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练(八上)(有答案解析)_第1页
中考语文复习-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练(八上)(有答案解析)_第2页
中考语文复习-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练(八上)(有答案解析)_第3页
中考语文复习-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练(八上)(有答案解析)_第4页
中考语文复习-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练(八上)(有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上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一、对比阅读

1.阅读下面两篇写景美文,完成各小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

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

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目:"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水经注•三峡》)

【乙】

太原西负山多幽奇丽处,而天龙为胜。距城三十里,由晋祠过王家峪,径逼窄,人

不能并肩。约十里许,青松遍山谷。偃者,仰者,祷©者,仆者,直如弦曲如龙或蟠崖

石或俯绝涧。复有亿万小松,蒙茸透针,亘数里,无他树参杂其间。风来,清香浮浮,

袭人衣袂。

(刘绍放《天龙山记》,有删改)

注:①稷,向下弯曲的树木。

(1)解释以下加点的词语。

①略无用处

②属即凄异

③律逼窄

④”有亿万小松

(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②太原西负山多幽奇丽处。

(3)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经注》在古代游记散文中占有重要地位,张岱认为“古人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

B.甲文韵律和谐,句式整齐,又有参差变化

C.乙文中描写青松姿态的划线句“直如弦曲/如龙或蟠/崖石或俯绝涧”的断句是正确的。

D.甲乙两文都将情感自然融入景物中,或在写景中渗透情感,或因景物变化而情感各

异。

(4)两篇文章极尽描写之妙,展示山川风物之灵秀,但具体手法各有特点,请结合相关语

句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阚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

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

茂,县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木,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

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乙】

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洌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

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①不能容,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

者,号海马,可用也。”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羸老,乃摹作襁褓儿耶?

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于是且步且负各半,行至云巢,路殖矣。蹑木梯而上,

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节选自清朝袁枚的《游黄山记》)

【注释】①兜笼:供游客乘坐,由人抬着上山的竹制器具,类似小山桥。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自三峡七百里中

(2)略无蚓处

(3)良多趣味

(4)林寒涧肃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也同的一项是()

A.鼻五六壮佼者来/属引凄异B.乃喜作襁褓儿耶/不敢出一言以皂

C.路维矣/沿溯阻绝D.是夕至文殊院宿焉/虽有至道

5.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洌在悬崖之下。

6.请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

(1)两文在写景上有何不同?请结合内容回答。

(2)两文都写到了“山”,所写的“山'’各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相关语句具体分析。

7.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

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

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藏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

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

者歌目:“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峡》郦道元)

【乙】《宜都记》日: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野曲,而两岸高

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采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

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宜都记(节选)》袁山松)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不见嚷月曦:

②沿洲阻绝溯:

③则素满绿潭湍:

④属引凄异引:

⑤自黄牛滩卷入西陵界东: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3)【甲】【乙】两文划线部分都写到了山和水,山的特点有何相同之处?水的特点有何

不同之处?

(4)【甲】中写"高猿长啸''有何作用?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

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竟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

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乙】故郭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千天,孤峰入汉;绿嶂百重,清川万转。

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罗被径。风雨如晦,鸡鸣不

已。信足荡累颐物,悟裒散赏。

(《与施从事书》吴均)

8.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古来苦读()(2)级鳞竞跃()

(3)春罗茗径()(4)风雨如崂()

9.翻译下面句子。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10.甲文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细细品读,你觉得其中有什么言

外之意吗?

