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之主观简答题对点训练2()_第1页
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之主观简答题对点训练2()_第2页
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之主观简答题对点训练2()_第3页
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之主观简答题对点训练2()_第4页
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之主观简答题对点训练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之主观简答题对点训练2()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

主观简答题对点训练(二)

题组一对点练

1.(内容概括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3分)

(韩忠彦)进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封仪国公。而曾布为右相,多不协,言事者助布排忠彦,以观文殿大学士知大名府。又以钦圣(宋钦宗)欲复废后,为忠彦罪,再降太中大夫,怀州居住。又论忠彦在相位,不应弃湟州,谪崇信军节度副使,济州居住。逮复湟、鄯,又谪磁州团练副使。复太中大夫,遂以宣奉大夫致仕。卒,年七十二。

(选自《宋史·韩忠彦传》,有删改)

韩忠彦为什么会屡次获罪请结合材料的内容加以梳理。

解析

①受到曾布和言事者的排挤。②因为废后等事得罪了皇帝。③他在相位时弃湟州,后来湟州被收复,因此反复被贬谪。

参考译文(韩忠彦)升迁为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封仪国公。而曾布任右相,多不和谐,言事者帮助曾布排斥忠彦,以观文殿大学士知大名府。又将钦圣想恢复已废皇后,作为忠彦的罪行,又降为太中大夫,居住怀州。又论忠彦在相位,不应放弃湟州,贬为崇信军节度副使,居住济州。等到收复湟州、鄯州,又贬为磁州团练副使。复任太中大夫,就以宣奉大夫辞官归居。去世,终年七十二岁。

2.(内容概括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3分)

先是,七庙以平文为太祖。孝文议定祖宗,以道武为太祖。祖宗虽定,然昭穆未改。及孝文崩,将祔神主于庙,侍中崔光兼太常卿,以太祖既改,昭穆以次而易。兼御史中尉、黄门侍郎邢峦,以为太祖虽改,昭穆仍不应易,乃立弹草,欲按奏光。光谓惠蔚曰:“此乃礼也,而执法欲见弹劾,思获助于硕学。”惠蔚曰:“此深得礼变。”寻为书以与光,赞明其事。光以惠蔚书呈宰辅,乃召惠蔚与峦庭议得失。尚书令王肃又助峦,而峦理终屈,弹事遂寝。

(选自《北史·孙惠蔚传》,有删改)

朝廷在昭穆改序问题上采纳了谁的意见理由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解析:

采纳了崔光的意见。理由是:①崔光因提出意见而被弹劾,只得求助孙惠蔚,孙惠蔚认为符合礼制,写信表示赞同。②孙惠蔚与异见者邢峦辩论,最终使邢峦理屈。

参考译文

起先,供奉祖先的宗庙以平文帝为太祖。孝文帝议定祖先,以道武为太祖。祖先虽然定下来了,但是宗庙的排列次序左昭右穆没有改变。到孝文帝去世,将祭祀神主于庙,侍中崔光兼任太常卿,认为太祖既然已经改变,昭穆应按次序更换。兼任御史中尉、黄门侍郎的邢峦,认为太祖虽然已经改变,但昭穆仍不应该更换,于是上书弹劾,想要查奏崔光。崔光对孙惠蔚说:“这就是礼,可执行法律的官吏想要弹劾我,我想要得到您这位博学人士的帮助。”孙惠蔚说:“这深深合乎礼仪的变化。”不久(孙惠蔚)写信给崔光,佐助彰明这件事。崔光把孙惠蔚的书信呈给宰相,(宰相)于是召见孙惠蔚与邢峦在朝廷商议事之利害。尚书令王肃又帮助邢峦,而邢峦的道理终究欠缺,弹劾的事于是作罢。

3.(概括形象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3分)

王冕,字元章,诸暨田家子也。父命牧牛,冕放牛陇上,潜入学听村童诵书,暮亡其牛,父怒,挞之。他日依僧寺,夜坐佛膝,映长明灯读书。安阳韩性异而致之,遂从性学,通《春秋》。尝一试进士举,不第,焚所为文,读古兵法。恒著高檐帽,衣绿蓑衣,蹑长齿屐,击木剑,或骑牛行市中。人或疾其狂,同里王艮特爱重之,为拜其母。艮为江浙检校,冕往谒,履敝不完,足指践地。艮遗之草履一两,讽使就吏禄,冕笑不言,置其履而去。归迎其母至会稽,驾以白牛车,冕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皆讪笑,冕不顾也。所居倚土壁庋釜,执爨养母,教授弟子,以为常。

(节选自《朱彝尊选集》,有删改)

根据选文概括王冕的精神特质。(3分)

