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北京校工中学高一语文期末大联考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下面是《雷雨》中的一段台词:
周朴园(仁慈地,拿着周萍的手)你是我的长子,我不愿意当着人谈这件事。
(停,喘一口气严厉地)我听说我在外边的时候,你这两年来在家里很不规矩。
周萍(更惊恐)爸,没有的事,没有,没有。
周朴园一个人敢做一件事就要当一件事。(甲句)
周萍(失色)爸!
上面画线的甲句,有的版本为:“一个人敢做,就要敢当。"(乙句)你认为哪句更好?请
列出两条理由。要求:①理由充分、合理;②语言表达准确、简明。
参考答案:
答案示例一:甲句更好。①句中两次出现“一件事”,表明周朴园很重视这“一件事②使
用长句,语气缓和,与前面的“严厉”形成对照,表现了周朴园复杂的心态。
答案示例二:乙句更好。①突显了动词“做”和“当”,表明周朴园希望周萍做事要敢于
担当,符合剧情的发展。②使用短句,中间增加了语音停顿,合乎口语习惯,语气较周朴
园前面的话更严厉。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结合
话剧语境考查语言的准确、简明。回答时,首先要旗帜鲜明地写出自己的观点,其次要回
答出理由。不管是哪种理由,都应紧扣人物的内心情感和语言的表达效果。首先要分析两
句话的差别,从差别入手,结合语境分析语言的潜台词,进而根据上下文分析其妙处。作
为台词对比,还应考虑到口头语言表达的语气极其对人物塑造的作用。语言评论要求观点
鲜明,理由充分。需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分析。“一个人敢做一件事就要当一件事”
为长句,表述语气比较舒缓,写出了周朴园此时复杂的心理。“一件事”出现两次,可能
周朴园对此件事情比较重视等。“一个人敢做,就要敢当”,使用短句,合乎口语习惯,
突出说话的严厉;或者抓住动词“做”和“当”分析即可。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汉服,未必可称“国服”
雷颐
在声势空前的“传统文化热”中,消失已几百年的“汉服”也被从历史的箱箧中翻捡
出来,为五彩缤纷的服装之苑增添了一个小小的“亮点”。”穿衣戴帽,各有所好”,此
事本来无可厚非,然而,某些汉服爱好者、提倡者表达出来的那种“天朝上国”“华夏中
心”的价值观念却不能不令人深思;而有人进一步要求将汉服定为“国服”,则期期以为
不可。
“衣服”本来的功能只是遮身蔽体、保暖防寒,但在历史中又演化出了政治、审美的
功能。在传统社会,服饰的政治功能被突出、强化,成为统治者“治民”的重要部分。历
代王朝都有《车服制》《章服品第》一类对着装等级制度的严格规定,早在周代即产生了
比较完整的衣冠制度,自天子至大夫到士卿,服饰各有区别定制。至魏晋时期,王公贵族
虽然“服无定色”,但仍有八品以下不得着罗、纨、绮等高级丝绢织物的规定。唐代是最
开放的年代,但从唐高祖李渊起就正式颁布衣服之令,对皇帝、皇后、群臣百官、命妇、
士庶等等各级各等人士的衣着、色彩、佩带诸方面都作了详细的规定。总之,中国古代服
饰的核心是等级制度,衣冠服饰是尊卑贵贱等级序列的标志,任何人都不得僭越。今天人
们所推崇“汉服”,实际只是传统社会中少数“上等人”的服饰,广大“引车卖浆者
流”,绝不能像孔乙己那样穿长衫,只能如阿Q那样着短装。
以“夷狄”入主中原的满清王朝以血腥手段强迫汉人易服来表示对其“臣服”,服装
成为对一个王朝的忠诚与叛逆问题,“穿,还是不穿”成为“生,还是死”的大问题。清
王朝同时又秉承华夏“衣冠之治”的传统,同时制定了种种有关穿靴、戴帽、着装、佩饰
的烦琐规定,维持等级森严的统治。
服装政治化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仍大为盛行,服装成为“革命”与“不革命”的重要
标志,在“文革”中几乎只有工作服、蓝中山装和绿军装成为被允许的“革命服装”。
改革开放是思想观点大解放,也是服装大解放,人们重新拥有了穿衣戴帽的自由。然
而,现在一些“汉服”的提倡者却再度将服装政治化,提出“华夏复兴,衣冠先行”“恢
复华夏服饰,重建衣冠上国”“是我们不断在寻找的民族归属感和文明标志的符号”,并
且,主张将“汉服”定为“国服”,而“国服是一个国家的外在象征和代表,就像我们的
黑头发、黄皮肤一样,是我们民族的标志,国服的确立,也意味着民族自信和自尊的确
立”。
于是,服装问题重新上升到“爱国"'‘民族复兴”的道德、政治高度,在这种话语的
隐喻中,不着汉服者自然居于“不爱国”、不参与“民族复兴”的道德和政治劣势。而
且,主张将“汉服”立为“国服”者似乎忘记了,中国还有其他五十多个民族,他们虽然
人数少得多,但其权利与汉族不应当是完全平等的吗?