11.陶弘景和吴均都是南朝梁时期的文学家,这两封书信在很多方面有相同之处。请从

艺术手法方面,选一个共同点,简要分析。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

V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竟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①人也。初,母梦青龙自怀而出,并见两天人手执香炉来

至其所,已而有娠,遂产弘景。幼有异操②,年十岁,得葛洪《神仙传》③,昼夜研寻,

便有养生之,自。谓人曰:“仰青云,睹白日,不觉为远矣。”及长,身长七尺四寸,神

仪明秀,朗目疏眉,细形长耳。读书万余卷。善琴棋,工草隶。未弱冠④,齐高帝@作相,

引为诸王侍读,除⑥奉朝请。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阅为务。朝仪故事⑦,多

取决焉。永明十年,上表辞禄,诏他之,赐以束帛。及发,公卿祖⑥之于征虏亭,供帐

甚盛,车马填咽,成云宋、齐以来,未有斯事,朝野荣之。

•节选自《梁书•陶弘景传》

[注释]①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②异操:独特的品行。操,品行、行为。③神仙传:

中国古代志怪小说集,收录了中国古代传说中的92位仙人的事迹。④弱冠:泛指男子

二十左右的年纪。⑤齐高帝:齐高帝萧道成,南朝齐创建者。⑥除,授、拜(官职)。

⑦故事:办事的制度、例行的事。⑧祖:饯行。

1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1)四号俱备________________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养生之志________________

(4)诏呼之_______________

13.翻译下列语句的意思。

(1)实是欲界之仙都。

(2)仰青云,睹白日,不觉为远矣。

14.结合【乙】文说说为什么陶弘景能够比肩谢灵运得赏奇景。

15.阅读陶弘景创作的诗歌,完成探究任务。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①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注释]①梁武帝屡次希望隐居华阳洞的陶弘景能够出仕,但陶不为所动,梁武帝萧衍曾

下诏问他:'“山中有何物’,以至于不愿出山为官。“他就创作此诗回答梁武帝,同时表

明自己的志向。梁武帝招揽不成,便常派人到山中向陶弘景咨询治国之道。

结合本诗和选文,说说为什么陶弘景会有“山中宰相”的美誉。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茬交横,

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

争出避水。轼日:“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日:"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

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镭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

土城,轼泥士其上,过家丕△,便宜吏今播®必守,普全甚城。复萌•那卷岁夫,增氮数

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涂潦:泥沼雨水。②畚锚【bench。】:箕畚铁锹。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

各一丈为一堵。

16.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相与步于中庭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轼追武卫营_________________

(4)卒全其城_________________

17.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1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荐交横,盖竹柏影也。

(2)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19.【乙】文记述了苏轼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的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

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苻交横,

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日螺蜘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②田得疾。闻麻

桥人庞安常③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④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

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

寺在薪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⑥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

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注释】①黄州:元丰三年至六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②相:察看。③庞安

常:人名。民间名医。④绝:超过。⑤靳水:旧县名,属今湖北滞水县。⑥王逸少:即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著名书法家。

20.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停顿。(标注两处)

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2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1)卷无与为乐者(2)相与步于中庭

(3)学往求疗(4)水极甘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谷交横,盖竹柏影也。

(2)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

23.结合两篇文章说说苏轼经历贬谪后是如何面对的?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苻交横,盖竹

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与章子厚》苏轼

某①启:仆②居东坡③,作陂④种稻。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昨日一

牛病几死牛医不识其状而老妻识之,目:“此牛发豆斑疮⑤也,法当以青蒿⑥粥啖之。”

用其言而效。勿谓仆谪居之后,一向便作村舍翁,老妻犹解接黑牡丹⑦也。言此发公千

里一笑。

[注释]①某:指章子厚,苏轼友人,北宋大臣,博学善文,当时在京谋宫。②仆:对自

己的谦称。③东坡:位于湖北黄冈赤壁之西,元丰三年,苏轼贬任黄州团练副使居此地,

自号“东坡居士”。④陂(bei):梯田。⑤豆斑疮:形如豆斑的萍。⑥青蒿:一种菊科草

本植物,可用以入药。⑦黑牡丹:牛的戏称。

24.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1)庭下如积水窒明()(2)勿谓仆遹居之后()

25.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2处)。

昨日一牛病几死牛医不识其状而老妻识之

26.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水中藻、若交横,盖竹柏影也。

(2)有田五十亩,身耕妻蚕,聊以卒岁。

27.读完[甲][乙]两文,你认为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两文内容具体分析。

28.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各小题。

【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

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庭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

