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同步训练-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祝福》同步训练-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祝福》同步训练-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祝福》同步训练-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祝福》同步训练-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祝福》同步训练

一、文学类阅读一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

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果然,特别的情形开始了。傍晚,我竟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

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试望门外,谁也没有。好容易

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

“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

“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

所以全不觉。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

“什么时候死的?”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我看,出去了。

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并不必仰仗我自

己的“说不清”和他之所谓“穷死的”的宽慰,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

似乎有些负疚。晚饭摆出来了,四叔俨然的陪着。我也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

但知道他虽然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而忌讳仍然极多,当临近祝福时候,是万

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倘不得已,就该用一种替代的隐语,可惜我又不知道,

因此屡次想问,而终于中止了。我从他俨然的脸色上,又忽而疑他正以为我不早不迟,

偏要的惊惶却不过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并不必仰仗我自己的“说

不清”和他之所谓“在这时候来打搅他,也是一个谬种,便立刻告诉他明天要离开鲁镇,

进城去,趁早放宽了他的心。他也不很留。这样闷闷的吃完了一餐饭。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

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我独坐在发出

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

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

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

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

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然而先前所见所闻的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

此也联成一片了。

(节选自鲁迅《祝福》)

1.下面选项中对文段的理解与分析不E硕的一项是()

A.祥林嫂临死前对“魂灵”、"地狱”产生的种种疑惑,说明祥林嫂对自己悲惨命运已产

生了一定的反抗意识,但只是朦胧的,带有迷信色彩,因而也是自发的、软弱的。

B.选文最后一段中反复提到“瑟瑟”的雪声,目的是以雪声反衬冬夜的沉寂,渲染悲凉

的气氛,衬托出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烘托主题,同时表现了“我”的无聊。

C.文中“四叔俨然的陪着“表面看写出四叔摆出庄重的样子,对祥林嫂一点也不同情,

同时又有许多禁忌,从情感看,表达了对鲁四老爷的嘲讽与批判。

D.选文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主要是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比如冷漠的短工,伪君子

鲁四老爷、还有内疚的“我”。

2.请概括文中“我”的形象及作用。

3.小说以“祝福”为题有什么好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手

庄因

①在异乡做梦,几乎梦梦是真。而梦境每如倪云林的山水,平、漠、淡、远,殊少

浪漫绮丽的了,也许就是总提挂着,那无法忘却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情怀所使然的罢。“玉

