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日照市高三语文上学期8月开学检测考试卷
2023-08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现今,在互联网引领的时代下,各种思想意识对人们的认识活动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单一或
相对简单的中华民族精神表现形式,已经不能满足这种社会环境下时代的发展。口述历史就是通过收集
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式。进一步说,它是由准备完善的访谈者,以笔录、录音、影像等
方式收集、整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观点的一种研究历史的方式。
就其基本的科学属性而言,口述历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就其科学性质来讲,口述历史首先是一种科
学方法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口述历史是以普通人为主体
的,不同以往的历史学论著更多的是关于权力精英的声音。口述历史不仅以真实的历史方式再现了社会
生活的丰富性,而且为历史研究本身开辟了新的领域,同时也使得有关历史的“声音”日趋多元和逼真。
口述历史的载体也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而日益多样化。20世纪40年代随着电子音像技术的进步,在搁
置了几千年之后,口述历史复兴于20世纪中期。此外,口述历史功能作用是多元性的。实际上,它最
主要的功能是对民间、社会资料的发掘。这也是各种研究最基本的需要,这说明了口述历史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精神是历史积淀的产物,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在过去的一百年中,中华民族精神的
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各族人民的斗争,这反映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如何运用新的表现形式,不断丰富和发展中
华民族精神,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主题。
口述历史最为显著的作用就是“保存了即将逝去的过去的声音”。历史上有许多事件,由于各方面的局限
性,我们不能留下书面记录,人们需要了解历史真相,必须对当事人或知情人进行口头调查,并收集口
头凭证。比如在党的早期的许多重要的会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红军长征以及党在白区的斗争活动等,
由于当时斗争的严峻形势,或出于安全原因,没有留下书面材料。今天,那段历史对我们的历史研究和
民族精神的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当事人或知情者对那段历史的口述回忆就显得十分重要。
在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客观要求下,就必须大力加强对口述历史的研究。
(摘编自赵彬彬、张慧峰《以口述历史形式彰显中华民族精神》)
材料二:
许多人对“口述历史是否值得相信”这一问题始终抱着怀疑的态度,这源于诸多影响口述历史可信度的因
素不能被完全忽视或消除,因此研究者们应该尽力去完善和细化口述历史的研究过程。
对于那些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尽管他们亲身参与到了事件的进程中,但也犹如盲人摸象一般,容易将他
们看到或经历过的视为历史事实的全部,事实上谁都没有把握说自己可以掌握历史完整的真相。很多口
述访谈的被访者以普通平民居多,他们的文化知识有限。一个人的知识储备会影响他对一个事件的理解
深度。因此,平民的身份导致了认知能力的受限,且单从其所处的社会地位来看,他所能接触到的信息
也是单一而有限的。尤其是在交通闭塞、通信初步发展的时期,普通民众能够接收到信息的渠道只有报
纸、广播或电报,更遑论那些只能够通过信件才可以勉强进行信息交换的古老年代。历史是多元且复杂
的,而当人们无法获取更多更全面的信息作为参考,只能基于自身的眼界去判断某个事物的时候,他的
位置就决定了他的立场和角度,若只从其中一方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历史事实,就很有可能出现偏差,并
且降低历史真相的可信度。
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基于这一点,口述者愿意并且可以陈述的回忆也是有限且具有选择性的。经历过
相同历史事件的人,如果在这个事件中他们所记忆的片段是相同或相似的,那么这段口述历史的可信度
自然而然就提升了。但是,如果他们在脑海中所提取的记忆有限,忽略了某些细节之处,甚至是他们有
意而为之,从而导致不同的口述者陈述相同事件时发生偏差,那么这也会极大地影响到口述历史的可信
度。
访谈者在获得口述历史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访谈者的业务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一段口
