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教材内容分析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2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的第1课,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人类政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本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考核制度以及监察制度,时间跨度大,涉及概念多,不同时期选拔与管理官员的方式各异。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阶段特征的同时,还要注意把握与后两课的影响,了解中国选官制度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渊源关系,以及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二、教学目标1.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2.通过表格、时间轴等形式,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考核与监察制度发展的时空脉络与阶段特征。3.引导学生依托史料,分析探究古代选官制度演变原因以及影响,培养基于问题解决的历史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4.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过程中的制度创新,理解其现实意义,树立文化自信,并培养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进步为使命的家国情怀。三、学习者特征分析本课授课对象是高二历史选考学生,在高一已经对中国古代史有了整体的学习,对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刺史制度等已有初步的认知,因此对本课所学内容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同时,本课的知识性理论性较高,涉及历史概念较多,学生对官员的考核与监察制度相对陌生,且时间跨度极大,总体学习难度较大,因此要采取丰富的教学形式,运用图片、漫画、材料等直观形式,以问题链的形式启发学生思维,注重创设情境与构建逻辑框架,以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地。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秦朝以后政治体制的确立,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基本史实。难点:认识自秦朝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和因素。五、教学方法重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的更迭过程及其阶段特征。难点: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管理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六、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导入新课 本课以唐代诗人孟郊的《再下第》《登科后》导入新课,直切主题。一夕九起嗟,梦短不到家。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唐·孟郊《再下第》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孟郊《登科后》阅读课本调动学习的积极性3新课讲授三、中国古代官员的管理官员的考核:1.秦汉时期:上计制(1)考核标准:土地人口、财政收入、治安情况(2)考核程序:县汇集,郡制计簿,御史审核(3)考核结果:官员赏罚的依据魏晋南北朝:流于形式(1)曹魏西晋、北朝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法规(2)考核大都流于形式(原因:因门阀氏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隋唐(1)负责部门:尚书省吏部(2)考核方式: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员到中央报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县考察。(3)考核内容:唐朝考核官员,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分为九等,根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的升降宋朝: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5.明朝:考满和考察(1)考满:官员任职满3年称“初考”,满6年称“再考”,满9年称“通考”。考核结果分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2)考察:外地官员三年次的朝觐考察(外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6.清朝: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7.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小结:朝代考核标准考核机构秦汉土地人口、财政收入、社会治安御史隋唐品德才能吏部明清监察贪腐不作为中央政府考核方法与法规完善;考核重德尚能;据考核结果奖惩激励。(二)官员的监察1.秦汉时期:(1)中央监察体系:秦汉建立了以御史大夫(西汉晚期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后,御史中丞逐渐成为最高监察官)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2)地方监察制度①秦:监御史②汉(武帝):(州)刺史A.监察对象:地方豪强和郡国守相B.特点:品级不高,权力很大,代表皇帝C.影响:巡视监察制度延续后世2.隋唐(1)中央: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2)地方: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对地方有巨大震慑作用3.宋朝:(1)中央:承唐制设御史台。宋朝监察制度的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御史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2)地方:地方则划分路作为监察区。设四监司、通判【纲要上P49四监司通判】4.元朝:(1)中央:御史台(2)地方: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5.明朝:监察机构主要有都察院和六科,合称“科道”,行使监察权(1)中央:①都察院监察御史——负责纠察内外百官②六科给事中——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厂卫制度③特点:御史和六科给事中品级虽低(正七品),但权力很大(2)地方:①御史代皇帝巡按各省;②按察使司6.