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金融改革概述本章概要: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金融改革也在不断推进和深化。目前金融改革已成为我国各项改革的重点之一。本章共分五节和一个专栏。第一节简要回忆了中国金融改革的历程;第二节详细介绍了中国金融市场体系的改革和进展;第三节对中国银行金融机构的改革和进展作了概述;第四节要紧阐述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和进展的进程;第五节介绍了中国金融风险操纵和监管的改革和进展的有关情形。本章专栏对西方国家金融监管的历史演变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和分析。关键词:金融改革;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利率市场化;金融风险;金融监管我国的金融改革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改革开放初期,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体制改革也迈出了较大的步伐,取得了专门大的成绩。改革的差不多方向是:逐步改变以行政治理方式为主的、过于集中和僵化的、靠单一打算调控的〝大一统〞金融治理体制,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直截了当治理和间接调控相结合的,既强有力又灵活多样的高效率的金融治理体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专门是在1993年11月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所确定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指引下,中国金融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专门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后,我国的金融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强,并逐步与国际接轨。我国金融改革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到金融宏观调控体系、金融监督治理体系、金融组织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金融结算和会计体系、金融法制体系以及外汇治理体系等诸多方面。本章将简要回忆中国金融改革的历程,要紧介绍金融市场体系改革和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及金融风险操纵的有关情形。第一节金融改革历程简要回忆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9年的大部分时刻里,中国谈不上有什么金融体系。当时我国实行的是〝大一统〞的银行体制,全国只有中国人民银行一家,既是中央银行,有开展商业银行业务,同时依旧政府的一个行政部门。回忆我国金融改革的历程,要紧能够分为以下几个时期:第一时期〔1979年-1984年〕,这是金融改革的萌芽时期。与初期的改革开放相适应,中国的金融市场主体结构也开始了调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后改名为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相继复原和建立,标志着中国金融体系的初步建立,为随后的中国金融改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第二时期〔1984年-1990年〕,这是金融改革的初始时期。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其一样的存贷款业务和结算业务分别交给了当时连续新设的四大国有专业银行。这一时期各种金融组织相继显现,中国金融市场体系及其结构发生了专门大的变化。能够说,传统的中国金融体系受到了最初的冲击。第三时期〔1991年-1993年〕,这是金融改革的推进时期。这一时期以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为标志,中国的资本市场开始得到建设,并成为中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四时期〔1994年-2001年〕,这是金融改革的全面进展时期。从1994年开始,我国对中央银行体系、金融宏观调控体系、金融组织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以及外汇治理体系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票据法»、«证券法»、«保险法»等有关金融法规相继出台并实施。1998年初取消了长期以来实行的对商业银行贷款规模操纵,开始实行间接的宏观调控方式,公布市场操作成为金融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同年我国中央银行改革机构设置,取消各省级分行,设立九个大区分行和两个营业部。这一时期是中国金融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和庞大成就的时期。第五时期〔2002年至今〕,这是金融改革的深化和与国际接轨时期。2001年12月我国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金融业将在入世五年后全面对外开放,因此中国的金融业也将迎来庞大的挑战。同时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也进入了攻坚时期,中国金融的各方面也必须同时前进和全面配合。因此这一时期是中国金融改革的深化和与国际全面接轨的时期,任务相当繁重。第二节金融市场体系的改革和进展我国金融市场历史不长。旧中国曾存在一度虚假繁荣的金融市场,但差不多上是投机市场。新中国建立后,完全的打算经济体制使金融市场没有存在的必要。改革开放以来,为配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金融市场作为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逐步复原进展起来。一、同业拆借市场从1981年开始,在中国乡镇经济最发达的江苏和浙江地区,就显现了一些以调剂资金余缺为目的的〝地下〞资金拆借活动。然而,促使我国同业拆借市场最终形成的最重要的动力,在于中国人民银行在沿用信贷分配的手段操纵全社会信贷资源的同时,对各专业银行提出的提取法定存款预备金的要求。这一改革措施为以调剂银行预备金头寸为要紧功能的同业拆借市场制造了最有利的条件。我国同业拆借市场从1984年开始,经历了三个进展时期。1984-1991年为初步进展时期。这一时期,我国要紧采取促进、扶持的措施,积极地推动同业拆借市场的进展。1984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在«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假设干具体问题的暂行规定»中规定,专业银行显现资金不足时,可向其他银行拆借。同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发了«信贷资金治理暂行方法»,明确指出要搞好各银行之间的横向资金融通。这时,同业拆借市场开始显现,但交易量不大。1986年1月,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暂行治理条例»中规定,专业银行之间的资金能够相互拆借,以便调剂资金余缺。1987年,中国人民银行与各专业银行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搞活同业拆借市场的通知»,积极鼓舞和推动同业拆借市场的进展。1988年,中国人民银行为扭转资金需求大于资金供给的状况,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落实〝操纵总量、调整结构〞的金融工作方针的几项规定»,并建立融资公司办理同业短期拆借以促进同业拆借市场的进展。以上这些政策的出台大大加快了我国同业拆借市场的进展,市场交易量成倍增加,同业拆借市场交易额1985年仅为120亿元,到1988年就猛增到2621亿元,1989年虽有小幅下降,但次年即迅速回升。到1991年差不多达到2927亿元。但由于缺乏必要的规范而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如资金拆借业务的机构纷乱,期限不断延长,利率飙升等,并对1988年的通货膨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这种情形下,1988年6月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对拆借市场进行整顿,对拆借利率实行上限操纵,并严格规定拆借主体,拆借期限及拆借资金用途等。1992年,我国同业拆借市场进入第二个进展时期。这一时期的市场显现快速进展的势头,交易额呈跳跃式增长。1993年达4000亿元左右,1994年上升到5000亿元左右,1995年那么突破了万亿元大关,达到历史的新高,仅1993年工、农、中、建、交和中信等六家商业银行的资金拆借额就达6200多亿元,远远高于前一时期全部市场交易额的总和。然而遗憾的是,前一时期的整顿并没有取得预期成效,市场交易额尽管获得迅猛的增长,但不是在健康、有序的条件下进行的。市场违规行为不仅没有收敛,反而越来越明显。大量短期拆借资金被用于房地产投资、炒作股票、拆借期限延长。利率上升时,南方有些都市的月利率高达20%。拆借市场的纷乱严峻扭曲了金融关系,干扰了正常的金融秩序,致使中国人民银行从1993年下半年起又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对拆借市场进行全国整顿。随后,市场进展开始步入正轨。1996年至今,同业拆借市场进入第三时期,这是统一、规范、进展的时期。中国人民银行从1996年起依照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培养要素市场,逐步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市场体系〞的精神,着手建立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由两个交易网络构成,即一级网络和二级网络。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之一是逐步改变过去那种资金分块治理的状况,让各家商业银行总行作为一级法人对自己系统内的资金进行统一调度和治理。依照这一要求以及统一货币市场的需要,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利用上海外汇交易中心建立了全国统一的资金拆借屏幕市场,构成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的一级网络,该网络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非银行司负责市场监管,总行公布市场操作室负责市场调控。