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练习题(含答案)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别扭(bié)譬如(pì)晦涩(huì)不即不离(jí)
B.业绩(jì)字帖(tiē)恳切(kěn)颠沛流离(pèi)
C.商酌(zhuó)搀扶(chān)冗长(rǒng)自顾不暇(xiá)
D.累赘(zhui)拖沓(tā)躬行(gōng)简明扼要(è)
2.下列字形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谦虚业绩朦胧正心修身
B.悔恨悠久出板南腔北调
C.儒家公寓丁卯躬行君子
D.微末天坛悲哀学而不厌
3.下列加下划线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多年来颠沛流离的生活,磨炼了他的意志。
B.面对流言,我们只需付之一笑,不必在意。
C.同学们不懂的问题要不耻下问,及时请教老师。
D.最好的教育是师长以身作则,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下一代。
4.下列选项括号中的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该句标点运用无误)
B.我坚信,在书海耕耘,能让人遇见不同风景,成就人生的品质与高度。(句中的“在”是介词,“的"是助词,“与”是连词)
C.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句中的“得"是助词,它主要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表示它后面的成分起补充说明作用)
D.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作家、编辑家、教育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该句标点运用无误)
5.给横线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获悉王同学入围“诗词大会”决赛,校长发出信息:“我谨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向你表示祝贺,望继续努力,再创佳绩!"王同学回复:
A.“谢谢校长、老师和同学们!‘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我定加倍努力,不负众望。”
B.“谢谢校长、老师和同学们!我定加倍努力,不负众望,力争‘更上一层楼。"
C.“谢谢校长及全体师生!我定加倍努力,不负众望,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
D.“谢谢校长及全体师生!‘九万里风鹏正举,我定加倍努力,不负众望。"
6.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那些杀身成仁的志士将生命视作敝履,他们并非对于生已感到厌倦,相反,他们倒是乐生的人。
②这是“生”的美丽之最高的体现。
③他们是为了保持“生"的美丽,维持多数人的生存,而毅然献出自己的生命的。
④这样深的爱!甚至那躯壳化为泥土,这爱也还笼罩世间,跟着太阳和明星永久闪耀。
⑤“生”的确是美丽的,乐“生"是人的本分。
A.①③④②⑤B.①③②④⑤
C.⑤①③④②D.⑤②①③④
7.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A.文学的条件很简单:有话值得说,说得恰到好处。有话值得说,内容才充实;说得恰到好处,形式才完美。
B.雪花六角,晶莹且轻盈,可谓天之魂魄,雨之精灵。自高天降落,即是一生;雪者,天下之奇也。
C.风大起来了,湖畔的树木花草开始摇动起来。树叶的摩擦声响起来,一直响到整个世界都充满它们的喧哗、呼啸。
D.大自然给予人类的诗意是缤纷多彩的。如果你愿意去寻找,去感受,它就会时时出现在你的眼帘,荡漾在你的心胸。
8.班级要开展“诵读儒家经典,涵养君子之风”专题阅读活动。请完成下面的任务。
(1)【查阅资料】你如果图书馆借阅参考书籍,可以从下列书籍中选择哪两本?()
A.《论语别裁》B.《庄子心得》
C.《战国策》D.《孟子的智慧》
E.《乐府诗集》
(2)【感悟君子】儒家经典中,有许多论述“君子"的名句,请写出一句并就此阐述什么才是“君子”。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______"。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9.文中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10.将文中横线处所缺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并说说它的意思。
