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2《师说》练习_第1页
统编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2《师说》练习_第2页
统编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2《师说》练习_第3页
统编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2《师说》练习_第4页
统编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2《师说》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统编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2《师说》练习统编版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2《师说》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从而师之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古之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之师

C.择师而教之蚓无爪牙之利

D.郯子之徙句读之不知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或师焉,或不焉

C.人非生而知之者D.君子生非异也

3.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是故圣益圣,愚益愚B.而耻学于师

C.其曲中规D.小学而大遗

4.(2021高一上·肇州期中)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都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组是()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③吾从而师之④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⑤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⑦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⑧师不必贤于弟子

A.①③⑤⑦B.②④⑥⑧C.①②⑤⑥D.③④⑦⑧

5.(2021高一上·肇州期中)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师不必贤于弟子苛政猛于虎

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吾其还也

6.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官盛则近谀(阿谀奉承)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③是故无贵无贱(无论,不分)④小学而大遗(学习)⑤圣人无常师(常有的)⑥郯子之徒(学徒)

A.①②⑤B.②③⑥C.②③④D.①④⑤

7.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B.或师焉,或不焉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8.对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的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A.全不相同B.②③和现在的意义相同

C.全都相同D.①③④和现在的意义相同

二、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9.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惑而不从师惑:有了疑难问题

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固:本来

C.圣人无常师常:固定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通:精通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人非生而知之者惑而不从师

C.道之所存郯子之徒

D.不拘于时学于余

11.下列对文段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鲜明地针对时弊提出问题,突出了论点,是全文论述的总纲。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是择师的态度和标准,表述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观点。

C.援引圣人从师的态度,进一步阐述师道、师生关系,举实例,引言行,令人信服。

D.本文只是为了鼓励一个十七岁的孩子学“古文”而作的,有一点自鸣得意的意思。

(2023高一上·吉林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蜀观察推官。晋卒,愈从丧出,不四日,汴军乱,乃去。愈复为博士。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为作《进学解》以自谕。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愈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乃贬潮州刺史。镇州乱,杀田弘正而立王廷凑,诏愈宣抚。既行,众皆危之。元稹言:“韩愈可惜。”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愈至,廷凑严兵迓之,甲士陈廷。既坐,廷凑曰:“所以纷纷者,乃此士卒也。”愈大声曰:“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语未终,士前奋曰:“先太师为国击朱滔,血衣犹在,此军何负乃以为贼乎?”愈曰:“以为尔不记先太师也,若犹记之,固善。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烈等有子若孙在乎?亦有居官者乎?”众曰:“无。”愈曰:“田公以魏、博六州归朝廷,官中书令,父子受旗节;刘悟、李祐皆大镇。此尔军所共闻也。”众曰:“弘正刻,故此军不安。”愈曰:“然尔曹亦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道?”众欢曰:“善。”廷凑虑众变,疾麾使去。因曰:“今欲廷凑何所为?”愈曰:“神策六军将如牛元翼者为不乏,但朝廷顾大体,不可弃之。公久围之,何也?”廷凑曰:“即出之。”愈曰:“若尔,则无事矣。”会元翼亦溃围出,延凑不追。愈归奏其语,帝大悦。

(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

文本二: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12.下列划线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比:等到

B.会元翼亦溃围出溃:溃败

C.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谀:谄媚奉承

D.君子不齿齿:并列

13.下列对文本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邪/

B.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邪/

C.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邪/

D.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邪/

14.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幼年丧父,勤奋好学。他从开始读书,每天都能记诵几千几百字,等到长大,能够完全贯通《六经》、诸子百家的学问。

B.韩愈正直敢谏,多次被贬。韩愈很反感唐宪宗供奉佛骨,于是上表反对,因言辞激烈触怒皇帝,差点被皇帝处死,在众人的求情下,被贬为潮州刺史。

C.韩愈不顾生死,宣抚叛乱。皇上下诏让韩愈前往招抚,韩愈出发后,大家都认为有危险。皇帝也感到后悔,下诏不让韩愈进入敌营招抚。

D.韩愈重视师道,愤世嫉俗。韩愈列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对比,深刻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15.把文本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近十人。

长庆四年十二月卒,时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文。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

(二)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韩愈《师说》)

1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俟:等待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惑:糊涂

C.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卑:低下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齿:并列、排列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古代科举测试的最高功名,是对参加科举殿试录取为一、二、三甲者的统称。

B.谥,是对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有美谥、平谥和恶谥之分。

C.古文,指先秦两汉时期用文言写的内容充实、质朴流畅的散体文,与骈文相对。

D.经传,经指儒家的经典,传指与经书相关的传记,后以经传泛指儒家的重要典籍。

18.下列对《师说》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认为那些童子的“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的老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对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自身反而不及他们的士大夫,给予了强烈的抨击和讽刺。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②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二)

