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0:《蒹葭》-2024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考点梳理及通关训练(解析版)_第1页
专题20:《蒹葭》-2024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考点梳理及通关训练(解析版)_第2页
专题20:《蒹葭》-2024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考点梳理及通关训练(解析版)_第3页
专题20:《蒹葭》-2024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考点梳理及通关训练(解析版)_第4页
专题20:《蒹葭》-2024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考点梳理及通关训练(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20:《蒹葭》2024年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考点梳理及通关训练诗文翻译重点赏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深秋白露凝结成霜。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而又漫长。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的中央。以蒹葭起兴。前两句从物象和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三、四句交代了主人公所追慕的对象及伊人所在的地点,可见主人公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五、六句述写逆流追寻时的困境。七、八句描画顺流追寻时的幻象。由此,主人公思见伊人而不得的如痴如醉的形象栩栩可见。蒹葭萋萋,白露未唏。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晒干。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坎坷艰险难攀。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沙洲中间。这两章描述了主人公追寻之路困难重重,刻画出急切的心境。“苍苍”“萋萋”“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再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涣。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河畔芦苇更为繁茂,清晨白露依然逗留。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头。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迂回难走。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沙洲。“为霜”“未唏”“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写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追寻时间之久。“方…‘湄”“涣”把伊人在彼岸等待主人公,追求意中人的场景和主人公盼望与伊人相会的心理形象真切地描绘了出来。主旨: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以浓墨重彩反复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抒写主人公追求意中人的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的心境。1.(2023·江苏·九年级专题练习)默写。(1)《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用露珠化作白霜来表现恋人之间的朦胧之美,营造出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意境。(2)成语“秋水伊人”源自《蒹葭》中的“,”。【答案】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本题中的“谓、伊”等字词容易写错。2.(2023下·广西崇左·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蒹葭诗经·国风·秦风〔先秦〕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运用了“兴”的表现手法,托物起兴,渲染气氛,烘托心情。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C.这首诗从白露“为霜”到“未晞”再到“未已”,表明地点转换。D.这首诗共分三章,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行文富有变化。【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C.“为霜”到“未晞”再到“未已”表明时间的转换,并非“地点转换”;故选C。3.(2023下·新疆阿克苏·八年级统考期末)下面对《蒹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D.“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采用的是《诗经》中常用的“赋”的手法,点明故事发生的季节在深秋,为诗歌创设了一个萧瑟的意境。【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诗歌鉴赏。D.“赋”是直陈其事,“兴”是托物起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采用的是《诗经》中常用的“兴”的手法;故选D。4.(2023下·山东淄博·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诗歌,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A.《关雎》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贤士而不可得。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其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B.全诗三章,重章叠唱,后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参差的效果,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C.《关雎》借助秋水蒹葭、伫立凝望、反复追寻、渺茫难即的情境,来表现一种向往追寻而渺茫难即的意绪。D.后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第二章将“苍、霜、方、长、央”改为“采、己、涘、右、沚”,第三章改为“萋、唏、湄、跻、坻”,变化之中又包涵了稳定,这是《诗经》常用手法。【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古诗鉴赏。D.第二章将“苍、霜、方、长、央”改为“萋、唏、湄、跻、坻”,第三章改为“采、己、涘、右、沚”;故选D。5.(2023下·河北唐山·八年级统考期中)下面对《关雎》和《蒹葭》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关雎》的主题,今人多认为是表现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B.“琴瑟友之”和“钟鼓乐之”分别为抒情主人公想象的恋爱生活和婚礼盛况。C.“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几句采用的是“兴”的笔法,描写了秋天水边的景色,营造出充满朦胧的艺术境界。D.“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溯游”是“逆流而上”的意思,这句诗营造了一种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境界。