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各地区20212022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题汇编05文学类阅读、名著阅读(解析)_第1页
云南省各地区20212022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题汇编05文学类阅读、名著阅读(解析)_第2页
云南省各地区20212022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题汇编05文学类阅读、名著阅读(解析)_第3页
云南省各地区20212022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题汇编05文学类阅读、名著阅读(解析)_第4页
云南省各地区20212022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题汇编05文学类阅读、名著阅读(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云南省各地区20212022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题汇编05文学类阅读、名著阅读(解析)云南省各地区2021-2022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题汇编-05文学类阅读、名著阅读

一、文学类阅读-双文本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在人间(节选)

高尔基

晚上还是不让我点灯,因为大家都把蜡拿到寝室里去了。我没有钱买蜡,便偷偷把蜡盘上的蜡油搜集起来,装在一只沙丁鱼罐头盒里,再加上一点长明灯的油,用棉线做灯芯,便点起一盏烟气腾腾的灯,整夜放在炉子上。

当我翻动一页书的时候,那昏红的火头就摇晃不定,好像要熄灭的样子。灯芯常常滑进燃得很难闻的蜡油里:油烟熏我的眼睛。这一切不便,都在看书阅读的快乐中消失了。

这些书籍在我的眼前展开了一个一天天扩大起来的世界;这里有梦一般的城市,有高山和美丽的海滨。生活美妙地展现开来,大地更富于魅力:人多起来了,城市增加了,一切都变得更加多样。现在,我望着伏尔加河对岸的远方,已明白那儿并不是一片荒漠,而在以前,当我遥望伏尔加河对岸的时候,我感到一种特别的烦恼:草场平坦地扩展着,披着破衣似的黑色灌木丛,草场的尽头矗立着参差不齐的茂密森林,草场上空展开一片混浊寒冷的蓝天,大地空旷而凄凉,我的心也空落落的,一种淡淡的悲愁,撩乱着它。这种忧郁的空虚没有给我半点希望,它只是把我心中所有的一切都吸尽了。

这些书籍把另一些国家和民族的状况告诉了我,把古代及现世的许多事情讲给我听,但是其中,也有不少是我所不懂的,这使我感到苦恼。有时候一些奇怪的名词刺到我的脑子里——什么“形而上学”“宪章运动者”一类奇怪的名词,使我实在有点头痛。有时候,一些句子像扎进手指的刺一般在我的记忆里停留很久,使我再也不能去想别的事情。

我记得念过这样的怪诗:

匈奴族的酋长阿底拉骑着马,

满身披着钢铁甲胄,

像坟墓般地阴郁和沉默,

在无人境中行走。

他的背后有一队乌云一样的大军在追寻着叫喊:

“何处是罗马?何处是雄伟的罗马?”

我已知道罗马是一座都城,但是匈奴是怎样一种民族呢?我必须把它弄明白。

我找到一个好机会,就向主人维克多问。

“匈奴?”他惊奇地重复了一句,“鬼知道这是什么呀?”他不赞成地摇了摇头。

“你满脑子都是些无用的东西,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呀,彼什科夫。”

不管是好事坏事,可是我要知道它。

我觉得团队里的牧师索洛维约夫一定会知道匈奴是什么,我在院子里碰到了他就拉住他问。

他用黑手杖拄着地,对我说:“这个跟你有什么关系呀?”

涅斯捷罗夫中尉对我的问题恶狠狠地回答说:“你说什么?”

于是我决定,关于匈奴这个问题得去问药房里那位药剂师,他对我总是和和气气的。他有一张聪明的脸,大鼻子上架着一副金丝眼镜。

“匈奴,”药剂师戈利特贝格对我说,“匈奴是吉尔吉斯那样的游牧民族,再没有这个民族了,现在已经消失了。”

我觉得难过懊丧,倒不是因为匈奴人消失,而是因为把自己烦恼了这么久的那个词的意思,原来如此简单。

但我还是很感激匈奴。自从我为这个名词大伤了脑筋之后,我的心踏实了许多,而且由于这位阿底拉,我跟药剂师戈利特贝格接近起来了。

这个人能够很通俗地解释一切难懂的名词。他用两个手指头把眼镜正一正,从厚玻璃片中盯住我的眼睛,好像拿一些小钉子钉进我的脑门一般,对我说:“好朋友,一个名词好像树上的一片叶子,为了明白为什么这些叶子不是那样的而是这样的,我们必须先明白这株树是怎样生长起来的,必须学习。好朋友,书好比一座美丽的园子;园子里什么都有:有的叫人见了舒服,有的对人有用处……”

我常常到那药房里去,为那些害慢性“烧心”病的大人们买苏打粉和苦土,为孩子们买月桂软膏和泻药,我就顺便去找他。他的简短的教导,使我对于书籍的态度更加端正了。不知不觉地我对书籍好像一个酒徒对酒一般,变成不可一日无此君了。

书籍使我看见了一种另外的生活,一种使人产生去干大事业的强烈感情和愿望的生活。我看出在我周围的那些人,既不会干大事业,也不去干犯法的事,他们活着,好像跟书中所写的世界完全没有关系。他们的生活中,有什么有意义的东西呢?——这是难解的。我不愿过这种生活……这是我很清楚的,我不愿意………

(有删改)

文本二:

《高尔基传》序言

“你走了,而你栽的花还留着,还在生长。我看见这些花,就愉快地想,我的好儿子走后在喀普里留下了一些好东西——花。如果你随时随地,在你的一生中只给人们留下好东西——花、思想和关于你的美好回忆,那么你的生活就会轻松愉快。那时你就会感到自己是别人所需要的,这种感觉会使你的心灵丰富起来。你要知道,给予永远比索取更为愉快。”这是一位父亲在80多年前给爱子写的一封信。这位真挚亲切的父亲,就是马克西姆·高尔基。他的一生,正是“给人们留下好东西”的一生。他艰苦的生活历程、执着的追求精神和博大深邃的思想,使他深受世人敬仰。他创作的作为这些历程、精神、思想之体现的许多杰出的作品,使他成为20世纪世界文坛上的一颗璀璨的星星。

茨威格曾经这样赞美高尔基:“我已经多年没有感受过只有在您写的带回忆性的作品中才感到的那种发自内心的热情、那种开朗、人性的真挚之情……我承认,我很羡慕您善于如此朴素清晰地描写事物的才华。在欧洲,谁也没有这样的才华,甚至托尔斯泰也没能写出如此高度的朴实无华。”

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因为真实而获得了长久的生命力。这种真实不仅仅指书中叙述的内容是亲身经历过的,也不仅仅指作品的叙述语调是公允的,它更多的是指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客观真实的。三部曲展示的其实是高尔基对于生活的主观体验,但严肃的生活态度使这一切变得客观。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籍在“我”的眼前展开逐渐扩大的世界,“生活美妙地展现开来,大地更富于魅力”,这些句子表现了读书带给“我”的快乐。

B.面对“我”的询问,除了药剂师认真回答了之外,其他人都态度恶劣,恶言相向,这写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人情的冷漠。

C.“我没有钱买蜡”“我不愿过这种生活”,这些语言直白显露、朴实无华,能让人感受到发自内心的真诚,质朴动人。

D.高尔基给儿子的信中多次提到的“花”,内涵丰富,既实指儿子栽的真实的花,也代表着儿子留给人们的“好东西”。

2.请结合文本一,分析文章中写到的“怪诗”在全文中的作用。

3.文本二中说,高尔基的“三部曲展示的其实是高尔基对于生活的主观体验,但严肃的生活态度使这一切变得客观”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跑警报(节选)

施蛰存

近来,昆明人又紧张起来了。抱歉,我似乎应当说是更紧张起来才好,哪一个昆明人不是从抗战开头就紧张着呢!好吧,让我说更紧张罢,因为最近又得天天跑警报了。

当然,我也跑警报,免得作无谓的牺牲。既然人们都认为在空袭时被炸死是“无谓”的,谁又甘愿断送了生命还被奚落呢?所以警报发生时,我能不跑吗?