愈白:愈少驽怯,于他艺能,自度无可努力。又不通时事,而与世多龃龉,念终无以树立,遂发愤笃专于文学。学不得其术,凡所辛苦而仅有之者,皆符于空言而不适于实用,又重以自废。是固学成而道益穷,年老而智愈困。今又以罪黜于朝廷,远宰蛮县,愁忧无聊,瘴疠侵加,惴惴焉无以冀朝夕。

足下年少才俊,辞雅而气锐。当朝廷求贤如不及之时当道者又皆良有司操数寸之管书盈尺之纸高可以钓爵位循次而进亦不失万一于甲科今乃乘不测之舟,入无人之地,以相从问文章为事。身勤而事左,辞重而请约,非计之得也。虽使古之君子,积道藏德,遁其光而不曜,胶其口而不传者,遇足下之请恳恳,犹将倒廪倾困,罗列而进也;若愈之愚不肖,又安敢有爱于左右哉!

顾足下之能,足以自奋;愈之所有,如前所陈。是以临愧耻而不敢答也。钱财不足以贿左右之匮急,文章不足以发足下之事业,稛载而往,垂橐而归,足下亮之而已。愈白。

(节选自韩愈《答窦秀才书》)

2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当朝廷求贤如不及之时/当道者又皆良有司/操数寸之管/书盈尺之纸/高可以钓爵位/循次而进/亦不失万一于甲科/

B.当朝廷求贤如不及之时/当道者又皆良有司/操数寸之管书/盈尺之纸/高可以钓/爵位循次而进/亦不失万一于甲科/

C.当朝廷求贤如不及之时/当道者又皆良/有司操数寸之管书/盈尺之纸/高可以钓爵位/循次而进/亦不失万一于甲科/

D.当朝廷求贤如不及之时/当道者又皆良/有司操数寸之管/书盈尺之纸/高可以钓/爵位循次而进/亦不失万一于甲科/

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圣人,是对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赞誉,有时专指孔子,也表示对古代帝王的尊称。

B.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句”,句末的停顿为“读”。

C.道,有思想、方法等义项,此处的“道”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道”义不同。

D.足下,古代常用的交际用语,表示对对方的敬称,文中指“窦秀才”,可译为“您”。

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大夫之族不愿相师,是因为他们担心向地位低或身份高的人学习而受到众人耻笑。

B.《师说》通过多重对比,阐述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评了当时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

C.韩愈认为窦秀才年轻气盛,才智出众,言辞高雅,凭自己的能力完全可以获得功名。

D.韩愈在《师说》与《答窦秀才书》中都直击社会弊病,表述了不敢为师的愤激之情。

2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②又不通时事,而与世多龃龉,念终无以树立,遂发愤笃专于文学。

24.韩愈认为自身难以胜任窦秀才的老师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师说

韩愈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续师说

黄宗羲①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今世以无忌惮相高。乳儿粉子②,轻儇浅躁,不特耻为弟子,相率而耻不为师。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故何北山③之于来学,未尝受其北面。北山可以为师,避师名而不为,其慎重如此!羲老而失学,欲求为弟子者也,诸君子徒以其久待刘夫子而过情推奖,羲其敢冒今世之无耻哉?反昌黎之意,作《续师说》以谢之。

①黄宗羲: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②乳儿粉子:指年轻识浅的人。③何北山:何基(1188—1268),字子恭,人称北山先生,以读书讲学为平生志向,教授门生,不遗余力。

2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B.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C.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D.吁其可怪也/若是则师之/为道人心之/蟊贼也/吾惟恐其传也矣

2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古代一种文体,既可说明记叙事物,也可说理辨析,但都是针对社会上某些问题表述观点。

B.士大夫是对中国古代官僚人文知识分子的统称。这是一个精英社会群体,中国的官员的世袭制是其形成的制度保证。

C.北面,古代君主坐北朝南,臣子拜见君主则面向北方朝拜,故以“北面”代替臣子的地位,以示臣服。文中以此指弟子行敬师之礼。

D.昌黎,郡名,唐代韩氏为昌黎郡望,韩愈自称“郡望昌黎”。作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提倡“文以载道”,以道为先。

27.下列对文段内容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这一句,用一个叹词表明对当时不从师学习的风气的感叹;“师道……难矣!”意在揭示当时士大夫阶层对师道的错误态度。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两个程度副词“益”,旨在说明由于从师学习的态度不同,因而产生的结果也不相同。

C.“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这一句,用比较方法说明“众人”只爱孩子,不爱自己。

