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工程制药研究进展_第1页
生物工程制药研究进展_第2页
生物工程制药研究进展_第3页
生物工程制药研究进展_第4页
生物工程制药研究进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物工程制药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生物工程制药,作为现代生物技术与制药工业的融合产物,近年来在医药领域的发展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等技术的不断进步,生物工程制药在药物研发、生产及临床应用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果。本文旨在全面综述生物工程制药领域的研究进展,包括新药物的开发、生产技术的创新以及临床应用的拓展等方面,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和从业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本文首先回顾了生物工程制药的发展历程,概述了生物工程技术在药物研发中的重要作用。随后,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在生物工程制药领域取得的一些重要突破,包括新型药物的开发、生产工艺的优化以及新技术的应用等。本文还就生物工程制药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了其在抗击重大疾病如癌症、心血管疾病等方面的潜力与挑战。本文展望了生物工程制药未来的发展趋势,探讨了新技术、新方法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前景,并对如何克服当前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的梳理和分析,能够为推动生物工程制药领域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和思考。二、生物工程制药的主要技术生物工程制药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领域,融合了生物学、化学、工程学、医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为制药行业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生物工程制药的主要技术涵盖了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以及蛋白质工程等多个方面,这些技术的不断创新和突破,极大地推动了生物工程制药领域的发展。基因工程技术是生物工程制药的核心之一。通过基因工程,可以实现对目标药物生产相关基因的克隆、表达和调控,从而高效地生产出具有特定疗效的药物。这一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药物的生产效率,还降低了生产成本,为药物的研发和产业化提供了有力支持。细胞工程技术也是生物工程制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细胞培养、细胞融合等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对细胞的大规模培养和调控,进而生产出高质量的药物。同时,细胞工程还可以用于构建药物筛选模型、研究药物作用机制等,为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手段。发酵工程技术在生物工程制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微生物的发酵过程,可以生产出具有特定疗效的药物。发酵工程技术的优势在于可以利用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和酶系,实现药物的高效合成和转化,从而为药物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持。酶工程技术在生物工程制药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酶作为一种高效的生物催化剂,可以在温和的条件下实现复杂的化学反应。通过酶工程技术,可以实现对酶的高效表达、纯化和调控,从而生产出具有特定疗效的药物。酶工程还可以用于药物的合成和修饰,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活性。蛋白质工程技术是生物工程制药领域的另一重要分支。通过蛋白质工程技术,可以对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精确的调控和优化,从而生产出具有更高疗效和更低副作用的药物。这一技术的应用,不仅为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为药物的产业化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生物工程制药的主要技术涵盖了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等多个方面。这些技术的不断创新和突破,为制药行业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未来,随着这些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相信生物工程制药领域将会取得更加显著的进展和成就。三、生物工程制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近年来,生物工程制药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不仅在技术创新上实现了突破,更在疾病治疗、新药研发等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基因工程药物的研究进展: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如CRISPR-Cas9系统的优化,科学家能够更精确地编辑目标基因,从而生产出具有特定疗效的蛋白药物。例如,针对某些癌症的个性化治疗疫苗,已经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成功研制,并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细胞工程药物的突破:细胞工程技术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如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技术的成熟,使得从患者自身细胞制备特定功能的细胞治疗产品成为可能。这为诸如帕金森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细胞替代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蛋白质工程药物的进展:蛋白质工程技术的进步使得科学家能够设计和改造蛋白质,以增强其药物活性、稳定性和安全性。例如,针对某些抗生素耐药细菌的蛋白质药物,通过蛋白质工程技术优化其结构,提高了对目标病原体的选择性杀伤能力。