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这首菩萨蛮,确乎把我梦境

皴染出来了。梦境虽属平漠淡远,却是画意诗情,将梦乡装点得不忍醒来。梦境也常有

满天如飘絮的诗句,忽而排成人字雁阵,在肃杀、庄穆、澄澈又复高远的秋空里,冉冉

南徂。也多次从梦中踢被跃起,不及揽衣追腾空际,那雁阵却已去远。孤自失落,残阳

中,让一声幽怨的雁鸣惊醒。

②去年秋匆匆返台一行,回来后,景物在梦中便很是依稀了,而人物的比重则日复

一日增加起来。近来,人物中的师长、故友、亲友和亲戚们,也都相继渐隐,独留下母

亲一人形象,硕大磐固,巍伟如泰山,将梦境实然充沛了。

③那夜,我梦见母亲。母亲立于原野。碧海青空中,有一只风筝如鲸,载浮载沉。

母亲手中紧握住那线绕子,线绕子缠绕的是她白发丝丝啊。顷刻,大风起兮,炊烟散逝,

落日没地,古道隐迹,远山坠入苍茫,而江声也淹过了母亲的话语……母亲的形象渐退

了,我的视线焦定在她那一双手,那一双巨手,竟盖住了我泪眼所能见到的一切。那手,

使我走入这世界之门;那十指,是不周之山顶处的烛火,使我的世界无需太阳的光和热。

④母亲的手,在我有生第一次的强烈印象中,是对我施以惩罚的手。母亲的惩罚甚

于打,她有揪拧的独门绝招——揪拧同时进行。揪或拧,许是中国母亲对男孩子们惯用

的戒法,大概一般慈母在望子成龙的心理压力驱使下,总会情急而出此的。

⑤我的母亲也正如天底下数亿个母亲一样,对我是“爱之深,责之切”的。特别是

小时候,国有难,民遭劫,背井离乡,使得母亲对她孩子们律之更严,爱之愈切,责之

越苛。母亲之对我,虽未若岳母之对武穆,但是,在大敌当前的大动乱时代,大勇大义

之训,使母亲与任何一位大后方逃难的中国母亲一样,对子女的情与爱,可向上彰鉴千

秋日月。在贵州安顺,有一年,家中来了远客,母亲多备了数样菜。我因图贪嘴,较往

常多盛了半碗饭,可是,扒了两口,却说什么也吃不下了。隔了桌子,我瑟缩地睇着母

亲。她的脸色平静而肃然,朝我说:“吃完,不许剩下。”我摇头示意。母亲的脸色转

成失望懊忿,但仍只淡淡地说:“那么就下去吧,把筷子和碗摆好。”在大人终席前,

我不时偷望着母亲,她的脸色一直不展,也少言笑。到了夜里,客人辞去,母亲控制不

了久压的情绪,一把拽我过去,没头脸地按我在床上,反了两臂,上下全身揪柠,而且

不住说:“为什么明明吃不下了还盛?有得饱吃多么不易,你知道街上还有要饭的孩子

吗?”揪狞止后,我看见母亲别过头去,坐在床沿气结饮泣。从此以后,我的饭碗内没

再剩过饭。

⑥当然,母亲的手,在我的感情上自也有其熨帖细腻的一面。那时,一家大小六口

的衣衫裤袜都由母亲来洗。寒冻日子,母亲在檐下廊前洗衣,她总是涨红了脸,吃力而

默默地一件件地洗。我常在有破洞的纸窗内筑望,每洗之前,母亲总将无名指上那枚结

婚戒指小心取下。待把洗好的衣衫等穿上竹竿挂妥在廊下时,她的手指已泡冻得红肿了。

待我们长大后,才知道母亲在婚后头数年里,曾过着颇富裕的少奶奶生活,可是,母亲

那双纤纤玉手,在“七七”炮火下接受了洗礼,历经风霜,竟脱胎换骨,变得厚实而刚

强,足以应付任何苦难了。

⑦也同样是那双结满厚硬的茧的手,在微弱昏黄的油盏灯下,毫不放松地,督导着

我们兄弟的课业。粗糙易破的草纸书,一本本,一页页,在她指间似日历般翻过去。我

在小学三年级那年,终因功课太差而留级了。我记得把成绩单交给母亲时,没有勇气看

她的脸,低下头看见母亲拿着那张''历史实录”的手,颤抖得比我自己得更加厉害。可

是,出乎意外地,那双军御轻轻覆压在我景上,我听见母亲和平地说:“没关系,明年

多用点功就好了。”我记不得究竟站着多久,但我永远记得那双手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⑧然则,就在那样的岁月中,母亲仍不乏经常兴致高涨的时候。每到此际,她会主

动地取出自北平带出来的那管玉屏箭和一支笛子,吹奏一曲。母亲常处的曲子有“刺

虎”“林冲夜奔”“游园惊梦”和“春江花月夜”。那双手,如此轻盈跳跃在每个音阶

上,却又是那般秀美而富才情的了。

⑨去夏返台时,注意到母亲的手上添了更多斑纹,也微有颤抖,那枚结婚戒指竟显

得稍许松大了。有一天上午,家中只留下母亲和我,我去厨房沏了茶,倒一杯奉给她。

当我把杯子放在她手中时,第一次那样贴近看清了那双手,我却不敢轻易去触抚。霎时

间那双手变得硕大无比,大得使我为将于三日后离台远航八千里路云和月找到了恒定的

力量。

⑩母亲的手,从未涂过蔻丹,也未加过任何化妆品的润饰。唯其如此,那是一双至

大完美的手。

(有删改)

4.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以核心意象“手”为线索,将几个事件串引勾连,叙事曲折有致,采用了逐次逼

近的笔法。

B.文章中将母亲的手比作“不周之山顶处的烛火”,形象具体地表达了作者不需要太阳

的光与热。

C.全文虚实结合,将母亲置于中国文化的背景中,凸显了母亲是载负着中国文化的一

个个体。

D.文章犹如剥竹笋般层层显现了母亲的高大形象,叙述、描写与抒情各显其力,但缺

乏议论。

5.“母亲与任何一位大后方逃难的中国母亲一样”,有“对子女的情与爱”,这种情与爱

体现在哪里?请结合作品加以说明。

6.除了“对子女的情与爱”,文中母亲与《祝福》中的“祥林嫂”相比,有何异同?请简

要分析。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

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技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

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

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

7.《四书衬》是清代骆培解说“四书”的一部书,“四书”包括()

A.《大学》《礼记》《论语》《荀子》B.《礼记》《孟子》《庄子》《诗经》

C.《论语》《诗经》《尚书》《中庸》D.《大学》《孟子》《中庸》论语》

8.9.案上的几本书点明了()

A.鲁四这个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爱好和兴趣

B.鲁四这个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保守和无能

C.鲁四这个封建礼教卫道士的迂腐和顽固

D.鲁四这个封建礼教卫道士的思想和修养

10.11.对这段文字描写方法及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环境描写,点明鲁四老爷的政治身份和思想基础,揭示主人公悲剧的社会环境。

B.场面描写,点明鲁四老爷的政治身份和思想基础,揭示主人公悲剧的社会环境。

C.环境描写,写出鲁四老爷对儒家哲学思想有专门研究,理论层次比较高。

D.场面描写,写出鲁四老爷对儒家哲学思想有专门研究,理论层次比较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祝福(节选)

鲁迅

鲁镇永远是过新年,腊月二十以后就忙起来了。四叔家里这回须雇男短工,还是忙

不过来,另叫柳妈做帮手,杀鸡,宰鹅;然而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只肯洗

器皿。祥林嫂除烧火之外,没有别的事,却闲着了,坐着只看柳妈洗器皿。微雪点点的

下来了。

“唉唉,我真傻。'‘祥林嫂看了天空,叹息着,独语似的说。

“祥林嫂,你又来了。“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说。‘‘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痕,

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

“唔唔。”她含胡的回答。

“我问你: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

“我么?....”