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

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

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裴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①谒:晋见,拜见。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掩蔽物,

此指云烟雾气。

(1)写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急旗甚箭()

②猿则百叫无绝()

③过巫山凝真观()

④,惟神女峰()

(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翻译:没有一丝风,烟雾也完全消散了,天空和群山是同样

的颜色。

翻译:没有一丝风,烟雾也完全消散了,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理解:这句话语言形式优美,音韵和谐,写出了空气的明净,给人一种清澈透明,天与

山浑然一体之感。

B.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翻译: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就平息了名利之心;看到这些幽深

的山谷,那些忙于做生意的人也会流连忘返。

理解:美丽的自然美景,往往有净化心灵的作用,所以面对奇山异水,作者心生感慨,

反衬景物的宜人。

(3)结合选文内容,分析两篇选文所写的“山”各有怎样的特点。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

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

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

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

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赞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

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

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①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

午未申②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上战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春③未下,始极

其浓媚。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

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有删节)

注:①罗纨(Wan):丝织品。②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

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③夕春:夕阳。

29.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急湍甚箭,猛浪若不(2)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3)梅花为寒所勒(4)山岚以色之妙

3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横柯上蔽,在昼犹昏B.猿则百叫无承月景尤为

清绚

C.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皆在朝日始出D.梅花为寒所勒歌吹为风

31.用给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32.翻译下面的句子。

(1)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33.甲、乙描写的对象各不相同,但是两位作者却都流露出相似的思想感情。请从对待

风景和对待世俗社会两个角度写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1)①同'‘缺",缺口;②延长;③道路;④又。

(2)①就会有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水,回旋的清波,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②太原往西倚靠着山的地方,有很多幽静、奇特而美丽的地方。

⑶C

(4)甲文正侧面结合,在描写上多用点染的手法,对景物做精当的勾勒。如写春冬之景,用

“素’,”绿”清’,“影,,数字,便勾勒了景物的神韵;同时巧妙的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如“朝发白

帝,暮到江陵“,烘托出江流之急。乙文侧重正面描写,在描写上多用铺陈的手法,对景物

进行反复递进地描绘,如描写青松或直或弯的情态,先直接描绘“偃者,仰者,谬者,仆者”,

并运用“如弦”"如龙''的比喻更为形象生动地描绘。

(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可结合句意推断词义。

①句意:中间没有空缺的地方。阙,同“缺”,缺口;

②句意: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凄惨悲凉。弓I,延长;

③句意:道路逼仄狭窄。径,道路;

④句意:又有亿万颗小松树。复,又。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册h调、

换、补、移”,我们在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

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句注意重点字词”素(白色的),湍(急流),回(回旋),倒(倒影)“要理解正确;

②句注意重点字词“西(向西),负(倚靠),幽奇丽(幽静、奇特而美丽)要理解正确。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情感主旨与写法特点。

C.说法不正确。结合“直如弦曲如龙或蟠崖石或俯绝涧”分析,"直如弦”“曲如龙”句式一致,

"直”“曲’是主语,“如”是谓语,“弦”“龙”是宾语,故在“弦”后断句,“龙”后断句;“或蟠崖石”“或

俯绝涧”句式一致,“或”是主语,“蟠”“俯”是谓语,“崖石”“绝涧”是宾语,故在“石”断句,“涧”

后断句;再结合句意为:直立的青松向琴弦一样直,弯曲的青松,就像龙一样弯。有的盘伏

在悬崖边的石头上,有的往山谷中溪水弯下身子。故可断句为:直如弦/曲如龙/或蟠崖石/

或俯绝涧。

故选C。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与写作手法。

结合【甲】文“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喊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可知,这里对三峡的春冬之景采用正面描写,多用点染的手法,对景

物做精当的勾勒;结合“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可知,这里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通过写有