千百年来,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人们才逐渐摆脱了“服饰政治化”观念,服饰已成为
个性表达的最好形式之一。今天,重倡汉服不应是对个性的否定。宽衣博带、长裾雅步的
汉服与西装、中山装、短裙牛仔,中国其他民族服饰等各色服装纷然杂陈,供人平等选
择,诚然为社会多元、进步的标志之一。
(选自《中国新闻周刊》)
11不能说明“汉服,未必可称‘国服'”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某些汉服爱好者、提倡者表现出来的那种“天朝上国”“华夏中心”的价值观念,令
人深思。
B.今天人们所推崇的汉服,实际只是传统社会中少数“上等人”的服饰,普通百姓与之
无缘。
C.人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才逐渐摆脱了“服饰政治化”观念,重倡汉服不应是对个性
的否定。
D.中国还有其他五十多个民族,他们虽然人数少得多,但其权利与汉族应当是完全平等
的。
12.下列说法,完全符合文意的一项的是()
A.在传统社会,衣服的功能不再是遮身蔽体、保暖防寒。其政治功能被突出、强化,
成为统治者“治民”的重要部分。
B.历代王朝都有对着装等级制度的严格规定。唐代是最开放的年代,但对各级各等人
士的衣着诸方面的规定也最为详细。
C.服装成为“革命”与“不革命”的重要标志,是历史上“服装政治化”在上世纪五
六十年代的延续和具体表现。
D.宽衣博带、长裾雅步的汉服已消失了几百年,汉服提倡者将它从历史的箱箧中翻捡
出来,毫无意义和价值。
参考答案:
11.A解析:从文章首段内容可知,A项说的是汉服提倡者的表现,不属于本文作者的
论据。
12.C解析:A.“衣服的功能不再是遮身蔽体、保暖防寒”误。B.说唐代“规定也最
为详细”于文无据;D.从文章最后一句话可知,“毫无意义和价值”不对。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持续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到衰的分水岭,标志着大唐盛世的终结,
也是陆上丝绸之路鼎盛时期的终结,自此,这条连接亚欧的商贸通道,逐渐衰落,终于湮
没。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这是唐代诗人元稹《行宫》中的两句。这些宫女们,
再也得不到从丝绸之路西来的香料与珠宝了。因为“安史之乱”,唐朝不得不将驻守西疆
的四镇边兵东调长安,一时西北边防空虚,吐蕃乘机北上占据河陇,回鹘亦南下控制了阿
尔泰山一带,同时西边的大食亦加强了中亚河中地区的攻势,这三股力量又彼此争夺与混
战,从此,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丝绸之路,“道路梗绝,往来不通”,杜甫写
诗哀叹:“乘槎消息断,何处觅张骞。”
美国学者爱德华•谢弗著有一本《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这是一本关
于唐代文化交流史的名著,他写道:“在玄宗时代,人们可以随处听到龟兹的琵琶,但到
了九世纪,这一切就成了梦想。”陆上丝路的中断,直接影响了唐朝的文化和社会。爱德
华•谢弗分析说,为什么唐代传奇和笔记小说中,与《山海经》所记述的珍怪一样的奇珍
异物大量涌现,因为“从九世纪初期开始,唐朝的国际时代、进口时代、融合时代和黄金
时代,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对于跨越大海、翻过大山而来的珍奇物品的渴求,都已经不
可能轻易地得到满足了。”在九世纪的时候,真实的新奇物品已经无法到达唐朝境内了,
唐人只能杜撰虚构出怪异荒诞的贡物。
到了元朝,依托强大的军事实力,陆上丝绸之路再度繁华,丝路上的重要国家花剌子
模,因为劫杀蒙古商队、侮辱蒙古使臣,甚至遭遇了灭国之灾。但随着元帝国的土崩瓦
解,这条路又陷入没落。河西走廊上的敦煌,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物,恢宏壮美的莫高窟洞
窟,是当年走向远方的商旅祈求平安的精神驿站,从晋朝到南北朝,再到唐朝,都有,但
是没有明朝的洞窟和壁画,因为到了明朝,这条路已经没人走了,后来被人遗忘,一直到
了近代。
事实上,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有一个历史兴替,安史之乱后,陆路衰落,海
路开始发达,后者在宋、元时代以及明前期始终保持兴盛,遗憾的是,明朝“寸板不许下
海”的禁令,清朝的“禁海令”和“迁海令”……海上丝路也日渐衰落,中国错过了大航
海时代,全球重心转向了西方。中国人因为丝绸之路形成的世界观、大格局,彻底倒退
To
(摘编自新华每日电讯2017.5.12关山远《丝绸之路与中华国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安史之乱”是大唐盛世的终结,是陆上丝绸之路的终结,这条商贸通道自此走向衰
落。
B.吐蕃、回鹘、大食三股力量的彼此争夺与混战,使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
C.唐代传奇和笔记小说中,大量涌现像《山海经》所记述的珍怪一样怪异荒诞的奇珍异
物,直接原因是陆上丝路的中断。
D.元朝依托强大的军事实力使陆上丝绸之路再度繁华,花剌子模因此遭遇了灭国之灾。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引用元稹的诗,描述宫女的生活,是为了说明丝绸之路对唐人社会生活的
重要性。