D.“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一句,引用士大夫的话,写出了其观点的荒谬。

28.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9.黄宗羲和韩愈都分析了“师道之不传”的原因,二人观点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蜀观察推官。晋卒,愈从丧出,不四日,汴军乱,乃去。愈复为博士。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为作《进学解》以自谕。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愈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乃贬潮州刺史。镇州乱,杀田弘正而立王廷凑,诏愈宣抚。既行,众皆危之。元稹言:“韩愈可惜。”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愈至,廷凑严兵迓之,甲士陈廷。既坐,廷凑曰:“所以纷纷者,乃此士卒也。”愈大声曰:“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语未终,士前奋曰:“先太师为国击朱滔,血衣犹在,此军何负乃以为贼乎?”愈曰:“以为尔不记先太师也,若犹记之,固善。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烈等有子若孙在乎?亦有居官者乎?”众曰:“无。”愈曰:“田公以魏、博六州归朝廷,官中书令,父子受旌节;刘悟、李祐皆大镇。此尔军所共闻也。”众曰:“弘正刻,故此军不安。”愈曰:“然尔曹亦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道?”众欢曰:“善。”廷凑虑众变,疾麾使去。因曰:“今欲廷凑何所为?”愈曰:“神策六军将如牛元翼者为不乏,但朝廷顾大体,不可弃之。公久围之,何也?”廷凑曰:“即出之。”愈曰:“若尔,则无事矣。”会元翼亦溃围出,延凑不追。愈归奏其语,帝大悦。

(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

文本二: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30.下列对文本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

B.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

C.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

D.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

31.下列对文本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还包括唐代的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陆游、王安石。

B.卒,表示“死亡”的意思。《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C.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也是封建社会下臣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D.天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3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幼年丧父,勤奋好学。他从开始读书,每天都能记诵几千几百字,等到长大,能够完全贯通《六经》、诸子百家的学问。

B.韩愈正直敢谏,多次被贬。韩愈很反感唐宪宗供奉佛骨,于是上表反对,因言辞激烈触怒皇帝,差点被皇帝处死,在众人的求情下,被贬为潮州刺史。

C.韩愈不顾生死,宣抚叛乱。皇上下诏让韩愈前往招抚,韩愈出发后,大家都认为有危险。皇帝也感到后悔,下诏不让韩愈进入敌营招抚。

D.韩愈重视师道,洞察世风。韩愈列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对比,深刻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33.把文本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4.文本二,从哪3个方面进行对比论证,从而抨击“耻学于师”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节选自韩愈《师说》)

(二)

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尝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未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是被贬永州期间给韦中立的一封回信。韦中立,潭州刺史韦彪之孙,元和十四年(819)进士。未中进士时,曾写信要求拜柳宗元为师,并不辞道远,从长安到永州去拜访求教。后来柳宗元不断地对他进行帮助。

35.下列句中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出人:超出一般人。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众人:一般人。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不齿:不与同列,意思是看不起。

D.以为狂人。以为:认为。

36.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其皆出于此乎?环顾其中

B.则群聚而笑之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C.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乃幸见取

D.小学而大遗又挈挈而东

3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B.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C.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D.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3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

B.《师说》选文第一段连用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

C.柳宗元在文中,说自身条件很差,够不上资格当老师。他那些自谦之词,是对韦中立的“欲相师”婉言谢绝。

D.柳文用谐谑之语,举韩愈之例,否定师道,内里隐含无比的悲凄和沉痛,也隐含着对韩愈的同情理解以及对浮薄世风的愤懑。

3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虽尝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③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三、语言表述

40.下面是某学生向老师祝寿时发言的一个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来并修改。

这次我们专程从全国各地光临母校,给我们至今健在的付老师做寿。付老师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八十岁高龄还在做学问。付老师又把最近出版的拙作赠送给我们几个高足,我们都感到十分欣慰……

4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某书店举办读书活动,让读者围坐在一起读书,闻着怡人的花香,吃着精致的茶点,读前深呼吸,读后闭着眼睛冥想。举办者认为“不管看什么书,首先要给人们仪式感”。

根据材料,结合自己的读书经验,谈谈你对“读书的仪式感”的看法,并阐明理由。

42.阅读下面的漫画,回答问题。

孔子:你们都毕业了,怎么又回来了?