述历史的成功与否。所以,对于访谈者来说,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是非常必要的,以免在访谈过程
中因为自身背景知识的缺乏而误读了口述者所表达的内容。
(摘编自黄心怡《借用新闻访谈技巧提升口述历史可信度的实践探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口述历史属于历史学的范畴,但它是通过收集和使用普通人口述的史料来研究历史,与那些历史学论
著有很大不同。
B.口述历史这种形式能够开辟历史研究的新领域有多种原因,其中电子音像等科学技术的进步,起到了
一定的支撑作用。
C.在革命战争年代,有些历史事件的文字资料因为形势特殊而不能留下来,要了解真相就应该对相关人
员做口头调查。
D.过去交通闭塞,接收信息的渠道有限,这就决定了被访者的认知是有限的,不能还原历史事实的全部
真相。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口述历史的问题,不过二者论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
B.口述历史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历史形式,仍然存在很多环节需要努力加以完善。
C.口述历史能不能做到真实可信,访谈者的业务能力高低也是其中关键的一环。
D.在访谈中,能否谨慎地选择访谈对象,会影响口述历史的可信度。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相关观点的一项()
A.雷蒙・阿隆《历史哲学》:“历史总是为生活服务的,它提供范例,评价过去。”
B.科林伍德《自传》:“历史著作有开始也有结束,但它们描写的事件却并不如此。”
C.胡也频认为:“历史永远是陈旧的,新的生活不能把历史作为根据。”
D.布罗代尔说:“历史应该是一首能够用多种声部唱出的、听得见的歌曲。”
4.在新的形势下,口述历史这种形式有何重要的现实意义?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5.假设你是一位亲历某历史事件的普通人,一个月后要参加某电视台的访谈节目,为确保口述历史的真
实性,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应该如何去做。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的高歌
冯至
大家游西山回来,坐在滇池的船上,回望西山的峭壁,总不免要把那峭壁上凿出来的龙门作为谈话的资
料。
“这峭壁上一段小小的工程,比起云冈、敦煌等地的石窟来,真是小巫见大巫了。”M君这样说。C君,
略微知道一些昆明的掌故,听了这话,不以为然,他说道:“不能这样比。你要知道,像云冈,像敦煌,
以及河南的龙门,多半是从南、北朝开端,经过隋、唐,一直到宋时,还在那儿开凿,那是几世纪内,
千万只手的成绩。而这里的龙门规模虽然小,却是一个人左手持凿,右手持锤,只是两只手一点一点地
凿成的——“
M君不回答,C君回转头来,望着山腰上的三清阁继续说:
“这是一个人用坚强的意志凿成的。在乾隆年间有一个石匠,他姓吴,一天,他正在西郊修补一座小石桥,
对面来了一个人,用手指将那峭壁向他说,你看那蟾岩,那上边有一座石室,从三清阁到石室是没有道
路的,人们只在岩石边架上一条铁索。人在铁索上走着,稍一不慎,便会跌落到湖里。况且铁索如今也
2
朽败不堪了,你为什么不因山就势,开凿出一条石路呢?”
“那石匠听了,望着西山的峭壁,心中就从岩石里盘算出一条宛宛转转、高下不平的小路。不久,他开始
了他的工作:左手持凿,右手持锤,不顾寒暑,不管风天或雨天,日日和那顽固的岩石搏斗。他不受任
何人的帮助,十多年如一日,终于完成了我们方才登临过的那条石路。这十多年的工夫,是单调的,没
有什么事迹可说,除却一凿一锤从早到晚的声音外,恐怕这人连话都没有说的机会。”
“现在逛西山的人,没有一个不到那里去玩一玩眺望湖景。就艺术来看,它当然抵不住云冈的任何一个石
窟,但它的开凿人的意志是值得我们钦佩的。尤其是因为他在刚凿成的那一年便死去了。”
M君听了这段话,也不敢再小看这段工程了,只是说了一句:”这类的故事,恐怕当时在云冈,在敦煌
也少不了吧。”其他的人都好像得到一种启示似的,觉得意志坚强的人在他的事业未完成前是不会死去的,
假如那工程再延长五年,他也许会晚死五年吧。
这时同游的友人里有一位T君,显着很沉默,当大家正在唏嘘赞叹的时刻,他说:“我望着这湖水总爱
想到海,方才我听完这段与岩石搏斗的故事,不知怎么想起一个和海水有关系的人了。”
“在许多年前,有一只船跟平素一样在一个风平浪静的早晨从大沽口起锚出发了。走了两三天,正在这荒
岛的附近,海上起了暴风,这只船触在礁上沉没了。其中有一个人,在垂死的时候遇了救,被另一只船
载到营口。”
“这人在垂死的时候遇了救,觉得仿佛又换了一个生命一般,同时想到那无情的礁石和全船将沉时恐怖的
情况以及自己临死时的心情,刹那间就决定了一件事:在那荒岛上为什么不建筑起一座灯塔呢?”
“从此他就飘流在营口一带。像是化缘的和尚一般,到处请求布施,说是要在一座荒岛上建设一座灯塔。”
“一天一天地过去,所募到的钱距离他所希望的数目还太远,同时他的身体也一天天地衰弱下去。他想,
在他未死前完成这件事,他不能不想出一种残酷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手指用布缠起,浸上菜油,在不
肯施舍的人们的面前,把那块缠在手指的油布用火点燃,让火慢慢地燃到指尖。他说,在那荒岛旁,不
知有多少人无辜地丧了性命,不知使多少人家的妻子一直到死不得安眠,这一点手指尖上的痛苦算什么
呢?”
