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期道德发展_第1页
学前期道德发展_第2页
学前期道德发展_第3页
学前期道德发展_第4页
学前期道德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前期道德发展道德的重要性为了顾及他人的感受,人类必须对自己原始的激情加以节制和改造,从而产生羞耻心和荣誉感,这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亚当.斯密历经政治沧桑,中国人对理想世界不再信任,最大的后遗症就是对终极价值的破灭﹔忘记昨天,没有明天,并以游散、自大、自私、爱面子、讲私交等行为寻觅今天的价值。中国社会今天道德沦丧,人们只向钱看,为了利益而无所不用其极……总之,最坏的恶行,都在当今中国社会时刻发生,中国人的道德已到了最败坏的时候﹗——冯智翔﹕修复历史刀锋割破的伤口

一个中国人幸福的一天早晨起床,掀开黑心棉作的被子,用致癌牙膏刷完牙,喝杯过了期的碘超标还掺了三聚氰胺的牛奶,吃根柴油炸的洗衣粉油条,外加一个苏丹红咸蛋,中午在餐馆点一盘用地沟油炒的避孕药喂的黄膳,再加一碟敌敌畏喷过的白菜,盛两碗用陈化粮煮的毒米饭;晚上蒸一盘瘦肉精养大的死猪肉做的腊肉,沾上点毛发勾兑的毒酱油,夹两片大粪水浸泡的臭豆腐,还有用福尔马林泡过的凉拌海蜇皮,抓两个添加了漂白粉的大馒头,还喝上两杯富含甲醇的白酒。道德的作用与成分道德的效能:道德是一套规则,能够使人们(1)辩明是非;(2)在是非分明的基础上行事;(3)为良好的操守感到自豪,或为违背了规则感到自责和羞愧。道德的三个成分:道德认知、道德行为和道德情感。儿童道德的发展到两岁的时候,由于自我意识和新的表征能力的出现,儿童变成了一种有道德的生物。儿童的道德如何发展起来?如何对儿童的道德行为进行有效的解释?

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

习性学的观点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精神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习性学的观点:祖先的贡献

人类的许多与道德相关的亲社会行为,如帮助、分享与合作主要由物种遗传和进化决定(Wilson,1975)从生物的本性来讲,满足自己的需要是第一位的,但这种倾向导致破坏性行为的大量出现,最终会让大家都受到伤害,于是发展出对他人有利的行为,那些乐意帮助他人的人更不可能树敌,因此存活下来的几率就比较大。

神经科学证据:F5区位于灵长目动物大脑中央运动前皮层,该区域的神经元叫“镜像神经元”。研究表明,当个体看到别人做某个动作的时候,镜像神经元会被激活,就好像自己做同样的动作一样。(《神经元经济学:实证与挑战》,阿尔多·拉切尼奇等著,汪丁丁、叶航等主编。第33-44页)问题:利他是一种自我牺牲,会带来个人损失,这与达尔文“进化偏爱有利于种族生存和繁衍的行为”这个观点相矛盾。回应:人类的道德行为是有选择,有差别的。亲缘选择:个体的行为是为了使自己的基因得以生存和繁衍,对于与自己基因相近或共享的他人,个体会作出自我牺牲,以便使自己的基因繁衍下去。互惠性利他:每个利他者都有一种期望,希望在以后的某个时刻得到回报。根据该观点,如何激发人的同情心?加强联系,强调彼此不可缺少如何消灭人的同情心?去人性化,不把对方当人看。两脚羊、人渣、劣等民族、牛鬼蛇神、害人虫。抬高加害者,天子习性学的局限生物性基础不能完全解释人类的道德行为,如大公无私、杀身成仁。人类具有动物性的一面,但人类文明的进程,就是不断克服动物性,发展社会性的过程。

精神分析理论

机制:恋父母情节、紧张与恐惧感、与同性父母保持一致、做错事情之后的内疚感、道德心措施:由于幼儿被本我控制,是非道德的,在超我形成之前,父母必须对儿童可接受的行为给予回报,并惩罚儿童不可接受的行为。局限道德心产生的基础不明确。例如,恐惧和紧张感是怎么慢慢的转化为愧疚感的?惩罚不仅不会导致愧疚感的产生,而且将阻碍愧疚感的产生。男人坏还是女人坏?一般情况下,母亲不如父亲严厉,所以女孩对母亲的恐惧比较小,认同母亲的压力不大,所以女孩的道德发展不如男孩成熟。经验表明,不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在面临诱惑的时候并没有性别差异。新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儿童对道德的内化,源于社会冲突而不是性冲突。儿童服从父母的权威,目的是为了避免丧失父母的爱。因此,在儿童的超我形成阶段,父母应该通过控制爱的策略,而不是通过体罚去教育孩子。社会学习理论

