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考点01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一、小农经济(一)、农业的耕作工具以及耕作方式变化发展阶段农具(生产工具)的变化耕作方式的变化原始阶段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等农具刀耕火种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少;仍以石制、木制耒耜和石锄、石犁等农具为主石器锄耕春秋战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逐渐推广(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铁犁牛耕汉代犁壁、耧车、牛耕普及全国,汉代以后铁犁牛耕逐渐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唐代曲辕犁(江东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二)、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时间概况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汉朝赵过推行代田法,耕作制度是一年一熟为主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宋朝以后江南地区逐渐形成了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区还一年三熟制。(三)、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类别时期概况水利工程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孙叔敖芍陂;秦国的都江堰和郑国渠;汉代漕渠、白渠东汉政府治理黄河、西域坎儿井灌溉工具曹魏马钧;翻车唐朝筒车;宋朝出现水力高转筒车;明清出现风力水车(四)、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的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经验的积累;水利设施完善;人口增长(五)、农业的经营方式的变化——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1.原始社会:简单协作2.商周时期:千耦其耘(大规模简单集体协作)→原因:农具原始;土地归国家所有3.春秋战国时期:个体农耕(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1)原因:①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提高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2)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分散性;稳定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3)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封建社会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4)影响:积极:①是我国封建社会在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和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经济基础,保持了中华文明的传承性和延续性;②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③使农民生活稳定,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④封建社会前期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是封建王朝的财政收入的来源消极①生产规模小、简单的性别分工,难以扩大再生产,阻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明清时期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②较脆弱遇天灾人祸易破产田庄经济概念汉代地主经营地产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它占有大量的土地,控制着众多依附的人口,是一种能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实体土地来源古代中国的庄园主要是由商人、豪强地主、官僚等用威胁、欺骗敲诈权威、买卖、强占等各种手段,兼开农民的土地,形成大土地私有制经济形态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经济,庄园主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需要,布置庄园,使耕种与纺织等手工业结合,把庄园建成一个独立而封闭的世界剥削方式庄园除有一部分奴仆劳动外,大多由徒附、宾客、族人通过租佃的方式来耕作,他们一般向庄园主交纳实物地租。除实物地租外,他们也须无偿地为庄园主服一些劳役,如砍伐林木、看家护院、充当“部曲”等管理方式中国古代庄园主对依附农民行使的是一种以族权为表现形式的政治权力,没有司法管辖权,唐代以后庄园主对庄园劳动者的人身控制进一步削弱(六)、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生产组织形式:以家庭个体经营为基本单位,规模小2.经营方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3.目的: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自给自足4.耕作方式、生产模式:铁犁牛耕、精耕细作5.农业产业结构: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6.区域经济不平衡7.地位: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8.土地制度:从井田制到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古代中国土地所有制的主要形式9.从国家对农业生产的干预情况看:一方面国家集中大量人力、物力修建水利工程,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国家在农业上征收的赋税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此外在赈灾、救灾方面,国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的区别(1)自然经济产生于原始社会,其生产不以交换为目的,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即为满足生存而生产,不是为市场的需要而生产;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的。(2)小农经济属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农业生产为主、以家庭为生产单位,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但不是唯一模式;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都存在。(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生产力及其低下,实行集体劳动,不是以个体家庭为单位,所以不是小农经济。但由于他们的生产主要是自给自足,所以是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也不相同,因为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小农除了自耕农以外,还包括以租种地主土地为主的佃农。)(3)自耕农经济:自己占有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依靠自己和家庭成员进行农业经营的个体农民。属于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七)经济重心南移1.方向:自北向南,自西向东。(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转移,由内地向沿海转移)2.内容:政治经济中心转移,生产技术、生产工具、社会形态的传播。3.古代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①北民南迁,充实了劳动力,带去先进生产技术。②南方政局相对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③对外贸易的发展。④政府推动实行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⑤民族融合,加速经济的发展。⑥南方自然条件适宜农业发展。⑦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4.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①东汉末年魏晋南朝时期:大规模开发,南朝末年开始赶上北方。②隋唐、五代十国时期:进一步发展。③南宋:南方经济发展突出,超过北方。5.重大发展时期①西晋末年至南朝末年。②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时期。③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到南宋时期。6.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北民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期最突出;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1)从背景看,北方持久、频繁的战乱使社会经济一次次遭到破坏,南方相对稳定的政局,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政治前提。(2)从过程看,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在封建国家处于分裂或割据状态下所呈现的程度比统一时期还明显和突出。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经济重心南移都比较明显。