清朝:(1)中央:六科并入都察院,都察院监察百官(2)地方: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7.中国古代官员监察制度特点:以政府官员为监察对象;位卑而权重;直接隶属于皇帝,“耳目风纪之司”。【问题思考】中国古代官员管理制度(考核和监察)呈现出怎样的特点?管理机构传承有序、应时而变、管理内容重视德才;管理目的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管理趋势渐趋严密(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始终围绕着皇权(君主专制)的强化、中央集权的加强而变化,是巩固统治、强化专制的一种手段)【概念解读】1.“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人们学习知识的内容只限于朝廷的法令(秦律),整个社会除文吏外,不具备文字能力的人要学习文字,只能向政府官员学习。以法为教是秦国的教育制度,为法家思想,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中央集权的标志之一。以吏为师是指政府官吏承担教育行政官员和教师职责,学习的内容是朝廷的法令,在焚书的同时,禁止私学。2.贤良文学和贤良方正:汉代察举贤良属于特举。此科具体名称不固定,一般称贤良方正,或贤良文学。察举贤良方正始于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此后,两汉屡有诏举贤良方正之令。有时贤良方正连言能直言极谏者;有时单举能直言者.有时贤良方正连言可亲民者,即直接选拔亲民的官吏;有时贤良方正又与有道术之士相联,于是,有道曾为东汉察举的独立科目。在汉代,贤良方正常与文学相连称,有时以贤良与文学并立为二科,有时则连称为贤良文学。实际上,贤良与文学相似,都是指通经达变之士,文学实指经学。东汉灵帝时曾立鸿都门学,也以文字诏举,专尚书画、尺牍、辞赋,然多为士林所非,视为滥进。此后,诏举贤良不再与文学连称。3.门阀士族:指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集团。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从东晋末至南朝逐渐衰落,士族享有特权,把持政权,世代为官,严格等级,标榜门第,构成了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门阀政治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4.明经:明经与进士二科为唐朝科举的基本科目,唐代的“明经”科试帖经,以通经比例决定等第。明经又分为五经、三经、二经、学究一经、三礼、三传等,考试之法,先贴文,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
《礼记》、《春秋左传》称大经,《毛诗》、《周礼》、《仪礼》称中经,
《周易》
、
《尚书》
、
《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称小经。通二经者,通大经一部加上小经一部,或取中经两部;通三经者,大、中、小经各一部;通五经者,大经、小经皆须通。科目则由举子自选。另外,《孝经》、
《论语》是必考课目,有时还加试《老子》
、《尔雅》。【易错点拨】易错:九品中正制是对察举制的否定点拨:九品中正制是对察举制的继承和发展,是察举制的一种(变种和变态)易错:中国古代监察机制的建立,有效防止和杜绝了官员的贪污腐败。点拨:由专制制度本质决定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监察官员并步代表社会履行职责,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监察官员贪赃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易错:隋唐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点拨:四书五经说法出现于南宋。【课堂活动案—课前预习案】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课堂活动案——小组合作探究】材料一秦统一全国后,正式确立了宰相制度,丞相即宰相,是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内与皇帝参决军国大事,外则总领朝政百官,综理朝政,汉武帝时期,在宫廷内任用尚书、侍中等官员作为自己的助手,组成内朝,发布一切政令,隋朝采用了“三省”制度,三省长官为尚书令(正一品)、左右仆射(从二品)、纳言(正三品)、内史令(正三品),均是宰相职务。唐代大力推行人才选拔上的变革,使宰相的人数突破三省长官的范围,大量增加。北宋前期,“中书令、侍中及丞、郎以上至三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为正宰相”,并将门下、尚书两省置于外朝,尚书令、侍中没有特招不干预政事。——摘编自《浅析中国宰相制度的历史演变》材料二据《皇明祖训》记载,朱元璋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在《敕问文学之士》中,他进一步说,丞相“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而致是欤?抑君怠政而有此欤?”——《明史辑要》材料三军机处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军机大臣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军国大政,与丞相职务不同的是,此为没有任何品阶的非定制职衔,也无俸禄。——摘编自《中国历史同典》(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古代相权的发展趋势及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相权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的双向作用。【课堂活动案——巩固练习】1.(2021•日照三模)公元前514年,晋国的韩、赵、魏、知、范、中行氏6家大夫联合灭掉祁氏与羊舌氏,分其田以为10县,任命的10人县大夫中,因有功而受禄2人,因是士族子弟(知、赵、韩、魏)而受荫4人,因贤明而被推举4人。这表明当时()A.选官制度基本成熟 B.官僚制取代贵族制 C.晋国治理体系混乱 D.中央集权制已产生2.(2021•泉州模拟)如表说明汉代选官制度()时间概况汉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举贤良能直言极速,对策者百人,唯(晁)错为高第。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下诏举士,规定非治儒术者不取,董仲舒取为上第。东汉光武帝(25﹣57年在位)对选拔与提拔的对象,施行“授试以职”,即进行文字方面的测试,内容有策、经、笺奏(章奏文体)等。A.确立完善的分科考试方法 B.扩大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 C.突出自上而下的选拔方式 D.重视官员文化素养的考查3.(2021春•洛阳月考)征辟制度是由公府和州郡两千石以上的官吏本人直接辟除一些人到自己官衙中做掾吏的选官制度,东汉末期这一制度相当盛行,结果在政治上出现了“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所依凭为重”的现象。据材料可知,征辟制度的盛行()A.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B.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C.推动了九品中正制度的形成 D.