合文本内容和你的理解,从认识、国家政策、科学研究三个层面简要概括让土壤微生物在现代农业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路径。【答案】4B5.C6.①认识层面:让土壤微生物成为人类的朋友,帮助人类在保护好地球环境的前提下,用更少的资源,产出更多的粮食。

②国家政策层面:高屋建瓴,制定完善包括合理利用土壤微生物在内的现代农业法律法规,大力倡导并有序推进生态农业。

③科学研究层面:深入研究土壤微生物与农作物互利互惠的共生关系,开发高效实用的微生物菌剂,争取替代化肥和农药。【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土壤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和藻类四种”的判断,曲解文意,原文的表述是“土壤微生物是土壤中我们肉眼难以看得见的所有微小生物的总称,主要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和藻类等”可知,原文意为还有其他的。“物化反应”亦错,原文的表述是“化学反应”。故选B。

【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土壤物质循环完全依赖于微生物”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一的标题可知,微生物是土壤物质循环的发动机,还可能会有其他因素促进土壤物质循环,所以“完全依赖于”的表述错误。B.“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弄清其机理”的表述过于笼统和绝对化,从原文“在人类的农业实践中,利用土壤微生物的历史源远流长。人们很早就发现小麦或玉米与豆科作物轮作,可以保持土壤肥力。但是我们的祖先不知道,豆科植物改良农田的能力。是细菌创造的奇迹之一。其中的机理,直到19世纪才被揭晓”的表述可知,文本仅举“我们的祖先不知道,豆科植物改良农田的能力。是细菌创造的奇迹之一”一例,行文中看不出人类一直没有弄清所有“利用土壤微生物”的机理;而且所举之例也在19世纪得以揭晓。D.“使用化学合成的化肥和农药,必然会破坏土壤微生物菌株与农作物形成的互利互惠的共生关系”的表述过于绝对,从生活的常识看,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才会破坏“土壤微生物菌株与农作物形成的互利互惠的共生关系”。故选C。

【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认识、国家政策、科学研究三个层面”,意味着要从不同角度作答;“让土壤微生物在现代农业中发挥更大作用的路径”,意味着答案是指向提供“方法论”的。认识层面,原文“土壤微生物对土壤的形成发育、物质循环和植物生长等都十分重要,是土壤能够生产产品、净化水源,并成为最有效的二氧化碳封存场所的根本”“在人类的农业实践中,利用土壤微生物的历史源远流长”“原本产量极低的贫瘠的农田。也可以为人类所用了。哈伯因此被称作解救世界粮食危机的天才”可知,让土壤微生物成为人类的朋友,帮助人类在保护好地球环境的前提下,用更少的资源,产出更多的粮食。国家政策层面,原文“但近几十年以来。人们逐渐意识到大规模化学产品应用的负面效应,包括环境污染、农田地力下降、害虫和杂草的抗性等等”“现在已经有一些商业生产的细菌和真菌菌剂,在农业生产中替代化肥和农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知,高屋建瓴,制定完善包括合理利用土壤微生物在内的现代农业法律法规,大力倡导并有序推进生态农业。国家政策层面,原文“但近几十年以来。人们逐渐意识到大规模化学产品应用的负面效应,包括环境污染、农田地力下降、害虫和杂草的抗性等等”“现在已经有一些商业生产的细菌和真菌菌剂,在农业生产中替代化肥和农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知,深入研究土壤微生物与农作物互利互惠的共生关系,开发高效实用的微生物菌剂,争取替代化肥和农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麦香李春雷小麦怀孕了。腹部亮幽幽、鼓胀胀,羞羞地站在静谧的月光里。月光,银粉一样弥漫在天空里和大田里。吸吸鼻子,有一种清香的味道。