解析①淡泊功名;②崇尚古风;③狷狂不羁;④安贫乐道;⑤孝顺母亲。

王冕,字元章,是诸暨地区的一名农家子弟。父亲要他放牛,他就把牛放到田垄上,悄悄地溜到学校,听村里的孩子们读书,晚上回去,牛不见了,父亲大怒,用鞭子打他。有段时间他住在寺庙里,夜里坐在佛像的膝上,就着长明灯读书。安阳韩性听说了王冕的事感到很讶异,招他为弟子,于是王冕跟从韩性学习,通晓《春秋》。王冕曾经参加了一次进士测试,没有考中,就把自己写的文章全部烧掉,转而读古兵法书。王冕总是头戴高檐帽,身穿绿蓑衣,足踏长齿屐,挥击木剑,有时骑着牛穿行于街市中。有人不喜欢他的狂傲,同乡王艮很欣赏王冕,于是去拜见了王冕的母亲。王艮任江浙的检校官,王冕前去拜访,穿的鞋子破烂不堪,脚趾露出而挨着地面。王艮送给他一双草鞋,婉言劝他担任官职,王冕笑而不言,放下那双草鞋就离开了。回去接他的母亲到会稽,他驾着白牛拉的车,穿戴古代帽服跟在车后,乡里的小孩子都嘲笑他,王冕也不在意。他在住处靠着土墙搁放锅具,做饭奉养母亲,并以教导弟子为常行之事。

4.(概括内容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3分)

四年,还益州。时蜀土寇往往聚结,悉讨平之。轨每临戎对寇,或经旬月,身不解甲。其部众无贵贱少长,不恭命即立斩之。轨初入蜀,将其甥以为心腹,尝夜出,呼之不以时至,怒而斩之。后征入朝,赐坐御榻,轨容仪不肃,又坐而对诏,高祖大怒。因谓曰:“公之入蜀,车骑、骠骑从者二十人,为公所斩略尽,我陇种车骑,未足给公。”诏下狱,俄而释之,还镇益州。

(选自《旧唐书·窦轨传》,有删改)

面对蜀土寇往往聚结的局势,窦轨是怎么做的最后结果如何请简要说明。

解析

第一问:①发动作战,毫不松懈。有时经历十天一个月,身上铠甲也不脱掉。②严明军纪,就连成为自己心腹的外甥夜出未及时回营,也按军法处死。

第二问:全都讨伐平定。

参考译文武德四年,回到益州。当时,四川贼寇常常聚集,窦轨全都讨伐平定了。窦轨每次率军攻打敌寇,有时经历十天一个月,身上铠甲也不脱掉。他的部下无论是贵是贱是少是长,不遵从命令就立刻斩首。窦轨刚进入四川,带着他的外甥当作心腹,曾经在夜里外出,呼叫他也没能按时到来,一怒之下处死了他的外甥。后来窦轨应征入朝,皇帝赐御榻让窦轨坐,窦轨容表不整,又坐着和高祖对话,高祖大怒。于是对他说:“你入蜀时,车骑、骠骑跟随着的人有二十个,被你几乎杀光了,我关陇人士车骑,不足以服侍你。”下诏将窦轨送入监狱,不久便又释放了他,使他返回镇守益州。

5.(概括内容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3分)

蒯通曰:“……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向利倍义乎!”

蒯生曰:“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足下欲持是安归乎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之。”韩信谢曰:“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

蒯通复说曰:“……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韩信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遂谢蒯通。

(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删改)

有人说韩信“悔不用蒯通之计”,请结合选文,概括蒯通劝说的主要内容。

解析:

韩信的实力可以决定天下归属,应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韩信功高震主,当刘邦的臣子很危险;成事要抓住时机。

参考译文蒯通说:“……您帮助汉军那么汉军就会胜利,帮助楚军那么楚军就会胜利。我愿意披肝沥胆,敬献愚计,只恐怕您不采纳啊。如果能听从臣下的计策,不如让两方都受利,使他们并存,您与他们三分天下,形成鼎足的局势,在这种形势下,任何一方都不敢有所行动……”韩信说:“汉王待我不薄,把他的车子给我坐,把他的衣服给我穿,把他的饭给我吃。我听说,坐别人的车就要和他共患难,穿别人的衣服就要分担他的忧虑,吃别人的食物就要为他的事效死命,我又怎么可以见利忘义呢!”