“最后等到他的钱够建筑一座灯塔时,他的十指几乎都烧到了。他在营口出重资雇了几位泥水匠,率领着
他们到了那只有两三个渔村的荒岛,开始了他们建塔的工作。直到一天的傍晚,岛上高高的建筑上不见
有人活动了,却放出橙黄色的光来,才似信似疑地想到,也许是一座灯塔吧?”
“建塔的人从此就天天在那塔上走上走下,在雾里,在风雨里,在海上的黄昏里,燃起一点比长庚星的光
大不了多少的橙黄色的灯光。船上的人们望着这点光,分辨得出方向,他们怀着感谢的心情,以为是岛
上有什么仙人出现,在怜悯他们。”
“那人后来衰老得不成样子,但是他认为他是不能死的,因为塔上的灯光一天也不能缺少。据说,一天他
病势很重了,他勉强爬到塔顶,燃着了灯,再也走不下来,他就望着那盏灯光,永久地闭上了眼睛。当
时的海上起了很大的风涛……”
我们的船在湖上慢慢地走着,大家倾听T君的这段话,感到兴奋,在T君刚一闭口的时候,C君说出他
的感想:
“方才我说完那段石工的故事,M先生曾经说,这类的故事恐怕当时在云冈,在敦煌也少不了吧。我这
时也觉得,在深山,在大海,在许多穷乡僻壤,也总少不了与这建塔者类似的故事。人间实在有些无名
的人,躲开一切的热闹,独自做出来一些足以与自然抗衡的事业。”
一九四二年,写于昆明
(选自《山水》,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游览西山回来时回望西山峭壁的龙门引起的感想落笔,展开人物对话,引出下面的故事。
B.“逛西山的人,没有一个不到那里去玩一玩眺望湖景”,是为了表达对凿路人的怀念,不是为了欣赏那
里的景色。
C.“这类的故事,恐怕当时在云冈,在敦煌也少不了吧”,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两次,由点到面,深化了主
3
题。
D.结尾处“我们的船在湖上慢慢地走着”与开头“坐在滇池的船上”相呼应,文章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
7.关于文中M君的言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真是小巫见大巫了”,表现了M君对西山峭壁上的龙门的轻视。
B.当C君反驳他的话后,M君“不回答”,表明他对C君的话并不认同。
C.听了C君讲的故事后,M君的话语,表明他内心受到震动,有所感悟。
D.M君的言行在文中虽然不多,却能够起到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作用。
8.本文采用对话的方式叙述故事,构思巧妙。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9.文章的题目“人的高歌”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齐为与国。张仪以秦、魏伐韩。齐王曰:“韩,吾与国也。秦伐之,吾将救之。”田臣思曰:“王之谋
过矣不如听之子哙与子之国百姓不戴诸侯弗与秦伐韩楚赵必救之是天下以燕赐我也。“王曰:“善。”乃许
韩使者而遣之。韩自以得交于齐,遂与秦战。楚、赵果遽起兵而救韩,齐因起兵攻燕,三十日而举燕国。
张仪事秦惠王。惠王死,武王立。左右恶张仪,曰:“仪事先王不忠。”言未已,齐让又至。张仪闻之,
谓武王曰:“仪有愚计,愿效之王。"王曰:“奈何?”日:“为社稷计者,东方有大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地。
今齐王甚憎张仪,仪之所在,必举兵而伐之。故仪愿乞不肖身而之梁,齐必举兵而伐之。齐、梁之兵连
于城下,不能相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无伐,以临周,祭器必出,挟天子,案图籍,
此王业也。“王曰:“善。”乃具革车三十乘,纳之梁。齐果举兵伐之。梁王【注】大恐。张仪日:“王勿
患,请令罢齐兵。“乃使其舍人冯喜之楚,藉使之齐。齐、楚之事已毕,因谓齐王:“王甚憎张仪,虽然,
厚矣王之托仪于秦王也。’‘齐王曰:“寡人甚憎张仪,仪之所在,必举兵伐之,何以托仪也?”对曰:“是
乃王之托仪也。仪之出秦,因与秦王约日:‘为王计者,东方有大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地。齐王甚张仪,
仪之所在,必举兵伐之。故仪愿乞不肖身而之梁,齐必举兵伐梁.梁、齐之兵连于城下不能去,王以其
间伐韩,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无伐,以临周,祭器必出,挟天子,案图籍,是王业也。,秦王以为然,与
革车三十乘而纳仪于梁。而果伐之,是王内自罢而伐与国,广邻敌以内自临,而信仪于秦王也。此臣之
所谓托仪也。"王曰:“善。”乃止。
(选自《战国策•齐策二》)
【注】梁王,即魏襄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之谋过矣/不如听之/子哙与子之国/百姓不戴/诸侯弗与/秦伐韩楚/赵必救之/是天下以燕赐我也
B.王之谋过矣/不如听之子哙/与子之国/百姓不戴/诸侯弗与/秦伐韩/楚赵必救之/是天下以燕赐我也
C.王之谋过矣/不如听之/子哙与子之国/百姓不戴/诸侯弗与/秦伐韩/楚赵必救之/是天下以燕赐我也
D.王之谋过矣/不如听之子哙/与子之国/百姓不戴/诸侯弗与/秦伐韩楚/赵必救之/是天下以燕赐我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稷,土地神和谷神的总称。其中社为土地神,稷为谷神。也常常被用来代指国家或朝廷。
B.函谷,中国古代关卡。《蜀道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句中的“关”就是指函谷关。
C.三十乘,即三十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万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D.以为,即认为。还可指“把……作为”,如“秋以为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中的"以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魏两国的军队进攻韩国,作为韩国的盟友,齐宣王答应了韩使臣的请求并决定出兵帮助韩国。
