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经济改革课件_第1页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经济改革课件_第2页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经济改革课件_第3页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经济改革课件_第4页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经济改革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经济改革课件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从近三年的全国卷来看,主要考查新经济政策与斯大林模式、尤其是斯大林模式之下牺牲农业来辅助发展工业,导致农业发展滞后,粮食产量下降,人民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是热点。考查程度:题目的设置采用依托新材料考查,对有效信息能够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难度中等,干扰项的设置很巧妙,容易被误导。要求考生对本知识点做到全面的理解,而不是一个一个知识点的单独记忆。对应教材:必修2:14课、17课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学习目标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熟记“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预习案点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知识网络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苏联的经济改革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赫鲁晓夫改革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⑴背景:⑵内容:①农业:②工业:③商业:④分配:(1)客观:(2)目的:(战时)解决危机,巩固政权。(战后)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直接目的内外危机;实行余粮征集制;实行工业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际上是从农民手里拿走了全部余粮,甚至有时不仅全部是余粮,还包括农民的一部分必需的口粮。付给农民的都是纸币,由于当时纸币大幅度贬值,纸币不过是“彩色纸片”。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说你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列宁: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的做法脱离了实际,“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请思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错”在哪里?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⑴背景⑵内容⑶评价积极①保证军事斗争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局限①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的积极性,不利于….②违背经济规律,无法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③超出战时需要限度,引发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特点:“战时”和“共产主义”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采用军事性行政命令的方法的经济体制。实质:3、“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联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不成功的”,因为它们:A、违背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性B、落后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C、把重工业放在经济建设的首位D、极大地解放生产力国家垄断全部经济、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平均分配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违背经济规律的表现有哪些?在近现代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事件犯了类似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错误?太平天国运动、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材料二俄罗斯长篇小说《切温古尔》(普拉东诺夫著)中有这样一段话反映了当时农民的心情:“令人费解的是,(红军来了)分了土地,却又把每一粒粮食都收走了。你倒是自己去尝尝这样的土地的滋味吧。”在1920年,苏俄农民中还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请思考:农民的这些言论说明了什么问题?材料一:“连年战争使苏俄2000多万人丧生,1921年天灾造成饥荒,农业生产直线下降。日用品严重缺乏,粮食和原材料的短缺使多数工厂无法开工,1920年的工业产值只及战前的13.8%。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权又面临什么新的困难和危机?材料二:国内战争结束后,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反而强化了,1920~1921年度的粮食收购量却翻了一番……,这种越来越严厉的无偿征购,使得农民的不满演变为农民暴动的事件。工人因生活条件的恶化也日益不满。更为严重的是,1921年2月28日,作为彼得格勒门户的海军基地喀琅施塔得发生了水兵叛乱,(这里的水兵大部分在十月革命中,曾作为布尔什维克党的支持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抛出了‘贸易自由’‘拥护不要共产党人参加的苏维埃’。”

从材料可看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那些危机?如何解决这些危机?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2、新经济政策(1921—1927)⑴背景:经济、政治危机(主要)多年战争、自然灾害、战时主义失误目的:⑵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工业农业商业分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内容的对比:收归国有大中小企业:重要企业:仍归国有中小企业:私人经营余粮征集制固定粮食税取消商品贸易允许自由贸易按劳分配国家集中分配思考探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依据材料说明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1)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A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B一定限度发展资本主义(实质)(2)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列宁这是在什么背景下的话?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2、新经济政策(1921—1929)⑴背景:⑵内容:⑶评价实践①经济:经济恢复和发展,②政治: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政权。理论: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4、1921年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当时苏联(俄)“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的具体做法是A.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B.允许国内外私人资本存在C.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D.完全实行市场经济

5、有人称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布尔什维克转向资本主义”,有人说罗斯福新政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这两种看法的共同缺陷是①没有从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上看问题②没有看到政策仅在一定限度内调整③只看现象,不看本质A.①②③B.①②C.②③D.①③

有人说:新经济政策中允许部分企业由国内外资本家经营,这是在发展资本主义,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它是搞资本主义。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1.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这一错误的根本原因是A.扩大了无产阶级专政的范围B.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很快就会灭亡C.忽视了生产关系必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D.帝国主义对苏俄的经济封锁所致2、列宁曾说,新经济政策是一种用“改良主义的办法”来解决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的长期性政策。这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是指A.利用市场关系和允许私人经济存在B.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C.调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壮大社会主义经济成分3、在1923年,某外国一旅游团到苏俄参观旅游,可以看到的景象是()A.苏俄人民为打败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纷纷参军B.苏联人民热情介绍工业化的重大成果C.苏联人民自愿作向导,带领他们参观集体农庄D.苏联人民从商店中可以自由贸易4、(2009高考广东单科)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A.十月革命B.斯大林模式C.新经济政策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