(3)从政治条件看,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有加强作用,建立在南方的政权,如孙吴、刘宋和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的割据政权,都比较注意发展农业生产。(4)南方劳动力的增加是南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北方农民的大批南迁是经济重心南移中的主要特征,他们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最高水平。(5)从发展潜力看,南方开发较晚,社会生产远比北方落后,在经济重心南移时,无论从人力或其他各个方面,可开发性较强,这就为经济重心南移提供了广阔的前景。7.经济重心南移的标志①南朝: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②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8.启示①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政治稳定。②经济发展需要有相应的好的政策作保障。③重视吸收先进生产技术和经验,引进人才。④开发与环保相结合。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从“公有”到“国有”再到“私有”)(一)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有制)(二)奴隶社会:井田制(土地国有制)1.时间:形成于商朝,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止于战国2.内容:(1)名义上国有,实际上归奴隶主贵族所有,周王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有;不得转让和买卖;受封者要向周王交纳贡赋;(2)分为公田和私田;公田由贵族占有,私田上的劳动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3.实质: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4.瓦解的时间和原因(1)时间:春秋(2)原因:根本原因:铁犁牛耕使用,生产力水平提高直接原因:各国的税制改革;如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5.废止的时间和标志(1)时间:战国(2)标志: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三)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一定时期内存在国有形式)1.确立:战国时期2.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其中地主私有土地占主体3.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1)发展: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汉代“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明清时期土地买卖广占田土现象普遍。(2)后果: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影响国家赋税收入,导致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4.土地兼并(封建社会无法根本解决的问题)(1)原因:①根源:封建土地私有制②土地自由买卖;地主、官僚、豪强的强取豪夺;③小农经济的脆弱性;④封建地主经济实力不断壮大;⑤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资本流向土地(2)影响:经济:严重影响国家赋税收入;但推动了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推动租佃关系的发展;不利于商业资本的积累,影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政治:造成社会的两极分化,激化社会矛盾,引起社会动荡不安;是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之一,因此农民起义往往包含平均地权的要求。(3)统治者的措施:均田、限田——北魏至隋唐实行均田制(土地国有制)→影响:一定程度抑制了土地兼并,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起到了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促进农业发展;但由于封建土地私有制存在,不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5.租佃关系的日趋普遍化(1)含义:地主把土地租给农民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地主和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2)原因:①生产力水平提高,封建土地私有制②土地兼并③人口增长,造成人地矛盾战国产生汉代“或耕豪民之田见税十五”比较普遍宋代日益普遍化,成为仅次于自耕农的重要经营方式明清进一步发展;普及全国,成为主要形式(3)历程:(4)评价①积极:随着租佃制的发展,佃农通过抗租、减租斗争,争取到一些权利,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利于农业稳步发展;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②消极:人多地少,租金抬高,导致阶级矛盾激化考点02手工业1.先秦形成: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发明冶铁和炼钢技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控制最好的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主要生产武器等军用品和供官府、贵族使用的生活用品。在资金、人才、技术和经营规模上占绝对优势。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一种副业,在漫长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相当比重。2.秦汉至魏晋手工业发展:汉代开始用煤作为燃料冶铁;西汉时丝绸远销欧洲;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于鼓风冶铁;南北朝出现灌钢法和白瓷3.隋唐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制瓷丝织等手工业技术发展,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4.宋元手工业繁荣:制瓷业兴盛,宋代出现五大名窑,景德镇兴起,元代进入彩瓷时代;元代黄道婆改进了棉纺织技术5.明清手工业辉煌与滞后:明代创制出斗彩瓷和五彩瓷,清代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松江成为棉纺织中心,棉布成为民众主要衣料;明代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在一些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考点03商业一、古代中国的货币演进历程1.夏朝:古代最初被用作货币的可能是海贝。2.商朝:后期开始出现铜铸币。3.春秋战国:各国分别使用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等多种样式的铜铸币。4.秦朝:将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这种样式在此后被长期沿用。5.北宋: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与后来发行的其他纸币,都是作为辅币,与铜钱兼行。6.元朝:将纸币作为单一流通货币来发行,称为“钞”。元末滥印纸钞,导致恶性通货膨胀,财政崩溃。7.明朝:自中期起,白银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8.清朝:完全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与铜钱兼用,推动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二、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出现以物易物行为,原始商业产生2、商朝: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产生“贝币”注意:商朝人善于经商,出现了最早的职业商人和货币,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3、周朝:商业由官府控制(工商食官)4、春秋战国时期: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巨商出现,著名都会形成。5、秦朝:商品明码标价,统一货币(秦“半两钱”、圆形方孔钱),统一度量衡,修驰道,促进了商业的发展。6、汉代:①封建经济繁荣,②专门的“市”出现,(商品交易场所,政府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③长安、洛阳等大城市成为著名商业中心7、魏晋南北朝:“草市”形成(乡村集市,政府设“草市尉”进行管理)8、隋唐:①草市普遍,夜市出现,②有专门的市场东市、西市,“坊”、“市”有严格的空间和时间上的界限,市定期开市、闭市(唐朝整齐划一的市坊制度)③出现了柜坊(最早的银行雏形)和飞钱(汇票)④著名大都会:长安、洛阳、扬州、益州等9、宋代:①坊市界限被打破,“市”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②商品种类迅速增加,晓市、夜市繁荣;③城市娱乐场所:瓦舍(肆)④草市已具备比较完善的饮食服务设施⑤政府不再直接控制商业活动⑥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北宋、四川)10、元代:①世界上最早推行纯纸币流通的政权②漕运、海运发达,大都是政治、文化、商业大都会11、明清时期:①社会上经商风气浓厚,商业市镇兴起,农副产品商品化,劳动力成为商品②明中后期,白银广泛使用,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③出现了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三、商业发展的特点:①起源早,产生后不断发展、繁荣②商业市场形式多样③白银的广泛使用,商人群体活跃④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繁荣⑤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⑥政府逐渐放宽对商业的限制,但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曲折⑦商业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四、城市经济中国古代的城市:古代的“城”指的是政治中心。