上一次跑警报,在我已经是两三年以前的事了,在1937年8月淞沪会战刚开始的时候,那时我还住在家乡浙江。现在,差不多每天下午,我又得温习两三年前的功课了。这会儿比从前从容得多了。因为现在我们可以先获得个预报。每一次警报响起前警局门口都有提示,于是街上的人开始跨急步走了。他们多数是要赶回家的,如果是一个没有家的流浪人,就慢慢地踱出城,准备上西山或黑龙潭赏花去。

预报之后至多半小时,我们就可以听到早已期待着的警报汽笛。那些尖锐的狂吼,正如一群吃惊了的狼在奔跑着嚎叫。于是人们从各个就近的大城门、小城门、旧城门或新城门中蜂拥而出,当然,我也一定是其中的一个。

在你的想象中,倘若以为人们一定是很惊慌了,那是错了。人们并不惊慌,我没有看见一张惊慌的脸,只有对日寇的愤恨。

现在且留心一下,我该往哪儿跑。该往哪儿跑?现在不比从前,每个人都没有这个问题萦绕在他头脑里。第一次在什么地方歇脚,便永远在什么地方了。你说在荒山上记不得路吗?可是谁也不会走错,连一株矮树、一个坟头都不会找错。你自然而然地找到那留待你光临的地方,你会在那儿找到昨天你自己留下的一堆纸烟头或是一堆被折断的草茎。

虽然有足够深邃的防空壕,但紧急警报不响是没有人愿意先躲进去的。于是荒山上开了游园会。带着纸牌的会在坟前供桌上打牌,带着口琴的会靠着墓碑吹一曲救亡歌曲,女学生会一边结绒线衣,一边唱歌,小孩子会做开金锁银锁的游戏,有伴儿的人可以高谈阔论,没有伴儿的就从口袋里掏出一本书来读。

你怕警报老不解除,肚子会饿吗?不用担忧,这里有的是卖点心的。西点、核桃糖、山林果、白酒、米线或饵块,随你挑选。小贩既然也得跑警报,为什么不可顺便做买卖?

倘若闲着没有事做,我请你不妨注意一下每个跑警报者所携带的警报行李。这是最尊贵、最精选的行李。我常常坐在一个荒坟边呆想,倘若每个人愿意把他或她的警报行李解开来给我看一看,我便可以从每一个人携带的东西中了解这个人的生命。然而我知道没有一个人肯的,正如我自己一样。谁愿意在未死之前先将生命的秘密显示给旁人呢?

跑警报的时候唯恐敌机来得快,跑到了目的地之后,却又唯恐它们老是不来。而事实却真是侥幸地老是不来。始终是谁也没有躲进防空壕去,便听见解除警报的汽笛了。那是一个得到了安慰的病人的叹息。荒山上的人们也舒松地长叹着,提起他或她宝贵的行李回城了。没有逃跑的人都站在大门口,用嘲讽似的眼色看着这些徒劳往返的男女,仿佛在说:“早知不来,何必跑!”于是过路的人回看他们一眼,仿佛说:“万一来了呢?”但立即扭过头来对同伴说:“明天可不跑了。”同伴也不会有什么意见,反正知道他明天还得跑。

文本二:

跑警报(节选)

汪曾祺

抗战期间,昆明有过多少次警报,日本飞机来过多少次,无法统计。自然也死了一些人,毁了一些房屋。大东门外,有一次日本飞机机枪扫射,田地里死的人较多。小西门外小树林里曾炸死了好几匹驮木柴的马。此外似无较大伤亡。警报、轰炸,并没有使人产生血肉横飞、一片焦土的印象。

日本人派飞机来轰炸昆明,其实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意义,用意不过是吓唬吓唬昆明人,施加威胁,使人产生恐惧。他们不知道中国人的心理是有很大的弹性的,不那么容易被吓得魂不附体。

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

为了反映“不在乎”,作《跑警报》。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施蛰存叙述了自己跑警报的所见所闻,以第一人称视角真切地展现了人们跑警报时的各种情景。

B.文本一中市民在警报解除之后的“嘲讽”、侥幸又无法揣摩的种种复杂的心理,在笔下被刻画得十分细腻。

C.文本二中汪曾祺笔下的灾难有一种冲淡的感觉,除了因为日本的轰炸无实际军事意义,也是因为“不在乎”精神。

D.中国人“皮实”,是因为中华民族多灾多难,久而久之麻木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不放在心上。

5.文本一虽未像文本二直接提出中华民族具有的“不在乎”精神,但却有这种精神的具体表现,请简要概括。

6.同样是写抗战期间躲避日寇飞机轰炸“跑警报”的事,但两位作家的写作手法、风格上有差异,请简要分析。

(云南省玉溪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绿友

高洪波

绿友者,绿色的朋友。何为绿色的朋友?植物们。

我身边绿色的朋友,院子里有诸多大大小小的树,从国槐、玉兰、海棠到枣树、石榴树、桃树、杏树、柿子树、法国梧桐、雪松,还有迎春、牡丹、连翘,虽然不是树,但是也可以列入绿友之列。家中有发财树、幸福树、富贵竹、绿萝、琴叶榕、散尾葵、吊兰等,我还种植过赫赫有名的红豆杉和地涌金莲。这些绿色的朋友们装饰着我的客厅,也装饰着我生活的空间,把绿色的气息无偿地散发出来赠送给我,让我感到身心的轻松。

我家最早的绿友,或者说年纪最大的绿友,一个是发财树,一个是富贵竹,它们从2004年进入我家,转眼已经十八年了。发财树曾经开过很多次花,发财树的花大多开在七月间,花期很短,大约一昼夜的时间,但是花朵灿烂如夜空里的烟火,几十厘米长的金黄色花蕊散发着一种特殊的色泽,还有隐约的香气。发财树开花的时候我跟很多朋友说过,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我用黄豆煮熟之后放在一个大瓶子里发酵成肥水,浇上去,它便开心地结出了大朵大朵的花。

幸福树也可以开花。有一年冬天,我在楼门口救助过一株身上有很多小腻虫的幸福树,它被主人遗弃在门口,叶子还是绿的,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我和妻子把它移入家来,用酒精棉球细心地擦去附在叶子上的细小虫卵和小虫子。每天进行这样的操作之后,这棵幸福树当年就开出了绿色的花朵,是我平生所见过的特别美丽的一种花,花朵还很多,不像发财树开得那么吝啬,顶多三两朵,这株幸福树开出了几十朵嫩绿色的花,所以那一年冬天我的幸福感满满。

而富贵竹和发财树同年进入我家后,就坦然地肆无忌惮地生长着,越长越高,越长越茂盛,我不断地修剪它的枝条,但是它无怨无悔,继续开心地显示着一个富贵竹固有的姿态。

后来,我家里又进驻了琴叶榕和散尾葵。琴叶榕有大片的像小提琴一样的叶子,而散尾葵更像是一座云南凤尾竹林的化身,它让我想起南方,想起遥远的云南瑞丽,想起西双版纳。

这里我要说到另外一种绿友:地涌金莲。地涌金莲又名“千瓣莲花”和“地金莲”,还有一个怪怪的名字叫“不倒金刚”。它是云南的特产花卉,产于金沙江干热的河谷。我在一个朋友家见过一株地涌金莲,大瓣的花朵灿烂得让我惊喜,娇嫩的黄绿色、淡淡的清香让我入迷,于是我买了一株地涌金莲陪了我好几年。这是我所见到的最大的一种花朵,“地涌金莲”意味着天降祥瑞吧。

有一年出差去天水,一位朋友赠我两株红豆杉,这是一种珍贵的树种。养在室内的时候我努力地给它浇水、通风,但还是没能养活,我只好把两株奄奄一息的红豆杉移植到院子外的一个小山坡上,却意外地发现这里长着几株不知什么人移植的红豆杉,我相信它们可能也来自天水,当然红豆杉在中国很多地方都有。在室外,红豆杉们不经意间长成了一座小小的丛林,我希望我的两株红豆杉移植过去之后,和它的伙伴们在这个小山坡上共同扎根成长。它们不适合在室内生存,这是我结交绿友的一个沉痛的教训。

今年春节,女儿在微信上告诉我,为我买了一盆兰花。接到这个消息我很高兴,午睡起来推开门,门口果然有一盆枝叶干枯的兰花。我很诧异,为什么女儿会买这样一盆兰花?细弱干枯的叶片好像久久没有人照料一样,我把这盆兰花搬进家里,清理掉干枯的枝叶,上水又施了点花肥。这时忽然有人敲门,打开门一看,是我楼上的近邻,手里还捧着一盆兰花,这位邻居告诉我说:“我要和爱人回湖北过年,我的两盆兰花寄养在你们家,请你们适时地浇点水。”哦,我才明白,原来门口这盆细弱的兰花不是我女儿买的那盆兰花。这位邻居还很认真地告诉我:“我这两盆兰花是从大别山革命老区采到的野兰,对于我们湖北人来说,有一种特别的意义,所以我把它们暂时寄养在你们家。”于是我接纳了这两个临时居住的绿色朋友。

第二天女儿买的兰花也到家了,三盆兰花和我的琴叶榕、富贵竹并排地站在一起,我给它们浇水的时候感觉到了一种别样的滋味,因为我是平生第一次代别人管理绿色的朋友。大别山的野兰慢慢变得清新茁壮,它们到现在都还没有用花来展示自己独特的韵味,但是我相信从遥远的大别山一路走来,居然走到林萃公寓,成为林萃舍人笔下一个绿色的朋友,这本身就显得非常有趣。绿友,是植物,但植物有生命,会呼吸,甚至我还知道,竹子会有公竹和母竹,砀山梨也有公梨和母梨,说明植物也有性别区分。我曾经看过一篇研究植物的文章,上面说到植物对悲伤或者喜悦的音乐会有自己独特的领悟方式,从这个意义来说,所有植物都是我们生命中重要的绿友。请珍惜你的绿色朋友,无论它在你家里还是在室外,因为人生不能缺少绿友。