B.文章第三段引用美国学者爱德华•谢弗的著作,丰富了文章内容,说明了陆上丝路对
唐代文化和社会的重要作用。
C.文章第四段提到莫高窟洞窟中没有明朝的洞窟和壁画,证明了明朝时期陆上丝绸之路
已经没落了。
D.文章分析了唐代陆上丝路没落的原因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后来陆上丝路再度繁
华与没落的现象,论证了丝绸之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安史之乱”,唐朝就不会将兵力东调长安,也就不会失去对西域的控制,
陆上丝绸之路可能也不会衰落。
B.九世纪,由于陆上丝绸之路的中断,人们不太可能随处听到玄宗时期龟兹的琵琶,也
得不到从丝绸之路来的香料与珠宝。
C.如果明朝没有“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清朝没有“禁海令”和“迁海令”,那么中
国海上丝绸之路就不会衰落。
D.丝绸之路的衰落,使中国人因之形成的世界观、大格局彻底倒退了,可见开放、交流
非常重要。
参考答案:
1.C2,A3,C
【1题详解】
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能
力。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陆上
丝绸之路的终结”说法扩大范围,原文是“陆上丝绸之路鼎盛时期的终结”。B项,“吐
蕃、回鹘、大食三股力量的彼此争夺与混战,使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说法以偏
概全,唐朝失去对西域的控制,还源于三股力量对相关地区的控制。D项,强加因果。花
刺子模遭遇了灭国之灾,是因为劫杀蒙古商队、侮辱蒙古使臣。故选C。
【2题详解】
题干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
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能力,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A项,“是为
了说明丝绸之路对唐人社会生活的重要性”说法错误,文中只是借用该诗说明宫女再也得
不到从丝绸之路西来的香料与珠宝。故选A。
【3题详解】
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把握文中观
点态度能力。C项,选项推断错误,原文“遗憾的是……日渐衰落”,由“迁海令”之后
的省略号可知,海上丝路衰落的原因不止这两点。故选C。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
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
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
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
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
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
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
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
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
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
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
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
而还之。读书不辍,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
授堂邑县尹。首毁淫祠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
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
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杀人,其党暴戾为害,民不堪命,旧
尹莫敢诘问。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去官十年,犹为立碑颂德。
英宗即位,命参议中书省事。会元夕,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
住。拜住袖其疏入谏,其略曰:“世祖临御三十余年,每值元夕,闾阎之间,灯火
亦禁;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今灯山之构,臣以为所玩者小,所系者
大;所乐者浅,所患者深。伏愿以崇俭虑远为法,以喜奢乐近为戒。”帝大怒,既
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即罢之,仍赐尚服金织币一、帛一,以旌其直。
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所有与