“市”指的是商品交易中心。“城”、“市”的结合,推动社会发展。中国古代早期城市大都是政治性城市,商业活动依附于政治因素,不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原动力。宋代以后,随着商业贸易的繁荣,城市的经济功能才逐渐增强,传统的政治中心城市商业繁荣,交通枢纽城市兴盛起来。明清时期出现了纯粹经济功能的工商业市镇。城市的经济功能超过政治功能和军事功能。五、海外贸易1.汉代对外贸易:开通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为主,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所开辟,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2.唐代对外贸易繁荣,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3.宋代对外贸易:广州,市舶司;边境贸易(榷场)繁荣(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商业税超过农业税的朝代)4.元代对外贸易繁荣:广州、泉州是重要港口5.明清对外贸易: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广州十三行”(清)补充:朝贡贸易官府控制下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即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有重要地位。这种朝贡贸易,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过多地追求政治效益而忽略经济效益导致无法持续进行。考点04经济政策一、重农抑商政策1.产生: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中,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传统经济政策,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2.原因:①“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②巩固封建统治3.推行目的: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4.主要内容:把农业作为国计民生的根本,倍加重视和保护;对商业活动则进行抑制5.重农抑商政策的特点:①贬低商人地位;②限制经营范围;③重税;④禁止对外贸易6.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积极作用:封建社会初期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消极作用: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是中国在近代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导致经济结构过于单一。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1.原因:①防范西方殖民入侵和反清斗争②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③根本原因:自然经济的封闭性是该政策产生的根源2.内容: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3.危害:妨碍了海外市场的拓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三、古代中国的赋役制度1.秦汉时期①田赋秦朝田赋税率极高,史称“收泰半之赋”。汉初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田赋税率大大降低。②人头税秦朝向人民征收极重的口赋。汉朝时,分口赋、算赋,不分男女,商人和奴婢的算赋钱还要加倍。汉朝还征收财产税,甚至农民饲养六畜都要缴税。③徭役秦汉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种。更卒徭役的法定服务期限是一个月,承担修筑城垣、道路、河渠等繁重劳动。正卒役期一般是两年。戍卒役期一般是一年。2.隋唐时期①隋朝: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役。②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基础:均田制。内容:针对21—59岁之间的成年男子征收。租、调之外的役,可以用“庸”代替,即缴纳一定的绢或布来替代徭役。③唐朝中期以后:实行两税法。原因:唐朝中期,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遭到破坏。内容:以国家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然后将总额分解到各地,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3.宋元时期①宋朝宋承唐制,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除征收代役金外,还再派发各种徭役,扰民严重。北宋中期王安石推行募役法,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②元朝: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分别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元朝在税粮外又有“科差”。4.明清时期①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银”。②明朝后期背景:明朝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白银流通量的增加。内容: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即不但赋税折银征收,而且役也改由丁、田共同承担,折成银两,统一征收。意义:一条鞭法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③清朝内容:康熙帝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意义: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考点05交通运输1.先秦时期我国古代交通初规模,陆路修筑许多通行战车的道路,沿途设有驿站,水陆交通不仅利用黄河、长江天然水道,而且相继开凿了胥河、邗沟、鸿沟等人工运河。2.秦汉时期水陆交通形成全国网络秦统一中国后,颁布"车同轨"的法令,并建成遍及全国的驰道。挖掘灵渠,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起来,汉朝开辟了汉帝国和罗马帝国的海上航线。西汉时期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3.隋唐时期,古代交通进入高峰时期唐都长安成为国内外交通枢纽和中心,构成了以长安为中心的遍及全国的驿路系统。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和沟通海上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使水陆交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4.元朝扩展了汉唐的交通网,在全国便设驿站,构成了以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路交通网。元朝的京杭大运河,为世界之最。4.明清时期,我国古代交通由盛而衰明代出现造船高峰,郑和七下西洋,把我国古代航海活动推向顶峰。不久以后明清两朝相继实行了海禁,航海事业从此一蹶不振。考点01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此考点的考查频率很高。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出现和使用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水利灌溉工程既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又显示了国家组织能力的进步。随着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自耕农经济一直是古代社会经济的基础。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宋朝以来农业经济结构发生变动,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地提高。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产生大土地所有者,影响了自耕农生产,同时也产生了租佃经营方式,明清时期租佃经营普遍,农民对政府的人身依附减弱,有利于农业的生产。随着南方经济的开发和发展,全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南方成为经济文化教育的重心。【例1】(2020.天津)1.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 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 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例2】(2020.江苏)2.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有犁、耜、斧、铲、镰等,种类较为齐全。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这反映出(