____。意思是___
11.叶圣陶先生的写作讲究怎样的风格
12.文中提到,叶圣陶提倡“写话",意思是()
A.作文要用语简洁,平易自然。
B.要按照口语原则进行写作。
C.追求白话文的通俗,反对文言文的生涩。
D.作文如同说话一样准确真实。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站台回旋曲
肖复兴
夏天,我在北京火车站的站台上接人。记忆中,起码有小二十年没来过这个站台了。
青春时期到北大荒,往返千里长途,火车最是难忘。无数次奔波在火车的旅途中,每一次,上车,下车,都必须经过这个站台。这个现在叫做北京东站的老站台,便像是一位亲人,永远站在那里,守候着你归来,或送你远行,看你开怀大笑,看你隐隐落泪,看惯世事况味,看尽春秋演绎。
五十二年前的7月20日,上午10点38分,我离开北京去北大荒。站台上,浩浩荡荡的人群,①拥挤成了一锅搅不动巴了底的粥。人头攒动,旗帜招展,锣鼓喧天,那种热烈的劲头,几乎能够把火车推动,让它如同飞机一样飞上云端。北京火车站的站台,仿佛在不停地震动。
五十二年过去了,还是这个站台,已经无情而彻底地把我们遗忘,将当年煽动起来并施予我们的热情,转手给予了新人。罗曼·罗兰说得好:每一个时代都要设置一个理想,好让年轻人疯狂。②站台,只是迎送一代代年轻人的港口。
此刻,高音喇叭里正用一种软绵绵的声音播放着火车开出或到来的信息,声音在寂静而显得空荡荡的站台上有气无力地回荡着,轻柔得如同一阵暧昧的抚摸。
一切曾经热烈喧嚣的场面,都如同戏剧转台上的布景,被迅速地置换,被打扫得那样干干净净,连一点灰烬都不剩。只看见从天棚投射进来的阳光,在停靠站台对面的动车白色车厢上闪烁,虽然是在炎热的夏天,那被风拂动的灯光却让人感到如同凄清而冰冷的秋霜一样,一缕一缕地飘动着。
也许,只有在这个时候,你才能够感受到岁月是多么无情,历史已经残酷地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而我们的青春已经彻底不在。无论我们怎么费劲地打捞,也不可能打捞上来什么东西了,我们为什么还在做着猴子捞月亮这样徒劳的游戏?我们又为什么还在做着普希金渔夫和金鱼的故事里的美梦,梦想打探上来一条想要什么就给我们什么的金鱼,哪怕只是一条西湖醋鱼也好?
转眼之间,一代人已经无可奈何地老了。仅仅我们一个生产队,已经死去了二十几位知青。可是,我们还是不可救药地思念那个曾经埋葬过我们青春的地方。无数知青,还是魂牵梦绕地一次次重返北大荒。站台,便是我们的必经之路。③我也一样,不也是一次次重返北大荒?
站台,像一位沧桑世故的老人,不说什么,却什么都知道,因为每一次去那里,或者从那里回到北京,它都看得清清楚楚,须眉毕现,滴水不漏。
法国哲学家哈布瓦赫曾经说:“一代人只有把自己的现在与自己的过去对置起来,才能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他又说,“现在一起参加一次纪念性的集会,在想象中重演过去,以此来再现我们那顽固不化的思想。"
这就是哈布瓦赫所论述的立足于现在对过去的一种重构,形成一种集体记忆的普遍的思维模式。我们这一代人,谁也无法逃脱,都是这样顽固不化。
我们真的如哈布瓦赫早早就一针见血对我们预言的那样:没有我们这样的重返北大荒的集体集会,没有我们这样在激动的想象中重演过去,过去的一切,就真的会在时间的迷雾中慢慢飘散?而那是一代人的青春啊。是的,我们不甘心,我们渴望通过这样的集体记忆,在顽强的想象和希望中,重新找回失去的一切,将已经处于社会边缘位置的我们,重新拉回到广场的中心位置,梦想着依旧能像广场中心那些旗帜一样迎风飘扬。但是,我们能够真正地找回曾经失去的一切吗?早已经飘零在地上的落叶,可以拾起来夹在书中做一枚怀旧的书签,却不会再上演如鸟一样重新飞回枝头的神话了。广场还在,站在那里的人们,已经不再是当年挥舞旗帜高唱语录歌的我们,我们不过是在夜晚人群散去的时候,到那里寂寞又热闹着地跳广场舞。
在那些路远天长的日子里,在北大荒甩手无边的荒草甸子里,想家、回家,曾经是心头常常念响的主旋律。渴望见到绿色车厢,又怕见到绿色车厢,成了那时一种说不出的痛。火车没有给我留下任何好的印象,唯独站台给我以亲切感。尤其是回到北京下火车的时候,站台,让我像是见到了久别的亲人;而我要离开北京回北大荒的时候,站台又仿佛那样依依不舍。
又想起五十二年前7月20日上午10点38分的站台。那一天,阳光灿烂。我再也没有见过那样阳光灿烂的站台。我永远也忘记不了,就是火车刚刚驶动的时候,我们的车厢里就有一个同学失声哭了起来。和当时热烈激动的场面显得不大协调的哭声,让满车厢的人都为之一惊。谁都不会明白那刚刚离开北京的哭声,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只有到了五十二年后的现在,我才多少明白一些,那哭声是对我们青春命定般的一种隐喻或象征。
站台,会像是一个硕大的容器,装下了这些岁月里青春的哭声吗?