蒯生说:“臣下听说凡是武勇和谋略使君主感到威胁的就很危险,功劳盖过天下的无法封赏……现在您拥有震动君主的威势,具有无法封赏的功劳……将军您凭着这么大的声望和功绩,能到哪里去安身呢您居于臣子的地位而拥有震动君主的威势,名望高于天下所有的人,我私下为您感到危险。”韩信道歉说:“先生暂且说到这儿吧!让我考虑考虑。”

蒯生又说:“……功业很难成功而容易失败,机会很难遇到而容易失去。时机啊时机,失去了就不会再来……”韩信犹豫不决,不忍心背叛汉王,又自认为功勋卓著,汉王终究不会夺去自己的齐国,于是谢绝了蒯通。

6.(评价阐析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3分)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镕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有删改)

“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简要说明理由。

解析:

同意这种说法。智伯的失败,是才超过了德,才与德是不一样的。聪明、细察、坚强、果敢,叫作才;公正、率直、至中、平和,叫作德。才,是德的基础;德,是才的统帅。世人重才轻德的深层次原因是“德”比较“高冷”,世人虽然仰慕,但内心里却想离得远远的,而“才”是更直观更见成效的,是现实世界的人们所喜爱的,人们容易亲近。所以容易造成被才蒙蔽的用人失误,以至于颠覆。

参考译文臣司马光说:智伯的灭亡,在于才胜过德。才与德是不同的两回事,而世俗之人往往分不清,一概而论之为贤明,于是就看错了人。聪明、细察、坚强、果敢,叫作才;公正、率直、至中、平和,叫作德。才,是德的基础;德,是才的统帅。云梦地方的竹子,天下都称为刚劲;然而如果不矫正其曲,不配上羽毛,就不能作为利箭穿透坚物。棠溪出产的铜材,天下都称为精利,然而如果不经熔烧铸造,不锻打出锋,就不能作为兵器击穿硬甲。所以,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称之为“小人”。挑选人才的方法,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而委任,与其得到小人,不如得到愚人。原因何在因为君子持有才干把它用到善事上,而小人持有才干用来作恶。持有才干做善事,能处处行善;而凭借才干做恶事,就无恶不作了。愚人尽管想作恶,因为智慧不济,气力不胜任,好像小狗扑人,人还能制服它。而小人既有足够的阴谋诡计来发挥邪恶,又有足够的力量来逞凶施暴,就如恶虎生翼,他的危害难道不大吗!有德的人令人尊敬,有才的人使人喜爱;对喜爱的人容易宠信专任,对尊敬的人容易疏远,所以察选人才者经常被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记了考察他的品德。自古至今,国家的乱臣奸佞,家族的败家浪子,因为才有余而德不足,导致家国覆亡的多了,又何止智伯呢!所以治国治家者如果能审察才与德两种不同的标准,知道选择的先后,又何必担心失去人才呢!

7.(概括人物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陈选字士贤,台之临海人。天顺庚辰试礼部,丘文庄得其文,曰:“古君子也。”置第一。授监察御史。罗一峰论夺情被谪,先生抗疏直之。出按江西,藩臬以素服入见,先生曰:“非也。人臣觐君,服视其品秩,於御史何居?”不事风裁,而贪墨望风解绶。已,督学南畿,一以德行为主。试卷列诸生姓名,不为弥封,曰:“吾且不自信,何以信于人邪?”每按部就止学宫,诸生分房诵读,入夜灯火萤然,先生以两烛前导,周行学舍,课其勤惰,士风为之一变。

(节选自《明儒学案》,有删改)

请根据该段内容,概括出陈选在为官方面的特点。

解析①刚直耿介;②谨遵礼数;③重视德行;④恪尽职守。

“罗一峰论夺情被谪,先生抗疏直之”说明其为官耿直;“人臣觐君,服视其品秩,於御史何居?”说明谨遵礼节;“督学南畿,一以德行为主”说明为官注重德行;“先生以两烛前导,周行学舍,课其勤惰”说明履职恪尽职守。

参考译文

陈选字士贤,台州临海人。明英宗天顺庚辰年参加礼部的测试(会试),丘文庄看到他的文章,说:“这是个古代的君子啊。”把它评为第一。陈选被授予监察御史的官职。罗一峰因为议论夺情起复一事被贬谪,先生上奏章替他辩护。出京巡视江西,布政使和按察使穿着便服进来拜见,先生说:“不对啊。臣子觐见国君,应该按照品级穿好官服,(穿便装)把御史放在哪里呢?”还没有依法裁处,而贪官污吏都闻风辞官。不久后担任南京提督学政,(选拔人才)全然以德行为主。试卷上写着生员的姓名,不加以密封,说:“我都不信任自己(指自己和考官),又凭什么被别人信任呢?”每次巡视属地留宿在学宫中,生员们分房读书,夜里灯火晶亮,先生让人拿着两根蜡烛走在前面,巡行学舍,督促生员勤学戒惰,读书人的风气因此完全改变了。

二、综合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20分)

贞观元年,封中书令房玄龄为邗国公,兵部尚书杜如晦为蔡国公,并为第一等,食邑实封一千三百户。皇从父淮安王神通上言:“义旗初起,臣率兵先至,今玄龄等刀笔之人,功居第一,臣窃不服。”太宗曰:“国家大事,惟赏与罚。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咸惧。则知赏罚不可轻行也。今计勋行赏,玄龄等有筹谋帷幄,画定社稷之功,故得功居第一。叔父于国至亲,但以不可缘私滥与勋臣同赏矣!”由是诸功臣自相谓曰陛下以至公赏不私其亲吾属何可妄诉初高祖举宗正籍弟侄再从三从孩童已上封王者数十人太宗谓群臣曰:“若一切封王,多给力役,乃至劳苦万姓。”于是宗室先封郡王其间无功者,皆降为县公。

