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热点主题素材(十一)法治与道德_第1页
高考热点主题素材(十一)法治与道德_第2页
高考热点主题素材(十一)法治与道德_第3页
高考热点主题素材(十一)法治与道德_第4页
高考热点主题素材(十一)法治与道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热点主题(十)道德与法制一、关键词:道德修养、优化普法方式、执法、法制建设、良法善治、网络自由和法律秩序等二、筋骨句(名句或论述性句子)1.道德是真理之花。——雨果2.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管子》3.即使没有月亮,心中也是一片皎洁。——路遥4.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康德5.无私是稀有的道德,因为从它身上是无利可图的。——布莱希特6.一个人如果不是真正有道德,就不可能真正有智慧。——雪莱7.我愿做一枚白昼的月亮,不求炫目的荣华,不淆世俗的潮浪。——顾城8.有人把生命局促于互窥互监、互猜互损,有人则把生命释放于大地长天、远山沧海。——余秋雨9.国无恒强,无恒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战国〕韩非子《韩非子·有度》10.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北宋)王安石《周公》11.法立于上则俗成于下。——〔北宋〕苏辙《河南府进士策问三首之一》12.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春秋〕《老子》13.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14.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15.锄一害而众苗成,刑一恶而万民悦。16.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17.人心似铁,官法如炉。18.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19.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没有价值内核支撑,难言良法、难图善治,而脱落了现代法治语境,心中的道德律也难以自行。20.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踽踽独行于世,必须得保持心中的道德,呼应头顶的星空,这样无论所行多远,脚所丈量之处,皆为正途。作为当代的年轻人,不仅要走正途守道义,更要创造温暖,从细微行动开始,一点一滴地治愈社会的冷漠。21.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22.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面对新的社会问题,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也要因应经济基础的嬗变。中国法治水平的提升、中国司法改革的进程乃至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推进,是一代青年法治精英的历史责任,青年法学工作者要担起责任,勇攀法治高峰。23.一个懂法的青年,就是一股普法的力量;一个尊法的青年,就是一阵护法的清风。对法律的敬畏与信仰,首先要体现在青年人身上。“法治中国的未来在年轻人身上”,青年要“开足马力认真学习”,加强自身普法,培养法律思维,提升法治素养、培育法治精神。青年是社会风气的引领者,青年是社会责任的耕耘者,在建设法治中国、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版图上,中国青年的法治“基本功”,决定着全面法治的进程与方向。24.法治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青年信仰法治,则法治中国必兴。广大青年能否成为法治中国的践行者,事关法治国家建设的成败大计,而耕耘在法治中国的广袤天地,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青年大有可为、大有作为!三、作文链接1.【预测题】材料:孔子曾经说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可见,德治理念在古代就早已存在,而"依法治国"的法治理念对社会的治理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德治与法治,生活在如今社会的人们更需要加深对二者之间关系的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理解与思考,不少于800字。让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孔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迄今为止,古人智慧结晶仍在启迪我们:德法共治能够推动社会发展。德治是法治的道德基础。古人曾言:“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始终坚持将人们的利益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受到广大人民群的拥护和爱戴。