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五四学制)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 1课《邓稼先 》同步练习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0D/12/wKhkGWX7h8WAUNjrAAIhE2UavkI637.jpg)
![统编(五四学制)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 1课《邓稼先 》同步练习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0D/12/wKhkGWX7h8WAUNjrAAIhE2UavkI6372.jpg)
![统编(五四学制)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 1课《邓稼先 》同步练习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0D/12/wKhkGWX7h8WAUNjrAAIhE2UavkI6373.jpg)
![统编(五四学制)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 1课《邓稼先 》同步练习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0D/12/wKhkGWX7h8WAUNjrAAIhE2UavkI6374.jpg)
![统编(五四学制)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 1课《邓稼先 》同步练习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2/0D/12/wKhkGWX7h8WAUNjrAAIhE2UavkI637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统编(五四学制)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邓稼先》同步练习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统编版(五四学制)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邓稼先》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开拓(tuò)鲜为人知(xiān)元勋(xūn)妇孺皆知(rú)
B.难堪(kān)鞠躬尽瘁(cuì)选聘(pìn)燕然勒功(yān)
C.殷红(yīn)至死不懈(xiè)无垠(yín)锋芒毕露(lù)
D.挚友(zhí)彷徨(huáng)谣言(yáo)马革裹尸(guǒ)
B
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
A项,“鲜”应读“xiǎn”;C项,“殷”应读“yān”;D项,“挚”应读“zhì”。
故解析为:B
本题考查辨析字音。该题每一个选项中的字词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昆伦爆炸宰割佩服截然不同
B.极端坦白仰慕惨案可歌可气
C.大厦蓬草昼夜长亭家喻户晓
D.颤抖焦虑筹划拨尖当之无愧
C
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A项,“昆伦”应为“昆仑”;B项,“可歌可气”应为“可歌可泣”;C无误;D项,“拨尖”应为“拔尖”。
故解析为:C
本题考查辨析字形。写错的原因是由于习惯性误写、多音字误写和形近字误写等。学习和复习时可以进行适当分类整理。同时适当做一些强化训练,以便查缺补漏。
3.(2017八下·龙华期中)请选出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运用有误的一句()
A.少年人常立志,刚立下海誓山盟准备为某一理想拼搏进取,说不定过几天就有了新的方向。
B.每次归家,坐在火车上,那抑扬顿挫的轰鸣声早已牵引着我的思绪飞向了故乡的时光里。
C.叶圣陶先生在世时,极力主张写文章要简洁,切忌拖泥带水。
D.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青玉白菜精巧绝伦,是件不可多得的陈设工艺品。
A
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常见易混成语辨析
本题考查成语运用。A.海誓山盟:指男女相爱时立下的誓言,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用在这个句子中不恰当。B.指声音高低曲折,十分和谐。多用以形容悦耳的声音。C.拖泥带水:比喻办事拖沓不爽快或语言不简明扼要。D.精巧绝伦:精美巧妙到了极点。
本题选A。
本题考查成语运用。要注意辨析成语的意思、适用场合、适用对象、语义的轻重,感彩等。
4.下列各选项中,语言表述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经典作品的特点是“耐读”,只要读一遍,才可能有新的发现;只有细细品味,就有新的感受。
B.早在明朝初期,钓鱼诸岛就已明确为中国领土。中国对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C.不少学生会偏食、挑食,导致蛋白质的摄入量偏低,钙、锌、铁等营养元素明显不足,营养状况令人不胜乐观。
D.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内涵,切实解决县城环境秩序“回潮”问题,大丰各界深入发动,全员参与,全面打响了巩固国家级文明城市创建。
B
成分残缺;搭配不当;关联词使用不当
A、关联词使用不当,将“才”改为“就”,将“就”改为“才”;C、词语当配不当,将“不胜乐观”改为“担忧”;D、成分残缺,在“文明城市创建”后加“的战役”。
做病句修改类题目时,首先要判断句子的正误,如果是病句,则先要判断它的病句类型,然后对症下药,进行修改。要尽量少改动,保留句子愿意,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复查核对,看是否通顺,有无新的语病产生。
5.下列语句中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蜿蜒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B.人们在思考:网络技术发展将导致艺术的沉沦?还是会迎来新时代的文艺复兴?