“你呀。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

“阿阿,你不知道他力气多么大呀。”

“我不信。我不信你这么大的力气,真会拗他不过。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

说他力气大。”

“阿阿,你……你倒自己试试着。''她笑了。

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

角,又钉住她的眼。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柳妈诡秘的说。'‘再一强,或者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

现在呢,你和你的第二个男人过活不到两年,倒落了一件大罪名。你想,你将来到阴司

去,那两个死鬼的男人还要争,你给了谁好呢?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

我想,这真是……”

她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这是在山村里所未曾知道的。

“我想,你不如及早抵当。你到土地庙里去捐一条门槛,当作你的替身,给千人踏,

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兔得死了去受苦。’’

她当时并不回答什么话,但大约非常苦闷了,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

围着大黑圈。早饭之后,她便到镇的西头的土地庙里去求捐门槛。庙祝起初执意不允许,

直到她急得流泪,才勉强答应了。价目是大钱十二千。

她久已不和人们交口,因为阿毛的故事是早被大家厌弃了的:但自从和柳妈谈了天,

似乎又即传扬开去,许多人都发生了新趣味,又来逗她说话了。至于题目,那自然是换

了一个新样,专在她额上的伤疤。

“祥林嫂,我问你:你那时怎么竟肯了?''一个说。

“唉,可惜,白撞了这一下。’'一个看着她的疤,应和道。

她大约从他们的笑容和声调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

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她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

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菜,淘米。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

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甲)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

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

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乙)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

的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

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

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

个木偶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淘米。

“祥林嫂怎么这样了?倒不如那时不留她。“四婶有时当面就这样说,似乎是警告她。

然而她总如此,全不见有伶俐起来的希望。他们于是想打发她走了,教她回到卫老

婆子那里去。但当我还在鲁镇的时候,不过单是这样说;看现在的情状,可见后来终于

实行了。然而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乞丐的

呢?那我可不知道。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

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

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

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

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

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节选自鲁迅《祝福》)

12.,“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四婶这句大喝的作用是()

A.表现了封建统治阶级对祥林嫂的歧视和摧残。

B.表现了地主阶级的迷信与自私。

C.使祥林嫂用替身赎了罪的幻想破灭了,造成她在神权压力下的精神崩溃。

D.表现了地主阶级的凶恶本质,说明祥林嫂死于封建政权的迫害。

13.文中甲、乙两处画线文字都写到了祥林嫂的眼睛,请结合文本分析它们分别表现了

她怎样的心理状态。

14.文章最后一句话有什么深刻意蕴,请结合全文谈一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祝福》节选

鲁迅

但有一年的秋季,大约是得到祥林嫂好运的消息之后的又过了两个新年,她竟又站

在四叔家的堂前了。桌上放着一个尊养式的圆篮,檐下一个小铺盖。她仍然头上扎着白

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

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而且仍然是卫老婆子领着,显出慈悲模样,

絮絮的对四婶说:

“……这实在是叫作'天有不测风云',她的男人是坚实人,谁知道年纪轻轻,就

会断送在伤寒上?本来已经好了的,吃了一碗冷饭,复发了。幸亏有儿子:她又能做,

打柴摘茶养蚕都来得,本来还可以守着,谁知道那孩子又会给狼衔去的呢?春天快完了,

村上倒反来了狼,谁料到?现在她只剩了一个光身了。大伯来收屋,又赶她。她真是走

投无路了,只好来求老主人。好在她现在已经再没有什么牵挂,太太家里又凑巧要换人,

所以我就领她来。——我想,熟门熟路,比生手实在好得多……。”

“我真傻,真的,”祥林嫂抬起她没有神采的眼睛来,接着说,“我单知道下雪的

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清早起来就开了

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他是很听话的,我的话句句

听;他出去了。我就在屋后劈柴,掏米,米下了锅,要蒸豆。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

一看,只见豆撒得一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他是不到别家去玩的;各处去一问,果然

没有。我急了,央人出去寻。直到下半天,寻来寻去寻到山埃里,看见刺柴上挂着一只

他的小鞋。大家都说,糟了,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他果然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