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时斗米直十三缗,民持钞出
果,稍昏即不用,诣库换易,则豪猾党蔽,易十与五,累日不可得,民大困。乃检
库中未毁昏钞文可验者,得一千八十五万五千余缗,悉以印记其背,又刻十贯、伍
贯为券,给散贫乏。命米商视印记出果,诣库验数以易之,于是吏弊不敢行。又率
富民出粟,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闻民间有杀子以奉母者,为之大恸,出私钱
以济之。
到官四月,末尝家居,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关中之
人,哀之如失父母。(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六十二》)
4、对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不堪命,旧尹莫敢诘问堪:忍受
B、拜住袖其疏入谏袖:藏在袖里
C、时斗米直十三缗直:通假字,“只”
D、止宿公署,终日无少怠少:稍微
5、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张养浩“行义”和“直言”的一组是()
A、遇人有遗楮币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因上章请行纳粟补官之令
B、首毁淫祠三十余所
况阙庭之严,宫掖之邃,尤当戒慎
C、养浩至,尽置诸法,民甚快之
帝欲于内庭张灯为鳌山,即上疏于左丞相拜住
D、即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
帝大怒,既览而喜曰:“非张希孟不敢言。”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张养浩从小品行端正,读书刻苦努力;任堂邑县尹时,执法公允,深得老百姓
景仰和称颂。
B、元宵节,英宗想在宫内的鳌山上张灯结彩,张养浩直接给皇帝上疏,劝以“崇
俭”,皇上听取了他的意见。
C、关中大旱,张养浩接受任命,全力赈灾济贫。他制止“豪猾”利用换钞盘剥百
姓,千方百计保证了人们的粟米供给。
D、张养浩政事勤勉,毫不懈怠,积劳成疾。去世之时,关中百姓十分悲痛,如同
失去父母。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4分)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3分)
(3)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3分)
参考答案:
4C5D6B(直接给皇帝上疏)。
7.(1)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人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
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因”“敝”“易”及句
意各一分)
(2)不这样的话,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俘虏。(“若属”“且”被动句式各一分)
(3)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露出一只胳膊,左手握住右腕,走近一步说:“这是我
日日夜夜为之咬牙切齿、捶胸痛恨的事,今天才得到您的指教!"(“偏袒”判
断句及句意各一分)
译文: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张养浩从小就有德行和节义。有一次他出门,碰
到一个人,那人把钞票遗失在路上,当张养浩发现的时候,那个人已经走了,张养
浩就追上去把钱还给他。年仅十岁时,就一天到晚不停地读书,他就白天默默地背
诵,到了夜晚就关上房门,点上灯,偷偷地读书。
后来他被选授为堂邑县尹。(张养浩)带头捣毁了滥设的神祠三十多所,免除了有
强盗前科的人每月初一、十五例行到官府接受审讯检查的规定,张养浩说:“他们
都是善良的百姓,因为生活困难,被饥寒所迫,不得已而去做了强盗。已经用刑法
处罚了他们,还把他们当强盗看待,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强盗们感动
得流了眼泪,他们相互劝戒说;“不要对不起张公。”有一个叫李虎的人,曾经杀
过人,他的同党也都是暴虐残忍,为害百姓,百姓不堪忍受,从前的县尹都不敢过
问这件事。张养浩到这里以后,将他们全部依法惩处,老百姓非常高兴。张养浩调
离堂邑十年,百姓仍然为他立碑,歌颂他的恩德。
元英宗继承皇位后,命令张养浩参与中书省的工作。适逢元宵节,皇帝打算在宫禁
之内张挂花灯做成鳌山,张养浩就上奏给左丞相拜住。拜住将奏疏藏在袖子里入宫
谏阻,奏疏大概说:“元世祖执政三十多年,每当元宵佳节,民间尚且禁灯;威严
的宫廷中更应当谨慎。现在皇帝打算在宫禁之内张挂花灯,我认为玩乐事小,影响
很大;快乐得少,忧患很多。我希望(皇上)把崇尚节俭思虑深远作为准则,把喜
好奢侈及时行乐作为警戒。皇帝大怒,看过奏疏之后又高兴地说:“不是张希孟不
敢这样说。”于是取消了点燃花灯的计划。就赏赐给张养浩钱财布匹,来表彰他的
正直。
天历二年,陕西大旱,饥饿的老百姓人吃人,朝廷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张
养浩接到任命后,立即把自己家里的财产都分给村里的穷人,自己便登上车子向陕
