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附答案解析)_第1页
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附答案解析)_第2页
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附答案解析)_第3页
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附答案解析)_第4页
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文学类文本阅读(附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现代文阅读专练:文学类文本阅读

(附答案解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云致秋行状

汪曾祺

我认识致秋时,他差不多已经死过一次。肺病。很严重了。医院通知了剧团,

剧团的办公室主任上他家给他送了一百块钱。云致秋明白啦:这是让我想叫点什

么吃点什么呀!——吃!涮牛肉,一天涮二斤。致秋把一百块钱牛肉涮完了,上

医院一检查,你猜怎么着:好啦!大夫直纳闷:这是怎么回事呢?致秋说:“我

的火炉子好!”他说的“火炉子”指的是消化器官。当然他的病也不完全是涮牛

肉涮好了的,组织上还让他上小汤山疗养了一阵。致秋说:“还是共产党好啊!

要不,就凭我,一个唱戏的,上小汤山,疗养——姥姥!”

肺病是好了,但是肺活量小了。上一趟四楼,到了二楼,他总得停下来,摆

摆手,意思是告诉和他一起走的人先走,他缓一缓,一会就来。就是这样,他还

照样到楼梓庄参加劳动,上井冈山去体验生活,什么也没有落下。

致秋一辈子走南闯北,跑了不少码头,搭过不少班;他还是北京解放后戏曲

界第一批入党的党员。解放,对于云致秋,真正是一次解放,他的翻身感是很强

烈的。唱戏的不再是“唱戏低”了,不是下九流了。他一辈子傍角儿。他和挑班

的角儿关系处得不错,但他毕竟是个唱二旦的,不能和角儿平起平坐。“是龙有

性”,角儿都有角儿的脾气。角儿今天脸色不好,全班都像顶着个雷。入了党,

致秋觉得精神上长了一块,打心眼儿里痛快。“从今往后,我不再傍角儿!我傍

领导!傍组织!”

致秋后来当了一任排练科长。排练科是剧团最敏感的部门。一个演员接连排

出几出戏,观众认可了,噌噌噌,就许能红了。几年不演戏,本来有两下子的,

就许窝了回去。给谁排啦,不给谁排啦;派谁什么角色啦,讨俏不讨俏,费力不

费力,广告上登不登……剧团到处喊喊喳喳,交头接耳,咬牙跺脚,两眼发直,

整天就是这些事儿。排练科长,官不大,权不小。权这个东西是个古怪东西,人

手里有它,就要变人性。说话调门儿也高啦,用的字眼儿也不同啦,神气也变啦。

因此,两任排练科长,没有不招恨的。

云致秋当了两年排练科长,风平浪静。他排出来的戏码,定下的“人位”(戏

班把分派角色叫做“定人位”),一碗水端平,谁也挑不出什么来。有人给他家

装了一条好烟,提了两瓶酒,几斤苹果,致秋一概婉词拒绝:“哥们!咱们不过

这个!我要不想抽您那条大中华,喝您那两瓶西凤,我是孙子!可我现在在这个

位置上,不能让人戳我的脊梁骨。您拿回去!”

那时候名演员哪有工夫教戏呀?他们大都有一个没有嗓子可是戏很熟的大

徒弟当助教。外地的青年演员来了,在北京住个把月,跟着大师哥学一两出本门

的戏,由名演员的琴师说说唱腔,临了,走给老师看看,老师略加指点,说是“不

错!”这就高高兴兴地回去,在海报上印上“XXX老师亲授”字样,顿时身价十

倍,提级加薪。

致秋爱教戏,教戏有瘾,也会教。有的在北京、天津、南京已经颇有名气的

演员,有时还特意来找致秋请教。不管哪一出,他都能说出个幺二三,官中大路

是怎样的,梅在哪里改了改,程在哪里走的是什么,简明扼要,如数家珍。单是

《长坂坡》的“抓帔”,我就见他给不下七八个演员说过。只要高盛麟来北京演

出《长坂坡》,给盛麟配戏的旦痢都得来找致秋。他教戏还是有教无类,什么人

都给说。连在党委会工作的小梁,他都愣给她说了一出《玉堂春》,一出《思凡》。

有一个演员嗓音缺乏弹性,唱不出“擞音”,声音老是直的,他恨不得钻进她的

嗓子,提喽着她的声带让它颤动。好不容易,有一天,这个演员有了一点“擞”,

云致秋大叫了一声:“我的妈呀,你总算找着了!”致秋一天三班,轮番给几位

接班人说戏,每说一个“工时”,得喝一壶开水。他教学生不收礼,不受学生一

杯茶。剧团有这么一个不成文的规矩,老师来教戏,学生得给预备一包好茶叶。

先生把保温杯拿出来,学生立刻把茶叶折在里面,给沥上,闷着。有的老师就有

一个杯子由学生保存,老师来到,茶已沏好。致秋从不如此,他从来都是自己带

着一个“瓶杯”——玻璃水果罐头改制的,里面装好了茶叶。他倒有几个很好看

的杯套,是女生用玻璃丝编了送他的。

“致秋教戏有瘾。他也会教,说得都是地方,能说到点子上。——他会得多,

见得也多。”他的老伴忽然死了,死于急性心肌梗死。老伴火化了,他也就被送

进了医院。我因事到南方去转了一圈,回来时,听小梁说:“云致秋死了。”

“什么病?”

“他的病多了!前一阵他觉得身体好了些,想到戏校上班。别人劝他再休息

休息。他弄了一架录音机,对着录音机说戏,想拿到戏校给学生先听着。接连说

了五天,第六天,不行了。”

团里给致秋开了追悼会。论演员,不过是二路;论职务,只是办公室副主任

和戏校教员。一个小礼堂,稀稀落落地站了不满半堂人。戏曲界的名人,致秋的

“生前好友”、甚至他教过的学生,很多都没有来。来的都是剧团的一些老熟人。

我坐在回去的汽车里,听见一个演员说了一句什么笑话,车里一半人都笑了起来。

不禁想起陶渊明的《拟挽歌辞》:“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

人亦已歌。”

致秋死后,偶尔还有人谈起他:“致秋人不错。”

一个人死了,还会有人想起他,就算不错。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剧团给云致秋送钱和组织他去疗养,体现了新社会对普通戏曲演员的关