已经都给吃空了,手上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她接着但是呜咽,说不出成句

的话来。

四婶起初还踌躇,待到听完她自己的话,眼圈就有些红了。她想了一想,便教拿圆

篮和铺盖到下房去。卫老婆子仿佛卸了一肩重担似的嘘一口气;祥林嫂比初来时候神气

舒畅些,不待指引,自己驯熟的安放了铺盖。她从此又在鲁镇做女工了。

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

然而这一回,她的境遇却改变得非常大。上工之后的两三天,主人们就觉得她手脚

已没有先前一样灵活,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四婶的口气上,

已颇有些不满了。当她初到的时候,四叔虽然照例皱过眉,但鉴于向来雇用女工之难,

也就并不大反对,只是暗暗地告诫四婶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

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菜,只好自己做,否则,不干不净,

祖宗是不吃的。

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祥林嫂先前最忙的时候也就是祭祀,这回她却清闲

了。桌子放在堂中央,系上桌帏,她还记得照.旧.的去分配酒杯和筷子。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

她讪讪的缩了手,又去取烛台。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

她转了几个圆圈,终于没有事情做,只得疑惑的走开。她在这一天可做的事是不过

坐在灶下烧火。

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但笑容却冷

冷的了。她全不理会那些事,只是直着眼睛,和大家讲她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

“我真傻,真的,”她说,“我单知道雪天是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

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大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

门槛上剥豆去。他是很听话的孩子,我的话句句听;他就出去了。我就在屋后劈柴,淘

米,米下了锅,打算蒸豆。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满地,没

有我们的阿毛了。各处去一问,都没有。我急了,央人去寻去。直到下半天,几个人寻

到山埃里,看见刺柴上挂着一只他的小鞋。大家都说,完了,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

果然,他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可怜他手里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

呢。……”她于是淌下眼泪来,声音也呜咽了。

这故事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

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

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

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她就只是反复的向人说她悲惨的故事,常常引住了三五个人来听她。但不久,大家

也都听得纯熟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后来

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

“我真傻,真的,”她开首说。

“是的,你是单知道雪天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才会到村里来的。”他们立即打

断她的话,走开去了。

她张着口怔怔的站着,直着眼睛看他们,接着也就走了,似乎自己也觉得没趣。但

她还妄想,希图从别的事,如小篮,豆,别人的孩子上,引出她的阿毛的故事来。倘一

看见两三岁的小孩子,她就说:

“唉唉,我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也就有这么大了……”

孩子看见她的眼光就吃惊,牵着母亲的衣襟催她走。于是又只剩下她一个,终于没

趣的也走了,后来大家又都知道了她的脾气,只要有孩子在眼前,便似笑非笑的先问她,

道:

“祥林嫂,你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不是也就有这么大了么?”

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

但从人们的笑影上,也仿佛觉得这又冷又尖,自己再没有开口的必要了。她单是一瞥他

们,并不回答一句话。

1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祥林嫂两次来到鲁镇,上一次是逃离夫家,这一次是被赶离夫家,看似不同,其实

相同,二者均是由于封建夫权、族权的压迫。

B.从鲁四老爷“照例皱过眉”“暗暗地告诫'’中可看出,祥林嫂虽蒙受巨大不幸,但封建

守旧势力并不能谅解她的再嫁和再寡。

C.老女人“特意寻来”听祥林嫂的悲惨故事,把自己的“满足”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

祥林嫂生活在一个何等冷漠的环境里!

D.选文最后一段说明祥林嫂从未对人间抱有幻想,才向人们流露内心的悲哀,现在她

息声了,将悲哀收回心底,让它在那里折磨自己。

1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一段的外貌描写与祥林嫂初到鲁镇时的那段描写形成对比,表明人生路上的

又一次沉重打击,给祥林嫂带来巨大的内心痛苦。

B.祥林嫂再到鲁镇时虽仍是“顺着眼”,但“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

了“,"画眼睛”是小说在刻画人物方面的一个突出特点。

C.选文加点的“照旧”,表明祥林嫂虽知自己在主人的心目中是“不洁”的,还是按老习

惯做事。这为下文写四婶的言语及行为埋下伏笔。

D.鲁镇,旧中国村镇的缩影。祥林嫂在这冷漠的环境中竭力逃避着被吃的命运,虽然

她进行了一次次的抗争,但她的抗争是不可能胜利的。

17.画横线句“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也还和她讲话,

但笑容却冷冷的了”,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18.“狼吃阿毛”的情节,文中反复出现,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二、选择题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抒写性灵”的价值在于:它淡化了以往报告文学作品过于意识形态化、新闻报道化

和人物故事过于程式化的弊端。

B.野生鸟类尤其是候鸟对栖息环境质量的要求极高,因此成为国际公认的最能直观反

映地区生态文明发展程度的标志。

C.即便养老金不亏空,财政补贴也不是长远之计,社保经费筹措机制如果不改进,靠

财政补贴发放养老金也很难持续下去。

D.国土资源部指出,今年下半年防灾减灾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极端天气诱发泥石流