C.大屏幕上闪现出世博会159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电灯、磁悬浮列车、航天器……这一刻,“一切源于世博会”的理念得以彰显。
D.“到底去不去呀我的小祖宗!”妈妈“咚咚咚”地敲着我的房门,“人家来电话催好几趟了,你倒是给人家一个回话呀!”
C
顿号;逗号;问号;引号;省略号
A中的顿号应删掉;B中的第一个问题应改为逗号;D中的问号应放在“我的小祖宗"之后。
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焦虑建意书鞠躬尽瘁亡国灭种
B.谣言直肠癌妇儒皆知至死不懈
C.暑名奠基人马革裹尸热泪满眶
D.仰慕开拓者蓬断草枯层出不穷
D
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A项,“建意书”应为“建议书”;B项,“妇儒皆知”应为“妇孺皆知”;C项,“暑名”应为“署名”。D无误
故解析为:D
本题考查字形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同音字与形近字;同时还要结合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
7.邓稼先是“两弹元勋”,却没有把重点放在他的生平和巨大贡献上,而是以情感动人,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对此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认为,写科学家应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突出他们的人格魅力,所以往往淡化了细节。
B.认为,关于邓稼先的生平和事迹很多人已经了解了,所以不写也罢。
C.不仅要通过这篇文章来歌颂邓稼先,同时也想流露出对老朋友的思念之情。
D.与邓稼先虽有50年的友谊,但毕竟分隔太久,对他的具体工作情况并不十分了解,所以不宜铺开来写。
B
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
与邓稼先有50年的友谊,却分隔大洋20余年,对邓稼先的情况不甚了解,所以扬长避短,不写细节;而且邓稼先的工作是保密的,并不为人们所熟知。
故解析为:B
考查对于课文内容理解的题,需要根据.上课老师的讲解,尤其要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和中心来作答。
8.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世上多数的人认为它们“一无所有”,因为它们是“0”。
②1984年奥运会,许海峰的枪声又打破了中国在奥运会上沉寂多年的“0”记录。
③从古至今,无论在自然科学上,还是在社会科学上,都曾经有过无数的“0”的空白。
④中国的原子武器,原是一片“0”的荒原,邓稼先一声巨令,蘑菇云升起,遮盖了这个“0”的荒原。
⑤也有不少的清醒者,看到了“0”的真谛,用自己的智慧,填满了一个又一个的“0”,圈入了无数充实的色彩。
A.③⑤①④②B.③①⑤④②C.①④③②⑤D.①④②③⑤
B
句子排序
通读所有的句子,不难看出,这是一段议论性的文字,按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③句总领全段,①⑤两句则紧随③句进行论述,④②两句则举例进行论证。
故解析为:B
本题考查句子的排序。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述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9.木文介绍的主要人物是科学家,他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追授“”功勋奖章。
邓稼先;两弹一星
作品的人物形象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木文介绍的主要人物是科学家邓稼先,他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故解析为:邓稼先;两弹一星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10.选词填上空。
(1)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者。(开辟开创)
(2)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震荡动荡)
(1)开创
(2)震荡
近义词
⑴开辟是指打开通道;开拓扩展。强调从无到有地打通、创建。开创:开始建立;创建。根据句意,“核武器事业”是中国以前从未有过的,是在邓稼先的领导下创立起来的,与“事业”搭配的是“开创”。此句中应是“开创"。
⑵“动荡”比喻局势、情况不稳定;不平.静。“震荡”指的是震动摆荡,不安定。根据句意,与“感情”搭配的是“震荡”。
故解析为:⑴开创;⑵震荡。
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与运用。了解各个词语的意思,根据句子的语境做出判断。近义词(成语)的辨析常见的技巧有:坚持“存同析异”的原则,分析相异的语素;根据语境正确的使用词语;从感彩方面辨析等几种方法。做题时灵活使用。
二、阅读理解
阅读《邓稼先》,完成各题。
邓稼先
“两弹”元勋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后,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日子!