心重视,这也为下文云致秋“傍”的对象变化做了铺垫。

B.云致秋身份普通,他死后参加追悼会的大多为“老熟人”,心态也比较

放松,说明大家记得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世相人情。

C.文中的“我”既是文章的叙述者,又是云致秋平凡一生的见证者,这一

特殊的叙事视角使云致秋的“行状”看起来更真实可信。

D.文章语言口语化、地方化,画面感很强,“他恨不得钻进她的嗓子,提

喽着她的声带让它颤动”一句,生动形象,让人忍俊不禁。

8.“行状”是叙述死者生平事迹的文章。请结合原文对云致秋这一人物作

简要分析。

9.有评论家认为,“汪曾祺的小说有明显的的散文化倾向”,请结合本文

对此加以分析。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又是云致秋

平凡一生的见证者”错误。文章开头点明“我认识致秋时,他差不多已经死过一

次”,说明作者并非云致秋一生的见证者。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乐观豁达。结合“肺病是好了,但是肺活量小了。上一趟四楼,到了二楼,

他总得停下来,摆摆手,意思是告诉和他一起走人先走,他缓一缓,一会就来。

就是这样,他还照样到楼梓庄参加劳动,上井冈山去体验生活,什么也没有落下”

可知,身患重病却依然热爱生活、努力工作,与人交流幽默风趣。

知恩图报。结合“云致秋当了两年排练科长,风平浪静。他排出来的戏码,

定下的‘人位'(戏班把分派角色叫做'定人位'),一碗水端平,谁也挑不出

什么来。有人给他家装了一条好烟,提了两瓶酒,几斤苹果,致秋一概婉词拒绝:

‘哥们!咱们不过这个!我要不想抽您那条大中华,喝您那两瓶西凤,我是孙子!

可我现在在这个位置上,不能让人戳我的脊梁骨。您拿回去!’”可知,尽管职

务不高、身份普通,但他以勤奋敬业回报党和国家的恩情。

乐教善教。结合"致秋爱教戏,教戏有瘾,也会教。有的在北京、天津、南

京已经颇有名气的演员,有时还特意来找致秋请教。不管哪一出,他都能说出个

幺二三,官中大路是怎样的,梅在哪里改了改,程在哪里走的是什么,简明扼要,

如数家珍”可知,在行内影响很大,不管哪一出戏,他教起来简明扼要,如数家

珍。

正直善良。结合“有人给他家装了一条好烟,提了两瓶酒,几斤苹果,致秋

一概婉词拒绝:'哥们!咱们不过这个!我要不想抽您那条大中华,喝您那两瓶

西凤,我是孙子!可我现在在这个位置上,不能让人戳我的脊梁骨。您拿回去'"

可知,当排练科长不收演员的礼品;结合“他教学生不收礼,不受学生一杯茶。

剧团有这么一个不成文的规矩,老师来教戏,学生得给预备一包好茶叶。先生把

保温杯拿出来,学生立刻把茶叶折在里面,给沏上,闷着。有的老师就有一个杯

子由学生保存,老师来到,茶已沏好。致秋从不如此,他从来都是自己带着一个

‘瓶杯'——玻璃水果罐头改制的,里面装好了茶叶”可知,教学生不受学生一

杯茶。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文章先写致秋得肺病好了后继续参加工作,然后写他担任排练科长,勤奋敬

业,不收演员的礼品,再写他爱教戏,教戏有瘾。文章较少矛盾冲突,不重情节,

叙述自然随意,描写了普通人云致秋的的常态人生;

结合“致秋后来当了一任排练科长。排练科是剧团最敏感的部门。一个演员

接连排出几出戏,观众认可了,噌噌噌,就许能红了。几年不演戏,本来有两下

子的,就许窝了回去。给谁排啦,不给谁排啦;派谁什么角色啦,讨俏不讨俏,

费力不费力,广告上登不登……剧团到处喊喊喳喳,交头接耳,咬牙跺脚,两眼

发直,整天就是这些事儿”可知,叙述了排练科的日常工作;结合“致秋爱教戏,

教戏有瘾,也会教。有的在北京、天津、南京已经颇有名气的演员,有时还特意

来找致秋请教。不管哪一出,他都能说出个幺二三,官中大路是怎样的,梅在哪

里改了改,程在哪里走的是什么,简明扼要,如数家珍”可知,教别人戏曲。文

章展现出一幅当时戏曲行业的工作生活画卷,京味风俗色彩浓厚;

结合“他恨不得钻进她的嗓子,提喽着她的声带让它颤动”可知,语言口语

化、地方化,生动形象,画面感很强;结合“哥们!咱们不过这个!我要不想抽

您那条大中华,喝您那两瓶西凤,我是孙子!可我现在在这个位置上,不能让人

戳我的脊梁骨。您拿回去”可知,文章语言朴实自然而又富于变化,独具韵味,

意蕴深远,启人深思。

【答案】

7.C

8.①乐观豁达。身患重病却依然热爱生活、努力工作,与人交流幽默风趣。

②知恩图报。尽管职务不高、身份普通,但他以勤奋敬业回报党和国家的恩

情。

③乐教善教。在行内影响很大,不管哪一出戏,他教起来简明扼要,如数家

珍。

④正直善良。当排练科长不收演员的礼品,教学生不受学生一杯茶。

9.①文章较少矛盾冲突,不重情节,叙述自然随意,描写了普通人云致秋

的的常态人生;

②文章展现出一幅当时戏曲行业的工作生活画卷,京味风俗色彩浓厚;

③文章语言朴实自然而又富于变化,独具韵味,意蕴深远,启人深思。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去博物院看望鲁迅