西进发,碰到饥饿的灾民就赈济他们,看到饿死的灾民就埋葬他们。当时一斗米值
十三贯钱,百姓拿着钞票出去买米,钞票稍有不清或破损就不能用,拿到府库中去
调换,那些奸刁之徒营私舞弊,百姓换十贯只给五贯,而且等了好几天还是换不
到,老百姓处境非常困难。于是张养浩检查府库中那些没有损毁、图纹可以看得清
的钞票,得到一千八百五十多万贯,全部在它的背面盖上印记,又刻十贯和五贯的
小额钞票发给穷人,命令米商凭钞票上的印记把米卖给他们,到府库验明数目便可
换取银两,于是那些奸商污吏再也不敢营私舞弊。张养浩又率领富人家出卖粮食,
为此又向朝廷上奏章请求实行纳粮补官的法令。张养浩听到民间有人为了奉养母亲
而杀死自己儿子的事,为此大哭了一场,并拿出自己的钱救济了这户人家。
张养浩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来没有回到自己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晚上便向
上天祈祷,白天就出外救济灾民,一天到晚没有丝毫的懈怠。每想到一件牵挂的
事,就按着胸,感到痛苦,于是卧病不起,去世的时候才六十岁。陕西的老百姓,
悲哀的程度像失去了父母。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沈伦,字顺仪,开封太康人。旧名义伦,以与太宗名下字同,止名伦。少习《三礼》
于嵩、洛间,以讲学自给。
周显德初,太祖领同州节度,宣徽使咎居润与伦厚善,荐于太祖,留幕府。太祖继领
滑、许、宋三镇,皆署从事,掌留使财货,以廉闻。道出扬、泗,属岁饥,民多死,郡长
吏白于伦曰:“郡中军储尚百余万斛,傥贷于民,至秋复收新粟,如此则公私俱利,非公
言不可。”还具以白。朝论沮之曰:“今以军储振饥民,若荐饥无征,孰任其咎?”太祖
以问,伦日:“国家以縻粟济民,自当召和气,致丰稔,岂复有水旱耶?此当决于宸
衷。”太祖即命发縻贷民。
建隆四年,王师伐蜀,用为随军水陆转运使。先是,王全斌、崔彦进之入成都也,竞
取民家玉帛子女。伦独居佛寺饭疏食,有以珍异奇巧物为献者,伦皆拒之。东归,箧中所
有,才图书数卷而已。太祖知之,遂贬全斌等。
先是,伦第虞陋,处之晏如。时权要多冒禁市巨木秦、陇间,以营私宅,及事败露,
皆自启于上前。伦亦尝为母市木营佛舍,因奏其事。太祖笑谓曰:“尔非逾矩者。”知其
未葺居第,因遣中使按图督工为治之。伦私告使者,愿得制度狭小。使者以闻,上亦不违
其志。
伦清介醇谨,车驾每出,多令居守。好释氏,信因果。尝盛夏坐室中,恣蚊蜗嗜其
肤,童子秉笑扇至,辄叱之,冀以徼福。在相位日值岁饥乡人假粟者皆与之殆至千斛岁余
尽焚其券
开宝二年,丁母忧,起复视事。太平兴国六年,疾作,自是多请告。雍熙四年,卒,
年七十九。赠官侍中。
(选自《宋史?沈伦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相位/日值岁饥/乡人假粟者皆与之殆/至千斛/岁余尽焚其券/
B.在相位日/值岁饥/乡人假粟者皆与之/殆至千斛/岁余尽焚其券/
C.在相位/日值岁/饥乡人假/粟者皆与之/殆至千斛岁/余尽焚其券/
D.在相位日/值岁饥乡人假粟者/皆与之殆/至千斛岁/余尽焚其券/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封建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这称之为避讳。避
讳的种类繁多、方法多样。
B.《三礼》是《周礼》《仪礼》《礼记》的合称,是古代汉民族礼乐文化的理论基
础,是礼法、礼义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
C.“宸衷”中,“宸”原本指“屋宇;深邃的房屋”,引申为王位、帝王的代称。
“衷”指内心。“宸衷”指皇帝的心意。
D.丁忧,是古时官员遇有父母之丧,暂离公职而在家服丧守制。服丧期内,除有特
旨外,停止升转,停给俸禄,守丧毕,则起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沈伦清正廉洁。掌管钱库以清廉著称;在成都时,洁身自好,粗茶淡饭,拒绝贿
赂,东归时,仅有图书数卷。
B.沈伦爱惜百姓。扬州、泅水一带发生饥荒,饿死了不少百姓。沈伦将实情告诉宋
太祖,并恳请皇帝开仓贷粮救济百姓。
C.沈伦清廉正直。为官不贪不占,家中宅第低矮简陋,也坦然处之;即使宋太祖派
人给他修建房屋,他也缩小规格。
D.沈伦淳朴谨慎。皇帝每次出行,大多命令他留守;又信奉佛教,笃信众生平等,
所以拒绝童子的热情服务。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权要多冒禁市巨木秦、陇间,以营私宅,及事败露,皆自启于上前。
(2)伦私告使者,愿得制度狭小。使者以闻,上亦不违其志。
参考答案:
4.B
5.C
6.Dill]
7.(1)当时的权贵大多违反禁令在秦、陇一带采购巨大的木材,来营造私宅,等到事情
败露,都到皇上面前认罪。(2)沈伦暗地告诉宦官,希望规格小些。宦官告诉了皇
上,皇上也没有违背他的意向。
4.
试题分析:“殆”是大概的意思,修饰“至”,“岁余”是“一年多”的意思,不要分
开。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
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
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
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殆”是大概的意思,修饰
“至”,“岁余”是“一年多”的意思,不要分开。
5.