那是和平的气息,那是丰收的气息,那是生活的气息,那是生命的气息。但战争的脚步,仍沿着麦垄间窄窄的小道,正紧锣密鼓地走向夏季的火热。北岳军区补充团供给科科长玉胜,带着两个伤员在麦垄里爬了两天两夜。黄昏时分,他们一病一扬地走进一个小山村,东寻西问地找到了村长的家。前天,他们在阜平县西部山区运送军粮,被一伙日本兵包围。一场恶战,部队被打得七零八落。村长黑着脸、低着头,一副极不情愿的样子。也许,正赶上他心境最坏的时候吧。王科长请他帮助派饭。他固执地摇着头:“夜黑了,村子小,部队多,派不过来啊。”连年的战争和灾难,去年颗粒无收,家家都有饿死的人,有不少人家逃到五台山西边去了。王科长用尽全身力气,忍住正在呼喊的肚子,凑上去,低声下气地说:“村长,行行好,可怜可怜吧。我不饿,只是躺一下。他们俩受了伤,已经两天没吃东西了。”村长看了他一眼,重重地叹了一口气,仍是不言语。待一会儿,他终于领着两个伤员,走了出去。虽是五月天气,夜风仍是有些寒凉,吹在伤口上,像一群群马蜂刺蜇。王胜怔怔地站在屋门口,不知如何是好。村长的妻子,一个三十多岁的蓬头垢面的女人,正在昏黄的麻油灯下纺棉线。屋内还有两个十岁上下的男娃,一高一低,四肢和身板细细薄薄、枯瘦如柴,头颅和眼睛却很大,像戏台上的小鬼儿。灶台上的砂锅,冒着浓烈的香气。那是这家人的晚餐。王胜的肚子,猛烈地吼叫起来。对于这个八路军的突然到来,女人极不欢迎。这从她那紧绷的脸上、乜斜的眼中,都可以看得出来。王胜的脑壳“嗡嗡”地轰鸣。相比饥饿来说,他更需要好好睡一觉。极度的困乏,使他已经顾不得别的细致礼节,径直走到纺车旁边空出的半面炕前,躺倒下去。两个孩子好奇地凑上来,伸出鸡爪一样的小手,摸摸他的手枪。女人大吃一惊,猛拉一把孩子。孩子张大嘴,身子直哆嗦,赶紧退缩得远远的,像两只受到惊吓的小刺猬。王胜使劲地笑一笑:“没事儿,枪里没子弹。”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即使在极度贫困中。不一会儿,两只畏缩的小刺猬又试探着凑了上来。“你从哪儿来?”大男孩小心地问。“龙泉关西边打仗回来。”“那你到哪儿去,你们部队驻在哪儿?”他像查路条(即通行凭证)一样地盘问。看得出,他或许是村里的儿童团成员。“驻在阜平,我要回部队。”小男孩很是惊奇,上来拉住了王胜的手。小手软软的,让王胜想起了老家的小弟弟,心底猛地喜欢上了这两个孩子。“阜平不是闹灾荒吗?你们吃啥?”两个孩子还在穷追不舍地询问。母亲不耐烦地横了孩子们一眼,嘟哝起来:“这死孩,闹灾荒,老百姓饿死,当兵的还能饿死?”孩子们望了望他们的母亲,又看了看王胜,挤了两下眼睛。王胜拉着他们的小手,其实是对他们母亲说的:“唉,军队也苦呢,老百姓吃啥,军队也吃啥。老百姓吃树叶野菜,军队也一样的,八路军和老百姓是一家人嘛。”女人停了停纺车,想了想,没说话,只是又添了一卷棉花。“灾荒年,老乡没劳力,军队还要帮助老百姓搞生产……”一股力量催着他说下去,“我们还帮难民迁移到西边来,招呼他们吃和住……”她点点头,似乎想起了什么。大孩子打断了王胜的话,对女人说:“娘,前几天东边来的灾民,不是说,没有八路军帮着,早就饿死了吗?”女人擦了擦眼睛,叹了一口气。“八路军也不容易啊。”大家都没有说话。“老百姓苦,军队也苦哩,吃不饱,还要打仗,断胳膊断腿的……”她又停了一下,擦了擦眼睛,“嗯,打走鬼子就能过安生日子了。”她抬起脸,看着窗外漆黑的天。王胜躺在床沿,一翻身就会滚落下来。女人连忙把纺车往里边挪挪,让孩子们把他推一推。“靠里边一点儿,会跌下来的。”孩子们伸出四只手,用力来推。王胜瘫倒着,像一坨烂泥。他实在没有一丝儿力气了,只能任凭他们发力。村长回来了。女人跳下坑来,盛了满满一碗野菜,还有几个山药蛋,让大孩子端给王胜,一边对丈夫说:“这兄弟,是好人哩,喝口汤吧。”“我不饿。”王胜说。“看你蔫蔫的,哪能不饿?喝口汤吧,没啥吃的。”他们一齐来劝。大孩子还拉住王胜的手,要扶他起来。“好,我自己来。”王胜勉强支起身子,慢慢地把一碗野菜和两枚山药蛋吃完了。还没等王胜吃完,女人就把碗夺过去,又盛了第二碗。王胜正要躺下去,两个孩子顶住了他的背,不依不饶:“再喝一点儿吧。”为了答谢他们的盛情,王胜只得又吃了一碗。这时,他已感觉到胃里胀胀的,身上热热的。肚子平静了,腰上也有了一些力量。等王胜吃完饭,村长说去邻居家再看看那两个伤员,就走了。屋后面是一块黑黢黢的麦田,风吹来,可以闻到一缕缕细微的麦香,似乎还可以听到一阵阵低沉的拔节声。……瞌睡虫终于爬满了王胜的眼皮。第二天清早,王胜睁开眼,猛然发现自己一个人四仰八叉地横躺在炕上。纺车呢,已经被他挤在土炕的边角里。村长和他的女人,还有两个孩子,睡在门口的一捆谷草上。