【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诗歌赏析。D.“溯游”是顺流而下的意思,“溯洄”才是逆流而上。故选D。6.(2023下·辽宁沈阳·八年级沈阳市第一二六中学校考期中)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小题。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风雨《诗经·郑风》风雨凄凄,鸡鸣喈喈①。既见君子,云胡不夷②?风雨潇潇,鸡鸣胶胶③。既见君子,云胡不瘳④?风雨如晦⑤,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注释①喈喈(jiē):鸡叫的声音。②云:语气助词,无实义。胡:怎么。夷:平。③胶胶:鸡叫的声音。④瘳(chōu):病好,病痊愈。⑤晦:昏暗。对上面两首古诗词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蒹葭》中“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三句皆出现“宛”字,给人以恍惚迷离,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觉,写出了伊人的飘忽难寻。B.《蒹葭》中“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回环往复,一唱三叹,表现了主人公对追寻道路艰难曲折的抱怨和不满。C.《风雨》中“云胡不夷”“云胡不瘳”“云胡不喜”以反问句式,三章叠咏,强化感情,表现了女主人公见到心爱之人时的喜悦、欢欣之情。D.《风雨》全诗多次使用叠词,如“凄凄”“喈喈”“潇潇”“胶胶”,增添了诗歌的音韵和谐之美。【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诗词的理解。B.有误,“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突出道路的漫长(遥远),高峻(险峻),曲折。反复吟咏,渲染道路的遥远与艰险,侧面烘托主人公对意中人的执着不变的追求,以及欲见而不可得的惆怅之情。故选B。(2023·湖南·统考模拟预测)阅读《蒹葭》,按要求回答问题。蒹葭

《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7.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B.《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C.“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以及“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等意思相同,这种表达方法加强了诗歌的感情色彩。D.《蒹葭》这首诗动静结合,描摹传神,诗中景物如蒹葭、霜露、秋水、小道、湄、涘等,都是动态写照。8.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答案】7.B8.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解析】7.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A.“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意思是: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描绘的是可望难即的艺术意境,是虚写。不是实写,选项表述错误;C.“白露为霜”意思是露水变成了霜;“白露未晞”意思是露水还不曾变干;“白露未已”意思是露水还没有干;“道阻且长”意思是道路艰险而且很漫长;“道阻目跻”意思是道路艰难而且高而陡;“道阻且右”意思是道路艰难而且向右曲折。只能说“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以及“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等意思相近。“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以及“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等意思相同有误,选项表述错误;D.《蒹葭》这首诗,动静结合,描摹传神,诗中景物如蒹葭、霜露、秋水、小道、湄、涘等,都是静态描写,而歌者忽上忽下寻求伊人,伊人忽隐忽现,这是动态的描摹,如此动静结合,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选项中“都是动态写照”表述错误;故选B。8.本题考查词句赏析。根据前三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可知,每章均用这种句式,只变换一个字,是回环复沓(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是音律和谐,产生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展现了一幅河上秋色图,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染和心境烘托作用。(2023·广西梧州·统考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歌描写了“伊人”“在水一方”的生活环境以及主人公不畏险阻地一再追寻“伊人”的过程,从内容看,它是一首叙事诗。B.诗歌每章的开头分别以芦苇、霜露、秋水等景物起兴,渲染出萧瑟冷落的氛围,烘托出主人公怅惘的心情。C.诗中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既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又表现了主人公执着追求的深情。D.诵读首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应语速稍慢,读出怅惘之情,韵脚“苍”“霜”“方”要读得饱满。10.重章叠句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答案】9.A10.重章叠句,即上下章基本相同,如三章的首句只是由“苍苍变为萋萋、采采”,其他句子也只是换了其中的几个字这样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感,形成回环往复之美;反复渲染氛围,一再“溯洄”寻觅、几度“溯游”求索,表现了主人公对心仪女子的情真意切。【解析】9.本题考查诗歌赏析。A.《蒹葭》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是一首抒情诗,选项“它是一首叙事诗”错误。故选A。10.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写作手法。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律美,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之美;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强化情感的作用。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坚执不已的精神。重章叠句,回环往复,层层推进,强化情感,这是《诗经》中的民歌常用的表现方法。(2022·湖南怀化·统考模拟预测)诗歌鉴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一首典型的爱情诗,表现了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B.“秋凉至,相思起”,诗中运用“白露”这一意象将这幽幽相思寄于文字间,文止而情绵延。C.“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D.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具有很强的感染力。12.请写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在本诗中的作用。【答案】11.C12.①点明季节和时间,②渲染冷清、萧瑟的氛围。③表达抒情主人公人物追求艰辛和追求不得的怅惘心情。【解析】1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C.“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意思是所说的这个意中人,像在河水的那一方。