B.韩国与秦国交战,楚赵两国立即发兵援救韩国,齐国趁机出兵攻打燕国,三十天就攻占了燕国。
C.秦武王的近臣憎恶张仪,指责他曾对惠王不忠。齐王也派使者前来谴责武王,说不该重用张仪。
4
D.齐王发兵攻魏,张仪献退兵之计。他把舍人冯喜派往楚国,冯喜借用楚国使者的名义前往齐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甚憎张仪,虽然,厚矣王之托仪于秦王也。
(2)王内自罢而伐与国,广邻敌以内自临。
14.在张仪看来,秦武王如何才能成就“王业”?请结合文本简要归纳。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示长安君①
王安石[宋代]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1060年(嘉祐五年),王安石出使辽国,临行前与妹妹话别,写下了这首诗。多年来,王安石仕
履匆匆,其妹也随夫远宦,两人离多会少,此番又是短聚,也不知后会何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议论起,写自己在年少时就将离别之情看得很重,而到年老时,即使是相逢,也会引起悲伤的
情感。
B.作者与妹妹三年来匆匆一聚,马上又要去遥远的辽国,诗人情感此时转为惯帐,话题切入对分别后的
思考。
C.与妹妹分别时,对于后期何日能再次相会的问题,作者以“雁南征”作回应,透漏出作者渴望归期的迫
切之情。
D.整首诗没有用典,而是把人们常见的家庭琐事融人诗句中,语言质朴自然,但字里行间中蕴含着诚挚
的亲情。
16.诗歌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作者多角度铺叙秦人宫殿的巨大耗费,如突出的钉头“”,纵横的栏
杆”
(2)屈原《离骚》中的“,”两句,用反问句的形式表明诗人坚持理想,即
使遭受酷刑也不会改变的决心和意志。
(3)在古诗中,很多诗人常常借用头发斑白来表达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等复杂的感情,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Il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书法评论中的“骨气”,是指书家的精神风貌和品格操守,与书家的“魂”融为一体。与其他书法家洋
洋洒洒的评论不同,柳公权的“心正则笔正”则是①。唐穆宗即位后纵情享乐,荒废政事。有一次他请
教柳公权如何运笔,柳公权借用书法的道理劝谏道:“运笔在心,心正则笔正。”柳公权一心为国,不顾
个人安危、不畏权贵的骨气,是对“心正则笔正”的绝佳注脚。
中国文人在书法中不断追求遒劲有力的“骨气”之美。《祭侄文稿》是一篇祭文,作者是唐代书法家颜真
5
卿,颜真卿为了纪念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侄儿颜季明写下了这篇文章。作者当时情绪极度悲愤,故时见
涂抹之迹,国耻家仇、民族大义流淌于②,线条浑厚圆劲,力透纸外,结体俯仰变化很大,气势凛然。
宋代书法家米芾评价颜真卿字"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我
们从米芾的评论中可以读出颜真卿的③。由此可见,书法之骨气,实乃中国人修身养性、仁者爱人、
达兼穷善、自强不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代名词。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不超过
40字。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与美食相关的原材料消费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其中,食用油消费就是一个
鲜明的例证。消费者不仅对食用油的品质更为关注,而且对①。随着健康生活理念和食用油的不同功
能被更多消费者认知,食用油消费细分愈发明显。首先,从消费需求看,消费者对食用油品质和健康提
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例如,物理压榨的花生油销售额大幅领先其他产品,特别是古法压榨的产品,体
现出消费者对于制作工艺等环节的重视。其次,②,牛油、果油成为年复合增长率最快的油种,红花
籽油、稻米油、葵花籽油等细分油种也实现了快速增长。随着品质和场景细分,食用油产品呈现出从单
一油种走向组合包装的明确趋势,③,其中最受欢迎的混合装是“葵花籽油+玉米油时此,相关企业
可以重点关注消费者诉求,打好组合牌,抢占发展新机遇,推出更多惠民产品。
21.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她怕香雪不信,又指了指胸前的校徽,上面果真有“矿冶学院”几个字。
B.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
C.他在青藏高原上刷新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连藏族同事都称他“钟大胆”。
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
个字。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小镇做题家”再次成为热点话题。”小镇做题家”本是一些网友的自嘲之语,他们出身农村或小城,
通过高考实现人生进阶,但在步入社会后却感慨缺乏一定的视野和资源。现在多被用来嘲讽出身寒门,
因为善于做题而考入名校,但交际能力普通,眼界缺乏的青年学子。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校长张桂
梅在接受采访时曾这样说:“人家说做题对孩子不好,我们没办法,我们只有这个办法!”