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很大。

三、语言表达

20.高一年级开展“走近鲁迅,佳作互荐”活动,请你从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中选一篇小

说推荐给同学并写一则推荐词,要求写明推荐理由,从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

推荐,语言简洁生动,不超过100字。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某校高二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计划开展中国女性文学人物形象研究,依据一定的标准,

已经初定了两组候选人物

A.祥林嫂(《祝福》)鲁待萍(《雷雨》)琵琶女(《琵琶行》)

B.“氓”的妻子卫女(《氓》)崔莺莺(《西厢记》)林黛玉(《红楼梦》)

如果将王昭君也定为候选人物,你将把王昭君归入哪一组?请说明理由。

四、小阅读-课内

22.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无论是鲁四老爷的“不早不迟,

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还是别里科夫的“这固然很好,可是千万别闹

出什么乱子”,都鲜明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在这五篇小说中,选择两个人物,分析他

们的语言,说说其中表现了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23.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对祥林嫂的死有什么影响?

24.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

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嚏嚏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

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文中最后为什么要提到“天地圣众''和”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

的幸福”?

25.祥林嫂到底是怎么死的呢?常见的说法是:死于贫穷、悲伤、恐惧或孤独。也有人

认为,祥林嫂是在别无生路可走的情况下,以自杀来结束生命的。那么,到底是谁杀害

了这个善良的女人?是鲁四老爷?是柳妈?是那个吃人的封建礼教?

26.她大约从他们的笑容和声调上,也知道是在嘲笑她,所以总是瞪着眼睛,不说一句

话,后来连头也不回了。她整日紧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那伤痕,

默默的跑街,扫地洗菜,淘米。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

算了十二元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

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祥林嫂从“不说一句

话”,再到“舒畅”“有神”和“高兴”,怎样看待这种变化?

27.鲁四老爷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28.“你是什么意思?亏你还会再来见我们。“四婶洗着碗,一见面就愤愤的说:“你自

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你拿我们家里开

玩笑么?”四婶的话能说明什么?

29.“这有什么依不依。——闹是谁也总要闹一闹的;只要用绳子一捆,塞在花轿里,

抬到男家,捺上花冠,拜堂,关上房门,就完事了。此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具有什么

作用?

30.但是我总觉得不安,过了一夜,也仍然时时记忆起来,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豫感:

在阴沉的雪天里,在无聊的书房里,这不安愈加强烈了。不如走罢,明天进城去。福兴

楼的清燃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现在不知增价了否?往日同游的朋友,虽然已经云

散,然而鱼翅是不可不吃的,即使只有我一个……»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此

处写''福兴楼的清烟鱼翅”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31.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

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意?

32.下面是《红楼梦》中关于“潇湘馆”的一段描述,试结合你对林黛玉的了解,分析潇

湘馆与林黛玉的性格关系。

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

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

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

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蒸。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一隙,得泉一派,开

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33.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然而,她不但

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为一个受鄙视、被践踏、遭迫害的人物,最终被封建礼教

和封建迷信吞噬。那么祥林嫂身上究竟有没有反抗精神?

34.小说描写鲁四老爷书房的陈设对塑造鲁四老爷这一人物形象起到了什么作用?

35.小说中关于“祝福”的三次典型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36.阅读下面的文段,按要求答题。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

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

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

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这里刻画的人物是谁?这段肖像描写中最能触动你心灵的是哪一处?请指出来并简述

理由。

37.下列各项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A.《林黛玉进贾府》是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精彩篇章,是全书的序幕之一,

它以林黛玉的所见所闻,对这个封建大家族进行了介绍。这一节除了进行环境描写,最

主要的作用还是通过不同的描写手法刻画了贾府的主要人物。其中的人物语言个性鲜明,

动作描写生动形象,人物的出场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B.《祝福》从一个启蒙知识分子“我”的视角,以倒叙的手法,追述了底层妇女祥林嫂悲

剧的一生,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其中祥林嫂再嫁深山时出格的反抗举动,表现

了她对封建礼教的抗争和批判。

C.《老人与海》不重在描述故事,而重在表现哲理,在艺术上更多地运用了现代派的表

现手法,故事和人物形象都充满象征意味。桑地亚哥只是一个命途多舛的渔夫,同时他

也是一个永不言败的硬汉子,是人类战胜自我、永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的象征。小说表

现了“命运无常和人生苦难”的主题。

D.第一单元所选的三篇小说,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既有展示中国清代大家

族生活的《红楼梦》,也有表现现代社会中国妇女命运的《祝福》,还有塑造现代西方硬

汉形象的《老人与海》,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给

人以人生的启示与精神的陶冶。

五、综合运用

38.下列各项中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送灶:旧俗以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为灶神升天奏事的日子,在这天或前一天祭送灶

神,叫“送灶”。

B.理学:又称“道学”,是宋代周敦颐、朱熹等人阐释儒家学说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它