由此可见,德治作为社会治理的柔性一面能够提高人们的道德素养,促进社会和谐。法治是德治的重要依托。“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宪法是我国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法治作为社会治理刚性的一面有助于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然而,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形势下,社会治理需要法治与德治“同频共振”。一方面,国家治理仅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未免过于柔性,无法建立起一个国家的尊严和威信,久而久之,便会加剧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另一方面,国家治理仅凭法律规范未免过于刚性,忽视了国家民人文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导致整个社会缺乏人文关怀,变成机械运作的国家机器。因此,社会治理需要德治和法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德法共治在社会治理中熠熠生辉呢?首先,政府应德治法治两手抓,既要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为社会正常运转提供法律保障,使法制观念深入人心,又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通过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其次,作为公民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意识,努力提升自身能力和水平。综上所述,“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和“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该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共同推进社会和谐发展。【预测题】请结合对“给定材料”中“法安天下,德润人心”这句话的理解,围绕“给定材料”中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60分)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标题;(2)参考给定材料,不拘泥给定材料;(3)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4)篇幅不少于800字。【思路提纲】中心论点: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分论点一:治国凭圭臬,安邦靠准绳。唯有“法”才能安天下。分论点二: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唯有“德”才能润人心。分论点三: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唯有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才能国泰民安。对策段:以法治保障道德,以道德滋养法治。(考试时,并入分论点三)【原创范文】依法治国

以德治国“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深刻揭示了法治和德治的辩证关系。在我看来,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进一步来讲,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相互转化。当今中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二者不可偏废。治国凭圭臬,安邦靠准绳。唯有“法”才能安天下。法是什么?说到底,法就是规则、是限制、是契约、是公正。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法令行则国家治,法令弛则国家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唯有“德”才能润人心。如果说法律就像影子一样紧紧跟随着身体,那么道德却能直入人心、直抵灵魂深处。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历来是人们修身养性、完善自我乃至治国安邦的重要工具。通过道德感化人、教育人,进行心理改造,使人心向上向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唯有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才能国泰民安。古往今来,法治和德治一直都是治国理政两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二者不可偏废。法律的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的自觉践行离不开法律约束。法律难以规范的领域,道德可以发挥作用;道德无力约束的行为,法律可以践行惩戒。