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形象大全_第1页
教案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形象大全_第2页
教案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形象大全_第3页
教案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形象大全_第4页
教案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形象大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鉴赏诗歌形象考试说明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学习要点1、什么是诗歌的形象2、如何鉴赏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3、如何分析人物形象4、如何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5、如何鉴赏诗歌的物象(意象)什么是诗歌的形象?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形象形象〔意象〕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一,明确概念:〔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在偏重叙事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因此,人物形象是我们阅读诗歌时必须把握的。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眼神、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因此,鉴赏人物形象应以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为依据,以所写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为角度进行。在抒情诗歌中,诗人为了表达某种较强烈的感情,往往会设置一个“代言人”,并借此来表达爱憎是非、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等。这个“代言人”即为抒情主人公形象。从这个角度讲,抒情主人公形象实际上是诗人自己,是“诗化了的作者”。鉴赏此类诗,要抓住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特点,并要知人论世,从背景角度切入,才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旨。〔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诗中的景象是为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设计的。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节、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诗人的感情一旦被激活,他们触目所见,均带上强烈的主观色彩,在所摄取的景物中,很少有纯自然的景物。因为“国破”,即使“城春”,他们也会看到春花因伤时而迸射出泪水,失群的春鸟因恨别而惊悸地发出哀鸣。诗人触景生情,寄情于物,虽不直接言情,情已充溢其间。〔3〕事物形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说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指的是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说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最典型的是咏物抒情诗。物象,即作者以人格化的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通过这种象征性的形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因此我们通过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凸现其自然属性,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在欣赏这类诗时,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二、解题方法

解答古诗鉴赏题,要善于把握艺术形象中包含的情感内涵。为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要注意题目。

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

2、要注意作者。

高考命题选取的诗文,大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作品,例如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山水田园诗,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戴复古的爱国诗等等。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

3、要注意注释。

有些注释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解释相关词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或时代背景。

4、要注意题材。

一般而言,送别诗多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或诉说依依惜别之情,或表达别后的思念。咏史诗、怀古诗多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借古讽今,感慨昔盛今衰。边塞诗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或表现边地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或表现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不满。思乡诗〔如张籍的《秋思》〕、闺怨诗及羁旅诗那么重在表现对亲人的思念,或表达妇女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或表现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5、要注意意象。

古典诗歌优美的意境,离不开真实、鲜明、生动的意象。意象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把握意象,这是鉴赏诗词语言和形式、评价诗词情感和内容的根本前提。

6、要注意细节。透过细节,可以挖掘诗中蕴含的情感。

7、要注意“情语”。

古诗中的抒情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可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以及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等。这里所说的“情语”指直抒胸臆的词句,是诗中的点睛之笔。把握了这些词句,便可触摸到诗人的情感脉络。三、技巧点拨

〔一〕分析诗歌形象应走好三步:

1.分析形象描写,识别性质。

2.概括描述形象特征。

3.展示形象的意义。

〔二〕简答题答案也应有以下三局部构成:

1.诗歌塑造了〔描述了〕什么形象〔意境〕。

2.形象〔意境〕的根本特征〔如何展现的〕。

3.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三〕鉴赏文学形象三部曲:分析语言,再造想像,把握意象。

1.通过语言分析,把握形象的外形与内涵。

把握外在形象后面所诉言外之意,是鉴赏成功的关键所在。例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所描绘的“孤帆”、“远影”这一系列形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驻足远望,久久不肯离去的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