进入一级网的交易主体为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商业银行总行,以及经改造后的省、直辖市、打算单列市融资中心。进入各省市融资中心二级网络的交易主体为各商业银行总行授权的分支机构,在各地中国人民银行开立账户的金融信托投资公司、合作银行、城乡信用合作社、金融租赁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基金治理公司以及外资银行在华分行和外资保险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截止到2003年底,一级网络和二级网络的交易成员共达918家。〕在同一交易日,一级网二级网同时运行。即融资中心不断接到各省内金融机构拆出拆入报价,不断地就地平稳,差额送一级网平稳,并将成效数量期限利率等交易信息全部反映到一级网上;同时将一级网的报价传送到省内机构,以保持一级网、二级网拆借利率大体一致。同业拆借期限分为7天以内的同业头寸拆借和7天以上至4个月以内的同业短期拆借。交易采纳双方报价、询价、确认成交的交易方式,即双方按固定的格式将交易品种、利率、数量等交易意向通过交易系统交涉并确认成交。交易双方自行全额办理资金清算。并用清算提示跟踪系统来监督会员资金清算。自1996年全国性的同业拆借市场形成以来,市场资金拆借额度不断调整。1998年银行间同业拆借交易量为1978亿元,1999年猛增到3291亿元,2000年更是达到6728亿元。2001年,同业拆借交易量增至808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354亿元,增长20.1%。2003年,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交易更是十分活跃,交易量快速增长,全年累计成交2.4万亿元,比2002年〔2002年为12107亿元〕增加1.2万亿元,增长99.2%,比2001年增长近2倍。同时,7天期的同业拆借利率已成为中国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的建立,对进一步推进金融改革和进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二是为商业银行调剂短期资金余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供了重要场所和渠道,有利于商业银行的企业化经营和短期资金跨系统、跨地区的合理流淌;三是为各地区、各金融机构的资金融通初步提供了一个公布、公平的交易和信息服务系统;四是作为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一个重要载体,能够适时搜集和反映各地区、各金融机构资金拆借情形和资金流向,有利于增加拆借活动的透亮度,加强中央银行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二、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从90年代初期开始,大致经历了两个进展时期。第一时期为早期的国债回购协议市场,第二时期为1997年形成的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一〕回购协议市场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工具,回购协议在20世纪90年代初才被引进我国。通过十多年的进展,回购协议市场已成为我国最活跃、最重要的货币市场。以国债为要紧标的物的回购协议市场是在20世纪90年代国债发行量稳步上升,国债市场迅速进展的背景下产生的。1991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全国证券交易自动报价系统〔STAQ系统〕成立,同时跨地区、有组织的规范化国债交易市场也开始启动。为提高国债的流淌性,更好地解决国债发行难的问题,通过长时刻的酝酿和预备,STAQ系统于1991年7月宣布国债回购业务开始试运行。继STAQ系统之后,武汉证券交易中心也于1992年推出了国债回购交易,此后,回购协议市场先后在我国其他证券交易场所,如上海证券交易所、天津证券交易中心、深圳证券交易所等地产生。由于通过国债回购能够获得短期资金融通,这一市场专门快就得到了那些急需短期资金,但又专门难通过其它途径获得资金的市场参与者的认可,专门是证券公司、商业银行等也将它视为获得高额收益的短期投资工具。正是在市场参与者的积极推动下,市场进展相当迅速。1993年我国证券市场的国债回购短期交易量仅仅0.42亿元,1995年,国债回购交易量上升到1248.52亿元,到1997年回购协议交易量更是达到12876.06亿元。回购协议的标的物也从最初的国债进展到金融债券、中央银行融资券、企业债、可转债等其他证券。目前,我国的国债回购协议市场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市场;二是各地证券交易中心〔如天津、武汉、大连等〕的市场;三是上述两个有组织的市场之外通过交易者直截了当联系而达成交易的市场;四是源于1997年上半年货币当局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参加同业拆借一级市场的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从上海、深圳交易所市场中撤出而单独形成的封闭性的银行间回购市场。〔二〕银行间债券市场1997年上半年,股票市场过热,大量银行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流入股票市场,其中交易所的债券回购成为银行资金进入股票市场的重要形式之一。1997年6月,依照国务院统一部署,人民银行公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各商业银行停止在证券交易所证券回购及现券交易的通知»〔银发[1997]240号〕,要求商业银行全部退出上海和深圳交易所市场,商业银行在交易所托管的国债全部转到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央结算公司〕;同时规定各商业银行可使用其在中央结算公司托管的国债、中央银行融资券和政策性金融债等自营债券通过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以下简称同业中心〕提供的交易系统进行回购和现券交易,这标志着机构投资者进行债券大宗批发交易的场外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正式启动。银行间债券市场参与者包括金融机构法人及其授权分支机构、非金融机构法人和基金等契约型资金等投资主体;财政部、政策性银行和中信公司等筹资主体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债券筹集资金;截至2003年末,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主体从启动之初的16家商业银行总行,增加到11大类、2895家机构投资者。银行间债券市场差不多成为所有机构投资者均能参加的公布市场。此外,还有5万余户个人投资者通过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债券柜台业务也间接参与了银行间债券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品种包括国债、中央银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及中信集团公司债交易工具包括现券买卖、质押式回购和买断式回购。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以询价方式达成,交易双方自主谈判,逐笔成交,即交易双方通过交易系统、、或电子邮件等媒体对交易要素进行谈判,达成一致后逐笔订立成交合同。由于银行间债券市场作为场外市场,债券交易又是以询价方式进行,自主谈判,逐笔成交,因此,市场信息对参与者至关重要。为此,人民银行指导中央结算公司和同业中心加强信息系统的建设,相继推出〝中国债券信息网〞和〝中国货币网〞专业网站,加强信息服务,提高市场透亮度。银行间债券市场自建立以来其规模不断扩张,市场可交易债券存量快速攀升,交易券种也大量增加。市场启动之初,可交易债券存量仅有723亿元,而至2003年末,市场可交易债券存量增加到28550亿元,比市场启动时增长38倍,可交易券种也由最初单一类型的几只增加到国债、中央银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和公司债等4大类、10多种小类的180余只债券。2003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回购交易达到117203亿元,比1997年增长380倍;现券交易量达到30848亿元,比1997年增长3100多倍。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建立为金融市场的改革和进展起到了专门重要的推动作用。一是保证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的顺利发行,支持了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二是为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手段由直截了当方式向间接方式的转化奠定了市场基础,促进了稳健货币政策的顺利实施。人民银行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公布市场操作,调剂货币供应量,以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三是促进了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能。四是完善了金融机构的资产结构,为金融机构流淌性治理和投资提供了便利。五是为各类固定收益证券推出、完善我国金融结构奠定了基础.三、贴现市场中国票据市场的进展大致经历了两个时期。1982年,中国人民银行倡导推行〝三票一卡〞〔即汇票、本票、支票和信用卡〕,可谓中国票据市场的发端。该年,上海市领先开展了票据承兑贴现业务。自那以后,以银行承兑贴现为要紧形式的票据业务进展得专门快,于1986-1988年间达到较大规模;同时,中国人民银行也开始试办票据的再贴现业务。然而,在票据市场的进展中也显现了专门多问题,最要紧的是资金流向不合理,票据行为失去约束,票据案件专门是假票问题相当严峻。因此,1988年,中国差不多上停止了银行票据承兑与贴现活动。从1993年以后,票据市场问题又被提到议事日程。199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票据法»。仅1995年,我国商业银行共签发银行承兑汇票2400多亿元,办理商业票据贴现1500多亿元。1996年«票据法»开始在全国全面推行。这标志着中国票据市场的进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1997年,以商业汇票为主体的中国票据市场在规范业务操作、完善内操纵度的基础上得到了稳步进展。