(节选自《中国社会报》)

文本二:

散文是一种倾向于自我的自由文体,它比任何一种文体都更注重个体经验的诗性表述。这一点在高洪波的散文创作中表现得特别突出。高洪波的散文从浪漫激情到平实闲适的蜕变,走的是一条既师承中国的散文传统而又别调继起、旧旨全非的自己的路子——他以自身独特的情怀与眼光,以鉴赏家的阅历与闲心,以学人的杂博与风致,三者杂糅成就了高洪波别具一格的“散文”。

尤为难得的是,在高洪波的散文中,我们还读到了一份闲心。而拥有闲心再加上一些闲笔,于是便氤氳成了一种“闲适”的笔调。从“闲适”的笔调中又可以读到一种情性,一种寄托,一种寓思想于闲适之中的人生境界。高洪波的散文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特点,即学识与文采的相融和相得益彰。好的散文首先应该是美文。它的立意情思、格调意境,特别是它的语言文字都应当是美的。以这个标准来考量高洪波的散文,我以为他的散文是达标的。

读高洪波的散文,我有这样一种体会:散文的本性应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因此散文不应固守一隅、从一而终,而要顺应自己的天性和兴趣,寻找最佳的人生和艺术的契合点,这样才有可能真正达到潇洒自然之境。高洪波近年的散文创作正是这样实践的,所以他获得了成功。

(摘编自陈剑晖《激情与闲适中的生命变奏——评高洪波的散文创作》)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开篇以设问的方式简洁明了地交代了本文的写作对象——“绿友”,点题的同时也自然地引出下文对身边室内外诸多“绿友”的描述。

B.文本一选材详略得当,如对发财树、幸福树、地涌金莲等绿植的来历和养护方法等进行了详细描述,对琴叶榕和散尾葵就只作了简单交代。

C.文本二认为散文注重个体经验的诗性表述,而高洪波的散文把这一特点发挥的尤为突出,文采与情趣并重,标志着他散文风格的蜕变。

D.文本二认为高洪波在散文创作中,顺应自己的天性和兴趣,寻找人生和艺术的最佳契合点,让读者在“闲适”笔调中体味人生意趣。

8.请简要分析文本一中女儿为“我”买了一盆兰花的事有何作用。

9.请结合文本二中的画线句对文本一作简要评析。

(云南省昆明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等待

李娟

是的,在农忙的最后关键时刻,我们家既找不到工人,也雇不起工人了。

这时,我妈想起自己的杂货店。

阿克哈拉村子小,人口少。我家的店门面小,货品就更少。之所以能够一直生存到现在,亏得我妈有其核心竞争力——嘴巴甜。

但是由于种地,店已经关了大半年,一直没进新货。重新开店的话,肯定不会有什么生意。

但我妈还是想试试。

蜜蜂授粉后,在等待葵花灌籽的时间里,我妈暂时得闲。有一天她骑摩托车回到了阿克哈拉小村。

那天,天黑透了她才回来,喜滋滋地告诉我们,开了半天店,卖了八十块钱!

刚好够雇一个工人一天的工钱。

夏天村子里本来就人少,存货又不多,能卖八十块钱已经很不错了。

八十块钱的陈旧商品,利润能有多少呢?我问:“这一来一去几十公里,汽油钱赔进去吧?”

我妈掐指一算:“没赔!如果只卖了三十块钱,就赔了。”

从那天开始,我妈的开店救急行动正式启动。

她每天上午出发,天色暗下来了才回家。每天差不多都能卖几十块钱出来。最少的时候也有二三十。勉强赔进去汽油钱。

有一天生意突然特别好,居然卖了将近两百块钱。我妈无比快乐,哼了一晚上歌。

她说:“要是连续两天都这么好的生意,我就休息两天不去开门了。”

结果,接下来的两天守到天黑也没卖出一分钱。生生抵消掉了前两天的好业绩。

她恨恨道:“白守了两天,早知道这样,这两天就不去了。在地边帮我娟干点活。”

尽管如此,到了第二天,她还是揣着两张饼,浑身裹得厚厚的,顶着凛冽大风准时出发了。继续到店里碰运气。

从水电站到阿克哈拉,沿着河边那条公路笔直走就能到达。

到了晚上,这条路上更是上上下下都是牛。沿途又没装路灯,哪怕打着车灯也很难看清路况。

之前,我妈和我叔叔就在这条路上出过事。

总之对于我妈每天这一来一去的两趟路程,我一直提心吊胆的。

偏她回来得一天比一天晚。

每天傍晚,我做好饭,热在炉子上。随着天色渐暗,星辰渐起,心里越发不安。每过两分钟就出门朝东南方向张望一阵。

一听到隐隐绰绰的车辆引擎声也赶紧放下一切活计跑出去看。

不只是我,每到那时,赛虎和丑丑也一同紧张地期待着。

这两只狗白天一直在外面疯,从不见狗影儿。可一到黄昏就全都回来了。老老实实坐门口,一起朝东南方向凝视。

那个方向一有风吹草动,丑丑猛地竖起耳朵,做出蓄势待发的姿势。赛虎则直接用两条后腿站了起来,极力远眺,紧张低吼。

“担忧”这种情绪,可能也讲究一个“心静”。若是生活在诸事庞杂的环境之中,整天顾得上这个顾不上那个。对亲人对朋友,就算有十分的担忧,也会给削去七八。

可在荒野之中,在简单寂静的生活中,一丁点儿大的担忧也会被无限放大。

那时的我,一边胡思乱想,一边扼制胡思乱想。和两条狗一起站在夜风中空空落落地望向深渊般的天边。

在茫茫戈壁滩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视野一望无际坦坦荡荡。一棵树也没有,一个人也没有,一辆车也没有,甚至连一个凸起的土包都没有。

在这种情况下,我妈骑车,行至路口,向左转的话一定要打一下左转向灯,向右转则打右转向灯。

我大笑:“你打给谁看啊?

我妈严肃道:“不给谁看。要养成习惯。”

我不由暗自称赞。

若是在路口遇到谁拐弯没打转向灯,她立马破口大骂。

若是对方没听到,她非要掉个头追上去,追到人家车窗玻璃边接着骂:“不打转向的话我怎么知道你往哪儿拐?你不要命了我还想要呢!”

一个业余交警爱好者。

总之,一天结束之后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就是等待。越来越巨大的等待。

我和两条狗一起,在茫茫夜色中长久凝视远方的黑暗。共同渴望明亮的车灯突然出现在那个方向。然后渴望它真的是朝这而来。渴望它越来越近,越来越亮。

那时,我便想起外婆对我的等待。

等待是植根于孤独之中的植物吧?孤独越强大,等待越茂盛。

很久很久之后,车灯终于亮起,终于蜿蜒而来。我妈终于回来了。两条狗仰天激吠不已。

当摩托车出现在视野不远处的道路拐弯处时,赛虎和丑丑狂奔而去。如分别了五十年一般激动。

丑丑是个大长腿,跑得最快。笔直地冲向摩托车,像个小钢炮一样猛地撞了上去。吓得我妈连连刹车,大骂:“死狗!不要命了吗?”

丑丑毫不畏惧。车还没停稳就紧紧扒住车头,狗脑袋凑到我妈脸上,喷我妈一脸的口水。

我妈躲又躲不开,又不能撒手扔了摩托,怕砸着狗,只好向我呼救:“快抓狗!快点!”

相比之下,赛虎的激动稍微婉转一些。它哭泣一般哼哼叽叽,绕前绕后,寸步不离。还站起来抓住我妈的衣摆左右晃,像孩子般撒娇。

我妈一边骂丑丑,一边哄赛虎,一边摘头盔、脱外套。

进了房子,第一件事就是汇报今天的业绩:“又是八十块!很好,又能雇一个人干一天活儿了!”