贞观十一年,太宗以周封子弟,八百余年,秦罢诸侯,二世而灭。吕后欲危刘氏,终赖宗室获安,封建亲贤,当是子孙长久之道。乃定制,以子弟荆州都督荆王元景等二十一人,又以功臣司空赵州刺史长孙无忌等一十四人,并为世袭刺史。礼部侍郎李百药奏论驳世封事曰:

臣闻经国庇民,王者之常制;思阐治定之规,以弘长世之业,万古不易,百虑同归。欲以百王之季,行三代之法,天下五服之内,尽封诸侯,王畿千里之间,俱为采地。是则以结绳之化行虞、夏之朝,用象刑之典治刘、曹之末,纪纲弛紊,断可知焉。且数世之后,王室浸微,始自藩屏,化为仇敌。疆埸彼此,干戈侵伐。推行郡县而设官分职,任贤使能,以循良之才,膺共治之寄,何世无人。至使地或呈祥,天不爱宝,民称父母,政比神明。岂容以为侯伯则同其安危,任之牧宰则殊其忧乐何斯言之妄也!爵非世及,用贤之路斯广;民无定主,附下之情不固。此乃愚智所辨,安可惑哉

太宗嘉纳其言。于是竟罢子弟及功臣世袭刺史。

(选自《贞观政要·封建》,有删改)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是诸功臣自相谓曰/陛下以至公/赏不私其亲/吾属何可妄诉/初/高祖举宗正籍/弟侄再从三从孩童已上封王者数十人/

B.由是诸功臣自相谓曰/陛下以至/公赏不私其亲/吾属何可妄诉/初/高祖举宗正籍/弟侄再从三从孩童已上封王者数十人/

C.由是诸功臣自相谓/曰陛下以至公/赏不私其亲/吾属何可妄诉/初/高祖举宗正籍弟侄再从/三从孩童已上封王者数十人/

D.由是诸功臣自相谓曰/陛下以至公/赏不私其亲/吾属何可妄诉/初/高祖举宗正籍弟侄再从/三从孩童已上封王者数十人/

解析A

“曰”引出后面所说的内容,后面要断开,所以排除C项。“以”为介词,后面应该带有名词性质的词或短语,所以应在“公”后面断开,排除B项。“再从三从孩童”修饰“弟侄”,所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刀笔,古代书写工具,古时书写于竹简,误则用刀削去重写,因此把公牍称刀笔。

B.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成员的称谓,历代皇族及外戚例称为宗室。

C.五服,即王畿外围,五百里为一区划,由远及近分为荒、要、绥、甸、侯等五服。

D.结绳,即将绳子扎接起来,是文字产生之前人们用来记数记事和传递信息的方法。

解析B

外戚不属于宗室。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贞观元年,唐太宗封房玄龄、杜如晦为一等国公,却拒绝了淮安王李神通要求封赏的请求,体现出赏罚分明的明君风范。

B.在唐太宗看来,其从父率先举义旗带兵勤王的功绩远不如房玄龄等人运筹帷幄、安抚社稷的功勋大,计功行赏,玄龄当居第一。

C.唐太宗把没有功劳的宗室郡王的爵位降为县公,除了体现封赏不偏袒亲眷的公正,也显示出不滥施封赏爱护百姓的情怀。

D.唐太宗之所以实行世袭分封,主要是借鉴周朝实行分封存续八百余年和汉代靠刘姓宗室获得安定的经验,汲取秦朝废除分封二代而亡的教训。

解析B

B项,“远不如”是错误的。原文只是说如今论功行赏,房玄龄等有运筹帷幄、安抚社稷的功勋,所以应该功居第一。叔父是国家至亲,但不能因为亲私关系就随意与功勋大臣同样封赏,但并没有说他叔父的功绩远不如房玄龄等人运筹帷幄、安抚社稷的功勋大。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咸惧。

(2)岂容以为侯伯则同其安危,任之牧宰则殊其忧乐

解析

(1)所赏的人和他的功劳相当,无功的人自然退避不争;所罚的人和他的恶行相当,做坏事时人们才会感到畏惧。

(2)怎能说分封诸侯就能共同承担安危,而任命刺史、县官,他们就不能与国君同忧共乐

12.礼部侍郎李百药在奏论中讲明了哪些“心智所辨”的道理,从而让唐太宗“嘉纳其言”废除分封的(3分)

解析:

①他认为想在众多朝代之后,实行夏、商、周三代的办法,将天下五服之内的国土全部分封给诸侯,千里王畿也都分给卿大夫做采地。这就像要在虞舜、夏禹的时代实行上古结绳记事的古老方法,在汉魏时代推行远古象刑法典,这样的做法,必定造成纪纲松弛、社会混乱。