钱红莉

去看安徽省博物院与北京鲁迅博物馆联合举办的一个展览,名为“鲁迅的艺

术世界”。

展览布置成左右展厅。左边陈列碑拓、尺犊,有《原板初印芥子园画谱》《秦

泰山刻石》《石涛山水精品》等书籍;右边横贯书画、杂志。展品不多,选了《曹

全碑》拓片、陈师曾的几幅书画小品,另有几首赠予日本发人的古体诗,以及一

批德国的版画、四五帧浮世绘等。

其中三封书简,分别给郑振铎、胡适、许广平。给许广平的信,写在当时北

平琉J离厂常见的印花笺上,浏览几行,大约是厦门时期的通信了。与这封情书摆

在一起的,是一篇序,为萧红的小说《生死场》所作,蝇头小楷,末尾几段,有

几处涂改痕迹,甚或整一句,仔仔细细框掉,再添许多密密麻麻的斜杠子。这篇

序言,整整三页,真挚,殷切,温厚,慈悲,是一位声誉日隆的长者对文坛新人

的提携。那一两年里,鲁迅在日记里时有记录,带海婴携广平访萧军夫妇,不见。

有时,碰见新电影上档,也会主动邀请这两位年轻人,还请他们去饭店吃饭,余

外,要被借30元,甚至,萧军临走时大咧咧地提要求:可不可以再给几块零钱

搭车。年轻人可真是不见外,借了大钱,再借硬币。他将口袋里所有的零钱摸出,

递过去。

一直以为,早已理解了他的深刻、悲悯,实则不然。直至看见被他收藏着的

德国版画家珂勒惠支的几幅版画,到底知悉,这位有着杜甫一样人格与心性的人,

一直沉浸于“哀苍生”的境地。历史的长河里,杜甫倒映着一代代知识分子的精

神面目,到了近代,鲁迅接替了杜甫,竖起一面镜子,映照出知识分子的人格与

心性。

他在日记里,有一段时期频繁提及“珂勒惠支”这个名字。此刻,得见这位

德国女版画家的一批版画,为之深深震撼。一幅为《饿》,一群无辜的孩子睁着

大眼睛,高高举起空碗,他们在向谁哀告呢?伫立画前,久久不能移步。另一幅

为《贫苦》,色调更加幽暗,一个瘦得皮包骨的婴孩躺在床上奄奄一息,他的母

亲双手抱头,孤苦地守在床边。

历唐宋元明清,一直到民国,中国底层人的疾苦也一刻都未曾走远。

对于底层人宿命的摹写,没有比这两幅版画更触目惊心的。终于理解鲁迅何

以如此推崇珂勒惠支。他自费编辑出版了珂勒惠支版画选集,连广告词皆自拟:

“书印无多,欲购从速!”展出的这张宣传告示上,拓印的正是珂勒惠支的那幅

《饿》。

展厅一角,备有若干明信片、签字笔、图钉,以及一块小黑板。

小黑板上贴满明信片,那些歪歪扭扭粗细不均的笔迹,想必出自孩子之手。

有人写:“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

是枣树。”

有人引用臧克家的诗:“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人写:“鲁迅爷爷,你抽烟太凶了。”

我也抽一张出来,写:“竦听荒鸡偏阕寂,起看星斗正阑干。”

这是他作于某个秋夜的一首七律中的一句,可能是失眠了,五更时,听见几

声鸡鸣。鸡叫声衬得秋夜更加阕寂,就爬起来披上衣服,站在窗边看天上的星星,

所谓“起看星斗正阑干”,表达着一种精神上的孤独。

鲁迅的人格魅力,总是一点点凸显出来,冰泉一样,慢慢汇成海洋;也是星

光,渐成星云,辉映整个夜空。20世纪30年代,胡适在做什么?他怀着良好的

愿望要进行社会改良。梁实秋在做什么?他在重庆写着《雅舍小品》。林语堂在

做什么?他正为出国积极做着准备。鲁迅,则壮怀激烈,誓将铁屋子砸破。但,

他深知,彻底掀翻这几千年封建主义下的铁屋子,何尝容易?

因为洞悉,所以悲观。

他是最彻底的,又是最绝望的。

我每次读《野草》,总要被一种令人窒息的意绪困扰——这一篇篇短章背后

的鲁迅,何等苦闷?不止于自剖,到最后,总是无路可走。

可是,他一直坚持下来了,倾心于启蒙,寄希望于青年——“其实地上本没

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在展厅,我们借助零星藏品,一点点给孩子讲解不同时期的鲁迅,企望小人

儿可以走进人格伟大者的精神世界,哪怕轻轻为他掀开一小道缝隙,让星月之光

透过来。

孩子可以进入鲁迅的世界吗?即使是成人,怕也难以真正走进。唯有中年以

后,才会一点点懂得他的好,他的唯一,他的不可多得。

(有删改)

文本二:

问题是,通过什么途径,才能真正“回到鲁迅”,即抓住鲁迅之为鲁迅的特

殊性,最大限度她接近鲁迅本体?

我最后找到的,是所谓“典型现象”研究。这也是受鲁迅的启发:他就是用

“酒、药、女、佛”来概括、描述六朝文学的。于是,就有了这样的设计:“每

一个独创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总是有自己惯用的,几乎已经成为不自觉的心理

习惯的,反复出现的观念、意象;正是在这些观念、意象里凝聚着作家对于生活

独特的观察、感受与认识,表现着作家独特的精神世界与艺术世界,从而构成了

我们要紧紧抓住的最能体现作家艺术个性本质的‘典型现象'。而作家作为语言

艺术家,他的独特观念、意象都是通过独特的语言表现出来的。由此,从作家在

作品中惯用的、反复出现或有独特意味的词语入手,找出作家独特的单位意象、

单位观念,进行深入的、多层次的开掘,以达到对作家与古今中外广大世界息息

相通的独特精神世界与艺术世界的具体把握”。

(摘编自钱理群《我为何、如何研究鲁迅——2017年5月29日在北京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鲁迅与当代中国”学术论坛上的讲话》)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标题“去博物院看望鲁迅”既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也通过看似不合逻

辑的表达,传达出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深切情意。

B.文中详细介绍德国女版画家珂勒惠支的版画,既表现了鲁迅先生“哀苍

生”的情怀,也巧妙体现了鲁迅先生的国际视野。

C.“让星月之光透过来”一句,既照应“也是星光”之喻,赞颂了鲁迅人格;

也以“透”字隐含了对人们不读鲁迅作品的忧虑。

D.本文分三节结构全文的形式,与文章多视角、多层面表现的鲁迅精神世界

的写作内容相得益彰,颇能体现散文的写作特色。

7.关于文本一第二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猜想有的明信片留言出自小孩子之手,巧妙写出鲁迅的影响力。

B.作者列举引自鲁迅作品的留言,意在表明阅读才能纪念鲁迅的观点。

C.第二节宕开一笔写参观者,既避免行文单调,也丰富了叙事的内容。

D.作者留言时引发的想象,是对鲁迅诗作的解说和对鲁迅形象的刻画。

8.文本一第一节以转述鲁迅日记内容的形式叙写鲁迅与萧军、萧红的交往,

这样处理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9.请根据文本二的论述,结合文本一和鲁迅作品《故乡》的相关内容,简要

