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法受案范围浅析9000字(论文)】_第1页
【行政诉讼法受案范围浅析9000字(论文)】_第2页
【行政诉讼法受案范围浅析9000字(论文)】_第3页
【行政诉讼法受案范围浅析9000字(论文)】_第4页
【行政诉讼法受案范围浅析9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行政诉讼法》受案范围浅析目录TOC\o"1-3"\h\u222941、前言 V1、前言自《行政诉讼法》颁布实施以来,在监督行政权、保障公民权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再完善的法也不是恒久不变,法也要随着时间推移、社会变迁不断地发展演变,于是经过二十多年,我们迎来了《行政诉讼法》的修改。所谓欲先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要完善行政诉讼制度的“工事”,必先打造将行政争议指引向行政诉讼的“利器”—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这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合法权益受到违法行政行为侵害时,得请求司法机关救济的权利范围。新《行政诉讼法》鉴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一直以来规定过于狭窄的问题,对受案范围存在的问题做了重大修改,修改后的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在大范围上有所拓展,但也在具体方面修改美中不足,存在概念上的模糊、立法模式的技术不完善、可诉行政行为的范围有不当的限制等问题。随着我国社会法治也在自我完善与借鉴中不断发展,对于域外关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研究适合我国现阶段法治进程的,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做一些有益的借鉴,以完善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推进我国的法治建设。2、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概述2.1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概念界定在纷繁的社会中,不是所有的争议都能够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在行政问题上,也不是所有的行政争议都由行政诉讼解决。因为不是所有的行政行为都能够被起诉,所以我们要面对一个起诉范围的问题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是指法院受理行政争议案件的界限。从本质上来说,是法院对所提起的争议是否具有审查权限,争议超越法院的审查权限,即应当被排除在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之外。有研究成果将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称为“可诉行为范围”,从笔者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研究看来,将其纳入到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时,这些抽象行政行为所谓“可诉”的含义应当包含“附带审查”和“直接诉讼”。无论是大陆法系国家亦或英美法系国家,对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这一命题无法回避,虽不同国家对此表述不尽一致:以司法审查著称的美国称之为“司法审查可得性”;以行政法院为特色的法国称其为“行政法院的审判权范围”;日本称为“诉讼要件”;德国称为“实质裁判条件”。然而不同表述所指向的实质内容并无二致,都是法院对行政行为的审查范围。2.2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价值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必然地包含了行政诉讼中公正、效率、秩序等价值。行政诉讼是相对人与行政机关的对抗,是私权利与公权力的对抗,是弱势与强势的对抗,而法院则提供了双方对抗的平台。行政诉讼受案范围预示着弱势相对人将自己与强大的行政机关置于法院的“擂台”公平对抗的可能性,受案范围愈大,则公平对抗的机会也就愈大。这也反映着一国在行政诉讼与其受案范围的公正价值之体现。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是将行政争议纳入到司法审查的范围内,其对争议和纠纷具有指引的作用,将符合司法审查范围的争议指向法院,以司法审查的方式进行解决,将不符合司法审查范围的争议排除在外,指向其他解决方式。这在无形中对争议进行了分类,继而用不同的方式对争议进行处理。如同我们在学校对不同的学科进行分类,继而分别学习,是为了采用正确的教学方式,也是为了更快更有效率地进行学习。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中隐含的“分类处理”亦是如此,是为了行政争议能够更准确和更有效率地解决。其反映出的价值理念便是行政诉讼之效率。秩序是法的价值,行政诉讼与其受案范围亦然。社会和谐在于社会矛盾或纠纷的减少,矛盾和纠纷的解决依赖于公正的纠纷解决方式,而法律作为社会矛盾与纠纷的最后一道防线,必然要公正司法以妥善解决矛盾纠纷,这样才能真正有效解决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否则矛盾没有妥善处理,反而会造成更大的社会矛盾。