)A.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 B.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C.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 D.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例3】(2021.全国)3.如表是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单位:户,据如表可知,在此期间都名西汉末东汉中期代郡(今河北、山西间)5677120123太原(今属山西)16986330902南阳(今河南南部及湖北、陕西部分地区)359316528551汝南(今河南东南、安徽西北)461587404448豫章(今属江西)67462406496零陵(今湖南、广西间)21092212284A.长江以南经济发展加速 B.豪强大族势力没落C.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 D.个体农耕经济衰退【例4】(2020.全国)4.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例5】(2021.湖北)5.中国历来重视水利工程建设,自东晋起,今湖北沿江各地堤防不断创筑和延展,相应的规章制度渐趋完善。下图呈现了清代中期湖北分段派工修筑江堤的情形,这表明湖北抢修长江、汉江堤工图(局部)A.长江水患已被根治 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C.测绘技术世界领先 D.水利修防管理优化【例6】(2020.江苏)6.明代松江府大地主潘允端的《玉华堂日记》中,反映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在日记中,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他的田庄产品除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该日记可以佐证(
)A.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 B.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C.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 D.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变1】7.文献史料述及西周的土地制度,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以及“有天子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的记载。这反映了(
)A.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 B.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C.诸侯贵族将公田据为己有 D.井田制下地权合一的现象【变2】8.有人根据甲骨文中“犁”字的形象,推断商代已有牛耕,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近年已出土了商代晚期的铜犁(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墓),由此可以推知A.铁犁牛耕始于商代B.文献史料与考古发现相互佐证C.文献史料真实可信D.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主要为农具【变3】9.观察西汉末期、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柱状图(单位:户)。图中数据变化表明A.中原地区经济发展迟滞 B.南北经济差距逐步缩小C.汉王朝经济实现了复兴 D.个体农耕经济体系形成【变4】10.明代后期的地主潘允端在其《玉华堂日记》中有关于垦田、耘田、挑泥、莳秧、砟稻、挞花、种麦及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其田庄里种植的作物品种多样,他本人对田庄生产亦非常关注,从耕作到农庄的修理、水利设施的改善等,样样都参与。这反映了当时A.生产关系出现了本质变化 B.农业经营方式有了新发展C.区域经济的发展存在差异 D.租佃经济的发展日益兴盛商周时期,农业工具主要是木制、骨制的,青铜农具不是主要的。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开始使用,生产力进步,推动了家庭式农耕的出现,小农经济出现。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租佃经营关系开始出现。考点02手工业此考点的考查频率低。明朝中期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官营手工业衰落,民营手工业开始占据社会主导地位,并且出现了雇佣劳动为主要特征的资本主义萌芽。然而政府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民营手工业的继续发展。【例1】(2018.全国)11.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例2】(2022.广东)12.清代从广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窑产品外,还有广东、福建专门烧制的贸易瓷。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这种现象反映当时A.广州处于中外交流的前沿 B.出口瓷器产自官营手工作坊C.西方艺术在中国颇受欢迎 D.重农抑商政策受到明显削弱【例3】(2021.重庆)13.有学者认为,明瓷中已看不到宋瓷中那种理智的、严肃的造型之追求。明瓷姿态自然,少见做作痕迹。其中的蓝釉瓷器和红釉瓷器浓墨丰润,富有情趣和装饰性,笔法畅达,表现手法自由而飘逸奔放。这差异是因为A.宋代瓷器更强调感性之美 B.明代瓷器更专注理性之美C.宋明主流的学术思想不同 D.宋明文化承载者阶层不同【例4】(2020年.全国)14.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资。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此现象持续增多。这反映了A.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 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 D.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例5】(2021.湖北)15.“爵”通常被认为是饮酒器,也是饮酒礼上尊卑关系的象征,进而被用来代表品位序列。大约从西周到春秋,“五等爵”制渐趋成熟。这反映了A.冶炼技术的提高 B.铸造工艺的完善C.等级制度的发展 D.宗法体系的崩溃【变式1】16.下图是清代康雍时期用于外销的“青花西洋宫苑盆景高奘大盖罐”,整个大罐表面被分割成一个个密密麻麻的六边形,其中一半罐身在六边形内描绘了类似哥特式教堂的西洋宫苑建筑。这说明当时A.青花瓷开始进入西方世界B.市场需求影响瓷器的生产C.中西间的贸易仍采取传统形式D.中国瓷器浸染了西方人文思想【变式2】17.唐代瓷器注重异国情调、自然风格、雄浑的气质与彩绘的装饰;宋瓷则追求纹饰低调、比例均衡、形态流动、冷色系的单色色调,体现轮廓、釉色和纹饰完美整合,流露出一种孤芳的排外心理。唐宋瓷器的不同特点折射出A.唐宋政治体制的变革B.中国文化心态的变化C.国际市场范围的扩大D.中国制瓷工艺的进步【变式3】18.明代后期,政府改革工匠服役制度,允许部分工匠纳银代役,纳银之后由官府以银雇工。这一举措A.提高了官营手工业的竞争力 B.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危机C.使白银成为法定货币 D.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手工业产品反映了时代的审美特点。宋代以来理学的影响,明清以来市民阶层壮大的影响。重点区分官营手工业与民营手工业经营方式。官营手工业产品不参与市场竞争。明中期后民营手工业占据社会主导地位,官营手工业开始衰落。考点03商业此考点的考查频率很高。与商业有关的因素包括地理环境、交通运输、货币、交易场所、政府政策、商人地位、社会思想观念,都作为考查范围。战国以来至明清时期,高考全部做过考查。战国时期地理环境影响商业活动。宋朝以后“市”的时空限制被打破,推动了商业的繁荣。不同阶段不同形式的货币的流通反映着相应时期的商业发展情况。虽然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一直阻碍着商业的继续发展,但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逐步在影响商人的社会地位和市民阶层的需求变化,世俗化平民化的文学艺术出现,明清进步思想的出现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例1】(2020.浙江)19.南宋有学者记述:“午至鄂渚,泊鹦鹉洲前南市堤下。南市在城外,沿江数万家,廛闬(街道里巷)甚盛,列肆如栉,酒垆楼栏尤壮丽,外郡未见其比。盖川广荆、襄、淮、浙贸迁之会,货物之至者,无不售,且不问多少,一日可尽,其盛壮如此”这反映了“南市”在当时(
)。①突破了政府在空间上的限制②已成为独立的商业都会③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④贸易通宵达旦,往来不绝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例2】(2020.浙江)20.有学者认为:“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而这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这种“更为开放”“全天候”的城市景象表现在A.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 B.“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C.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监管 D.原有“市”的管理足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例3】(2021.全国)21.宋代,官府强调“民生性命在农,国家根本在农,天下事莫重于农”,“毋舍本逐末”。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郑至道说,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从中可以看出宋代A.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C.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 D.四民社会地位相同【例4】(2022.全国)22.明后期有士人称,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风,家中但凡有千金之产,必定会营建一园,“近聚土壤,远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时耳”,但“俗气扑人”。这可用于说明(