“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渐确立,此时的苏联处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无援,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完成。”——《大国崛起》三、“斯大林模式”

(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

☆含义: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管理体制1、背景:①国际: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包围和战争威胁;②国内:经济: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历史:历史传统制约;

个人:斯大林个人的因素③对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2、过程:社会主义工业化(1925)、农业集体化运动(1929)、计划经济(1928)开始。(2009高考海南单科)(12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如果撇开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抽象地来讲,我们当然可以用比较缓慢的速度进行工作。但是问题在于:第一、不能撇开内部和外部环境;第二、如果从我们周围的环境出发。那就不能不承认,正是这个环境促使我们迅速发展我国的工业……我们是在一个技术非常落后的国家内取得了政权的……假如我们的工业和技术像德国那样发达,假如我国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像德国那样大,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在我们这里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迫切了……假如我们不是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而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之一,假如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其他比较先进的国家……也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就不会这样迫切了。——摘自斯大林《论国家工业化和联共(布)党内的右倾》(1928年11月)(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斯大林强调高速度发展工业的原因?农业方面:农业集体化运动:(1937)

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一些地方甚至将农民的住房、奶牛、猪、羊、家禽和菜园等都强行收农庄所有,引起了农民的强烈不满和抵制,所以很多农民大量屠宰牲畜,逃避集体化。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牛减少了3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请回答:农业集体化运动会产生了什么严重后果?结果: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农业的发展,致使苏联整个国民经济无法达到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三、“斯大林模式”(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1、背景2、过程3、表现(特点):①实行单一公有制②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③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④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4、评价(1)作用?(2)弊端?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丘吉尔现在不发展重工业,就等于慢性自杀。——斯大林思考:苏联的工业化成就有哪些?与此同时,欧美国家的经济发展如何?

㈠苏联:

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值居欧洲第一位和世界第二位。

㈡欧美:

1929-1933年当时欧美正在发生经济危机。

苏联的一枝独秀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20世纪30年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的一名记者从苏联回国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一时之间,“计划”成为最时髦的名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经济各部门发展的状况:1937年比1928年的增长率农业产值

8.1%轻工业产值210%重工业产值550%⑷评价:有过突出成就①形成比较齐全工业体系,基本实现工业化,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②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③开创的新现代化模式被多国借鉴。存在严重弊端,最终阻碍经济进一步发展;超越苏联生产力水平,存在四大问题: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农、轻长期落后;②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提高缓慢;③伤农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④长期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6、有一段时期,明斯克生产的一粒纽扣在当地售价是1卢布,在700公里外的莫斯科售价也是1卢布,而在万里之外的海参崴售价仍是1卢布。这一时期应该是

A.沙皇统治时期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C.新经济政策时期D.斯大林体制时期D7.下列对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的共同点,说法正确的是A.都在苏俄(联)的建设中起过积极作用B.都是计划经济模式C.都是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过渡的正确途径D.都是一种失败的经济政策A8、这是前苏联的一段笑话:农夫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的回到家里和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老婆说:“没有油啊!”伊万说:“那就煮!”老婆说:“没锅!”伊万说:“那就烤!”老婆说:“没有柴!”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该笑话主要针对斯大林时期的()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C、农业集体化运动D、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2006年全国高考文综Ⅱ21题)苏联工业化资金的重要来源是农业。苏联采取的与工业化相配合的重大举措是()A.余粮收集制B.征收粮食税C.农业集体化D.农产品自由贸易下列对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评价,正确的有()①从本质上讲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②这种体制有严重缺点和弊端③后来这种体制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④这种体制在历史上曾起过积极的作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苏联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不同之处在于()A、优先发展重工业B、轻重工业同步进行C、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协调发展D、由城市扩展到农村(2007年高考)【材料一】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计划的目的是使国蒙富强,在军事上和工业上自给自足。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是计划的核心。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进行工业化,农业部门成为重要的资金来源。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1)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3分)(2)从工业与农业关系的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6分)实施农业集体化政策。为了加强农业管理……。