时皇上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多里,

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行的快,从侧面烘托出三峡的江流之急。

结合【乙】文“偃者,仰者,谬者,仆者,直如弦曲如龙或蟠崖石或俯绝涧”可知,作者侧重

正面描写天龙山的遍布山谷的青松,在描写上多用铺陈的手法,写直立的青松向琴弦一样直,

弯曲的青松,就像龙一样弯;有的盘伏在悬崖边的石头上,有的往山谷中溪水弯下身子;对

天龙山的景物进行反复递进地描绘,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天龙山的奇

异景象。

参考译文:

【甲】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中间没有空缺的地方。重重叠叠的

山峰像屏障一样,遮住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到了夏

天,江水漫上两岸的丘陵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了。如果有时皇上的

命令要紧急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

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行的快啊。

每到春季和冬季,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高山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挂着的瀑布冲荡在岩石山涧中,水清、树荣、山高、

草盛,实在是有许多趣味。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时候,树林山涧一片清凉寂静,经常有猿

猴在高处长啸,叫声不断,声音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了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

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太原往西倚靠着山的地方,有很多幽静、奇特而美丽的地方。其中天龙山最为美

好。距离城市三十里,从晋祠经过王家峪,道路逼仄狭窄,人不能并肩行走。大约走了十里

左右,就看到青松遍布山谷:有的仰面倒下,有的抬头向上,有的向下弯曲,有的向前倒下。

直立的青松向琴弦一样直,弯曲的青松,就像龙一样弯。有的盘伏在悬崖边的石头上,有的

往山谷中溪水弯下身子。又有亿万颗小松树,蓬松杂乱,错综复杂地生长着。连绵不断地伸

展了数里,没有其他树掺杂在其中。一阵风吹来,青松的清香流动,熏染了人的衣袖。

2.(1)在(2)同“缺”,空隙、缺口(3)甚,很(4)肃杀,凄寒3.(1)如果不是在正

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2)在春、冬两个季节,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

的影子。4.C5.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6.(1)【甲】

文既写山又写水,还提到四时景色的特点。【乙】文则是侧重写山。

(2)【甲】文的群山具有连绵不断、雄奇险拔、遮天蔽日的特点,从“自三峡七百里中,两

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的正面描写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侧面

描写分析可知;【乙】文描绘黄山具有险仄、奇雄的特点,从“虽兜笼不能容”“路绝矣,蹑

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步行良苦”等正面和侧面描写分析可知。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

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自:在。

②句意为:没有空缺的地方。阙:同“缺”,空隙、缺口。

③句意为:实在是有许多趣味。良:甚,很。

④句意为:树林山涧一片清凉寂静。肃:肃杀,凄寒。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遭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

译相结合。

①重点词语有:自非,如果不是。午,正午。夜分,半夜。曦月,明。

②重点词语有:湍,急流。回清,回旋的清波。

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带领/延长;

B.又/回答,应答;

C.断;

D.到/最好的;

故选C。

5.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

反复诵读加以验证。

这个句子的大意是:我游览了白岳峰后,就在黄山的温泉洗澡。泉水甜美而清冽,在悬崖的

下面。

据此断句为: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

6.(1)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结合甲文“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分析,

写了山;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等句子可知,又写水;从“至于夏水襄陵”“春冬

之时”“每至晴初霜旦”可知,还提到四时景色的特点。从乙文的“山径仄险,虽兜笼不能容”“万

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等句子可知,则是侧重写山。

(2)本题考查景物特点的概括。答题时首先要筛选出相关句子,然后进行概括。

甲文“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享午夜分,不见

曦月,,写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挡了

天空和太阳,从正面和侧面描写出群山连绵不断、雄奇险拔、遮天蔽H的特点;

乙文“虽兜笼不能容(山路狭窄危险,即使兜笼也容不下)”“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

天,慈光寺已落釜底(走到云巢路断了,只有踩着木梯子上去。只见万座山峰直刺苍穹,慈

光寺已经落在锅底了似的)”“步行良苦(步行很辛苦)”从正面和侧面描写黄山险仄、奇雄

的特点。

参考译文

【甲】在七百里的三峡之间,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

山峰像屏障一样,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午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

