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法学课程标准_第1页
证据法学课程标准_第2页
证据法学课程标准_第3页
证据法学课程标准_第4页
证据法学课程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证据法学课程标准课程编号:13010242总学时数:32学时学分:2学分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课程性质:法学专业限选课课程目的:证据法学是研究诉讼过程中如何正确运用证据认定案件事实和有关法律规范的学科。它是现代法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它系统地阐述了古今中外有关诉讼证据的理论、有关运用证据的各项法律规范以及司法机关在诉讼中运用证据的实践经验。证据法学是法学专业(刑事方向)学生的必修课程,是为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服务的。通过此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较好地了解和掌握有关证据的各项法律规范,证据理论,为在今后的诉讼实践中准确地运用各种证据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要求:(1)正确认识和理解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及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2)紧紧围绕“三个基本”,即每章节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方法,打好基础,在理解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学以致用。(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切实掌握刑事、民事、行政三大诉讼活动中各个阶段各个程序中证据的运用。二、本课程的基本内容第一章绪论(4学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证据法学的体系、证据法学与邻近部门法学的关系;领会证据法学的研究方法;掌握证据法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证据法学的研究对象。难点:古今中外的证据制度和证据理论(三)课时安排:4学时(四)主要内容第一节证据法学的研究对象(1学时)1、与证据相关的法律规范2、与证据相关的司法实践3、诉讼证明的方法、规律和规则4、古今中外的证据制度和证据理论第二节证据法学的体系(2学时)1、绪论2、证据论3、证明论第三节证据法学的研究方法(1学时)1、密切联系证据立法与司法实践2、加强理论思辨与实证研究3、注意比较与借鉴4、注意继承与创新第二章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8学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神示、法定证据制度;领会自由心证证据制度;掌握我国的证据制度。(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新中国的证据法律制度。难点:1、各种证据制度的概念和特征;2、美法系国家的证据规则。(三)课时安排:(8学时)(四)主要内容第一节神示证据制度(2学时)1、神示证据制度的概念2、证明方法第二节法定证据制度(2学时)1、法定证据制度的概念2、法定证据制度产生的历史条件3、法定证据制度的特点4、法定证据制度的基本规则第三节自由心证证据制度(2学时)1、自由心证证据制度概述2、英美法系国家的证据规则3、大陆法系国家的证据制度第四节我国证据制度的历史沿革(2学时)1、奴隶制时期的证据制度2、封建制时期的证据制度3、近现代证据制度第三章证据的概念和意义(4学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证据概念以及证据的意义;掌握诉讼证据的属性(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诉讼证据的概念和基本属性。难点:诉讼证据的基本属性。(三)课时安排:4学时(四)主要内容第一节证据的概念(1学时)1、事实说2、双重含义说3、统一说第二节诉讼证据的属性(2学时)1、证据能力2、证明力3、证据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第三节证据的意义(1学时)1、证据是诉讼活动的基本条件2、证据是司法公正的基础3、证据是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手段第四章证据的种类8学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各种诉讼证据的法定形式、概念、意义;领会各种证据在诉讼中的运用,及调查、审查判断,对案件事实的证明作用;掌握各种证据的证明力及对案件事实的证明价值和作用。(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各种法定证据的概念、特点。难点:各种证据的证明力及对案件事实的证明价值和作用。(三)课时安排:8学时(四)主要内容第一节物证1、物证的概念2、物证的特点3、物证的表现形式和意义第二节书证1、书证的概念和表现形式2、书证的特点3、书证的分类和意义第三节证人证言1、证人的概念和条件2、证人证言的概念和特点3、证人证言的意义第四节被害人的陈述1、被害人陈述的概念和特点2、被害人的权利和义务第五节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的辩解1、口供的概念、特点和意义2、口供的运用原则第六节当事人的陈述1、当事人陈述的概念和特点2、当事人陈述的意义第七节鉴定结论1、鉴定人的概念和特点2、鉴定结论的概念和特点第八节勘验检查笔录1、勘验检查笔录的概念和特点2、勘验检查笔录的意义第九节视听资料1、视听资料的概念特点2、视听资料的意义第五章证据的分类8学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各类证据的划分依据;领会各类证据的证明力;掌握各类证据在诉讼中的运用,特别要掌握间接证据的运用规则。(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1、证据分类的意义,对办案实践的作用;2、证据分类的标准,各类证据之间的证明力特点和运用规则。难点:1、各类证据的证明力;2、间接证据的运用规则。(三)课时安排:8学时(四)主要内容第一节证据分类的概念的意义(2学时)1、证据分类的概念2、证据分类与证据种类的关系3、证据分类的意义第二节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2学时)1、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的概念和特点2、划分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的意义3、原始证据和传来证据的运用规则第三节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1学时)1、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的概念和特点2、划分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的意义3、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的运用规则第四节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1学时)1、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的概念和范围2、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的特点3、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的作用4、划分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意义5、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的运用规则第五节本证和反证(2学时)1、本证和反证的概念和特点2、划分本证和反证的意义3、本证和反证的运用规则第六章证据的收集和保全4学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收集、保全证据的概念;掌握收集、保全证据的规则、要求、程序和措施。