地方很狭小,村长的一条腿搭在灶台上,另一只脚则伸出了屋门外……(有删改)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的标题“麦香”不仅暗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而且贯穿始终,以此为线索,将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绾结得井井有条。B.小说语言生动传神,王胜的肚子猛烈地吼叫起来,用夸张之笔极写饥饿程度;状两个受惊畏缩的小孩为小刺猬,贴切形象。C.小说借村长的形象凸显了战争与灾荒的特定时代背景下,根据地群众生活困顿、内心纠结却真心支持抗战的深刻主题。D.小说看似内容单薄,但纸短情长,清新宜人的缕缕麦香、自然流露的人物内心情感、深刻蕴藉的主旨,读之别有韵味。8.从村长领着两个伤员出去到回到家来,村长女人对王胜的态度随着情节的发展而有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9.有文学评论家认为:“细节是文学的生命细胞。”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中典型细节描写的作用。【答案】7.A8.①村长走后,女人紧绷着脸,乜斜着眼,对王胜这个突然到来的八路军,极不欢迎。②女人的两个孩子出于好奇,凑上来摸摸王胜的手枪,女人猛拉住孩子,非常紧张。③两个孩子穷追不舍地询问王胜闹灾荒八路军吃啥,女人对当兵的挨饿表示怀疑。④女人听了王胜和孩子们说灾荒年八路军帮助老百姓生产自救共渡难关,心有所动。9.①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如王胜带着两位受伤的战友来到村长家求助时,村长黑着脸、低着头,重重叹气的神态描写,写出了他对无力提供帮助的无奈。②有助于推动情节发展。如村长女人把纺车往炕里边挪挪,并让孩子们把王胜向炕上推一推的动作描写,表明她对八路军的认识有了变化,故事情节顺势推进。③有助于揭示典型环境。如村长家的晚餐,灶台上的砂锅,冒着浓烈的香气,可实际上只是煮野菜和少量的山药蛋,突出了王胜的极度饥饿和百姓的极度贫困。④有助于深化主题思想。如小说结尾王胜发现自己占了整个土炕,而村长全家人“睡在门口的一捆谷草上”场景描写,凸显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爱戴之情。【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以此(麦香)为线索,将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绾结得井井有条”的判断有误。从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来看,有关“麦香”的描述只在小说的开头和结尾处出现,并没有“贯穿始终”。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形象特征随着情节发展而变化的能力。优秀的小说,其“情节往往是人物思想性格的发展史”。作答时,首先要准确审题,明确题干中所涉情节的起讫点;其次,要注意把握随着情节的逐次展开,女人对王胜态度的变化轨迹。“对于这个八路军的突然到来,女人极不欢迎。这从她那紧绷的脸上、乜斜的眼中,都可以看得出来”,村长走后,女人紧绷着脸,乜斜着眼,对王胜这个突然到来的八路军,极不欢迎。“两个孩子好奇地凑上来,伸出鸡爪一样的小手,摸摸他的手枪。女人大吃一惊,猛拉一把孩子。孩子张大嘴,身子直哆嗦……”,女人的两个孩子出于好奇,凑上来摸摸王胜的手枪,女人猛拉住孩子,非常紧张。“阜平不是闹灾荒吗?你们吃啥?”两个孩子还在穷追不舍地询问。母亲不耐烦地横了孩子们一眼,嘟哝起来:‘这死孩,闹灾荒,老百姓饿死,当兵的还能饿死’”,两个孩子穷追不舍地询问王胜闹灾荒八路军吃啥,女人对当兵的挨饿表示怀疑。“‘唉,军队也苦呢,老百姓吃啥,军队也吃啥。老百姓吃树叶野菜,军队也一样的,八路军和老百姓是一家人嘛。’女人停了停纺车,想了想,没说话,只是又添了一卷棉花。‘灾荒年,老乡没劳力,军队还要帮助老百姓搞生产……’一股力量催着他说下去,‘我们还帮难民迁移到西边来,招呼他们吃和住……’她点点头,似乎想起了什么……”,女人听了王胜和孩子们说灾荒年八路军帮助老百姓生产自救共渡难关,心有所动。