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是“‘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1936年到1937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一年;后来在西南联大我们又是同学;以后他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期间我们曾住同屋。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高等学术研究所是一个很小的研究所,物理教授最多的时候只有五个人,奥本海默是其中之一,所以我和他很熟识。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延根镇做玻恩的研究。玻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玻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5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
“我不能走”
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复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永恒的骄傲
稼先逝世以后,在我写给他夫人许鹿希的电报与书信中有下面几段话:
——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我知道我将永远珍惜这些记忆。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多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
——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
(选自七年级《语文》下册,有删减)
11.简要分析第二部分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2.从环境描写的角度,说一说第三部分引用的《吊古战场文》的作用。
13.危急时刻,人们劝邓稼先回去,他说:“我不能走。”请你揣摩并写出邓稼先当时的心理活动。(30字左右)
1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第四部分标题“永恒的骄傲”的理解。
15.像邓稼先这样为中华民族作出卓越贡献的人还有很多,如钟南山、袁隆平、杨利伟、屠呦呦、莫言……他们都是中国最耀眼的“明星”。你心中的“明星”又是谁呢?请仿照示例,写出理由。
示例:
我心中的“明星”是邓稼先。因为他领导团队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提高了我国的国防实力,让华夏儿女扬眉吐气,让中华民族挺起了脊梁。
11.通过对比,突出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的品质。
12.写出了实验环境的恶劣,衬托出邓稼先等先烈不怕艰难,献身祖国的顽强意志和崇高精神。
13.示例:我不能走,这里就是我的战场,我一定要坚守岗位,只有做好了工作,人生才算有意义,就是死了也值得。
14.“永恒的骄傲”概括了后文对邓稼先的评价,指邓稼先不是一个普通的人物,他对祖国对民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全民族的骄傲。
15.我心中的“明星”是钟南山,在时疫肆虐中国大地时,八十高龄的钟南山挺身而出,在恐慌的人们心中打下一针镇定剂,带领人们与疫情作斗争。
文章的表述方式和表述技巧;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文章标题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1)本题考查学生对写作手法的分析。写作手法是个比较宽泛的词语,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要善于从全文整体把握。
(2)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善于从人物的塑造、主题的揭示,文章内容的叙写等角度思考。
(3)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揣摩能力。做这种题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
(4)本题考查学生对标题的理解。文章的标题的含义往往需要从本义和比喻义、象征义等角度思考。
(5)本题考查仿写语句的能力。要根据示例的句式特点进行,同时联系现实生活寻找仿写的素材。
11.这里通过对奥本海默的描写,“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与邓稼先形成对比,而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突出邓稼先的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的品质,表述对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的赞美。
故解析为:通过对比,突出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的品质。
12.通过《吊古战场文》中的“平沙无垠”“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等环境描写,突出实验环境的恶劣,表现了邓稼先等人坚守岗位、无私奉献的精神。
故解析为:写出了实验环境的恶劣,衬托出邓稼先等先烈不怕艰难,献身祖国的顽强意志和崇高精神。
13.“我不能走”简短的四个字其实表现了邓稼先身先士卒、奋不顾身、勇担风险的品质,所以,在揣摩邓稼先心理活动时,应该表现出邓稼先的品质特征。
故解析为:我不能走,这里就是我的战场,我一定要坚守岗位,只有做好了工作,人生才算有意义,就是死了也值得。
14.“骄傲”,邓稼先所作的贡献巨大,超出了个人和团体的范畴,是祖国的骄傲、民族的自豪;修饰语“永恒”即永远,邓稼先为国家所做的贡献,永远是中国的骄傲。这一标题概括了下文对邓稼先评价的内容。
故解析为:“永恒的骄傲”概括了后文对邓稼先的评价,指邓稼先不是一个普通的人物,他对祖国对民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全民族的骄傲。
15.这是开放性试题。解答时应该围绕“明星”人物贡献进行解答。示例:我心中的“明星”是袁隆平,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在数年的时间内就解决了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使中国人过上不再饥饿的美好生活。
故解析为:我心中的“明星”是钟南山,在时疫肆虐中国大地时,八十高龄的钟南山挺身而出,在恐慌的人们心中打下一针镇定剂,带领人们与疫情作斗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杨振宁为谁流泪
覃白
北海公园的盛夏。邓稼先、许鹿希夫妇在古香古色的仿膳设宴招待回国访问的杨振宁、杜致礼夫妇。在这之前,当中国政府请杨振宁写下他想见到的人的名字时,杨振宁写下的第一个名字就是邓稼先!