中国人民银行加快转变金融宏观调控方式,推广使用商业汇票、扩大票据承兑和贴现与再贴现,进一步加强了对商业银行汇票业务的宏观治理和制度建设。1999年,全国商业汇票发生额达4650亿元,商业银行办理贴现2800亿元,2000年商业银行承兑票据量和贴现量分别超过6700亿元和6300亿元,2002年,商业银行贴现量连续增长达到23073亿元。随着货币政策调控的变化,再贴现差不多在中央银行的货币投放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1994年底,全国再贴现余额比年初增加155亿元,占当年中央银行贷款增加额的20%。1999年中央银行办理再贴现1200亿元,约占当年基础货币投放量的30%,2000年,中央银行再贴现余额为1258亿元,2003上半年更是达到8318亿元,同比增长96.7%。票据市场与同业拆借、短期国债买卖三者共同构成货币市场。票据市场的进展,关于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商业银行调整信贷结构以及完善货币政策操作的市场环境,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但与其他市场相比较,中国的票据市场进展滞后。票据来源少,票据市场工具表现为单一的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尚未形成规模;票据市场不完善,缺乏一个完善的贴现市场,贴现票据的转贴现差不多无法开展,票据的再贴现范畴狭窄等。目前,进展我国票据市场的重点,一方面在于大力进展和规范银行承兑票据的承兑、贴现业务。另一方面,应该逐步扩大再贴现总量,同时积极发挥再贴现政策的导向作用,合理引导信贷资金流向,促进结构调整。2000年11月9日,我国第一家专业化票据经营机构——中国工商银行票据营业部在上海正式开业,那个机构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商业银行票据业务进入了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经营的新时期。四、外汇市场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汇市场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分割到统一的演变过程。1979年,我国开始实行外汇留成制度。为满足外汇调剂余缺的需要,国务院于1980年10月批准开办外汇调剂业务,中国银行随后开始办理外汇调剂业务。1981年8月,中国银行又扩充了外汇额度调剂业务。当时,调剂价格可在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上下10%幅度内由双方议定。从1983年起,中国银行的各地分行又连续成立了一些外汇调剂机构,办理企业之间的现汇调剂。1985年12月,经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同意,深圳特区成立了第一个外汇调剂中心,正式开办留成外汇的调剂业务。1986年,办理外汇调剂业务的机构由中国银行转到国家外汇治理局。调剂价最初由外汇治理局统一规定,后来到1986年末全部舍弃。在1986年到1987年间,各地都先后成立了人民银行领导下的外汇调剂中心,外汇调剂市场逐步形成。从1988年起,在北京设立了全国外汇调剂中心;1988年9月,上海创办了第一个外汇调剂公布市场,实行会员制,会员业务分自营和代理两类,按竞价成交,集中清算的方式进行交易。截止1993年底,全国已有18个类似的市场。外汇调剂市场公布外汇调剂指导系列,它是依照国家产业政策决定的,目的在于引导外汇的用途与国家的产业政策相和谐。1994年我国成功地进行了外汇体制改革,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改革的要紧内容为:〔1〕从1994年1月1日起,实行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治理的浮动汇率制;〔2〕实行银行结汇、售汇制,取消外汇留成和上缴;〔3〕建立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改进汇率形成机制。银行间外汇市场采取了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系统的组织形式,总中心设在上海,在一些大中都市设立分中心,总中心与分中心为电脑联网。市场按照«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交易规那么»自律治理,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国家外汇治理局对其进行监管,并在总中心设立中央银行公布市场操作室进行调控。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实行会员制,由中资银行总行及其授权分行、外资金融机构和少量经授权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作为会员,只有会员才能参与外汇市场的交易。交易采纳分别报价、撮合成交的竞价交易方式,由运算机系统按价格优先和时刻优先的原那么对各种报价进行匹配成交。目前市场进行的只有现汇交易,交易币种为美元、日元和港币三种。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实行本币与外币集中清算方法,采取双向两极同步清算方式。人民币资金清算通过中国人民银行清算系统进行,各分中心负责当地会员之间的人民币资金清算,差额部分的资金与总中心进行清算;外币资金由总中心会员直截了当清算,通过境外开户行办理划款;外汇与人民币的资金清算为当日交易,第二个营业日交割,同步到位。随着市场建设的进展,许多会员机构已开通了远程外汇交易系统,不用到集中的交易场所便可参与交易。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建立以后,在没有设分中心的地点,原先的外汇调剂中心连续保留,要紧是代理外商投资企业进行外汇买卖。从1996年7月1日起,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银行结售汇。外商投资企业经申报开设外汇账户后,可在外汇指定银行办理结汇和售汇,也能够连续通过外汇调剂中心买卖外汇。外商投资企业可依照需要在外汇指定银行开立用于经常项目收支的外汇结算账户和用于资本项目收支的外汇专用账户。国家外汇治理局经中央银行授权,依照外商投资企业实投资本和经常项目外汇资金周转需要,确定外商投资企业外汇结算账户可保留外汇的最高金额。通过两年多的运作,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治理局又联合下文,宣布从1998年12月1日起,取消外汇调剂业务,并相应关闭各地的外汇调剂中心。这标志着境内机构的外汇买卖均已纳入银行结售汇体系。外汇调剂中心关闭后,其中的一部分转变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分中心,负责银行间外汇市场和金融机构人民币同业拆借市场运作。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汇买卖业务完全统一进入银行结售汇体系。为适应市场个性化交易的需要,作为电子经纪的补充,2001年7月交易中心推出本币声讯中介服务,2002年6月推出外币拆借中介服务,2003年7月成立货币经纪部。截止2003年底,声讯经纪的签约机构达到318家,全年通过声讯经纪成交外币拆借15.3亿美元、本币资金845亿元。运用金融工程理论和信息技术建成了债券市场分析和风险治理系统(F系统),2003年3月底在新版本币交易系统启用的同时同步上线,关心市场成员进行市场分析与风险治理,辅助交易。2003年6月,交易中心又借鉴本、外币交易、信息系统的体会,推出了票据市场的基础平台——〝中国票据〞网。2003年底,参与〝中国票据〞网的金融机构达到891家,半年内发送票据报价金额8729.5亿元。自1994年以来,中国外汇市场运行平稳,进展迅速。银行间外汇市场1994年成交量为408亿美元,1997年达到700亿美元;受亚洲金融危机阻碍,随后两年交易量显现下滑;2000年复原增长,2001年市场成交量超过金融危机前的水平,达到750亿美元;2002年成交量增加到972亿美元;2003年市场成交量一举突破1000亿美元,达到创记录的1511亿美元。2004年第一季度成交量累计折合413.06亿美元,日均成交量6.77亿美元。从1996年12月1日起,我国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我国外汇治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经常项目下可兑换的基础上,制造条件,逐步放开,推进资本项目下可兑换,从而实现人民币的完全可兑换。五、资本市场依照资本市场规模、二级市场进展状况等特点,能够将我国资本市场的进展历程概括为以下几个时期:〔一〕资本市场的起步时期(1981年—1988年)建国初期,我国曾发行过政府债券,1958年后停止发行。70年代末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使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庞大的变化。社会资金的分配趋向分散化,由政府集中的资金相对减少。我国政府于1981年复原政府债券的发行,筹集资金用于经济建设。这一时期的国债发行,不管从何种角度看,都处于低级时期,并带有专门深的打算经济的烙印。〔二〕资本市场的初步进展时期(1988年~1990年)1988年~1990年,以国债二级市场的开放为契机,大大推进了证券市场的进展。自1981年复原发行国债至1988年,国债的累计发行量已达到455亿元。然而,由于国库券发行采纳派购的方式而且不许转让,存在许多弊端。为了完善国债市场,1988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第一在沈阳、上海、重庆、武汉、广州、哈尔滨和深圳进行国库券流通转让试点,同年6月试点扩大到28个省市的54个大中都市。1988年底,国库券转让业务差不多上在全国铺开,100多个都市能够办理国债二级市场业务。国库券二级市场开放后进展极快。国债市场取得进展的同时,企业债市场也有较大的进展。第一从发行对象来看,1987年往常的企业债以企业内部集资为主,1988年以后那么以向社会公布发行为主;其次,发行的债券比较规范,1987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企业债券发行条例»,引导企业债券发行市场趋于规范;第三,债券发行者不只是小企业和乡镇企业,国营企业、经济效益好的集体企业,以及中外合资企业也进入债券市场融资。那个时期的股票市场,专门是股票二级市场有了一定的进步。按当时国务院的规定,只承诺在上海、深圳两地进行股票上市转让、交易的试验。至1990年上海已有7家股份公司的股票上市交易,在2.4亿多元的股本总额中,社会公众股0.66亿元。由于两个证券交易所都未正式成立,因此当时深圳、上海的证券交易均为柜台交易,场外进行。这一时期,金融债券(包括银行金融债和政策性金融债)的发行也扩大了范畴,1985年各专业银行发行了金融债券,1988年以后其他金融机构也开始发行金融债券。1988年全国发行金融债65亿元,期末余额85亿元;1990年,发行金融债64.40亿元,余额89.88亿元。