【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细节描写作用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小说中的细节描写的内涵:细节描写是指小说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景物片段等的具体细微的描写;其次,明确小说中细节描写的作用,大体说来,其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包括表现人物性格、衬托人物心情),有助于推动情节发展,有助于揭示典型环境,有助于深化主题思想;再次,找准小说中的较为典型的细节描写的例子,对应分析其作用。作答时,可以先概括细节描写的作用,再分别举例分析;反之,亦可。“村长黑着脸、低着头,一副极不情愿的样子。也许,正赶上他心境最坏的时候吧……村长看了他一眼,重重地叹了一口气,仍是不言语”,王胜带着两位受伤的战友来到村长家求助时,村长黑着脸、低着头,重重叹气的神态描写,写出了他对无力提供帮助的无奈。此处细节描写,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女人连忙把纺车往里边挪挪,让孩子们把他推一推”,村长女人把纺车往炕里边挪挪,并让孩子们把王胜向炕上推一推的动作描写,表明她听了王胜的话后,对八路军的认识有了变化,故事情节顺势推进,才有后文给王胜盛饭的情节。此处细节描写有助于推动情节发展。“灶台上的砂锅,冒着浓烈的香气。那是这家人的晚餐……女人跳下坑来,盛了满满一碗野菜,还有几个山药蛋”,村长家的晚餐,灶台上的砂锅,冒着浓烈的香气,可实际上只是煮野菜和少量的山药蛋,“浓烈的香气”突出了王胜的极度饥饿和百姓的极度贫困。此处细节描写有助于揭示典型环境。“第二天清早,王胜睁开眼,猛然发现自己一个人四仰八叉地横躺在炕上。纺车呢,已经被他挤在土炕的边角里。村长和他的女人,还有两个孩子,睡在门口的一捆谷草上。地方很狭小,村长的一条腿搭在灶台上,另一只脚则伸出了屋门外”,小说结尾写王胜发现自己占了整个土炕,而村长全家人“睡在门口的一捆谷草上”,村长……这一场景描写,凸显了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认可与爱戴之情。此处细节描写有助于深化主题思想。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江乙说于安陵君曰:“君无咫尺之功,骨肉之亲,处尊位,受厚禄,一国之众,见君莫不敛衽而拜,抚委而服,何以也?”曰:“王过举而已。不然,无以至此。”江乙曰:“以财交者,财尽而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今君擅楚国之势,而无以深自结于王,窃为君危之。”安陵君曰:“然则奈何?”“愿君必请从死,以身为殉。如是必长得重于楚国。”曰:“谨受令。”三年而弗言。江乙复见曰:“臣所为君道,至今未效。君不用臣之计,臣请不敢复见矣。”安陵君曰:“不敢忘先生之言,未得间也。”于是楚王游于云梦结驷千乘旌旗蔽天野火之起也若云霓兕虎嗥之声若雷霆有狂兕车依轮而至王亲引弓而射一发而殪王抽旃旄而抑兕首。仰天而笑曰:“乐矣,今日之游也。寡人万岁千秋之后,谁与乐此矣?”安陵君泣数行下而进曰:“臣入则编席,出则陪乘。大王万岁千秋之后,愿得以身试黄泉,蓐蝼蚁,又何如得此乐而乐之。”王大说,乃封坛为安陵君。君子闻之曰:“江乙可谓善谋,安陵君可谓知时矣。”江乙为魏使于楚,谓楚王曰:“臣入境,闻楚之俗,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恶,诚有之乎?”王曰:“诚有之。”江乙曰:“然则白公之乱①,得无遂乎?诚如是,臣等之罪免矣。”楚王曰:“何也?”江乙曰:“州侯②相楚,贵甚矣而主断,左右俱曰‘无有’,如出一口矣。”郢人有狱三年不决者,故令请其宅以卜其罪。客因为之谓昭奚恤曰:“郢人某氏之宅,臣愿之。”昭奚恤曰:“郢人某氏,不当服罪,故其宅不得。”客辞而去。昭奚恤已而悔之,因谓客曰:“奚恤得事公,公何为以故与奚恤?”客曰:“非用故也。”曰:“请而不得,有悦色,非故如何也?”(节选自刘向《战国策·楚策一》)【注】①白公之乱:白公,楚国太子建的儿子,名叫胜,郑国杀了建,胜请求讨伐郑国,大臣子西不听从,胜一怒之下杀了子西,劫持了楚惠王。②州侯:楚国得宠的大臣,州是他的封邑。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于是/楚王游于云梦/结驷千乘/旌旗蔽天/野火之起也若云霓/兕虎嗥之声若雷霆/有狂兕车依轮而至/王亲引弓而射/一发而殪/B.