“你说我们的大炮仗?”邓稼先显得很自信,“我知道,国外有各式各样的猜测。”
“最近有一种新的说法,是美国人寒春帮助了中国的原子弹工程。”寒春曾经是费米的助手。
邓稼先略微皱了皱眉头:“寒春?我觉得她没有参加。”
既然不是美国人帮忙,更不像是苏联人帮忙,那么,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是谁制造出来的呢?七年来,困扰着杨振宁的问题就要得到明确的解析了。
邓稼先却神秘地一笑,说:“你说的这个问题,我需要证实一下。”
早晨,杨振宁走出宾馆,在林荫道上散步。
上海的早晨是紧张的,满街是行色匆匆的人们。转进一条弄堂,一股熟悉的香味扑鼻而来。哦,久违了的中国早餐!
杨振宁刚用筷子夹起油条,还没来得及朝嘴里送,服务员大嫂突然冲着杨振宁吼起来:“同志,粮票!粮票有无呐?”杨振宁瞪大了眼睛:“粮票?什么粮票?我不是付了钱吗?”“侬神经有毛病呐?没粮票,吃油条,勿来塞!”说话间,服务员大嫂把杨振宁面前的两根油条端走,把一毛二分钱扔在桌子上。
所有顾客的眼中都写满了惊奇——这个人居然不知道中国人吃饭要粮票!
杨振宁不知是怎样离开那令他十分尴尬的小食店的。这一次极不愉快的经历令大物理学家思索:在中国,粮食非常有限,人们过着与外部世界完全隔绝的生活。而要在这样的条件下造出原子弹,稼先,你太艰难了!
8月16日夜,上海市革命委员会设宴为杨振宁夫妇饯行。而此刻,在黄浦江畔,面对满桌的佳肴,杨振宁却没有了胃口。
一位秘书彬彬有礼地走过来,打开文件夹:“杨振宁博士,这是你的信。”
是稼先的信!杨振宁立即把信拆开,信很短,却有一行字挟着惊雷闪电:我已经得到完全的证实,中国的原子武器工程中除了最早于1959年底以前曾得到苏联极少的“援助”外,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
仿佛稼先就在身旁亲切耳语,口气非常坚定、自信。杨振宁完全忘了这是什么地方,只觉得胸臆间有一团火辣辣的东西在翻腾,远比七年前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给他带来的震撼强烈得多。现已证实:不管是“苏联帮助”还是“美国寒春帮助”都不存在了!
奔腾于胸中的那股热流,带着火辣辣的冲击力,不可遏止地冲向喉咙。他只觉得握信的手在颤抖,鼻头一阵发酸,滚烫的泪水快要涌出眼眶了。
“对不起,我要去洗手间。”杨振宁慌忙离席。走进洗手间,他看见镜子中的自己,双眼发红,泪流满面。什么时候像这样流过泪?是15岁,在长江上看见日机轰炸后岸上火光冲天的城镇;是劫后余生在龙院村,母亲深夜仍在昏黄的油灯下缝补衣衫;是当年告别故土,突然发觉父亲华发早生;是在纽约的夜行列车上,从老华侨脸上读到了百年屈辱史。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童年的歌又在耳畔回响。当年,父亲教他唱这首歌时,中国的天空和大地被分割得支离破碎……父亲悲愤不已:“宁儿,中国的天空,不属于中国呵!”他分明看见父亲眼中充满泪水。
此刻,他双手捂着脸,尽量使自己不要哭出声来。泪水汹涌着,从指缝间溢出,两代人的屈辱瞬间被荡尽了,他仿佛听见了拥有原子弹和氢弹的中国,用震天撼地的音响宣布:中国的天空,永远属于中国!