这句是描写所思念的意中人无论在思想还是现实都离自己很远,总是可望而不可及,表达了主人公对伊人的深切思念。故这里不是实写,而是表示“距离遥远、隔绝不通”的象征意义,此项“‘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说法有误;故选C。1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采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预示着时间在推移变化,点明季节和时间;其次,白露“为霜”“未晞”“未已”层层递进,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写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渲染冷清、萧瑟的氛围;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已”,写出了时光的流逝,表现主人公望穿秋水,仍不见伊人踪影的焦急的心情,更表达了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2022下·河南安阳·八年级统考阶段练习)阅读《蒹葭》,完成下面小题蒹

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1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一句,为历代文人所推崇,请赏析它的妙处。14.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答案】13.以秋景起兴,引出正文。既点明了季节与时间,又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情。14.①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溯回”“溯游”)去寻找意中人。②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解析】13.本题考查重要诗句的赏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两句是以秋景起兴,引出下文“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对心上人的追求。通过描写水边芦苇丛生、霜、露等景象,渲染了迷茫的气氛。“白露”“霜”点明季节是秋天,“蒹葭”“在水一方”点明地点是在水边,整句渲染了蒹苍露白的凄清气氛,给人以凄清萧瑟之感,从而烘托了诗中主人公追求心上人却不得的怅惘心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14.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阅读全诗,抓住重点诗句分析。诗中“白露为霜”给读者传达出的意境是,节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晓,因为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呈出冷寂与落寞,诗人所苦苦期盼的人儿在哪里呢?只知道在河水的另外一边。于是“溯洄从之”“溯游从之”,“溯洄”“溯游”写出了主人公为了见到意中人,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顺流而下执着地追求。由此也可以看出主人公感情专一,不怕艰难险阻,拥有对美好事物执着追求的精神品质。(2023·湖北襄阳·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甲】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乙】临江仙·夜归临皋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①?夜阑风静縠纹②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注释】①营营:周旋、忙碌,内心躁急之状,形容奔走钻营,追逐名利。②縠(hú)纹:比喻水波微细。15.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两首词均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谪居黄州时所作,【甲】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乙】词记叙深秋之夜,词人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的情景。B.【甲】词“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C.【乙】词的上片创造了一个极其安恬的静美世界。“鼻息已雷鸣”“倚仗听江声”,以动衬静,把夜之深、夜之静完全衬托出来了,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D.【乙】词即景生情,语言风趣幽默,颇能体现苏词特色。16.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请你结合【甲】【乙】两词写出对“乐天派”的理解。【答案】15.D16.这两词都是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所作,正是人生失意之时,但两首词都表现了诗人随缘自适,顺应自然,豁达乐观的天性。所以说苏轼是“乐天派”。【分析】15.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理解。D.“语言风趣幽默”有误。【乙】词上阕叙事,着意渲染其醉态。写夜醉回到居所,家童已睡熟,无人开门,只得“倚杖听江声”。下阕写酒醒时的思想活动:几经挫折,受尽冤屈;满腹才华,却落得获罪流放的下场。躲开名利场,乘坐扁舟,归隐江湖。全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水乳交融,不假雕饰,语言畅达,格调超逸。16.本题考查诗词情感理解。这两首词都是写于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期间,处于人生的艰难时刻。在《定风波》中,苏轼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在《临江仙·夜归临皋》中,词人静夜沉思,心与景会,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他要将自己的有限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体现出诗人随缘自适的豁达。两首词都体现出苏轼在人生失意之时豁达乐观的心态,因此说他是“乐天派”。(2023·四川泸州·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列诗歌,回答小题。落花(唐·李商隐)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注释】这首诗作于会昌六年(846)闲居永乐期间。当时,李商隐陷入牛李党争之中,境况不佳。参差:指花影的迷离,承上句乱飞意。芳心:指花,也指自己看花的心意。沾衣:一指落花沾衣,二指流泪沾衣。17.颔联从不同角度描写了落花“乱飞”的详细情状。请作简要分析。18.《落花》为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咏物佳作,被人赞为“花人合一”。请结合诗歌尾联,简要阐述“花人合一”是如何体现的?【答案】17.颔联从不同角度写落花的具体情状。上句从空间着眼,写落花飘拂纷飞,连接曲陌;下句从时间着笔,写落花连绵不断,无尽无休。18.尾联语义双关,将花与人相结合。一是命运合一,借花的命运写诗人自己的命运,多情的花朵用自己的美艳点缀春色,最终得到的却是凋落飘零沾人衣裙的结局;我虽有怜惜芳菲之心,然而无计留春,最终只能落得个怆然涕下,泪沾衣襟的结果。二是情感合一,借落花的飘零表达诗人命运抒发诗人不见用于世的凄婉和感慨。【解析】17.本题考查概括诗歌的理解。描写的角度有感官(视、听、嗅、味、触),顺序(时间、空间)等。“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意思是花影参差迷离接连着曲折的小径,远望落花回舞映着斜阳的余晖。颔联描写的两个角度分别体现在“连曲陌”和“送斜晖”两个词上。“连曲陌”是空间,“送斜晖”是时间。上句从空间着眼,写落花飘拂纷飞,连接曲陌;下句从时间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