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河南省洛阳市中考历史模拟试卷一(含解析)_第1页
2023年河南省洛阳市中考历史模拟试卷一(含解析)_第2页
2023年河南省洛阳市中考历史模拟试卷一(含解析)_第3页
2023年河南省洛阳市中考历史模拟试卷一(含解析)_第4页
2023年河南省洛阳市中考历史模拟试卷一(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河南省洛阳市中考历史模拟试卷(一)

学校:姓名:班级:考号:

注意事项:

L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

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下列图片内容共同反映的主题是()

河南新郑轩辕故里湖南炎陵炎帝陵庙陕西黄陵黄帝陵

A.炎黄子孙,华夏一家B.远古传说,考古佐证

C.天地之中,老家河南D.殷墟甲骨,汉字之源

2.学者张帆指出,商朝青铜文化不仅出现于殷商统治的中心地区,很多距离较远的方国也

都有青铜器出土。这些青铜器程度不一的表现出一些地域特色,但就主体而言与中原青铜文

化存在联系。这一现象反映出()

A.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B.华夏文明逐渐四向延伸

C.分封制得以普遍推行D.诸侯征战推动文化交流

3.吕思勉先生认为,西域是西洋文明传布之地,西洋文明的中心希腊、罗马等,距离中国

很远,在古代只有海道的交通,交流不甚密切,西域则与中国陆地相接。由此可知张骞通西

域()

A.促进了中西文明交流B.拓展了西汉帝国疆域

C.强化了西域地方管理D.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

4.唐诗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是了解唐朝历史的重要史料。以下诗句能反映唐朝社会风气

兼容并包的是()

A.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B.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D.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5.下面表格中皇帝名的变化反映了当时()

朝代皇帝名及尊号在位期间年号公元纪年

天安466-467

献文帝拓跋弘

皇兴467-471

北魏延兴471-476

孝文帝元宏

承名476

A.军事政变,朝代更替B.改用汉姓,民族交融

C.北方战乱,政权并立D.江南开发,经济发展

6.据学者研究,尽管宋朝对图书交易限制很严,但因汉文书籍在北方获利丰厚,所以三令

五申仍挡不住各类汉籍的源源北流。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区域矛盾加剧B.文化趋于认同C.经济中心南移D.商业突破限制

7,从设置西域都护到伊犁将军,从宣政院到驻藏大臣,从澎湖巡检司到台湾府。给上述史

实提炼一个主题。下列选项合适的是()

A.政治的成熟与创新B.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与交流

C.外交的冲突与危机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8.清王朝由于太平天国的打击,不得不起用汉族士大夫的力量来维持其最后几十年的统治,

而通过镇压太平军而崛起的地方大臣一一曾国藩、李鸿章等人成为晚清政治舞台上最为重要

的人物。由此可见太平天国运动()

A.导致了清王朝的灭亡B.客观上改变了晚清政局

C.促使了洋务运动兴起D.影响近代中国革命发展

9.据统计,占全国外贸比重最大的上海,1913年进口1洋货两亿四千四百多万关两,1915

年下降至一亿九千八百多万关两,与此同时,中国的出口销售从1913年开始,后四年每年都

增加14.8%到20.5%。对这一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A.洋务运动引进技术提升民族工业实力B.列强暂时放松侵略利于民族工业发展

C.辛亥革命结束帝制扫清实业发展障碍D.南京国民政府实行民族工业发展政策

10.《新青年》在1915-1918年总篇数共1274篇,其中“社会主义”一词一共有20篇文章

使用;而从1919-1922年,总篇数1026篇,其中使用该词的篇数达145篇。这种变化主要是

因为()

A.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B.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

C.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D.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11.下面大事年表反映了当时我国()

1931年九一八事变

1932年日本扶植溥仪成立伪满洲国

1935年日本策动“华北自治运动”

1936年西安事变

1937年七七事变

A.国共内战越发激烈B.民族危机日趋严重C.国共合作即将到来

D.地方自治逐步推广

12.人民解放军经过两年的作战,各解放区相继连成一片,其总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4,

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3以上,解放区土改已基本完成,人民群众革命热情空前高涨。基于这

一现状,人民解放军下一步的行动是()

A.转战陕北B.挺进大别山C.进行战略决战D.攻占南京

13.1954年宪法草案正式公布后,又经过全国人民历时两个多月的讨论,共有1.5亿人参与。

提出118万多条修改、补充意见。对这一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A.民族实现独立B.经济急需发展C.人民当家作主D.政权亟待巩固

14.20世纪70年代出现建交高峰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1956年1969年1970年1971年1972年1973年1974年