(节选自散文集《遥远的向日葵地》)

文本二:

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10.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用“天黑透了”“天色暗下来”“天色渐暗”“远方的黑暗”等描写,既突出了母亲的辛劳,也写出了“我”的担忧。

B.文本一描写了两条狗等到了母亲时“激吠”“狂奔”“撒娇”等细节,渲染了母亲归家时的欢腾气氛,烘托了“我”的喜悦。

C.文本二画面唯美而有意蕴,形象的画面既外化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又富于丰富的象征暗示意味,诗情也由高潮渐趋平静。

D.两个文本都写了等待者内心的孤独,文本一表现女儿对母亲的牵挂,文本二对复杂心情的描绘,引发读者遐想,令人回味。

11.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对文本一画横线句子的理解。

12.两个文本都写了“等待”,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向日葵

冯亦代

看到外国报刊登载了久已不见的梵·高名画《向日葵》,以三千九百万美元的高价,在伦敦拍卖成交,特别是又一次看到原画的照片,心中怏怏若有所失者久之:因为这是一幅我所钟爱的画。当然我永远不会有可以收藏这幅画的家财,但这也禁不住我对它的喜欢。如今归为私人所有,总有种今后不复再能为人们欣赏的遗憾。我虽无缘亲见此画,但我觉得名画有若美人,美人而有所属,不免是件憾事。

记得自己也曾经有过与这幅同名而布局略异的复制品,是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买的。有天在陕西南路街头散步,在一家白俄经营的小书店的橱窗里看到陈列着这幅梵·高名画的复制品。梵·高是19世纪以来对现代绘画形成颇有影响的大师,我不懂画,但我喜欢他的强烈色调,明亮的画幅上带着些淡淡的哀愁和寂寞感。《向日葵》是他的系列名画,一共画了七幅,四幅收藏在博物馆里,一幅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日本横滨,这次拍卖的则是留在私人手中的最后两幅之一。当时我花了四分之一的月薪,买下了那幅梵·高的精致复制品。

我特别喜欢他的那幅《向日葵》,朵朵黄花有如明亮的珍珠,耀人眼目,但孤零零插在花瓶里,配着黄色的背景,给人的是种凄凉的感觉,似乎是盛宴散后,灯烛未灭的那种空荡荡的光景,令人为之心沉。我原是爱看向日葵的,每天清晨看它们缓缓转向阳光,洒着露珠,是那样的楚楚可怜亦复可爱。如今得了这幅画便把它装上镜框,挂在寓所餐室里。向日葵衬在一片明亮亮的黄色阳光里,挂在漆成墨绿色的墙壁上,宛如婷婷伫立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特别怡目,但又显得孤清。每天我就这样坐在这幅画的对面,看到了欢欣,也尝到了寂寞。

以后我读了欧文·斯通的《生活的渴望》,是关于梵·高短暂一生的传记。他只活了三十七岁,半生在探索色彩的颠狂中生活,最后自杀了。他不善谋生,但在艺术上却走出了自己的道路,虽然到死后很久,才为人们所承认。我读了这本书,为他执着的生涯所感动,因此更宝贵他那画得含蓄多姿的《向日葵》。我似乎懂得了他的画为什么一半欢欣、一半寂寞的道理。

解放了,我到北京工作,这幅画却没有带来;总觉得这幅画与当时四周的气氛不相合拍似的。因为解放了,周围已没有落寞之感,一切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但是曾几何时,我又怀恋起这幅画来了。似乎人就像是这束向日葵,即使在落日的余晖里,都拼命要抓住这逐渐远去的夕阳。我想起了深绿色的那面墙,它一时掩没了这一片耀眼的金黄;我曾努力驱散那随着我身影的孤寂,在作无望的挣扎。以后星移斗转,慢慢这一片金黄,在我的记忆里也不自觉地淡漠起来,逐渐疏远得几乎被遗忘了。

十年动乱中,我被谪放到南荒的劳改农场,每天做着我力所不及的劳役,心情惨淡得自己也害怕。有天我推着粪车,走过一家农民的茅屋,从篱笆里探出头来的是几朵嫩黄的向日葵,衬托在一抹碧蓝的天色里。我突然想起了上海寓所那面墨绿色墙上挂着的梵·高《向日葵》。我忆起那时家庭的欢欣,三岁的女儿在学着大人腔说话,接着她也发觉自己学得不像,便嘻嘻笑了起来,爬上桌子指着我在念的书,说“等我大了,我也要念这个”。而现在眼前只有几朵向日葵招呼着我,我的心不住沉落又飘浮,没个去处。以后每天拾粪,即便要多走不少路,也宁愿到这处来兜个圈。我只是想看一眼那几朵慢慢变成灰黄色的向日葵,重温一些旧时的欢乐,一直到有一天农民把熟透了的果实收藏了进去。我记得那一天我走过这家农家时,篱笆里孩子们正在争夺丰收的果实,一片笑声里夹着尖叫;我也想到了我远在北国的女儿,她现在如果就夹杂在这群孩子的喧哗中,该多幸福!但如果她看见自己的父亲,衣衫褴褛,推着沉重的粪车,她又作何感想?我噙着眼里的泪水往回走。

我又想起了梵·高那幅《向日葵》,他在画这画时,心头也许远比我尝到人世更大的孤凄,要不他为什么画出行将衰败的花朵呢?但他也梦想欢欣,要不他又为什么要用这耀眼的黄色作底呢?梵·高的《向日葵》已经卖入富人家,可那幅复制品,却永远陪伴着我的记忆;难免想起作画者对生活的疯狂渴望。人的一生尽管有多少波涛起伏,对生活的热爱却难能泯灭。

阳光的金色不断出现在我的眼前,这原是梵·高的《向日葵》道出了我未能一表的心思。

(节选自《旷世的忧伤》,有删改)

13.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从名画写到复制品,由画中花写到真实的花,再由眼前的花想到画中花,不同阶段的“花”串联起不同阶段的人生际遇和感悟。

B.从梵·高名画《向日葵》在伦敦高价拍卖的消息写起,点明了写作的缘由,并由此追忆自己当年买画的经历,采用了倒叙的写作手法。

C.不懂画,在买下梵·高名画《向日葵》复制品之前也不了解这幅画,不惜花大价钱买下这幅精致的复制品是因为对它一见倾心。

D.从茅屋篱笆里的向日葵想到梵·高的《向日葵》,由农家的孩子想到北国的女儿,虚实结合,表述了孤凄艰难中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14.梵·高名画《向日葵》既让“看到了欢欣,也尝到了寂寞”,请结合选文谈谈你的理解。

15.文章以“向日葵”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桂树情结

凌鼎年

提起“丁家中医”,老娄城没有不知道的,传到丁一言父亲这一辈已是第六代了。

他家在翰林弄,据说丁一言父亲是抗战胜利后买下这宅院的,当初相中这宅院就是因为前院有两棵老桂树,少说也有300年以上树龄。老爷子偏爱桂树,说桂花清可绝尘,浓能远溢,认为“两桂当庭”“双桂留芳”,乃吉宅。

丁一言父亲买下这宅子后,又在后院移植了四棵桂花树,有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这样,一年中就有好几个月有桂花香,他还请书法名家题写了“桂香小筑”的匾额,自己则用隶书写了元代大画家倪云林《桂花》诗中的一联:“桂花留晚色,帘影淡秋光。”

解放后,丁一言的父亲进了娄城人民医院当医生,因医术精湛,在当地颇有口碑,到20世纪60年代初,已是副院长了。

丁一言儿时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年十月的摇桂花,做桂花蜜。

那桂花味道真好闻,丁一言从小喜欢桂花,但父母很固执,每当摇桂花都让妹妹去摇,不让他摇。父亲还教妹妹一边摇一边唱民歌:“秋风柔柔地吹,桂香淡淡地飘。我呀轻轻地摇,摇得嫦娥姐姐笑……”

丁一言很不理解,难道我不比妹妹有力气,为什么不让我来摇呢?如果我来摇,三下两下就把满树的桂花都摇落下来了。

父亲拦住丁一言,说:“让你妹妹摇!你力气太大了,树要伤的。”这算什么理由,但似乎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丁一言感到很委屈。后来从母亲的嘴里知道:让女孩儿来摇桂花,是老祖宗传下的规矩,据说这样做出的桂花蜜更有香味。

说是说“八月桂花香”,其实,一般要九月才开初花,十月才满树盛开,满院溢香。

到了十月,父亲会选一个晴天,让母亲把旧床单铺在桂花树下,让妹妹去摇,妹妹力气小,摇得轻,但熟透了的桂花还是纷纷扬扬地掉下来,掉在床单上,一片金黄,香气扑鼻。

母亲就把床单上的桂花倒在竹匾里,筛一下,再把树叶、树枝等杂物小心捡拾干净。之后,用淡盐水浸泡一会儿,以起杀菌、驱虫作用,再清水洗一遍,沥干后放竹匾里晾晒,直到干透。

有了这些原料,母亲就开始做桂花蜜了。家里有几个瓷瓶,她把干桂花放一层,再放一层白糖,再一层干桂花,再一层白糖,每放一层,压紧一次,快到瓶口时再用白糖封顶,最后倒入蜂蜜,让蜂蜜渗透到底。这些程序后,就密封起来。大约过了三个星期,瓷瓶里的干桂花就把蜂蜜、糖分都吸附到花瓣上了,又香又甜,就可以食用了。

开瓶满屋香,丁一言最喜欢吃的就是母亲做的桂花糖芋艿与桂花糖年糕,那一个香啊,用一句娄城土语形容,就是打耳光不放。

丁一言最喜欢那棵丹桂,不像银桂颜色淡淡的,丹桂那种橘黄色醒目亮眼,如诗如画,但那棵树的桂花,母亲从来只做香囊,不做桂花蜜。丁一言不解,问父亲。父亲告诉他:“丹桂有微毒,宜闻香,不宜食用。”父亲还告诉他:“桂花还是一味中药呢,花、果实、根都可入药。花,能散寒破结,化痰止咳……”

丁一言从父亲那儿学到了不少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对父亲有点崇拜。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丁一言的父亲受到了冲击,被贴了大字报,说他是“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还有人揭发他过着修正主义的生活,譬如,上班喝桂花茶,下班喝桂花酒,完全是资产阶级小姐、太太、老爷的腐朽生活方式。还有人揭发他在后院的桂花树下,散养了几只兔子。谁是吴刚?谁是嫦娥?到底想干什么?……

好在丁一言的父亲是医生,爷爷也是中医,无党无派,从来都是靠治病救人赚钱过日子的,历史是清白的,再说病家信赖他,副院长不做就不做,能继续看病当医生,他就心满意足了。

后来,房管所看中了前院的那块地,要造房子,丁一言的父亲已靠边站了,自然不好多说,造就造吧。唯一的要求就是:那两棵三四百年的名贵老桂树能不能不要砍伐,哪怕移植。

房管所的人笑笑,说:“移植?三四百年的老树,谁有本事移植种活,你吗?”