以上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答案】
1.D2.B3.D
4.①开辟了历史研究的新领域;
②历史内容更丰富、多元、逼真;
③以新的表现形式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
5.①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不断扩大知识储备,尽量更全面地了解与历史事件真相相关的信息;
6
②口述历史过程:努力克服有选择性地回忆,更不会故意忽略关键的细节,力争做到客观全面0
【解析】
【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过去交通闭塞,接收信息的渠道有限,这就决定了被访者的认知是有限的”曲解文意,由原文“平民的
身份导致了认知能力的受限”可知,导致被访者的认知有限的原因是“平民的身份"而非''交通闭塞,接收
信息的渠道有限”;”不能还原历史事实的全部真相''表述过于绝对化,由原文”若只从其中一方的角度出
发去看待历史事实,就很有可能出现偏差,并且降低历史真相的可信度“可知,不能还原历史事实的全部
真相是有限制条件的,即''若只从其中一方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历史事实
[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历史形式”错误。根据原文“在搁置了几千年之后,口述历史复兴于20世纪中期”可
知,"口述历史''并非是一种新的研究历史形式。
【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
材料一的中心论点是“口述历史”对彰显中华民族精神有重要作用。
A.雷蒙・阿隆《历史哲学》重在说历史的作用。
B.科林伍德《自传》重在说明历史著作的特点。
C.胡也频的观点割裂了过去与现在的关系。
D.布罗代尔认为“历史应该是一首能够用多种声部唱出的、听得见的歌曲”强调“口述历史”的重要性。可
以作为材料一的观点。
【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根据“口述历史是以普通人为主体的,不同以往的历史学论著更多的是关于权力精英的声音。口述历史不
仅以真实的历史方式再现了社会生活的丰富性,而且为历史研究本身开辟了新的领域“可知,"口述历史”
开辟了历史研究的新领域。
根据“同时也使得有关历史的,声音’日趋多元和逼真”可知,“口述历史”使历史内容更丰富、多元、逼真。
根据“口述历史最为显著的作用就是'保存了即将逝去的过去的声音’”“因此,当事人或知情者对那段历史
的口述回忆就显得十分重要。在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客观要求下,就必须大力加强对口述历史的研究”
可知,"口述历史”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形式。
【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题干假设的情境为自己作为“被访谈者''接受采访。
①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上:根据“一个人的知识储备会影响他对一个事件的理解深度“可知,首先应该扩大
知识储备。
根据“而当人们无法获取更多更全面的信息作为参考,只能基于自身的眼界去判断某个事物的时候,他的
位置就决定了他的立场和角度,若只从其中一方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历史事实,就很有可能出现偏差,并
且降低历史真相的可信度”可知,要尽量多了解与历史事件真相相关的信息。
②口述历史过程中:根据“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基于这一点,口述者愿意并且可以陈述的回忆也是有限
且具有选择性的“可知,要努力克服有选择性地回忆。
根据“如果他们在脑海中所提取的记忆有限,忽略了某些细节之处,甚至是他们有意而为之,从而导致不
同的口述者陈述相同事件时发生偏差,那么这也会极大地影响到口述历史的可信度“可知,不能故意忽略
关键的细节,力争做到客观全面。
6.B7.B
8.①文中用M君、C君、T君三人的对话展开故事的叙述,把两个不同人物的故事有机地连结在一起,
叙事简洁清晰,又富于变化;②采用对话方式,C君、T君分别讲述自己熟知的故事,使故事真实可信,
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③采用对话方式,可以自然穿插对故事中人物的评价和感想
9.①"人''既指凿路者和建塔者,也包括无数像他们一样作出不平凡事业的无名者;②这些人的事迹和精
7
神,本身就是一首动人的生命之歌;③这篇文章是作者为这些人的事迹和精神唱的一首赞歌。
【解析】
【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B.”为了表达对凿路人的怀念”文中无据,文章中明确说至上玩一玩眺望湖景”。