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乘

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中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

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

树荣,山峻,草盛,趣味无穷。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肃杀凄寒,常常有猿猴在高处

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

转,很久才停止。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

凉得令人眼泪打湿衣裳。”

【乙】癸卯四月二日,我游览了白岳峰后,就沐浴了黄山的温泉。泉水甜美并且清冽,

在悬崖的下面。晚上在慈光寺住宿。

第二天早上,和尚告诉我说:“从这里开始,山路狭窄危险,即使兜笼也容不下。你自

己步行很辛苦,幸亏当地有背惯了游客的人,叫作‘海马',可以雇佣。”便领了五六个健壮

的人来,人人手里拿着几丈布。我自觉好笑,难道瘦弱的老人又重新做了襁褓中的婴儿了吗?

开始时还想强撑着自己走,等到疲劳不堪时,就绑缚在“海马”的背上。这样一半自己走一半

靠人背着攀登。走到云巢路断了,只有踩着木梯子上去。只见万座山峰直刺苍穹,慈光寺已

经落在锅底了似的。当晚到达文殊院,住了下来。

7.(1)(1)日光,这里指太阳(2)逆流而上(3)急流(4)延长(5)向东

(2)(1)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2)(人们)所称的“三峡”,这就是其中之一。

(3)(1)多(连绵)、高峻。(2)【甲】中写出了水的凶险、迅疾,【乙】中写出了水的纤曲

(曲折)。

(4)【甲】中,以猿声的凄厉,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的氛围,为后文表达对渔民的同情

做了铺垫。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作答本题时可结合句意来分析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句意: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②句意:顺流而上和逆流而上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溯:逆流而上。

③句意: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湍:急流。

④句意:声音持续不断。引:延长。

⑤句意:江水从黄牛滩向东流入西陵界。东:向东。

(2)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翻译时应注意如下重点字词的意思:

①虽:即使。乘奔御风: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不以:不及。疾:快。也:句末语气词,不

译。

②所谓:所称,所讲。止匕这。其一:其中之一。也:句末语气词,不译。

(3)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内容和对比阅读。

山的特点:【甲】划线部分“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

见曦月”的意思是: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

样,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午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可知,这里从正面和

侧面描写,突出了山的多以及陡峭险峻,也即高峻;【乙】划线部分“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

中夜半,不见日月”可知,这里也是正面和侧面描写,突出了山的多和高峻;

水的特点:【甲】划线部分“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

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意思是: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顺

流而上和逆流而上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

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乘奔驰的快马,驾着风,

也不如船快。由此可知,这里体现的是水势凶险和迅疾;【乙】划线部分“山水纤曲”的意思

是:山势和水的流向都很曲折。因此这里重点体现的水的特点是纤曲。

(4)本题考查分析语句的作用。

结合【甲】“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可知,这里描写了三峡秋季凄清肃杀的景象,通过清晰地猿啼衬托出三峡的寂寥,通过余音

不断衬托出三峡的凄冷,最后也为“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做了

铺垫,同时渔者的歌声也反映了他们真实的生活环境,因而也表达了作者对渔者的同情之情。

参考译文

【甲】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

屏障一样,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午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顺流而上和逆流而上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

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

二百里,即使骑乘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

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

树荣,山峻,草盛,趣味无穷。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

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

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

凄凉得令人眼泪打湿衣裳。”

【乙】宜都记写道:“江水从黄牛滩向东流入西陵界到峡口有一百多里,山势和水的流向都

很曲折。两岸高山重重叠叠,要不是中午或半夜,是看不到太阳和月亮的;岸上的绝壁有的

高达千丈,壁上的石头的颜色和状态,有很多类似某种什么东西的形状。林木高下茂密由冬

到春全部如此。猿猴鸣叫的声音非常清厉凄婉,在山谷间回响着,清越不绝。”(人们)所

称的“三峡”,这就是其中之一。

8.(1)共同谈赏⑵指水中潜游的鱼(3)覆盖(同“披”)(4)昏暗,不

明9.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10∙结尾一句,含有三层

言外之意:其一,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其二,自谢灵运之后,

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其三,“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