试题分析:“腐”此处原本指1匕极星。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
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
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宸”此
处原本指北极星。
6.
试题分析:沈伦斥退童子,希望以此得福。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
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
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
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
析是否合理。如此题选项D沈伦斥退童子,希望以此得福。
7.
试题分析:重点词语:“冒”“市”“营”“自启”“私”“愿”“制度”“闻”。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
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
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
的''冒”“市”“营”“自启”“私”“愿”“制度”“闻”等实词,同时注意一些
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
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沈伦,字顺仪,开封太康县人。原名义伦,因与太宗名字后一个字相同,仅叫
“伦”。从小在嵩、洛间学习《三礼》(《周礼》《仪礼》《礼记》),凭借讲学自己养
活自己。
后周显德初年,宋太祖赵匡胤担任同州节度使,宣徽使咎居润和沈伦关系很好,把沈
伦推荐给宋太祖,沈伦就留在了太祖的幕府中。宋太祖后来又陆续接管滑、许、宋三镇,
都让沈伦担任从事,掌管留使的钱库,凭廉洁闻名。出巡经过扬州、泗水,适逢这年发生
饥荒。百姓饿死的很多,郡县的官员对沈伦说:“郡里储备的军粮还有一百多万斛,如果
借给百姓,到了秋天再收新粮。这样公私都有利。这事非得您去请示不可。”沈伦回到京
都后把详细情况向皇上汇报。朝堂议论的人阻止说:“如今用军队的储粮赈济灾民,如果
连年歉收无法回收,谁来承担这个责任?”宋太祖就问沈伦,沈伦说:“国家用库存的粮
食赈济灾民,自会招来祥和,庄稼丰收。怎么还会有水旱灾害?这事应当由皇上来决
定。”宋太祖立即下令打开粮仓借粮给灾民。
建隆四年,朝廷军队讨伐蜀地,任命沈伦为随军水陆转运使。在此之前,王全斌、崔
彦进等进入成都,争相掠夺百姓家的财物和年轻的女子。只有沈伦居住在佛寺粗茶淡饭,
有人拿奇珍异宝当作礼物进献,沈伦都拒绝了。回朝时行李箱中的东西只有几卷图书而
已。太祖知道了,于是贬黜了王全斌等人。
在这之前,沈伦的宅第低矮简陋,他却处之坦然。当时的权贵大多违反禁令在秦、陇
一带采购巨大的木材,来营造私宅,等到事情败露,都到皇上面前认罪。沈伦也曾经给母
亲采购木材修建过佛舍,因此也奏明了这件事。宋太祖笑着对他说:“你没有违反规
矩。”宋太祖知道他没有修葺宅第,于是派遣宦官按照图纸监督工匠替他修建。沈伦暗地
告诉宦官,希望规格小些。宦官告诉了皇上,皇上也没有违背他的意向。
沈伦清廉耿介淳朴谨慎,皇帝每次出行,大多命令他留守。他喜欢佛教,相信因果报
应。曾经盛夏时候坐在房里,任凭蚊虫叮咬皮肤,童子拿了扇子来,沈伦就斥退他,希望
以此得福。他在担任宰相的时候,适逢饥荒,乡里来借粮食的人他都借给,差不多借出去
了一千斛。一年后把借条契约都烧掉了。1111]
开宝二年,因母亲去世服丧,丧期未满就被起用理政。太平兴国六年,疾病发作,从
此经常请假。雍熙四年去世,享年七十九岁被追赠侍中一职。
6.(一)文言文阅读,完成4-7题。
说钓
清吴敏树
余村居无事,喜钓游。钓之道未善也,亦知其趣焉。当初夏、中秋之日,蚤食
后,出门而望,见村中塘水,晴碧泛然,疾理竿丝,持篮而往。至乎塘岸,择水草
空处,投食其中,饵钩而下之。蹲而视其浮子,思其动而掣之,则得大鱼焉。无
何,浮子寂然;则徐牵引之,仍自寂然。已而手倦足疲,倚竿于岸,游目而视之,
其寂然者如故。盖逾时始得一动,动而掣之则无有。余曰:“是小鱼之窃食也,鱼
将至矣。”又逾时,动者稍异,掣之得鲫,长可四五寸许。余曰:“鱼至矣,大者
可得矣。”起立而伺之,注意以取之,间乃一得,率如前之鱼,无有大者。日方
午,腹饥,思食甚,余忍而不归以钓,见村人之田者皆毕食以出,乃收竿持鱼以
归。归而妻子劳问有鱼乎,余示以篮而一相笑也。及饭后仍出,更诣别塘求钓处。
逮暮而归,其得鱼与午前比。或一日得鱼稍大者某所,必数数往焉,卒未尝多得,
且或无一得者。余疑钓之不善,问之常钓家,率如是。
4.对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蚤食后,出门而望“蚤”:通“早”
B.见村人之田者皆毕食以出”之:的
C.及饭后仍出,更诣别塘求钓处“诣”:到
D.问之常钓家,率如是“率”:大概,大致
5.下列加点的词与“注意以取之”的“注意”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B.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C.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D.忌不自信
6.下列对文章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写出了钓者未得鱼希冀得鱼,钓得小鱼又期盼大鱼的心理变化过程。