弟子:外面就业太难,我们回来读研。

这幅漫画意在讽刺当今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请比较古代儒家教育与今天的教育,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运用对比论证。

四、情景默写

43.名句名篇默写。

(1)《师说》中对耻于从师的现象发出慨叹的两句是:“!!”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学于师”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2)《师说》中用“,”两句指出了古之圣人在才智上与一般人的差距以及他们对从师的态度。

(3)《师说》中“,”两句指出了今之众人才智远低于古之圣人的状况和不肯从师学习的心理。

44.名句名篇默写。

(1)《师说》中,认为如果人有了疑惑却不去向老师请教,最终的后果将会是“,”。

(2)《师说》中阐明应向比自己年龄大的人学习的句子是“,,”。

(3)《师说》中认为从师是不分年龄大小的,除了比自己年龄大、懂得道理本来就比自己早的一类人可以当作老师,“,”这类人也可以当作老师。

(4)韩愈认为,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小的人,闻道在自己之前,也要以之为师:“,,。”

解析解答部分

1.B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B项,两个“之”都是助词,相当于“的”;

A项,前者是代词,他,后者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C项,前者是代词,他,后者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

D项,前者是指示代词,这,后者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故解析为:B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加点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

2.C

通假字

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即“通用、借代”,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或其他类型的字代替本字。需要考生平时对通假字多归纳汇总,并熟悉常见通假字。

故解析为:C

A.“受”通“授”,传授。

B.“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C.无通假。译文: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

D.“生”通“性”,天性,本性。

3.B

文言句式

A.形容词作名词,圣人。

B.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C.形容词作名词,弯度、弧度。

D.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

故解析为:B

此题考查把握实词词类活用的能力。词类活用包括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和意动等。需要放入句中看前后是否符合句意。

4.A

古今异义

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的辨析能力。

①学者,古义:做学问的人,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②所以,古义:用来,靠它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③从而,古义:从,跟从,而,表顺承关系;今义:连词,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

⑤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许多人。

⑦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一个求学阶。

⑧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④⑥古今异义一样。故A符合题意。

故解析为:A

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的辨析能力。古今异义词做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意义不同,学习过程注意识记,解题注意调动知识积累、结合句意辨识。

5.C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A.连词,却/副词,是,就是。

B.介词,比/语气词,吗。

C.都是介词,比。

D.语气助词,表停顿/语气词,表祈使语气。

故解析为:C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任何一个虚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虚词的具体义项。

6.C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⑤“圣人无常师”意思是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常”,固定的。⑥“郯子之徒”意思是郯子这些人。“徒”,一类人。

故解析为:C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7.D

通假字

A项,“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意思是“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有”通“又”。

B项,“或师焉,或不焉”意思是“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求教”,“不”通“否”。

C项,“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意思是“老师是用来传教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受”通“授”。

故解析为:D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本题针对通假设题。通假字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用字现象,“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从本质上说体现的是文字之间一种共时的关系。解答此类题型,要注重课堂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要能够从具体的句子中合理地推断出有可能的通假字。

8.A

古今异义

①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专门从事某种学术体系研究的人。

②所以:古义,用来……的;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③众人: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大家,指一定范围内所有的人。

④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人们接受初等正规教育的学校,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故解析为:A。

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所谓“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古义与今义有差别,甚至词义相差很远.这种词义的差异,是由词义发展变化造成的.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等,都有可能造成古今异义词.辨清古今异义词对于了解古代文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积累的基础之上,要学会采用因文定义和代入分析的方法。

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同学们要以积累为主,学会知识迁移.常见古今异义词举例:

风骚:古,姿容俏丽,如“身量苗条,体格风骚”;今,指妇女举止轻佻放荡.

偏僻:古,偏激,不端正,如“行为偏僻性乖张”;今,远离人口集中居住的地区或远离交通要道.

落后:古,行动落在后面,如“其实热了行不动,因此落后”;今,思想不进步。

9.D

10.A

11.D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概括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2)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9.A.正确。句意:有了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

B.正确。句意: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

C.正确。句意: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D.“通:精通”解释错误,应为“全面”。句意: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全面地学习了。

故解析为:D。

10.A.均为代词,他。句意:哪管他出生在我之前还是在我之后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B.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句意: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有了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

C.助词,主谓之间,取独不译。/代词,这些。句意:道理存在的地方。/郯子这些人。

D.介词,被。/介词,向。句意:不被时俗拘束。/向我学习。

故解析为:A。

11.D.“本文只是为了……,有一点自鸣得意的意思”说法错误,《师说》的写作目的是强调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教师,奖掖后学。文章并无一点自鸣得意之意。

故解析为:D。

12.B

13.D

14.C

15.①但是一个人如果不是心里怀有极大的忠诚,怎么能这样做呢?希望皇上稍微宽容他,以招引群臣进谏。

②不知句子(如何)停顿,向老师请教,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解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解析的正确与否。

(2)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4)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文本一:

韩愈,字退之,是邓州南阳人。韩愈三岁的时候就成为了孤儿,他跟随大哥韩会贬官到岭外居住。韩会去世之后,嫂子郑氏抚养他。韩愈从开始读书,每天都能记诵几千几百字,等到长大,能够完全贯通《六经》、诸子百家的学问。韩愈考中了进士。正赶上董晋做宣武节度使,表章让韩愈做了观察推官。董晋去世之后,韩愈跟随灵柩离开京城,不到四天,汴梁的军队作乱,韩愈于是就离开了。韩愈重新担任博士。韩愈才华横溢,却多次被贬,官职也下降了,于是,就写了《进学解》来表明心迹。宪宗派使者前往凤翔迎请佛骨进入皇宫禁苑,三天后,才送到佛寺中供养。韩愈很厌恶这种行为,就上书朝廷(建议废止)。韩愈的奏章送上去,皇上看了大怒,拿着奏章给宰相看,要将韩愈处死。裴度、崔群进谏说:“韩愈上书触犯皇上,治他的罪确实应该。但是一个人如果不是心里怀有极大的忠诚,怎么能这样做呢?希望皇上稍微宽贷他,以招引群臣进谏。”皇上说:“韩愈说我奉侍佛教过分了,还可以宽容。至于说自东汉信奉佛教以来,天子都寿命短,这种话多么荒谬?韩愈,只是朝廷一个臣子,胆敢狂妄若是,坚决不可以赦免!”于是被贬为潮州刺史。镇州动乱,士兵杀了田弘正,立王廷凑做节度使,皇上下诏让韩愈前往招抚。韩愈出发后,大家都认为有危险。元稹说:“韩愈可惜了。”穆宗也后悔,让韩愈便宜行事,不要进入乱军中去。韩愈到了,王廷凑部署军队迎接他,让兵士穿上铠甲站立堂上。大家坐下后,王廷凑说:“变乱发生,就是这些士卒闹的。”韩愈大声喝道:“天子认为你有将帅之才,所以赐予你节杖,哪里会料到你会与贼人一道造反呢?”话还没说完,一个士兵上前激愤地说:“先太师为国家抗击朱滔,血衣还在,我们的军队哪里对不起朝廷了,却说我们是叛贼?”韩愈说:“我以为你们不记得先太师了,如果还记得,那很好。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烈有孩子或者孙子在吗?还有在做官的吗?”众人说:“没有。”韩愈说:“田公率领魏、博六州来归顺朝廷,做到中书令的职务,父子都做了节度使。刘悟、李祐统领的也都是大镇。这些也都是你们都知道的。”众人说:“田弘正很刻薄,所以,这里的兵士不能安身立命。”韩愈说:“但是你们也害了田公,又残害了他的家人。还有什么好说的?”众兵士都说:“好吧。”王廷凑担心军心摇动,赶忙叫他们都出去。于是对韩愈说:“您想让我干什么呢?”韩愈说:“神策六军的将领,像牛元翼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但朝廷顾全大局,不能把他丢弃不管。你长时间围困他们,为什么呢?”王廷凑说:“我马上就放他出城。”韩愈说:“如果是这样,那就没什么事了。”正逢牛元翼突围出来,王廷凑也就不再追赶。韩愈回朝报告皇上,皇上很高兴。

文本二:

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方面却丢弃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谄媚了。”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A.句意:韩愈从开始读书,每天都能记诵几千几百字,等到长大。

B.溃:突破。句意:正逢牛元翼突围出来。

C.句意: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谄媚了。

D.句意:君子不屑一提。

故解析为:B。

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韩愈说我信奉佛教过分了,还可以宽容。至于说自东汉信奉佛教以来,天子都寿命短,这种话多么荒谬?“愈言我奉佛太过”,“太过”补充说明“奉佛”的程度,关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东汉奉佛以后”是时间状语,中间不能断开,而且“天子”是下一句的主语,主语前面要断开,排除B。

故解析为:D。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下诏不让韩愈进入敌营招抚”错。由原文“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可知,穆宗也后悔,让韩愈便宜行事不要进入乱军中去。由此可知,穆宗只是让韩愈便宜行事,不要进入乱军中去,并没有不让韩愈进入敌营招抚。

故解析为:C。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至忠”,极大的忠诚;“安”,怎么;“宽假”,宽容;“来”,使……来。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句读,不解惑”;“或”,有的;“不”,通“否”;“明”,明达。

故解析为:①但是一个人如果不是心里怀有极大的忠诚,怎么能这样做呢?希望皇上稍微宽容他,以招引群臣进谏。

②不知句子(如何)停顿,向老师请教,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16.B

17.D

18.B

19.①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②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学常识;翻译;概括分析;课文理解;师说;文化常识

(1)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实词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作答的关键是平时勤于积累,善于分类记忆,比如从天文历法、风俗礼仪、文化典籍等角度去识记和理解。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课文内容分析和概括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内容,然后根据选项的表述,结合课文的理解去分析和概括,选择最佳的一项。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要注重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积累,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技巧,从而达到词达句顺。