)A.士大夫传统观念的颠覆 B.世俗化审美趣味的初现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解体 D.江南市镇工商业的繁荣【例5】(2021.山东)23.明中叶以后,添加插画的书籍大量刊行,出现了众多以绘画为主体的画本,甚至一些知名画家也受雇于坊刻。这说明当时A.画本成为知识传播主要载体 B.市民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C.社会审美旨趣出现阶层分化 D.书籍出版商业化程度加深【例6】(2021.全国)24.明朝重新疏通大运河后,有些年份南粮北运达五六百万石,超过元朝海运漕粮年度最高额。同时,运粮船夹运的南方丝织品、棉布、瓷器等广销北方各地,返航时装载的大批棉花、杂粮等销往东南沿海。据此可知,明朝大运河航运A.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 B.导致了重农抑商政策松动C.引发了“海禁”政策出台 D.推动了长途贩运贸易发展【例7】(2021.江苏)25.乾隆年间,淮扬文风达到鼎盛,“邗上时花二月中,商翁大半学诗翁”,商人与文人交相唱和,天下文人稍能言诗,辄思游食扬州,以至有“扬州遍地是诗人”之说。这种情况表明A.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 B.八股取士扩大诗人群体C.重学风气提升文人素养 D.财富增加助长奢侈之风【例8】(2018.全国)26.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变式1】27.宋代时,婚姻重科举进士、婚姻论财、择婿看重其前程等社会现象普遍出现,其中,特别是世人嫁娶尤重钱财成为一时之尚。这些情形表明A.门阀政治开始衰败 B.士尊商卑观念得以改变C.官僚社会趋利成风 D.社会等级秩序出现松动【变式2】28.北宋时,汴京成为集政治、商贸、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政府将城中的商贸区设置为沿汴河片状分布,并设立税务机构管理商贸区及商业活动。这说明A.城市职能与规划出现新形式 B.城市职能以经济职能为主C.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D.商品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变式3】29.明中叶以后,江浙地区的许多著名作家都出身于商贾家庭,尊情、崇俗、尚真、求趣成为许多作家的共识。小说编刻和戏曲编排成为一种有利可图的商业活动,书商越来越成为小说和戏曲创作不可忽视的因素。这一现象反映出A.士人引领文化风潮的能力削弱 B.士农工商四民社会的解体C.不同阶层文化需求的重大变化 D.封建纲常理论的全面退却【变式4】30.明中叶以后,苏州乌青镇“男子务耕桑,服商贾”,亦农亦贾。同时商人在镇上的地位也日益举足轻重起来,出现了士商渗透、官商融合的状况。这一现象反映了A.专制制度的松弛B.社会风尚的变化C.市民阶层的产生D.理学思想的影响宋朝城市市坊界限被打破,政府放松对城市工商业发展的时空限制,而不是放弃了对市场的管理。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使商人地位有所提高,但不是根本改变。商业发展使市民阶层壮大,并且冲击了主流伦理道德、生活观念核文学艺术的审美,世俗化平民化倾向越来越突出。考点04交通运输此考点的考查频率较低。交通运输与行政、军事、工商业的发展结合来考查。注意大一统王朝时期开通的驿道、驰道主客观作用。汉朝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和唐宋以来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明清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衰落。【例1】(2021.全国)31.明朝重新疏通大运河后,有些年份南粮北运达五六百万石,超过元朝海运漕粮年度最高额。同时,运粮船夹运的南方丝织品、棉布、瓷器等广销北方各地,返航时装载的大批棉花、杂粮等销往东南沿海。据此可知,明朝大运河航运A.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 B.导致了重农抑商政策松动C.引发了“海禁”政策出台 D.推动了长途贩运贸易发展【例2】(2019.全国)32.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变式1】33.下图为元朝重新开通的大运河和新开辟的长途海运航线。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交通运输体系更加完备齐全 B.跨区域长途贩运贸易发达C.北方重新成为政治经济中心 D.政府决策受区域地理影响【变式2】34.与宋代铸币量高达2.6亿贯相比,明代合计铸币量不超过600万贯,不到宋代的3%。考古学家在马来西亚砂拉越地区发现了大量的宋代瓷器,却无明代瓷器,这一现象被称为“明代空窗期”。导致这些变化最合理的解释是A.宋朝商品经济更为发达 B.政府经济政策的影响C.手工业未得到持续发展 D.海上丝绸之路的衰落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大运河沟通南北的经济文化。明清时期,政府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海路交通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考点05经济政策此考点的考查频率不高。侧重考查重农抑商政策。历代政府一贯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强化小农经济的主体地位。明清时期,政府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根本原因是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决定的。赋税政策是新增内容,赋税制度变化体现古代王朝治理能力的提升。注意历代赋税政策由人丁向田亩转变,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束缚减弱,有利于政府赋税收入和农业的发展。征税标准由实物税向货币转变,客观上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例1】(2022.湖南)35.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政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举()A.体现以农为本 B.服务于汉初战事C.意在藏富于民 D.解决了财政危机(2020.山东)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A.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B.强化了经济控制C.开通了丝路贸易D.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2019.北京)36.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C.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D.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2013.海南)37.唐初征收赋税时,钱币与绢布、粮食并收,财政收入以贯、匹、石等为单位计算;到南宋时,赋税征收以钱币为主体,以“贯”为单位计算。这表明南宋A.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B.农业手工业地位下降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经济控制逐步加强【变式1】38.汉武帝时期,全国设立了数十处盐官和铁官,任命懂经营、会管理的大盐铁商孔仅和东郭咸阳为高官,“除故盐铁家富者为吏”,致使“吏道益杂,不选,而多贾人矣”。这一做法A.造成了局部官商合流 B.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C.抑制了土地兼并发展 D.推动了民间商业发展【变式2】39.明代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京师官员需持俸帖往南京支领俸米,道远费多;折米易货,有时候俸帖七八石,仅易银一两……明初英宗开征金花银(将税粮折成银两征收)之后,四百万石的实物赋税转为货币形式的财政收入,运往北京充俸。据此可知,金花银的推行A.解决了官员的俸禄需求 B.开启了赋役征银的历史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减轻了百姓的赋役负担古代中国商业的繁荣不代表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社会地位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赋税制度的征收标准由人丁到田亩的转变,减轻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束缚,但农民的负担仍然很重。一、单选题40.在今南京、绍兴等地的东汉墓葬中,出土了不少铁农具;在江西、湖南也相继出土了东汉铁农具,有锄、铲、锈、斧等。湖南出土的东汉铁农具有锄、锈、斧等;三国时期桂阳都的耒阳县(今湖南)“出铁石”,设“铁官”。这反映了东汉至三国时期(
)A.江南精耕细作农业的确立 B.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的缩小C.南方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 D.江南铁犁牛耕方式的成熟41.南宋诗人范成大诗云:“二麦俱秋斗百钱,田家唤作小丰年。饼炉饭甑无饥色,接到西风熟稻天。”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传统经济结构的突破C.百姓生活的富足 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42.据《宋书·孝义传》载,南朝宋人郭原平“每为人作匠,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竞日,义不独饱,要须日暮作毕,受直归家,于里中买籴,然后举炊。”有年大雪,“商旅断行,村里比屋饥饿”。这反映出当地(
)A.资本主义已然萌芽 B.市场联系有所增强C.小农经济趋于解体 D.社会经济日渐凋敝43.宋代文献中对棉花记载尤多,以乐史的记载为最早,他在《太平寰宇记》中记述:“琼州……有夷人(黎族)……以木棉为毯。雷州……又有木棉树。”李光在《儋耳庙碑》上写道:(黎人)女子自少小惟缉吉贝(梵语中对棉花的称呼)为生。《宋史》记载:“琼人以吉贝织为衣裳。”这些记载直接反映了(
)A.海南棉花可能自印度传入 B.我国棉花种植最早始于宋代C.宋代海南棉纺织业的兴盛 D.黎族人民对棉纺织业的贡献44.18世纪初,英国生产的部分瓷器结合中国瓷釉洁白纯净、色泽艳丽的特质,融合西方的审美准则,开创了新的技术和纹饰风格。西方的创新引起中国的关注,康熙皇帝曾指派两名意大利传教士指导中国工匠学习珐琅技法。这体现了(