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把“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天理”,提出“存天理,灭

人欲'’的主张。

C.监生:国子监生员的简称,指明清两代在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的中央最高学府)

读书的人。清代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绅可以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监

生资格。

D.《四书衬》:清代骆培解说“四书”的一部书。宋代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

庸》两篇,和《论语》《易经》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六、微写作

39.鲁镇上人们的冷漠加速了祥林嫂的死亡,当今社会中对处于危难之中者,冷漠置之

者不乏其人,但见人危难勇施援手者也大有人在。对于人情冷暖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

合现实写一个文段。300字左右。

七、填空题

40.(1)寒XUanxuan染xua闹xuan泄XUOn赫

(2)miiι种未雨绸m6u杀Iil___Iu力同心邮

chuδIiao廓

(3)pin礼驰Cheng伶PTng

(4)cha异叱Zha风云cha紫嫣红

(5)惊huang___huang论彷huang

(6)形hQhai人听闻言简意画____

(7)烟於和田

(8)不落ke____臼诵。一除鸠占鹊ChaO_____

41.①领响()②箪生()③辱膊()④州子()⑤五里天

()

⑥瓦举()⑦朱桓()⑧陈茬()⑨回或()⑩馋然()

演㈱)•然()⑬k个堆()@L<()㉚样

()

哪尊醺()磴上()健芳()⑲哂()颌祖

()

㉑桌帏()㉒辿讪()㉓咀嚼()㉔唾弃()㉕粤缩

()

㉖通秘()㉗烟脩()㉘期享()㉙牲瞋()㉚哪

()

八、小阅读-课外

4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女主人很快发现了我的反常行为,她嗅到了屋子里的油烟味,即刻提出了疑问。那

时我正站在厨房里陶醉地听着三兄弟的叫声,我已经能够准确地分清他们声音中的微小

差异了,有一只不叫我就会心事重重。女主人说:“傻瓜蛋,有吸油烟机不用,你神经

病啊?”我刚给她干活时,她对我的称呼是四个字——文学青年。这四个字用她地道的

北京话发出来,显得无比的恶毒。雇用我三个月后,她叫我的就是这三个字——傻瓜蛋,

她说之所以没有解雇我,是因为我看上去不像别的人一样吓她跳。我示意她小声一点,

低声说:“烟囱里有一窝小麻雀,他们是我的兄弟。”女主人上上下下地看了我一遍(好

像我是个什么怪物),扭身走出了厨房,在门口她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我

喜欢这个称呼,虽然它同样恶毒,但我确实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认为做个农民并不

可耻。

(节选自安勇《烟囱里的兄弟》,有删改)

文中的“女主人”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并举一例说明。

43.下面这段景物描写是简•爱小时候遭到舅妈排斥后独自一人躲在窗帘后看书时所望

见的景色。试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远处,只见一片白茫茫的雾霭;附近,却是湿漉漉的草坪和风雨袭击下的灌木,连

绵不断的雨让一阵经久不息的凄厉寒风驱赶着狂驰而过。

44.联系《鸭的喜剧》结尾:“只有四个鸭,却还在沙漠上“鸭鸭”的叫。”说说题目“鸭

的喜剧”的含义。

九、现代文阅读

暮鼓

铁凝

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

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

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

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

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

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直到有一天,她刚会说话的小孙女大声叫了她“奶奶”。

她勉强笑着答应着,心中却是一惊:难道她真的成了奶奶?“奶奶”这个词让她觉得,

如果不是她的孙女残忍,那只能是时光残忍,时间如刀。

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

老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锹,铁锹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啦、刺啦”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

声。他为什么不把铁锹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

——“这老头!”她心说。

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

是路灯提醒了他要抽烟了。他将铁锹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

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

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

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

低沉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

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炮锅的白菜汤味儿,网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形壮

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

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

妈!快点儿!菜汤都凉了!”

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

或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

她疑惑地看着迎面而来的这人,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

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锹,又叫了一声“妈”,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

了!”“老头”低声嘟曦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锹。

她从年轻人浓重的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

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

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

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

年轻人扛着铁锹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

“三马子”,车上有一窗要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飘

出。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

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

她伴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

对父子。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

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的中山式上衣的口袋里掏出两根壮

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根,另一根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

她看见儿子拿着胡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寒给妈,换回妈

手里那个小一点的。妈伸出举着胡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

起来。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胡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

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

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

不远处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

太行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一

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的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

式的开场,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

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

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暗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

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

地嚼着胡萝卜。

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

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

在跳。

(有删改)

4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她”是城市里的暮年女性,与在建筑工地打工的老年女农民工形成对比,“她”因“观