稼先,我为你骄傲!中华民族,我为你自豪!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16.本文用了较长的篇幅写杨振宁吃早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7.请简要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表述效果。
18.本文在叙述人称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9.本文题目为《杨振宁为谁流泪》,结合全文,试探究杨振宁的泪水到底是为谁而流,包含了杨振宁怎样的思想感情。
16.①交代了当时中国制造原子弹的社会背景,从侧面反映了研制条件的艰苦;②引发了杨振宁的思索,在这样封闭落后的条件下制造原子弹确实不容易,也了不起,突出了他对邓稼先等研制出“两弹”的科学家的敬佩之情。
17.①运用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列举了杨振宁曾经流过的悲伤、屈辱的泪,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②与上文他流下的激动、自豪的泪形成对比,进一步突出中国成功制造出原子弹的意义和影响,同时也表现了杨振宁的爱国情怀。
18.本文主要采用第三人称进行叙述。这样写,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灵活自由地组织材料;从旁观者的角度叙述事件,有利于表现杨振宁的情感变化,深化文章中心。
19.杨振宁的内心世界是丰富而复杂的,他的泪水是为自己的父亲而流,也是为制造原子弹的科学家们而流,更是为祖国而流。这里面既包含着父亲遗愿实现的高兴之情,也包含着对制造原子弹的科学家们的崇敬之情,更包含着对自己的祖国强大起来的骄傲与自豪之情。
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人物行为思想变化原因;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1)本题考查对重要情节作用的理解能力。解答重要情节作用类题型,要阅读文章内容,理解大意,揣摩写作技巧,要根据语段写了哪些内容,与全文其它内容有什么关系,对于主题有什么帮助等加以综合分析。
(2)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词句的赏析能力。解答语言的赏析类题,我们应该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平时要掌握一些答题模式,答题模式为该句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本题在赏析词句时,要选择好赏析的角度。
(3)本题考查小说的叙述角度问题。叙述角度即用第几人称叙述,根据审美和预定的阅读效果选择人称。如第一人称可以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和亲切感,便于抒发情感,便于作心里描写。第三人称:以旁观普身份讲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但显得不亲近。第二人称:直接对话,真切自然,直面对象,便于抒情;若对象为物,则具有拟人化作用。回答问题时要注意结合文本。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认真通读全文,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感知文本,在此基础上,根据题中已有内容,确定答题范围,细读相关语句,抓住体现思想感情的语句,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16.杨振宁在中国上海的一个弄堂里吃早餐,服务员因为他没有粮票而把他面前的早餐端走。在当时的中国没有粮票连饭都吃不上,由此可看出当时中国物质的匮乏,条件的艰苦。结合“杨振宁不知是怎样离开那令他十分尴尬的小食店的。这一次极不愉快的经历令大物理学家思索:在中国,粮食非常有限,人们过着与外部世界完全隔绝的生活。而要在这样的条件下造出原子弹,稼先,你太艰难了”可以看出这个事件引发了杨振宁的思索,邓稼先他们在这样封闭落后的条件下制造原子弹确实不容易,他们太了不起了。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故解析为:①交代了当时中国制造原子弹的社会背景,从侧面反映了研制条件的艰苦;②引发了杨振宁的思索,在这样封闭落后的条件下制造原子弹确实不容易,也了不起,突出了他对邓稼先等研制出“两弹”的科学家的敬佩之情。
17.这句话自问自答,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是15岁,在长江上看见日机轰炸后岸上火光冲天的城镇;是劫后余生在龙院村,母亲深夜仍在昏黄的油灯下缝补衣衫;是当年告别故土,突然发觉父亲华发早生;是在纽约的夜行列车上,从老华侨脸上读到了百年屈辱史”把四个句式相似,内容相关的句子排列在一起,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从内容上看,排比句列出了杨振宁曾经流过的悲伤、屈辱的泪及其原因,根据流泪原因可看出杨振宁的爱国情怀。“奔腾于胸中的那股热流,带着火辣辣的冲击力,不可遏止地冲向喉咙。他只觉得握信的手在颤抖,鼻头一阵发酸,滚烫的泪水快要涌出眼眶了”“此刻,他双手捂着脸,尽量使自己不要哭出声来。泪水汹涌着,从指缝间溢出,两代人的屈辱瞬间被荡尽了,他仿佛听见了拥有原子弹和氢弹的中国,用震天撼地的音响宣布:中国的天空,永远属于中国!稼先,我为你骄傲!中华民族,我为你自豪”写杨振宁因为中国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原子弹和氢弹而流出的激动自豪的泪,悲伤、屈辱的泪和激动自豪的泪形成鲜明对比,从而进一步进一步突出中国成功制造出原子弹的意义和影响。