资本市场初步进展时期的要紧标志是国债二级市场开放,这一时期,国债、企业债、金融债和股票的发行规模逐步加大,股票交易市场试点范畴也逐步扩大。但由于交易所尚未成立,各种法律法规远未健全,因此我们称之为初步进展时期。〔三〕逐步推进和规范进展时期(1991年~1995年)这一时期的开始以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为标志。证券交易所的成立,使我国证券市场由场外交易进入场内交易,由分散交易进入集中交易。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初期,以债券交易为主,以后转为债券交易与股票交易并重。股票交易全部进交易所。1990年,在交易所交易的各类债券、股票共31种,1991年达39种,1990年全年证券交易额91亿元,其中债券75亿元,股票交易额16亿元。继上海证交所之后,深圳证交所通过1990年的筹备和试运转,于1991年7月正式营业。1991年共有6种股票上市交易,全年交易总额为35.55亿元。在上交所开业不久,另一个场外集中交易市场——全国证券交易自动报价系统(STAQ)于1990年12月5日在北京开通运行。1991年有6种债券在那个系统内交易,当年成交额16.37亿元。这一时期,我国证券发行市场的改革取得了较大进展。就国债发行而言,1991年的一项重大改革是对部分国债的发行采纳承购包销的方式,即由证券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组成承销团,向财政部承购国债,然后由他们向购买者推销。这项改革使国债的发行趋向市场化。1992年,国债发行连续推行承购包销改革,并首次进行无券发行,全国73家金融机构组成1992年国库券无券发行承销团,承销了五年期国库券36.45亿元。1993年国债发行又实行了一级自营商制度。1991年~1995年,我国国债发行额迅速增加,1991年度为281.25亿元,到1995年增加到1537亿元。在股票发行市场上,一项重要的改革是开始发行人民币特种股票(B股),开拓了运用股票市场吸引外资的新渠道。1991年上海真空电子器件股份和深圳南方玻璃股份发行了人民币特种股票。1992年,国务院批转了国家体改委关于股份和股票市场扩大试验的报告。公布发行股票的试点由上海、深圳两市扩大到广东、福建、海南3个省,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为扩大股票的发行市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92年,上海公布发行股票的公司共55家,深圳公布发行股票的公司有10家。1993年,股票公布发行的试点推向全国。在改革的推动下,我国证券发行规模增长较快。1992年全国范畴内各类有价证券的发行总量为1280亿元(不包括内部发行的股票)。其中国债410亿元、国家投资债券127亿元、企业债券379亿元、金融债券255亿元、股票109亿元(其中人民币特种股票12亿多元)。同时一些新的金融商品开始显现,如沈阳、大连、重庆、厦门先后发行了多种投资基金类受益券,深圳宝安公司发行了认股权证和可转换债,淄博乡镇企业投资基金和深圳天骥基金都经批准而顺利发行。在发行市场规模扩大的同时,证券流通市场也得到专门大进展。1992年全国证券集中交易市场的交易总金额达到1044.1亿元。其中债券(要紧是国债)交易额为351.27亿元,股票交易额为692.83亿元;1993年证券交易规模进一步扩大,交易总金额达到4553亿元,其中债券(要紧是国债)交易额为805亿元,股票交易额3748亿元。与此同时,证券中介机构得到迅速进展。证券公司、信托投资机构、证券业务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会计师事务所、证券投资咨询公司等如雨后春笋,增长迅猛。为了加强对迅速进展的证券业的领导,1992年10月,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治理委员会成立,这是中国证券业治理走向规范化的重要信号。1993年,国家证券委和中国证监会制定了一系列的条例、法规,使我国证券业的治理逐步走向法制化的轨道。这些法规有«股票发行与交易治理暂行条例»、«证券交易所治理暂行方法»、«禁止证券欺诈行为暂行方法»、«公布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细那么(试行)»、«招股说明书的内容与形式(试行)»等。1993年我国证券市场在国际化方面也迈出了新步子,继B股发行后,通过近一年时刻的预备,上海二纺机B股的ADR(美国存股证)在美国发行并流通,上海二纺机在瑞土市场发行B股可转换债,青岛啤酒、上海石化、马钢、人民机器、广船、昆明机床等6家H股在香港上市获得成功。总的来看,1991年~1995年的这段时刻是我国资本市场进展的重要时期。以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成立为标志,以企业股份制改革为契机,我国资本市场吹响了逐步推进与规范进展的号角。〔四〕快速进展和全面展开时期(1996年以后)1996年到现在是我国资本市场快速进展时期。经1996年3月17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九五〞打算和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积极稳妥地进展债券和股票融资,进一步完善和进展证券市场〞,为我国资本市场进展与完善提出了战略目标,推动和促进了〝九五〞期间资本市场的快速进展。截至目前,一个以上海证券交易所为主的主板市场,以深圳证券交易所为主的中小企业板市场〔今后的创业板市场的萌芽〕,以承接退市公司股份转让业务为主的〝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为要紧架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已差不多成形;同时期货市场也得以迅速进展,交易所债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并与银行间债券市场联系日趋紧密。最新统计说明,截至2004年5月底,中国证券市场共有上市公司1324家,总市值超过4.47万亿元,交易品种包括股票〔A、B股〕、债券〔国债、金融债、企业债和可转债〕、证券投资基金〔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为超过7100多万户投资者提供投资服务。两市年股票交易额32115亿元,债券交易额62136亿元。在为投资者和上市公司提供服务方面,现有2家证券交易所,1家证券登记结算公司,132家证券公司,38家基金治理公司,4家资产治理公司,上百家证券投资咨询公司,8家基金托管银行,以及众多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可为投资者和上市公司提供从公司改制、上市辅导、公布发行、增发配股、收购兼并、财务顾问到登记结算、证券交易、投资咨询、托付、网上交易等多种服务。另有3家期货交易所,186家期货公司,可交易品种已超过14个,期货市场投资者范畴愈加广泛。银行金融机构的改革与进展通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差不多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治理委员会为领导、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功能齐全、形式多样、分工协作、互为补充的多层次的银行金融机构体系。截至2004年5月末,我国银行业资产总量已达29.2万亿元,约占我国金融机构总资产的90%以上。目前,我国银行业共有4家国有商业银行、3家政策性银行、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12家都市商业银行、3家农村商业银行、2家农村合作银行、710家都市信用社、33965家农村信用社、199家外资银行营业机构和219家外资银行代表处。一、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与进展在1979年往常,我国的金融机构要紧是按照前苏联的银行模式进行改造,实行高度集中的国有银行体系,这种模式下,我国只有中国人民银行一家办理一切银行业务,这种模式一直连续到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金融机构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突破了以往高度集中的金融机构体系,向多元化体系进展,1984年建立了中央银行制度,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1984年成立中国工商银行,承办中国人民银行原先所办理的全国信贷业务和城镇储蓄业务。1994年以来,为了适应市场经济进展的需要,建立了以中央银行为领导,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相分离,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改革目标,大大的推动了机构的改革与进展。从目前我国国内商业银行的格局来看,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仍占据垄断地位,股份制商业银行和都市商业银行所占比重专门小,因此,为了加快我国商业银行改革步伐,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是近年来金融改革的重点。2003年底,国家对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注资450亿美元,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制改造工作正在积极推进,2004年8月中国银行股份正式挂牌。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是金融改革的重要手段,同时要转变经营机制,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现代银行制度。这就需要推进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完善会计制度和财务治理,提高队伍素养,建立内控机制,改善经营治理。要通过加快金融改革,加强内部治理,健全风险治理体制,努力建立金融机构防范风险和促进进展的长效机制。同时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提高银行自主审贷能力和风险定价能力。关于在我国投融资市场中扮演要紧角色的商业银行来说,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要求商业银行按照市场化原那么,提高银行的自主审贷能力和风险定价能力,改革贷款审批制度,完善内部各级机构的风险治理制度。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改革与进展。尽管股份制商业银行目前在资产和市场占有率所占比重不大,但关于促进我国金融业的进展有积极的意义,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总量小、法人机构多、历史包袱轻、治理体制活、进展速度快、经营差异大〞等特点。