察'’打工母子而得到了心灵的启示。

B.小说描写细腻传神,“妈伸出举着胡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

地嚼起来”,表现了母亲的舐犊情深。

C.小说寓曲折离奇的情节于朴素平实、简约凝练的文字中,字里行间散发着生活的味

道,传递出宝贵的精神,富有艺术魅力。

D.本文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平凡的人物形象可感,琐碎的日常生活变得丰富,枯

燥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有意味。

46.小说中年轻人喊“妈”的情节布局巧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47.“暮鼓”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深刻,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B2.“我”是一个善良、有正义感但又软弱无能,疏于行动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作用:

①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②"我”是贯串全文的线索;③借“我”的感触揭示主旨。④通

过“我”对祥林嫂的情感态度突出祥林嫂的形象。3.①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

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的关系。②通过这个标题,能把凶人的愚顽的欢呼

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鲜明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

剧性•③作者批判封建思想和礼教,同情祥林嫂的悲惨的人生。

4.A5.①母亲揪拧斥责孩子,教育孩子不能剩饭,要知民间疾苦。②寒冻日子,母亲为

孩子们洗衣服,手指被泡冻得红肿了。③毫不放松地督导我们兄弟的课业,鼓励功课太差的

孩子用功学习。6.(1)同:①坚韧顽强:不屈从于生活,耐受力强;②勤劳能干:吃苦

耐劳,任劳任怨。(2)异:文中的母亲身处动乱,却坚韧乐观;而祥林嫂遭遇不幸,却愚昧

迷信。

7.D8.C9.A

12.C13.(甲)相信神灵,在无知和虚幻中获得安慰;(乙)希望破灭,精神受到沉重打

击。14.①和祥林嫂的死形成强烈的对比,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②揭示出沉重的

封建礼教与封建迷信氛围扼杀了死者又麻痹着生者的主题。

15.D16.C17.①人们并没有因为祥林嫂改嫁而改变对她的称呼,可见在当时的鲁镇

人看来,女子再嫁是违背封建礼教的,是不被承认的。②音调的“不同”和笑容的“冷冷”,反

映了当时社会人情的冷漠。③人们不仅不同情祥林嫂的遭遇,反而还鄙薄她的失节再嫁。封

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在这里得到形象的体现。18.①表明祥林嫂对阿毛之死念念不忘,对

阿毛的死无比懊悔和内疚。②照见了鲁镇一些男女群众麻木愚昧的灵魂。③在结构上,上下

勾连,自然推动情节的发展。④各种不同叙述视角的重复叙述,展现了各种不同人物的心态,

揭示人性弱点。⑤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气氛,为深入揭露封建礼教的罪恶起了铺垫作用。⑥相

同内容的反复叙述,是作者的匠心独运,引起读者深思.

19.D

20.推荐词:《社戏》

通过“我”和农村少年伙伴夏夜看戏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生

活经历。它是一篇至真至美的作品,因为这里有如诗如画的江南美景,率真善良的农家朋友,

自由快乐的农村生活。

21.该题属于开放性题型,AB皆可,能自圆其即可。两组区别:A组是被命运掌控而结局

凄苦的人,B组是不甘心屈从命运的安排而努力追求个体价值的人。

22.【示例】鲁四老爷"谬种”的詈骂,见出他对祥林嫂之死的冷酷无情;他的“可恶”“然而”

之类的口头语,则表现出一贯的顽固和刻薄。

柳妈'‘祥林嫂,你实在不合算”的一番高论,诡秘无端,煞有介事,见出她的迷信、冷漠而又

自以为是。

特别是祥林嫂“我真傻”一段的独白式吃语,在小说中反复重现,表现了她受到生活重创后难

以自救的精神状态,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小说主题的深化,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3.①柳妈是当时普通民众的一个代表。她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虽然脸上“打皱”,眼

睛“干枯”,可在年节时还要给地主去帮工,可见她也是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她是一个深受

封建礼教与迷信思想毒害的人。她相信阴司、魂灵之类迷信思想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的理学信条,是个迷信而愚味的人。她是个无聊而冷漠的“看客”。她虽然是一个“善女人”“吃

素,不杀生”,却反对祥林嫂再嫁,主张祥林嫂“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对祥林嫂改嫁时

头上留下的伤疤,采取的是奚落的态度;她把和祥林嫂的谈话传播出去,供大家谈笑,应该

算是无聊冷漠的人中的一员。

②她是将祥林嫂“往死里赶”、使样林嫂”精神上增加痛苦'’的人之一。她一脸“诡秘”地讲阴司

故事给祥林嫂听,也许是出于善意,并告诉她应当去土地庙捐一条门槛,为祥林嫂寻求“赎

罪的办法,结果却适得其反,使祥林嫂遭受到更大的打击,思想上更加痛苦,最终把祥林嫂

推向深渊。

24.最后写“天地圣众”“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充满讽刺意味,冷静的语调中蕴

含了作者对这黑暗、无情社会的无限激愤之情。

25.观点一:是鲁四老爷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初到鲁镇的时候,他皱了皱眉,讨厌她是一