建交国家

25495469878895

A.国际形势的变化B.中美建交

C.我国实行全方位外交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5.罗马人把地中海变成了一个文明的大熔炉,罗马人在对地中海的统治中融入了希腊文明

的精神,把希腊的精神转换成了罗马的政治形式,形成了罗马法的原则,使罗马帝国空前强

盛。这段话肯定了古罗马的()

A.民主与法制B.战争与征服C.商业与冒险D.包容与创新

16.13世纪的欧洲处于变革的阵痛之中,在经济上变得越来越商业化和工业化,工商业的兴

起促进了城市生活的产生,新的城市生活又使中世纪社会产生了市民阶级。材料反映了()

A.经济变革推动社会变革B.城市的兴起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

C.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兴起D.经济变革促使封建制度彻底瓦解

17.1804年颁布的《拿破仑法典》强调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唯才是用”的原则,就是说,

所有人都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而不是依靠出身或社会地位获得职位晋升。这些内容表明该

法典()

A.否定了君主制度B.冲击了等级秩序C.确立了法律权威D.维护了社会稳定

18.1900年,德国船队总吨位由1870年不足百万吨发展至近200万吨,成为蒸汽时代以来

第一个能与大英帝国一争高低的船队。德国航运业发展是由于()

A.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B.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C.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D.蒸汽机的改进

19.麦克尼尔说,大萧条似乎验证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灭亡的预言,但是期待已久的社会主

义革命并没有在任何西方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出现。对这一现象最合理的解释是()

A.资本主义政策调整B.世界大战全面爆发C.社会主义力量壮大

D.世界各国团结合作

20.列宁说,作为俄国千百万农民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快要到来的时候的思想和情绪的表现

者,托尔斯泰是伟大的。这一评价应该是基于他的作品()

A.倡导人文主义学说B.语言优美富有诗意C.体现社会主义思想

D.深刻反映社会现实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比京人狩姐场景想望图河南新郑贞李甫出上的右磨盘和祈济棒

材料二:原始农耕出现以前,先民依靠自然界现成的动植物为生,农业的出现增加了食物供

应,加速了人口的增长。战国以后,铁犁牛耕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秦以后,

统治者往往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修建的都江堰、龙首渠等,体现了国家对水利工程的重视。

明朝时,玉米传入中国,后来逐渐遍布全国,这些外来农作物因其高产而增加了粮食供应总

量,粮食除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外,还投入市场出售。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我国古代的食物来源呈现了哪些变化。

(2)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3)请再举出中国古代推动农业发展的成就一例。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7年是一个跌宕起伏的年份。上半年,千军竞发,万众欢腾,许多工人、农民第

一次发现命运和生活原来可以掌握在自己手里。但顷刻之间,所有的恐惧和黑暗又变本加厉

地回到身边,人头滚滚,枪声凄厉,表面上开始走向统一的中国,实为破裂了。下半年,在

南中国的苍茫群山和原野中,点点的星火在渐渐汇聚。

一一摘编自《复兴之路

材料二:大革命失败后仿佛已陷入绝境的中国共产党,经过四年来艰苦卓绝的斗争,已作为

一个重要力量出现在中国政治舞台上。

一一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27年是一个跌宕起伏的年份”。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又能够成为“重要力量”的原因。

(3)综上,你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斗争中获取了什么智慧?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9-2000年我国留学教育情况表

时期留学教育情况

目的地限定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与国家工业建设密切相关;都是国家

1949-196年

有计划派出的公费留学生。

目的地涉及美国、欧洲等;以学习自然科学,培养科技人才为主;公费留

1978年-80年代初

学生层层选拔,留学群体呈现出精英化的特点。

目的地遍及世界各国;自主选择各类专业;公费自费都有;留学群体呈现

80年代初-2000年

出大众化的特点。

—摘编自张雪蓉《浅析建国60年来我国留学教育的历史变迁和时代特点》

材料二:1993年以来党和国家形成了“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的留学

工作方针,国家还通过科研制度创新、工作分配改革、荣誉表彰激励等方式吸引留学人员回

国。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国内机会越来越多,“海归潮”涌现。据统计,

1978-2008年留学回国人员总数约为370万人次,中共十八大以来约有280万人学成归国。

——摘编自张雪蓉《浅析建国60年来我国留学教育的历史变迁和时代特点》

⑴依据材料一,指出1949到2000年间我国留学教育呈现出的变化趋势。

(2)依据材料二,分析“海归潮”出现的原因。

(3)请你为吸引留学人员回国拟定一条宣传标语。

24.17世纪前期,英国是一个较小的农业国,到了19世纪中期,英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