基本观点:儿童的道德发展与其他行为一样,都是社会学习的产物,可以通过模仿和观察学习获得,强调强化、惩罚和观察学习等环境影响。

补充:对儿童的惩罚惩罚的局限和消极后果合理的惩罚方式惩罚应该注意的问题惩罚的消极后果经常使用惩罚仅仅使孩子产生临时的顺从。为孩子提供有侵略行为的成人榜样。惩罚的临时性效果为成人提供了强化。

合理的惩罚方式暂停法:将孩子从当时的环境中移开权利的撤消

必须惩罚应该注意的问题一致性温暖的亲子关系必须让孩子感到父母是爱自己的。这样,即便他们受到了惩罚,也不会破坏他们的归属感,只有这样,他们才可能真正愿意去改变自己的行为,因为这样可以重新获得父母的温暖和赞同。解释:在惩罚的同时,给孩子说明他为什么应该受到惩罚,比单独使用惩罚的效果要好的多。解释应该与儿童的理解能力相匹配,只要解释与儿童的理解能力相匹配并且儿童的注意力被父母所引起,诱导对2岁的孩子都是有效的。精神分析和社会学习理论的共同点都认为道德发展是一种内化(采纳正确的社会标准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是道德发展的重要方面),集中讨论道德是如何从社会移向个体的。从认知的角度讨论道德内化理论的不足:盛行的标准未必是正确的。认知理论的解释道德判断:是非、善恶准则的认识(皮亚杰、柯尔伯格、吉利根)道德行为的决策:道德成本的计算

皮亚杰的观点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其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由于认知结构的变化,道德发展也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皮亚杰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方法对偶故事法举例:一个小孩无意中打坏了10个杯子,另一个小孩故意打坏了一个杯子。哪个小孩更淘气呢?6-7岁的儿童根据行为的客观后果的严重性来进行判断,而10-12岁的儿童才开始注意到行为的动机和意图,从行为的主观责任去做判断。道德发展的四阶段理论

第1阶段(4-5岁以前):还不能对行为作出一定的判断。他律道德阶段(4、5-8、9岁):对道德的看法是遵守规范,只重视行为后果,而不考虑行为意向。自律道德阶段(9-10岁以后):不再盲目服从权威。他们开始认识行为的对错,除了看行为结果之外,也要考虑当事人的动机。青少年阶段,他们的道德推理开始超越个人的水平,开始关注社会和政治问题。评价皮亚杰

基本上是正确的,并具有文化的普遍性。方法上的问题可能导致了对儿童道德推理的低估在他的故事中,对主人公意图的陈述总是在他所造成的损失之前,由于幼儿一次性加工信息的能力有限,他们更可能只记住故事的结尾部分。柯尔伯格的理论

柯尔伯格认为:皮亚杰观点的局限性:研究中所采用的成对故事造成的较坏后果的儿童往往不是故意的,而造成较轻后果的儿童往往是有意的,这样,得到的结论往往是非此即彼。两难故事法(海因茨偷药的故事)提出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前习俗水平第1阶段:惩罚和服从的定向。这种定向是为了逃避惩罚而服从于权威或者有权利的人,通常是父母。一个行动是否道德是依据他对身体的后果来确定的。第2阶段:朴素的快乐主义和工具定向。这一阶段的儿童服从于获得奖赏。尽管也有一些报偿的分享,但也是有图谋、为自己服务的,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正、慷慨、同情和怜悯。习俗水平