于是/楚王游/于云梦结驷千乘/旌旗蔽天/野火之起也若云霓/兕虎嗥之声若雷霆/有狂兕车依轮而至/王亲引弓而射/一发而殪/C.于是/楚王游于云梦/结驷千乘/旌旗蔽天/野火之起也若云霓/兕虎嗥之声若雷霆/有狂兕车依轮而至王亲/引弓而射/一发而殪/D.于是/楚王游/于云梦结驷千乘/旌旗蔽天/野火之起也若云霓/兕虎嗥之声若雷霆/有狂兕车依轮而至王亲/引弓而射/一发而殪/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敢忘先生之言,未得间也”与“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鸿门宴》)两句中的“间”字含义不同。B.万岁千秋,古时帝王(国君)死亡之讳称;犹言千秋万代,形容岁月长久,亦作“千秋万岁”。C.坛,文中指古代举行祭祀、誓师等大典用的土筑的高台,今可指从事相同职业的成员活动的总体,D.“不言人之恶,诚有之乎”与“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陈情表》)两句中的“诚”字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楚王“过举”要陵君、听了安陵君几句愿意追随自己而死的表白便设坛封赏等行为可见楚王用人与赏罚有一定的随意性。B.安陵君在江乙策划下抓住时机,献媚于楚王并获得封赏,固然“知时”,然江乙,安陵君的所作所为均非出于忠君爱国的目的。C.江乙代魏国出使楚国,针对楚王认同的楚国“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恶”的风气,举州侯独断专行手下皆称其善之例予以驳斥。D.昭奚恤明察秋毫,他从受涉案人委托向自己探听其是否有罪的人的神情觉察出来者的意图,但并没有及时揭穿,只是内心懊悔。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一国之众,见君莫不敛衽而拜,抚委而服,何以也?(2)郢人有狱三年不决者,故令请其宅以卜其罪。【答案】10.A11.D12.D13.(1)一国的百姓,见到您没有不整理衣襟,理好帽子,毕恭毕敬向您行礼的,这是凭什么呢?(2)郢城有一个人(有)讼事(或讼案)三年没有被判决,因此(他)让(一个人假装)请求(购买)他的住宅,用(这种方法)来卜测他是否有罪。【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就在这个时候,楚王要到云梦地区去游猎,车马成群结队,络绎不绝;五色旌旗遮蔽天日,野火烧起来,好像彩虹,老虎咆哮之声,好像雷霆。忽然一头犀牛像发了狂似的朝车轮横冲直撞过来,楚王拉弓搭箭,一箭便射死了犀牛。“于云梦”表示楚王游猎的地点,是句子的后置状语,其前面不应该断开,排除BD;“王”是“引弓而射”的主语,其后面不应该断开,排除CD。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间”字含义不同。间:机会;从小路。句意:我实在不敢忘记先生给我的教导,只因没有遇到好机会啊。/沛公已经离开了,从小路回到了军中。B.正确。C.正确。D.错误,“诚”字含义不同,诚:副词,确实、实在;名词,指诚心。句意:不谈论别人的邪恶,真的是这样吗?/希望陛下能怜悯我的诚心,满足我微不足道的心愿。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但并没有及时揭穿”的表述与文本内容不符,从原文中“请而不得,有悦色,非故如何也?”请求的东西没有得到,脸上却表现出喜悦之色,不是试探是什么?可知,昭奚恤对上门探听案情的人的意图予以及时当面揭穿。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敛衽”,整理衣襟;“委”,通“緌”,古时帽带打结下垂的地方,代指帽子;“何以”,宾语前置句,以何,凭什么。(2)“狱”,讼事、讼案;“故”,因此;“卜”,推断、预料;“郢人有狱三年不决者”,定语后置,正常语序是“有狱三年不决郢人”。参考译文:江乙劝导安陵君说:“您没有为楚国立下过丝毫的功劳,也没有骨肉之亲可以依靠,但是您却身居高位,享受厚禄,一国的百姓,见到您没有不整理衣襟,理好帽子,毕恭毕敬向您行礼的,这是凭什么呢?”安陵君回答说:“这不过是因为楚王抬举我罢了。如果不这样,我不可能得到这种地位。”江乙说:“拿钱财来和他人交往,当金钱用完了,和人的交情也就断绝了;用美色与别人交往,当美色衰退了,爱情也就没有了。