它们充分发挥自身机构新、机制灵活的特点和优势,扬长避短,牢固树立了为中小企业,专门是为个体工商户和本地居民服务的经营思想,瞄准国有商业银行收缩部分地区分支机构和调整经营策略的时机,抓住机遇,占据市场,加快进展,并不断地实现业务创新。目前,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和资本充足率等普遍好于国有商业银行。随着资产规模迅速扩大、不良贷款率大幅下降、资本充足率稳步提高,我国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一系列改革已成为我国金融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以民生银行为例,1996年1月12日,我国首家要紧由民营企业投资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民生银行在北京成立,是内地首家要紧由非公有制企业入股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也是规范的股份制金融企业。在内地商业银行仍是国有制一统天下之时,民营的民生银行成为国内外关注中国金融改革的焦点之一。截至2003年二季度末,民生银行总资产规模达到3297.82亿元,存款总额2375.2亿元,贷款总额1703.49亿元,不良贷款率仅1.74%,成为业内的奇迹。同期,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余额超过4.3万亿元。为在以后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股份制商业银行正加快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合作步伐,积极开拓新的业务领域,不断增强业务创新能力,努力提高风险操纵能力和业务标准化水平和个性化服务水平。我们能够相信,股份制商业银行将是中国银行业的主力军和进展方向。三、都市商业银行的改革与进展都市商业银行是中国银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专门群体,其前身是20世纪80年代设立的都市信用社,资本来源以集体经济和个体工商户为主,作为都市集体信用组织,它是为都市集体企业、个体工商业户以及都市居民服务的金融组织,是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民主治理的经济实体,但在实践中,绝大部分的都市信用社从一开始,它的合作性质就不明确,因此改革成为地点性商业银行是其必由之路。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全国各地的都市信用社进展到了5000多家。然而,随着中国金融事业的进展,都市信用社在进展过程中逐步暴露出许多问题。都市商业银行要发挥自身的优势,服务地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都市居民,要利用自身的优势,自身的特点来开展业务,不要盲目地和大银行攀比。都市商业银行是在中国专门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差不多上都由原先各都市的都市信用社改制而成,是中央金融主管部门整肃都市信用社、化解地点金融风险的产物。由于其经营范畴受区域性限制,决定了其业务经营受到狭小的地域限制,因此,目前都市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要紧表现在:立足地点经济、立足中小企业、立足都市居民。其区域性与地点性特点十分明显。都市商业银行与地点关系紧密、利益相关,地点财政往往是其最大股东。因此,都市商业银行必须明确自己的市场定位,要积极支持地点经济建设,为中小企业进展注入资金;走特色经营之路,要把那些与宽敞市民生活联系紧密的项目作为工作和业务进展的重点,优化资源配置,确保在这些业务领域竞争中的比较优势地位,而不能搞〝小而全,大而全〞,否那么只能永久处于劣势。在以后充分竞争的市场条件下,都市商业银行惟有依靠自身优势,不断补偿劣势,在市场细分中选择一个科学合理的目标市场,才能在猛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都市商业银行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产物,截止到2003年8月,全国4个直辖市、25个省会〔自治区首府〕都市和83个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心都市差不多设立了112家都市商业银行,总资产占全国商业银行份额的6%左右,而且每年还在以25%以上的平均速度快速进展。四、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进展农村信用合作社是由农民入股、社员治理、为社员服务的集体金融组织,农信社50多年来在支持农业进展过程中的作用不可低估,而且在以后〝三农〞问题的解决中更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农村信用社普遍建立于我国20世纪50年代,但在过去几十年中一直以国有银行的基层机构的形式存在,由农业银行治理,相当大程度丧失了合作制的性质,1996年下半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农业银行脱钩由信用联社治理,同时逐步复原合作制原那么,农村金融体制和农村信用社改革事关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展大局。为促进农村信用社健康进展,改进对农村经济的金融服务,在目前货币政策面临较大压力的情形下,国家仍旧决定出资支持试点地区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依照国务院部署,2003年下半年,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在山东、吉林、浙江、贵州、江西、陕西、江苏、重庆八个省市全面展开。依照国发〔2003〕15号文件精神,中国人民银行按2002年底实际资不抵债数额的50%,发放专项再贷款或专项中央银行票据,关心试点地区农村信用社化解历史包袱,目的是使改革后的农村信用社能做到产权明晰、财务状况良好、治理结构完善。为此,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专项票据操作方法»和«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专项借款治理方法»,在手续和条件的设计上坚持切实促进改革到位并真正达到〝花钱买机制〞的成效。2003年,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正式实施以来,试点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进展顺利,认真总结试点地区农村信用社改革体会,扩大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区域,积极推进其他省市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改制。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重点是要通过改革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因此要扎实做好农村信用社新增资本金的工作,防止虚假注资,要严格资本充足率的监管,建立及时补充措施,要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强化市场约束,从而促进农村信用社的健康进展。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国的进展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进展,专门是入世以来,在我国的中外合资金融机构和外商独资的金融机构得到了长足的进展。1985年11月,厦门国际银行成立,这是我国经济特区设立的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随后又成立了中外合资的珠海南通银行和中国国际财务公司。我国建设银行与美国摩根斯坦利、中国经济投资担保公司、香港命力集团、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合作,创建了我国第一家合资投资银行——中国国际金融公司。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银行业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开放领域进一步扩大。外资银行经营外汇业务已没有任何地域和客户限制,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迅速扩大。截至2004年7月15日,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在华外资银行机构达到100家,占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总数的50%。其中:上海53家、深圳19家、天津8家、大连6家、广州7家、珠海2家、青岛2家、福州2家、武汉1家。在上述100家机构中,53家已获准向中资企业提供人民币服务。与2001年底相比,可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机构总数增加了70家。经中国银监会批准,在华外资银行目前能够在上海等13第四节利率市场化改革和进展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我国早期的改革侧重于理顺商品价格。90年代后期以来,开始强调生产要素价格的合理化与市场化。资金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利率市场化是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的重要方面。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是在借鉴世界各国体会的基础上,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稳步推进的。总体思路是先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后存贷款利率市场化。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领先行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是整个金融市场利率的基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同业拆借利率为突破口。〔一〕放开银行间拆借利率的尝试1986年1月7日,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治理暂行条例»,明确规定专业银行资金能够相互拆借,资金拆借期限和利率由借贷双方协商量定。