B.“归而妻子劳问有鱼乎,余示以篮而一相笑也”这一情景充满了生活情
趣。
C.钓者虽然钓技不高,但他自得其乐。
D.文章叙述了钓者一次钓鱼的详细经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钓鱼之乐。
7.文言文翻译。(10分)
①已而手倦足疲,倚竿于岸,游目而视之,其寂然者如故。(5分)
②及饭后仍出,更诣别塘求钓处,逮暮而归,其得鱼与午前比。(5分)
参考答案:
4.B(之是动词到的怠思)
6.C
7.(1)不久,手唧乏力,(于是)把钓竿笈放在岸边,(人)从远处澳看它,(钓竽)还是襄
原来一样没有动静.(5分)
(2)等到愎后仍然出去,改变地方,到别的池塘去寻找甘鱼的地方.等到傍晚回来,钓得
的鱼还是和午前差不多一样.(5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浩荡的长江奔流而下,由巴蜀至荆楚,再从吴越奔流入海,一条承载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希望的黄金水道,从古奔腾至令。时至今日,国人已然认识到,长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
宝库,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有重大的保护价值。湖北作为“长江之腰”,在长江生态
环境保护中,»
淡水资源被污染,江岸生态被破坏,这是长江的伤口,也是中华民族的重症。唯有
才能彻底治疗。《关于力推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决定》应运而
生,为湖北治理长江污染、发展长江经济提供了尚方宝剑。近两年来,此《决定》深入贯
彻执行、湖北段长江生态也得到了极力改进,广袤的荆楚大地旧貌换新颜。看,汉口江滩
的沙场、仓库等杂乱无章的现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芦花栈道的;有着“光灰
城市”之称的黄石也果断关闭“五小”企业,拆除非法码头,形成了绿色发展的新模式,
摘掉了“光灰城市”的帽子。()
猛药去痈,o整个黄金水道绿意盎然。生态环境是面向未来的最大竞争力,
须穿“新鞋”,走“绿道”,用环境治理留住绿水青山,用绿色发展赢得金山银山。只有
这样,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才能永葆生机,长江经济带的深入发展也或可期待。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此《决定》深入贯彻执行,极力改进了湖北段长江生态
B.此《决定》得到深入贯彻执行,湖北段长江生态因而得到极大改善
C.深入贯彻执行此《决定》,极力改进了湖北段长江生态
D.湖北段长江生态得到极大改善,此《决定》从而也得到深入贯彻执行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湖北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为未来发展留足了绿色空间,共抓大保
护,不搞大开发
B.湖北为未来发展留足了绿色空间,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
护,不搞大开发
C.湖北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为未来发展留
足了绿色空间
D.湖北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未来发展留
足了绿色空间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责无旁贷釜底抽薪人声鼎沸不分畛域
B.义不容辞对症下药人声鼎沸不废江河
C.责无旁贷对症下药人潮涌动不分畛域
D.义不容辞釜底抽薪人潮涌动不废江河
参考答案:
17.B18.D19.C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答题时应先分析原句,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
缩句子,先审主干再查附加成分,找出语病,并加以修改,再仔细比对选项所给出的修改
方案,找出答案。画线句子成分残缺,“此《次定》深入贯彻执行”应改为“此《次定》
得到深入贯彻执行”“;生态也得到了极力改进”搭配不当,“生态”与“改进”不能搭
配,应改为“生态因而得到极大改善”。所给选项中,A项,“《决定》深入贯彻执行”
成分残缺,“改进了湖北段长江生态”搭配不当;B项修改正确;C项,“改进了湖北段
长江生态”搭配不当;D项,因果关系倒置,不符合文意。故选B项。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以语句复位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从话
题统一、内容前后勾连、事理相承、意境协调、句式一致等角度思考。本题中,“修复长
江生态处于压倒性位置”是原则,应置于句首;排除B、C两项。“共抓大保护,不搞大
开发”是具体做法,应紧跟其后;“为未来发展留足了空间”是结果,且衔接后文“面向
未来”,置于句尾,排除A项,答案为D项。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应首先明确成语
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责无旁贷: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旁人。义不容