故解析为:①运用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列举了杨振宁曾经流过的悲伤、屈辱的泪,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②与上文他流下的激动、自豪的泪形成对比,进一步突出中国成功制造出原子弹的意义和影响,同时也表现了杨振宁的爱国情怀。
18.这篇文章以杨振宁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运用了第三人称进行叙述。文章所述内容,都是杨振宁博士的亲身经历,是他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亲自感悟到的,这样有利于杨振宁抒发疑惑、自豪等感情。然后再结合第三人称“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灵活自由地组织材料”的作用概括答题即可。
故解析为:本文主要采用第三人称进行叙述。这样写,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灵活自由地组织材料;从旁观者的角度叙述事件,有利于表现杨振宁的情感变化,深化文章中心。
19.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当杨振宁读到邓稼先给他的亲笔信,得知中国人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原子弹和氢弹后,他非常激动,骄傲和自豪,于是他流出了眼泪,再结合“是15岁,在长江上看见日机轰炸后岸上火光冲天的城镇;是劫后余生在龙院村,母亲深夜仍在昏黄的油灯下缝补衣衫;是当年告别故土,突然发觉父亲华发早生;是在纽约的夜行列车上,从老华侨脸上读到了百年屈辱史”“他双手捂着脸,尽量使自己不要哭出声来。泪水汹涌着,从指缝间溢出,两代人的屈辱瞬间被荡尽了,他仿佛听见了拥有原子弹和氢弹的中国,用震天撼地的音响宣布:中国的天空,永远属于中国”可以看出杨振宁的内心世界是丰富而复杂的,他的泪水是为自己的父亲而流,也是为制造原子弹的科学家们而流,更是为祖国而流。这里面既包含着父亲遗愿实现的高兴之情,也包含着对制造原子弹的科学家们的崇敬之情,更包含着对自己的祖国强大起来的骄傲与自豪之情。
故解析为:杨振宁的内心世界是丰富而复杂的,他的泪水是为自己的父亲而流,也是为制造原子弹的科学家们而流,更是为祖国而流。这里面既包含着父亲遗愿实现的高兴之情,也包含着对制造原子弹的科学家们的崇敬之情,更包含着对自己的祖国强大起来的骄傲与自豪之情。
三、综合运用
在学完《邓稼先》一课后,你所在的班级将要编写一期以“‘两弹’之星,民族之魂”为主题的手抄报,请你参与到活动中来。
20.手抄报的《深情忆稼先》栏目,编录了同学们搜集到的几则相关材料。请你联系这些材料,按要求把“插话”补充完整。
材料一一切伟大的、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是能甘守寂寞之人,是信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
——杨振宁
材料二踏遍戈壁共草原,三十五年前。连克千重关,群力奋战君当先。捷音频年传,蔑视核讹诈,华夏创新篇。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哀君早辞世,功勋泽人间。
——张爱萍悼邓稼先词
材料三邓稼先患病后,仍坚持回到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
插话:在挚友的眼中,你是绽放生命之花的高山雪莲,
21.某同学在一篇讴歌邓稼先鞠躬尽瘁精神的文章中,引用了以下诗句,你认为不切合邓稼先人物特点的一项是()
A.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B.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
C.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D.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22.结合课文内容,仿照示例,为邓稼先写一则颁奖词。
[示例]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
颁奖词: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邓稼先:“两弹”元勋
20.示例:你用执着与奉献抒写了一曲慷慨激昂的民族赞歌,用博大的胸怀承载了一百年来的强国梦想,走近你,就走进了一座精神家园
21.B
22.示例:当大漠的苍茫点缀了蘑菇云的硝烟,当五星红旗飘扬在联合国的上空。是他,长空铸剑,吼出雄狮的愤怒;是他,以身许国,写下山河的颂歌。殷红热血,精忠报国,他是共和国“两弹”事业的奠基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