参考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会没有疑惑呢?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最终不能理解了。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们听闻见识事情也本来比我早,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跟圣人相差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是愚人,大概都是出于这里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了解句读,疑惑就不能解开,有的向老师求解,有的却不向老师求解,小的方面去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向他人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聚集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高官为师就近乎谄媚。”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16.B.“惑”,迷惑、困惑。

故解析为:B。

17.D.“传”指“与经书相关的传记”错误,“传”指解释经文的书。

故解析为:D。

18.B.“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错误;说“非吾所谓传道受业解惑也”,并不是说他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不是所说的传授道理教授儒家学术的老师。

故解析为:B。

19.①“或”,有的;“师”,从师,向老师学习;“小学”,小的方面学习。译文: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②“之族”,这类人;“曰师曰弟子云者”前省略谓语“听到”;云者,这类(话),如此之类。译文: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呼老师、称呼弟子这类话,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他们。

故解析为:①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②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

20.A

21.B

22.D

23.①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类人,士大夫们(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难道值得奇怪吗)!

②又不通晓世事,而与世人常常意见不合,想到最终无法树立身名,于是发愤学习,专心致志于文学。

24.①没有其他才能且不通晓世事;②学术不得法且不实用;③年老道穷且能力不足;④被黜远地且自身难保。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学常识;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师说;文化常识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阅读文本,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最后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最终达到翻译的效果: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

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参考译文:

(一)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学习了小的却丢了大的。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二)

韩愈禀述:我年轻时平庸而怯懦,自己估计在其他方面没有值得去下工夫的能力,又不通晓当今的时务,而与世人还常常意见不合。想到最终无法立身树名,于是就发愤深入钻研经学文章。我在学术上不能够得到它的正确方法,所有那些辛苦研究后仅有的成果,全与空谈一样,而不适用于实际,于是又再次自己废弃。因此即使学业稍有成,但自己思想却越来越贫乏,年纪越来越大,智慧却越来越困弱。现在又因犯罪而被朝廷贬逐,远远地来到这南方边远地区担任县令,愁闷忧虑,无以聊赖,又受到瘴疠之病的侵扰,整天在惴惴不安中度过,无法希冀朝夕相保。

您年轻而且才智出众,谈吐高雅,气度不凡,正值朝廷求贤若渴的时候,而掌权者又都是贤良的官员,拿起笔杆,给他们写上一封信,从高处就可借以获得爵位,即使不这样,依次一级一级地往上测试,也能在科举测试中不出差错。如今您却乘上这前途未卜的船,进入荒无人烟之地,把随我学习文章作为当务之事。你身虽勤勉,但与您应该从事的职分却不相符合,言辞虽郑重,而提出的要求却不够周全,这是不得当的考虑。即使让古代道德修养深厚,而想掩隐起他们的光彩不炫耀于世、牢牢封住嘴巴不传扬名声的君子,遇到您如此恳求也倾囊相授,一一指教。像我这们愚钝不贤的人,又哪里敢受您的仰慕呢!

我看您的才能,足以用来自己发奋而起;我所拥有的能力,就如我前面陈说的那样。因此面对此事,我感到羞愧而不敢应允。我的钱财不够送给您解决生活上的匮乏和急需之用,我的文章不足以启发您去开创您的事业,您满载而来,却只会空囊而归,请您明白就是了。韩愈禀述。

20.句意:正值朝廷求贤若渴的时候,而掌权者又都是贤良的官员,拿起笔杆,给他们写上一封信,从高处就可借以获得爵位,即使不这样,依次一级一级地往上测试,也能在科举测试中不出差错。“良有司”,偏正结构,贤良的官员,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

“操数寸之管”“书盈尺之纸”句式对称,句意相关,各自单独成句,排除BCD。

故解析为:A。

21.B.“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句’,句末的停顿为‘读’”错误,应是“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句末的停顿为‘句’”。故解析为:B。

22.D.“都直击社会弊病,表述了不敢为师的愤激之情”错误。《师说》表述的是要敢为人师,提倡从师学习的风尚;《答窦秀才书》中并没有直击社会弊病。故解析为:D。

23.①“不齿”,不屑一提(并列);“乃”,竟然;“可怪”,令人奇怪。译文: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类人,士大夫们(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难道值得奇怪吗)!②“通”,通晓;“龃龉”,意见不合;“笃专”,专心致志。译文:又不通晓世事,而与世人常常意见不合,想到最终无法树立身名,于是发愤学习,专心致志于文学。

故解析为:①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类人,士大夫们(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难道值得奇怪吗)!