)A.政府政策影响制瓷水平 B.商业贸易推动文化交流C.西学东渐引发思想解放 D.西方与中国审美观一致45.宋代城市中的行会是由工商企业组成的社会群体,通常由具有相应的经济实力的商人担任行会的领导,即行老,其主要任务是管理本行的商品价格制定和商品质量监督等相关业务活动。这说明当时(
)A.经济结构转型的速度加快 B.城市经济中存在行业垄断C.商人具有自我管理的权利 D.政府加强了对贸易的管控46.钞关为明清两代内地征税的关卡,下表所示反映了其数量与分布情况。这折射出明清时期(
)明代7处(九江1处、大运河6处)清乾隆时期34处(京师3处、直隶5处、辽宁2处、山西l处、山东1处、江南7处、浙江2处、江西2处、湖北1处、四川2处、福建2处、广东2处、广西2处、内蒙古2处)A.政府摒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B.江南市镇逐渐衰落C.区域间长途贸易得到发展 D.南北经济趋于平衡47.据史料载,明代浙江海盐县的沈荡镇,“列廛(街市商铺)五六百家,五谷、丝布、竹木、油坊、贸店,大贾往往云集”;桐乡县的濮院镇,明万历中丝绸业兴起,至乾隆间,已是“万家烟火”的纱绸中心;炉头镇原为炉头村,在乾隆年间成为“以冶铁为业”“釜甑鼎鼐之制,大江南北皆仰赖矣”。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A.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B.商业的经营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C.江南工商业市镇兴盛 D.手工业的经济主导地位日趋凸显48.陈寅恪认为《桃花源记》反映了魏晋时期因战乱而举族避难、建立堡坞共同体的现实;唐长孺则认为《桃花源记》所记载的这些迁入山林的百姓,在当时主要是为了逃避沉重的赋役。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桃花源记》的文学价值远高于其史学价值B.《桃花源记》蕴含魏晋时期人口迁徙的信息C.堡坞共同体的主要功能是抵御游牧民族的入侵D.两晋政府对南迁的民众征派的赋役超过当地人49.《三国志.魏志,卫觊传》载:“(卫)觊书与荀彧(曹操手下政治家)日:关中膏腴之地,顷遭荒乱,人民流入荆州(两湖地区)者十余万家。"这一现象出现A.源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B.反映了小农经济的封闭性C.助推了经济格局的变化 D.标志着经济重心移至南方50.宋代法令规定,佃户欠租,地主不能私自强索,必须经由政府催交。并且“在法十月初一以后,正月三十日以前,皆知县受理田主词诉,取索佃户欠租之日”。由此可知宋代(
)A.佃农的权益得到法律保障 B.租佃关系不被政府所认可C.农民的社会处境有所改善 D.地主对农民剥削受到抑制51.清朝法律认为佃农“未贱其身”。乾隆时期,不少地主宣告解除与佃农的主仆身份,佃农可以自主就业。并且这个时期农民大多是自耕农,佃农有租佃别家土地的选择权,是相对成熟的主佃关系。这种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个体小农经济趋向解体 B.国家对百姓人身束缚的减弱C.土地所有权变更较频繁 D.农村雇佣劳动已经基本普及52.清朝定都北京后,仿明制实行漕运制度。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京奉铁路建成通车,以后京汉铁路、津浦铁路也相继通车。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清政府下令取消漕运。光绪三十年(1904年)漕运官署悉行裁撤,漕运制度遂告废止。这一变化(
)A.反映了东北农业的发展 B.始于太平天国运动兴起C.凸显了中央集权的弱化 D.适应了近代经济的发展53.大运河的开凿,沟通了江淮,地形所造成之南北阻碍被完全打通,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取得直接联系,于是文化传播,商贾贸迁,日趋便利,而运道所经由之都会,亦骤增重要而日趋繁荣,扬州其最著者也。据此可知A.交通设施建设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B.南方经济发展赶上并超过北方C.水域的连通解决了黄河泛滥问题 D.交通便利弥补了地域文化差异二、材料分析题5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魏晋至宋元时期北民的大量南迁,以及南方人口的自然增长,使该地成为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终致人满为患,于是出现了明初政府组织的移民潮。明太祖将江、浙、皖、精等地数十万人民移至人烟稀少、土地荒芜的黄淮间地区,又把山西和山东东部地区的人民移往河北、河南和山东西部等地。同时,在长城一线设置了9个边镇,设立卫所、移民屯边,规模达千万之多,这在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摘编自唐克周《中国古代移民问题初探》等材料二
清军入关,东北人口大减,土地荒芜。顺治初年清政府“招徕流民”垦荒以开发东北,颁布《辽东招民开垦例》以减免税等政策鼓励移民。为了维持满洲固有的风俗以及保护满洲旗人的生计,1668年康熙皇帝下令永远停止在辽东招民授官,东北地区进入了封禁期。清政府甚至企图通过“清边”之策来阻止流民出关,但效果不甚理想。1861年东北地区部分开禁后,特别是日俄战争爆发后,东北地区的移民急剧增加。清政府在吉林、黑龙江两省都设立了招垦局,统一管理移民事务,因此关内北方各省的贫苦农民更加“蜂攒蚁聚”,聚族而居。光绪时东北完全开禁,闯关东的中原流民如洪水般涌入,使东北人口激增到1000余万。——摘编自李艳男《清末民初东北关内移民与社会变迁浅析》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初移民潮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关内东北移民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参考答案:1.D【详解】井田制下,村社成员要随着份地的定期交换而变动住所,“三年一换土易居”意味着村社成员只是份地(私田)的临时使用者,没有所有权,私田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D项正确;井田制下无论公田、私田(土地)都不能买卖,A项错误;村社成员随着份田变动而更换居所,并不意味着要将全部收获物上缴国家,B项错误;村社成员耕种的份地并不固定,不是份地的主人,私田与传统的自耕农经济不同,不属于小农经济范畴,C项错误。2.C【详解】根据材料“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迹”“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等信息可知,这时期江西出土的成套的农具并非用于耕地,更多的是发挥礼器的作用,说明这时期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C项正确;材料只是体现了江西新干出土的青铜农具,没有体现青铜农具最早出现的地区,无法得出青铜农具最早出土于江西新干,A项错误;B项错在“精耕细作”,商代依然是粗放型的农业发展模式,精耕细作的农业出现在春秋战国以后,B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是在南宋时期,D项错误。3.A【详解】由材料数据可知,西汉末到东汉中期,长江以南的豫章、零陵等郡的人口成倍增长,而长江以北的代郡、太原、汝南等郡的人口却不同程度下降。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和长江以南地区经济发展加速有关,故A正确;东汉时期豪强大族势力逐渐增强,故B错误;材料数据无法说明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故C错误;个体农耕经济衰退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错误。4.A【详解】把福建的水稻推广到江浙一带甚至北方,同时广南和四川都种植小麦,这反映出宋代土地利用率的提高,A项正确;曹魏时已经有翻车,排除B项;仅从水稻种植的推广不能得出区域经济的均衡,区域经济不仅仅包含农业,排除C项;水稻种植推广会对饮食习惯的改变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不会根本改变,排除D项。故选A项。5.D【详解】分段筑堤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工期,这是管理优化的表现,D项正确;“已被根治”的说法过于夸张绝对,排除A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当时测绘技术世界领先,排除C项。故选D项。6.D【详解】根据材料“土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关于垦田、挑泥、种麦等往往有发给‘工本’和‘工银’的记载”“产品自用外,也有一部分投放市场”等信息可知,这时期农业产生领域有租佃、雇佣、面向市场等有多种生产经营方式,说明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D项正确;材料内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农村雇佣劳动,但无法得出雇佣劳动普及的结论,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多样,没有涉及地主剥削程度,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多样,没有强调地主收入来源,无法得出地主收入依赖家庭副业的结论,C项错误。