只有建立在坚固道德基石上的法治,才真正坚如磐石、牢不可摧,才有深厚的正当性和道义基础,才能赢得民众内心的服从和拥护。也只有坚强和可靠的法治保障,道德的教化、引导、约束、调节功能才能真正实现,否则再美好的道德也将不堪一击。正是因为礼法并举、德法合治,才出现了汉唐时期的盛世。相反,单纯依靠德治的周朝,最终因礼崩乐坏而天下大乱;单纯依靠法治的秦朝,最终因暴政导致二世而亡。以法治保障道德,以道德滋养法治。唯有法治与德治相促进才能长治久安。我国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第一个词就是“爱国守法”;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赫然在列;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一项就是“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可见,德治和法治已经盘根错节,互相渗透。看看我们的生活,何尝不是如此?垃圾分类,正是因为在法治的轨道上推进,才一篙千寻;直播带货,正是因为在法治的框架下运行,才行稳致远。而地摊经济,正是因了以人为本的德治理念,才如火如荼;疫情防控,如果少了德治的价值取向,恐怕难以温暖人心。民法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治理融合自治法治德治,不正是法治、德治水乳交融的最新写照吗?“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今天的中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既让法治的阳光普照,也让道德的清风吹拂。可以想见,不久的将来,公平正义必将洒满中华大地,诚信善良必将根植百姓心田,高铁霸座等失德违法行为必将逐渐消弭。3.【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大学生小闫发现自家大门外有个鸟窝,和朋友架了个梯子将鸟窝里的12只鸟掏了出来,养了一段时间后把鸟的照片发到网上,没想到有人愿意出价买鸟,两人因此获利1200多元,后来他们又掏了4只。原来,他们掏的这种鸟叫燕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结果,小闫和他的朋友以非法猎捕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分别被判刑10年半和10年,并处罚款。此事引发不小的争议。小闫父亲:儿子对小动物特别喜欢,在我们心里,农村孩子逮鸟抓鱼不用管,没想到会被判得这么重。热心网友:量刑太重,10年牢狱生活足以毁了人的一生。法律专家:知不知道燕隼是二级保护动物,以及知不知道因此受到严惩,这叫法律认识,法律认识错误是不免责的,理由就是公民应当知法守法。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审题立意】这是一篇取材于现实的新材料作文。材料叙述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事件陈述,第二部分是不同看法。小闫父亲的看法和热心网友的看法有一致的地方——量刑太重;不同的地方是小闫父亲认为逮鸟抓鱼是正常现象。可视为两个立意角度。法律专家的说法自有其理,视为一个角度。我们可以从这三个角度中任选一个来作文,也可以就此事件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和理由。我们可以从这些角度思考:1、喜欢动物很正常,掏鸟售卖不可谅;2、法律的意义在于警醒,不在于重刑惩罚;3、“法盲”不是借口,不可免责或者不知情不能成为犯罪理由4、10年牢狱,对大众的教育意义大于对一个人过错的惩罚5、从掏鸟到售卖,就是明知故犯6、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10年半够重,从鸟的角度去想,这次判决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命运转变。【范文】法无情,却有理法律如同河岸,而我们芸芸众生便如一滴滴无言的水珠汇成一股奔涌的泉流。河岸固然限制了泉流的自由,却也在冥冥之中避免了泉流进化成洪水后被围堵的命运。法律固然有时损害了利益,背离了人情,却长远地保护了我们的安全。由此观之,法无情,却有理。大学生小闫因不知法,违法贩鸟,终落得牢狱之灾。赞贬之声参半,但十年牢狱已成定局。“明因识果,戒慎于初”,公民法律意识的淡薄才是我们应警醒与反思的。“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康德的忠告掷地有声、犹在耳畔,而我们却弃之逦迤、毁之齑粉。难道千条法律仅是一纸白文?莫非一个个血的教训仍不能唤起我们对法律的敬畏?惑矣!复旦投毒案历时三年,三次审判,峰回路转,终尘埃落定,不免心有所感。真正大快人心的不是凶手的以命抵命,而是在这情与法的持久战中,法终于赢得了更多的认可与尊重。人是感性动物,太多的因素会阻碍我们追寻真相的脚步。因为我们不忍心再次看到血淋淋的判罚,所以我们不忍心看凶手伏法?因为我们不忍心体会十年弹指一挥间的怅失,所以我们不忍心小闫同学依法入狱?何谓“不知者无罪”?我只知它不应是凶手逃脱的借口。何谓人情与感性?我只知它不应是泛滥的慈悲,不应是公众舆论的导向处与指挥棒。法律的存在正是为了防止这种泛滥的慈悲破坏社会的正常稳定运行。而这种泛滥的慈悲更不应美名曰“人文关怀”,恰是这似水的温柔、如火的温热在无形无影之间撕碎了法律庄容的面纱,打破了法律庄重的天平。法律尊严何在?谁又能为法律正名?为何法律在中国水土不服?再者,人之所以为人,即是我们压抑了动物的本性,利令智昏的东西并不能影响我们的价值判断、破坏我们的行为准则。