如今您在楚国独揽权势,可自己并没有能与楚王结成深交的资本,我私下为您感到担忧。”安陵君说:“那该怎么办呢?”江乙说:“希望您一定向楚王请求随他而死,亲自为他殉葬,这样您在楚国必能长期受到尊重。”安陵君说:“谨遵您的教导。”过了三年,安陵君仍然没有对楚王表明什么。江乙又拜见他说:“我给您说的,到现在您也没有实行。您既然不采纳我的意见,我要求从此不再拜见您了。”安陵君说:“我实在不敢忘记先生给我的教导,只因没有遇到好机会啊。”就在这个时候,楚王要到云梦地区去游猎,车马成群结队,络绎不绝;五色旌旗遮蔽天日,野火烧起来,好像彩虹,老虎咆哮之声,好像雷霆。忽然一头犀牛像发了狂似的朝车轮横冲直撞过来,楚王拉弓搭箭,一箭便射死了犀牛。楚王随手拔起一根旗杆,按住犀牛的头,仰天大笑,说:“今天的游览,实在太高兴了。我死之后,又能和谁一道享受这种快乐呢?”安陵君泪流满面,上前对楚王说:“我在宫内和大王挨席而坐,出外和大王同车而乘,大王百年之后,(我)希望能够追隨(大王)而死,(在黄泉之下也)做大王的席垫,以免蝼蚁来侵扰您,又有什么比这更快乐的呢!”楚王听了大为高兴,就设坛正式封他为安陵君。君子听说了这件事情,就说:“江乙真可以说是善于出谋划策,安陵君也真算是善于利用时机啊。”江乙代表魏国出使到楚国,对楚宣王说:“臣下进入国境,听说楚国有这样一种风俗,不掩盖别人的善良,不谈论别人的邪恶,真的是这样吗?”楚宣王说:“确实是这样。”江乙说:“既然这样,那么白公所制造的祸乱,莫非成功了吗?真的是这样,臣下们的罪过就可以免除了。”楚宣王说:“为什么?”江乙说:“州侯辅佐楚国,尊贵已极并独断专行,可是他左右的人都说‘世上没有能赶得上他的人’,像从一张嘴里说出来的一样。”郢城有一个人(有)讼事(或讼案)三年没有被判决,因此(他)让(一个人假装)请求(购买)他的住宅,用(这种方法)来卜测他是否有罪。受他委托的人因此为他对昭奚恤说:“郢城某某人的住宅,我希望买下它。”昭奚恤说:“郢城某某人,不应当判罪,所以他的住宅您是得不到的。”受委托的人便辞谢离开。昭奚恤随即对自己说出的话很后悔,就对受委托的人说:“奚恤可以侍奉您,您为什么借买房来试探我的意思?”受委托的人说:“(我)不是用事情来探听您的态度看法。”昭奚恤说:“请求的东西没有得到,脸上却表现出喜悦之色,不是试探是什么?”(节选自刘向《战国策·楚策一》)(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满江红洪适①春色匆匆,三分过、二分光景。吾老矣,坡轮②西下,可堪弄影。曲水流觞时节好,茂林修竹池台永。望前村、绿柳荫茅檐,云封岭。蜂蝶闹,烟花整。百年梦,如俄顷。这回头陈迹,漫劳深省。吹竹弹丝谁不爱,焚琴煮鹤人何肯。尽三觥、歌罢酒来时,风吹醒。【注】①洪适,字景伯,南宋初期耿直而有节操的著名大臣洪皓的长子,累官至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官至右丞相。洪适欲厉兵秣马,力争早日收复中原,但又深谙朝廷软弱、官场腐败等黑暗状况,实是积重难返,难以挽回大局,便辞去了宰相职位。晚年闲居盘洲十六年。这首词即是此间所作。②坡轮:夕阳。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开篇写春色三分已过了二分,这春意阑珊的光景与“吾老矣”的感叹,为全词奠下感情基调。B.“可堪弄影”的“可堪”犹言“哪堪”,意思是自己已是风烛残年,哪还有“弄影”这样的兴致呢?C.词中写景颇有特色,水、云、竹、柳、茅屋等巧妙结合,“蜂蝶闹”以动写静,呈现一派田园风光。D.词的结尾,作者写自己借酒消愁,但是“风吹醒”,终无法忘却“陈迹”;全词在深沉迂回中收笔。15.词中画横线的句子蕴含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赏析。【答案】14.C15.①“百年梦,如俄顷”,既是作者一生的抱负如梦成空的暗自神伤,也指繁华的北宋帝国大厦的崩塌如梦一般令人悲痛。

②“这回头陈迹,漫劳深省”,蕴含了作者痛惜不已而无可奈何的感情。

③“吹竹”两句,言外之意是宋朝统治者沉溺于声色享乐中,穷奢极侈而导致亡国,流露出作者对当局的斥责之意。【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C.“‘蜂蝶闹’以动写静”错。作者写田园风光或景色,运用的是动静结合的手法。故选C。