两棵三四百年的老桂树就这样被砍了,不知被拉到了何处。

丁一言第一次看到父亲流泪了。

20世纪80年代末,丁一言的父亲病危了,弥留中,丁一言听到父亲在喃喃自语:“桂……花……树,桂花……蜜……”

丁一言知道父亲有桂树情结,估计父亲是不放心后院的那四棵桂花树,因为老城区改造,整个翰林弄要拆迁,桂花树会不会也像那两棵三四百年的老桂树一样被砍伐?这四棵桂树是父亲当年亲手移植栽种的,也有将近半个世纪的树龄了。

丁一言附在父亲的耳边说:“我已与市绿化办联系过了,他们派人派车来挖那四棵桂花树,移植到公园里。”

父亲终于放心了,他沉沉睡去,仿佛去了芳香四溢的月宫,他是那么地安详、平静……

(有删改)

1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写丁一言父亲因医术精湛、颇有口碑而当上副院长,这与后文父亲被免去副院长的情节相照应,小说结构严谨。

B.小说采用补叙的叙述方式,叙述了丁一言父亲在20世纪60年代因喝桂花茶、桂花酒而遭到批判,可见其对桂花的喜爱。

C.小说用一连串动词描写母亲制作桂花蜜的过程,母亲细致、认真地制作桂花蜜,也表现出了母亲对桂花的特殊情感。

D.我国自古就有把月亮和桂树联系在一起的传统,文末写父亲去世后“仿佛去了芳香四溢的月宫”,增强了小说的文化韵味。

17.小说二、三段对宅院的叙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8.散文化小说是介于散文和小说之间的一种文体,这类小说改变了传统小说重情节、重人物的惯例,以抒情为主导,富有诗意美感。本篇小说具有散文化小说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安徽省潜山市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幸福的光亮

张金凤

小区临街的店铺,可谓五花八门。理发店、电脑维修店、童装店、早餐屋……只有一间店铺还闲着。它比别家的租金略高,但门前环境也最好:地面宽敞,绿化带植被茂盛,还有棵巨大的合欢树,如同撑着一把大伞。

合欢树下是街坊大妈们平日聊天休闲的场所,平时热热闹闹。但今天,这棵树下却静得很———那家空置的店铺终于来了房客。一个年轻妇女一手抱着个可爱的小孩,另一只手拿笤帚在扫地。男人在店铺里清理杂物。这个孩子,叫旺旺。没多久,大妈们就了解到这家新房客的情况———听说男主人找了家工厂上班,一家人从乡下刚进城,结婚时欠了债,在老家挣不到钱,进城来打工挣钱。

白天,他们家敞着门,几个月大的小孩在一个凉席上玩儿,旺旺妈就在旁边穿手链、剪线头、缝玩具,总也不闲。

没成想,没过多久,就遇到了麻烦。旺旺爸骑摩托车不小心撞断了腿,治疗费用让这个小家难以承受。旺旺爸在医院久住不起,回了家,小夫妻俩夜里的哭声,隔着门都传出很远。

旺旺妈率先振作起来。她把家隔成两半,锅碗瓢盆和简易的木板床塞进小小的隔间,更大的地方放了货架,“旺旺超市”开张了。

早上,她把丈夫的竹椅和孩子的小床搬到合欢树下,给他们摆上热腾腾的早饭。太阳移,树荫动,旺旺妈便将竹椅小床不断往树荫里挪。她一天到晚乐呵呵的,把笑容带给丈夫、孩子和每一位顾客。

小区里的人,渐渐地都愿意来这里买东西,因为旺旺妈乐观,看着喜气,总是笑吟吟的,嗓音甜,说话柔,做事利索。别看店面小,货却备得很全。她娇小的身躯跨上大号摩托,先去批发市场上货,再到蔬菜市场进水果和青菜。“好卖就卖,卖不掉的我就吃了。”她笑呵呵地说。

这天,旺旺妈操刀削土豆皮,将十几个土豆切丝浸泡着。本是要自己吃的,却被买菜的客人看中了,非要买去,还经常预定。旺旺妈的食材生意,借助土豆丝拓展开。她开始做些加工好的净菜,回家下锅炒炒就能吃,生意愈发红火。虽然腿上有伤,但旺旺爸开始力所能及地给家里帮帮忙,脸上也逐渐有了笑容。

合欢树下的老人们说,旺旺家真不容易。小区里分布着好几个超市,三步一户、五步一家的,西门口刚开了个大型超市,生鲜齐全。要不是旺旺一家勤劳能干,这小超市很难支撑下去。

旺旺超市开了一年多后,旺旺爸终于康复了,全心帮妻子打理小超市。买卖虽小,却是一家人的根基。他们家水果蔬菜新鲜好吃,品质有保证。不跟别人硬拼价格,而是拼服务和时间:大清早出门,想买些东西,只有旺旺家早早就开着门,旺旺妈正在整理刚刚批发回的蔬菜,都是最新鲜的食材。晚上,别家超市都是九点关门,只有旺旺超市的灯一直亮到十点半。刚来的时候,她还是满脸羞怯、白白净净的模样,现在已成为面颊黑红的干练店嫂。

丈夫干不了重活儿,旺旺妈一直自己干着上货、搬运等活计。后来有了上门送货的配送车,可她还是自己往批发市场跑。她说,有些居民想买的东西,还得她去淘。只有自己亲自挑,才能上到最好的货。

随着网上购物的飞速发展,旺旺超市门口暂存的快递多起来。无论多忙,旺旺妈都将物件保管、交接得非常仔细。她还专门腾出一个大纸箱放快递,旺旺超市成了个小型中转站。

取快递的人说,你收点费吧,要不我们以后不好意思麻烦你。可旺旺妈执意不收,邻居间这么点小事都不能托付吗?我一没花本钱,二没花劳动,哪里能要你们的钱呢?以后也尽管往这里放,我收一件收十件都一样,不耽误多少工夫。

去年夏天,旺旺超市却罕见地关了门,门口一块纸牌上写着:有事外出,歇业一周。旺旺超市自开业以来,几乎没有关过门,实在有事,最多关门半天。这次是怎么了?

再次营业的时候,旺旺妈满脸灿烂的笑容。邻居问,这几天干啥去了?她说:“去北京旅游了。旺旺就要上学了,我们两口子也从来没出过远门。这次去北京好几天,去天安门看了升国旗,还去了故宫、万里长城!”

她将招牌和灯盏重新擦拭一遍,到了晚上,“旺旺超市”那盏灯更加明亮了。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9.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的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场所,而合欢树这一物象与主人公一家的形象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有助于表述主题。

B.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来增强感染力,如夫妻俩痛哭,与下文“脸上逐渐有了笑容”“满脸灿烂的笑容”形成对比,塑造了人物形象。

C.“旺旺超市却罕见地关了门”这一情节的设置,既表现了超市的生意好,同时也设置了悬念,使行文有起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D.小说在塑造旺旺妈这一形象时,运用了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等多种手法,还通过合欢树下老人们的评价侧面烘托形象。

20.旺旺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1.小说以“幸福的光亮”为题,有哪些内涵?

