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1页
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2页
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3页
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4页
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阅读河北省邢台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①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②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③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④地,犹自音书滞一乡。【注】①此诗当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都因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漳:漳州。汀:汀州,今属福建。封:封州。连:连州,今属广东。②飐(zhǎn),吹动。③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④文身:身上文刺花绣,古代有些民族有此习俗。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抒情诗情景交融,凄楚动人。首联摄诗题之魂,并为以下的逐层抒写展开了宏大的画卷。B.颔联中“惊风乱随芙蓉水,密雨斜侵薛荔墙”,写的是远景,描绘了风急雨骤的景象。C.颈联同写遥望,却一仰一俯,视野各异。仰观则重岭密林,俯察则江流曲折,景中寓情。D.尾联用“共来百越文身地”做铺垫,最后归结到“音书滞一乡”,便收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效果。16.请结合全诗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答案】15.B16.①本诗抒发了苦闷与愤懑之情。“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诗人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自己被贬柳州后的苦闷与愤懑。

②本诗表达了对美好人格的坚守。“芙蓉”与“薜荔”,象征了人格的美好与芳洁,诗人借此二物来表现自己对美好人格的坚守。

③本诗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从“岭树重遮千里目”一句,可以看出诗人对和自己一样被贬外地的四位朋友的无尽思念。【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B.“写的是远景”错误,写的是近景。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本诗抒发了苦闷与愤懑之情。“接大荒”写眼之所见,是说柳州城周围都是荒凉偏远之地,写出他们谪所之艰苦。望到极处,海天相接,一片茫茫。一方面写出他们四人所贬之处都是近海之地,另一方面也暗示自己的“愁思”如同“海天”一样,茫茫不断。“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诗人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自己被贬柳州后的苦闷与愤懑。本诗表达了对美好人格的坚守。在这里,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登城楼而望近处,从所见者中特意拈出芙蓉与薜荔,显然是它们在暴风雨中的情状使诗人心灵颤悸。风而曰惊,雨而曰密,飐而曰乱,侵而曰斜,足见对客观事物又投射了诗人的感受。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飐;薜荔覆墙,雨本难侵,而密雨偏要斜侵。这不禁使诗人产生联想,愁思弥漫。在这里,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赋中之比兴,有如水中着盐,不见痕迹。“芙蓉”与“薜荔”,象征了人格的美好与芳洁,诗人借此二物来表现自己对美好人格的坚守。本诗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尽管岭树重遮,却由于登高望远,仍能逾越障碍,放眼千里,视线并未被遮住,这是从下句遥看九回江流的描写中得到答案的。迫不及待地登上城楼远望友人之迫切心情,站得愈高,望得愈远,足见思之甚切。因为他们五人同遭迫害,命运休戚相关,友谊真挚,虽天各一方,但相思之情不能自已。从“岭树重遮千里目”一句,可以看出诗人对和自己一样被贬外地的四位朋友的无尽思念。河北省张家口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凤凰山【注】王安石欢乐欲与少年期,人生百年常苦迟。白头富贵何所用,气力但为忧勤衰。愿为五陵轻薄儿,生在贞观开元时。斗鸡走犬过一生,天地安危两不知。【注】该诗作于变法失败、第二次罢相后,退居南京之时。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联是说人们都期望少年时期便能得到欢乐,但人生百年,总是苦于欢乐迟迟不来。B.诗歌第三句不仅表达了诗人对于富贵的看法,更暗含诗人对富贵来得太晚的感叹之意。C.诗歌第四句说精力都因为忧愁和勤劳而衰竭,这是诗人一生兢兢业业为政的精准概括。D.诗歌颈联化用典故:假设现在是贞观开元盛世,那自己也就不用再为朝廷劳心了。16.诗人真的愿意过诗歌尾联中描述的生活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5.B16.(1)不愿意。(2)理由:①从诗歌字面上看,诗人似乎在追求一种放浪不羁的生活,实则却是无奈的反语;②诗人穷尽一生心血忧心国事,却因变法失败,罢相退隐,内心极度失望愤懑,故而发出希望“斗鸡走犬过一生”的愤激之语;③诗人内心,依然有对国家繁盛的期望,依然心系国家安危,变法的失败和被迫罢相并不能让他真正放弃对自己政治理想的坚持和追求。【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B.“不仅表达了诗人对于富贵的看法,更暗含诗人对富贵来得太晚的感叹之意”错误。该句是借对“富贵何所用”的抱怨,表达自己有才不得施展的苦闷心理。故选B。