2、通过再造想像填补形象空白。

诗歌言简意赅、讲究含蓄美、不直露的语言特点,要求我们鉴赏时应通过想像,把作品留下的空白补充完整,使之成为完整的形象、情节或意境。

3.拨开意象的迷雾,领悟言外的诗情。古诗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往往通过寄情于物的方式,采用具体而生动的形象,把复杂而深刻的内心情感投射到客观的物象、形象上,从而使诗人的思想感情——“意”和客观的物象、形象——“象”,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统一,从而构成了“意象”。意象是渗透着诗人情的客观物象,它既是变的物象化,也是情景交融的形象。因此,鉴赏诗歌的形象,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拨开意象的“迷雾”,见到思想感情的“天日”。〔1〕什么形象;〔2〕形象的根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例:南邻杜甫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未全贫。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问题:诗中的锦里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答案:锦里先生是一位头戴“乌角巾”的清寒隐士。虽有“园收芋粟”,境况却不富裕。家中的儿童习惯于笑语迎客,可见他虽耿介却不孤僻,是个安贫乐道之士。他家的庭院台阶上啄食的鸟雀,因平日无人惊扰,见人来也不惊飞,可见他平日生活的和谐、宁静。锦里行者居家在环境清幽的江村,很满足于朴素的田园生活,客人来访,主人殷勤接待,客人尽日淹留,直至相送于月下,可见主人的诚恳和热情。如何分析人物形象?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②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例:小儿垂钓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这个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分析。答案:〔1〕从形神两个方面〔或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2〕垂钓小儿聪明〔机灵〕,天真可爱;“蓬头”、“侧坐”等表现小孩的天真可爱,从“遥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灵〕。例:读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问:诗人的形象是如何通过诗句展现的?答案:苍茫的烟雨和孤峙的楚山,衬托出诗人送别时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出诗人的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诗人这里以晶莹透明的冰心自喻,说明了诗人为官清白,心地纯洁。例读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问:诗中第一、二句是如何概括出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的?答案:第一句“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在句中自对;第二句以“鬓毛衰”具体写出了“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这样就写出了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也为下两句作了铺垫。二、鉴赏诗歌的景物描写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鉴赏此类形象,根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2、描摹诗歌图景;3、剖析作者思想。谒金门〔唐·冯延巳〕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问题:“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情景交融,请简析之。答案:“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写了环境中的春天景色;而且用融情于景的手法,把女主人公不平静的内心世界巧妙地揭示了出来。春风搅动了池水,也搅乱了思妇的内心。光阴的流逝,季节的更迭交替,春天又悄悄地来到她身旁。春风乍起,春色迷人,这一切怎能叫她无动于衷而不勾起春思的愁绪呢!西楼曾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吼叫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南乡子唐李王旬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1〕这首词所要表现的主旨是什么?〔2〕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3〕“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简要答复。答案:〔1〕离愁别绪或思乡之愁或离恨〔2〕借景抒情,用烟、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出思乡之情。〔3〕潮退了,天晚了,思乡而不得归乡,更突出强化了思乡之情。鹧鸪天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04高考海南卷〕答案: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似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鉴赏提示:“杜鹃”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一个意象,它那“不如归去”的啼叫声总会引起游子思妇的无限感伤。故抓住这一意象,就抓住了这类诗歌的抒情类别。〔一〕诗中赏画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或静态。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问:请分析这首诗画面美。答案:这首诗写了江山、花草、燕子、鸳鸯,四种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显出蓬勃盎然的春意。四种景物并列组合,构成上下对偶两联。上联写远景,下联写近景;上联景物较阔大,较概括,下联景物较特出、较具体;上联是静景,下联是静景。远与近相生,概括与具体结合,构成一幅完整的春景图。浓艳的画面色彩,谐调的画面组合,相宜的动静描绘,渲染出浓浓春意,观之令人赏心悦目。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问题:试从一个或两个角度赏析这首诗。答案:诗里写黄鹂近景,白鹭远景,千秋雪远景,万里船近景。上联黄、翠、白、青,用了四种颜色,色彩鲜明。这样,就景物的远近和各种色彩构成画面。千秋雪显得时间的永恒,万里船显得空间的广阔。一二句是动景描写,三四句是静景描写。画面动静结合,色彩丰富鲜明,境界阔大,这样,不仅给人以画面美感,更促人深远的联想。〔二〕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那么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消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那么是消沉伤感的。试比较下面两首诗,说说作者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赠别杜牧多情却是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第一首前两句直抒胸臆赞秋,一反传统悲秋题材。后两句描写白鹤冲云,晴空碧霄等形象画面,境界阔大,色彩明丽,情调高昂。如果说那排云直上的白鹤是诗人发奋进取形象的写照,那么,晴朗的秋空正是诗人宽广胸怀、乐观向上精神的外现。第二首写离筵寡欢场面。一二句叙今昔:以前欢聚多情,而今别去,转觉无情。三四句以暗淡的蜡烛垂泪的外在形象,暗写离人流泪的内在形象,引人联想到离人一往情深,难舍难分之态。在这两首诗中,“排云白鹤”与“蜡烛垂泪”形象,二者色调截然不同,前者是发奋向上的,后者是伤感愁苦的。台城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答案:〔1〕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比照,因此诗人说它“无情”。〔2〕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忆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三〕组合意象,探究内涵注意粗知简炼的人和事,特别是参与人活动的情节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的融合与表现;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核心。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明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意象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清幽、静谧的意境。怎样体味古诗词的意境?〔1〕抓画面〔2〕激起联想与想象〔3〕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2、借助意象,体味情感。诗歌的情和景是水乳交融的。清代王夫之有云:“情景名为二,而实不能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那么有情中景,景中情”。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抒写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就其不变者而言,天气、亭台阁与去年毫无二致;就其变者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漂浮。好鸟相鸣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却无情。词人在好鸟娇花中叹人生的虽美好,终将消亡。但“似曾相识燕归来”寓意着消亡中又含有的存在而令人欣慰。寄全椒山中道士韦应物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食。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落叶满空山”的景象里蕴含着怎样的情感?答案:“落叶满空山”,秋风萧瑟,落叶满山,杳无人迹,萧索而凄清的环境,诗人想到他的道士朋友修行的清苦,对朋友的深切的关心;路径难辨,欲行无路,无以对朋友予以慰藉的惆怅;诗人自己在”清冷中无以遣怀的寂寞。“落叶满空山”的形象和这些情联系起来,便构成了情韵深长、耐人寻味的意境。三、鉴赏诗歌的物象(意象)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分析思路: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诗歌的意象:有单一的比喻性意象,衬托性意象,象征性意象,还有组合的意象等。意象之情感:杨柳—惜别圆月—思念落叶—失意春风—得意大海—开阔流水—叹惜古迹—怀旧梅花—傲视审美的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那么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那么凄楚悲凉”等等。比喻性意象读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问:这首诗用豆萁、豆子分别比喻什么?用豆萁比喻曹丕,用豆子比喻曹植,含蓄地指出了曹丕对同胞兄弟的迫害。衬托性意象读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问:精美的酒杯和美酒衬托什么?将士将畅饮时,战事告急。用美好的事物衬托战事的悲壮。象征性意象读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问:“朝雨”“柳色”除了写春色外,还表达了哪些言外之意?“朝雨”还衬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意象之情感2002年全国高考古诗鉴赏试题: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望月怀远[唐]张九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怀远:思念正在远方的亲人。遥夜:漫漫长夜。竟夕:通宵。披衣:表示出户。露滋:露水打湿。还寝:回卧室再睡。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升起,远在天涯的亲人与我同样望月,思念对方。多情的人,埋怨漫漫长夜,整个晚上想念亲人。屋里光照耀眼,于是将烛熄灭,披衣步出门庭,月明夜深,露水湿衣,寒意袭人,此刻,恨不能捧一把月光送给远方亲人。但是月光又怎么能抓在手里呢,还是回去再睡吧,也许能在梦中与亲人相会。这是一首望月怀人的诗。由望月引起相思,竟彻夜难眠,月光是引起相思的原因,又是相思的见证。诗人通过写主人公的动作表达主人公的内心情感。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试题:阅读下面唐诗,完成①——②题。闻雁韦应物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寒塘赵嘏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问: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这就是要求对大雁的意象进行鉴赏〕答案:雁是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使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的浓浓乡愁。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1、由__露重__等景物描写可以推知写的是__秋季___季节。“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采用的是___虚实结合〔或比喻、象征〕_的表现手法,既写了蝉受到露水、风的摧残而无法高飞、无法高歌的处境,也表现了作者__因为受到陷害而无法施展个人抱负〔仕途不得志〕、即使有口也难辩不白之冤〔难以传达心声〕的处境。

2、作者的“高洁”象蝉一样无人理解,那么你认为作者的“予心”是什么?答案:作者的“予心”是有满腹冤屈无处申诉,即使申诉也无人理解的愤慨,当然也包含着即使不被理解也绝不放弃自己追求的高洁情操。江