此后,同业拆借业务在全国迅速展开。针对同业拆借市场进展初期市场主体风险意识薄弱等问题,1990年3月出台了«同业拆借治理试行方法»,首次系统地制订了同业拆借市场运行规那么,并确定了拆借利率实行上限治理的原那么,对规范同业拆借市场进展、防范风险起到了积极作用。〔二〕银行间拆借利率正式放开1995年11月30日,依照国务院有关金融市场建设的指示精神,人民银行撤销了各商业银行组建的融资中心等同业拆借中介机构。从1996年1月1日起,所有同业拆借业务均通过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网络办理,生成了中国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CHIBOR〕。至此,银行间拆借利率放开的制度、技术条件差不多具备。1996年6月1日,人民银行«关于取消同业拆借利率上限治理的通知»明确指出,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由拆借双方依照市场资金供求自主确定。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正式放开,标志着利率市场化迈出了具有开创意义的一步,为此后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奠定了基础。二、放开债券市场利率债券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放开债券市场利率是推进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步骤。〔一〕国债发行的市场化尝试1991年,国债发行开始采纳承购包销这种具有市场因素的发行方式。1996年,财政部通过证券交易所市场平台实现了国债的市场化发行,既提高了国债发行效率,也降低了国债发行成本,全年共市场化发行国债1952亿元。发行采取了利率招标、收益率招标、划款期招标等多种方式。同时依照市场供求状况和发行数量,采取了单一价格招标或多种价格招标。这是我国债券发行利率市场化的开端,为以后的债券利率市场化改革积存了体会。〔二〕放开银行间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1997年6月5日,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银行间债券回购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决定利用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开办银行间债券回购业务。借鉴拆借利率市场化的体会,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和现券交易价格同步放开,由交易双方协商确定。这一改革措施,提高了金融机构资金使用效率,增强了金融机构主动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的积极性;随着银行间市场债券回购、现券交易规模不断扩大,其短期头寸融资的特性日益明显,短期回购利率成为中央银行判定存款类金融机构头寸状况的重要指标,为中央银行开展公布市场操作奠定了基础;银行间债券回购与现券交易利率的放开,增强了市场的价格发觉能力,为进一步放开银行间市场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的发行利率制造了条件。〔三〕放开银行间市场政策性金融债、国债发行利率1998年往常,政策性金融债的发行利率以行政方式确定,由于在定价方面难以同时满足发行人、投资人双方的利益要求,商业银行购买政策性金融债的积极性不高。1998年,鉴于银行间拆借、债券回购利率和现券交易利率已实现市场化,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市场化发行的条件差不多成熟。同年9月,国家开发银行首次通过人民银行债券发行系统以公布招标方式发行了金融债券,随后中国进出口银行也以市场化方式发行了金融债券。1999年,财政部首次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实现以利率招标的方式发行国债。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的市场化,有力地推动了银行间债券市场的进展,为金融机构产品定价提供了重要参照标准,是长期利率和市场收益率曲线逐步形成的良好开端,也为货币政策间接调控体系建设奠定了市场基础:一是提高了金融机构调剂资产结构的主动性,金融机构债券投资占比逐步提高,超额预备率趋于下降〔见图1〕,对中央银行公布市场操作的敏锐度增强;二是公布市场操作的工具种类随之不断丰富,操作方式和力度也日趋灵活。三、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现时期商业银行存、贷款仍是我国社会资金积存与供给的要紧渠道,也是我国商业银行从事的要紧业务,因此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是实现我国利率改革目标的关键。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思路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一〕积极推进境内外币利率市场化1996年以来,随着商业银行外币业务的开展,各商业银行普遍建立了外币利率的定价制度,加之境内外币资金供求相对宽松,外币利率市场化的时机日渐成熟。2000年9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人民银行组织实施了境内外币利率治理体制的改革:一是放开外币贷款利率,各项外币贷款利率及计结息方式由金融机构依照国际市场的利率变动情形以及资金成本、风险差异等因素自行确定;二是放开大额外币存款利率,300万〔含300万〕以上美元或等额其他外币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确定。2002年3月,人民银行将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对境内中国居民的小额外币存款,统一纳入境内小额外币存款利率治理范畴。2003年7月,境内英镑、瑞士法郎、加拿大元的小额存款利率放开,由各商业银行自行确定并公布。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由原先国家制定并公布7种减少到境内美元、欧元、港币和日元4种。2003年11月,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下限放开。商业银行可依照国际金融市场利率变化,在不超过人民银行公布的利率上限的前提下,自主确定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给予商业银行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的下浮权,是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有益探究。2004年11月,人民银行在调整境内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的同时,决定放开1年期以上小额外币存款利率,商业银行拥有了更大的外币利率决定权。随着境内外币存、贷款利率逐步放开,中资商业银行均制定了外币存贷款利率治理方法,建立了外币利率定价机制。各行还依照自身的情形,完善了外币贷款利率的分级授权治理制度,如在国际市场利率基础上,各商业银行总行规定了其分行的外币贷款利率的最低加点幅度和浮动权限,做到了有章可循,运作规范。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意识和利率风险治理能力得到不断加强。〔二〕稳步推进人民币贷款利率市场化1.人民币贷款利率市场化的初步推进1987年1月,人民银行首次进行了贷款利率市场化的尝试。在«关于下放贷款利率浮动权的通知»中规定,商业银行可依照国家的经济政策,以国家规定的流淌资金贷款利率为基准上浮贷款利率,浮动幅度最高不超过20%。1996年5月,为减轻企业的利息支出负担,贷款利率的上浮幅度由20%缩小为10%,下浮10%不变,浮动范畴仅限于流淌资金贷款。在连续降息的背景下,利率浮动范畴的缩小,造成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降低,阻碍了中小企业的进展。为表达风险与收益对等的原那么,鼓舞金融机构大力支持中小企业进展,经国务院批准,人民银行自1998年10月31日起将金融机构〔不含农村信用社〕对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由10%扩大到20%;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由40%扩大到50%。为调动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和改善金融服务的积极性,从1999年4月1日起,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再次扩大,县以下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利率最高可上浮30%。9月1日起,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扩大为30%,对大型企业的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仍为10%,贷款利率下浮幅度为10%。农村信用社浮动利率政策保持不变。在贷款利率逐步放开的同时,为督促商业银行加强贷款利率浮动治理,人民银行于1999年转发了建设银行、上海银行的贷款浮动利率治理方法,要求商业银行以此为模板,制定各行的贷款浮动利率治理方法、编制有关模型和测算软件、建立利率定价授权制度等。2003年,人民银行再次强调,各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应进一步制定完善的贷款利率定价治理制度和贷款利率浮动的治理方法。通过几年的努力,各商业银行和部分城乡信用社差不多建立起依照成本、风险等因素区别定价的治理制度。2.人民币贷款利率市场化迈出重要步伐2003年以来,人民银行在推进贷款利率市场化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三步:第一步是2003年8月,人民银行在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时,承诺试点地区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上浮不超过贷款基准利率的2倍。第二步是2004年1月1日,人民银行决定将商业银行、都市信用社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扩大到贷款基准利率的1.7倍,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上限扩大到贷款基准利率的2倍,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下限保持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不变。