分析“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是如何表现鲁迅的

“独特精神世界与艺术世界”的。

【解析】

6.C."也以'透'字隐含了对人们不读鲁迅作品的忧虑”错误,结合“在

展厅,我们借助零星藏品,一点点给孩子讲解不同时期的鲁迅,企望小人儿可以

走进人格伟大者的精神世界,哪怕轻轻为他掀开一小道缝隙,让星月之光透过

来”可知,这里谈的是对孩子的启蒙。

7.B.“意在表明阅读才能纪念鲁迅的观点”错误,无中生有。

8.①结合“那一两年里,鲁迅在日记里时有记录,带海婴携广平访萧军夫

妇……”可知,转述鲁迅日记内容,增加了叙述的真实性,更能真切地表现鲁迅

关心青年、奖掖后学的人格精神。

②结合“有时,碰见新电影上档,也会主动邀请这两位年轻人,还请他们去

饭店吃饭……”可知,采用转述的形式,能以较少的文字就写清楚三人的多次交

往,使行文更简洁。

③结合“余外,要被借30元,甚至,箫军临走时大咧咧地提要求:可不可

以再给几块零钱搭车。年轻人可真是不见外,借了大钱,再借硬币。他将口袋里

所有的零钱摸出,递过去”可知,采用转述日记的形式,能丰富文章的叙述方式,

使行文更灵活多样。

9.①结合''可是,他一直坚持下来了,倾心于启蒙,寄希望于青年”可知,

这句话以“地上”“路”“走的人”等具有独特意味的词语,表达了勇敢追求新

生活、寄希望于青年的深意,体现了鲁迅先生清醒自省、不屈不弃的独特精神追

求。

②结合“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可知,这句话以

“路”喻指希望,以“走”表达坚持和努力的意思,既生动形象,又言简意丰,

体现了鲁迅作品语言融生活、哲理于一体的独特艺术魅力。

【答案】

6.C

7.B

8.①转述鲁迅日记内容,增加了叙述的真实性,更能真切地表现鲁迅关心青

年、奖掖后学的人格精神。

②采用转述的形式,能以较少的文字就写清楚三人的多次交往,使行文更简

洁。

③采用转述日记的形式,能丰富文章的叙述方式,使行文更灵活多样。

9.①这句话以“地上”“路”“走的人”等具有独特意味的词语,表达了勇

敢追求新生活、寄希望于青年的深意,体现了鲁迅先生清醒自省、不屈不弃的独

特精神追求。

②这句话以“路”喻指希望,以“走”表达坚持和努力的意思,既生动形象,

又言简意丰,体现了鲁迅作品语言融生活、哲理于一体的独特艺术魅力。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无法完成的画像

刘建东

1944年春末,这一年我十五岁,师傅杨宝丰大约四十岁,是城里唯一的炭

精画画师,专门给人画像。三年前,他来到城里,在南关开了家画像馆,给活着

的人画,也为故去的人画。师傅保持着一个传统,画遗像一定得到死者的家里去

画。

女孩被她的舅妈领进来,中年妇女粗声说:“我外甥女,小卿,快十岁了。

我这小姑子三年前不见了,慢慢地,我们也就不抱希望了,就当小姑子死了,所

以才请您来给画一张像。”

“我需要她的照片。”

舅妈最终找到一张泛黄的照片,递给我师傅。师傅盯着照片,似是在认真辨

认照片中的人,半天没有说话。

我看到的那张旧照片,在时间无情的作用下,有些暗淡模糊。我很奇怪,以

往,师傅对照片质量很挑剔。而这一次,他是在勉为其难,在冒险。

一切准备停当,师傅开始作画。每一次,都是从眼睛画起,这是老规矩。师

傅告诉我,眼睛是一幅肖像画的魂魄,只要魂魄活了,这幅画就成功了一大半。

而这一天,面对草稿,他犹豫了片刻,然后,用小楷毛笔沾上炭精粉,笔落在了

鼻子上。

直到第四天傍晚,漫长的作画过程还未能结束。只留下一只眼睛,他再也画

不动了。那一小块空白,像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洞,特别突兀刺眼。我看到,师傅

的右手手背上已经布满了密密的汗珠。从来没有,从来没有过,这么难熬的作画

过程。

第五天一早,我掀开宣纸,惊得大叫一声:“哎呀!”宣纸下面是空荡荡的

桌面,桌上桌下,都找了个遍,也未见踪影。

舅妈把小卿从院子外领进来。师傅和蔼地拍拍她的头,问:“你见过那张画

像没?”整晚,只有她一个人在家里。

小卿摇摇头,又摇摇头。

师傅挥了挥手,然后坐在椅子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

重画的过程是一场灾难。他甚至茶饭不思,每天傍晚回店的路上,走得比平

日里要慢许多,偶尔有辆自行车响着铃铛疾驰而过,都把他惊得歇息几分钟才继

续前行。

又过了五天,小卿母亲年轻时的画像,即将大功告成。除了要修正一下头发

等细微处,连最后的那只眼睛都已经画好了。那一刻,师傅四肢摊开,瘫坐在椅

子上,面色苍白,汗湿衣袖,头发打着给垂在颜头上。小卿看到画像,突然间趴

在桌子上,放声痛哭。

为了保护画像,我背着画夹回到了店里。画夹被我放在柜台上。不知睡了多

久,我突然醒来,暗夜中恍若传来细碎的声音。我蹑手蹑脚地摸向柜台,柜台上

的画夹已经不见了。店门虚掩着,我轻轻推开它,借着淡淡的月光,我发现浓浓

的夜色中隐约有个人,正静静地站在那里。

那人终于有了动静,他打着了火,在烧什么东西。他点了几次才点着。燃烧

的面积越来越大,被火映照的地方也扩展得越来越大。视线顺着火光向上移动,

我一屁股坐到了地上,那个人竟是师傅。

师傅彻底放弃了为小卿母亲画像。

一年之后的某一天,我在店里等着师傅,等了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

没有等到他。师傅再也没有出现。我央求父亲,替我盘下了那家小店。我继续着

师傅未完成的事业,渐渐地成了城里一个有名的炭精画画师。我想一边画像,一

边等待师傅回来,就像小卿等待她的母亲一样。我相信有一天,师傅会突然出现

在我的面前,他一定会为我的炭精画而骄傲。

1951年的一天,我的画店里走进来一个年轻的姑娘。“我是小卿。”她说,

“我想请你画一张肖像。”

我急忙热情、手忙脚乱地请她坐下来,小心地问她:“找到你娘了吗?”