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问:⑴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⑵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2004年高考广东卷〕答案:⑴“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义。‘片云’在空中飘荡,就象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那么是眼前实景,与上句之‘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⑵①同意第一种说法。诗中提到“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从中可以诗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②同意第二种说法。诗中写到“思归客”“腐儒”“片云”“孤月”“落日”等,特别是结尾两句:难道我这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了吗?表达了诗人医生漂泊的沧桑之感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三,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幅枫桥夜泊图的情调是孤寂的,但由于作者丰富、浓烈的设色和兴致盎然的景物描绘,并不引人进入“愁”境,反而能使人得到一种美感。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不仅可以使人们看到一幅登楼远眺的无限广阔的艺术图画,而且能够有力地激发人们“更上一层楼”的思想愿望,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结合注释,阅读下面这首诗,谈谈你对这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的理解,100字左右。〔6分〕听张立本女吟高适危冠广袖楚宫妆①,独步闲庭逐夜凉。自把玉钗敲砌竹②,清歌一曲③月如霜。注:①“危冠广袖”是一种高冠宽袖窄腰的南方的贵族女装。②砌竹,阶沿下的修竹,以钗击节是唐宋人歌吟的习惯。③清歌一曲,即吟歌一首。例如:这首诗创造了一种清雅幽静的意境〔2分〕。暗蓝色的天幕上一轮秋月高悬,凉爽的闲庭中女诗人依阶低吟。清泠的吟诗声和着玉钗敲竹的节拍飘荡在寂静的夜空,冰冷如霜的月光勾勒出一个峨冠广袖的少女徘徊的身影。〔2分〕意境是情与景的融合。读者只要领会清雅幽静之境,便能走进女诗人超尘拔俗,淡雅清纯的内心世界。〔2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菩萨蛮晏几道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燕。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①这首词描写的是一种什么景象?主要内容写的是什么?这首词描写了一位弹筝女子在筵席间演奏的情景;主要内容是描写弹奏乐曲和弹筝女的神情、动作。②词里集中对什么做了描写?精妙之处在哪里?就你有体会的一点谈谈自己的见解。一是集中描写音乐。上阙由曲名写起,令人联想起湘水荡漾的绿波。“写尽”二字,描写出筝曲之妙,境界已出。二是集中描写弹筝女子,这里用的是特写镜头。“纤指”突出了弹筝女孩年轻秀美的特征。下阕前两句既含蓄地描绘出弹筝女聪颖灵巧、沉着专注的神态,又暗写出弹筝女柔和自重的性情,而且运用镜头剪接手法转写“玉柱”。“春山眉黛低”,用贴切的比喻描写女子神情,和乐曲巧妙融为一体。早梅张渭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马诗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问1:这首诗塑造了骏马什么样的艺术形象?问2:抒写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描绘了一匹威武雄健,渴望驰骋疆场、大显身手的骏马形象。抒写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白鹭图刘羽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花公子立芳洲。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问题:这是一首题画咏物诗,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白鹭是一个孤独、寂寞、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悲剧形象。墨 梅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①、这首诗表现了画中梅花的______的特点 ②、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品质?答案:①、高洁、淡雅、朴素。②、写出了王冕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1、开头两句描写了“小松”怎样的特点。2、说说你对本诗主题的理解。答案:①描写了小松由小而大,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特点。②这首诗以“松”写人,用“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比喻人才虽出身卑微而终能成就大业,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答复下列问题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突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答:梅花,突出了它耐寒、清高、报春的特点。2、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衬托、比照,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三首宋诗,完成后面的习题。病牛李纲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禾熟孙平仲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斜阳。牛王安石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自无一毛利,至有千箱实。这三首诗显示出“牛”各自不同的思想境界,请各用一句话说明。答案:第一首:“病牛”心有不平而无怨尤。第二首:老牛”在结了债之后的轻松与满足之中,追求平和与淡泊的生活情趣。第三首:“牛”朝暮耕耘全是为了人们的利益,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决不索取。鉴赏咏物诗时需注意下面两个方面。①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②运用拟人的手法来表述事物的特点。2009高考语文考点拯救方案:鉴赏诗歌形象〔一〕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题忆王孙春词李重元萎萎芳草忆王孙①,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注】①王孙;本指贵族公子,此处指主人公的丈夫。1.作者精心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气氛?〔4分〕2.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与李重元词一样,都写到了“断魂”,但其所抒发的感情各不相同,试做简要的分析。〔4分〕答案:1.〔4分〕作者精心选取了芳草萋萋、杨柳青青、杜宇悲啼、雨打梨花等四种意象。这些意象的组合营造出暮春时节令人伤感的气氛。2.〔4分〕杜诗写孤身赶路的行人雨中奔波,不见家人,“魂断”指思乡之情;李词写闺中少妇登楼远眺,不见行人,徒使魂销魄断,“断魂”是思夫之愁。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答复下列问题。村居张舜民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1〕一、二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答:〔2〕动静结合的写法是这首诗的特点,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答案:〔1〕描绘了流水绕田,青竹绕篱的宁静的田园风光和榆钱落尽,槿花残存的冷寂的清秋景象。表达了诗人悠闲宁静而又略带清愁的心境。〔2〕一、二两句主要描写绿水、田地、翠竹、屋篱、榆树、槿花等静景,三、四两句主要描写了行步迟迟的老牛,悄立牛背的寒鸦等动景,前后动静结合,衬托出了宁静平和的气氛。