合理的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能够使争议便于解决,减少相对人在行政诉讼中所消耗的人力物力等成本,增强社会的幸福感,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与行政法规制社会,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相统一。3、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沿革3.1早期相关单行法律法规中与行政诉讼相关的规定新中国以来,与行政诉讼相关的最一早的规定见于具有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中规定了人民对国家机关和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的控告权。在中仁司的第一部宪法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刘于任何违法失职的国家机关l一作人员,有向各级国家机关提出书面或者口头控告的权利。”这一条款亦是宪法规定,但却具有行政诉讼的意义,明确了公民有权与行政机关“对簿公堂”。然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这样的原则性规定仅仅具有宣示意味,而没有真正得到贯彻落实,也没有相应的具体化规则去保障。直到80年代初期,我国首次以基本法律的形式对行政诉讼相关的问题加以规定,虽然很多都己经失效,但对我们的研究仍有参考价值,例如:中外合营企业同税务机关的纳税争议规定;个人同税务机关的纳税争议;外企同税务机关的纳税争议;行政相对人对石油工业部的行政处罚不服的诉讼。这四项主要适用于涉外经济领域,体现我国当时的经济对于引进外资的迫切需求,进而需要对外资的权利加以保障,才使以上法律得以产生。前三条规定了对征税、纳税争议可以提起行政诉讼,未曾提及税务强制、税务处罚等行为是否可诉,从条文中可以看出可诉的范围还是非常狭窄。而四条规则具有相似之处,都规定了复议为前置程序,都只赋予了原告诉权,没有相关的诉讼程序,更没有对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规定,所以这些条款都是一些暂时性、过渡性的条款。但其意义是不可否认的,首先这几个条款填补了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空白,使原来原则性的宪法条款得以在行政诉讼领域具体化;其次,这几个条款是对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具体列举,为以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列举式的立法模式提供了雏形。总之,看似简单的条款却为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建立进行了有益的尝试。3.2依附于民事诉讼时期的行政诉讼相关规定1982年的《民事诉讼法(试行)》中规定:“由法院审理的行政案件,适用本法。”这一规定是我国行政诉讼发展史土具有浓墨重彩的一笔,打破了人民对行政争议投诉无门的状态,为更多的行政行为进入司法监督领域提供了可能性,开创了我国行政诉讼有法可依的局面,奠定了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确立的基础。相对于上一条的原则性规定,以下规则是具体的法律依据,1986年的《民法通则》规定行政机关在侵犯行政相对人权益时的责任,拓宽了行政诉讼受案范围。1986年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中规定:“行政相对人对处罚决定不服的可向上一级机关申诉,不服裁决的可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在确认了治安处罚行为法院可受理后,公民不服治安处罚而提起诉讼迎来了一波热潮。除此之外,还有“不服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行政处罚而提起诉讼的解释”对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具有重要影响,在1989年《行政诉讼法》出台后因与其中行政处罚案件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相抵触而失去效力。自80年代开始,我国初步建立了行政诉讼制度,积累了行政诉讼的实践经验,期间我国逐步建立了行政审判庭,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也慢慢形成,并开始不断发展。在十三大明确提出要制定行政诉讼法,这是行政诉讼发展的大事件,直接推动了行政诉讼的发展和受案范围的扩大。当时的《破产企业法》规定国有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受到政府侵犯时,可以通过诉讼保护自身权益的权利;1988年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使外方合作经营者能够凭借行政诉讼刘一抗政府的侵权行政行为,相较于国内企业或合作方,他们更倾向于用行政诉讼的方式维护自身的利益。这一时期,“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标志着我国行政诉讼作为一种法律制度的开端”。