同时明确了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不再依照企业所有制性质、规模大小分别制定。第三步是2004年10月29日,人民银行报经国务院批准,决定不再设定金融机构〔不含城乡信用社〕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考虑到城乡信用社竞争机制尚不完善,经营治理能力有待提高,容易显现贷款利率〝一浮到顶〞的情形,因此仍对城乡信用社人民币贷款利率实行上限治理,但其贷款利率浮动上限扩大为基准利率的2.3倍。所有金融机构的人民币贷款利率下浮幅度保持不变,下限仍为基准利率的0.9倍。至此,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差不多差不多过渡到上限放开,实行下限治理的时期。与此同时,贷款利率浮动报备制度初步建立,各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通过报备系统,定期向人民银行反馈贷款利率的浮动情形。利率浮动情形报备制度的建立,既有利于主管部门及时把握全国范畴内的利率浮动情形,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也有利于金融机构建立集中统一的数据采集、分析系统,完善自身的利率治理体系,将贷款利率治理融入到经营治理的大局中去。〔三〕人民币存款利率市场化取得重要进展改革开放初期,信托投资公司和农村信用社都曾进行过存款利率浮动的试点,这是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初次尝试。在取得一些体会的同时,也显现了一些问题,如在金融机构缺乏财务约束的情形下,往往是经营状况不行的机构高息揽存,引起存款搬家、利率违规等。因此,存款利率浮动在1990年全部取消。实践证明,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宜从大额存款入手,逐步过渡到管住利率上限,采取承诺存款利率下浮的方式稳步推进。为探究存款利率市场化途径,兼顾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治理的需要,1999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中资商业银行法人对中资保险公司法人试办五年期以上〔不含五年期〕、3000万元以上的长期大额协议存款业务,利率水平由双方协商确定。这是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有益尝试。2002年2月和12月,协议存款试点的存款人范畴扩大到全国社会保证基金理事会和已完成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改革试点的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2003年11月,国家邮政局邮政储汇局获准与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开办邮政储蓄协议存款。放开长期大额协议存款利率为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积存了体会,同时培养了商业银行的存款定价意识,健全了存款利率治理的有关制度。改革实践使〝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存款利率向下浮动,管住上限〞的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思路更加明确和清晰。2004年10月29日,人民银行报经国务院批准,决定承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即所有存款类金融机构对其吸取的人民币存款利率,可在不超过各档次存款基准利率的范畴内浮动,但存款利率不能上浮。至此,人民币存款利率实行下浮制度,实现了〝放开下限,管住上限〞的既定目标。2004年10月29日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限〔城乡信用社除外〕和存款利率下限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举措,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顺利实现了〝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时期性目标。该项政策构建了现时期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框架。今后,利率市场化改革将以落实该项政策为中心连续推进,不断完善金融机构治理结构与内控机制,逐步提高利率定价和风险治理能力,进一步加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体系建设。金融风险操纵与监管的改革和进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和资讯技术不断进展,金融创新不断涌现,金融效率得以提高,但相伴而来的是金融风险的与日俱增和世界经济的动荡。进入20世纪90年代,先后显现了诸如墨西哥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巴林银行的倒闭、日本大和银行的巨额亏损、香港百富勤证券公司的倒闭等。倒闭或危机事件的显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频繁,这些危机事件给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及世界经济进展产生了十分恶劣的阻碍,而且给人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即在货币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现代市场经济中,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如何做到在不阻碍金融效率、金融创新和市场进展的前提下,对金融业实行有效的风险操纵与监管,爱护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固。金融风险是指在金融领域,由于风险因素诱发风险事件而导致金融机构缺失的可能性。也确实是说,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决策失误、客观情形变化或其他缘故使资金、财产、信誉等遭受风险的可能性。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国家风险和转移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淌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金融监管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的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授权对金融业实施监督治理的行为。金融监管既是一种全过程的监管,又是一种多层次的监管,包括政府监管系统、各种金融机构的内部操纵系统、金融业自律系统和社会监督系统。其中金融机构的内部操纵是金融监管的基础,政府监管是金融监管的主体核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业抓住历史性机遇,不断深化金融改革,扩大金融开放,加强金融监管,改进金融服务,取得了明显成效,对促进经济进展和社会稳固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金融业中存在的问题也专门突出:一是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例太高,潜在的风险过大;二是一些非银行机构违规经营,形成大量坏帐;三是非法成立金融机构和非法从事金融业务仍旧存在;四是证券市场和保险市场存在许多违法和违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差不多严峻危及我国金融秩序的稳固,危及金融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进展。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是当前金融工作的重要任务。一、我国的金融监管进展历程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对银行、证券和保险的分业监管体制,是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关于银行监管体制的形成过程1979年10月4日,邓小平同志在一次座谈会上提出:必须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开始了中国金融业和金融治理体制改革的进程。从1979年到1984年,连续复原和设立了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专业银行。1982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设立了金融治理司,要紧负责对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的监管。1984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1985年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了稽核体系,对所有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实行监督与必要的制裁。1986年1月7日,国务院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治理暂行条例»,对中央银行、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差不多职责、组织机构、业务范畴以及分支机构的增设、变更、撤消等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一时期银行监管的要紧特点是:监管的目标和重点是爱护国有银行的主导地位以及对银行实行信贷限额操纵和利率管制。因此,监管当局在一定程度上把监管仅仅看成是一种行业管制,在实际上是以合规性监管为主。1992年下半年到1993年,经济显现过热现象,金融秩序纷乱,中国人民银行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两大职能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原有体制的缺陷明显暴露出来。在1993年的金融体制改革中,把建立以中央银行为核心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作为改革的三大目标之一,明确中国人民银行的两大职能,其中确定中国人民银行的重要职责之一,是对金融机构加强监管,保证金融体系安全有效运营。