“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11.示例一:艺术

手法方面,两篇短文都运用了夸张手法,如《答谢中书书》中“高峰入云”,《与施从事书》

中“绝壁干天”,都写出了山之高峻。

示例二:两文都运用借景抒情的写法。甲文描写自然美景,表现了自己欣赏美景的愉悦与自

得之情。乙文借描写故章&县东三十五里的青山的美景,展现了山中变幻多姿的景象,流露出

对美好的大自然的爱慕之情。

8.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

(1)句意为: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共谈:共同谈赏.

(2)句意为: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3)句意为:春夏则藤萝铺满了小路。被:同“披”,覆盖。

(4)句意为:风雨交加,天色灰暗。晦:昏暗,不明。

9.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

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

本句重点词:晓雾:清晨的薄雾;歇:消散;舌L:此起彼伏。

10.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意思是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

种奇丽的景色了。首先是说谢灵运陶情怡乐于这美妙的山水之中,写出谢灵运能够欣赏这美

妙的山水,表达了对谢灵运的钦慕之情;其次,“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说明从谢灵运之后,能

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几乎没有,对世人面对如此美景却无动于衷而惋惜;最后,作者在

无人能欣赏这样美景的情况下,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写下此文,表现了作者为自己

的审美情趣而自许,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11.本题考查艺术手法的对比分析。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抓住两文在写景方面的相同点来分

析。

①动静结合:甲文“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描写静景,“猿鸟乱鸣,沉鳞竞跃”

是动景,乙文“绝壁千尺,孤峰入汉;绿嶂百重”是静景,"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之猿,

百臂相接”描写了飞鸟归林和猿猴企水这两个动景,它们的存在和活动给山水增添了蓬勃的

活力;

②都运用了夸修辞手法,甲文“高峰入云”,乙文"绝壁千尺”,两处都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极

力描写山之高,表现山之高峻;

③感官角度,都有视觉和听觉描写,甲文“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等,都是

看到的,“猿鸟乱鸣”是听到的。乙文“青山、绝壁、孤峰、绿崎、清川、鸟、猿”等是看到的,

“鸡鸣不已'’是听到的,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④都采用借景抒情的写法,甲文借山水奇景,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

与其奇者”表现对自然山水的喜爱赞美之情,以及自己欣赏美景的愉悦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

景的得意之感。乙文通过对故郛县东三十五里美景的描写,表现了变幻多姿的山林景象,以

“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一句抒发作者对美好大自然的爱慕之情。据此任选角度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甲】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

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都长存。清

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

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

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乙】

故郡县向东三十五里地,有一座青山,悬崖陡峭高峻,山峰直插天际。青翠的山峦层层

叠叠,流水千折百回。归巢的鸟儿争相飞来,饮水的猿猴成群结队。秋冬则霜雪覆盖,春夏

则藤萝铺满了小路。风雨交加,天色灰暗,鸡见不到太阳,便慌乱地鸣叫。悠闲地欣赏这样

的景致,确实会让人消除烦恼,怡情养性,有所感悟。

12.季节欣赏志向允许13.(1)实在是人间的仙境。(2)仰望高空中的云朵,

观看正午时分的太阳,也不觉得自己离它们很遥远(也不觉得是很遥远的事情)。14.童

年就有修仙得道,养生长寿的志向;在朝为官不喜与人交际,只专注于批阅文稿;主动辞去

官职15.能够欣赏人世间少有的仙境精致;喜欢山林间自由畅快的生活;具备指导君王治

国理政的能力。

12.本题考查加点字的含义。

(1)句意:四季常存。时:季节;

(2)句意: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与:欣赏、领悟;

(3)句意:养生的志向。志:志向;