②又不通晓世事,而与世人常常意见不合,想到最终无法树立身名,于是发愤学习,专心致志于文学。

24.结合“于他艺能,自度无可努力。又不通时事,而与世多龃龉”概括出“没有其他才能且不通晓世事”。结合“学不得其术,凡所辛苦而仅有之者,皆符于空言而不适于实用”可概括出“学术不得法且不实用”。

结合“学成而道益穷,年老而智愈困……愈之所有,如前所陈。是以临愧耻而不敢答也。钱财不足以贿左右之匮急,文章不足以发足下之事业”,可概括出“老道穷且能力不足”。

结合“今又以罪黜于朝廷,远宰蛮县,愁忧无聊,瘴疠侵加,惴惴焉无以冀朝夕”,可概括出“被黜远地,自身难保”。

故解析为:①没有其他才能且不通晓世事;②学术不得法且不实用;③年老道穷且能力不足;④被黜远地且自身难保。

25.A

26.B

27.C

28.①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大道理的疑难)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反而)放弃(不学),我未能看出那种人的高明之处!

②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君子们认为(是)不值得一提的,现在君子们的智慧竟反而比不上(他们),难道不奇怪吗!

29.韩愈认为是弟子之过,从求学者的角度阐释师道不复的原因;黄宗羲更强调是为师者之过,黄宗羲在文章开篇便直接亮明自己的观点“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学常识;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师说;文化常识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2)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解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述的观点,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推敲琢磨。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观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翻译文本,整体感知并理解文章基本内容;然后把握关键语句(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议论句等);最后总结归纳观点。

参考译文:

《师说》译文: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大道理的疑难)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反而)放弃(不学),我未能看出那种人的高明之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认为(是)不值得一提的,现在君子们的智慧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可真奇怪啊!

《续师说》译文:

哎!从师的风尚没有流传,难道仅仅是学生的过错吗,同样也是老师导致的。老师,是传授道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不懂得道理,不精通学业,(学生)有疑惑却不能解答,那么就不是真正的老师。本来没有什么可学习,强行聚集道路上擦肩而过之人,称“老师”称“弟子”的人,还不如儿童的老师,教给他们句读,或是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把技艺技术传授给学生。传授道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既然没有什么要依靠老师的,那么老师活着时不关心他,老师死了不为他办丧事,也就不是过错了。于是认为古代的老师学生都是这样,如果让老师传授道理,比不上儿童的老师、巫医、乐师、百工等人,那么这就是当老师的过错了。

当今世上都把无所忌惮当作高明。代笔的门客,张口就骂欧阳修、曾巩等人;知识浅陋的读书人,动笔就诋毁朱熹、陆九渊等人;连古人的姓名都只是道听途说,没有考察清楚,就议论人家的学术、文章,(这样的文字)已连篇累牍地出现在坊间书籍上了。年轻识浅的人,轻浮浅薄,动辄就想超过以前的人,自认为与前人相当。世上已经没有孔子了,自己就不应当在学生的行列。大概不只是把做学生当作羞耻,甚至相互都认为不做老师也是可耻的。哎!真是太奇怪了。如果是这样,那么当老师的风气,就像是人具有着贼心,我只担心它会流传下去啊!

过去孙明复做老师,收石守道做他的弟子。(石守道)拿着手杖鞋子,侍奉左右,明复坐着的时候,石守道一定站着,进出拜见都扶着老师,老师和弟子之间的礼节,像这样一般看重。以前何北山对于来求学的人,不肯接受他们的拜师之礼。北山的意思,认为如果没有那样的品德,宁肯空着老师的位子,来等待后来的有学识的人,不能够让做老师的风气从自己开始败坏。北山可以做老师,却避开老师的名声而不去做,他慎重得像这样啊!我年纪大了,并且很少时间去学习,你们想要寻求成为我的弟子,各位只是因为那刘先生过分盛情的推荐夸奖,让你们白白地久等,我哪里敢冒当世之不韪,做出这样的无耻之事呢?反推韩愈的意思,写下《续师说》用来推辞这件事。

25.句意:哎!真是太奇怪了。如果是这样,那么当老师的风气,就像是人具有着贼心,我担心它会流传下去啊!“吁”是感叹词,其后应停顿,排除BD;

“也”为句末语气词,故应在“其可怪也”后停顿,排除C。

故解析为:A。

26.B.“世袭制”错,应该是选拔制度(科举制度),不是世袭制。故解析为:B。

27.C.“用比较方法说明“众人”只爱孩子,不爱自己”错,用“择师教子”与“耻师焉”对比说明“小学而大遗”,而非说明只爱孩子,不爱自己。故解析为:C。

28.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应为“不知句读”“不解惑”;“不”,通“否”;“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②“之”,这些;“齿”,并列,排列;“乃”,竟;“及”,比得上。

故解析为:①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大道理的疑难)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反而)放弃(不学),我未能看出那种人的高明之处!