小卿努力克制着悲伤,对我说:“邯郸解放后,有一天,舅舅突然拉着我到

烈士纪念堂。我们站在一张照片前,是一张合影。合影上是两个年轻的男人和两

个年轻的女人。我越看,其中一个年轻女人越像我娘。我确信,她就是我娘。我

蹲在那里失声痛哭。一个陌生的女人走到我身边,问我为啥哭泣。我指着照片说,

那是我娘。她把我揽在怀里,也是放声大哭。她告诉我说,她是照片中的另一个

女人,他们四个是曾经的战友。她让我叫她黄姨,又指着我娘左边的那个年轻男

子,说是我爹。”

我跟着小卿来到烈士纪念堂,看到了那张照片。我紧紧盯着照片右首的那个

男人,有点怀疑自己的眼睛,使劲揉了揉,指着照片惊呼道:“小卿,你看,那

个人,那人是我师傅。”

黄姨领着我和小卿来到一个烈士墓前,告诉我说,这就是我师傅,这里面埋

着他的一顶帽子。黄姨说,他曾经化名杨宝丰,在城里工作过几年,他在南关开

了一家画像馆,专门给人画像。我这才知道,师傅叫宋成德。

我潸然泪下。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1944年”“三年前”“1951年”这几处时间词,不仅暗示着故事发生

的时代背景,还对人物间的关系起到了联接作用。

B.“小卿看到画像,突然间趴在桌子上,放声痛哭”,既表现出画像的逼

真,也写出了小卿对母亲离世的说法难以接受。

C.小说中有两个故事:一是“我”讲述的画像师傅的故事,一是“我”等

待师傅的故事。这与鲁迅《祝福》的叙述手法相似。

D.小说以隐曲委婉的笔致制造悬念,最终揭开了画像主人和画师的革命者

身份,实现了艺术技法与革命故事的完美融合。

8.在“我”讲述师傅为小卿母亲画像的故事中,师傅的失常表现贯穿其中。

请结合小说的结尾,分析师傅这种失常表现的由来。

9.本文的作者曾说:“在有限的故事之内,要写出的是无限的故事和无限

的空间。”本小说正是只写了有限的故事。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情节安排及其

效果。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C.“小说中有两个故事:一是'我'讲述的画像师傅的故事,一是'我'等

待师傅的故事”错误。“我”是故事的讲述者,小说从“我”的角度去观察揣摩

人物,抒发情感,没有讲述‘我'等待师傅的故事。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概括要点的能力。

由“她让我叫她黄姨,又指着我娘左边的那个年轻男子,说是我爹”“黄姨

领着我和小卿来到一个烈士墓前,告诉我说,这就是我师傅,这里面埋着他的一

顶帽子。黄姨说,他曾经化名杨宝丰,在城里工作过几年,他在南关开了一家画

像馆,专门给人画像。我这才知道,师傅叫宋咸德”可知,作为地下工作者的师

傅,要忍住悲痛为失踪的战友(或妻子)画像,生死诀别的伤痛让师傅的行为失

常;面对拿着母亲照片的女儿小卿,师傅既不能相认又不能说出自己身份,隐忍

的巨痛让师傅的行为失常;由“师傅杨宝丰大约四十岁,是城里唯一的炭精画画

师,专门给人画像……给活着的人画,也为故去的人画”“直到第四天傍晚,漫

长的作画过程还未能结束。只留下一只眼睛,他再也画不动了。那一小块空白,

像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洞,特别突兀刺眼。我看到,师傅的右手手背上已经布满了

密密的汗珠。从来没有,从来没有过,这么难熬的作画过程”“又过了五天,小

卿母亲年轻时的画像,即将大功告成。除了要修正一下头发等细微处,连最后的

那只眼睛都已经画好了。那一刻,师傅四肢摊开,瘫坐在椅子上,面色苍白,汗

湿衣袖,头发打着缗垂在额头上”可知,这幅画像,第一次用了“四天三夜”,

第二次用的时间不仅更长,而且还累到了精疲力竭的程度,是因为画画的过程,

是追忆革命事迹和缅怀战友(或妻子)的过程,无尽思念的精神折磨让师傅的行

为失常。由“为了保护画,我背着画夹回到了店里。画夹被我放在柜台上”“那

人终于有了动静,他打着了火,在烧什么东西。他点了几次才点着。燃烧的面积

越来越大,被火映照的地方也扩展得越来越大。视线顺着火光向上移动,我一屁

股坐到了地上——那个人竟是师傅”可知,在画像好不容易完成后,他竟然在暗

中毁掉了凝结自己数日心血的画像。小说的结尾解释了师傅行为失常的原因:他

是地下工作者,担心完成的画像,给组织或身边的人带来危险,而不得不将画像

销毁。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情节的安排及其效果的能力。

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讲述了次画像的过程,第一人称叙事者“我”,精炭

绘画的小学徒,经历了自己师傅为小卿母亲画像的几番波折:从勉强可用的影像,

再到第一次画像的莫名丢失、第二次画像的不知所终,第三次是我为小卿画像而

结果不得而知以及贯穿其中师傅的失常反应和表现……这只是小说“有限的故

事”。

小说结尾处,烈士陵园中母亲的墓碑与“黄姨”对母亲身份的介绍,画像谜

团终于解开了,原来,母亲和师傅都是革命战争时期从事地下工作的革命者,他

们那些不为人所理解的言行才有了解释。结合小说已有的情节安排,可以推测出

其背后隐藏着无限丰富的故事和空间,尤其是小卿的父母、师傅杨宝丰在战争年

代的革命信仰、牺牲精神与革命者的个人情感。这种情节安排使小说大量留白,

引发读者对革命战争年代英雄(或:革命历史)的无限遐思。

【答案】

7.C

8.①作为地下工作者的师傅,要忍住悲痛为失踪的战友(或妻子)画像,

生死诀别的伤痛让师傅的行为失常;

②面对战友(或自己)的女儿,既不能相认又不能说出自己身份,隐.忍的巨

痛让师傅的行为失常;

③画画的过程,是追忆革命事迹和缅怀战友(或妻子)的过程,无尽思念的

精神折磨让师傅的行为失常;

④担心完成的画像,给组织或身边的人带来危险,而不得不将画像销毁的无

奈痛惜让师傅的行为失常。

9.①小说的情节是三次画像的过程,其中前两次是师傅为小卿的母亲画像

而未完成,第三次是我为小卿画像而结果不得而知,这只是小说“有限的故事”;

②通过小说已有的情节安排,可以推测出其背后隐藏着无限丰富的故事和空

间,尤其是小卿的父母、师傅杨宝丰在战争年代的革命信仰、牺牲精神与革命者

的个人情感;

③这种情节安排使小说大量留白,引发读者对革命战争年代英雄(或:革命

历史)的无限遐思。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村歌(第12节)

孙犁

大官亭的野战医院里,新来了一批伤兵,里面有几个饶阳县今年春天参军的

战士。战士们给家里写了信,母亲和妻子们都去看望了。张岗贫农组也买了一筐

鸭梨,募了一篮鸡蛋,送去慰劳,李三同双眉是代表。

在伤兵里,双眉看见了兴儿,挂着一只胳膊。兴儿和李三说是参加机枪班冲

锋受了伤。双眉一句话也说不出,红着脸笑了。兴儿用那只好手轻轻拍着受伤的

胳膊,好像是叫双眉看。双眉明白,这意思是说:你看我怎么样,我受伤了。

第二天,区里送来一封信说:野战医院的伤兵同志们要求张岗剧团给他们演

演戏,叫李三加紧准备。

李三拿着信找了双眉去,笑着说:“你的工作来了!”