(2021届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偷

雷蒙德·卡弗

第一次注意到那位年轻女孩时,他正在出售机票的柜台边等候。她穿着皮衣,肩上挂着一个沉重的黑皮包,光亮的黑发在脑后成一个髻。他想象着女孩发髻放下来披散在背后的样子。因为排在前面,他没法一睹她的面貌。直到她买好票、转身离去时,他才见识了她的美貌:脸色苍白,双眸漆黑,嘴唇丰满。她的美使他心跳加快。她似乎知道他在瞪着她看,所以突然将目光下移。航空公司职员打断了他。他只好不再看,猜着女孩大概廿五岁时,买了一张到东部城市的二等舱来回票。

飞机一小时后起飞,为了赶时间,他走进机场的一间鸡尾酒吧,点了一份加水威士忌,一边啜着酒,一边看着候机室川流不息的人潮。他又看见了那个穿皮衣的黑发少女,正站在服务台附近,和另一名穿着滚灰毛巾边外套的金发少女谈得很入神。过了一下子,她们两个分手了。他叫了第二杯加水威士忌。再次见到她的时候,他正准备买本杂志,觉得有人挤着自己。起初他很奇怪为什么有人这么挨近他,但一看到是谁以后,便露出了笑容。

“生意真好。”他说。她抬头看看他,脸红着,嘴角泛上一抹怪异的笑,稍纵即逝。她从他身边移开,走入候机室的人潮中。他拿着杂志站在柜台边,伸手去掏后面口袋的皮夹时,发现皮夹不见了。我会在哪儿掉了呢?脑中开始列出皮夹中的东西:信用卡、现金、会员卡和身份证件。他胃中翻搅着类似害怕的情绪。那女孩那么靠近我,他立刻想到是她扒走了皮夹。该怎么办?他的机票还在,安稳地放在西装里面的口袋。现在,他必须得先处理一下遗失的信用卡,于是打电话回家,叫太太从书桌的最上面一个抽屉里找出电话号码,打电话与各个公司联系。好麻烦啊,这整件事简直令人窒息!她真该死,装出注意到他的样子,站得靠他那么近,还在他说话时,脸红得那么漂亮——这一切竟然只是为了扒他的皮夹。该死的骗人的动物!他咬紧牙根,心想可能再也看不到那个皮夹了。此时,那黑发女孩再度出现在他的视线里,他吓了一跳,而又非常高兴,考虑着是不是应该就近告诉站在附近的警卫。她背对着候机室前面的窗户坐着,似乎正全神贯注地读一本书。她旁边有个空位,于是他走过去坐下。

“我一直在找你。”他说。她看着他,一点儿都不认得他的样子:“我不认识你。”“你当然认识。”他说。她叹了口气,把书摆到一边:“这就是你们这些人的想法,像捡拾迷途的动物一样捡女孩子吗?你以为我是什么?”“你扒走了我的皮夹。”他说,并且为用“扒走”这个字而沾沾自喜。“你说什么?”那女孩说。“我知道你做了,在杂志摊那边。如果你把它交还给我,这件事就算了,否则我就把你交给警察。”他说。“好吧。”那女孩神色凝重地端详他,然后从腿上的黑包里拿出一个皮夹。他接过来。“等一下,”他说,“这不是我的。”

那女孩跑了,他在后面追,就像电影里的画面一样。旁观的人四散躲避。那女孩闪来躲去,以免撞到人。沉重的呼吸声提醒他,他已经老了。后来,他忽然听见后面有个女人在叫:“站住,小偷!抓住那个人!”他前面跑着的那女孩不见了。这时有个穿海军装的年轻女子伸脚绊倒他,他重重地摔了一跤,膝盖和手肘都重跌在候机室的瓷砖地板上,但还是紧紧抓住那个不是他的皮夹。那是个女用皮夹,里面塞满了钱以及各种信用卡,而皮夹的主人是那个穿着滚毛边外套的金发女郎——那个稍早前他看见和黑头发的女扒手说话的女人。她也是气喘吁吁的,身边还有个警察。“就是他,”金发女郎说,“他扒走了我的皮夹。”而他却无法向警察证明身份。

两个星期后,困窘和愤怒已渐平息,家庭律师的钱也付了,家中的混乱也恢复了。早上,一个邮包却寄来那个皮夹,没有附带任何解释。皮夹原封不动,钱一毛不少,所有的证件也都在。虽然事情过去了,但他觉得自己后半辈子看到警察都会不自在,在女人面前都会觉得羞愧。

(节选自《意林文汇》2017年第3期,有删改)

22.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运用肖像、神态等手法描写黑发女孩的美貌,而她美丽外表下隐藏着的狡黠心机,让被美貌迷惑的“他”吃尽了被戏弄的苦头。

B.黑发女孩和金发女郎在服务台边谈得很入神这一场景,为下文“他”追赶黑发女孩要回自己的皮夹反被警察抓住的情节埋下了伏笔。

C.见到美女时瞪着看,“他”表情极不庄重结果遭到了黑发女孩偷窃皮夹、栽赃陷害的报复,因而小说的主题应该是好色必遭报应。

D.小说以机场候机室为环境背景,设计了充满戏剧性的情节,从“他”贪看女孩到“他”重获钱包,人物性格在互动冲突中逐渐得以显现。

23.请简要概括“他”发现皮夹被盗后的心理活动。

24.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结尾一段的艺术效果。

(云南省保山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芦花两岸雪

罗张琴

湖边,生长着无边无际的芦苇。

芦苇,一丛连着一丛,一片连着一片。苇叶是温暖的黄,芦花是轻柔的白。太阳洒下来,一群水鸟扑棱翅膀从芦苇丛飞向天空,整个湿地活泛起一种生命的明亮。

风起,芦浪翻涌,每一个细节都在展示饱满的力量。没有谁可以驾驭风的走向,芦花的命运注定“随风而逝”。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不问西东,顺天适性,该努力生长的时候就努力生长,该抽穗扬花的时候就抽德扬花,该零落成泥的时候就零落成泥,足够了。何况,每一个逝处,其实不都是生命重新开始的地方吗?看着吧,只要根下有一点儿湿土,一到春天,定能“噌噌噌”地长出一片新绿。这么多的芦苇,每年开了谢谢了开,多像一茬茬青春的孩子。

夕阳敛约光线时,有鸟归巢,却始终都没听到芦苇的声响。这是一种不出声响的植物。世间的寂寞它能忍受,异语的聒噪它能忍受,风雨的磨砺它一直都在默默忍受,永远是那般细腻修长。当遭遇外力不得不委婉成一根弧线时,它依然可以依赖内心的韧性挺拔如初,于是就有了玉树临风的清洁风骨。

一朵芦花落在我的袖子上,毛茸茸的。又一朵芦花亲吻我的脸颊,一些往事漫过记忆,从岁月深处涌上心头,世间跋山涉水的悲壮以及悲壮之后难以言喻的柔情交织在一起。

我假装看不见芦苇。我只看到又圆又大的夕阳。远山那一片云以最快的速度苏醒。小时候的世界,开始重新热闹起来。印象中母亲是不喜欢夕阳的,她的眼里只有那些芦苇。对芦苇看不够的母亲,每一次,都会把最沉默的那一枝带回家。“最沉默”是我的说法,我觉得它把头垂得最低,最想亲吻沉默的大地。

带回家的芦苇,一天接一枝的,全被母亲安插进了那只泛着温润光泽的大瓷瓶里。那是父亲出差特意买来送给母亲的。父亲在外地工作,回家总带给母亲礼物。

插进瓷瓶的芦苇仿佛会变魔法,不仅是把它自己、连带着把整个世界都变得无比蓬松柔软。看一眼芦苇,再看一眼母亲,我似乎一下就跌进了梦境。其实我也是无比想念父亲的。思念快要把胸膛撑破的时候,芦苇也把瓷瓶插满了。我慢慢发现一个秘密芦苇把瓷瓶插满时,父亲一准回家了。我怕母亲窥破这个秘密。因为当秘密不是秘密,日子便无所期待了。无所期待的日子未免也太不好玩了些。

父亲把我和弟弟挨个高高举起,清脆的笑声在他的头顶打着转,向屋瓦向天宇漫散。回家的父亲帮着母亲把瓷瓶里的芦苇一枝一枝取出来,扎成一把结实的扫帚,扫去人间万般愁。尘障总是越扫越少,路也会越走越宽。几年之后,父亲买了房子,将我们接了去。那一刻,瓷瓶最空,母亲的心最满。那一刻,因为母亲脸上的熨帖,我无比欢喜起故乡水渠旁的芦苇。

与父亲团聚了的母亲,执意让瓷瓶空着。

母亲将瓷瓶送给我,作为嫁妆的一部分。母亲的心意,我懂,所谓岁月静好,莫过于心被爱填满而瓷瓶空着。

多年以后,当我行走在这条水上公路时,我在想,该如何向母亲形容眼前所见的芦苇?不是一枝两枝,不是一簇两簇,是铺天盖野,是辽阔无边。我又该如何向母亲启齿——她的女儿,正被不可知的远方所吸引,要打破现世的安稳去省城工作。一切从头来过,她其实也很担心也会害怕,带给家人的,究竟是幸福还是忧愁?芦花两岸雪,江水一天秋。生活是流动的河流,唯流动才能生生不息,我终究还是迈出了去往省城的那一步。空着的瓷瓶,在离开家时特别醒目,像生活被撕裂的那部分,使人不忍直视。我便在摆放瓷瓶的正上方墙壁上挂了一幅风卷芦苇的图画。爱人端详画许久,告诉我:“放心吧,所有的春天都是从芦苇开始绿的。”这句话,使我流了许多幸福的泪。