②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君子们认为(是)不值得一提的,现在君子们的智慧竟反而比不上(他们),难道不奇怪吗!

29.由原文“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可知,韩愈是从求学者的角度阐释师道不复的原因。黄宗羲在文章开篇便直接亮明自己的观点“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可见其更强调为师之过。

故解析为:韩愈认为是弟子之过,从求学者的角度阐释师道不复的原因;黄宗羲更强调是为师者之过,黄宗羲在文章开篇便直接亮明自己的观点“师道之不传也,岂特弟子之过哉?亦为师者有以致之耳”。

30.D

31.A

32.C

33.不知句子(如何)停顿,向老师请教,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34.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首先是将古代的圣人与当今的众人进行对比,指出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的原因,就在于对待学习的态度不同。其次,将为子择师与自身耻师的行为进行对比,指出当今众人学习了小的方面却丢了大的方面,这种学习的态度是错误的。最后,将当今的地位崇高的士大夫与地位低下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进行对比,指出那些所谓的君子在对待学习这方面的智慧还赶不上地位低下的巫医乐师百工这些人。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语段综合训练;文学常识;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常见的表停顿虚词和对称性结构或其他语法结构来进行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特别是对天文历法、风俗礼仪、科举职官等等文学常识要认真记背,反复巩固。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防止曲解文意和无中生有等逻辑错误。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

参考译文:

文本一:

韩愈,字退之,是邓州南阳人。韩愈三岁的时候就成为了孤儿,他跟随大哥韩会贬官到岭外居住。韩会去世之后,嫂子郑氏抚养他。韩愈从开始读书,每天都能记诵几千几百字,等到长大,能够完全贯通《六经》、诸子百家的学问。韩愈考中了进士。正赶上董晋做宣武节度使,上表章推荐韩愈做了观察推官。董晋去世之后,韩愈跟随灵枢离开京城,不到四天,汴梁的军队作乱,韩愈于是就离开了。韩愈重新担任博士。韩愈才华横溢,却多次被贬,官职也下降了,于是,就写了《进学解》来表明心迹。宪宗派使者前往凤翔迎请佛骨进入皇宫禁苑,三天后,才送到佛寺中供养。韩愈很厌恶这种行为,就上书朝廷(建议废止)。韩愈的奏章送上去,皇上看了大怒,拿着奏章给宰相看,要将韩愈处死。裴度、崔群进谏说:“韩愈上书触犯皇上,治他的罪确实应该。但是一个人如果不是心里怀有极大的忠诚,怎么能这样做呢?希望皇上稍微宽贷他,以招引群臣进谏。”皇上说:“韩愈说我奉侍佛教过分了,还可以宽容。至于说自东汉信奉佛教以来,天子都寿命短,这种话多么荒谬?韩愈,只是朝廷一个臣子,胆敢狂妄若是,坚决不可以赦免!”于是被贬为潮州刺史。镇州动乱,士兵杀了田弘正,立王廷凑做节度使,皇上下诏让韩愈前往招抚。韩愈出发后,大家都认为有危险。元稹说:“韩愈可惜了。”穆宗也后悔,让韩愈便宜行事,不要进入乱军中去。韩愈到了,王廷凑部署军队迎接他,让兵士穿上铠甲站立堂上。大家坐下后,王廷凑说:“变乱发生,就是这些士卒闹的。”韩愈大声喝道:“天子认为你有将帅之才,所以赐予你节杖,哪里会料到你会与贼人一道造反呢?”话还没说完,一个士兵上前激愤地说:“先太师为国家抗击朱滔,血衣还在,我们的军队哪里对不起朝廷了,却说我们是叛贼?”韩愈说:“我以为你们不记得先太师了,如果还记得,那很好。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列有儿子或者孙子在吗?还有在做官的吗?”众人说:“没有。”韩愈说:“田公率领魏、博六州来归顺朝廷,做到中书令的职务,父子都做了节度使。刘悟、李祐统领的也都是大镇。这些也都是你们都知道的。”众人说:“田弘正很刻薄,所以,这里的兵士不能安身立命。”韩愈说:“但是你们也害了田公,又残害了他的家人。还有什么好说的?”众兵士都说:“好吧。”王廷凑担心军心摇动,赶忙叫他们都出去。于是对韩愈说:“您想让我干什么呢?”韩愈说:“神策六军的将领,像牛元翼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但朝廷顾全大局,不能把他丢弃不管。你长时间围困他们,为什么呢?”王廷凑说:“我马上就放他出城。”韩愈说:“如果是这样,那就没什么事了。”正逢牛元翼突围出来,王廷凑也就不再追赶。韩愈回朝报告皇上,皇上很高兴。

文本二: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学习了小的却丢了大的。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