工业国家。请依据下列图片提供的历史信息,写一篇120字左右与英国相关的小短文•(要

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新杭路开*示立田(后部)三角气易示力田或鹿和心丽加见斯寿芬九讯法茂•汽机车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9年,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收回1943年,中、美、英三国在开罗会晤并发表《开

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益。但是列强无视中罗宣言》。宣言明确规定:日本所窃取的中国

国的正当要求,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全部转给领土,例如中国东北、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必

日本。须归还中国。

一一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

材料二:在战后世界出现两极格局的同时,多极化的潜流一直在涌动。对两极格局的挑战既

来自战后通过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产生的新兴独立国家,也来自两大阵营中的离心和分

化倾向。

一一摘编自《大国战略与世界秩序》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两次会议中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简要分析变化的原

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两例史实从不同角度说明二战后“多极化的潜流一直在涌

动”。

(3)综上,概括影响国际关系或世界格局变动的因素。

答案和解析

I.【答案】A

【解析】A.材料反映了河南、湖南、陕西地区关于炎帝陵庙和黄帝陵庙的相关信息,体现了炎黄

子孙同属华夏一家的特征,故A正确。

B.材料并不是通过考古佐证远古传说,排除B。

C.材料不仅仅涉及河南的历史遗迹,排除C。

D.材料与甲骨文无关,排除D。

故选:Ao

本题考查炎帝和黄帝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识记炎帝和黄帝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

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答案】B

【解析】A.秦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排除A。

B.根据材料“商朝青铜文化不仅出现于殷商统治的中心地区,……这些青铜器程度不一的表现出

一些地域特色,但就主体而言与中原青铜文化存在联系。”可知,商朝时期的青铜器文化对边远

地区的方国产生了一定影响,体现了华夏文明向四周的延伸,故B正确。

C.西周时期分封制得到普遍推行,排除C。

D.“诸侯征战推动文化交流”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D。

故选:Bo

本题考查商朝青铜器文化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识记商朝青铜器文化的相关内容,有助

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认识到西域的重要性,决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

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第一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率领300多

人的使团,带着万头牛羊,以及金币、丝绸等财物,走访了乌孙等西域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认

识到汉朝的富足与强大,纷纷派使节来到长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A项正确;张蓦通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联系,没有拓展西汉

帝国疆域,排除B项;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加强了对西域地方管理,排除C

项;张骞通西域体现的是汉朝的对外交往,与巩固了中央集权制度不符,排除D项。

故选:Ao

本题主要考查了张骞通西域以及历史意义,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张骞通西域以及历史意义。

4.【答案】D

【解析】“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是白居易登临观音台眺望整座长安城时的所见所

感,排除A;“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意思是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

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排除B;“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臧万家

室”反映的是唐朝开元年间经济繁荣景象,排除C;“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反映

的是唐朝社会风气兼容并包,D符合题意。

故选:D0

本题考查唐朝的社会风气,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唐朝的社会风气,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

答案。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从“献文帝拓跋弘”到“孝文帝元宏”可知,表格中皇帝的姓由拓跋变为元。

孝文帝在位时,进行了改革,采取了一系列汉化措施,规定采用汉姓,拓跋改为元等,孝文帝改

革促进了民族交融,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孝文帝改革的改汉姓措施,不能体现军事政变,

也没有涉及北方战乱,更没有反映江南开发,排除ACD项。

故选:Bo

本题主要考查了孝文帝改革的措施,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读题干材料。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6.【答案】B

【解析】由材料“尽管宋朝对图书交易限制很严,但因汉文书籍在北方获利丰厚,所以三令五申

仍挡不住各类汉籍的源源北流”可知,这表明北方的少数民族渴望汉文书籍,反映了当时文化趋

于认同,B项符合题意;材料内容中没有体现区域矛盾加剧、经济中心南移和商业突破限制的内

容,排除ACD三项。

故选:Bo

本题考查宋代的社会生活,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两宋时期民族政权之间的交流相关知识。

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从设置西域都护到伊犁将军,从宣政院到驻藏大臣,从澎湖巡检司到台湾府。”

可知,材料展现了我国对边疆的有效管辖。这体现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D项正

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央政权加强边疆地区管理的史实,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变革,排除A项;材

料没有涉及中国与其它文明互相交流,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央政权加强边疆地区管理的史