组织工程药物的创新:组织工程技术为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构建三维的组织模型,科学家能够模拟人体内复杂的生理环境,从而更准确地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组织工程药物还可用于再生医学领域,如皮肤、软骨等组织的修复和重建。生物工程制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为药物研发和治疗方法的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领域的拓展,生物工程制药将在未来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四、生物工程制药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生物工程制药领域的未来发展将呈现出多元化、创新化和国际化的趋势。随着科技的进步,生物工程技术将不断提升,新的生物药物研发将越来越依赖于高通量筛选、基因编辑、蛋白质工程等先进技术。这些技术的发展将促进生物药物研发周期的缩短,提高研发效率,使新药研发更具针对性和精确性。随着个性化医疗和精准医疗的兴起,生物工程制药将更加注重个体化治疗药物的研发。通过利用患者的基因组、蛋白质组等生物信息,设计针对个体的定制化药物,将大大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再次,生物工程制药将更多地与其他领域进行交叉融合,如纳米技术、信息技术、再生医学等。这些交叉融合将推动生物药物研发的创新,开发出更高效、更安全、更便捷的新型生物药物。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生物工程制药领域的国际合作将越来越紧密。国际间的科技交流、人才流动、资源共享将推动生物药物研发的全球化进程,使全球患者都能受益于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生物工程制药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将是技术不断进步、个体化治疗日益普及、领域交叉融合加深、国际合作更加紧密。这些趋势将共同推动生物工程制药领域的发展,为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五、结论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类对生物世界的深入探索,生物工程制药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通过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和发酵工程等技术的应用,我们已经能够生产出众多高效、安全的生物药物,为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有力支持。在基因工程制药方面,重组蛋白药物、基因治疗药物和疫苗等领域的研究不断取得突破。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如CRISPR-Cas9系统,为遗传性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道路。细胞工程制药则通过细胞培养、细胞融合等技术,实现了细胞产物的规模化生产,为生物制药产业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蛋白质工程制药通过改造和优化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提高了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发酵工程制药则利用微生物的代谢特性,生产出具有药用价值的代谢产物。这些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不仅丰富了生物制药的产品线,也为医药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生物工程制药领域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进一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药物的个性化治疗等问题,仍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研究。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也应关注其可能带来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确保生物技术的健康发展。生物工程制药领域的研究进展为医药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和挑战。我们应以开放、合作的态度,加强跨学科研究,推动生物工程制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为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参考资料: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蛋白质工程与生物制药领域的发展突飞猛进,为人类健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保障。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起探究蛋白质工程与生物制药的背景、重要性,以及蛋白质工程在生物制药过程中的作用和优势。蛋白质工程,简单来说,就是对蛋白质进行设计和改造的过程。它依赖于对蛋白质结构的深入理解和基因工程的先进技术,以达到改善蛋白质的功能和性质的目的。尽管蛋白质工程在20世纪末才开始引起人们的,但短短几十年来,它已经广泛应用于医药、农业、食品等领域,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价值。生物制药,是指利用生物技术制造的药物,包括蛋白质、抗体、细胞因子等。与传统药物相比,生物制药具有靶点明确、特异性强、副作用小等优势,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癌症、艾滋病、糖尿病等疑难杂症的治疗。生物制药的出现,使得人类可以更加精确地针对疾病进行治疗,极大地提高了治疗效果。在生物制药过程中,蛋白质工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蛋白质工程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加深入地了解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进而发现新的药物靶点。蛋白质工程可以通过改造蛋白质的序列和结构,以增加药物的疗效、降低副作用。蛋白质工程还可以用于研发生产生物药物所需的关键酶和其他关键组件,提高生物制药的生产效率。