(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收集和保全证据的规则和要求。难点:证据的收集和保全的主要方法。(三)课时安排:4学时(四)主要内容第一节证据的证收集和保全的概念和意义(1学时)1、收集证据的概念和特征2、保全证据的概念和情形3、证据的收集和保全的意义第二节证据的收集和保全的基本要求(1学时)1、对于所有收集和保全证据的主体的共同要求2、对于国家司法机关和行政执法机关的特殊要求第三节证据的收集和保全的主要方法(1学时)1、提取原物2、询问、讯问3、搜查4、扣押5、勘验、检查6、录音、录像7、复制8、调取9、鉴定10、侦查实验11、辨认第四节各种证据的收集和保全(1学时)1、实物证据的收集和保全2、言词证据的收集和保全第七章证明概述4学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诉讼证明的历史沿革,证明的过程与方法;领会诉讼证明的概念和分类;掌握诉讼证明的特征,以及刑事、民事、行政三大诉讼证明的异同。(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1、诉讼证明的概念和特征;2、事、民事、行政三大诉讼证明的区别。难点:诉讼证明概念的相关理论。(三)课时安排:4学时(四)主要内容第一节证明的概念及其历史沿革(2学时)1、证明的概念和特点2、诉讼证明的历史沿革3、三大诉讼证明的区别第二节证明的过程与方法(2学时)1、证明的过程2、证明的方法第八章证明对象4学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程序法事实、证据事实与证明对象的关系;领会证明对象的概念和特征;掌握三大诉讼证明对象的范围。(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三大诉讼证明对象的确定。难点:程序法事实、证据事实与证明对象的关系。(三)课时安排:4学时(四)主要内容第一节证明对象概述(2学时)1、证明对象概念2、证明对象的特征3、研究证明对象的意义第二节刑事、民事、行政诉讼的证明对象(2学时)1、刑事诉讼中的证明对象2、民事诉讼中的证明对象3、行政诉讼中的证明对象第九章证明责任4学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东西方国家关于证明责任的产生、发展和不同理解;掌握三大诉讼中证明责任的异同。(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证明责任的概念,以及三大诉讼中证明责任的异同。难点:三大诉讼中证明责任的分配。(三)课时安排:4学时(四)主要内容第一节证明责任的概念(2学时)1、证明责任的概念2、法院的审理责任第二节证明责任的承担(2学时)1、刑事诉讼证明责任的分配民事诉讼证明2、责任的分配3、行政诉讼证明责任的分配第十章证明标准6学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证明标准的概念和意义;掌握并会运用我国三大诉讼法中的证明标准。(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我国刑事、民事、行政诉讼中的证明标准。难点:刑、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差异。(三)课时安排:6学时(四)主要内容第一节证明标准的概念、意义(2学时)1、证明标准的概念2、证明标准的意义第二节我国诉讼中的证明标准(4学时)1、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2、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3、行政诉讼中的证明标准第十一章证据的审查判断4学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证据审查判断的概念、意义;领会审查判断证据的内容、范围和方法;掌握证据确实、充分的标准。(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证据审查判断的内容和方法。难点:证据确实、充分的标准。(三)课时安排:4学时(四)主要内容第一节证据的审查判断的概念和意义(2学时)1、审查判断证据的概念和特征2、审查判断证据的意义第二节证据审查判断的内容和方法(2学时)1、证据审查判断的内容2、证据审查判断的方法第十二章推定和司法认知4学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推定和司法认知的概念;领会司法认知的规则;掌握法律上、事实上的推定和司法认知的范围。(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1、推定的种类;2、司法认知的范围。难点:法律上、事实上的推定和司法认知的范围。(三)课时安排:4学时(四)主要内容第一节推定(2学时)1、推定的概念和意义2、推定的适用第二节司法认知(2学时)1、司法认知的概念2、司法认知的范围第十三章证据规则6学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证据规则的概念,以及外国证据规则简介;掌握主要证据规则的内容及运用(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主要证据规则的概念、内容。难点:中国现行证据规则的不足及其完善。(三)课时安排:6学时(四)主要内容第一节证据规则的概述(2学时)1、证据规则的概念和分类2、两大法系证据规则类型第二节外国主要证据规则(4学时)1、关联性规则2、传闻法则3、自白规则4、非法证据排除规则5、意见证据规则6、最佳证据规则7、书证优先规则8、补强规则第十四章实验教学(8学时)1、实验项目名称课堂讨论2学时综合型实验目的:虽然杜培武案随着对肇事者的处理已经尘埃落定,但该案蕴含的证据学内容却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要求学生熟练把握各章节知识,并充分运用其所学理论知识,联系实际分析案例,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内容:通过杜培武案引发对证据学的思考。实验要求:(1)掌握证据学基本理论知识;(2)运用其所学理论知识,联系实际分析案例;(3)思考三大诉讼中证明责任的分担,证明标准的适用;(4)掌握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实验步骤:(1)布置讨论题;(2)学生思考或书面准备讨论题;(3)课堂讨论。实验设备:教室2、实验项目名称旁听法院审判6学时,验证型实验目的:通过实地旁听法院审判,使学生尽快了解和熟悉刑事案件法庭审判的基本环节及程序,了解法院审理各类案件如何调查核实、判断、运用证据。实验内容:法官如何认定证据和事实,如何发现和揭示案件事实。实验要求:(1)了解法官在认定事实的过程中,如何调查核实、判断、运用证据。(2)了解法官如何运用证据认定事实。(3)了解控、辩双方如何运用证据支持其诉讼主张。实验步骤:(1)联系旁听审判的法院;(2)选择旁听案例;(3)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审判;(4)写出心得体会。仪器设备:交通工具等。三、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并结合学生的练习与实验。四、成绩考核方式本课程以闭卷或者开卷形式考试,欺末卷面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五、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一)教材1、《证据法学》主编卞建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新编证据法学》主编何家弘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二)主要参考书目1、《证据制度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英美证据法》中信出版社1996年版;3、《漂移的证据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4、《外国证据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5、《中国民事证据的立法研究与应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6、《诉讼证据规则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