4、新旧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比较4.1旧《行政诉讼法》受案范围的规定旧《行政诉讼法》对受案范围的规定采取的是总体概括和正反面列举的方式。主要表现在旧法的第2条和和第11条规定:一是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JL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司一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二是若行政}JL关侵犯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的,公民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诉讼。其次又通过旧法的第11条正面列举的八项行政行为和第12条否定列举的四项行政行为以及《若干解释》规定的几类行政行为分别做列举的规定。针对这种“概括+正面列举+反面列举”的方式规定受案范围会显得彼此之问互相矛盾,是不可能去穷尽目前日益增长的新型行政争议,必然会造成法律法规无法涵盖的真空地带,导致公民权利救济的空白。旧《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可诉行政行为类型过于单一。旧法第11条采用肯定列举方式规定了典型的几类行政行为,比如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以及行政机关不作为行为、违反要求履行义务行为和不依法发放抚恤金行为这三种非类型行政行为。这几种行为主要是从具体行政行为标准和权利类型标准来划分,此类划分方式不合理,标准不统一,类型重叠,容易产生受案范围边界模糊不清。旧《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公民权利保护范围过窄,第11条第1款明确规定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和财产权,除此以外的其他权益是无法得到有效救济,司一见旧法对公民的权利保护仍存在很大的局限性。4.2新《行政诉讼法》受案范围的规定新《行政诉讼法》第2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是对受案范围的概括性规定。跟旧法比较,新法将“行政行为”代替了旧法规定的“具体行政行为”,而且法律还规定此类行政行为包括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组织作出的行政行为。司一见“行政行为”一词的概念更富有弹性,解释空问大,能够把更多的违法行政行为纳入到司法审查范围之内,为司法机关的工作人员给予更大的裁量权提供了基础,解决了“立案难”的尴尬局面。另一层面上也体现了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主体的扩大,即包括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这一行政主体。这无疑是扩大了民众司法救济途径,充分保障了行政相对人的利益和诉权,弥补了从前对授权的组织作出的行政行为而无法诉讼的缺陷。笔者认为此改变为今后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到受案范围提供了一定的司-能性和实现性。新《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可诉行政行为种类增加。新法将旧法肯定列举的八类行政行为种类增加到}一二类行政行为。特别增加了以卜几类行政行为:作出对自然资源确权决定的行为、征收征用行为、排除或限制竞争的行为、行政协议相关行为。特别修改了以下几类行政行为:①新法在原法条规定的“行政机关不依法发放抚恤金行为”的基础上额外增加了“社会保险待遇和最低生活保障待遇”。②新法在原先规定的“侵犯经营自主权”的基础上增加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村土地经营权。③新法在原先规定的“行政强制措施行为”的基础上增加了“行政强制执行行为”。④新法在原先规定的只针对“申请许可证和营业执照以及行政机关不予答复、拒绝颁发的行为”基础上扩大到“所有申请行政许可以及行政机关作出的所有有关行政许可的决定”。⑤新法在原先规定的“拘留、没收财物”修改为“行政拘留、没收非法财物”,大大提高了受案范围的确定性。新《行政诉讼法》将这些行政行为进行明确列举,使受案范围的规定更加清晰,有助于法官及时有效审理行政案件,进一步加强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保护。新《行政诉讼法》扩宽了公民的权利保护范围。新法第12条第1款第12项规定,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也可以提起行政诉讼。增加了“等合法权益”这一表述,意味着可以涵盖很多除人身权和财产权以外的权益。姜明安教授认为,应将保护的范围扩充至各类合法权益,而不应仅限于人身权和财产权的保护。那么对“合法权益”应做广义的解释,就应该包括宪法规定的“劳动权”、“受教育权”、“选举权”、“文化权”等。5、新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仍存在不足之处5.1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立法模式的局限“立法模式的紧要之处是要在行政纠纷中厘定允许起诉的纠纷与不允许起诉的纠纷之间的界限,在两者之间建立分水岭”。由此可见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立法模式的重要性。