材料探究;主题活动;语言连贯;语言简明
(1)本题考查材料的理解及表述。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多读、多看、多听、多练,逐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述能力,语言表述能力提高了,答这样的题就非常的容易。本题没有统一解析,只要解析符合题意即可。
(2)本题考查理解名句的能力。答题时要抓住名句中的关键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再结合人物进行分析答题即可。
(3)本题考查语言表述及运用能力。颁奖词是在颁奖典礼上,用来介绍获奖者的事迹,并对获奖者的贡献作出评价的文字。写作时从大处着眼,抓住人物最主要的令人钦敬的事迹,简要概述,突出人物的感动点,要饱含情感,真挚赞美人物的事迹与精神,以达到以情感人的艺术效果。
20.材料一杨振宁赞扬邓稼先贡献巨大、甘守寂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材料二张爱萍赞扬邓稼先不畏艰难、功勋卓著。材料三赞扬邓稼先身先士卒。据此分析补写插话,要突出邓稼先的精神,表现对邓稼先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故解析为:第1空、示例:你用执着与奉献抒写了一曲慷慨激昂的民族赞歌,用博大的胸怀承载了一百年来的强国梦想,走近你,就走进了一座精神家园
21.B.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辜负了胸中的十万兵将,百无聊赖的时候只能吟诗作乐。邓稼先不是将军,没有带兵打仗,也不是诗人,因此这两句话这不符合邓稼先的人物特点。
故解析为:B
22.颁奖词的写法是:①大笔写意,点明人物的事迹;②纵深开掘,彰显人物的精神;③综合表述,事、理、情有机融合;④言简意丰,自然流畅音韵美。此题没有固定解析,所写的颁奖词只要符合要求即可。
故解析为:示例:当大漠的苍茫点缀了蘑菇云的硝烟,当五星红旗飘扬在联合国的上空。是他,长空铸剑,吼出雄狮的愤怒;是他,以身许国,写下山河的颂歌。殷红热血,精忠报国,他是共和国“两弹”事业的奠基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
在线组卷平台(zujuan.)自动生成1/1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统编版(五四学制)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邓稼先》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开拓(tuò)鲜为人知(xiān)元勋(xūn)妇孺皆知(rú)
B.难堪(kān)鞠躬尽瘁(cuì)选聘(pìn)燕然勒功(yān)
C.殷红(yīn)至死不懈(xiè)无垠(yín)锋芒毕露(lù)
D.挚友(zhí)彷徨(huáng)谣言(yáo)马革裹尸(guǒ)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昆伦爆炸宰割佩服截然不同
B.极端坦白仰慕惨案可歌可气
C.大厦蓬草昼夜长亭家喻户晓
D.颤抖焦虑筹划拨尖当之无愧
3.(2017八下·龙华期中)请选出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运用有误的一句()
A.少年人常立志,刚立下海誓山盟准备为某一理想拼搏进取,说不定过几天就有了新的方向。
B.每次归家,坐在火车上,那抑扬顿挫的轰鸣声早已牵引着我的思绪飞向了故乡的时光里。
C.叶圣陶先生在世时,极力主张写文章要简洁,切忌拖泥带水。
D.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青玉白菜精巧绝伦,是件不可多得的陈设工艺品。
4.下列各选项中,语言表述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经典作品的特点是“耐读”,只要读一遍,才可能有新的发现;只有细细品味,就有新的感受。
B.早在明朝初期,钓鱼诸岛就已明确为中国领土。中国对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C.不少学生会偏食、挑食,导致蛋白质的摄入量偏低,钙、锌、铁等营养元素明显不足,营养状况令人不胜乐观。
D.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内涵,切实解决县城环境秩序“回潮”问题,大丰各界深入发动,全员参与,全面打响了巩固国家级文明城市创建。
5.下列语句中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蜿蜒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B.人们在思考:网络技术发展将导致艺术的沉沦?还是会迎来新时代的文艺复兴?
C.大屏幕上闪现出世博会159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电灯、磁悬浮列车、航天器……这一刻,“一切源于世博会”的理念得以彰显。
D.“到底去不去呀我的小祖宗!”妈妈“咚咚咚”地敲着我的房门,“人家来电话催好几趟了,你倒是给人家一个回话呀!”