【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人情感的能力。尾联的意思是:每天就斗鸡赛犬闲散荒唐度过一生,而对天下安危和国家兴亡不闻不知。从诗歌字面上看,诗人似乎在追求一种放浪不羁的生活,实则却是无奈的反语,诗人并非真的愿意过诗歌尾联中描述的生活。结合注释“该诗作于变法失败、第二次罢相后,退居南京之时”可知,诗人穷尽一生心血忧心国事,却因变法失败,罢相退隐,内心极度失望愤懑,故而发出希望“斗鸡走犬过一生”愤激之语;“天地安危两不知”,诗人希望自己能对天下安危和国家兴亡不闻不知,恰恰说明诗人内心,依然有对国家繁盛的期望,依然心系国家安危,所以此时变法的失败和被迫罢相并不能让他真正放弃对自己政治理想的坚持和追求。

河北省邯郸市九县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风李峤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咏风王勃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解落三秋叶”着一“解”字,把叶子离开树枝的情状描摹得形象生动。B.“卷雾出山楹”写风卷走了山间的雾霭,显现出了山间的房屋。C.“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一联夹叙夹议,巧妙地承前启后。D.王勃诗歌的尾联以动衬静,描绘了大地山川一片寂静的景象。16.李峤笔下的“风”和王勃笔下的“风”分别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5.D16.①李峤笔下的“风”是善变的。有时温柔,“解落”秋叶,吹“开”二月花;又有时强悍,掀起“千尺浪”,令竹“万竿斜”。

②王勃笔下的“风”是“有情”的。她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D.“以动衬静,描绘了大地山川一片寂静的景象”说法错误,应是“以静写动”,描绘的是山间松声阵阵的景象。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意象特点的能力。李峤笔下的“风”:此诗通过抓住“叶”“花”“浪”“竹”四样自然界物象在风力作用下的易变,间接地表现了“风”之种种形力、魅力与威力:它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可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李峤笔下的“风”有时温柔,“解落”秋叶,吹“开”二月花;又有时强悍,掀起“千尺浪”,令竹“万竿斜”,“风”是善变的。王勃笔下的“风”:此篇所咏的“凉风”,具有平等普济的美德。炎热未消的初秋,一阵清风袭来,给人以快意和凉爽。那“肃肃”的凉风吹来了,顿时吹散浊热,使林壑清爽起来。它很快吹遍林壑,驱散涧上的烟云,使诗人寻到涧底的人家,卷走山上的雾霭,现出山间的房屋,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诗人情不自禁地赞美它“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这风确乎是“有情”的。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秋日书怀寄白宾客①刘禹锡州远雄无益,年高健亦衰。兴情逢酒在,筋力上楼知。蝉噪芳意尽,雁来愁望时。商山紫芝客②,应不向秋悲。【注】①这首诗作于大和七年,刘禹锡京官外调,担任苏州刺史。白宾客即白居易,时为太子宾客。②商山,太子宾客的别称;紫芝客,白居易曾在诗中自称“白衣居士紫芝仙”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以“雄”“健”二字与“无益”“亦衰”形成对照,表达作者对年事已高的无奈。B.颔联写诗人饮酒和上楼,意在表明自己虽时至暮年但兴致依旧、体力尚好的现实。C.颈联写蝉声聒噪,雁来愁望,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通过物候营造出感伤的氛围。D.本诗既有对自身状况的感伤,又有对朋友白居易的深情寄语,诗意浅易却耐人寻味。15.综观全诗,你看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案】14.B15.①一位年老无力,身老体衰,却不服老的诗人形象。