【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此词的下片,“百年梦……”转入抒情,既有一己之愁,也有家国之忧。通过上片和注释可知,当时的作者已经退隐,人生到了暮年,而国家山河沦陷,北宋已然崩塌,故“百年梦”应包含了自己的抱负成梦,也指国家的繁华不再,有家国之恨。“这回头陈迹,漫劳深省”的“漫”有“徒然”“空自”的意思,直接表达出一切已经无法挽救而无可奈何的情绪,便是作者的无奈感喟。“谁不爱”“人何肯”便将作者的语气展现殆尽,言外之意就是宋朝统治者过于沉溺于此,暗含讽刺,流露出作者对当局的斥责。宋徽宗崇奉道教,自称道君皇帝,他穷奢极侈困竭民力,其愚昧无度,所以亡国是必然。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白居易的《琵琶行》用语简洁凝练,上一句“_________”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下一句“_________”点明了季节特征,渲染了事件发生时的落寞氛围。(2)古代有星宿分野之说,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李白在《蜀道难》中也借用星宿叙说蜀道难行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3)“流水”这一意象常被古人用来表达对时光易逝、世事无常、人生虚幻等的感慨,“_________,_________”就是这样的经典名句。【答案】①.浔阳江头夜送客②.枫叶荻花秋瑟瑟③.扪参历井仰胁息④.以手抚膺坐长叹⑤.不知江月待何人⑥.但见长江送流水(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以下字词的书写:浔、荻、瑟、胁、抚、膺。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以前就听朋友们说过,草原上最好的季节是七八月。但①,我总赶不上这个季节。今年终于有机会上草原时,已是八月之末了。翻过山,穿过茫茫林海,过一界河,刚才在山下沟谷中所感受的峰回路转和在林海里感觉到的绿浪滔天,一下都被甩到另一个世界上,天地顿时开阔得好像连自己的五脏六腑也不复存在。草色已经转黄了,在阳光下泛着金光。由于地形的变换和车子的移动,那金色的光带在草面上掠来飘去,像水面闪闪的亮波,又像一匹大绸缎上的反光。看着这些,你突然会感到自己身体的四壁已豁然散开,所有的烦恼连同所有的雄心、理想都一下逸散得②。你已经被融化在这透明的天地间。车子在缓缓地滑行,除了车轮与草的摩擦声,便什么也听不到了。草一丝不动,因此你也无法联想到风的运动。牛羊在缓缓地移动,它们不时抬起头看我们几眼,或甩一下尾,像是无声电影里的物。仿佛连空气也没有了,周围的世界竟是这样空明。这偌大的草原又难得的干净,干净得连杂色都没有。这草本是一色的翠绿,说黄就一色的黄,像是冥冥中有谁在统一③。树是成片的林子,却整齐得像一块刚切割过的蛋糕,摆成或方或长的几何图形。一色桦木,雪白的树干,上面覆着黛绿的树冠。呜呼!草原八月末,大矣!静矣!净矣!真矣!山水原来也和人一样会一见钟情,如诗一样耐人寻味。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的句子若修改为“草原八月末,大、静、净、真”,基本意义与原句相近,但表达效果不及原句。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说明。【答案】17.①阴差阳错(事与愿违)②无影无踪③发号施令18.①从表现手法上看,原句中“大矣!”等四个独立的两字短句构成了排比,表达简练有力;同时,语助词“矣”的使用,又使语气舒缓;修改后的句子没有这种效果。

②从句式选用上看,原句将“草原八月末”这个名词短语独立成句,强调了陈述对象;“大矣!”等四个感叹句,感情丰沛;修改后的为一般陈述句,亦无此效果。【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语境“总赶不上这个季节”强调偶然因素,或不如所愿,可填“阴差阳错(事与愿违)”。阴差阳错:比喻由于偶然的因素而造成了差错。事与愿违:指事情的发展与愿望相反。第二处,根据前面所描述的景物及其给人带来的“所有的烦恼连同所有的雄心,理想都一下逸散”体验,可填“无影无踪”。无影无踪:没有一点踪影,形容完全消失,不知去向。第三处,“这草本是一色的翠绿,说黄就一色的黄”似乎冥冥之中有人统一指挥,故可填“发号施令”。发号施令:发命令,下指示。