双眉接过信来看了看,抬头问:“仿兵同志们为什么单到咱村?”

李三说:“周围几十里,谁不知道张岗刷团?在冀中区,除了“火线”,恐

怕就属咱们了,人家军队上能没有听说过?”

双眉说:“那可演什么节目哩?咱不演俗戏,新编又一下排不出来,全怨三

哥,那两天还批评我哩!”说完把嘴一撅。李三说:“这怨三哥没远见。双眉,

这事全交给你,你用什么东西,使唤哪些人,告诉我,我给跑腿!人家既然指名

请咱们,咱们就得露一手,不能丢人!”

双眉想了想说:“我看还是演比武从军,这个戏别的剧团演不了,咱们又是

熟戏。三哥,你看怎么样?”

李三说:“对,就演这出。给军队演,又符题,我就喜欢这出戏,末了那一

大段唱,别的剧困,就是没法演,两个人接着也唱不下来。你唱起来,可是从从

容容,越到后来越有助。不过那个武委会主任叫谁演哩?兴儿不在家。”

双眉说,“就叫小三成替他,排的时候,小三成一块学会了。”

“好,”李三说,“带着咱们那汽灯、好幕去,演的时候,还得叫我拿着大

喇叭站台!”李三比划一下,笑着走了。

演戏的那天是十月革命节。会场就在大官亭街当中那大场院里。吃过晚饭,

周围几十里,道路上满是人。

“今晚上是张岗的比武从军!”

“喂!那个女角叫什么?”

“你这人!双眉呗!”

“对,真好嗓门,好长相,好走相,真,真比不了!”

“有一年不喝了,听说为唱戏受过批评哩?”

“吠!不批评别的,单批评唱戏!”

汽灯还没挂起来,会场里就挤满了人,卖糖的,烙馅饼的,老豆腐挑子也赶

来了。

伤兵同志们坐在场子当中,汽灯点着了,张岗剧团的人马在台上忙着,打鼓

的老头子郭老珍,架着腿,把雪白的手巾搭在膝盖上,嘴里叼着一支只有在这个

当口才肯抽的好烟卷。

兴儿挂着胳膊,走到后台来和人们说话。在一个大油灯下边,双眉坐着她那

小红凳,正对着镜子化装。见兴儿来了,就问:“你在哪看?”

兴儿说:“在台下边呗!”

“有座物没有?”

“没有。”

“我给你带来了一个。”双眉说着站起来,往后一推那小红凳。

“咱们这剧团,越来越阔了,还置了家具?”兴儿说。

“这是我分的果实。”

“你参加斗争了啊?”兴儿笑着。

“你参加战争,我参加斗争!”双眉低声说,在镜子里轻轻一笑。

“入党了没有?”兴儿庄重地问。

“快批准了。”双眉的脸一红,“你哩?”

“我今天满了候补期。”

“我来演戏给你道喜!”双眉笑着说。

“先唱的时候,嗓子不要太高,这个地方是街心,容易收音。”兴儿关照了

双眉几句,就下去了。

今晚上没有月亮,是个好晴天。星星像有喜事的人们的眼睛。一声锣响,开

幕了。

台下的人挤着跟前去,说:“比武从军!”

“不要挤,不要碰着伤兵同志们!”李三拿着个大喇叭,在台上猫着腰喊叫。

“双眉!”台下看见双眉一上场,挤得更欢。前边的人用死力顶着,像钉木

桩,不让挤过去。

双眉一出来,是在梨树底下,里面有这么几段:

风吹枝儿树猫腰,今年梨儿挂得好。上好的梨儿谁先尝哪,我提着篮儿上前

方呀,送梨的人儿回去吧,前方的战斗紧张啊。

双眉唱着,眼睛望着台下面。台下的人,不挤也不动,整个大广场叫她的眼

睛照亮了。

她用全部的精神唱。她觉得:台上台下都归她,天上地下都是她的东西。

(摘编自孙犁《白洋淀编》

文本二:

我曾在一篇文章里回忆了童年时期阅读孙犁作品的体验,那个叫双眉的农村

姑娘,特别是她流动的眼,对我有不可言传的美的诱惑。现在,当我一再重读孙

犁先生的作品时,那些女孩子们年轻的、美好的生命,就会被重新召唤出理想,

这并不违背孙犁先生的心愿,他说过,“女孩子们心中,埋藏着人类原始的多种

美德”。

我常常想,为什么孙犁的作品至今经得起一读再读,至今具有强大的艺术生

命力呢?除以上谈到的,他对人的深邃情感,他的真诚忠直。他对文化的悉心守

护,我还想谈谈他对语言的珍视。孙犁先生说:“从事写作的人,应当像追求真

理一样地去追求语言,应当把语言大量贮积起来,应当经常把你的语言放在纸上,

放在你的心里,用纸的砧、心的锤来锤炼它们。”

(摘编自铁凝《重谈孙犁:在艰难时代中发现可爱、发现美》,《新京报》等)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双眉去看望伤兵,兴儿“用那只好手轻轻拍着受伤的胳膊”,和双眉没有

语言交流,表现了他碍于隐情而无法敞开心扉。

B.“雪白的手巾”“嘴里叼着一支只有在这个当口才肯抽的好烟卷”等细

节描写,表现了打鼓的郭老珍对此次演出的重视。

C.兴儿和双眉在后台的一段对话,既交代了两人的关系,表达了相互之间的

关心,也表现了两个人共同追求进步的特点。

D∙小说两次写到双眉的笑,一次是见到受伤的兴儿,一次是兴儿去后台找她,

虽然场景不同,但都表现了女孩子的羞赧。

7.下列对文本一结尾一段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她用全部的精神唱”一句,表现的是双眉演唱时神情专注,十分投入。