(4)句意:皇帝答应了他。许:答应、应允。

13.本题考查翻译句子。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

等情况。重点词有:

(1)实:实在。欲界:人间。

(2)仰:仰望。睹:观看。

14.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古文内容。

根据【乙】文“幼有异操,年十岁,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研寻,便有养生之志”可知,陶

弘景自童年就表现得异于常人,有修仙得道,养生长寿的志向;根据“虽在朱门,闭影不交

外物,唯以披阅为务”可知,陶弘景在朝为官时不喜与人交际,只专注于批阅文稿,特立独

行;

根据“永明十年,上表辞禄“可知,在那个权欲熏心,宦海沉浮的年代,陶弘景主动辞去官职;

根据“仰青云,睹白日,不觉为远矣”可知,陶弘景从小就喜欢发现大自然的乐趣,懂得欣赏

大自然的美,所以陶弘景能够比肩谢灵运得赏奇景。

15.本题考查分析古文内容。

根据【乙】文“朝仪故事,多取决焉”可知,朝廷礼仪事务,一般都向他请教决断。表现出朝

廷对他的倚重。结合题干“梁武帝招揽不成,便常派人到山中向陶弘景咨询治国之道“可知,

陶弘景虽然只是个隐居道士,但皇帝屡次向他请教,他是一个对朝政有相当影响的人,因此

当时人们称陶弘景为“山中宰相

参考译文:

【甲】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

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常存。清

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

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

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乙】陶弘景字通明,丹阳郡秣陵县人。起初,他的母亲梦见一条青龙从她怀里出来,并看

见两位仙人手里拿着香炉来到她的家里,不久她就怀孕了,于是生下了陶弘景。他小时候就

不同一般人,十岁时,看到葛洪的《神仙传》,日夜研究推理,于是有了养生的志向。他对

别人说:“仰看高空,观看太阳,不感到是很遥远的事了。”等到他长大后,身高七尺四寸,

神态仪表出众,眼睛明亮有神,眉毛宽广,身材很长,耳朵肥大。读书超过万卷。善于弹琴

下棋,草书、隶书写得很好。不到二十岁,齐高帝任宰相时,把他封为诸王的陪读,任命为

奉朝请。虽然生活在贵族群中,但一个人关在屋里不与外人交往,只是批改翻阅文稿。朝廷

礼仪事务,一般都向他请教决断。永明十年,上书请求辞职,皇帝同意他的请求,赏赐他布

匹丝帛。临行时,公卿官员在征虏亭设宴为他送行,因为钱行而设的帷帐和车马太多,堵住

了道路,都说从刘宋、萧齐以来,没有出现过这样的事,朝廷和民间都认为是件很有面子的

事情。

16.一起只是到保全17.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18.(1)院

子中如同积满了水一样空明澄澈,水中水藻交错纵横,原来都是竹柏的影子。

(2)有钱人都出逃,普通老百姓就全动摇了,我还与谁一起守城?19.临危不乱,公而

忘私,身先士卒,有勇有谋的品质。

16.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相与:一起;

(2)句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但:只是;

(3)句意:苏轼到武卫营去.诣:至IJ;

(4)句意:终于保全了徐州城。全:保全。

1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你们虽然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效力。

“河将害城''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事急矣'’是一个主谓句,二者都是独立的句子,中间应断开;

“虽''是连词,引出下文的叙述,故"虽''和"矣"之间应断开;

故断句为: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18.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注意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字词:本句是一个省略句,应为“庭下(月光)如积水空明”;空明:形容水的澄

澈;交横:交错纵横;盖:大概是;

(2)重点字词:皆:都;“吾谁与守”是倒装句,应为“吾与谁守”。

19.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乙文中从“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轼庐于其上,

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等句子中可

以看出苏轼不躲避洪水,率领士卒修筑长堤,天天住在堤上,由此可见苏轼是一个忠于职守、

身先士卒、爱护百姓的人,对自己的工作尽职尽责,勤于政事。

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

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

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交错纵横,大概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