短期内使苏联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飞速发展,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但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对工业的发展也不利;造成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阅读下面两图:请回答(1)分别简述两国修建上述工程的背景。(2)两国工程修建的目的有何不同?(3)两大工程各自产生了什么影响?1933年美国国会拨款7.5亿美元建造的田纳西州水利工程

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化的重要工程之一——第聂伯河水电站

答案:(1)背景:美:①1929年美国爆发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动荡。②为摆脱经济危机,罗斯福实施“新政”。苏:1925年苏联制定“一五计划”,提出农业集体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

(2)目的:美国是为了扩大就业机会,解除经济危机的困境。苏联是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服务。(3)美国通过以工代赈,扩大就业,刺激了消费;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社会生产;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美国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苏联通过修建大型水电工程,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增强了国力,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斯大林模式”与他国模式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一党制、终身制。君主立宪制、内阁制、两党制。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化农庄资义大农场农业制度农、轻、重协调发展优先发展重工业先轻后重工业工业化道路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单一公有制私有制所有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斯大林模式西方模式(英国)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他深刻的影响了整个苏联的历史走向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

他们几位为苏联做了些什么呢?他们的所作所为给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呢?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

四、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1953-1991):苏联经济改革

材料11913~1950年苏联工业生产增加了12倍,农业只提高40%,1953年全苏联人均粮食低于1913年,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相当,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

材料2(苏联)农、轻工业的发展和重工业相比,差距十分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莫斯科市民排队购买日用品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背景:(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尤其农业集体化)日益显著(2)赫鲁晓夫上台2.主要措施农业:①改农产品义务交售制为收购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②鼓励农民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③大规模垦荒,扩种玉米。工业:①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部分权利;②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种植玉米的面积从1954年的430万顷扩大到1962年的3700万顷。扩种玉米对畜牧业有促进作用。但是,由于许多地方的气候不宜种玉米,产量很低。也有些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结不了穗。还有些地区因扩种玉米影响了小麦生产。扩种玉米的计划最终失败了。赫鲁晓夫的墓碑墓碑上半白半黑的对比,“其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因素之间的斗争。……在彼此斗争中相互咬合”——墓碑的设计者涅伊兹维斯特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如何评价赫鲁晓夫改革?

⑴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重点是农业,收效甚微,但取得一定成就

⑶无法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3.评价

⑵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有利推动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材料1二战后,出于与美国争霸的需要,以非理性的方式进行军备竞赛,致使军费开支达到国民收入的1/4,仅1979年入侵阿富汗,每年就要花掉几十亿卢布,还使得苏联的国际形象大大受损。材料2俄国历史上靠扩张起家,民族众多,但各民族发展极不平衡。无论是沙皇还是苏联都对少数民族实行同化的高压政策。斯大林时期采取镇压和强制迁徙的政策,造成了很多问题,斯大林之后,高压政策被怀柔政策所取代,民族问题日益显露,地方民族主义倾向日益明显。材料3苏联社科院一次关于苏共性质的调查:认为苏共代表工人的占4%;认为苏共代表全体人民的占7%;认为苏共代表全体党员的占11%;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僚、干部和机关人员的占85%材料4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家。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5位下降至居世界第18位。民用工业品技术非常落后,质量低劣。工业生产中浪费惊人,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不断下降,农业生产长期落后。1.背景:政治:经济:外交:2.开始:戈尔巴乔夫改革行政管理、经济停滞、生活水平下降体制僵化、官僚主义、民族矛盾尖锐美苏争霸、对外扩张、国际形象受损1985年内容问题经济

政治

3.内容:经济和政治领域重点: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质: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改革的重点。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为指导,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多元化。1.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2.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激化矛盾局势失控苏联解体斯大林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改革的重点结果问题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农业失败

重工业(国防工业)失败对原有经济体制的小修小补全面改革苏联剧变并最终解体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苏共领导鲁勃戈1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主要是指赫鲁晓夫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C随堂练习:2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残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死了”。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死了”的主要论据可能涉及戈氏A.没有在经济领域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B.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经济危机C.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了歧途D.缺乏丰富的从政经验、个人独断专行C随堂练习:就其实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相同原因是:()A、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B、重点放在农业C、重点放在重工业D、没有改变中央集权的经济体制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遭受挫折的根本原因是()

A、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B、导致了工农的不满C、个人的作风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D、不切实际,急躁冒进

D

A

练一练勃列日涅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其根本目的是()

A、成为超级大国B、增强综合国力C、增强军事和综合国力,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D、以重工业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戈尔巴乔夫改革给我们最大的经验教训是:()A、改革应从本国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B、要时刻警惕国际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C、改革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改革步伐要稳定,不能急于求成

C

A

练一练

思考: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历程有何特点?