B.小说以演出高潮结尾,引发读者想象,具有“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C.“台上台下都归她”生动地表现双眉陶醉在慰问演出成功的状态中,点明

小说主旨。

D.“天上地下都是她的东西”表现双眉坚信一定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心

理。

8.孙犁先生说,“女孩子们心中,埋藏着人类原始的多种美德”,试结合文

本一,分析双眉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6分)

9:文本二中,孙犁先生说“用纸的砧、心的锤来锤炼”语言,你认为文本一

中哪些方面能够体现孙犁先生的语言功夫,请任选三个角度进行分析。(6分)

【答案与解析】

6.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A项,“碍于隐情而

无法敞开心扉”错。受伤并非“隐情”,此处意在表现未婚男女见面时的羞涩。

B项页,“打鼓的老头子郭老珍,架着腿,把雪白的手巾搭在膝盖上,嘴里叼着

一支只有在这个当口才肯抽的好烟卷”等细节描写,表现郭老珍对演出的重视和

演出时的自豪感,B项正确。C项,文章中没有明确交代二人的关系,但一开始,

双眉的“一句话也说不出,红着脸笑了”“红着脸”暗示了两人的关系;双眉关

心兴儿有没有座物,并把自己的小红髡送给他坐,兴儿关照双眉“先唱的时候,

嗓子不要太高”等表现二人的相互关心;两人讨论入党等问题,则表现了出两个

人共同追求进步的特点,C项正确。D项,双眉第一次见到兴儿,“一句话也说

不出,红着脸笑了”表现出未婚女子见到心上人时特有的羞涩;第二次是在后台

化妆时,兴儿问她“入党了没有”,她回答“快批准了”,然后“脸一红”,是

在回答自己进步时的娇羞。两处场景不同,但都表现出羞涩之态,D项正确。

7.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项,“她用全

部的精神唱”一句塑造了双眉演唱时神情专注、十分投入的形象,A项正确。B

项,小说以双眉演唱“比武从军”作为结尾,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具有

“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B项正确。C项,“台上台下都归她”表现双

眉慰问演出的陶醉,也点明了小说军民鱼水情深的主旨,C项正确。D项,“坚

信一定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过度解读。“天上地下都是她的东西”表现出双眉

演唱时的自信与投入。

8.【答案】①淳朴善良。双眉作为代表,前去医院去探望、慰问伤员。②追

求进步。双眉积极申请入党,参加“斗争”,支持鼓励心上人兴儿参加战争。③

心直口快。当听到区里要求张岗剧团给伤兵演戏时,双眉脱口而出“伤兵同志们

为什么单到咱村”,以及在讨论节日时说““全怨三哥,那两天还批评我哩!’

说完把嘴一撅”。(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

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以及对文学作品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

小说中的双眉是一个经受过抗战考脸,在民主根据地成长起来的新型农村妇女的

代表。双眉作为张岗贫农组的代表去医院探望、慰问伤员,可见她的“淳朴善

良”。由积极申请入党,参加“斗争”,支持鼓励心上人兴儿参加战争等事件,

可见她的“追求进步”。当听到区里要求张岗剧团给伤兵演戏时,双眉脱口而出

的“伤兵同志们为什么单到咱村”,和在讨论节目时说的"'全怨三哥,那两天

还批评我哩!,说完把嘴一撅”的语言描写和“撅嘴”的细节描写,可见她的“心

直口快”。据此分析概括即可。

9.【答案】①善用具有地域特色的乡间口语,如“你用什么东西,使唤哪些

人,告诉我,我给跑腿!”“咱们这剧团,越来越阔了”等人物对话,使用乡间

口语,符合人物身份;②善用比喻,如“星星像有喜事的人们的眼睛”一句,将

一闪一闪的星星比作人因有喜事而眨眼,生动形象;③善用白描,“吃过晚饭,

周围几十里,道路上满是人”等语句,寥寥几笔勾勒出人们去看戏时的场面,生

动传神,简洁明快。(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

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利用知识储备和文本信息,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的能力。