实,没有体现外的冲突与危机交,排除C项。

故选:D0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

固和发展的史实。

8.【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某种程度上的成功刺激了后人前仆后继

地反清。太平天国运动严重挫伤了满洲贵族的实力,壮大了汉族地主阶级的力量,客观上改变了

晚清政局,B项正确;辛亥革命导致了清王朝的灭亡,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促使了洋务运

动兴起,排除C项;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

工人运动的结合,五四运动影响近代中国革命发展,排除D项。

故选:Bo

本题主要考查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等知识。

9.【答案】B

【解析】北洋舰队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排除A项;第一次世界

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

展的良机,出现了材料中“1913年进口洋货两亿四千四百多万关两,1915年下降至一亿九千八百

多万关两"''中国的出口销售从1913年开始,后四年每年都增加14.8%到20.5%”的现象,故B

项正确;辛亥革命结束帝制为实业发展扫清一定的障碍,排除C项;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于1927

年,与材料中“1913年”“1915年”不符,排除D项。

故选:Bo

本题考查20世纪初民族工业的发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和基础知识迁移能力,掌握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相关史实。

io.【答案】c

【解析】据“《新青年》在1915-1918年总篇数共1274篇,其中‘社会主义’一词一共有20篇

文章使用,使用了34次,平均每篇使用1.8次;而从1919—1922年,总篇数1026篇,其中使用

篇数达145篇。”可知,这种变化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故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C符

合题意;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发生在1922年1

月至1923年2月,排除B;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发生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之后,排除D。

故选:Co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使中国先进知识

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的转变

的相关史实。

11.【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

序幕,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战。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无理要求进

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军队的拒绝后,向卢沟桥发起进攻,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全国性的抗日

战争从此爆发。表中的内容与日本的侵略有关,表明民族危机日趋严重,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

是民族危机,不是国共问题,排除AC项;地方自治逐步推广,D说法错误,排除D项。

故选:Bo

本题主要考查了日本侵华与民族危机日趋严重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日本侵华与民族危机日趋严重

等知识。

12.【答案】C

【解析】据所学可知,人民解放军经过两年的作战,各解放区相继连成一片,其总面积占全国总

面积的1/4,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3以上,解放区可以联合作战,形成对国民党军的包围;解放区

内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后方巩固,翻身农民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努力生产,支援前线,为战

略决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故C项符合题意;转战陕北发生在1947年3月、挺进大别山发生在

1947年6月、攻占南京发生在1949年4月,与材料中的“人民解放军经过两年的作战”不符,排

除ABD三项。

故选:Co

本题考查战略决战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解放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及其影响。

13.【答案】C

【解析】由材料“全国人民历时两个多月的讨论,共有1.5亿人参与。提出118万多条修改、补

充意见”可知,人民广泛参与到宪法的制定之中,这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C项符合题意;新中

国成立就实现了民族独立,排除A项;制定宪法与经济发展无关,排除B项;制定宪法不属于巩

固政权的措施,排除D项。

故选:Co

本题考查我国第一部宪法的制定,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我国第一部宪法的制定相关史实。

14.【答案】A

【解析】20世纪70年与我国建交国家明显增加,这种局面的出现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建交高峰的主要原因是中美关系的缓和,另外1971年的中国恢复联合

国合法席位,也推动了20世纪70年代出现建交高峰,所以20世纪70年代出现建交高峰的主要

原因是国际形势的变化,A是正确的选项;中美建交是1979年,晚于题干时间信息,不是题干现

象出现的原因,排除B项;新时期,我国实行全方位外交,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和平共

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在20世纪50年代,不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建交高峰的主要原因,排除。

故选:Ao

本题考查了新中国的外交成就。注意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本题要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新中国的外交成就,分析题意,运用所学知识正确作答即可。

15.【答案】D

【解析】“罗马人在对地中海的统治中融入了希腊文明的精神”体现了古罗马的包容;“罗马

人……把希腊的精神转换成了罗马的政治形式,形成了罗马法的原则”说明古罗马的创新。故D

符合题意;题干材料肯定了古罗马的包容与创新,不是民主与法制、战争与征服、商业与冒险,

排除ABCo

故选:D。

本题考查罗马法、罗马帝国的建立,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罗马法、罗马帝国的建立,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肯定了

古罗马的包容与创新。

16.【答案】A

【解析】13世纪的欧洲处于变革的阵痛之中,在经济上变得越来越商业化和工业化。工商业的兴

起促进了城市生活的产生,新的城市生活又使中世纪社会产生了市民阶级。这些经济社会变革深

刻地改变了欧洲的经济社会环境和社会结构。题干“13世纪的欧洲工商业的兴起促进了城市生活

的产生,新的城市生活又使中世纪社会产生了市民阶级”主要反映了经济变革推动社会变革,故

A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映了经济变革推动社会变革,不能说明城市的兴起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