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此处不是道义上,而是责任。用“责无旁贷”。对症下药:比喻
针对事物的问题所在,采取有效的措施。釜底抽薪:意为把柴火从锅底抽掉,才能使水止
沸。借以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衔接前文伤口、重症,用“对症下药”。人声鼎沸:人
群发出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人潮涌动:人群像潮水一样涌
来,形容人很多的样子。此处并非指芦花栈道人声嘈杂扰人,排除“人声鼎沸”,用“人
潮涌动”。不废江河:语出杜甫诗“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指初唐四杰在
文学与学术上各有建树,如同长江黄河万古长流。后因以“不废江河”赞美作家及其著述
流传不朽。不分畛域:不分界限,也比喻不分彼此。文段中说治理水道,用“不分畛域”
恰当。故选C项。
【点睛】第3题考查近义成语辨析的能力。成语的测试重点是:感情色彩的误用,望文生
义,适用对象弄错,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语境或逻辑错误。本题以选词填空的形式考查
成语的使用能力,解答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具体方法:从色彩方面辨析,包括感情色
彩和语体色彩两方面;从词的意义方面辨析,包括词义的范围大小、词义的侧重点、词义
的轻重、词义的具体与概括等方面;从运用上辨析,包括习惯搭配、词性和句法功能、适
用的对象等。
8.下列各句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整个广东1236个镇承接新农保工作,需在镇、县一级增加社保工作人员约
2400人,每年运行维护费用约1.5亿左右。
B.韩国政府昨日通过了国家体育促进法的修正法案,提高了对操纵体育比赛的惩
罚力度
C.宋元是山水画经典作品迭出的时期,自然也是山水画大师接踵而出。
D.英拉对中国船员在湄公河遇害感到悲痛,表示泰国政府一定会查明案情,将凶
手绳之以法。
参考答案:
Do(A约1.5亿左右,重复赘余;B提高…力度,搭配不当;C“是”后残缺宾
语)
略
9.下面是一段介绍王羲之书法的文字,请用比较工整的语句(如排比)概括王羲之
在书法史上的主要贡献。要求:①符合原意。②不超过30字。(分)
在书法史上,王羲之是一位富有革新精神的大书法家。他早年从卫夫人学书,
后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楷书学钟繇,在书法上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
的高度。中晚年时,他不满当时用笔滞重、结体稚拙的局面,锐意改革,书风大
变。他对楷书的结构、点画等加以变革,使楷书趋于匀称俊俏,挺拔多姿;他开创
了今草,其草书用笔多变,流畅而富有韵致,比起前人有了质的飞跃;他的行书婉
转灵动,俊逸妍美,从此行书取得了与篆隶楷草并列的地位。
参考答案:
王羲之变革了楷书,发展了草书,确立了行书的地位。
10.将下面的词语填入横线处,组成一幅长联,要求符合对联特点,语意连贯,意境和
谐。(5分)
影波光天心月到白苹秋老莫辜负凭栏看
上联:最好是,红蓼花
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把酒对,琼楼玉宇,__________________,水面风来。
参考答案:
上联:凭栏看云影波光白苹秋老下联:莫辜负天心月到
解析:上联写日景,云影,波光,缸蓼,白苹,一幅艳丽的西湖秋景图;下联写夜色,月
到波心,清风徐来,把酒对饮,如在琼楼玉宇中。
六、写作(60分,共1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四年度医疗健康服务承包合同3篇
- 2024年度企业广告发布与媒体代理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物流服务合同(冷链)
- 2024年度绵阳房屋出租人与承租人协议
- 2024年度食品生产加工质量检测服务合同3篇
- 2024年度园林景观照明设备采购安装合同
- 2024年度合同:商业街智慧停车系统建设及运营合同3篇
- 2024年度劳动合同法律问题研究
- 2024年度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研发与生产合同
- 医疗品牌宣传总结
- 金属制品的回收与再利用
- 专题05-因式分解(历年真题)-2019-2020学年上海七年级数学上册期末专题复习(学生版)
- 窝沟封闭与龋病预防宣传
-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普货运输
- 广西壮族自治区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监理招标文件范本(2020年版)
-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四十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 招投标管理招聘笔试题与参考答案(某大型集团公司)2025年
- (正式版)SHT 3533-2024 石油化工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 个体工商户转让协议(5篇)
- 国家开放大学一网一平台电大《可编程控制器应用实训》形考任务1及3试题答案
- JJF 1183-2007温度变送器校准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