②实行郡县制,设官分职,任用贤能,用贤良的人才,才能担负起共同治理国家的重任。

参考译文

贞观元年,唐太宗封中书令房玄龄为邗国公,兵部尚书杜如晦为蔡国公,官品都列为一等,享受一千三百户的俸禄。太宗的堂叔淮安王李神通上奏道:“在太原初举义旗时,我便带兵首先赶来响应,现在房玄龄这些舞文弄墨的人,却功居第一等,我私下不服。”太宗说:“国家大事,只在赏罚。所赏的人和他的功劳相当,无功的人自然退避不争;所罚的人和他的恶行相当,做坏事时人们才会感到畏惧。可知赏罚不能轻率施行。如今论功行赏,房玄龄等有运筹帷幄、安抚社稷的功勋,所以应该功居第一。叔父是国家至亲,但不能因为亲私关系就随意与功勋大臣同样封赏。”因此功臣们相互之间说:“陛下秉公封赏,不偏袒亲眷,我们怎么可以胡乱申诉猜疑呢”当初,高祖把同宗子弟和二代三代之内的旁系弟侄分封为王的有几十人。太宗对臣下们说:“如果所有的宗室都封王,多用人侍奉,就会劳苦万民。”于是把宗室中先封郡王没有功劳的都降为县公。

贞观十一年,太宗认为周朝实行分封诸侯的制度,执掌江山八百余年,秦朝废除了分封制度,只经历了两代就灭亡了。汉代吕后想篡夺汉室天下,最后靠刘姓宗室的力量获得安定,分封子弟的方法应该是子孙保全江山的最好办法。于是定下制度,分封子弟荆王元景等二十一人为都督,功臣长孙无忌、房玄龄等十四人为刺史,并且世袭爵位。礼部侍郎李百药上书表示反对世封这件事说:

我听说治理国家造福百姓,是历代帝王的一贯做法。考虑安定国家的政策,以开辟未来大业,这是所有帝王万古不变的想法。想在众多朝代之后,实行夏、商、周三代的办法,将天下五服之内的国土全部分封给诸侯,千里王畿也都分给卿大夫做采地。这是要在虞舜、夏禹的时代实行上古结绳记事的古老方法,在汉魏时代推行远古象刑法典,这样的做法,必定造成纪纲松弛、社会混乱。而且几代之后,皇室逐渐衰微,原来作为屏障的诸侯,都变成仇敌。彼此互相攻城夺地,干戈相见。实行郡县制,设官分职,任用贤能,用贤良的人才,担负起共同治理国家的重任,哪个朝代没有贤良的人才任用这些贤才做官,就会使土地呈现祥瑞、上天赐予宝物,百姓就会称颂国君为人民的父母,把朝廷奉为神明。怎能说分封诸侯就能共同承担安危,而任命刺史、县官,他们就不能与国君同忧共乐这是何等荒谬啊!只要爵位俸禄不是世袭,任用贤才的路子就会很宽广;百姓要是没有一个固定的国君,他们就人心惶惶。这个道理是聪明的人和愚昧的人都懂得的,怎么会迷惑不解呢

太宗皇帝非常赞许并接纳了这些意见。于是下令废除了子弟及功臣世袭刺史的制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题。

杨嗣复,字继之,仆射于陵子也。初,于陵十九登进士第。浙西观察使韩滉有知人之鉴,见之甚悦。滉有爱女,方择佳婿,谓其妻柳氏曰:“吾阅人多矣,无如杨生贵而有寿,生子必为宰相。”于陵秩满,寓居扬州而生嗣复。后滉见之,抚其首曰:“名位果逾于父,杨门之庆也。”因字曰庆门。

嗣复七八岁时已能秉笔为文。年二十,进士擢第。元和十年,累迁至礼部员外郎。时父于陵为户部侍郎,嗣复上言与父同省非便,请换他官。诏曰:“同司官有大功以下亲者,但非连判及勾检之官长,则不在回避之限。如官署同,职司异,虽父子兄弟无所避嫌。”再迁兵部郎中。文宗即位,拜户部侍郎。以父于陵太子少傅致仕,年高多疾,恳辞侍养,不之许。大和四年,丁父忧免。开成二年,领诸道盐铁转运使。三年正月,进阶金紫,食邑七百户。

帝延英谓宰臣曰:“人传符谶之语,自何而来?”嗣复对曰汉光武好以谶书决事近代隋文帝亦信此言自是此说日滋只如班彪《王命论》所引盖矫意以止贼乱非所重也帝又曰:“天后用人,有自布衣至宰相者,当时还得力否?”嗣复曰:“天后重行刑辟,轻用官爵,皆自图之计耳。凡用人之道,历试方见其能否。当艰难之时,或须拔擢,无事之日,不如且循资级。古人拔卒为将,非治平之时,盖不获已而用之也。”