三.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答复下列问题。明发房溪二首〔其一〕杨万里青天白日十分晴,轿上萧萧忽雨声。却是松梢霜水落,雨声那得此声清。⑴诗中哪一个字能概括全诗的意境特点?为什么?⑵这首诗的叙写曲折有致,请作简要分析。答案:⑴“清”。一个“清”字,不但晶莹澄澈,而且还带着泠泠清韵,呈现出清幽澄明的境界。⑵晴天突然听到雨声,意外转折引起悬念。诗人却把晴日雨声的谜底在第三句直接挑明,然后又在这根底上,回过头去将“霜水”声与一般的“雨声”作比较,引出第四句来。这就使诗意多了一层曲折,诗境也显得更为深邃。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答复下列问题。〔8分〕塞下曲常建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①归去不称王。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注释】①乌孙,西域少数民族。据说曾两度与汉和亲。〔1〕“诗眼”是诗歌中最精练传神的字,这首诗歌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判断的依据。〔4分〕〔2〕边塞诗大都以感情慷慨、充满报国的忠贞或低徊的乡思为特点。这首诗独辟蹊径,赋予了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请你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4分〕答案:〔1〕诗眼是“静”,〔1分〕前两句生动概括了西汉朝廷与乌孙民族友好交往的史实,第三句描绘玉门关外的茫茫大漠,曾经是积骸成阵的兵家要冲,如今却享有和平宁静的生活,是通过“静”字传达出来的,因此说“静”是诗中之眼。〔3分〕〔2〕这首诗既未炫耀武力,也不嗟叹时运,而是立足于民族和睦的高度,讴歌了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友好的主题。作者热情赞颂美好的和平,赋予边塞诗一种全新的意境。〔4分〕五.阅读下面的唐诗,答复下列问题。〔8分〕处士卢岵山居温庭筠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1〕试分析本诗的颔联或颈联景物描写的特点。〔3分〕〔2〕这首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刻画了卢岵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答案:〔1〕颔联写作者赴山居途中所见,是近景。〔1分〕苍苍古树生长于石缝之中,仿佛与石连为一体;泉水湍急而清澈,水底的沙石清晰可见。〔1分〕这两句形象地描绘了山中特有的景物,表现了山居环境的古朴、清幽。〔1分〕或:颈联写作者在山中看到的远景。〔1分〕一场春雨悄然而至,众多的山峰在雨中显得幽暗;山中云雾弥漫,那通往山居的小路弯弯曲曲延伸到云雾深处。〔1分〕这两句描绘了山居环境的高峻、幽深、奇特。〔1分〕补充说明:原诗“千风随雨暗”应为“千峰随雨暗”。如未更改,可将答案中的“山峰”改为“千峰”之意亦可。答出风雨之中环境幽暗即可。〔2〕衬托。〔1分〕对卢岵山居清幽景色的描写,反映其生活的古朴,人品的高洁。〔1分〕描写满山的荞麦花,显出一片洁白,与处士山居风光相映,使读者对卢岵处士生活的古朴和人品的孤高有一个深刻的印象。〔2分〕表达了作者对处士的景慕之情。〔1分〕六.阅读下面这首词,答复下列问题。〔8分〕浣溪纱①纳兰性德〔清〕谁念西风单独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②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③,当时只道是寻常。【注】①本词为纳兰思念其早逝的妻子卢氏而作。②被酒:醉酒。③赌书泼茶:用李清照、赵明诚典,形容伉俪情深,志趣相投。〔1〕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刻画的?请简要分析。〔4分〕〔2〕你认为“当时只道是寻常”一句有何深意?请简要分析。〔4分〕答案:①一个形单影只、陷人对亡妻无限哀思的词人的形象。〔2分〕既有直接描写,也有景物的衬托渲染。〔1分〕先以“西风”中单独悲伤奠定一种感伤的基调,继而以萧瑟的“黄叶”、紧闭的“疏窗”和即将坠落的“残阳”与之照应,渲染思念之苦。〔1分,意思对即可〕②当时只是寻常情景,只有失去它之后才懂得珍惜。往日的幸福未能珍惜,今天却再也无法挽回,表现了作者的伤心与无奈。〔2分〕这一句字字含泪,深刻表现了亡妻之痛。〔2分〕七.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答复下列问题。〔8分〕野步宋周密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野步清赵翼峭寒催换木棉裘,倚仗郊原作近游。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1〕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4分〕〔2〕这两首诗的三、四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请作简要赏析。〔4分〕答案:〔1〕第一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依仗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4分〕〔2〕两首诗三、四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温暖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形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陶然之情和盘托出;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是“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4分,各2分〕八.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答复下列问题。〔8分〕绝句(金)王庭筠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厢。(1)诗歌前两句营造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请作简要分析。(4分)(2)第三四两句透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你是如何理解的。(4分)答案:(1)前两句从视觉和嗅觉的角度描写出诗人居处清幽的意境。首句诗人用“瘦’’字将具有清瘦形象的竹和具有清瘦风格的诗联系起来,为全诗定下了清瘦的意境气氛。第二句的“人梦香”那么将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梅花在月光中发出幽香,这香气浓郁、悠长,还伴随诗人进入梦乡。将竹与梅这样的自然物象与诗与梦这样的人为之物融合在诗句中,这就构成了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的高妙意境。(能答出“清幽’’的意境,得2分;有恰当的分析,得2分,意思对即可)(2)三四两句写今夜之月不肯下西厢,透露出一股月与人不能互通情愫的遗憾或幽怨的情绪。这种遗憾或幽怨,也许是有情人天各一方,不能互通情怀;也许是君臣阻隔,上下无从沟通;也许只是诗人置身此时此景的一种感受。(能答出第一问,得2分;第二问具有开放性,答案符合“遗憾或幽怨的情绪”特点且能自圆其说即可得2分)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答复下列问题。暮春归故山草堂钱起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1〕诗人笔下的“暮春”有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表现“暮春”景象的?〔4分〕〔2〕三、四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诗人主要采用什么手法刻画“幽竹”的形象?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6分〕答案:〔1〕①春光已逝、凋零空寂。〔2分〕②诗人先以“春残”二字概括来扣题;再用“黄鸟稀”、“辛夷尽”、“杏花飞”等特征性景物渲染气氛。〔2分〕〔2〕①“不改清阴”,简炼而准确地概括了翠竹内在与外在和谐统一的美,形象地表现出幽竹不畏春残、不为俗屈的高尚精神品质;〔2分〕“待我归”与“怜幽竹”相应,构成物我相亲的意境。〔1分〕表现了诗人坚守高洁的生活情趣。〔1分〕②在“鸟归”“花尽”的暮春时节,窗前幽竹,翠绿葱茏,摇曳多姿,好似不改初衷,深情地迎接主人的归来。〔1分〕诗人以春鸟、春花之“改”反衬幽竹“不改清阴”,刻画出幽竹不畏春残、不为俗屈的高尚品质。十.