芦苇所经历的,我必将经历。放心吧,母亲,漫卷芦苇的长风从来不是困厄,它应该是梦想。浩荡长风,自由勇敢,无惧无畏。大凡被长风培育过的事物,都跌宕而柔韧、蓬勃而绵远。

(有删改)

2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标题将芦花比作雪,生动形象地写出芦花的色彩,用“两岸”写出芦花之盛,富有诗意美。

B.文章回忆母亲插芦苇的一段经历,意在回溯“我”一家与芦苇的渊源,真实亲切,具有生活气息。

C.文章围绕芦苇展开叙述,表述了对芦苇坚韧自由品质的肯定,并对自己的生活进行了深刻反思。

D.文章结尾由芦苇的经历和自己的经历生发开去,流露出在长风之下更当无惧无畏的生活勇气。

26.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芦苇?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27.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三、名著阅读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乡土社会是“熟人”的社会,其社会结构是“差序格局”,这与西洋社会的团体格局不同,西洋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渍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像《红楼梦》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云,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

28.文中画波浪线部分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指出并简要分析其表述效果。

29.请用《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理论将下面《红楼梦》中的人物填在下图中的相应位置。

《红楼梦》人物:

贾政贾琏秦钟茗烟

袭人蒋玉菡贾元春贾探春

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王夫人

参考解析:

1.B2.①内容上,“怪诗”内涵丰富,在小说中插入“怪诗”,使得文章的内容充实,意蕴丰富;

②情节上,因为“我”对“怪诗”里的匈奴产生了极大兴趣,所以才有了后面向周围的人询问匈奴是什么的情节,写“怪诗”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人物上,诗中的主人公阿底拉与“我”有类似的人生困境,借诗中人物衬托“我”的形象;

④效果上,“怪诗”之“怪”,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引人入胜。3.①文本一高尔基真实地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自己艰难但快乐的读书体验,自己困苦但充实的人生经历;

②虽然人生如此艰难,但他并没有就此沉沦,而是以严肃、积极、乐观的态度直面生活的挫折与困苦,这样处理,使得对个人经验的叙述不再囿于主观的表述,让读者产生了共性的体认与共鸣,使得故事客观可信,意义深刻。

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B.“社会的黑暗”于文无据,文中“我”的好奇引发别人的反感,他们态度恶劣,并不能反映当时社会的黑暗。小说主要反映了当时俄国社会生活的一些典型特征和当时社会的风俗人情。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从表现内容看,“怪诗”是一种诗歌,描述了匈奴族的酋长阿底拉的形象,插入到小说中,使小说内容更丰富。

从情节发展看,“怪诗”中“匈奴族的酋长阿底拉骑着马”中的“匈奴”一词引发“我”的兴趣,“匈奴是怎样一种民族呢?”下文“我找到一个好机会,就向主人维克多问”“我觉得团队里的牧师索洛维约夫一定会知道匈奴是什么,我在院子里碰到了他就拉住他问”“于是我决定,关于匈奴这个问题得去问药房里那位药剂师”,下文“我”就“匈奴”这一问题向别人发问,推动了情节发展。

从表现人物看,“匈奴族的酋长阿底拉骑着马”“在无人境中行走”说明诗中的主人公阿底拉与“我”有类似的人生困境,借诗中人物衬托“我”的形象。

从艺术效果看,“怪诗”一词本身就具有吸引读者的力量,再加上“怪诗”“匈奴族的酋长阿底拉骑着马”“在无人境中行走”的内容更加怪异,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3.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首先理解“高尔基对于生活的主观体验”,是说高尔基在作品中抒写自己真实的生活和感受。结合文本一的阅读可知,的生活细节真实可信,如“沙丁鱼罐头盒做成的读书灯”“油烟熏眼睛”,这些独一无二的细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细致而真实的读书体验,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读书引发丰富的想象和自己的心得体会;真实而执著的求知经历,使人难以忘怀。为了弄明白一个名词,执著地问了又问。

再理解“严肃的生活态度使这一切变得客观”,是说高尔基以严肃、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客观真实的,而读者从这种表述中获得情感共鸣,这样,主观的体验就变得客观、真实、可信,作品因为真实而获得了长久的生命力。

4.D5.“不在乎”精神具体表现为:

①跑警报时并不惊慌,不容易被吓唬到,“我没有看见一张惊慌的脸”;

②敌机来了,民众依然能悠游自在,不乏闲适中的快乐,“打牌、唱歌、游戏”等等活动;

③把跑警报的生活当成家常便饭,敌机来了,并未打乱生活,小贩依旧做生意,民众该吃东西吃东西。6.①施蛰存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叙述有较强主观色彩;而汪曾祺的叙述较为客观。

②施蛰存以记叙、描写为主,而汪曾祺则主要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

③施蛰存的文章文笔细腻,细节丰富;而汪曾祺文笔简练,高度概括。

④施蛰存语言生动;而汪曾祺则显得幽默。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久而久之麻木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不放在心上”错,从原文“他们不知道中国人的心理是有很大的弹性的,不那么容易被吓得魂不附体”“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等内容可知,中国人并非“麻木”,而是坚韧顽强、坦然面对现状。

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不在乎”精神具体表现为:

“如果是一个没有家的流浪人,就慢慢地踱出城,准备上西山或黑龙潭赏花去”“在你的想象中,倘若以为人们一定是很惊慌了,那是错了。人们并不惊慌,我没有看见一张惊慌的脸,只有对日寇的愤恨”,跑警报时人们并不惊慌,看不到一张惊慌的脸,说明人们不容易被吓唬到。

“于是荒山上开了游园会。带着纸牌的会在坟前供桌上打牌,带着口琴的会靠着墓碑吹一曲救亡歌曲,女学生会一边结绒线衣,一边唱歌,小孩子会做开金锁银锁的游戏,有伴儿的人可以高谈阔论,没有伴儿的就从口袋里掏出一本书来读”,敌机来了,民众依然能进行“打牌、唱歌、游戏”等等活动,说明他们悠游自在,不乏闲适中的快乐。

“你怕警报老不解除,肚子会饿吗?不用担忧,这里有的是卖点心的。西点、核桃糖、山林果、白酒、米线或饵块,随你挑选。小贩既然也得跑警报,为什么不可顺便做买卖”,人们把跑警报的生活当成家常便饭,敌机来了,并未打乱生活,小贩依旧做生意,民众该吃东西吃东西。

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风格的能力。

施蛰存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如写“我似乎应当说是更紧张起来才好,哪一个昆明人不是从抗战开头就紧张着呢!好吧,让我说更紧张罢,因为最近又得天天跑警报了”“我常常坐在一个荒坟边呆想,倘若每个人愿意把他或她的警报行李解开来给我看一看,我便可以从每一个人携带的东西中了解这个人的生命。然而我知道没有一个人肯的,正如我自己一样。谁愿意在未死之前先将生命的秘密显示给旁人呢”,文章叙述有较强主观色彩;而汪曾祺汪曾祺笔下的灾难有一种冲淡的感觉,如写“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文章整体叙述较为客观。

施蛰存以记叙、描写为主,叙述了自己跑警报的所见所闻,以第一人称视角真切地描写了人们跑警报时的各种情景;而汪曾祺则主要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告诉我们中国人“皮实”,是因为中华民族具有的“不在乎”精神。

施蛰存的文章文笔细腻,如写“于是荒山上开了游园会。带着纸牌的会在坟前供桌上打牌,带着口琴的会靠着墓碑吹一曲救亡歌曲,女学生会一边结绒线衣,一边唱歌,小孩子会做开金锁银锁的游戏,有伴儿的人可以高谈阔论,没有伴儿的就从口袋里掏出一本书来读”,敌机来了,民众依然能进行“打牌、唱歌、游戏”等等活动,细节丰富,描写细腻;汪曾祺文笔简练,文章短小精悍,仅仅四小段,就把所要表述的情感高度概括了出来。

施蛰存文章写“那些尖锐的狂吼,正如一群吃惊了的狼在奔跑着嚎叫。于是人们从各个就近的大城门、小城门、旧城门或新城门中蜂拥而出”“荒山上的人们也舒松地长叹着,提起他或她宝贵的行李回城了。没有逃跑的人都站在大门口,用嘲讽似的眼色看着这些徒劳往返的男女,仿佛在说”等等情节,语言生动,感染力强;而汪曾祺文章写“大东门外,有一次日本飞机机枪扫射,田地里死的人较多。小西门外小树林里曾炸死了好几匹驮木柴的马。此外似无较大伤亡。警报、轰炸,并没有使人产生血肉横飞、一片焦土的印象”“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等情节,读来幽默诙谐,令人忍俊不禁。