1、长期性2、复杂性3、曲折性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1)必须实事求是2)必须遵循经济规律3)必须兼顾效率与公平4)农、轻、重工业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5)领导者的素质很重要6)“斯大林模式”不适应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且不是社会主义唯一发展模式7)改革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过于保守8)关注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共享改革成果

——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符合国情探究三

苏俄(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给我们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哪些有益的启示?中苏改革一成一败的经验教训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满足人民需要。2、坚持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方向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3、重视民族关系,一切从国情出发。4、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都可以用来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5、制度的改革与更新也必须与时俱进,没有永远先进和一成不变的制度。6、正确对待西方的思想和价值观苏联(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改革

第一时期(1918-1921春):

保卫政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第二时期(1921-1929):

巩固政权新经济政策

第三时期(1925-1953):

建设社会主义斯大林模式

第四时期(1953-1991):

解决社会弊端苏联经济改革这是一幅反映苏联解体的漫画。斯大林去世后,后继的苏联领导人都不同程度的进行了改革。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残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死了。走在棺材之前的就是戈尔巴乔夫,云层中的共产主义前辈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但却无法改变解体的事实。思考讨论:作为社会主义老大哥的苏联在经了近70年的辉煌与曲折之后,最终于1991年红旗落地,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哪些因素导致了苏联的解体?(3)根本原因: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1)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偏离社会主义轨道(2)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苏联亡于政而非亡于制苏联的解体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非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即结合史实,从背景、内容和作用等方面概括说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共同之处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相同点背景内容作用三年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了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十年“文革”使经济濒临崩溃,急需拨乱反正当时都面临经济困难、社会动荡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放开商品市场,允许资本家经营企业,还允许外国资本家到俄国经营发展多种经济成分,鼓励私人开办企业,同时,向国外大力招商都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苏俄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发展起来,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农村经济全面振兴,国民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都使经济得到恢复,社会得到稳定正确的依据在于判断政策是否

1.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2.是否有利于政权的巩固3.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4.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长远的根本的利益

1、下面是1919年某地的几个长工的闲话,他们谁的说法不符合史实:

A、张三:还是人家俄国好,吃、穿、用,国家统一发,不用自己花钱去买B、李四:说的也是,听说人家俄国的农民,有自己的地,可我们还要给地主干活C、刘五:我觉得俄国不好,农民虽然有自己的地,但辛辛苦苦打下的余粮都得给国家,不许自己卖D、王六:谁说余粮不许卖,听人说人家列宁专门通过了一项法令,鼓励自由买卖D巩固练习:2、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是阳光灿烂。”这里“阳光灿烂”最有可能是因为A.农民无偿获得永久属于自己的土地B.农民纳税后能自由支配剩余的粮食C.苏维埃政府免去了农民的赋税D.农民享有优先处理农产品的权利B巩固练习:3、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说:“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吗?”士兵的话主要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A.余粮收集制B.企业国有政策C.粮食税D.劳动义务制4、1922年,农民契诃夫在完成了固定粮食税之后,把剩余粮食运到苏俄境内的一个集市上出售,结果应是A、管理人员增加了他的税额B、他被处以罚款C、他只能售出其中一部分D、行为合法,没有人干预5、一部描写1919年苏俄人民抗击协约国和国内白匪的电影,有这样几组镜头,你认为不符合历史真实的是()A.一位农民牵着几头羊到集市上去卖,与一位买主讨价还价B.几乎所有的工厂都注明“苏维埃国有”字样C.老百姓的生活用品由政府定期发放,他们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D.成年人每周都自觉参加一天义务劳动6.1920年苏俄一农民在完成固定的粮食税后,把余粮运到一个集市上出售,当地政府官员的不正确态度是A增加税额B处以罚款C强行收集D放任自由DA7、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苏俄新经济政策主要“新”在()A进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B改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C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D目的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8、下列对新经济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目的在于实现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B是遵循市场和货币关系规律的体现C使遭到破坏的工农联盟得到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