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训练:综合题_第1页
2023-2024学年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训练:综合题_第2页
2023-2024学年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训练:综合题_第3页
2023-2024学年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训练:综合题_第4页
2023-2024学年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训练:综合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统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专题训练:综合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春秋时期,华夏大地上出现了多个政治实体并存的格局,身处乱象时代的

孔子并未动摇对“天下共主”的追求,而是在规划并指点着中国历史如何重新通向大一

统。

——摘编自闾小波《共识依赖:中华政治共识之传承与更张》

材料二追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宇内,统治时期虽极短促,于“古人之道法,无不

革除,后世之治术,悉已创导。”

——摘编自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材料三“大一统”思想源远流长……汉代的"大一统”思想包含两方面的意义,

其一是统一思想,建立国家意识形态,通过文化的一统实现政治的一统;其二是维护中

华民族领土的统一,通过地域的一统实现民族的一统……都是形成共同民族认同的重要

前提。

(D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身处乱象时代的孔子”提出的政治主张及其政治目

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写出秦始皇创立的最主要的政治制度和其对后世是

影响。

(3)根据材料二,概括汉代的“大一统”思想包含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汉武帝时期

实现“大一统”的做法。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日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目述职,述职者,

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三

(1)两则材料中所述的是西周实行的什么政治制度?

(2)根据材料一判断这种制度封什么人为诸侯?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人可以被封为诸侯?

(3)西周实行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4)该制度的贵族等级从上而下依次是什么?

(5)西周实行这种制度有何作用?

(6)请在材料三中的①、②处填写出相应的制度和人物。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初年,受国力限制,不得不采用消极防御的政策,甚或以“和亲”和

“岁奉匈奴絮增酒米食物”的办法,以谋求沿边郡县的安定。公元前140年,汉武帝继

位,对仍不断进行骚扰的匈装奴势力,进行有效地反击。

——摘编自殷晴《汉唐西域民族政策述论》

材料二: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汉武帝派使臣联合西域的大宛、乌孙、

大月氏等国,成立了一个松散的合作联盟,旨在孤立和削弱匈奴势力。之后是民生路、

商业路、世贸路,再之后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由长安到西域,到

中亚,到西亚,再绵延至欧洲,物质交流的同时,中国文化、印度佛文化,伊斯兰文化,

基督文化也相互间交集共生。

——摘编自穆涛《汉代的政治丰碑和国家隐痛》

材料三:西域都护的设立,说明从汉代起,西域已正式归入汉朝版图。许多留名青

史的担任西域都护的人物,为开发边疆,发展内地汉族人民与西域各少数民族人民的友

好关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摘编自孟祥才《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3卷订

(D根据材料一,分析西汉对匈奴的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名指

挥漠北战役的将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派出的使臣”,概括汉代丝绸之路的特点。

列举一种经丝绸之路上传人我国的物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汉设置西域都护的意义。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扶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春

秋末年,我国已使用牛耕,战国时,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史上的一次革命。

材料二: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为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率蜀地人民选择

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都江堰。

材料三:他是北朝农学家,曾任郡太守,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他整理古书中记载的

农业知识,采集民间歌谣谚语,结合自己的生产实践,写成了一部著作。

(1)材料一中“铁制农具和牛耕”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写出一点)

⑵材料二中的“蜀郡郡守”指的是谁?“都江堰”在农业上发挥的作用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他”指的是谁?材料中他写成的著作有什么历史地位?

(4)你认为怎样才能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法家、纵横家等都开办私学,聚徒讲学,其

中以儒家和墨家的规模较大。儒家设立的私学,首推孔子,“孔子以诗、书、礼、乐教,

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他是中国第一个创办大规模私学的教育家。

他在中国的教育实践中开私立学校之先河,为当时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了大批拔尖人才。

材料二孔子的无神论哲学思想、德治主义的政治思想、融政治道德为一体的伦理

思想、注重农业生产的经济思想,皆令霍尔巴赫、伏尔泰、魁奈等启蒙思想家为之倾倒。

他们称颂孔子,利用由他们塑造的孔子来针底时弊,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神权统治,寄

托自己的思想。经过启蒙思想家的鼓吹,两百年前在西方掀起“孔子热”。

——摘自乔建中主编《中外教育经典名著速读》

材料三孟子在《滕文公下》中写道:“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

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在此,孟子所谓的“大丈夫”实际上就是作为道德高尚的人应有的气