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答复下列问题。过杭州故宫二首(其一)[宋]谢翱禾黍①何人为守阍②?落花台殿黯销魂。朝元阁③下归来燕,不见前头鹦鹉言!【注释】①禾黍:指国亡之悲,此处代南宋故宫。②阍:多指宫门。③朝元阁:唐代长安骊山上的阁名,它与华清宫、长生殿都是天宝年间唐玄宗、杨贵妃经常游宴的处所。此处借用泛指杭州故宫的建筑。(1)一、二两句写了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2)唐代诗人朱庆馀《宫词》云:“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这首诗和谢翱诗都写到了鹦鹉,但两者的作用不同,请作赏析。答案:(1)写了南宋故宫被毁坏后的荒凉景象:曾经有武士严密防守的宫门,如今一片死寂;曾经是千官鹄立、花迎剑佩的地方,如今却台荒殿冷,落花满地。(2分)渲染了凄凉的气氛,表达了作者的感伤之情。(2分)(2)朱诗中描写两位宫女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但看见前头有鹦鹉,怕它学舌,因而不敢言说。作者通过“鹦鹉”含蓄写出了宫女心中的幽怨。(2分)谢诗通过燕子归来但连它的伙伴鹦鹉也找不着了,暗示南宋宫廷中从前人来人往,笑语声喧,引得鹦鹉频频学舌,而如今却是人去殿空,鹦鹉都无从寻觅。这写出了作者对昔盛今衰的感慨及亡国之痛。(2分)w2009高考语文考点拯救方案:鉴赏诗歌形象〔二〕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6分〕禾熟①宋•孔平仲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②谷登场。老牛粗了③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注]①此诗很像一幅古代农村风俗画。清初画家曾借此题画。诗人做过地方官吏,熟悉农村情况。他多遭贬谪,厌倦官场,正好借这乡村的野朴淘洗心情,抒发胸中的积郁。②窦:水道,水沟。③粗了:刚了结。1、一、二两句,勾勒出了农村的景象。〔2分〕2、三、四两句取象老牛,诗家评说“用意很深”。对诗人的“用意”,你是怎样理解的?〔4分〕答案:1、丰收〔2分〕2、诗人借刚释重负、卧坡吃草的老牛抒发内心的郁闷:自己仕途坎坷,官场劳顿,何异于老牛的耕耘之债?然而老牛的役债有了结的时日,而自己何尝不想卸却重负,舒闲疲惫的心呢。〔4分,意思根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6分)醉花间(唐)冯廷巳睛雪小国春未到,池边梅自早。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山川风景好,自古金陵道。少年看却老。相篷莫厌醉金杯,别离多,欢会少。1.作者通过“晴雪”“池”“梅”等意象,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简析。(2分)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到:“正中(冯延巳)词除《鹊踏枝》《菩萨蛮》十数阕最暄赫外,如《醉花间》之‘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余谓韦苏州之‘流萤渡高阁’,孟襄阳之‘疏雨滴梧桐’不能过也。”有人认为“斜月明寒草”句读来不顺,如将之改为“明月斜寒草”似乎更上口,意境也不为差。你的看法是什么?为什么?(4分)答案:1.(2分)作者用“晴雪”“池”“梅”等意象,描绘出“小园”蓬勃生机的早春气息。(1分)词句中春虽未到,但不远矣,概因日晴雪融,梅花盛开,池水碧绿,在点明“小园”已经充满了活力与生机,这都是大地苏醒的先兆。(1分)2.(4分)同意王国维的看法。(1分)词中的“月”是“斜月”,说明此时的月并非满月,光为微光,这样的月光照在夜晚生出寒气的草上,渲染出一幅冷、寂之境。(1分)再与前句“高树鹊衔巢”结合起来,环境的特点更为清晰。(1分)而如改为“明月”,那么光线小同,意境也会不同。(1分)(如答同意“有人”的看法,分析合情理,能自圆其说,亦可。)三.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答复下列问题。(7分)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彩。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1)词中的“幽人”是指谁?他在词中是怎祥的形象?(2分)(2)试简要分析本词通过“孤鸿”这一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答案:(1)词中“幽人”是指作者(或:词人、苏轼、苏东坡)(1分)。“幽人”在词中是一个孤独寂寞又不苟安的形象。(1分)(2)“孤鸿”与“缺月”“疏桐”“更漏”“幽人”“沙洲”一起营造了一种幽独凄清的意境。(2分)以“惊起”“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寂寞”“孤鸿”自喻,(1分)表达了作者遭贬后内心的孤苦(或“孤傲”)和清高。(2分,必须有“孤傲”或“清高”或“不求苟安”等词语才能计分)四.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答复下列问题。江上早秋①〔明〕袁凯靡靡菰蒲已满陂,菱花菱叶共参差。即从景物看身世,却怪飘零枉岁时。得食野凫争去远,避风江鹳独归迟。干戈此日连秋色,头白尤多宋玉悲。【注】①此诗为袁凯1356年所作,此时诗人正好40岁,人到中年;而1351年,韩山童等发动河工起义,1353年,张士诚率盐丁起兵,攻克高邮等地,1355年刘福通率红巾军起义,1356年朱元璋的军队攻下金陵。〔1〕首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在全诗有何作用?〔4分〕〔2〕指出“宋玉悲”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尾联在写法上的特点。〔6分〕答案:〔1〕江边铺满东倒西歪的菰蒲,长着上下参差的菱花和菱叶,②点明江上早秋季节,为全诗渲染了悲凉的气氛。〔2〕①身世飘零之假设。②光阴蹉跎之叹。③穷途落魄,功业无成之伤感。④战祸连年,社会动乱之忧患。⑤借景抒情或者用典。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答复下列问题。〔6分〕溪居即事崔道融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①。注:①却关:翻开门闩。⑴作者用“”和“”两个字〔用原文答复〕,塑造了一个的儿童形象。〔4分〕⑵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案:⑴“疑”“急”,塑造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也可参考“好奇、急迫、兴奋”等。〕⑵流露出了诗人悠闲自得、恬静闲适的思想情趣。〔提示:“不系船”的无心;钓鱼湾的恬静;春风“吹”的生气盎然。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一幅风景画:村庄、柴门、小船、儿童……静中有动,动中见静,一切都很和谐而富有诗意,使人感受到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六、阅读清代郑燮的两首诗,然后答复下列问题。渔家卖得鲜鱼百二钱,籴粮炊饭放归船。拔来湿苇烧难着,晒在垂杨古岸边。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注]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注]这首诗是郑燮任山东潍县知县时送给山东巡抚包括的一幅墨竹画上的题画诗。1.从这两首诗中看,作者是怎样一个人物?对“渔家”有着怎样的感情?〔5分〕2.第二首是题画诗,诗中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就其中的一种加以赏析。〔6分〕答案:1.作者是一个关心民生疾苦的县官。作者对渔家艰难的生活有着深切的同情。〔一点2分〕2.例如一:托物言志。诗人借画中之竹抒情,把萧萧的竹声与民间疾苦声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做好民众父母官的心声;又由于这幅画是送给上司大中丞的,所以又有几分劝勉之意蕴涵其中。例如二:虚实结合。画中之竹是实,萧萧的竹声与民间疾苦声是虚;画上的一枝一叶是实,而它所关联的百姓情感是虚。以眼前实的画面,点示出应该关注的民间疾苦,巧妙自然且意味深长。〔从其他方面,言之成理亦可。如把竹之“萧萧”声比喻为百姓的“疾苦声”;用“一枝一叶”比喻百姓生活中的琐细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暗含着一个“当官应为民着想”的关心民生的问题。再如丰富的联想、婉转的讽喻等。〕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6分〕参军行陈羽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参军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注:〔1〕海:当时天山附近的大湖。