对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立法模式,我国采取的是“肯定概括+肯定列举+否定列举”的方式来规定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无论采用何种模式,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采取这一立法模式,从《行政诉讼法》制定之初,是适合我国行政诉讼发展的历史状况的,能够实现历史时期的行政诉讼目的。而新《行政诉讼法》对这一模式并未修改而进行了沿用,不仅很大程度上不符合学界关于这一问题的预期,对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立法模式行文混乱,而且也已经不适应行政诉讼制度的发展。《行政诉讼法》的第2条对受案范围进行概括性规定,但是第12条又作出了肯定列举规定,不免造成条文之间的逻辑冲突,而且做肯定列举是不可能穷尽所有属于受案范围的事项,总会有所疏漏,最终导致的结果是行政相对人受到条文未穷尽的行政行为侵害时无法获得司法救济。我国的混合模式没有正确区分具体法律条文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导致了对受案范围不恰当地缩小。有学者认为只有第2条的肯定式概括和第13条(修改前第12条)的否定式列举才具有限定受案范围的意义,而第12条(修改前第11条)的肯定式列举只是对肯定式概括内容的进一步说明,本身不具有特定受案范围的功能。笔者前文所述关于这个概括条文和具体列举条文的冲突的观点,与其一致。5.2不予审查的假定原则的局限“不予审查的假定原则”是舶来品,在20世纪前的美国,由于“三权分立”原则的影响,为避免司法干预行政,“美国在司法审查问题上实行‘不予审查的假定原则’,即:法院审查政府的行政行为必须有法律的规定。”基于这一立场,人民只能对法律规定可诉的行政行为进行起诉,对于未明确规定的行政行为作不可审查的推定。以我国的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法律条文与实践观之,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原则实行的便是“不予审查的假定原则”,即除了法院明确规定的可以受理的行政诉讼案件的类型外,在缺少明确法律规定授权的情况下,不对行政机关的其他行政行为进行司法审查。在当时的立法者看来,行政诉讼对受案范围的规定要迁就社会现实,不宜过宽,这符合在行政诉讼制度初步建立的需要。探究立法者当时的意图,实行“不可审查的假定原则”理由充分,但是今时不同往日,行政法律制度有了较大完善,“民告官”的行政诉讼已经深入人心,中央到地方的人民法院的审判庭也相继建立,不存在法院司法能力无法承受的情况。5.3新法部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行政诉讼范围的局限前文已论述“行政行为”概念在学理和规则上有冲突,但本文内容是基于新《行政诉讼法》修改,以官方较为权威的理解为准,即《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释义》对“行政行为”的解释。并且新法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行为所依据的国务院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不合法,在对行政行为提起诉讼时,可以一并请求对该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前款规定的规范性文件不含规章。”这里“行政行为”是与“规范性文件”相对应的概念,并且本条对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做了严格的区分,新法将规章以下规范性文件纳入附带审查的范围。同时,新《行政诉讼法》对规章以下规范性文件只赋予了法院拒绝适用的权力和捉出司法建议的权力,并没有直接赋予其宣告或确认违法的权力,只有送请有关机关解释和确认的权力。5.4关于“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问题关于“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规定,也没有官方的权威解释。原法以“人身权、财产权”为受案范围的抽象标准,无疑给行政诉讼设置了较高的制度门槛,其弊端主要是受案范围过窄,公民权利早已突破了人身权和财产权的范围,“人身权、财产权”标准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但学界认为,从“人身权、财产权”到“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增加了其他合法权益的可诉性;有学者认为“这意味着今后行政相刘一人受教育权、劳动权、政治权利等被行政机关侵犯亦均可向人民法院起诉”但法律并没有对此予以明确,立法原意是否如此有待商榷,如果是将受教育权、劳动权、政治权利等纳入受案范围,为什么不进行明确列举;如果是将这些权利否定,那为何还要加上“等合法权益”兜底?而且这里的权益要求必须是合法权益,学术界普遍认为“合法权益”一词不具有限定受案范围的作用,因为是否是合法权益还是一个在诉讼中亟待审查的问题。6、进一步完善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设想6.1“行政行为”概念的明确我国此次以“行政行为”取代“具体行政行为”,己有将“行政行为”作为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出发点之意味,但权威机构在学理上对概念的广度上作了相对的限制—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释义》这一文本解释了“行政行为”概念,排除了行政机关的规范性文件。这与学界传统的研究成果有概念上的冲突,加之“行政行为”这一原则性概念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列举式规定之间的立法技术瑕疵,两者同时构成了本次修法的遗留问题。