宣宗即位,征拜吏部尚书。大中二年,自潮阳还,至岳州病,一日而卒,时年六十六。赠左仆射,谥曰孝穆。

(节选自《旧唐书》,有删改)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嗣复对曰/汉光武好以谶书决/事近代隋文帝亦信此言/自是此说日滋/只如班彪《王命论》所引/盖矫意以止贼乱/非所重也/

B.嗣复对曰/汉光武好以谶书决事/近代隋文帝亦信此言/自是此说日滋/只如班彪《王命论》所引/盖矫意以止贼乱/非所重也/

C.嗣复对曰/汉光武好以谶书决事/近代隋文帝亦信/此言自是此说日滋/只如班彪《王命论》所引/盖矫意以止贼乱/非所重也/

D.嗣复对曰/汉光武好以谶书决/事近代隋文帝亦信此/言自是此说日滋/只如班彪《王命论》所引/盖矫意以止贼乱/非所重也/

解析:B

:本句的意思为:杨嗣复回答说:“汉朝光武帝喜欢用预言一类的书来决断事情,近代的隋文帝也相信这种话,从此,这种说法一天天地滋长,就像班彪《王命论》的援引,大概是扭曲本意来防止叛贼作乱,并不是真正看重。”“决事”译为“决断事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近代隋文帝”作主语,“信”作谓语,“此言”作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故选B。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高一级中央政府朝廷测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B.“秩满”,指古代官吏任职期满。一般十年为一秩,故官员任期也是十年。

C.“丁忧”是指遭父母之丧,官员一般停职回家守丧。

D.“谥”,带有评价作用的称号。表扬的如“宣”,批评的如“厉”,同情的如“哀”。

解析:B

:B项,“故官员任期也是十年”表述错误。古代地方官一任三年,任内每年一小考,三年一大考,根据考课决定升迁或降职。故选B。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嗣复天生贵相,少有文才。他七八岁的时候就会写文章。韩滉认为他的名气和地位会超越他的父亲,是杨门的庆事,愿意把女儿许配给他。

B.杨嗣复为人谨慎,懂得避嫌。他担任礼部员外郎时,因为父亲是户部侍郎,于是上书说和父亲同在尚书省不便利,请求更换其他职务。

C.杨嗣复不重预言,不信应验。皇帝问预言应验的图谶从何而来,杨嗣复认为是因为光武帝、隋文帝相信谶书,其实班彪引用预言是扭曲本意来制止贼乱。

D.杨嗣复很有见地,深谙用人之道。他认为古人提拔士兵作为将领,不是在太平之时,是不得已才这样做的。平时应该按资历逐级提拔。

解析A

:A项,“愿意把女儿许配给他”表述错误。根据原文“初,于陵十九登进士第。浙西观察使韩滉有知人之鉴,见之甚悦。滉有爱女,方择佳婿……”可知,韩滉是愿意把女儿嫁给杨于陵,而不是杨嗣复。故选A。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阅人多矣,无如杨生贵而有寿,生子必为宰相。

译文:

(2)以父于陵太子少傅致仕,年高多疾,恳辞侍养,不之许。

译文:

解析:

(1)我看过的人很多,没有人能像杨生这样尊贵而且长寿,他生下的儿子一定能当宰相。

(2)因为父亲杨于陵从太子少傅的职位上退休,年老多病,杨嗣复请求辞官侍奉父亲,皇帝没答应他。

17.杨嗣复担任礼部员外郎时请求改任他职,皇帝拒绝他的理由是什么?

答:

解析:若是同部门官员,服丧在大功以下(服丧九月以内)的亲戚,不是共同负责同一事务或考核官员的长官,不必避嫌;若是官名相同而分管不同,即使是父子和亲兄弟也不必避嫌。

参考译文:

杨嗣复,字继之,是仆射杨于陵的儿子。当初,杨于陵十九岁就考中进士。浙西观察使韩滉有识别人才的能力,看见他十分高兴。韩滉有一个女儿,正要选择女婿,便对他的妻子柳氏说:“我看过的人很多,没有人能像杨生这样尊贵而且长寿,他生下的儿子一定能当宰相。”后来杨于陵任期满了,居住在扬州并生了杨嗣复,后来韩滉看到他,摸着他的头说:“你的名声和地位果真能超过你父亲,这是杨家值得庆贺的事。”因此定字叫庆门。

杨嗣复七八岁就能拿笔写文章,二十岁考中了进士。元和十年,多次升迁任礼部员外郎。当时他的父亲杨于陵任户部侍郎,杨嗣复上疏说和父亲同在尚书省任职不便,请求改任别的职务。皇帝下诏说:“同部门官员有服丧九月以内的亲戚,只要不是共同负责同一事务和考核官员的长官,都不在回避范围内。若官名相同但分管不同,即使是父子和亲兄弟也不避嫌。”两次升任为兵部郎中。文宗即位,任命他为户部侍郎。因为父亲杨于陵从太子少傅的职位上退休,年老多病,杨嗣复请求辞官侍奉父亲,皇帝没答应他。大和四年,父亲去世,为服丧而免职。开成二年,兼任诸道盐铁转运使职责。开成三年正月,进阶为金紫,食邑七百户。