即使是一个容器,五十二年过去了,会不会锈蚀破损而裂开缝隙甚至掉了底,让这些哭声像水一样,跑冒滴漏得一干二净?
④我不知道会怎样。
记得那一天,哭声还没完全停止,火车还没有完全驶出站台,不仅我一个人看到,站台的边上,紧连着明城墙的残墙垛上,站着一个年轻的姑娘,在向着车厢挥手。我认识她,邻校高一的女生,但她并不是为我送行,也不是向我挥手。火车在这一瞬间加速,很快风驰电掣,将一切甩在身后。
火车就要进站,要接的人就要到了。铁轨咣当当的撞击声中,似乎将历史与现在、回忆和现实,剪接交织一起,有了一种错位和间离的效果。站台,北京站的站台,一如既往,不动声色,处变不惊,立在五十二年后夏日炎热的阳光下。
(有删改)
1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部分,作者强调多年不曾来过这个站台,表明虽然时间间隔久远,但依然对当年的经历记忆犹新。
B.将站台称为“老人”“亲人",既写出了它曾是过往生活的见证者,又表达了作者对站台念念不忘的深厚感情。
C.知青们“渴望见到绿色车厢,又怕见到绿色车厢”的矛盾心理,表现了既渴望乘车归家又害怕有车难回的复杂心情。
D.残墙垛上送行的邻校女生向着车厢挥手,她既是在跟朋友告别,也是在跟那一代青年人不可预测的青春告别。
14.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运用暗喻,以“一锅搅不动巴了底的粥"形象地写出了送别时站台上人头攒动的喧闹与拥挤。
B.句子②写出不论时代如何变迁,站台对年轻人的态度始终如一,意在赞美它对年轻人的包容。
C.句子③运用反问修辞,抒发了自己同无数知青一样对北大荒不可救药、魂牵梦萦的强烈思念之情。
D.句子④单独成段,与上文两处问句形成问答,答案的不确定引发读者思考,使情感表达更为强烈。
15.文中画波浪线的语段写出了“我们”的多重心理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
16.文章反复回忆五十二年前站台的送别场景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
刘心武
①从1950到1959年,我8岁到17岁。家里平时就我和母亲两人。回忆那10年的生活,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我的哺育,都是非同寻常的。
②物质上,母亲自己极不重视穿着,对我亦然,有得穿就行了;用的,如家具,也十分粗陋。但在吃上,那可就非同小可了,母亲做得一手极地道的四川菜,且不说她能独自做出一桌宴席,令父亲的那些见过大世面的朋友交口称誉,就是她平日不停歇地轮番制作的四川腊肠、腊肉等,也足以叫邻居们啧啧称奇。有人就对我发出警告:“你将来离开了家,看你怎么吃得惯啊!"但是母亲几乎不给我买糖果之类的零食,偶尔看见我吃果丹皮、关东糖之类的零食,她总是要数落我一顿。母亲坚信,一个人只要吃好三顿正经饭,便可健康长寿,并且那话里话外,似乎还传递着这样的信念:人只有吃“正经饭”才行得正,吃零嘴意味着道德开始滑落——当然很多年后,我才能将所意会到的,整理为这样的文句。
③母亲在饮食上如此令邻居们吃惊,被一致地指认为对我的“娇惯"和“溺爱”。但跟着还有令邻居们吃惊的事,那就是我家是大院中有名的邮件大户。如果那几十种报刊都是我父亲订的,当然也不稀奇,但我父亲其实只订了一份《人民日报》,其余的竟都是为我订的。就有邻居大妈不解地问我母亲:“你怎么那么舍得为儿子花钱啊!你看你,自己穿得这么破旧,家里连套沙发椅也不置!"母亲回答得很坦然:“他喜欢啊!这个爱好,尽着他吧!”