蛋白质工程与生物制药领域的发展对人类健康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对蛋白质的设计和改造,科学家们可以研发出更加高效、安全的生物药物,为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增长,蛋白质工程与生物制药领域的未来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我们期待着这一领域的不断突破,为人类带来更为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药品,为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生物制药是当今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涉及生物技术、制药、基因组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研究。随着生物制药行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新的治疗方法与药物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本文将探讨生物制药领域的研究进展,并针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展望。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物制药行业经历了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高速发展。目前,全球生物制药市场已经进入了快速增长期,预计未来几年内将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在中国,生物制药也成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吸引了大量资本和人才的投入。然而,生物制药行业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如高成本、高风险、技术门槛高等问题。本文通过对近期生物制药领域的研究进行梳理,重点介绍了基因工程、免疫疗法、细胞疗法等研究方法在生物制药领域的应用。还分析了生物制药行业的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技术在药物研发、临床试验等方面的作用。近年来,生物制药领域取得了许多突破性成果。例如,基因工程药物研发方面,基于CRISPR-Cas9技术的基因编辑疗法在临床试验中展现出了良好的疗效;免疫疗法方面,PD-1/PD-L1抑制剂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药物的研发,为肿瘤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细胞疗法方面,CAR-T细胞治疗等技术在难治性肿瘤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本研究结果揭示了生物制药领域的重要性和快速发展。生物制药不仅为人类提供了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时也为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了新的思路。然而,生物制药行业仍面临着生产成本高、技术门槛高、监管难度大等问题。未来的研究应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能、加强技术研发等方面的探索,以进一步推动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我们还讨论了生物制药研究在临床应用方面的巨大潜力。例如,针对肿瘤、遗传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疑难杂症的治疗,生物制药提供了更为精确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生物制药也为药物研发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例如通过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研究,发现和验证新的药物靶点,加速药物的研发和上市进程。然而,生物制药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挑战。生物制药行业受到资金和技术的限制,使得一些有潜力但高风险的研究项目难以得到支持。生物制药行业的监管体系尚不完善,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标准化建设。生物制药研究还涉及到伦理和法律等方面的问题,例如对人类基因组的编辑和干细胞治疗等技术的监管和规范。本文通过对生物制药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和分析,展示了生物制药在治疗方法、药物研发等方面的巨大潜力和挑战。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相信未来的生物制药行业将为人类健康事业带来更多的突破和希望。因此,我们建议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鼓励跨界合作和技术创新,以推动生物制药领域的快速发展。需要重视和解决生物制药研究中存在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以确保这一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健康福祉的最大化。制药工程系现开设制药工程(本科)、中药学(本科)和生物制药技术(专科)、药品经营与管理(专科)专业。下设生药学、药剂学、药物化学、医药基础4个教研室、1个实验教学中心,10个实验室、1个中药标本馆、1个药用植物标本园,拥有一批高档精密仪器。制药工程系现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2800余人,教师54人,教授、副教授17人,讲师24人、博士8人,硕士20人。名誉系主任詹亚华教授任中国中医药学会中药鉴定专业委员会顾问,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一大批优秀青年教师是毕业于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沈阳药科大学等重点高校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制药工程系注重加强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生药学》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物分析等核心专业课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全系教师已编写教材8本,专著6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先后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湖北农科院中药材研究所等高校及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学术交流及合作关系。申报了22项国家、省、市、校级科研立项。制药工程系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加强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先后与武汉马应龙药业、九州通医药集团、武汉健民药业、武汉滨湖双鹤药业、武汉惠涛药业九资河基地、湖北农科院地道中药材研究所等一批药品生产、流通、研发单位建立了紧密的教学合作关系,为学生实习、实训及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有力保障.