皇帝在延英殿对重臣说:“人们说的符咒预言的话,从哪里开始的?”杨嗣复回答说:“汉朝光武帝喜欢用预言一类的书来决断事情,近代的隋文帝也相信这种话,从此,这种说法一天天地滋长,就像班彪《王命论》的援引,大概是扭曲本意来防止叛贼作乱,并不是真正看重。”皇帝又说:“武则天任用人才,有从平民身份到达宰相职位的,当时果真有益吗?”杨嗣复回答说:“武则天注重刑罚,看轻官员,这都是为了图谋自己的大业罢了。凡是用人的道理,多番试用才能知道他能否胜任。在国家艰难的时候,或许必须越级提拔,太平无事时,不如暂且按照资历逐级提拔任用。古人提拔士兵做将领,不是治理太平的时候,应该是不得已才用这种方法。”

宣宗即位,征拜他为吏部尚书。大中二年,从潮阳回京,到岳州生病了,一天就去世了,享年六十六岁。追赠为左仆射,谥号孝穆。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

主观简答题对点训练(二)

题组一对点练

1.(内容概括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3分)

(韩忠彦)进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封仪国公。而曾布为右相,多不协,言事者助布排忠彦,以观文殿大学士知大名府。又以钦圣(宋钦宗)欲复废后,为忠彦罪,再降太中大夫,怀州居住。又论忠彦在相位,不应弃湟州,谪崇信军节度副使,济州居住。逮复湟、鄯,又谪磁州团练副使。复太中大夫,遂以宣奉大夫致仕。卒,年七十二。

(选自《宋史·韩忠彦传》,有删改)

韩忠彦为什么会屡次获罪请结合材料的内容加以梳理。

2.(内容概括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3分)

先是,七庙以平文为太祖。孝文议定祖宗,以道武为太祖。祖宗虽定,然昭穆未改。及孝文崩,将祔神主于庙,侍中崔光兼太常卿,以太祖既改,昭穆以次而易。兼御史中尉、黄门侍郎邢峦,以为太祖虽改,昭穆仍不应易,乃立弹草,欲按奏光。光谓惠蔚曰:“此乃礼也,而执法欲见弹劾,思获助于硕学。”惠蔚曰:“此深得礼变。”寻为书以与光,赞明其事。光以惠蔚书呈宰辅,乃召惠蔚与峦庭议得失。尚书令王肃又助峦,而峦理终屈,弹事遂寝。

(选自《北史·孙惠蔚传》,有删改)

朝廷在昭穆改序问题上采纳了谁的意见理由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3.(概括形象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3分)

王冕,字元章,诸暨田家子也。父命牧牛,冕放牛陇上,潜入学听村童诵书,暮亡其牛,父怒,挞之。他日依僧寺,夜坐佛膝,映长明灯读书。安阳韩性异而致之,遂从性学,通《春秋》。尝一试进士举,不第,焚所为文,读古兵法。恒著高檐帽,衣绿蓑衣,蹑长齿屐,击木剑,或骑牛行市中。人或疾其狂,同里王艮特爱重之,为拜其母。艮为江浙检校,冕往谒,履敝不完,足指践地。艮遗之草履一两,讽使就吏禄,冕笑不言,置其履而去。归迎其母至会稽,驾以白牛车,冕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皆讪笑,冕不顾也。所居倚土壁庋釜,执爨养母,教授弟子,以为常。

(节选自《朱彝尊选集》,有删改)

根据选文概括王冕的精神特质。(3分)

4.(概括内容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3分)

四年,还益州。时蜀土寇往往聚结,悉讨平之。轨每临戎对寇,或经旬月,身不解甲。其部众无贵贱少长,不恭命即立斩之。轨初入蜀,将其甥以为心腹,尝夜出,呼之不以时至,怒而斩之。后征入朝,赐坐御榻,轨容仪不肃,又坐而对诏,高祖大怒。因谓曰:“公之入蜀,车骑、骠骑从者二十人,为公所斩略尽,我陇种车骑,未足给公。”诏下狱,俄而释之,还镇益州。

(选自《旧唐书·窦轨传》,有删改)

面对蜀土寇往往聚结的局势,窦轨是怎么做的最后结果如何请简要说明。

5.(概括内容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3分)

蒯通曰:“……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向利倍义乎!”

