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邓稼先》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1页
第1课《邓稼先》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2页
第1课《邓稼先》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3页
第1课《邓稼先》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4页
第1课《邓稼先》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邓稼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深入研读课文,仔细品味其中的内涵,以全面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大意。2.精心揣摩文中的关键语句,感受对比、引用等修辞手法的独特魅力,领悟其表达效果。3.明确认识本文采用小标题连缀的行文特色,各个小标题既相互独立,又紧密相连。通过学习和理解,逐步掌握如何根据文章主题的需要,精准地选择和剪裁材料,以提升个人的写作能力。4.深刻体会邓稼先崇高的爱国情怀,激发我们内心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教学重点难点:1.借助精心圈点勾画的方式,我们得以深入探寻邓稼先的辉煌成就与宽广胸怀,进而精确捕捉课文中蕴含的深远思想。2.通过筛选出文章中的议论性语句,我们可以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深层含义,领悟作者独特的见解与卓越的智慧。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张爱萍将军曾在挽诗中深切缅怀邓稼先,他写道:“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哀君早辞世,功勋泽人间。”诗中“功勋”二字,凝聚了邓稼先先生一生的奉献与成就,彰显出他为国家和人民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和深远影响。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精神品质让邓稼先先生赢得了无数人的敬仰和哀悼呢?在深入探讨这一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共同学习本课的生字词,看看大家的预习成果如何。希望通过这次学习,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邓稼先先生的伟大精神,感受他为人民、为国家所付出的辛勤努力和无私奉献。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一)独具匠心的创作背景与才华横溢的作者风采多媒体展示:1.铭记历史:中国的“两弹一星”辉煌历程1964年10月16日,新疆罗布泊的天地间回荡着震撼的爆炸声,中国成功地研制出了第一颗原子弹。这一壮丽成就,如同矗立在世界东方的铁骨脊梁,让中华儿女从此昂首挺胸。仅仅两年后的1966年12月28日,中国再次让世界瞩目,完成了氢弹原理试验。更令人惊叹的是,仅仅一年后,1967年6月17日,中国通过飞机空投方式,圆满完成了300万吨级氢弹试验。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仅用了2年零2个月的时间,这一举世无双的速度,让世界为之震撼。“两弹一星”,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名词,它更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勇气的象征。最初的“两弹”指的是原子弹和导弹,而后来,原子弹与氢弹并称为“两弹”。至于“一星”,则是指人造地球卫星。2.光辉人物:邓稼先的传奇人生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的书香世家。在抗战胜利的1945年,他从西南联大毕业,才华横溢。1947年,他顺利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并于次年秋天踏入了美国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学研究生院。他展现了惊人的学术天赋,仅用不足两年的时间便修满了学分,并成功完成了博士论文答辩,26岁便被誉为“娃娃博士”。然而,邓稼先并未在美国久留。1950年8月,在获得博士学位后的九天里,他毅然决定放弃美国的一切,拒绝了恩师和好友的挽留,选择回到祖国。同年10月,他加入了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开始了原子核理论研究的旅程。在接下来的八年里,他为中国的核科学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3.杨振宁简介杨振宁,这位杰出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于1922年9月22日在安徽合肥诞生。他以其与李政道共同揭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奥秘,荣膺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书写了物理学史上的辉煌篇章。作为二战后崭露头角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杨振宁在理论和实验领域均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和深远的影响,为人类的科学进步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二)朗诵篇章,体悟其深层结构1.初探篇章,发掘其骨架,精炼各段的主旨。(小组合作,各抒己见,再集思广益,全班共同深入探讨。教师耐心倾听学生的见解,细心评议,最终整合大家的观点,达成共识。)解读:本文巧妙地被划分为六大章节,每一章节都配以引人入胜的小标题作为引领。第一章,背景的细致刻画。生动再现了中国自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以来的百年屈辱历程,巧妙地引出了本文的核心人物——伟大的科学家邓稼先,他为中国做出了举世瞩目的卓越贡献。第二章,人物形象的鲜活描绘。细腻地勾勒出了邓稼先非凡的一生,特别是他为研制两弹一星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和巨大牺牲。第三章,品格的鲜明对比。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对比,从而凸显出邓稼先的忠厚朴实、真诚坦率的独特品质。第四章,友情的深情回忆。深情回忆了作者与邓稼先长达五十年的友谊,以及1971年访华时的感人经历,表达了作者对邓稼先深深的敬仰和无尽的缅怀。