而法律正是一个辅助的工具,它助我们时刻铭记人之准则,它助我们以一颗敬畏之心平等地对待每一个生灵,它助我们社会走上光明之路,它助我们塑造一颗蔚蓝的星球而不是一颗硝烟四起的血球。同样,它助小闫明白何谓生命的价值。我曾经做过一个梦,梦见潺潺泉流流淌在闲适田园间,以自身之力灌溉着农居田舍。炊烟袅袅,黄发垂髫,怡然自乐。我望着坚固无言的河岸,心有所感。它竟如此宽容,将安定献给人类,把嘲笑留予自己。此怎能谓之“无情”呢?若吾等给法律以尊严,法律必许我们一个有情有理的未来四、时文精选维权需要“3·15”,更需要365(央视热评)又是一年“3·15”晚会,又一批黑心商家暴露在聚光灯下。制造水军的“主板机”,梅菜扣肉里的“糟心肉”,不防火的“防火玻璃”,不能灭火的“灭火器”……今年晚会曝光的问题触目惊心,涉及数据安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金融安全等领域,凸显了晚会主题“共筑诚信共享安全”的重要性。在“清朗”系列行动中,网络水军一直都是打击的重点和难点。网络水军为什么屡禁不止,今年晚会提供了一个视角:20块手机主板安装在同一个机箱内,就组装成一台主板机,不但可以操纵发帖数量,而且可以更改IP逃避监管。近年来,“网络水军”日渐组织化和规模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网络黑灰产不断推陈出新,肆无忌惮地为“网络水军”提供技术支持。在宣扬“技术向善”的当下,如此“技术作恶”堪称网络毒瘤。相比起网络毒瘤,食品安全中的“毒瘤”,更是能让人感受到切肤之痛。在今年晚会中,最触目惊心的,莫过于梅菜扣肉里的“糟心肉”。劣质的原料、肮脏的环境令人作呕,同样令人作呕的还有操作人员的那句话:我是不吃的。作为预制菜中的“顶流”,这种梅菜扣肉的翻车更是一种警示:只有加强质量监管,才能维护消费者权益,保障行业健康发展。如果说劣质梅菜扣肉是“谋财”,不能灭火的灭火器堪称“害命”。商家的那一句“100%灭不了火,实话告诉你,它越灭火越大”,更是令人不寒而栗:如果真的遇到火灾事故,有人用这种灭火器去灭火,后果简直不堪设想。最近一段时间,多地发生火灾事故,再加上清明节日益临近,消防安全无疑是当前重中之重。消防器材质量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安全,谁能想到,为了赚取几个黑心钱,无良商家竟然如此疯狂?一年一度的“3·15”晚会,既是一次集中曝光,也是一场集中整顿。晚会刚刚结束,多地已经积极展开行动: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会同公安机关,第一时间查处生产“主板机”的企业;阜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通报,生产劣质梅菜扣肉的企业已被查封。当此之时,还有一个问题同样值得关注——那些招摇撞骗的黑心买卖,到底是如何做大的?换句话说,那些黑色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被彻底砸断。劣质梅菜扣肉曝光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表示,国务院食安办等部门今年将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严厉打击肉类产品违法犯罪专项整治行动,坚决斩断非法屠宰、加工、销售网络等黑色利益链。如果说围剿槽头肉是在生产端发力,铲除劣质灭火器的土壤,无疑还需要在消费端发力:进一步追问,各单位在配置灭火器的时候,有没有认真核实、严格备案,落实“定时检查、定点摆放、定人养护、定期换药”的管理要求?中国循环经济协会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年产生4亿部以上废旧手机,废旧手机存量超过20亿部。以制造水军的“主板机”为镜鉴,如何在提高手机市场回收效率的同时,明确监管细则、拓展应用空间,有必要提上议事日程。维权需要“3·15”,更需要365。消费复苏和消费升级都需要安全来打底,维护消费安全,保障消费者权益,不仅需要全平台曝光,而且需要全领域监管、全过程发力。让《第二十条》激发正义回响《南方日报》影评“法不能向不法让步”“法律不是冰冷的逻辑”……电影《第二十条》正在持续出圈。继最高人民检察院连发两篇影评后,2月21日的新闻发布会上,面对“检察官在具体的司法办案中应如何贯彻‘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理念,更好回应人民群众期待、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提问,最高检再度“点名”《第二十条》并作出回应:公平正义是司法的灵魂和生命。从取材于昆山反杀案等真实案例,到成为检察机关普法的“最强嘴替”,《第二十条》的意义显然已经超出电影本身。片名“第二十条”,指的正是我国刑法第二十条有关正当防卫的规定。影片聚焦这一话题背后的法与情,将抽象的法条演绎成了百姓身边的故事。“为苍生请命,为弱者鸣冤”,这样的强烈共鸣,与其说是“叙事的胜利”,不如说是“正义的回响”。一个好的判例,要胜过一沓文件。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公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相当一段时间以来,由于案件成因复杂、传统观念束缚、取证能力不足等种种因素,在司法实践中,刑法第二十条没有得到全面适用,被称为“沉睡的条款”,“正当防卫认定苛刻”“怎样才算超出必要限度”等讨论,也随之成为焦点话题,电影正是通过艺术化表达,深刻呈现了这种内在张力。近年来,“朴素公平正义观”在司法领域被频频提及。