〔2〕关山:山川关隘。指山川阻隔的故土。1.这两首诗中有关征人的形象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2分〕2.两首诗在抒发感情上采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请联系诗句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答案:1.陈诗中的将士们不畏严寒,勇登天山,精神振奋,豪情万丈,积极乐观;王诗中的征人背井离乡,感情苍凉、悲怆,心中充满离愁别恨。2.都运用了衬托的艺术手法刻画人物。陈诗通过对环境的描写,用环境的恶劣来衬托戍边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用“横笛”“红旗”等意象衬托征人们的壮志和豪情,全诗具有诗情画意之美;王诗不直接抒写征人的离愁别恨,而是通过琵琶曲声、凄清的“秋月”等景物来衬托感情,深沉感人。八、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然后答复下列问题。青楼①曲二首王昌龄白马金鞍从武皇②,旌旗十万宿长杨③。楼头小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④。驰道杨花满御沟,红妆漫绾上青楼。金章紫绶千余骑,夫婿朝回初拜侯。【注】①青楼:妇女所居华美的楼。②武皇:汉武帝,在这首诗中是以汉代唐。③长杨:行宫名,皇家射猎、校武之处。④建章:宫殿名,在长安未央殿西。〔1〕这两首诗的内容是彼此照应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2〕这两首诗是如何塑造青年将军形象的?请从艺术手法角度进行分析。答案:〔1〕(4分)第一首写“白马金鞍”的将军率千军万马凯旋归来,“楼头小妇”鸣筝注视,第二首点出两人关系,原来他们是夫妻,妻子关注得功归来的丈夫,为他立功拜侯而欣喜。〔2〕〔4分〕正面描写:通过将军“白马金鞍”的装束、“旌旗十万”及马踏杨花吹满御沟的声势、“金章紫绶”的封赏,突现了他威风凛凛、年轻有为的骁勇形象。侧面描写:以“楼头小妇”的视角关注大军归来的一举一动,表达出一种为国立功的荣耀感,以美人来衬托英雄,使英雄形象更为鲜明,令人艳羡,突显一种盛唐气象。九、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答复下列问题。余干旅舍①刘长卿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注】①本诗是刘长卿寄居在余干〔今属江西〕旅舍时所作。〔1〕这首诗酸用了哪些意象米表达离情乡思?〔2分〕〔2〕有人评论此诗具有“时渐进,情渐浓”的特点,请结合相关意象赏析。〔4分〕答案:(1)暮天,枫叶(霜叶),孤城,独鸟,渡口,月,捣寒衣。(2分。写出三个意象得1分,五个意象得总分值。)(2)暮色初起,稀稀落落的枫林(飘零的霜叶)触动了诗人的离情乡思;//随着暮色渐浓,孤城关闭,独鸟归巢,诗人孤独寂寞之情渐深;//夜幕降临,明月初上,空寂的渡头更让诗人乡心欲绝://偏偏在这个时候,却不知哪里传来捣寒衣的砧声,诗人的思乡之情更加浓烈。//诗歌正是借助这一系列引发乡愁的意象,随着时间推进不断叠现,从而使离情乡思逐渐浓化。(4分。五个层次,每层1分,答对四个层次得总分值。意思对即可。)十.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答复下列问题。〔8分〕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突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4分〕〔2〕作者主要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试选取其一,赏析其表达效果?〔4分〕答案:〔1〕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尘〕、报春〔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特征。〔2〕主要运用了衬托手法,用冰雪衬托梅,突出梅花的坚毅〔或者比照手法,用桃李与梅花比照,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或者托物言志手法,借写梅花的坚毅清高来表现自己的人生态度〕,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鉴赏诗歌形象专项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答复下列问题。〔8分〕秋夜曲张仲素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奠飞霜。〔1〕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龙点睛之笔,透过它可以推知诗中主人公的身份及感情。主人公是个什么人,有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答复。〔2〕"秋逼暗虫通夕响"一句在整首诗中起到哪些作用?答案:〔1〕诗中主人公是位丈夫远行的思妇〔或"……的妇女",或"……的闺中女子"〕。〔1分〕诗歌表现她丈夫远行独守闺中的凄清孤寂和关心〔关心〕丈夫的无限深情。〔2分〕〔2〕照应诗题〔1分〕;表现秋虫呜叫时间之长〔1分〕;暗示思妇〔主人公〕彻夜不眠〔1分〕;衬托思妇〔主人公〕离情萦怀和难耐的寂寞〔2分〕。以上两题不要求结合诗句分析表达。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答复下列问题。〔8分〕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突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4分〕〔2〕作者主要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试选取其一,赏析其表达效果?〔4分〕答案:〔1〕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尘〕、报春〔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特征。〔2〕主要运用了衬托手法,用冰雪衬托梅,突出梅花的坚毅〔或者比照手法,用桃李与梅花比照,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或者托物言志手法,借写梅花的坚毅清高来表现自己的人生态度〕,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答复下列问题。孤雁①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注】①作者写此诗时正值安史之乱,社会动乱不安。(1)诗的前三联反映了诗人怎样的生活境遇?(4分)(2)诗人为什么要写野鸦这一形象?(4分)答案:(1)诗人以孤雁自喻,反映了他流落他乡,亲朋离散(2分,“离散”意答出即可得2分),天各一方,杳无音信,可他无时无刻不在渴望重逢(2分,“渴望”意答出即可得2分)。(2)诗人用野鸦这一形象比喻当时社会的一些无聊的俗客庸夫(2分),也更突出了诗人当时的悲哀凄苦(2分,答出“悲哀凄苦”即可给2分,意思对即可)。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答复下列问题。南柯子王炎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1\*GB3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注]=1\*GB3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上阕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诗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答案:[解题指导]这道题考查的是对画面内容的再现,属于“什么形象”。解答这类题目,首先对整首诗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其次是对画面本身有一个准确而全面的把握;再次是选用准确而简洁的语言作答。这首词咏叹了农民的劳动生活,流露了与之声息相通的质朴而健康的感情。上阕以景语起笔,山色昏暗,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数枝娇花映入眼帘。但接下来却劝人勿惜花、莫惆怅,不同于常笔。下阕又宕开去,将笔触伸向阡陌,写不避风雨劳作的农人,遂引发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慨。表达农民“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把握画面形象、内容,要准确理解“幽艳”和“湿啼红”这两个要素,“幽艳”指代鲜花,“湿啼红”是露水打湿了鲜花,鲜花红艳、惹人爱怜之意。