个寡妇;祥林嫂被婆家抢回,他说了“可恶!然而……。”"可恶!”是觉得佣人被绑走,有损

他的尊严,“然而……。”是觉得祥林嫂婆家的做法理所当然。祥林嫂再到鲁镇,他说她“败

坏风俗”“不干不净”,祭祀时不让她沾手祭祀用品,使祥林嫂遭受了精神上的打击,最后鲁

四老爷将她赶出了家门,祥林嫂沦为乞丐而死去。就是祥林嫂死了,他还骂她是个"谬种

所以是鲁四老爷在精神上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了死路。

观点二:柳妈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她向祥林嫂讲魂灵的故事,使祥林嫂对死亡产生了恐惧。

祥林嫂这才会拿积存的工钱到土地庙捐门槛,以为这样就可以赎罪。然而四婶仍不准她参与

祭祀,于是她的精神崩溃了。

观点三:鲁镇人也是凶手。他们对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不但没有同情,反而拿她的痛苦开玩笑

取乐,甚至挖苦讽刺她。人情冷漠、世态炎凉使祥林嫂遭受了巨大的精神打击。可以说他们

也是凶手。

观点四:许寿裳说《祝福》“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故这个元凶是藏在鲁

四老爷、四婶和鲁镇人背后的封建礼教,是封建礼教指使这些人杀害了祥林嫂。

26.“舒畅”的神气,“有神”的眼光,“高兴”的言语,意味着祥林嫂放下了精神重担,重新燃

起活下去的希望。

27.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是一个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他崇拜祖先,思想

僵化,反对社会的一切变革。对祥林嫂他开始只是讨厌她是一个寡妇,还能容忍。后来祥林

嫂再嫁后回来,鲁四老爷不能容忍,“祝福”时不让她沾手,她死后还骂她是“谬种他是造

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是封建礼教的化身。

28.四婶的话是对四叔说卫老婆子“可恶”的解释,表明自家的体面比祥林嫂的命运更重要。

29.一系列动词表明:祥林嫂对婆家来说是没有人身自由的奴隶;祥林嫂遭遇的是绑架式的

买卖婚姻,是被暴力强逼再嫁的;罪恶的封建族权、夫权思想是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重要

根源之一。

30.此处写福兴楼的清燃;鱼翅表现出“我"想以吃喝来逃避内疚不安,换得暂时平静的心理。

31.这句话是说:“我”常常见到这样一些事,本来不希望它像自己所料的那样发生,也以为

未必真会发生,却往往还是那样发生了,所以“我”一再担心祥林嫂会死的事,恐怕也要发生。

32.①潇湘馆中以竹子最盛,翠竹“竿竿青欲滴”,修长,苗条,随风摇动,多像林黛玉纤巧

婀娜的身段和弱柳扶风的步态。②竹不与群芳为伍,永远清秀质朴,与林黛玉不事浓妆艳抹

及清高孤傲的性格多么契合。③竹秋斗风霜、冬傲冰雪的不屈风貌,与黛玉的叛逆性格又多

么投合。④“斑竹一枝千滴泪”,竹又映衬着号称“潇湘妃子'’的林黛玉对爱情的执着与以泪洗

面的悲剧命运。

33.观点一样林嫂身上没有明显的反抗精神.作者对她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1)她从婆家逃出来做工,是要用自己的劳动去换碗饭吃以求生存,看不出有什么反抗精

神。(2)她被卖改嫁时,--路“嚎,骂”,“出格”地吵闹,以致“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

的擒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这也并非出于对旧社会的反抗。作品中明确交代,她这样做,

是“大约因为在念书人家做过事,所以与众不同”,也就是说祥林嫂在鲁四老爷家受到了封建

礼教的毒害,这禁锢了她的思想。她誓死不肯改嫁是封建伦理思想所致,所以也不能算是对

旧社会的反抗。(3)至于她对魂灵有无的疑惑,根本谈不上对鬼神的否定,也不具有反抗性。

观点二祥林嫂的死本身就包含着热烈的追求与不屈的反抗。(1)祥林嫂在鲁镇准备“祝福”

大典之际,向“我”提了三个问题,然后在当天晚上死去。她所提出的三个问题预示着祥林嫂

将以自己的生命和决心忍受地狱的酷刑,来换取和己死的丈夫与儿子见最后一面的机会。祥

林嫂无视统治中国人民几千年的封建礼教,无视神权世界的最后审判,这是祥林嫂在她所处

的时代“出格”的反抗。(2)祥林嫂不早不迟偏偏死在“祝福”这个时候,给鲁镇的祝福笼罩了

不祥的暗影,给鲁镇封建礼教的代表人物鲁四老爷带来了极大的恼怒和不安,这也是一种反

抗。

34.这是一个保守的、反动的、讲理学的老监生的书房。朱拓的大“毒”字和祥林嫂的死形成

鲜明对照,,,事理通达心气和平,,与鲁四老爷大骂新党、大骂祥林嫂是一个“谬种”形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