第3阶段:好孩子道德。在这一阶段,能获得赞扬和维持与他人良好关系的行为就是好的。第4阶段:权威性与维持社会秩序的道德。个体盲目的接受社会习俗和规则,并且认为只要接受了这些社会规则他们就可以免受指责。后习俗水平:自我接受的道德原则第5阶段:契约、个人权利和民主承认的法律的道德。这一阶段出现了以前阶段所没有的道德信念的可变性。道德的基础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的一致意见。第6阶段:个体内在良心的道德。这一阶段个体为了避免自责而不是他人的批评,即遵从社会标准也遵从内化的理想。决策的依据是抽象的原则如公正、同情、平等。这种道德是以尊重他人为基础的。阶段1:避罚和顺应取向赞成:如果他不去救他的妻子,会因此受到家人的责备;反对:会被抓起来。阶段2:工具性目的取向赞成:药商可以为了赚钱而拒绝救人性命,海因茨也可以为了救自己妻子的性命去偷药。反对:他正冒着比他自身的价值更多的危险去救他即将死亡的妻子。阶段3:好孩子取向赞成:如果你偷了药,没有人会认为你是坏人;但是如果你没有偷药,你的家人会认为你是一个无人性或无能力的丈夫。如果你让你妻子死去,你将永远无法直视任何人。反对:不仅仅药商会认为你是一个罪犯,其他人也会这样认为,在你偷了药之后,你和你的家庭都将永远感受到耻辱。阶段4:维持社会秩序取向赞成:有责任去保护他妻子的生命,他对婚姻发了誓。但偷药是错误的,因此他至少应该有接受法律惩罚的准备。反对:想挽救他妻子的生命没有错,但不管怎样都必须遵守法律,即便他的妻子就快要死了,不允许任何人偷,为什么他能呢?如果每个人在困境中都开始违反法律,那么就没有了文明,只有犯罪和伤害。阶段5:社会价值取向赞成:尽管有法律来反对偷窃,但法律并没有意味着违背一个人的生命权利。取走药违背了法律,但他在这种情况取走是正当的。如果他因此受到控告,那么法律需要重新去考虑这样一些情景:它违背了人类维持生命的天然权力。谁说人类维持生命的权力是第一位的、最高社会价值?阶段6:内在良心取向如果他没有做他能够挽救妻子的任何事情,实际上他就在认为还有比生命更有价值的东西。对财产的尊重高于对生命本身的尊重,这是没有意义的,因此人们有一个共同的责任去挽救快要死的人。谁说他不去偷药不是在尊重一种规则呢?对规则的尊重可以比尊重生命更有意义吗?评价柯尔伯格方法主观性太强(5、6阶段很难区分)。没有对习俗规则(现实情景)和道德规则(假设情景)进行区分。被试性别问题:研究中的被试都是男性。这种性别单一化只是表明了男性道德发展的阶段和男性性别偏向(吉利根)。

罗彩霞事件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公安局政委王峥嵘女儿王佳俊于2004年冒名顶替罗彩霞被贵州师范大学录取,四年后顺利毕业。罗彩霞则失去了自己的身份。事件爆发后,王佳俊的父亲因伪造、变造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涉嫌犯罪,被湖南省邵阳市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并判刑。你认为事件中的王佳俊也应该受到惩罚吗?你同意哪个观点?杀人不过头点地,她父亲受到的惩罚已经够重了,她还年轻,该放一马就放一马。

作为一个成年人,她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不对她进行惩罚,实际上降低了犯罪成本,这将鼓励更多的人犯罪。在道德判断与道德推理中存在两种道德取向---公正和关怀;女性在道德观上是典型的关怀取向,男性是典型的公正取向;假设的故事由于具抽象的特性,易引起被试公正思想,而真实的两难故事,由于受故事发生的背景的影响,易于激发个体的关怀思想。——吉利根道德决策你会在自己饥肠辘辘的时候,将手里仅有的一个馒头让给另外一个同样饥饿的人吗?以科尔伯格为代表的传统道德认知理论强调认知和理性的作用,认为个体的道德决策是通过思考和推理得到的,但是,在很多时候,我们却是依靠直觉对道德行为进行判断。当前流行的观点是,理性和直觉共同决定个体的道德决策,并且两者互相竞争,优势加工得以表达。至于是理性占上风还是直觉占上风,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电车困境:在非个人的情境中,假设一辆奔驰的电车马上要撞上5个人,如果撞上,这些人必死无疑。而此时你可以推动电闸,使电车能够转到另外的轨道上,可以使这5人避免一死,但会杀死另外一条轨道上的一个人。在这种情况下,你会赞成去推动电闸吗?天桥困境:你和你的一个朋友在天桥上,看见一辆奔驰的电车马上要撞上5个人,如果撞上,这些人必死无疑。这是你能够做的是将你的朋友推下去挡住电车的去路,从而拯救那5个人的姓名(你没有跳下去是因为你的体型不够大,跳下去也没有用)。研究发现,对于第一种情境,大多数人的反应是赞同推动电闸;而对于第二种情境,则更多的人表示强烈反对。来自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在个人的道德两难反应中,与社会-情绪加工相关的脑区活动增加,而在非个人的两难情境加工时,与工作记忆相联系的脑区活动增加。儿童的攻击性攻击(Aggression)是对另外一个人有目的的侮辱或伤害,是儿童、青少年中一比较常见的社会行为,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偶然的攻击行为是正常的,并且是对孩子的成长是有益,当成人干涉并教孩子满足欲望的时候,这些经历将变成重要的学习经验。但是,大多数攻击性行为明显是反社会的。如果允许儿童的攻击行为继续下去,可能导致道德发展和自我控制方面持久的缺陷,也可能导致一种反社会的生活方式。攻击的出现在6个月以后,婴儿发展了辨别愤怒和挫折的来源以及攻击他们的运动技能的认知能力。在学龄前期就出现了两种形式的攻击。最普遍的一种是工具性侵犯,渴望得到一种物体、权力或空间并且努力去得到它,他们推、喊或者攻击当路的人。另一种形式是敌意性侵犯。至少有两种变化形式:第一种是公开性攻击,即通过身体伤害或威胁进行身体伤害来伤害别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