题目要求“分析孙犁是如何锤炼语言的”,实质上是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通过

学习小说《荷花淀》,考生对孙犁的小说的语言特点并不陌生。小说中的人物对

话如“那可演什么节目哩?”“你用什么东西,使唤哪些人,告诉我,我给跑

腿!”“咱们这剧团,越来越阔了”等,使用乡间口语,符合人物身份。小说中

“星星像有喜事的人们的眼睛”“前边的人用死力顶着,像钉木桩,不让挤过

去”等叙述语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吃过晚饭,周围几

十里,道路上满是人”“汽灯还没挂起来,会场里就挤满了人,卖糖的,烙馅饼

的,老豆腐挑子也赶来了”等语句运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将场景描绘得生动传

神,语言简洁明快。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搭车

梁衡

我第一次搭车是搭的马车,当时我们七八个大学生在内蒙古河套农村劳动锻

炼,房前正守着一条沙土公路。路上汽车很少,多是马车。我们的驻地离公社、

医院、供销社等行政中心大约有五里地,常有些小事要去办。最方便的出行方式

就是在路边搭车,只要一招手就能跳上一辆,好像这就是我们的专车。因为这是

一条固定的路线,时间长了与车信也混熟了,话也多了。他们总爱向我们打听城

里的稀罕事儿,我也常能从他们嘴里听到在城里听不到的故事。当时一到秋天,

公路两边的房主就会腾出些房子来烧个大炕,接待过夜的车马,一般是赶车人自

带粮食和马料,房主收一点柴火钱。一时,车马店里人声喧哗,骡嘶马叫,人们

套车卸车,大声地互相招呼。土炕上弥漫着旱烟味,有时还一点酒香。搭车成了

一种文化,我们很怀念那些不期而遇的人,和那一条永远流动着故事的路。

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一次长途搭车。司机是一个姓胡的四十多岁的汉子,一脸

大络腮胡子。助手倒是一个白净的小伙子姓张。胡子和小张坐在前面的车楼子里,

我躺在后车厢的煤堆上。车子发动起来以后,胡子突然推开车门,从车楼子里甩

给我一件老羊皮袄。几年的塞外生活,我太熟悉这种万能皮袄了,甚至已闻惯了

它散发出来的膻腥味儿。当时我把这光板老羊皮袄垫在身下如在热炕,从心里感

到这位胡子大哥的热心肠。

我躺在车上,伸手就能摸到蓝天;放眼前方,是一条永远到达不了的天际线。

这时候你才真切地感到地球是圆的,假如对面的远处出现了一辆车,就像在大海

上看见船的桅杆一样。这种感觉你要是能到内蒙古中部的锡林郭勒或东部呼伦贝

尔草原跑车会更加明显。我们的车在地球的表面飞奔、撒欢儿,又好像要离地而

去。可以伸手撕下一片白云,缠绕在脖子上或者贴在胸前,然后再一松手,又放

它飘去。

突然车子摇晃了一下,挣扎了两下哼了一声就不动了。胡子爬到车盘底下摸

了半天,出来时满脸沙土,摊开油污的双手说:“传动轴断了。”在这四处不着

边的旷野上,断轴之祸,无异于灭顶之灾。小张那张白脸喇的一下更白了。胡子

只说了两个字“皮袄!”小张爬上车帮,嗖的一下抽出刚才还垫在我身下的那张

万能老羊皮袄,麻利她铺到车底下去。他们在车底鼓捣了半天,最后抽出一根车

轴。胡子贼亮的眼睛把周围四方扫视了一遍,说:“这个地方没有人家也很少过

车,估计公社在那个方向,一般公社里都会有个农机修理点,我们去碰一碰运

气。”然后突然转向我温和地说:“小记者,你敢一个人在这里看车吗?"我这

个搭车的闲人,好不容易有了一个立功表现的机会,连忙大声说:“敢!”胡子

把我安顿在车楼子里,然后他们两个背了一个水壶,扛起车轴,顺着河沟一步一

弯腰地向那个远处的山口走去。

我拉紧车门,顿时一股莫名的孤寂袭上心头。不知不觉,天色慢慢暗了下来,

低头看一下手表已经下午七点。当我再一抬起头时,车窗玻璃上却贴着一张人脸,

鼻子都压成了扁平。我霎时惊出一身冷汗,努力静下来,才看清是一个当地老乡,

满脸皱纹。老汉一口当地话:“后生,车子陷住了吧?天都擦黑了,肚子饿了吧,

到我的道班里去吃点儿东西。”原来老人是个当地的养路工。说话间,他领着我

到道班里取了一些大饼。

从老人那里回到车前,我先围着汽车转了一圈儿,看有什么动静,又检查了

车楼子里有没有什么变化,再翻到车顶上,呆呆地透过黑暗一直盯着山方向。不

知道过了多久,前面出现了两个晃动的手电光。还没有等走到跟前,就听见胡子

在黑暗中喊道:“小记者,饿坏了吧?"我连忙喊:“不饿不饿,我们有好吃的

了。”他们来到车前放下沉重的车轴,胡子从怀里摸出一个油纸包,原来是一包

酱牛肉。我也赶快从书包里掏出老人做的大饼,又说了上道班的事儿。我们三个

人坐在车下的沙地上,顶着满天星光,掰一块饼就着吃一口肉,再举起水壶喝一

口水。这是我记忆中最香的一顿野餐。

我们吃饱喝足后开始干活。车轴换好了,胡子用沙子搓搓两手的油腻,跳进

车楼子里发动车子。我和小张在后面用力推车,明知道这点力气对一辆卡车来说

就像蚊子推大象,但还是使出吃奶的力气自求安慰,终于“咔”一声,车轮咬住

了河床,往上轻轻弹了一下,缓缓转动了,我们三个人的心都一下落了她。

塞上六年,数不清搭了多少次车。而今进了城,交通更加便利,搭车之事鲜

有所闻,而碰瓷行骗的事例倒是不少。现在想来,那六年的搭车生活真是一种享

受。当我坐在慢悠悠的马车上,听车信聊天,看着两边的青纱帐、麦田、羊群时,

就像是在听一首古老的歌谣或者喝一壶老酒。而当仰面躺在载货的卡车上,则是

一种追逐在云端的旅行。自从离开河套之后,我可再也没有机会这样搭过一次车

To

(节选自梁衡《梦回塞上》,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在路边搭车时,“只要一招手就能跳上一辆”,既说明了我们

当时经常搭乘顺风车,也展现了车信的热情,乐于顺路搭载我们。

B.“我”认为“老羊皮袄”是“万能皮袄”,既反映了“我”对当地生活

习俗的熟悉,也为后文胡子大哥铺老羊皮袄检查车辆埋下了伏笔。

C.“放眼前方,是一条永远到达不了的天际线”“可以伸手撕下一片白

云”,用夸张手法分别写出了草原的辽阔和“我”内心的轻松惬意。

D.面对胡子大哥的守车请求,“我”虽然害怕,但毅然答应,主要是因为

“我这个搭车的闲人”,希望以这样的“立功表现”来表达感谢。

8.结尾画线句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9.梁衡的散文能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本篇文章展现了哪些美?请结合

文本简要分析。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我’

虽然害怕”错误。结合“我这个搭车的闲人,好不容易有了一个立功表现的机会,

连忙大声说:‘敢!'”“我拉紧车门,顿时一股莫名的孤寂袭上心头”等分析,

文中只是说“一股莫名的孤寂袭上心头”,并没有说“我”害怕。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分析探究语句情感的能力。结合“我第一次

搭车是搭的马车”“最方便的出行方式就是在路边搭车,只要一招手就能跳上一

辆,好像这就是我们的专车”“搭车成了一种文化,我们很怀念那些不期而遇的

人,和那一条永远流动着故事的路”“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一次长途搭车”“当时

我把这光板老羊皮袄垫在身下如在热炕,从心里感到这位胡子大哥的热心

肠”“现在想来,那六年的搭车生活真是一种享受”等分析,写“我”在内蒙河

套的搭车经历,这些搭车经历带给“我”美好的感受,感受到人们的真诚、热心、

互助等。所以搭车经历给“我”留下美好的记忆,令“我”久久不能忘怀。内蒙

河套的生活经历承载着作者初入社会的美好记忆,是他人生成长非常重要的阶

段,让他怀念不已。

结合“而今进了城,交通更加便利,搭车之事鲜有所闻”分析,如今交通便

利,搭车事情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写出了“我”内心的失落。文中说“我可再

也没有机会这样搭过一次车了”,不能再次体验乡村的民风淳朴、人性美好,

“我”的内心是有遗憾的。

结合“搭车之事鲜有所闻,而碰瓷行骗的事例倒是不少”分析,如今搭车事

件少,还有不少碰瓷行骗的事例,人情冷漠。以前搭车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热

情、真诚等,“我”的内心是充满无奈的。

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结合“最方

便的出行方式就是在路边搭车,只要一招手就能跳上一辆,好像这就是我们的专

车”“搭车成了一种文化,我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