所谓“朴素”,就在于它并不复杂,“公道自在人心”,即符合一般的社会认知。具体到正当防卫,就是不要以“事后诸葛亮”般的“冷静”,对防卫人过分苛责,而应以“如我在诉”的态度,审慎地综合判断。基层青年检察官韩明这一角色的思想转变,正是体现了这种进步:最开始,对于监控视频中公交司机张贵生的行为,他只是按时间顺序,相当机械地拆分为“见义勇为”“互殴”和“故意伤害”,而在影片最后,他发出了一句直击人心的辩护:“法律是让坏人犯罪的成本更高,不是好人出手的代价更大。”进而言之,让公平正义可感可见,就必须做实“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高质效”既强调办案公正,又注重效果和效率,须知迟到的正义是打折的正义,影片中郝秀萍在绝望时刻的选择就发人深思;而“每一个”则体现在每一个环节、每一处细节,再小的案件也关乎民生——岂止是被“唤醒”的“第二十条”,刑法452条法条、56681个字,“从头到尾写的就是四个字,公平正义。”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发布“陈仓抢劫再审抗诉案”等典型案例,还是2023年全国检察机关监督侦查机关立案、撤案13万余件,对认为确有错误的刑事裁判提出抗诉7000余件等,透过此次发布会,其中的鲜明立场不难想见。平出于公,公出于道。从《十二公民》到《第二十条》,当高质量电影遇上高质效司法,这样的联动既有温度,更有力度。初中生“有预谋”杀人埋尸,依法严惩方能还公道慰人心|荔枝时评荔枝新闻​​(作者欧阳晨雨,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法律学者;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这些天,“邯郸三名初中学生杀害同班同学”的消息,始终牵动着广大公众的目光。案发后,邯郸市肥乡区公安分局迅速启动了命案侦破机制,成立了由60多人组成的专案组侦办此案。目前,尸检已结束。随着警方接受采访,更多的信息开始浮出水面。当地警方表示,被害人尸体掩埋地坑深56厘米,目前未发现有成人参与作案;经过连日来的侦查,初步认定这是一起有预谋的犯罪案件。何以为“有预谋的犯罪案件”?据警方透露,为掩埋尸体,3名犯罪嫌疑人分两次,在废弃大棚进行了挖掘,“第一天(3月9日)挖过一次,然后到案发当天又在现场挖了一次”。这些信息令人细思极恐,原来这起案件根本就不是临时起意、激情犯罪,早在行凶之前,三人就已经做好了杀人埋尸、掩盖罪行的准备。从报道的情况看,三名初中生也不过12岁到14岁的年纪,但杀害一个同学,夺无辜者生命,就像踩死一只蚂蚁一样,毫无怜悯之意。“不光是面部,还有颈部、背部,都有非常严重的、尖锐物体巨大冲击导致的创口,有的(伤口)长度达七八厘米”,如此作案手法,极其残忍凶暴,比起很多成年人犯罪更甚。而预先谋划实施犯罪行为,更证明了三人的主观恶性,也排除了故意伤害、过失杀人等更轻犯罪的可能。很多人不无担心,这些凶手还不满14周岁,他们会不会逃脱法律的严惩。的确,根据刑法规定,未成年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且不能判处死刑,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轻松逃逸于法网之外。根据刑法修正案,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的人,实施了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行为,同时达到情节恶劣的程度,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应当负刑事责任。“小恶魔”们虽然未成年,却也进入了刑罚的射程之内。具体到量刑环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若干意见》指出,被告人的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是从严和从宽的重要依据,在适用刑罚时必须充分考虑。就本案而言,作案三人经过精心策划的、有长时间计划的杀人,显示主观恶性极深;他们长期实施校园霸凌,还有强迫受害人微信转账等行为,加之犯罪手段极其残忍,说明具有极大人身危险性,具有很高的再犯可能性,综合考虑应当从重处理。如果几名犯罪嫌疑人故意杀人的罪名坐实,起刑点就是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最高可判处无期徒刑。当然,即便是顶格量刑,这样的刑罚后果,对很多公众来说仍觉偏轻。随着社会发展,未成年人的身心发育提前,有些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从手段到后果,并不亚于成年人犯罪。以本案为例,3名犯罪嫌疑人两次挖坑准备,再以借口将被害人约出,待案发后守口如瓶,共同编造出一个不存在的“小矮子”,以迷惑警方视线,犯罪链条严丝合缝,打破了很多人“他们还是不懂事的孩子”的善良认知。刑事立法应举起保护公民的利剑。这些主观恶性极大、社会危害极大的未成年人,手上沾满无辜者的鲜血,不能因为未成年,就得到宽宥。对涉罪未成年人宽容不纵容,对于实施严重犯罪、性质恶劣、不思悔改的未成年人依法惩治、该严则严。唯有严查严惩,才能体现立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真正慰藉受害人及其家人,有效遏制未成年人犯罪趋势。​​​落实法治与德治共建法治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把法治中国建设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