节和精神追求,“大丈夫”的为人,富贵不乱心,贫贱不变志,威武不屈节,既是人格

修炼的最高境界,也是人格修炼的最高目标。

——摘自曲铁华主编《中国教育名著导读》

材料四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法家思想中的

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这些共同构建了中华民

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了什么局面,结合所学知识,举出墨家和

法家的代表人物各一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德治主义”体现了孔子的哪些思想主张。

(3)材料三中,孟子认为“大丈夫''应具备怎样的道德规范?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孟子的政

治理想。

(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归纳“百家争鸣”的重要意义。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

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僧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

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

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目:

“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1)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

(2)结合材料三,指出导致“商君”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与秦国统一全国的关系。

7.国家统一,民族交融、经济发展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大概从公元二百年到五百年之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处都

变得更为寒冷,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的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

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

也慢慢向南移动。大量的北方族群侵入南方,改变了中国本来的人口结构。同样,中国

北方原来的人口在骨牌效应下,也一波一波地不断南侵,改变了南方的人口结构。

——摘编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1)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南迁的两种基本情况及其原因。

材料二江南……自元熙十一年司马休之外奔,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

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扁(门上环钮),

盖东西之极盛也。

——《宋书》

(2)根据材料二,概括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不得照抄材料)。江南经济的发展对

我国古代经济格局的变化有何影响?

材料三魏帝诏目:“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

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面对迁都的质疑,他说:“黄

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南。”

——摘编自《资治通鉴》

(3)材料三中魏帝提出姓氏改革的依据是什么?结合所学,此历史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1)图一和图二分别是哪种类型的房屋?分别居住着那种原始居民?

(2)这两种原始居民分别种植哪种农作物?

(3)图二的原始居民生活在那一大河流域?与其生活在同一流域的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

的古人类是什么?

(4)这两种远古居民共同饲养的家畜有哪些?

9.某校七年级历史兴趣小组,紧紧围绕“问题”展开研究探讨。现在,他们针对下列材

料又列出了几个问题,邀请你一起参加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下图是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图

4曲

材料二主父偃说上口:“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建城数

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愿陛下令诸侯

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上从之。

材料三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还

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缓和民族矛盾。

请回答:

(1)秦朝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这一模式是什么?这一模式的实行有

何深远影响?

(2)材料二中的“上”是指哪一皇帝?材料反映出当时在政治上面临的问题是什么?“上”

又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

(3)材料三中光武帝的举措使当时的社会出现了怎样的局面?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法家、纵横家等都开办私学,聚徒讲学,各

家在讲学活动中创立了新的学派,在理论上自成体系,标新立异。

材料二他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他一生培养了3000多名弟子。比较有名的有

72人。

材料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儒道释和谐共生,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浑然一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

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出现了什么局面?写出法家的代表人物?

(2)材料二中的“他”指的是谁?他开创了哪家学派?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应如何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11.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的家园才会更美好。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原始农耕篇】

(1)干栏式建筑适合于南方雨水多,比较潮湿的地方。请写出居住这种房屋的原始人类一

例,并写出他们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

(2)半地穴式圆形房屋有利于北方地区的防寒保暖。距今约6000年,黄河流域居住这种

房屋的原始人类是什么?他们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什么?

【水利工程篇】

(3)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一个成功典范。请问这一水利工程修建于

哪一时期?是由谁主持修建的?该工程使哪个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4)在人与自然相和谐的问题上,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做?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武帝施主父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还把

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个州部派一名官吏负责监视。

材料二:汉武帝时期提倡思想大一统,把儒学立为正统思想,还创建了中央太学与

地方郡国学两级官学。此外还崇尚法治,尊儒尚法是他实行统治的根本思想。

材料三:汉武帝改革币制,铸造通行全国的统一货币;平抑物价,征收大商人、高

利贷者的财产税。还把地方的一些经营权收归国有。

⑴材料一中的“主父'指的是谁?

(2)材料二中汉武帝接受了哪位思想家的建议,“把儒学立为正统思想”?据材料可知,汉

武帝实行统治的根本思想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统一货币”的名称是什么?除铸币权外,汉武帝还把地方的哪些“经营权”

收归国有?(写出一例)

(4)汉武帝采取的以上措施有何共同作用?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的建立者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因战乱、饥荒而成

为奴娣者释放为平民,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相应减免徭役和兵役。

材料二:光武帝在位三十三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恢复和发展经济;简政减吏,

裁并400多县;颁布释放奴婢的诏令;减轻田赋,实行三十税一、

(1)材料一中的“西汉的建立者''指的是谁?他把都城定在哪里?材料中的做法被称为什

么政策?