有效地维护了中央集权制度4.(2021春•城中区校级月考)赤壁之战前,鲁肃劝孙权不可投降曹操时说:“向察众人之意,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累官故不失州郡也。”这说明当时()A.察举制度不利于选拔优秀的人才 B.九品中正制已经在全国广泛推行 C.地方豪强通过各种方式挑选人才 D.在基层已出现了品评人物的制度5.(2021•安庆一模)汉代被举孝廉后在中央以郎署为主,再迁为尚书等官,在地方的则为令、长,再迁为太守等。而晋朝天位从巧取豪夺而来,若主张以忠治天下,他们的立脚点便不稳,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政治口号,树立了很多孝的典型,因孝被荐的官员大多委以虚职。这种不同说明()A.汉晋“独尊儒术” B.晋朝孝文化功利色彩浓厚 C.汉朝实行察举制 D.晋朝儒道佛“三教并行”6.(2020秋•新疆月考)东汉时期盛行乡闾评议,本地世家大族的评议可以在荐举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曹魏时期曹丕为重整官僚体系,从中央到地方都设立了中正官,而根据规定,中正官一般是由现任的朝廷高官负责担任。选官制度的这种变化()A.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 B.体现了公正公平性 C.抑制了门阀政治的兴起 D.利于加强中央集权7.(2021春•宜丰县校级月考)自科举制创立以来,选官取士,历代却并不限于科举。宋代有荐辟、恩荫之滥;明、清两代都实行荐举、捐纳。特别是捐纳一项,清自嘉道以后,内官自郎中,外官自道府而下,皆可报捐。这说明中国古代()A.多元化的用人机制利于社会公平 B.科举制无法选拔真才实学的人才 C.血缘政治深刻影响各朝选官制度 D.选官制度带有明显专制主义色彩8.(2021春•浙江期末)历朝历代最高执政集团都重视监察机构的设置,关于元代监察机构设置描述正确的是()A.把全国划分十三个监察区每州部设刺史一人 B.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的情况 C.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台由监察御史复按 D.设置提点刑狱司为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9.(2021春•凌河区校级期中)宋以前,御史台和谏院各司其职,御史台主要负责纠举官邪,是监督官吏的机构;谏院的主要职责是侍从规谏,为讽谏君主的机构。宋建立以后,虽仍置御史台和谏院,但谏官已有权监督大臣,特别是宰相,出现了“台谏合一”的趋势。宋代“台谏合一”()A.适应了传统政治的发展趋势 B.说明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C.反映了君权与相权矛盾激化 D.表明宰相位尊传统开始改变10.(2021•皇姑区校级二模)明朝创立督察院,内设十三道巡案御史110人,为正七品官,并规定御史“一所至之处,须用防闲,未行事之先,不得接见杂人”。这一举措旨在()A.完善地方监察体系 B.推进社会公平与公正 C.迅速恢复社会秩序 D.强化中央对地方控制11.(2021•渭滨区模拟)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把全国分为十三州部,各设刺史一人,每年八月“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该举措的主要目的是()A.控制地方豪强势力 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C.有效监察地方官员 D.彻底解决王国问题12.(2020春•宜城市期中)明朝曾广泛派遣巡按御史监察地方,号称“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清朝不再设立巡按御史,地方监察与行政趋于合一,概由督抚负责,由上级监督下级。清朝这种做法()A.加强了地方监察 B.加速了吏治腐败 C.弱化了中央集权 D.增强地方能动性13.(2020春•宁乡市校级期末)隋炀帝后期,废除谏议大夫、散骑常侍等言官,使得监察制度失去了“献纳谏正”的职能,遂导致隋朝灭亡。唐朝时期,唐太宗、唐玄宗先后颁布诏令,广开言路,注重纳谏,分别迎来“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这一变化反映出唐朝()A.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B.监察机构的权力不断扩大 C.言论自由得到保护 D.监察制度有利于巩固统治14.(2021•兴庆区校级三模)如表反映了汉代的人才选拔政策。据表可知,汉代这种做法有利于()汉高祖下诏书求贤,要求郡守亲自劝勉贤士应诏;郡守若贤不举则免官汉文帝下诏“举贤良方正能言极谏者”,皇帝亲自出题策问汉武帝令州举秀才,举孝廉,历代因之光武帝东汉因避光帝刘秀,改“秀才”为“茂才”。东汉察举孝廉茂才更盛A.促进文官积极参政 B.确立统一治国思想 C.推动社会盛世出现 D.打击世家等级体制15.(2021•滨江区校级模拟)“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畤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从这段材料中无法得出的确切信息是()A.儒学地位提升 B.太学开始设立 C.通过察举制选拔人才 D.设立中外朝加强君权16.(2021•济南一模)汉代察举制最初规定各郡国岁举二人。东汉和帝时改以人口为标准,郡国人口满二十万每年举孝廉一人,满四十万每年举孝廉两人,以此推之;后又规定少数民族杂居的边郡地区、人口满十万每年即可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每两年举孝廉一人。上述做法()A.保证了选官的公平公正 B.利于缩小各地区经济文化差距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政权稳定17.(2021春•乐山期末)魏晋时期的门阀制度是按照门户等级区别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光电测沙仪项目建议书
- 供电线路运维试题及答案
- 2024年银行春招考试能力提升方向试题及答案
- 2024年设计制作的自考试题及答案
- 代办餐饮服务合同样本
- 体验馆建设合同样本
- 智能化标准厂房建设项目初步设计
- 学校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保障学生健康
- 虚拟仿真技术助力课堂教学创新与变革
- 公司投资合作合同样本
- 湖南省炎德英才名校联考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数学+答案
- (3月省质检)福建省2025届高三毕业班适应性练习卷英语试卷(含答案)
- 专业网格员测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上半年贵州黔东南州各县(市)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1691人笔试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英语试卷含答案
- 2025年广东深圳高三一模英语试题及词汇解析
- 电力应急物资储备与管理
- 钕铁硼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模板参考范文)
- 生猪屠宰兽医卫生检验人员理论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3年广东省中学生生物学联赛试题解析(word)及答案(扫描版)
- 木箱制作作业指导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