了。

【乙】苏轼调任徐州。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洪水在梁山泊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

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

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

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于是将富人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去,把卒长叫出来说:“河

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你们虽然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效力。’'卒长说广太守您尚

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该为您效力。'’于是卒长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锚出营,修筑

东南方向的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与城墙相连。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

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终于保卫了徐州城。他又请求调发当年的役人增筑旧

城,又用木筑堤岸,以防水第二次来。朝廷同意他的做法。

20.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21.念:考虑,想到相与:共同,一起遂:

于是/就甘:甜。22.(1)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一样澄澈,水中藻者纵横交错,大概是

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2)病好之后,和他一同游览清泉寺。23.从“寻找朋友相伴”“欣赏自然美景”“乐观旷达

的心态”等方面作答,合理即可

20.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是:我把手当作嘴巴,你把眼当做耳朵,我们两个都是当代的怪人。”余以手为口”与“君

以眼为耳''是‘'余''和"君''的两个并列动作,中间需断句,因此断句为: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

耳/皆一时异人也。

2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是: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2)句意是: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起。

(3)句意是:就去他那里看病。遂:于是/就。

(4)句意是:池水很香很甜。甘:甜。

2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能力。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

合。

(1)句重点词语有:空明,清澈透明;藻谷,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交横,交错纵

横;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2)句重点词语有:疾愈,病好了。

2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甲】“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意思是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

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可知寻找朋友相

伴共同游玩。

【乙】“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意思是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俩都

是当代的怪人。苏轼又被贬谪,又生了病,依然非常乐观豁达,“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山

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

将白发唱黄鸡''意思是山下兰芽儿,短短的,浸在溪水里,松林里沙子路上好干净,没有污

泥。傍晚的雨潇潇下,子规鸟正在鸣啼,谁说人老了就不可能再青春年少呢?门前的溪水都

还能向西边流淌!在晚年的时光中不要只是去感慨时光易逝。可知苏轼生性豁达,与朋友相

伴,欣赏自然美景,虽然被贬谪依然非常快乐。据此回答即可。

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

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

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

明,水中的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

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离黄州东南三十里是沙湖,又叫螺蝴店。我在那里买了田地,因为去查田地的好坏,

得了病。听说麻桥人庞安常善于医病,但是耳朵聋,就去他那里看病。庞安常虽然耳朵聋,

可是聪明超过一般人,我用纸写字给他看,写不了几个,他就能够懂得我的意思。我和他开

玩笑说:我用手当嘴巴,你用眼当耳朵,我俩都是当代的怪人。病好之后,我和他一同去游

览清泉寺。清泉寺在新水县城外两里左右。那里有个王羲之的洗笔池,池水很香很甜,下方

靠近兰溪,溪水倒向西流。我因此作了一首诗歌:山下兰芽儿,短短的,浸在溪水里,松林

里沙子路上好干净,没有污泥。傍晚的雨潇潇下,子规鸟正在鸣啼。谁说人老了就不可能再

青春年少呢?门前的溪水都还能向西边流淌!在晚年的时光中不要只是去感慨时光易逝。这

一天,我们喝得痛快了才回去。

24.形容水的澄澈贬谪25.昨日一牛病几死/牛医不识其状/而老妻识之26.(1)

水中藻、芍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2)我有五十亩田,自己耕田妻子养蚕,

姑且以此来生活。27.苏轼是一个能在逆境中保持对自己精神世界的自得与坚守以及旷达

乐观的人。同是在贬官境遇中,甲文中苏轼能与同是贬官的张怀民悠闲漫步,沉醉于美景之

中;乙文中苏轼以过着男耕女织的村居生活为乐,甚至把病牛戏称为“黑牡丹”。

2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

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月光照在院子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2)句意:不说我被贬谪之后的日子。谪:贬谪。

25.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要根据句意及结构来分析划分停顿。句意:昨日有一只牛得了疾病几乎死去,兽医不了解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