(2)材料二中人物建立的朝代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他把都城定在哪里?他统治后期的

局面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

(3)两则材料中的做法给后世统治者留下了哪些借鉴?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对弟子们说:“老子道德高深,真是能上天入海的龙一般的人物。”

——摘编自《中国断代史系列•战国史》

材料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摘自《论语十则》

材料三战国时期的各个学派,人们总称之为诸子百家。各派各家都著书立说,议

论政治,既互相批判,又互相影响,在学术思想领域内出现了繁荣的局面……这对于当

时的社会变革及文化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各种学术思想,成为以后

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源头。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老子是哪一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记录在哪本书中?

(2)材料二体现了孔子怎样的品质?我们该如何学习这一品质?

(3)材料三中在学术思想领域内出现的“繁荣的局面”历史上称为什么?请列举除了材料

一、二外,还有哪些学派?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力士乌获将牛尾巴都拉断了,牛却纹丝不动;一个小孩牵着牛鼻环,牛

倒乖乖地跟他走了。

——据[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

材料二:

春秋时期的铁锚春秋时期穿有鼻环的牛尊战国时期铁制农具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属于何种史料?谈谈你对史料与历史研究关系的认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中出现的新变化。

(3)分析上述生产工具的使用与推广所起到的历史作用。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材料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耳隹不逝。照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

(1)材料一内容出自哪次农民起义?请用一句话简要评价这次农民起义的历史地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知道楚汉之争的结局如何?产生这种结局的原因是什

么?

(3)我们今天应以什么标准评价中国历史上发生的这些战争的性质?

17.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期年之

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

材料二……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

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战国时期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各学

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

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

——统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1)材料一中“商君治秦''是指历史上哪一重大改革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改革事件

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商君治秦”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3)将材料三中“”处补充完整。“思想文化是一定现实的反映。''这种学术局面反映

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使得战事不断……一些小国备受战争之害……有的

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

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材料二这里所谓的百家不能完全都看成是相互独立的学术流派……社会变革中这

些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针对现实,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宁欣《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宇内,统治时期虽极短促,于“古人之道法,无不革

除,后世之治术,悉已创导”。

——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1)材料一中“诸侯国”的形成与哪一王朝的建立有关?据材料分析“争霸”的影响。

(2)材料二中描述了战国时期的哪一历史现象?列举一位该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

其主要观点。据材料二指出该历史现象“不能完全都看成是相互独立的学术流派”的原因。

结合所学说明它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三中“始皇吞并六国,统一宇内”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呈现了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1.(1)政治主张:德政或仁政(以德治国);政治目的:中国历史重新迈向大一统(或国家

走向统一)。

(2)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影响:奠定了两千多年来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

格局。

(3)内容:统一思想,建立国家意识形态,维护中华民族的领土统一,形成共同的民族认同;

做法:实行“推恩令”;“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兴办太学;盐铁专营;北击匈奴。

2.⑴分封制。

⑵宗亲。功臣。

(3)目的: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4)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5)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6)世袭;启。

3.(1)变化:由消极防御(或和亲)到反击。将领;卫青;霍去病。

(2)使臣:张骞。特点:路线长,范围广;交流涉及的领域更加广泛;交流内容丰富,物质

交流与文化交流相结合。物品: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

(3)意义: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加强了西域地区与中原地区经济,政治与文化的

联系和发展;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作出了重要贡献。

4.(1)作用: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一点即可)

⑵人物:李冰;作用:灌溉。

(3)人物:贾思勰;地位: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4)措施:改进生产工具、修建水利工程、发展农业科技等。(符合题意即可)

5.(1)局面:百家争鸣。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

⑵“仁”、以德治国。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

(4)构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推动社会的发展;促进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

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6.(1)主要措施: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摇役;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

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守旧贵族的反对;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政治支持。

(3)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全国莫定了基础。

7.(1)情况:北方少数民族迁到中原地区;中原汉族迁到南方地区。

原因:北方地区寒冷:北方汉人人口增加;南方土地肥沃,气候适宜。

(2)原因:兵役和徭役负担较轻;人口增加;社会安定。影响: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3)依据:鲜卑族的祖先是黄帝。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4)启示:安定的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改革是强国之路;改革是推动国家发展、

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等。

8.(1)图一: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半坡居民;图二:干栏式房屋,河姆渡居民;

(2)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半坡人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粟

(3)长江流域;元谋人

(4)河姆渡居民饲养猪、狗和水牛等;半坡人饲养猪、狗等家畜

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