在理解了形象之后,是否惜春伤怀,就十分清楚了。[答案]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不是为惜春伤怀。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出:一是作者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二是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答复下列问题。淮上渔者郑谷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江浦=1\*GB3①风。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注]=1\*GB3①江浦:河流入海处。=1\*GB2⑴诗的第一句是一个特写镜头,表现什么内容?画面的背景、色彩上有什么特点?=2\*GB2⑵这是一幅渔家生活图。你对这首诗中的渔家生活有什么认识?答案:=1\*GB2⑴表现内容:表现了渔者驾舟淮上劳作的情景。〔或:渔者搏击风浪的雄姿。〕画面特点:背景广阔,色彩明朗和谐。=2\*GB2⑵有艰辛的劳动,也有生活的乐趣,随遇而安自由自在。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答复下列问题。小松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山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诗歌写出了小松怎样的特征?答案:生长在普通环境中却出类拔萃。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答复下列问题。咏风王勃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1\*GB3①,卷雾出山楹=2\*GB3②。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注]=1\*GB3①涧户:涧边的人家;=2\*GB3②山楹:就山岩凿成的房屋,指普通人家。诗人笔下的风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试作具体说明。答案:诗人笔下的风是一个不知疲倦、不辞辛苦的奉献者和“有情”人的形象。它使山林清爽,它驱散烟霾,卷走云雾,并且在日落山静的时候,为人们吹响松涛,奏起大自然的乐章。8、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鹧鸪天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总观全词,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试作简要分析。答案: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闲人。上阕借景抒情,通过一幅幅画面,展现诗人那种百无聊赖、无可奈何的心境;下阕直接写人物的抑郁,结尾点出主题,一个得过且过,是复一日地消磨岁月又无可奈何的人物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闲适、悠然、豁达”是一方面,“得过且过又无可奈何”是另一面〕9.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然后答复下列问题。〔8分〕青楼①曲二首王昌龄白马金鞍从武皇②,旌旗十万宿长杨③。楼头小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④。驰道杨花满御沟,红妆漫绾上青楼。金章紫绶千余骑,夫婿朝回初拜侯。【注】①青楼:妇女所居华美的楼。②武皇:汉武帝,在这首诗中是以汉代唐。③长杨:行宫名,皇家射猎、校武之处。④建章:宫殿名,在长安未央殿西。〔1〕这两首诗的内容是彼此照应的,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2〕这两首诗是如何塑造青年将军形象的?请从艺术手法角度进行分析。答案:〔8分〕〔1〕(4分)第一首写“白马金鞍”的将军率千军万马凯旋归来,“楼头小妇”鸣筝注视,第二首点出两人关系,原来他们是夫妻,妻子关注得功归来的丈夫,为他立功拜侯而欣喜。〔2〕〔4分〕正面描写:通过将军“白马金鞍”的装束、“旌旗十万”及马踏杨花吹满御沟的声势、“金章紫绶”的封赏,突现了他威风凛凛、年轻有为的骁勇形象。侧面描写:以“楼头小妇”的视角关注大军归来的一举一动,表达出一种为国立功的荣耀感,以美人来衬托英雄,使英雄形象更为鲜明,令人艳羡,突显一种盛唐气象。10、阅读下面的诗歌,按照要求,完成赏析。(6分)饮酒二十首〔其八〕陶渊明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注释】绁,系,缚。〔1〕计歌前六句运用什么方法塑造了怎样的青松形象。〔2分〕〔2〕请分析诗歌结笔〔“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两句〕与上文的关系。〔3分〕答案:〔1〕诗人用“众草”反衬“青松”,以“连林”反衬“独树”,〔1分〕塑造了青松不畏严寒、挺拔超凡〔卓然独立〕的高大形象。〔1分〕〔2〕诗歌前半局部赞美青松的高贵品质,抒发作者对青松的知赏,〔1分〕结句说人生如梦幻,世事〔尘世、仕途〕如尘网,〔1分〕表现了自己对青松般坚贞高洁〔独立自由〕的人格的珍视与期许。〔1分〕或答为:诗歌托物〔前半局部写青松〕言志〔结句说明自己的志趣〕、卒章显志,〔1分〕不凋的青松,正是诗人挺立不屈的性格的象征,也表现了作者对这种卓越非凡的志趣的追求。2分。诗歌大意:在深秋的东园里//纷乱的杂草埋没了青松的身影//当白霜清扫大地的时候//就会看见青松卓然的身姿//世上的俗人怎知其深意//树们也没有必要感到惊奇//我提着酒壶扶着它的枝干//曾经屡次默默的远望//我这一生好似做了一个幻梦//是什么原因把我留在这无奈的尘世1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答复下列问题。〔8分〕菊〔唐〕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月枝头近鬓毛。露湿秋香满地岸,向来不羡瓦松高。题菊花〔唐〕黄巢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假设为青帝①,报与桃花一处开。【注】青帝:分管春天的天神。〔1〕郑谷的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菊花的高尚品质的?主要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4分〕〔2〕请简要概括两首诗歌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4分〕答案:〔1〕生活环境、形态、香气〔答对任一点给1分〕托物言志〔象征/寄托〕/比照〔反衬〕〔2分〕〔2〕郑诗抒发作者不求高位,不慕荣华与利益,只求有益于人的高贵志向〔1分〕;黄诗表达了作者对“天道”的否认及渴望改变不合理现状的雄心。〔1分〕。12、阅读下面这首诗,答复后面的问题。〔6分〕日暮①杜甫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注]①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问题:〔1〕诗中第一、第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2分〕〔2〕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复杂情感?〔4分〕答案:〔1〕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牛羊归来、柴门深闭的山村生活晚景。〔描绘景物得1分〕〔2〕这是一幅寂静、冷清的乡村日暮图景。〔指出特点得1分〕〔3〕作者通过对乡村晚景的描写,表达了浓烈的思念故土、思念亲人的感情,以及人到晚年壮志难酬、济世渺茫的压抑悲凉的感情。〔点出“思念故土、思念亲人”得2分,点出“晚年壮志难酬、济世渺茫的压抑悲凉”得2分。〕13、阅读下面这首诗,答复后面的问题。〔6分〕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问题: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请简要分析。答案:〔1〕初秋的黄昏,山雨初霁,幽清明净。月下青松,石上清流,幽幽翠竹,水中碧莲,构成了秋天空山美丽的画面。〔描绘景物得1分〕〔2〕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种清新恬静幽美的意境。〔指出特点得1分〕〔3〕表达了对清新恬静幽美环境以及人们淳朴生活的向往。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通过对泉水、青松、翠竹、青莲等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高尚气节和情操的追求。