“行政行为是行政实体法、行政程序法和行政诉讼法上的概念,二重归属并不意味着三分行政行为,而只是说明这三个领域之间的紧密联系,而这种联系也正是通过行政行为得以建立的。”从德国学者的话语中可见“行政行为”概念的重要性。“行政行为”概念是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逻辑起点,在讨论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原则及立法模式问题前,必然要明确“行政行为”的概念,否则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及相关问题都不可能得到最终确定。6.2实行“可以审查的假定原则”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原则具有指导作用。从比较法的角度考察世界各个主要国家,“可以审查的假定原则”已经在其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规则中普遍确立。“依照该原则,法院刘政府机关作出的所有的行政行为都可以进行司法审查,除非法律对某些行政行为有明确的排除。”。实行可以审查的假定原则符合我国宪法的精神。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批评建议权和申诉、控告、检举的权利,这是宪法上公民监督权的规定,而宪法是行政诉讼法的上位法,行政诉讼法的精神必然也要符合宪法的精神,公民的监督权也一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息息相关,它在立法精神土与“一可以审查的假定原则”具有一致性。而实行司法审查法定原则,更有利于缓和新《行政诉讼法》的“行政行为”概念的矛盾问题,也能够与立法模式的完善相呼应,为拓宽行政诉一讼受案范围提供法律原则支持,有利于发挥宪法规定的公民监督权。6.3内部行政行为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探讨内部行政行为其实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概念,而是一个学理概念。行政机关对所属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属于内部行政行为中的法律行为。这必然会引起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变更。这不仅影响了公职人员同国家的职务关系,而且对该公职人员的奖惩、任免会直接影响到共现实生活,甚至导致失业。而于2006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只赋予了行政公务人员中诉、控告的权利,但不能提起行政诉讼。这类内部行政行为可能是组织内部给予的不公平的决定,公职人员个人难以对抗整个组织的决定,其中可能会对公职人员个人造成不公正的后果。为了能够更好在这类内部行政行为中体现公平,应当赋予该公职人员请求司法救济的权利。6.4行政终局裁决行为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探讨将行政终局裁决行为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接受司法审查,具有必要性。首先,行政复议是行政机关内部的上级监督下级的一个行政程序,相比司法审查,其公正性和独立性较弱。行政终局裁决行为与行政诉讼相比,能够更加快捷地解决行政纠纷,行政效率高,但实践中行政机关“自己作为自己的裁判”不一定能够客观公正地自查自纠,所以我们不能把保障行政行为正当和公正的希望完全寄托在行政机关的自觉性上,而应诉诸司法,权利需要通过司法救济的方式才能得到更好地保障。严格意义上,行政终局裁决行为回避了司法审查,剥夺了行政相对人获得司法救济的权利,这容易造成行政机关对行政终局裁决权力的滥用。其次,这也是加入WTO的条件。WTO所建立的公平、自由、竞争的多变贸易经济环境要求具有高度规则化的法律体系。WTO要求行政相对人对行政行为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要求司法审查的权利。随后,我国将一些原先的行政终局裁决行为进行了修改,赋予行政相刘一人对专利和商标相关的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权利。这亦是行政诉讼制度的发展趋势,从保障相对一人合法权益出发,将行政终局裁决行为终将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7、总结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作为行政行为进入司法审查的“门槛儿”,过高的“门槛儿”会使诸多行政行为游离于司法审查之外,就无法实现宪法所许诺的公民权利保障。因此要对不合时宜的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进行修改,降低“门槛儿”,扩大对行政行为的司法监督范围。本次《行政诉讼法》的修改刘一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做了扩大化的修改—以“行政行为”取代“具体行政行为”、增加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列举事项、将部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了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行政诉讼对合法权益的保护不再限于人身权财产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