7.A【详解】根据材料“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的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除最高统治者外,奴隶社会中的任何奴隶主都没有土地所有权只有使用权,这反映了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A项正确;西周处于奴隶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尚未确立,排除B项;“有天子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说明诸侯贵族不能将土地据为己有,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井田制下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地权分离的现象,排除D项。故选A项。8.B【详解】铁犁牛耕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依据甲骨文和出土的铜犁不能充分说明商代已有牛耕,排除A;文献史料的真实性需要甄别和验证,排除C;商周时期的青铜农具较少,主要作礼器,贵族生活用品和军用品,排除D;材料将甲骨文中“犁”的形象与商代晚期出土的铜犁相互印证,推断商代可能已经有牛耕,可见,文献史料与考古发现相互佐证,故选B。9.B【详解】从材料中西汉末期到东汉中期的民户分布数量来看,南方地区的民户数量远高于北方地区,说明的是南北经济差距逐步缩小,B项正确;材料与中原地区经济发展迟滞的说法无关,排除A项;西汉末年汉王朝走向衰败,排除C项;个体农耕经济体系形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10.B【详解】根据材料“发给工本和工银”“他本人.....样样都参与”说明当时的田庄由雇工耕作,地主付给雇工的主要是货币工资,同时,地主还亲自管理田庄农业生产事宜,结合所学可知,在农业商品化发展的刺激下,明代中后期的农业经营方式出现了的新变化,B项正确;明代仍然是小农经济,生产关系并未发生本质变化,排除A项;材料信息未涉及“区域经济”的相关表述,排除C项;材料信息反映的是雇工现象,而非租佃经济,排除D项。故选B项。11.A【详解】材料信息是北宋中期,四川密布着大量采用新技术的私营盐井,井主雇佣大量的工匠,这说明四川地区的民营制盐业技术先进、生产关系进步,即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工匠“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侧面反映出工匠受到井主的压榨,体现不出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高,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的雇佣关系一直局限于个别地区和个别行业,一直没有普及,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说的是盐业的开采,没有涉及买卖,故D项错误。12.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清代的瓷器从广州出口,“广州等地有的瓷窑还聘请来自欧洲的画师,负责在瓷坯上绘制欧风图像”有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A项正确;明朝中叶以后,制瓷业等手工业领域,私营手工业已经超过官营手工业,且官营手工作坊的产品是不进入市场流通的,是为官府、皇室及军队服务的,排除B项;“颇受欢迎”的说法夸张,排除C项;清代仍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没有“明显削弱”,排除D项。故选A项。13.D【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瓷追求造型理智、严肃,明瓷追求情趣和装饰性,是因为受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生活需求影响,明代文化市场下移,即宋明文化承载者的阶层不同,D项正确;宋代瓷器更强调感性之美与“宋瓷中那种理智的、严肃的造型”等不符,排除A项;明代瓷器更专注理性之美与“明瓷姿态自然”“富有情趣和装饰性”不符,排除B项;宋明主流的学术思想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排除C项。故选D项。14.D【详解】明代官府所需物资由最初让官营手工业的工匠生产,到明朝中后期直接向匠户征银,(到市场购买),这种现象持续增多,反映出官营手工业地位遭到削弱,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用工方式”的变化,B项错误;政府用征收银两代替匠户生产产品,纳银代役为民营手工业发展提供了时间、劳动力和市场等条件,有利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反映出明代民营手工业发展逐渐超过了官营手工业,C项错误。故选D。15.C【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饮酒器“爵”是饮酒礼上尊卑关系的象征,被用来代表品位序列,是统治阶级身份地位的象征,是等级制度的一种体现。从西周到春秋,“五等爵”制渐趋成熟,反映了等级制度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冶炼技术,排除A项;材料与铸造工艺无关,排除B项;宗法体系强调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材料无法反映“宗法体系的崩溃”,排除D项。故选C项。16.B【详解】仅凭材料信息无法说明青花瓷“开始”进入西方世界的时间,故A排除;用于外销的青花瓷描绘了类似哥特式教堂的西洋宫苑建筑,这体现了适应西方市场需求的特点,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中西间的贸易形式,故C排除;材料主旨并不是反映中国瓷器浸染了西方人文思想,而是说明适应西方市场需求,故D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用于外销……描绘了类似哥特式教堂的西洋宫苑建筑”,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适应西方市场需求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17.B【详解】由“异国情调、自然风格、雄浑的气质”到“纹饰低调、比例均衡、形态流动、冷色系的单色色调,体现轮廓、釉色和纹饰完美整合,流露出一种孤芳的排外心理”结合所学可知唐代文化兼容并蓄而宋代则孤芳排外,体现了中国文化心态的变化,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不选,唐宋的政治改革都是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会影响瓷器风格的变化;C项与材料无关;D项不选,材料主要说的是唐宋瓷器色彩、风格等有明显不同,而未比较工艺的进步与否。18.D【详解】纳银代役、以银雇工是工匠人身依附关系松弛的体现,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不会到市场参与竞争,A项错误;材料与财政危机的解决无关,排除B项;白银并不是法定货币,排除C项。19.B【详解】题干描述的是鹦鹉洲商业繁盛景象,根据“南市在城外,沿江数万家,廛閈(街道里巷)甚盛”可知,当时的商业活动已经突破了政府在空间上的限制。根据“列肆如栉,酒垆楼栏尤壮丽”可知,当时南市的饮食服务设施较为完备,B正确;根据“午至鄂渚,泊鹦鹉洲前南市堤下。南市在城外”可以判断,南市是城市的外延,并未成为独立的商业都会。题干中“一日可尽”指的是外地来此贸易的货物能在一日之内售罄,而非指贸易活动的时间。根据以上分析可知,②④不符合题意,ACD排除。20.B【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指的是“市"突破了空间上的限制,“全天候的生活方式”指的是“市"突破了时间上的限制,故B正确;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属于“全天候的生活方式”,故A不符合材料主旨;两宋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但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错误;原有“市”的管理已经不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了,故D错误。21.C【详解】材料信息是,宋代官府强调重农抑商,而苏辙则强调舍农工商贾而为士、郑至道则强调士农工商皆本业。从中可以看出宋代社会阶层流动较为增强,故C正确;这一情况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A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国家的国策,故B错误;“四民社会地位相同”的说法错误,故D错误。22.D【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明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市镇普遍兴起,市镇经济对传统的社会意识、当地风俗产生冲击,形成了“好名喜夸”之风,D项正确;“颠覆”表述过于绝对,士大夫传统观念仍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排除A项;宋朝时期甚至更早以前就已有世俗化审美趣味,“初现”表述错误,排除B项;明清时期社会结构总体稳定,“解体”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23.D【详解】根据“添加插画的书籍大量刊行,出现了众多以绘画为主体的画本,甚至一些知名画家也受雇于坊刻”可得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书画为了适应商品经济发展而作出了调整,即应市场所需进行创作,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市民文化不是主流,排除B;阶级分化的说法从材料不能得出,排除C。24.D【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朝重新疏通大运河后,是南方的商品运到北方,北方的粮食运到南方,这说明大运河的重新疏通推动了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D项正确;经济重心在南宋时期就已经完成了南移,排除A项;明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松动,排除B项;材料内容并不能说明是大运河航运引发了“海禁”政策的出台,排除C项。故选D项。25.A【详解】根据材料“淮扬文风达到鼎盛”“商人与文人交相唱和,天下文人稍能言诗,辄思游食扬州”可知,淮扬地区经济发达,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社会风气,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八股取士,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重学风气,排除C项;材料体现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没有表明“财富增加助长奢侈之风”,排除D项。故选A项。26.B【详解】图中的动物是长颈鹿,而明朝君臣则认为这是传说中的麒麟,麒麟在传统中国被视为祥瑞之物,这说明明朝君臣在用传统文化解读朝贡贸易的贡品,故B项正确;图中属于古代绘画中的动物画,属于传统的绘画类型,故A项错误;明朝初年,东南沿海倭患严重,下令实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观念仍然是“天朝上国”的观念,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落实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考查,体现出高考考查“双基”的基本特点。“表明类”选择题的解题可转化为问题意识,如本题材料可转化为“为什么明朝君臣要把外国进献的长颈鹿当作‘麒麟’”?