④1959年,我被北京师范专科学校录取,勉勉强强地去报了到。我感到“不幸中的万幸",这所学校就在市内,因此我觉得还可以大体上保持和上高中差不多的生活方式——晚上回家吃饭和睡觉。我满以为,母亲会纵容我“依然故我”地那样生活。但是她却给我准备了铺盖卷和箱子,显示出她丝毫没有犹豫过。母亲不仅把我“推"到了学校,而且也不再为我负担那些报刊的订费,我只能充分地利用学校的阅览室和图书馆。
⑤1960年春天,有一个星期六我回到家中,一进门就发现情况异常,仿佛在准备搬家似的……果不其然,父亲奉命调到张家口一所军事院校去任教,母亲也随他去。我呢?父亲和母亲都丝毫没有犹豫地认为,我应当留在北京。问题在于:北京的这个家,要不要给我留下?如果说几间屋都留下太多,那么,为什么不至少为我留下一间呢?但父亲却把房全退了,母亲呢,思想感情和父亲完全一致,就是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我应当开始完全独立的生活。父母迁离北京后的那周的星期六下午,我忽然意识到我在北京除了集体宿舍里的那张上铺铺位,再没有可以称为家的地方了!我爬上去,躺到那铺位上,采采地望着天花板上的一块污渍,没有流泪,却有一种透彻肺腑的痛苦,难以言说,也无人可诉。
⑥1966年春天,我在北京一所中学任教。就在那个春天,我棉被的被套糟朽不堪了,那是母亲将我放飞时,亲手给我缝制的被子。它在为我忠实地服务了几年后,终于到了必须更换的极限。于是我给在张家口的母亲,写信要一床被套。这对于我来说是自然到极点的事。母亲很快寄来了一床新被套,但同时我也就接到了母亲的信,她那信上有几句话我觉得极为刺心:“被套也还是问我要,好吧,这一回学雷锋,做好事,给你寄上一床……”睡在换上母亲所寄来的新被套里,我有一种悲凉感:母亲给儿子寄被套,怎么成了“学雷锋,做好事",仿佛是“义务劳动”呢?现在我才憬悟,母亲那是很认真很严肃的话,就是告诉我,既已将我放飞,像换被套这类的事,就应自己设法解决。她是在提醒我,“自己的事要尽量自己独立解决"。
⑦母亲将我放飞以后,我离她那双给过我无数次爱抚的手,是越来越远了,但地所给予我的种种人生启示,竟然直到今天,仍然能从细小处,挖掘出珍责的宝藏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7.结合上下文,写出第④段中加点词“不幸”和“万幸"分别指代的内容。
18.第①段中画横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9.文中一共写了母亲对“我”的三次“放飞",“我”的情感也随之发生变化。请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表格。
母亲的三次“放飞"“我”的情感变化
第一次:儿子考上北京师专,母亲把儿子“推"到学校住读。意外
第二次:①痛苦
第三次:母亲把给儿子寄被套当作“学雷锋,做好事”。②
20.标题中“放飞"一词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
21.文中母亲的育子方法,你是否赞成?请结合文本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三.写作
22、本文没有精细的描写和专门的抒情笔墨,而是以叙述为主,结合议论。但因作者并非空乏的叙议,而是通过一件件具体的事例来再现人物,所以仍有鲜明的形象和动人的情感力量。
【片段仿写】请你运用叙议结合的方法写一个人物,表现他(她)的特点。(100字左右)
答案
C2.B3.C4.A5.B6.C7.B8.(1)AD
(2)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被人了解而不生气,君子襟怀大度,对人宽容。②莲,花之君子者也。君子像莲花一样,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正直高雅,品德高尚。③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④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⑤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⑥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象传》
9.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10.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11.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12.A
13.D
14.B
15.①对知青生活的怀念;②对知青经历被遗忘的不甘;③退出历史舞台的落寞;④被迫接受现实的无奈。
16.①再现当年知青们前往北大荒时的真实场景,强调对过往经历的刻骨铭心;与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国消防救援学院《城市土地管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郑州体育职业学院《电动汽车原理与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长春人文学院《西方政治思想史汪聂才》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C程序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食品卫生检测技术的发展
- 策划感恩节新媒体活动模板
- 清明文化在媒体传播中的挖掘模板
- 元旦跨年夜祝福语
-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寒假作业(一)(有答案)
-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创业基础实践》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浙江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招聘笔试真题
- 学校自习室管理及收费方案
- 2025年护理部护士理论培训计划
- 环保管家管家式管家式一站式服务合同
- 医疗废物污水培训
- 《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问题(3)》参考课件
- 房地产营销策划 -佛山龙湾壹号学区房项目推广策略提案方案
- 产品共同研发合作协议范本5篇
- 风水学的基础知识培训
- 2024年6月高考地理真题完全解读(安徽省)
- 吸入疗法在呼吸康复应用中的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