【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B.M君不认同C君的话于文无据,从下文“M君听了这段话,也不敢再小看这段工程了,只是说了一句:
“这类的故事,恐怕当时在云冈,在敦煌也少不了吧来看,应该是认可的。
[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叙述手法和作用的能力。
从情节结构看,小说主要讲述了龙门石窟开凿的故事和荒岛上建灯塔的故事,而这两个故事前者出自C
君讲述,后者出自T君讲述,中间有M君与他们的对话,可见,小说的情节主要通过M君、C君、T君
三人之间的对话展开,把两个不同人物的故事有机地连结在一起,叙事简洁清晰,又富于变化。
从艺术效果看,“C君,略微知道一些昆明的掌故,听了这话,不以为然,他说道……”“方才我听完这段
与岩石搏斗的故事,不知怎么想起一个和海水有关系的人了”采用对话方式,C君、T君分别讲述自己
熟知的故事,使故事真实可信,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从表现主题看,“M君听了这段话,也不敢再小看这段工程了,只是说了一句:’这类的故事,恐怕当时
在云冈,在敦煌也少不了吧。“其他的人都好像得到一种启示似的,觉得意志坚强的人在他的事业未完
成前是不会死去的”“在T君刚一闭口的时候,C君说出他的感想……”以讲述故事为主要情节,中间穿插
感想和评论,这种对话方式有利于表现主题。
【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人的高歌”,结合“左手持凿,右手持锤,不顾寒暑,不管风天或雨天,日日和那顽固的岩石搏斗。他不
受任何人的帮助,十多年如一日,终于完成了我们方才登临过的那条石路”“等到他的钱够建筑一座灯塔
时,他的十指几乎都烧到了”“他在营口出重资雇了几位泥水匠,率领着他们到了那只有两三个渔村的荒
岛,开始了他们建塔的工作’“'在深山,在大海,在许多穷乡僻壤,也总少不了与这建塔者类似的故事”
可知,"人”既指凿路者和建塔者,也包括无数像他们一样作出不平凡事业的无名者;
结合“它的开凿人的意志是值得我们钦佩的”“人间实在有些无名的人,躲开一切的热闹,独自做出来一些
足以与自然抗衡的事业”可知,“高歌”是对这些人的事迹和精神的歌颂,是一首动人的生命之歌。
“人的高歌”是作者为这些具有坚强意志和顽强精神的人的事迹和精神唱的一首赞歌,表达了作者的赞美
与歌颂。
10.ClLB12.A
13.(I)大王十分憎恨张仪,即使这样,大王为何在秦王面前如此抬举张仪呢?
(2)此举让大王对内使民众疲弊对外交恶盟国,并在邻国间广树仇敌而陷自己于不利境地。
14.挑起山东诸国之乱,乘势攻城略地,扩充疆土。
具体做法是:①借助齐王对张仪的憎恶,挑起齐魏之间的战争。
②趁齐魏混战之时,乘机入侵韩国,打通东出函谷之路。
③率军直逼两周地界,索取天子祭器,然后挟持周天子,(从而)掌握地图和户籍。
【解析】
【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君王的谋划错了,(我们)不如听之任之。当初燕王子哙把国君之位禅让给相国子之,百姓不拥
戴子之,诸侯不和他交往。秦国进攻韩国,楚国、赵国一定援救它,这是上天把燕国赏赐给我们啊。
“不如听之”句意完整,“之”作“听”的宾语,“子哙”作“与子之国”的主语,二者之间应断开,排除BD;根
据前文语境“张仪以秦、魏伐韩。齐王日:‘韩,吾与国也。秦伐之,吾将救之’”可知,秦国进攻的是韩
国,故应是“秦伐韩”,而不是“秦伐韩楚”,排除A。
【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8
BJ就是指函谷关”错误,《蜀道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句中的"关”是指剑门关。
【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答应了”错误,当齐王准备救援韩国时,田臣思建议“王之谋过矣不如听之子哙与子之国百姓不戴诸侯
弗与秦伐韩楚赵必救之是天下以燕赐我也”,田臣思建议齐王听之任之、静观其变,齐王说“好”,然后“乃
许韩使者而遣之“,齐宣王只是假装答应韩国使者去救援并打发他回国,意图趁秦国攻打韩国的时候借机
发兵燕国。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憎”,憎恨;“虽然”,即使这样;“厚”,抬举;“厚矣王之托仪于秦王也”,主谓倒装句。
(2)“是”,这,此;“罢”,通“疲”,疲弊;“与国”,盟国,结交的国家;“敌”,动词,树敌。
【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张仪向秦武王建议“为社稷计者,东方有大变,然后王可以多割地”,张仪建议挑起山东诸国之乱,乘势
攻城略地,扩充疆土。
具体做法:
“今齐王甚憎张仪,仪之所在,必举兵而伐之。故仪愿乞不肖身而之梁,齐必举兵而伐之“,借助齐王对
张仪的憎恶,挑起齐魏之间的战争。
“齐、梁之兵连于城下,不能相去,王以其间伐韩,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无伐”,趁齐魏混战之时,乘机
入侵韩国,打通东出函谷之路。