这一方面说明明朝君臣孤陋寡闻,另一方面说明“天朝上国”的心态,用中国文化解读外国贡品。27.D【详解】过去选择婚姻主要是攀门第为标准,宋代时期的标准以婚姻和前程作为标准,说明社会等级秩序出现了松动,故D项正确;材料说明等级关系的变化,并不能说明门阀政治开始衰败,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重视商人地位提高,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官员对于利益追逐的信息,故C项错误。28.A【详解】由材料中“汴京成为集政治、商贸、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商贸区设置为沿汴河片状分布”可得知城市职能与规划出现新形式,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城市职能以经济职能为主,排除B项;政府重农抑商政策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29.C【详解】据材料可知,市镇经济的勃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推动通俗文化的发展,反映了不同阶层对世俗文化的需求,故选C项;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B项表述太绝对,错误;明代中期,程朱理学仍占据主导地位,D项不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排除。【点睛】30.B【详解】根据材料,明代中叶社会对商业的认可度提升,商人地位也有所提高,故随着商品经济的展,社会风尚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因此B项正确。明朝君主专制不断强化,A项错误。市民阶层明朝之前就有了,故排除C项。理学强调重义轻利,与材料主旨无关,故D项错误。31.D【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朝重新疏通大运河后,是南方的商品运到北方,北方的粮食运到南方,这说明大运河的重新疏通推动了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D项正确;经济重心在南宋时期就已经完成了南移,排除A项;明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松动,排除B项;材料内容并不能说明是大运河航运引发了“海禁”政策的出台,排除C项。故选D项。32.D【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山东是江南的原料产地和棉布市场。这主要是由于江南是经济中心所在,工商业发达,大量原料运到此地进行加工生产,因此体现的是地区经济的差异,D项正确;大运河是其共同的交通方式,交通方式没有变革或差异,排除A项;明朝土地税收制度有一定调整,但对此影响不大,排除B项;货币制度的变化对该现象不起主导作用,排除C项。33.D【详解】元朝时开凿了会通河和通惠河,改变隋唐时期迂回曲折的航线,大大缩短杭州到大都的航程。元朝还创造性地开通了海上长途航线,将南方的粮食直接运抵大都,可见采取什么样的运输政策要受到地理的影响,故选D;材料显示水运,不能说运输体系更加完备,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跨区域长途贩运,B错误;材料不能显示北方成为经济中心,C错误。34.B【详解】明代铸币量大幅下降,海外也没有发现明代瓷器,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种变化应该与明代实行“海禁”,限制对外贸易有关,故选B项;明代商品经济也较为发达,但海外贸易不如宋代繁荣,排除A项;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主要是政府经济政策的影响,不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衰落,排除D项。故选B。35.A【详解】根据“独于田租不敢增益”结合所学知识,可见汉代统治者视农业为国本,不敢增加田租是为了避免动摇国本,A项正确;汉武帝敛财不仅为了战事,还有满足巡幸和奢侈挥霍的原因,排除B项;汉武帝推行的各种政令,其本质的目的不是“藏富于民”,而是要充盈国库,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汉武帝的措施“解决了”财政危机,排除D项。故选A项。36.C【详解】材料“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表明当时宋朝地方官员比较重视耕织,阻碍了商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政府对茶利垄断,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农副产品和货币的使用情况,故B项排除;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对农民不种粮食的呵斥,没有体现出商人地位的变化,也没有与以往进行比较,故D项排除。37.A【详解】唐朝赋税以实物赋税和货币赋税为主,南宋时期,则以货币赋税为主,这种表面赋税形式的变化,则反映了货币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而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媒介,故本题选A。材料没有涉及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曲解了题干原意,排除B。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实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故C项错误,与史实不符合。D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考点定位】古代商业的发展38.A【详解】据材料“汉武帝时期,全国设立了数十处盐官和铁官,任命懂经营、会管理的大盐铁商孔仅和东郭成阳为高官”、“除故盐铁家富者为吏”,致使“吏道益杂,不选,而多贾人矣”等信息可知,汉武帝时期,任命懂经营、会管理的大盐铁商孔仅和东郭成阳为高官,督促实行盐铁官办,任命那些懂得盐铁经营的富商为吏,造成了局部官商合流和腐败,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重农,但盐铁官营是抑商的表现,B说法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土地政策,C说法与材料无关;据材料“汉武帝时期,全国设立了数十处盐官和铁官,任命懂经营、会管理的大盐铁商孔仅和东郭成阳为高官”可知,材料没有推动民间商业的发展,D错误。39.C【详解】根据材料“实物赋税转为货币形式的财政收入,”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的后半部分体现的是将税粮折成银两征收,无法体现解决了官员的俸禄需求,排除A项;开启了赋役征银的历史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减轻了百姓的赋役负担,排除D项。故选C项。40.C【详解】本题考查东汉至三国时期的南北农业,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据材料信息可知,在东汉至三国时期,铁农具在江南地区得到推广,这说明南方农业技术水平得到提升,C项正确;“江南精耕细作农业的确立”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仅反映了东汉至三国时期南方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没有体现出南北经济发展差距的缩小,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犁牛耕技术的成熟是以隋唐时期曲辕犁的问世为标志的,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41.D【详解】根据材料“二麦俱秋斗百钱,田家唤作小丰年。饼炉饭甑无饥色,接到西风熟稻天。”并结合所学可知南宋时期稻麦二熟制得到推广,这反映了当时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D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A项;南宋时期传统经济结构的突破主要体现在一些地区出现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材料中并无体现,排除B项;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42.B【详解】根据材料“南朝宋人”、“受直归家,于里中买籴”,可得出郭原平向同村人购买粮食,当地农村存在买卖粮食市场行为。根据材料“商旅断行,村里比屋饥饿”,可得出当地村民与市场的联系紧密。B项正确;雇佣劳动关系为特征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中后期,排除A项;小农经济解体的时间是鸦片战争后,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当地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43.D【详解】根据“琼州……有夷人(黎族)……以木棉为毯。雷州……又有木棉树。”“(黎人)女子自少小惟缉吉贝(梵语中对棉花的称呼)为生”可得出黎族人民在棉纺织业方面有较好的发展,能够直接反映出他们对棉纺织业的贡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股份代持与代管合同协议2篇
- 二零二五年度水利工程监测与施工测量服务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版新能源设备搬运安装合同细则3篇
- 2025年度航空航天器发动机安装与测试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绿色交通设施招标投标合同6篇
- 展会参展资格合同(2篇)
- 二零二五版水利工程钢筋加工与分包合同规范范本3篇
- 二零二五版室内外景观装饰一体化合同3篇
- 2025年度文化演出活动承办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单位职工食堂员工健康体检承包合同2篇
- 中建集团面试自我介绍
- 《工业园区节水管理规范》
- 警校生职业生涯规划
- 意识障碍患者的护理诊断及措施
- 2024版《53天天练单元归类复习》3年级语文下册(统编RJ)附参考答案
- 2025企业年会盛典
- 215kWh工商业液冷储能电池一体柜用户手册
- 场地平整施工组织设计-(3)模板
- 交通设施设备供货及技术支持方案
- 美容美发店火灾应急预案
- 餐车移动食材配送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