制药工程系毕业生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5%以上,就业质量不断提高。采取与企业联合培养的方式推动就业工作,2007-2010年,与湖北省最大的民营企业九州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培养学生460余人,学生毕业后全部被公司录用。一大批毕业生成长为全国医药卫生企事业单位业务骨干。近两年来本科毕业生中有70多名通过研究生考试,其中30多名被“985”、“211”重点大学录取。制药工程系先后被授予“湖北省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先进基层单位”、“校级文明单位”、“安全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聂淑芳,女,汉族,1977年3月生,湖北云梦人,九三学社社员,博士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副教授,1995年9月至1999年7月在华西药科大学药学专业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1999年9月至2004年6月在沈阳药科大学药剂专业硕博连读,获理学博士学位。2004年9月至2009年3月在沈阳药科大学任教,2009年3月至2010年4月在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做访问学者、博士后。2010年4月来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工作,现任制药工程系常务副系主任。刘焰,女,汉族,1956年1月出生,湖北大悟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副教授(一级),硕士研究生导师。1978年3月至1982年2月在武汉大学生物系遗传学专业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1982年3月至2012年2月在华中农业大学工作,并在2000年至2011年期间,兼任植物科学系副主任及遗传教研室主任。2012年4月来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工作,现任制药工程系副主任。吴杰,男,汉族,1980年2月出生,湖北潜江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硕士学位,讲师。1998年9月至2002年6月在武汉大学药学专业(本科)学习,获医学学士学位,2008年6月获得武汉大学理学硕士学位,2002年7月来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工作,担任主任助理,2012年2月任制药工程系副系主任。柯贤炳,男,汉族,1980年4月出生,湖北鄂州人,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1998年9月至2002年6月在武汉大学药学专业学习,获医学学士学位。2002年9月至2009年6月在武汉大学从事药物化学研究,获得有机化学博士学位。2009年7月来我校工作,历任制药系药物化学教研室主任、制药系副系主任、制药系党总支书记、校党委委员。主要承担药物化学的教学工作。揭晶,女,汉族,1980年7月出生,籍贯江西省宜春市,政治面貌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职称讲师。1998年9月至2002年6月在武汉化工学院药物制剂专业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2004年9月至2007年6月在广东药学院药剂学专业学习,获理学硕士学位。2007年7月来我校工作,现任药剂学教研室职务。主要承担制药工程与设备理论课和药物分析实验课的教学工作。冉亮,男,汉族,1980年05月出生,籍贯湖北安陆人,政治面貌,本科。2001年9月至2005年7月在武汉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习,获法学学士学位。2006年9月来我校工作,现任制药工程系系办副主任职务。訾茜,女,汉,1987年6月出生,湖北潜江人,党员,本科。2006年9月至2010年7月在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2010年7月至2010年12月在武汉欣晨辉商贸有限公司工作,担任店长助理职务。2011年2月来我校工作,现任教学秘书职务。贾效成,男,汉族,1975年1月出生,山东菏泽人,九三学社社员,博士,副教授。2001年9月至2005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植物学专业学习,获博士学位。2007年至2010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0年7月来我校工作,担任生药学教研室主任。主要承担药用植物学和中药资源学的教学工作。殷丹,女,汉族,1981年4月出生,湖北武汉人,党员,博士,讲师。1999年9月至2003年7月在湖北中医药大学制药工程专业学习,获制药工程学士学位。2003年9月至2006年7月在湖北中医药大学大学中药学专业学习,获中药学硕士学位。2006年9月至2009年7月在湖北中医药大学大学中药学专业学习,获中药学博士学位。2009年7月来我校工作,现任教师职务。主要承担生药学,药用植物学及其实验的教学工作。孙芳,女,汉族,1980年6月出生,湖北武汉人,党员,大学本科,讲师。1999年9月至2003年6月在湖北中医药大学制药工程专业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2003年7月来我校工作,现任制药工程系专职教师。主要承担生药学、医药拉丁语的教学工作。赵丽,女,汉族,1982年10月出生,湖北荆州人,党员,大学本科,讲师。1999年9月至2003年7月在湖北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学习,获学士学位。2006年5月至2008年5月在武汉大学药学专业研究生班学习,2003年7月来我校工作,主要承担药用植物学理论及实验、生药学理论及实验的教学工作。杨波,男,汉族,1979年10月出生,四川德阳,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讲师。1999年9月至2003年6月在华中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学习,获农学学士学位。1999年9月至2003年6月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2003年9月至2010年6月在华中农业大学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专业学习,获工学博士学位。2010年7月至今在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工作,担任医药学基础教研室主任职务。主要承担药理学、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的教学工作。杨俊,女,汉族,1970年8月出生,河南宝丰人,预备党员,博士学历,讲师。