第五章,献身精神的崇高展现。通过描绘大漠戈壁的艰苦环境,展现了邓稼先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生命的献身精神。第六章,遗志的崇高赞颂。以书信的形式,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对邓稼先一生的伟大贡献进行了高度评价,寄托了作者对邓稼先的无尽怀念和崇高敬意。2.仔细阅读课文首先,请大家齐声诵读《吊古战场文》。随后,迅速翻阅至第五部分,深入思考此部分开篇引用《吊古战场文》的用意。《吊古战场文》精妙描绘了严酷的自然环境,巧妙隐喻了邓稼先置身于其中的工作环境之极端艰苦。②古文之引,巧妙地将读者引入了中国历史的长河,为篇章增添了一层厚重的历史底蕴。在这一部分的尾声,又轻轻引用了儿时熟悉的“‘五四’时代的一首歌”。那么,作者借此想传达的又是什么呢?这歌声,正是对邓稼先这位中国男儿的赞歌,热情颂扬了他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现在,请大家细心寻找第二、三段的两个疑问句,朗读它们,并体会作者是否真的“一无所知”?这里的“不知道”“不知”,其实是作者作为科学家的深情告白,是对另一位肩负重任的科学家的深刻理解和深情怜惜。同为科研者,作者深知那些常人难以想象的责任和担当,他感同身受。进一步提问,这种心情又该如何形容呢?接着,请大家继续挖掘这部分中描述奥本海默与邓稼先性格、品质差异的词句与细节,思考作者这样描绘的巧妙之处。最后,我们来探讨这一部分的标题究竟蕴含了怎样的深意,以及选择这个标题的作用何在?此标题凸显了邓稼先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以及他对于科学事业的深厚情感和高度责任感。通过这一标题,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邓稼先的个性魅力和精神风貌,进而领悟到他在科学界的重要地位和影响。(三)携手并进,共探知识之海,品味研读之美1.请深入研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1)在描绘邓稼先的形象之前,作者为何选择先回溯我国近一百多年的历史长河?这段概述是否不可或缺?(2)在第三部分中,作者为何选取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对比?这种对比对于文章的整体结构有何作用?(3)虽然第四部分看似与邓稼先的卓越贡献关系不大,但作者为何还要特地设置这一章节?它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深层含义?(4)第五部分中引用《吊古战场文》的意图何在?同时,该部分又引用了“五四”时期的一首歌,这样的引用有何特别的意义和用意?(5)当作者将“百年屈辱”与“站起来了”这两个词汇并列使用时,他试图传达的是怎样一种深沉的情感和思考?请各位小组成员积极参与讨论,鼓励每位同学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明确:(1)概述近一个多世纪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旨在彰显邓稼先这位科学家为中华民族由“任人宰割”到“屹立不倒”的巨大转变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他是深刻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将邓稼先的生平事迹与杰出成就置于博大精深的社会文化背景中,从多个角度和侧面展现他坚韧不拔的性格与崇高的品质,塑造出一个悲壮而豪迈、伟大而崇高的形象,让人心怀敬意。第一部分虽从百年屈辱开篇,似乎与邓稼先无直接关联,但实则巧妙地构建了广阔的社会与历史背景。在这样一个宏大的框架内去评价邓稼先,更能凸显他的伟大之处。正是他引领中国知识分子紧跟世界科技潮流,提升国家科技实力,确保中华民族屹立不倒。因此,第一部分是歌颂邓稼先的必要铺垫,不可或缺。(2)奥本海默与邓稼先,分别矗立于美国和中国的土地上,共同引领着原子弹研究的航向。尽管两人置身于迥异的国度和社会环境之中,却都展现出了超凡的学术造诣。课文中对他们的对比描述,使得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及无私奉献的精神愈发鲜明突出。因此,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邓稼先,这位深深植根于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伟人,是奉献精神的最高典范,是中国共产党崇高理想的化身。(3)在寒春事件的环节中,邓稼先的工作态度得以充分体现:他对工作极度认真,小心谨慎,始终坚守高度的保密原则。即便面对挚友世交,他也绝不违背原则。这种精神正是他忠正品质的绝佳展现。题目中的两个问号,更是强烈地传达了读者对邓稼先由衷的敬佩和自豪之情。(4)文中通过巧妙引用唐代的《吊古战场文》和“五四”时代的《中国男儿歌》,使得我们更能深切感受到邓稼先精神的悲壮色彩。这既是对邓稼先英勇形象的赞颂,如只手撑天空的英勇形象,也凸显了他作为中国男儿的坚定立场和无私奉献精神。(5)我们内心深处涌动着深沉的爱国情感,以及对邓稼先的无尽敬意。2.敬请各位读者细细品味全文,严谨探讨并精确总结文章别具一格的写作风格。在本文中,作者采用了朴实无华、平白流畅的语言风格,通过长短交错的句式安排,赋予文章深厚的情感和强烈的表现力。以“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部分为例,作者列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充分展现了当时国家的困境。而在“‘两弹’元勋”部分,则按时间顺序介绍了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句式也显得整齐划一。此外,文章中的第五部分第四段,句式也相当协调。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修辞手法,如排比和对比,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排比句的使用使节奏鲜明,语言气势磅礴;而对比则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在“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作者通过长句和短句的交错使用,生动地描述了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作者采用“横式结构法”,巧妙地设立了主题式的小标题,从多个角度和侧面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优秀品质。六个部分各有侧重,但又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本文既不同于一般的记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