【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本题可从表现手法、句式选用两个角度加以思考。从表现手法上看,“大矣!静矣!净矣!真矣!”四个独词句构成排比,语句简短有力;语助词“矣”用在句尾,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改句“大、静、净、真”是四个并列的形容词,缺少情感,也没有表现出语气,没有表现力。从句式看,“草原八月末”是陈述对象,“大矣!静矣!净矣!真矣!”是对“草原八月末”的描写,角度多样内涵丰富;感叹句加强了语气。改句为一般陈述句,语气平淡,没有原句的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坐听一篙珠玉碎,不知湖面已成冰。”水域结冰看似只是水受冷凝结成固体,但实际上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气象因素上看,①。当气温达到零摄氏度时,纯净的淡水开始结冰;当气温低至零摄氏度以下后,风可以加快水的冷却,加速冰层发展。然而,气象因素却不是影响河湖水结冰的唯一因素,单凭天气冷热、风速大小,是无法判断河湖水结冰情况的。河湖水结冰状况还与水质、水的状态、水面面积大小、地形地势等诸多因素有关。因此,即便在同一个城市,不同水域水的结冰情况②。很多人在上野冰场前,往往都会先③,再试探性地对着冰面跺两脚,若没有发生意外,就认为冰面安全了。但是,这种“目测”的方式其实很不靠谱。正规冰场或者气象专家一般通过器测法或遥测法测量冰层的厚度。器测法是指人工凿冰直接测量其厚度;遥测法是指基于飞机、卫星携带的检测设备,通过声、光、电信号的处理反演出冰层厚度。不过,虽然专业人士可以对冰层厚度进行测量,但需要注意的是,冰层厚度是无法预报的。气象专家张英娟表示,气象预报需要基于大气观测和数值模式计算才能,而不同水域的情况差异很大,难以从事数值模式计算,因此,气象专家也无法预报冰层厚度。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21.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9.①水域结冰与气温及风速有关;②也有可能存较大差异;③(仔细)观察冰层厚度。20.①将湖面结的冰比作珠玉,两者色泽相似,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湖面上冰晶莹湿润的特点。②将湖冰因竹篙碰击而碎裂的声音比作珠玉摔碎的声音,突出了湖冰碎裂之声清脆响亮。21.气象预报需要基于大气观测和数值模式计算才能得出,而不同水域的情况差异很大,难以进行数值模式计算,因此,气象专家也无法预报冰层厚度。【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本题提供的阅读文本主要介绍了结冰的原因和如何测量冰层的厚度等。第一处,横线上所填内容陈述对象应承前句为“水域结冰”;原因涉及的是“气象因素”,从其后两句从气象因素的角度对结冰原因的具体说明中涉及的“气温”“风速”等关键词,可推出“水域结冰与气温及风速有关”。第二处,横线所填内容是对水域结冰情况的小结,前面说“河湖水结冰状况还与水质、水的状态、水面面积大小、地形地势等诸多因素有关”,可见因素复杂,由此推出“不同水域水的结冰情况”不一样,据此推出“也有可能存在较大差异”。需要注意的是,所填语句中,副词“也”不能少,否则语句不连贯;“有可能”也不可缺,否则语气太绝对。第三处,横线上所填内容是对很多人在上野冰场时所做准备活动的推测,根据其后“这种‘目测’的方式其实很不靠谱”可知是先“目测”冰层的厚度,据此推出“(仔细)观察冰层厚度”。【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坐听一篙珠玉碎,不知湖面已成冰”中“珠玉碎”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珠玉”比喻的是湖面结的冰,二者都是白色,且质地晶莹、润泽,比喻句能生动形象地表现湖面上冰晶莹湿润的特点。“珠玉碎”将湖冰因竹篙碰击而碎裂的声音,比喻成珠玉摔碎的声音,二者相似点是声音清脆,比喻句生动地写出湖冰碎裂之声清脆响亮。【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原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