从1999年9月至2002年6月在江汉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习,获医学学士学位。从2005年9月至2008年6月在华中科技大学药理学专业学习,获理学硕士学位。从2008年9月到2011年6月在华中科技大学药理学专业学习,获医学博士学位。从1991年8月至2008年7月在武汉市中医院工作,担任主管药师职务。从2011年7月来我校工作,担任讲师职务。主要承担药理学和医药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欧艳华,女,汉族,1981年4月出生,湖北钟祥人,群众,硕士,讲师。2000年9月至2004年7月在昆明理工大学制药工程专业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2004年9月至2007年7月在中山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学习,获理学硕士学位,2007年7月至今在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工作,为医药基础教研室职员。主要承担生物技术制药理论课和药物分析实验课的教学工作。王海梅,女,蒙古族,1979年1月出生,内蒙古赤峰市人,研究生,讲师。1998年9月至2003年7月在内蒙古包头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学习,获医学学士学位。2003年9月至2006年7月在武汉大学生理学专业学习,获生理学硕士学位。2006年7月来我校工作,现任专任教师职务。主要承担《药理学》和《解剖生理学》的教学工作。李威,男,汉族,1981年2月生,湖北武汉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硕士学位,讲师。1999年9月至2003年6月在湖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学专业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2003年7月来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工作,期间于2006年9月至2009年6月在武汉大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专业学习,获理学硕士学位。在校期间于2004年至2007年任药剂学教研室主任,2008年至2010年任系部教学秘书,现任系专任教师兼任科研秘书。张勇钢,男,汉族,1979年11月出生,湖北枝江人,群众,大学本科学历,讲师。1999年9月至2003年7月在湖北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2007年9月至2009年7月在武汉大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专业学习,获理学硕士学位。2003年7月来我校工作,现任制药工程系专职教师。主要承担药剂学、药剂学实验及药物化学实验等的教学工作。刘冬琳,女,汉族,1968年10月出生,籍贯湖北麻城市人,政治面貌为群众,大学,副高职称。1986年9月至1990年7月在湖北中医药大学中药专业学习,获医学学士学位。1990年7月至2000年3月在广州军区武汉洪山制药厂工作,担任技术部门负责人职务;2000年4月至2006年6月在马应龙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作,担任子公司总工及副总职务,2006年7月来我校工作,现任制药工程系教师职务。主要承担药事管理学及药剂学实验的教学工作。朱丹丹,女,汉族,1982年6月出生,湖北武汉人,群众,硕士研究生,讲师。2000年9月至2004年6月在湖北工业大学制药工程专业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2004年9月至2007年1月在华中科技大学生物制药工程专业学习,获工学硕士学位,2007年7月来我校工作,现任制药工程系专职教师职务。主要承担《药剂学》理论及实验、《生物制药工艺学》的教学工作。杨明利,女,汉族,1979年11月出生,陕西渭南人,中共党员,硕士,讲师。1999年9月至2003年7月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2003年9月至2006年7月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资源化学专业学习,获理学硕士学位,2006年7月至今在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工作,现任药化教研室主任职务。主要承担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工作。方振峰,男,汉族,1980年2月出生,湖北团风县人,群众,博士,(学习经历)2008年9月至2011年8月在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所药物化学专业学习,获理学博士学位。2011年9月来我校工作。主要承担天然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药物化学(一)的教学工作。范晶,女,汉,1980年3月出生,湖北,本科,讲师。2000年9月至2004年7月在武汉化工学院制药工程专业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2004年7月来我校工作,现任专职教师职务。主要承担药事管理的教学工作。游林红,女,汉族,1974年1月出生,湖北武汉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硕士学位,讲师。1994年9月至1997年7月在华中师范大学微生物专业学习,2000年9月至2003年7月在湖北大学生物教育本科专业学习,2006年9月至2009年5月在华中师范大学获植物保护硕士学位。1997年7月来我校工作,现任制药工程系实验教师,主要承担微生物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的教学及天然药物化学实验的准备工作。郭昭,女,汉,1981年2月出生,河北鹿泉人,党员,硕士,助理实验师。2000年9月至2004年6月在河北经贸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2004年9月至2007年5月在大连工业大学发酵工程专业学习,获工学硕士学位。2007年9月至2010年5月在石药集团河北中润制药有限公司工作,担任车间技术员职务。2010年7月来我校工作,现任制药工程系实验员。刘燕玲,女,汉族,1981年7月出生,湖北武汉人,党员,大专,助理实验师。2000年9月至2003年6月在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习。2003年7月至今在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工作,担任实验室职务,现任制药工程系实验员。齐志众,男,汉族,1982年11月出生,辽宁辽阳人,团员,大专学历,助理实验室。2002年9月至2005年6月在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制药工程学习。2005年9月来我校工作,现任药物化学实验员职务。王雁凌,女,汉,1987年1月出生,辽宁阜新人,中共党员,本科,无职称。2006年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