蒯生曰:“臣闻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足下欲持是安归乎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之。”韩信谢曰:“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

蒯通复说曰:“……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韩信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遂谢蒯通。

(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删改)

有人说韩信“悔不用蒯通之计”,请结合选文,概括蒯通劝说的主要内容。

6.(评价阐析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3分)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镕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有删改)

“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简要说明理由。

7.(概括人物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陈选字士贤,台之临海人。天顺庚辰试礼部,丘文庄得其文,曰:“古君子也。”置第一。授监察御史。罗一峰论夺情被谪,先生抗疏直之。出按江西,藩臬以素服入见,先生曰:“非也。人臣觐君,服视其品秩,於御史何居?”不事风裁,而贪墨望风解绶。已,督学南畿,一以德行为主。试卷列诸生姓名,不为弥封,曰:“吾且不自信,何以信于人邪?”每按部就止学宫,诸生分房诵读,入夜灯火萤然,先生以两烛前导,周行学舍,课其勤惰,士风为之一变。

(节选自《明儒学案》,有删改)

请根据该段内容,概括出陈选在为官方面的特点。

二、综合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20分)

贞观元年,封中书令房玄龄为邗国公,兵部尚书杜如晦为蔡国公,并为第一等,食邑实封一千三百户。皇从父淮安王神通上言:“义旗初起,臣率兵先至,今玄龄等刀笔之人,功居第一,臣窃不服。”太宗曰:“国家大事,惟赏与罚。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咸惧。则知赏罚不可轻行也。今计勋行赏,玄龄等有筹谋帷幄,画定社稷之功,故得功居第一。叔父于国至亲,但以不可缘私滥与勋臣同赏矣!”由是诸功臣自相谓曰陛下以至公赏不私其亲吾属何可妄诉初高祖举宗正籍弟侄再从三从孩童已上封王者数十人太宗谓群臣曰:“若一切封王,多给力役,乃至劳苦万姓。”于是宗室先封郡王其间无功者,皆降为县公。

贞观十一年,太宗以周封子弟,八百余年,秦罢诸侯,二世而灭。吕后欲危刘氏,终赖宗室获安,封建亲贤,当是子孙长久之道。乃定制,以子弟荆州都督荆王元景等二十一人,又以功臣司空赵州刺史长孙无忌等一十四人,并为世袭刺史。礼部侍郎李百药奏论驳世封事曰:

臣闻经国庇民,王者之常制;思阐治定之规,以弘长世之业,万古不易,百虑同归。欲以百王之季,行三代之法,天下五服之内,尽封诸侯,王畿千里之间,俱为采地。是则以结绳之化行虞、夏之朝,用象刑之典治刘、曹之末,纪纲弛紊,断可知焉。且数世之后,王室浸微,始自藩屏,化为仇敌。疆埸彼此,干戈侵伐。推行郡县而设官分职,任贤使能,以循良之才,膺共治之寄,何世无人。至使地或呈祥,天不爱宝,民称父母,政比神明。岂容以为侯伯则同其安危,任之牧宰则殊其忧乐何斯言之妄也!爵非世及,用贤之路斯广;民无定主,附下之情不固。此乃愚智所辨,安可惑哉

太宗嘉纳其言。于是竟罢子弟及功臣世袭刺史。

(选自《贞观政要·封建》,有删改)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是诸功臣自相谓曰/陛下以至公/赏不私其亲/吾属何可妄诉/初/高祖举宗正籍/弟侄再从三从孩童已上封王者数十人/

B.由是诸功臣自相谓曰/陛下以至/公赏不私其亲/吾属何可妄诉/初/高祖举宗正籍/弟侄再从三从孩童已上封王者数十人/

C.由是诸功臣自相谓/曰陛下以至公/赏不私其亲/吾属何可妄诉/初/高祖举宗正籍弟侄再从/三从孩童已上封王者数十人/

D.由是诸功臣自相谓曰/陛下以至公/赏不私其亲/吾属何可妄诉/初/高祖举宗正籍弟侄再从/三从孩童已上封王者数十人/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刀笔,古代书写工具,古时书写于竹简,误则用刀削去重写,因此把公牍称刀笔。

B.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成员的称谓,历代皇族及外戚例称为宗室。

C.五服,即王畿外围,五百里为一区划,由远及近分为荒、要、绥、甸、侯等五服。

D.结绳,即将绳子扎接起来,是文字产生之前人们用来记数记事和传递信息的方法。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贞观元年,唐太宗封房玄龄、杜如晦为一等国公,却拒绝了淮安王李神通要求封赏的请求,体现出赏罚分明的明君风范。

B.在唐太宗看来,其从父率先举义旗带兵勤王的功绩远不如房玄龄等人运筹帷幄、安抚社稷的功勋大,计功行赏,玄龄当居第一。

C.唐太宗把没有功劳的宗室郡王的爵位降为县公,除了体现封赏不偏袒亲眷的公正,也显示出不滥施封赏爱护百姓的情怀。

D.唐太宗之所以实行世袭分封,主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