中国加快了金融法制建设的步伐,逐步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为主体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经营与监管的法律基础。1994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治理考核暂行方法»。1997年1月,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实施外币和本币、表内业务与表外业务的合并监管。1998年1月1日起,取消了商业银行贷款规模治理,同年对中国金融监管体制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开始建立分业监管制度,将证券和保险的监管权由中国人民银行移交给中国证券监督治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监督治理委员会。同年中国人民银行内部治理体制也实施了重大改革,撤消原省级分行,跨省设立9大分行,即在天津、沈阳、上海、南京、济南、武汉、广州、成都、西安设立分行,同时在北京和重庆两个直辖市设立总行营业治理部。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内外一致、全程监管原那么对内设监管司进行调整,改变了原中央银行内部对同一法人机构的监管权力由多个部门分割行使的格局,并初步实现了本外币业务、表内外业务、境内外业务的并表监管和现场、非现场的统一监管。银行的监管方式已从合规性的监管初步转为风险监管。2003年,依照十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国务院设立了中国银行业监督治理委员会〔简称中国银监会〕。中国银监会自2003年4月28日起正式履行职责,依照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中国银行业监督治理委员会履行原由中国人民银行履行的监督治理职责的决定»,统一监督治理银行、金融资产治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爱护银行业的合法、稳健运行。中国银监会的工作职责有:负责制定有关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的规章制度和方法;草拟有关的法律和行政法规,提出制定和修改的建议;审批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分支机构的设立、变更、终止及其业务范畴;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行现场和非现场监管,依法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审查银行业金融机构高级治理人员任职资格;负责统一编制全国银行数据、报表,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公布;会同有关部门提出存款类金融机构紧急风险处置的意见和建议;负责国有重点银行业金融机构监事会的日常治理工作;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二〕关于证券监管体制的形成过程我国证券市场监管体制经历了一个从地点监管到中央监管,由分散监管到集中监管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时期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证券市场处于区域性试点时期,这一时期证券市场的监管要紧由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治理部门主管,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等其他机构和深、沪两地政府参与治理。第二时期从1992年始,国务院总结区域性证券市场试点的体会教训,决定成立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和中国证券监督治理委员会,负责对全国证券市场进行统一监督管。这一时期,我国初步建立了分层次的、各司其职、各负责任的证券监管体制,但证券监管体系仍存在一些问题,要紧有:监管职权不统一、权限不清;、证券监管行政治理性强;缺乏在法律基础上、政府指导下的健全的自律机制。为此,1997年国务院决定将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划归中国证监会直截了当治理,1998年,国务院撤消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将中国人民银行的证券监管职能移交给中国证券监督治理委员会,由中国证券监督治理委员会统一负责全国证券期货市场的监管。中国证券监督治理委员会行使以下职责:〔1〕研究和拟订证券期货市场的方针政策、进展规划;起草证券期货市场的有关法律、法规;制定证券期货市场的有关规那么;〔2〕统一治理证券期货市场,按规定对证券期货监管机构实行垂直治理。〔3〕监管股票、可转换债券、投资基金的发行、交易、托管和结算;批准企业债券的上市;监管上市国债和企业债券的交易活动。〔4〕监管境内期货合约的上市、交易和清算;按规定监督境内机构从事境外期货业务。〔5〕监管上市公司及其有信息披露义务股东的证券市场行为。〔6〕治理证券期货交易所;按规定治理证券期货交易所的高级人员;归口治理证券业协会。〔7〕监管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证券投资基金治理公司、证券登记清算公司、期货清算机构、证券期货投资咨询机构;与银监会共同审批基金托管机构的资格并监管其基金托管业务;制定上述机构高级治理人员任职资格的治理方法并组织实施;负责证券期货从业人员的资格治理。〔8〕监管境内企业直截了当或间接到境外发行股票、上市;监管境内机构到境外设立证券机构;监管境外机构到境内设立证券机构、从事证券业务。〔9〕监管证券期货信息传播活动,负责证券期货市场的统计与信息资源治理。〔10〕会同有关部门审批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及其成员从事证券期货中介业务的资格并监管其相关的业务活动。〔11〕依法对证券期货违法违规行为进行调查、处罚。〔12〕归口治理证券期货行业的对外交往和国际合作业务。〔13〕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三〕关于保险监管体制的形成过程改革开放后中国保险业才得到复原,1985年国务院颁布了«保险企业治理暂行条例»,明确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国保险业的监管机构。1993年«国务院关于保险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按照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寿险和缺失险分开经营和政企分开的原那么规范保险行业的运作。据此要求,1994年中国人民银行组建了保险司,具体负责保险业的监管。1995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颁布,此后,中国人民银行又制定了«保险治理暂行规定»、«保险代理人治理规定〔试行〕»、«保险经纪人治理暂行规定»,修改、核准了船舶保险、航空人身意外保险、财产保险等一系列条款和费率等。1996年7月23日组建了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下设中保财产保险公司和中保人寿保险公司、中保再保险公司,1998年三家公司更名为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和中国再保险公司,1998年11月18日,中国保险监督治理委员会正式成立,实现分业监管。中国保险监督治理委员会的职责是:拟订有关商业保险的政策法规和行业进展规划;依法对保险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治理和业务指导,爱护保险市场次序,依法查处保险企业违法违归行为,爱护被保险人利益;培养和进展保险市场,推进保险业改革,完善保险市场体系,促进保险市场公平竞争;建立保险业风险评判与预警机制,防范和化解保险业风险,促进保险企业稳健经营与业务的健康进展。二、我国金融监管机构的服务功能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建立后,逐步形成了包括监督、治理、稽核、检查等环节的金融监管体系,并逐步实现了对金融机构市场准入、业务运营和市场退出三个要紧环节的全方面监管。〔一〕金融机构市场准入的监管对金融机构市场准入的监管是有效监管的首要环节。包括对新设金融机构的审批、资本金或营运资金的审验、高级治理人员的任职资格审查和业务范畴的确定等。如:设立证券机构必须经中国证监会审批,颁发营业许可证。证券公司可分为综合类证券公司与经纪类证券公司,最低限额的注册资本分别为5亿元和5000万元人民币;重要治理人员和业务员必须有证券从业资格;有固定的经营场所与合格的交易设施;有健全的治理制度等。〔二〕金融机构业务和营运监管要紧包括对业务合规性的检查与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监管。业务经营合规性监管的目的是督促金融机构严格遵守金融法律、法规。商业银行的风险监管要紧包括监控资本充足性、资产质量、流淌性、盈利能力、治理水平和内部操纵等方面。〔三〕对有问题的金融机构的处理和市场退出的监管我国监管当局对潜在风险较大的金融机构采取有重点有区别的处理方法。当个别金融机构显现临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医疗设备租赁解除律师函
- 能源供应合同备案制度
- 建筑监理基础施工协议
- 农业创新园区停车场改造合同
- 钻孔工程安全生产考核合同
- 环保工程木地板工程合同
- 医院管理团队聘用合同
- 租用合同样本:消防设备
- 护理科研项目管理与实施
- 药品采购绩效评估体系
- 锅炉控制器modbus协议支持说明
- 粉末涂料有限公司危废库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 安全生产信息管理制度全
- 住宅物业危险源辨识评价表
- 世界主要国家洲别、名称、首都、代码、区号、时差汇总表
- 2023学年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铁一中学九年级(上)物理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
- 《报告文学研究》(07562)自考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安全操作规程
- 电源日常点检记录表
-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卷.及答题卡2
- 钢轨接头位置及接头联结形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