②诗人在首联写出了自己年老健衰,颔联写出了自己力不如前,尾联表达了诗人的不服老的心态。【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B.“体力尚好的现实”错误。“筋力上楼知”说明诗人已经年老,上楼就知道自己筋力已经大不如前,所以“体力尚好”不准确。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首联“州远雄无益,年高健亦衰”写出了自己年老健衰,“雄”“健”二字与“无益”“亦衰”形成对照,表达作者对年事已高的无奈;颔联“兴情逢酒在,筋力上楼知”写诗人饮酒和上楼,上楼就知道自己筋力已经大不如前;颈联写蝉声聒噪,雁来愁望,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通过物候营造出感伤的氛围;但是感情在尾联发生变化,说自己是商山紫芝客,觉得自己不应沉浸在秋天的感伤中,突出的表达了诗人的不服老,不愿感伤的积极乐观的心态。河北省遵化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答郭郎中孟郊[注]松柏死不变,千年色青青。志士贫更坚,守道无异营。每弹潇湘瑟,独抱风波声。中有失意吟,知者泪满缨。何以报知者,永存坚与贞。[注]孟郊,唐代诗人,仕途不顺,清寒终身。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第一句借松柏起兴,通过写松树和柏树至死都不会改变,千百年来都是郁郁葱葱的样子来抒发自己的感情。B.诗的第三句的“更”字和第四句的“无”字表现力强,前者意为“更加”,后者意为“没有”,表现强大的精神力量。C.诗的第五句和第六句写诗人常常弹奏乐器,因为自己的演奏水平不高,没有人来欣赏,只有自己一人在欣赏。D.本诗是一首赠答诗,赠答诗与唱和诗有相似之处,前者是甲赠乙答,后者是甲唱乙和;两者在写作对象等方面有不同之处。19.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18.C19.①对志向的坚守。诗人处于困境之中,不但不会改变志向,反而会更加坚守志向。

②对知己者的感激。知己者了解诗人的艰难处境,诗人感激知己者,表示要保持高尚的节操。【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因为自己的演奏水平不高,没有人来欣赏”错误。诗的第五句和第六句写诗人独自抚琴瑟于山林之中,周围松涛阵阵,风波飒飒与瑟音相唱和,风清瑟凉,楚楚感人,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富有诗意的山林隐士图。写诗人独善其身,与风波为伴的清贫境遇,并不是“因为自己的演奏水平不高,没有人来欣赏”。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第一联用松柏不改其“青青之色”起兴,并以此相喻来引发第二联,写贫士志坚,恪守人生准则,不改其道,不为他图。这一比兴为志士守节增添了庄严的色彩。第三联写独善其身,与风波为伴的清贫境遇,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富有诗意的山林隐士图。诗人独自抚琴瑟于山林之中,周围松涛阵阵,风波飒飒与瑟音相唱和,风清瑟凉,楚楚感人。表现了诗人处于困境之中,不但不会改变志向,反而会更加坚守志向。第四联写知音,潇湘瑟里、风波声中有失意的悲凉,只有知音才能听到,感受到,并为之感动下泪。这一联没有明写,实际是与郭郎中对话,郭便是诗人心中的知音。第五联以激动的声调呼出“永存坚与贞”这样的志向,以此报谢知音之恩、知音之情。孟郊是一介贫士,与友表心意,不重物而重情,更显露出清贫高雅之风。河北省唐山市十县一中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夜宿七盘岭①沈佳期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芳春平仲②绿,清夜子规啼。浮客空留听,褒城③闻曙鸡。【注】①这首诗作于诗人被流放途中夜宿七盘岭之时。七盘岭,又名五盘岭,有石磴七盘而上,岭上有七盘关。②平仲,银杏的别称。③褒城,地名,今陕西汉中市北。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独游”流露出无限失意的情绪,而“高卧”则不仅点出住宿高山,更有谢安“高卧东山”的意味,进一步点出失意的境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