排除B;题干材料映了经济变革推动社会变革,西欧城市兴起是10世纪,排除C:题干材料映了

经济变革推动社会变革,不能说明经济变革促使封建制度彻底瓦解,排除D0

故选:Ao

本题考查自由自治的城市,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自由自治的城市,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干材料映了经济变革推

动社会变革。

17.【答案】B

【解析】1804年,法国颁布《拿破仑法典》,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推动了法国资本主义的

发展,成为许多国家制定法典的蓝本,传播了民主思想。据”《拿破仑法典》强调了法律面前人

人平等和‘唯才是用'的原则,就是说,所有人都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而不是依靠出身或社会

地位获得职位晋升”可知,《拿破仑法典》强调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冲击了等级秩序,B项正

确;英国《权利法案》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排除A项;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法律权威,排

除C项;题干主要说明《拿破仑法典》冲击了等级秩序,未涉及维护社会稳定的内容,排除D项。

故选:Bo

本题主要考查《拿破仑法典》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拿破仑法典》的相关史

实。

18.【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1900年,德国船队总吨位由1870年不足百万吨发展至近200万吨,成为蒸汽

时代以来第一个能与大英帝国一争高低的船队”可以看出此时德国的航运业发展速度非常迅猛,

经济的发展,国家实力的增强,结合所学可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德国走在时代的前列,他

们利用采用新技术、新设备促进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排除B项;成为“世界工厂”是英国,排除C项;蒸汽机的改进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排除

D项。

故选:A0

本题主要考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等知识。

19.【答案】A

【解析】A.资本主义政策调整暂时缓解经济危机使得资本主义继续存在,A符合题意;

B.经济危机与世界大战爆发有一定联系,但是题目强调的重点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社会主义革

命的关系,排除B;

C.题目中“期待已久社会主义革命并没有在任何西方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出现”与社会主

义力量壮大的说法不符,排除C;

D.经济危机的缓解是资本主义政策调整的结果,世界各国团结合作不符合题意,不是题目强调的

重点,排除D。

故选:Ao

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危机的影响。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理解并识记经济危机的影响。

20.【答案】D

【解析】A.根据题干的描述,不能体现出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倡导人文主义学说,A排除:

B.结合所学可知,在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中,最主要的风格特点是朴素,力求最确切地反映社会

生活的真实或表达自己的思想,与“语言优美。富有诗意”不符,B排除;

C.结合所学可知,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体现的不是社会主义思想,而是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

C排除;

D.根据题干“列宁说,作为俄国千百万农民..…托尔斯泰是伟大的”,结合所学可知,列夫•托尔

斯泰的作品揭示了当时俄国社会历史的现状,并对当时社会中阴暗面进行讽刺,也因此被列宁称

为“俄国革命的镜子”,D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托尔斯泰的作品特点。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和教育家,批评现实

主义文学巨匠,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本题主要考查了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21.【答案】【小题1】变化:从采集狩猎到农业耕作;从本土物种种植到外来物种传入;从自己

生产到通过商品交换获取。

【小题2】原因: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统治者的重视;农业水利工程的修建;国际间交流的加

深。

【小题3】成就:唐代发明曲辕犁。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食物来源呈现的变化,古代食物变化的原因,中国古代推动农业发展

的成就,识记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识记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认识我国古代食物

来源呈现的变化,理解古代食物变化的原因,识记中国古代推动农业发展的成就,识记春秋战国

时期农业发展的原因,识记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素

养。

22.【答案】【小题1】1927年初北伐胜利进军,声势震动全国;正当工农革命运动形势高涨之时,

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屠杀革命党人;1927年下半年,毛泽东带领军队向井冈山进军,

点燃了星星之火。

【小题2】创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建立了一系列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

赢得了农民的支持。

【小题3】依据国情制定正确的革命策略。

【解析】本题考查国民革命失败的表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土地革命时期的相关内容,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斗争智慧,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国民革命失败

的表现,识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识记土地革命时期的相关内容,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

斗争智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3.【答案】【小题1】趋势:留学群体公费留学到公费自费都有;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留学目的

地从苏联为主到涉及欧美再到遍布全世界;学习内容从与工业相关到自主选择各类专业。

【小题2】原因:国家政策的鼓励:国家发展形势好,就业机会多、环境好。

【小题3】示例一:祖国母亲欢迎你回家!示例二:学贯中西之才,圆梦中华沃土!

【解析】本题考查1949到2000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