7.C8.①结构上:自然引出下文帮楼上邻居养护来自大别山的野兰的事,并进一步引发下文关于植物的议论。②内容上:“我”在同时管理女儿买的兰花和邻居家的兰花以及家中的其他绿植时,获得别样的滋味,丰富了文章内容。9.①立意情思上:写“绿友”给带来轻松和幸福,也带来联想和启发。②格调意境上:运用拟人修辞手法赋予“绿友”们以人格,突出不同“绿友”的生长特点,形象鲜明可感,表现出闲适(潇洒自然)之心境。③语言文字上:以闲话(聊天)的方式,融通俗(或平实)与典雅于一炉,富有生活气息,给人美的感受。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标志着他散文风格的蜕变”说法错误,依据原文“散文是一种倾向于自我的自由文体,它比任何一种文体都更注重个体经验的诗性表述。这一点在高洪波的散文创作中表现得特别突出”可知,两人都注重个体经验的诗性表述,高洪波的散文创作将这一点表现得特别突出。原文没有阐述他散文风格的蜕变,选项说法于文无据。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重要文段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题,学生可围绕小说的结构、内容、人物、主题等角度展开分析。

(1)从情节结构角度分析,依据原文“女儿在微信上告诉我,为我买了一盆兰花。接到这个消息我很高兴,午睡起来推开门,门口果然有一盆枝叶干枯的兰花”可知,正是女儿告诉这一消息,所以才出现下文的情节“我把这盆兰花搬进家里,清理掉干枯的枝叶,上水又施了点花肥。这时忽然有人敲门,打开门一看,是我楼上的近邻,手里还捧着一盆兰花”“我要和爱人回湖北过年,我的两盆兰花寄养在你们家,请你们适时地浇点水”这些邻居寄养兰花的情节,并由此次照顾邻居绿植的特殊经历,引发的感悟,即下文“我给它们浇水的时候感觉到了一种别样的滋味,因为我是平生第一次代别人管理绿色的朋友。大别山的野兰慢慢变得清新茁壮,它们到现在都还没有用花来展示自己独特的韵味,但是我相信从遥远的大别山一路走来,居然走到林萃公寓,成为林萃舍人笔下一个绿色的朋友,这本身就显得非常有趣”。因此从结构上此段内容有引出下文的作用。

(2)从内容角度分析,依据原文“第二天女儿买的兰花也到家了,三盆兰花和我的琴叶榕、富贵竹并排地站在一起,我给它们浇水的时候感觉到了一种别样的滋味,因为我是平生第一次代别人管理绿色的朋友。大别山的野兰慢慢变得清新茁壮,它们到现在都还没有用花来展示自己独特的韵味,但是我相信从遥远的大别山一路走来,居然走到林萃公寓,成为林萃舍人笔下一个绿色的朋友,这本身就显得非常有趣”可知,在照料女儿买的兰花、邻居寄养的两盆兰花还有家中其它的绿植,有不同的心理体验和感受,这起到丰富文章内容作用。

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解答此题,材料二划线句子已经给出了答题方向,那就是从立意情思、格调意境,语言文字三个角度来分析文本一是如何体现这三个特点的。

立意情思角度,这篇文章中,通过“我身边绿色的朋友,院子里有诸多大大小小的树……家中绿友也不少,有发财树、幸福树、富贵竹、绿萝、琴叶榕、散尾葵、吊兰等,我还种植过赫赫有名的红豆杉和地涌金莲……让我感到身心久久的轻松”“这株幸福树开出了几十朵嫩绿色的花,所以那一年冬天我的幸福感满满”,可见把身边绿色的植物看成朋友,院子里大大小小的树,家中种植各种绿植,都把他们看作朋友,它们让身心感到久久的轻松和幸福,“植物对悲伤或者喜悦的音乐会有自己独特的领悟方式”,因此这些绿植也都给以感悟和启迪。因此这篇文章的立意上是美的。

格调意境角度,文中对那些绿色的植物,是带着爱的心理和眼光来看待的,因此把它们当做自己的朋友,文中多运用拟人修辞,“事实上发财树可以开花,我用黄豆煮熟之后放在一个大瓶子里发酵成肥水,浇上去,它便开心地结出了大朵大朵的花”“我曾经在楼门口救助过一株身上有很多小腻虫的幸福树,它被主人遗弃在门口,叶子还是绿的,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养在室内的时候我努力地给它浇水、通风,但还是没能养活,我只好把两株奄奄一息的红豆杉移植到院子外的一个小山坡上”“我希望我的两株红豆杉移植过去之后,和它的伙伴们在这个小山坡上共同扎根成长”“我相信从遥远的大别山一路走来,居然走到林萃公寓,成为林萃舍人笔下一个绿色的朋友,这本身就显得非常有趣”,然“绿友”们人格化,突出不同“绿友”的生长特点,形象鲜明可感,表现出闲适之境。

语言文字角度:文中语言很有美感,文章在写自己养绿植经历的时候,用很多通俗的语言,像闲谈一样跟人交流养育绿植的经验,读起来清晰明了,如“事实上发财树可以开花,我用黄豆煮熟之后放在一个大瓶子里发酵成肥水,浇上去,它便开心地结出了大朵大朵的花”“我希望我的两株红豆杉移植过去之后,和它的伙伴们在这个小山坡上共同扎根成长。它们不适合在室内生存,这是我结交绿友的一个沉痛的教训”。在以闲话表述的同时,还有很多的语言优美典雅,如“这些绿色的朋友们装饰着我的客厅,也装饰着我生活的空间,把绿色的气息无偿地散发出来赠送给我,让我感到身心久久的轻松”“几十厘米长的金黄色花蕊散发着一种特殊的色泽,还有隐约的香气”“大别山的野兰慢慢变得清新茁壮,它们到现在都还没有用花来展示自己独特的韵味”。本文语言融通俗与典雅于一炉,富有生活气息,给人美的感受。

10.C11.①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等待比作植物,生动形象地揭示了孤独与等待的关系。

②孤独是人生的一种常态,等待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越孤独,对美好的期盼就更热烈。

③暗含文章主旨,在孤独中等待,对生命和真情的感悟就更深刻。12.①文本一是散文,叙写了“我”等待母亲回家的生活片段,取材于生活,在生活小事中体悟真情,感悟人生。文本二是诗歌,借助“莲花”“柳絮”等古典意象,构筑了“等待”的意境,抒写了“等待”的愁情。

②文本一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述方式,叙写了“我”与母亲的日常生活片段,抒发真情。文本二运用想象,思维跳跃,有大量留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③文本一语言更为平实,接近日常生活语言,口语化、通俗化。文本二语言凝练,具有音乐美。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诗情也由高潮渐趋平静”错误。“达达的马蹄声”造成了一种错误,而这种错误对于思妇而言的,言明了思妇的失望,因此诗情没有渐趋平静。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等待是植根于孤独之中的植物吧?孤独越强大,等待越茂盛”,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等待比作植物,植物越来越茂盛,人就越孤独,在等待中的期盼就越来越强烈,生动形象地揭示了孤独与等待的关系。

由前文“总之,一天结束之后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就是等待”“那时,我便想起外婆对我的等待”可知,孤独是人生的一种常态;人们在等待中期盼的生活的美好,越孤独,对美好的期盼就更热烈;在孤独中等待,对生命和真情的感悟就更深刻。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艺术特点的能力。

就题材而言,文本一是散文,主要写了“我”在母亲出去时的等待的过程“之前,我妈和我叔叔就在这条路上出过事”“总之对于我妈每天这一来一去的两趟路程,我一直提心吊胆的”“每天傍晚,我做好饭,热在炉子上。随着天色渐暗,星辰渐起,心里越发不安。每过两分钟就出门朝东南方向张望一阵”“总之,一天结束之后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就是等待。越来越巨大的等待”,并在这过程中体会到人生道理“等待是植根于孤独之中的植物吧?孤独越强大,等待越茂盛”,写的是生活中的小事。文本二是诗歌,“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主要借助意象“莲花”“柳絮”等来表述对“等待”的思考,表现“等待”的愁思。

就艺术手法而言,文本一主要写的是“我”等待母亲的事情,主要运用了叙述的手法,同时又有环境、人物的描写。“我”在等待过程中感悟人生,这部分主要运用抒情。因此,文本一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述方式,叙写了“我”与母亲的日常生活片段,抒发真情。文本二通过想象刻画了一个独自等待的人,诗人以浪子过客的眼睛观察江南小城,想象思妇独守空室的情感心态:诗人策马经过空寂的江南小城,也许是因为他自己也在想念着心中的情人,所以仿佛感受到了那楼上思妇的孤寂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小小的窗扉紧掩”;诗人又想像女人也许听到了马蹄的声响,马蹄声也许会唤醒女人心中的那份期待与渴望——那是远方的他回来了吗?但是,在诗人看来,“我达达的马蹄”带给女人却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因为,“我不是归人”,我只是一个陌生的过客!在这一刻,诗人羁旅的苦闷,思妇独守空闺的寂寞,思妇内心的希冀与失落,诗人心中的那份愧疚与不安,都通过这一句含蓄婉转地表现出来,令人回味无穷。

就语言而言,文本一主要写了生活中的小事,运用了接近生活的语言,口语化,通俗化。文本二诗人大量使用简炼精致、极具中国古典韵味的语词与句子,同时,又适当地融入西化的语句,如“那等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