”……以临周,祭器必出,挟天子,案图籍,此王业也”,率军直逼两周地界,索取天子祭器,然后挟持
周天子,(从而)掌握地图和户籍。
参考译文:
韩国、齐国结为盟国。张仪用秦国、魏国的军队进攻韩国。齐王说:“韩国,是我的盟国。秦国进攻韩国,
我准备去援救它。”田臣思说:“君王的谋划错了,(我们)不如听之任之。当初燕王子哙把国君之位禅
让给相国子之,百姓不拥戴子之,诸侯不和他交往。秦国进攻韩国,楚国、赵国一定援救它,这是上天
把燕国赏赐给我们啊。'‘齐王说:“好。”于是就(假装)答应韩国使者将去救援,并打发他回国。韩国自
认为与齐国有邦交关系,于是就跟秦国交战。楚国、赵国果然立即发兵援救韩国,齐国趁机发兵攻打燕
国,三十天就攻占了燕国。张仪侍奉秦惠王,惠王死,武王即位。武王的左右近臣厌恶张仪,说:“张仪
侍奉先王不忠心。’‘话没说完,齐国使者的谴责就到了。张仪听闻这些,对武王说:“我有一条愚笨的计
谋,希望献给大王。”武王说:"怎么办?”张仪说:“为国家社稷考虑,(其最上策莫如)在山东诸国发
生变乱时,大王可以因此更多地攻占土地。如今齐王十分憎恨我,无论我走到哪里,他都会发兵攻打那
里。所以我愿意捐弃不肖之身前往魏国,齐王必定出兵攻打魏国。当齐国、魏国的兵马在大梁城下打得
不可开交之时,大王可以趁机讨伐韩国,入侵三川之地,使秦兵东出函谷关却没有阻挡,麾兵直逼周王
的地界,天子祭器必定献出,然后挟持天子,掌管地图户籍,这就是帝王基业啊。”武王说:"好。”于是
准备了三十辆兵车,把张仪送到魏都大梁。齐王果然发兵攻魏。魏王十分恐惧。张仪说:“大王不要忧心,
我可以让齐国退兵。”于是派他的舍人冯喜到楚国,借用楚国使者的名义前往齐国。齐国、楚国的事务处
理完毕,他趁机对齐王说:“大王十分憎恨张仪,即使这样,大王为何在秦王面前如此抬举张仪呢?”齐
王说:“寡人十分憎恨张仪,张仪在哪里,寡人必定攻打那里,先生何故说寡人抬举张仪呢?”回答说:”这
正是大王抬举张仪之处。张仪离开秦国之时,曾与秦王密谋说:‘替大王谋划,莫如等东方诸国战乱大起,
这样大王可以借此扩张土地。齐王十分憎恨我,我在哪里,齐王必定发兵攻打那里。所以我愿意捐弃不
肖之身前往魏国,齐王必定出兵攻打魏国。当齐国、魏国的兵马在大梁城下打得不可开交之时,大王可
以趁机讨伐韩国,入侵三川之地,使秦兵东出函谷关却没有阻挡,麾兵直逼周王的地界,天子祭器必定
献出,然后挟持天子,掌管地图户籍,这是帝王基业啊。秦王认为说的很对,派出三十辆兵车,把张仪
送到魏都大梁。齐国果然讨伐魏国,此举让大王对内使民众疲弊对外交恶盟国,并在邻国间广树仇敌而
陷自己于不利境地,而使张仪得到秦王的信任。这就是我所说的抬举张仪。“齐王说:"好。”于是停止进
攻魏国。
9
I5.C
16.①“草草”“昏昏”运用叠词,“草草”二字,说出了兄妹俩用不着世俗的客套,能够相会已是最大的满足,
描绘了和睦温暖的家庭气氛。“昏昏”二字,写两人说了又说,灯油已快干,灯火已昏暗,仍顾不上休息。
②颈联把眼前发生的事情写进诗歌,形象地刻绘了兄妹俩的感情,显得十分亲切,突出了两人感情的深
厚和谐。③在结构上,颈联与上文的“相逢亦怆情”照应,并引出下文的离别之情,使整首诗歌情感起伏
跌宕而又浑然一体,很具有感染力。
【解析】
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透漏出作者渴望归期的迫切之情”说法不当,“应见雁南征“抒发的是作者不知归期的无可奈何之情。
【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
(1)内容上。颔联句意,“草草杯盘共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随意准备些酒菜,为的是边吃边聊;灯
火昏暗,我们把别后所见所思,互相倾吐,直到夜深。这两句很形象地刻绘了兄妹俩的感情的深厚和谐,
都是就眼前实事组织进诗,显得十分亲切善用。
本诗叠字闻名,这联中两个叠字也用得很成功。前句中“草草”二字,说出了兄妹俩的感情至深,用不着
世俗的客套,能够相会已是最大的满足,描绘了和睦温暖的家庭气氛。后句中“昏昏”二字,写灯油己快
干,灯火已昏暗,但是兄妹俩说了又说,顾不上休息。
(2)在结构上。首联,意为:年轻时别离,那种情意是不轻的;如今年老了,连相见也使自己感到伤心。
颈联意为:我正在感慨分隔两地已有三年之久,却又要离开你去万里外的辽国,冒着风沙旅行。颔联引
入后四句兄妹离别时的谈话。刚刚在叹息已经三年没有见面,知心话说不完,眼下自己马上又要到万里
外的辽国去,诗便自然而然地转入别后惆怅之情。颈联与呼应首联中“相逢亦怆情“,整首诗歌情感起伏
跌宕而又浑然一体,具有感染力。
17.(1)多于在庾之粟粒多于九土之城郭
(2)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3)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示例二: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
成雪(李白《将进酒》)示例三: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庾、粟、犹、惩、繁、
鬓、潦、暮、斑等。
18.言简意赅字里行间铮铮铁骨