〔表现理想得2分,简要分析得2分〕1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答复下列问题。(8分)江宁夹口三首(其三)宋王安石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舟下建溪宋方惟深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问题:(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根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气氛?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答案:(1)两首诗中,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等物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描绘景物得1分〕〔2〕“月黄昏”三个字为两诗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寂静的气氛。〔指出特点得1分〕〔3〕两首诗都借“月黄昏”下的萧条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表达心绪得2分〕15.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作者在这首诗中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这种意境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答案:作者在这首诗中营造了一种恬静幽美的意境。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黄昏,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这种意境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16.分析下面诗歌的人物形象。贫女秦韬玉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风格,共怜时世俭梳妆。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注]①秦韬玉:应进士不第,在宦官田令孜府中做幕僚,后来被荐为工部侍郎。②俭:通“险”,怪异。时世:当代。白居易《新乐府·时世妆》:“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③压金线:用金线刺绣。压:手指按住,刺绣的一种方法。答案:本诗描写了一位哀伤、惆怅的贫女形象。她风采优雅、品德高尚、勤劳能干,针线刺绣精巧,但生于蓬门陋户,伤叹无媒人可托,只能为他人作嫁衣裳。诗人借她表达了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三、作文审题训练——每日一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水从高原流下,自西向东,流入渤海。渤海口有一条鱼逆流而上,它一会儿越过浅滩,一会儿冲过急流,穿过湖泊中层层的渔网,穿过湍急的壶口瀑布,越过山涧,挤过石罅,游上了高原。然而,它还来不及发出一声欢呼,就变成了一条冰鱼。假设干年后,一群登山者在唐古拉山的冰块中发现了它,它还保持着游的姿态;有人认出这是渤海口的鱼。一位年轻人感慨说:这是一条勇敢的鱼,它逆流而上,冲破重重困难,终于到达了自己的目的地,虽死无憾。一位老者叹息说:这确实是一条勇敢的鱼,然而它只有伟大的精神,却没有伟大的目标,它极端逆向的追求,最后得到的只能是死亡。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立意自定。18.三、立意点拨这是一道多角度立意的文题,可根据自己的优势选定一项成文。从肯定的角度立意:可贵的探索精神,韧的赞歌,重在过程,挑战自我,挑战极限,要顺应时代的潮流。从否认角度立意:没有止标的探索是可悲的,不能盲目地追求,伟大的精神要与伟大的目标相结合,极端逆向的追求不可取,逆时代潮流而行者戒。随堂练习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答复下列问题。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①首联“青山”“白水”两个形象有何特征?作者用这两个形象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②试分析“孤蓬”“浮云”“落日”“班马”这四个意象?答:①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②孤蓬、浮云:随风飘转不定,象征友人行踪不定,再着一“孤”字,表达了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切关心。落日: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班马:离群的马,喻指诗人与朋友的分别,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的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不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2.王昌龄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问:本诗写出了采莲少女怎样的形象?答:本诗将采莲少女和美丽大自然融合,让少女的罗裙与碧绿的荷叶、脸庞与鲜艳的荷花互相映照,衬托出采莲少女的清新美丽、欢乐活泼,充满青春活力。3.阅读下面这首词,答复下列问题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问:如何理解词中的“绿肥红瘦”?答:绿肥红瘦写出了雨后海棠的特征,绿肥写出了海棠叶子长得更盛了,红瘦写出了海棠花在一夜的风吹雨打下雕零殆尽所剩无几,这一比较性的描写透露了作者惜花,惜春之情,更有青春易逝〔以花喻人〕的伤感以及对一切美好事物遭摧残的痛惜。4.阅读下面这首诗,答复下列问题玉阶怨〔李白〕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本诗诗题为《玉阶怨》,写宫女之怨,而全诗不着一“怨”字,作者是如何写出宫女之怨的?答:通过宫女这一人物形象的动作细节〔“下”、“望”〕写出了宫女之怨。5.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答复下列问题。〔2008广东卷〕木芙蓉〔吕本中〕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窗前木芙蓉〔范成大〕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答:(1)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2〕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答复下列问题。鹧鸪天〔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答: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似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板块1鉴赏人物形象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答复下列问题。题葡萄图徐渭①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注】①徐渭(1521~1593),明代杰出的书画家、文学家。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晚年号青藤道士。性情放纵,屡试不第。(1)诗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联系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2)作者选取的“明珠”这一意象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内容分析鉴赏。【解析(1)】分析诗歌形象要注重分析诗歌所描写的事物的特征,把握住诗中的关键词句,如头两句中的“落魄”“啸晚风”,直接写出了诗人形象,后两句中的“无处卖”“闲抛闲掷”,那么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自己的不得志。此外,还要注意结合诗歌下面的小注,做到知人论世。【答案(1)】这是一位落魄潦倒但又狂放不羁的诗人形象。第一句中的“落魄”一词写出其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