19.《祭侄文稿》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为了纪念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侄儿颜季明写下的一篇祭文。
20.(1)“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颜真卿
的字具有刚韧气质和雄浑气势。
(2)“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颜真卿的字具有“骨气”之美,也写出了
颜真卿其人的刚烈雄壮。
【解析】
【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前文”与其他书法家洋洋洒洒的评论不同“,说明柳公权的“心正则笔正”的评论比较简洁,
可填入与“洋洋洒洒”相反的"言简意赅”。“言简意赅”形容说话写文章简明扼要。
第二空,根据语境,指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中流淌着国耻家仇、民族大义,所以第二空可填入“字里行
间"字里行间''意思是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
第三空,根据前文宋代书法家米芾对颜真卿字的评价可知,颜真卿的性格比较刚健,有骨气,可填入“铮
铮铁骨“铮铮铁骨”比喻人的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骨气。
【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短句变长句的能力。
先找出短句中的中心主语、中心谓语及宾语组成的主干句:即《祭侄文稿》是一篇祭文。
10
然后把其他短句变成修饰成分。如把“作者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换成定语“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把“颜真
卿为了纪念在安史之乱中牺牲侄儿颜季明写下了这篇文章''换成"为了纪念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侄儿颜季
明写下的
最后可增删个别语词,调整句子内部结构,使之连贯、通畅,注意该长句只有一套主谓宾。
【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
“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是比喻的手法,本体是“颜真卿的字”,喻体是“项羽挂甲,
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
“项羽挂甲”是在描述颜体字的结体。用项羽挂甲的阳刚威猛、正气逼人来形容颜字方正端庄、正气威严、
稳健厚重的特点。
“樊哙排突”是在描述颜体字的行笔和运笔。用樊哙排突的目的精准,出击迅猛来形容颜真卿的书法在落
笔、行笔、收笔之处的果敢和具有力道的特点。
“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是在笔画特征和章法气息的层面形容了颜体字的特点。笔画之间采取横细竖粗
的对比错综方法,犹如铁柱林立,形式颇雄;在钩末、捺末挑踢出尖锋,有如箭锋耀其精神。
这四句写出了颜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土地流转合同范文
- 养猪产业链一体化2025年度合作协议模板3篇
- 2025城市综合体物业租赁合同
- 2025服务合同香港及境外股市投资咨询服务协议
- 2025年度农村房屋产权转让及配套设施移交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企业培训与发展公司管理服务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农副产品电商平台入驻合作协议3篇
- 2025年度智能化公厕建设与运营管理承包施工合同书模板3篇
- 二零二五农村宅基地买卖与农村土地整治与生态保护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农民工工资支付委托及劳务合同管理协议
- 2024-2030年中国泥炭市场深度调查研究报告
- 组建学校篮球队方案
- 政务服务中心物业服务投标方案【新版】(技术方案)
- (正式版)YS∕T 5040-2024 有色金属矿山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标准
- HJ 179-2018 石灰石石灰-石膏湿法烟气脱硫工程技术规范
- JT-T-617.7-2018危险货物道路运输规则第7部分:运输条件及作业要求
- 消弧产品规格标准化规定
- 2024年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完美版
- 公募基金基础知识培训
- 医务科工作制度及流程(全套)
- “三基三严”培训与考核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