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焦虑建意书鞠躬尽瘁亡国灭种
B.谣言直肠癌妇儒皆知至死不懈
C.暑名奠基人马革裹尸热泪满眶
D.仰慕开拓者蓬断草枯层出不穷
7.邓稼先是“两弹元勋”,却没有把重点放在他的生平和巨大贡献上,而是以情感动人,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对此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认为,写科学家应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突出他们的人格魅力,所以往往淡化了细节。
B.认为,关于邓稼先的生平和事迹很多人已经了解了,所以不写也罢。
C.不仅要通过这篇文章来歌颂邓稼先,同时也想流露出对老朋友的思念之情。
D.与邓稼先虽有50年的友谊,但毕竟分隔太久,对他的具体工作情况并不十分了解,所以不宜铺开来写。
8.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世上多数的人认为它们“一无所有”,因为它们是“0”。
②1984年奥运会,许海峰的枪声又打破了中国在奥运会上沉寂多年的“0”记录。
③从古至今,无论在自然科学上,还是在社会科学上,都曾经有过无数的“0”的空白。
④中国的原子武器,原是一片“0”的荒原,邓稼先一声巨令,蘑菇云升起,遮盖了这个“0”的荒原。
⑤也有不少的清醒者,看到了“0”的真谛,用自己的智慧,填满了一个又一个的“0”,圈入了无数充实的色彩。
A.③⑤①④②B.③①⑤④②C.①④③②⑤D.①④②③⑤
9.木文介绍的主要人物是科学家,他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追授“”功勋奖章。
10.选词填上空。
(1)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者。(开辟开创)
(2)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震荡动荡)
二、阅读理解
阅读《邓稼先》,完成各题。
邓稼先
“两弹”元勋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后,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日子!
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是“‘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1936年到1937年,稼先和我在北平崇德中学同学一年;后来在西南联大我们又是同学;以后他在美国留学的两年期间我们曾住同屋。50年的友谊,亲如兄弟。
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高等学术研究所是一个很小的研究所,物理教授最多的时候只有五个人,奥本海默是其中之一,所以我和他很熟识。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延根镇做玻恩的研究。玻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玻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九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5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
“我不能走”
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复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永恒的骄傲
稼先逝世以后,在我写给他夫人许鹿希的电报与书信中有下面几段话:
——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稼先去世的消息使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情,我知道我将永远珍惜这些记忆。希望你在此沉痛的日子里多从长远的历史角度去看稼先和你的一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
——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
(选自七年级《语文》下册,有删减)
11.简要分析第二部分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2.从环境描写的角度,说一说第三部分引用的《吊古战场文》的作用。
13.危急时刻,人们劝邓稼先回去,他说:“我不能走。”请你揣摩并写出邓稼先当时的心理活动。(30字左右)
1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第四部分标题“永恒的骄傲”的理解。
15.像邓稼先这样为中华民族作出卓越贡献的人还有很多,如钟南山、袁隆平、杨利伟、屠呦呦、莫言……他们都是中国最耀眼的“明星”。你心中的“明星”又是谁呢?请仿照示例,写出理由。
示例:
我心中的“明星”是邓稼先。因为他领导团队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提高了我国的国防实力,让华夏儿女扬眉吐气,让中华民族挺起了脊梁。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杨振宁为谁流泪
覃白
北海公园的盛夏。邓稼先、许鹿希夫妇在古香古色的仿膳设宴招待回国访问的杨振宁、杜致礼夫妇。在这之前,当中国政府请杨振宁写下他想见到的人的名字时,杨振宁写下的第一个名字就是邓稼先!
“你说我们的大炮仗?”邓稼先显得很自信,“我知道,国外有各式各样的猜测。”
“最近有一种新的说法,是美国人寒春帮助了中国的原子弹工程。”寒春曾经是费米的助手。
邓稼先略微皱了皱眉头:“寒春?我觉得她没有参加。”
既然不是美国人帮忙,更不像是苏联人帮忙,那么,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是谁制造出来的呢?七年来,困扰着杨振宁的问题就要得到明确的解析了。
邓稼先却神秘地一笑,说:“你说的这个问题,我需要证实一下。”
早晨,杨振宁走出宾馆,在林荫道上散步。
上海的早晨是紧张的,满街是行色匆匆的人们。转进一条弄堂,一股熟悉的香味扑鼻而来。哦,久违了的中国早餐!
杨振宁刚用筷子夹起油条,还没来得及朝嘴里送,服务员大嫂突然冲着杨振宁吼起来:“同志,粮票!粮票有无呐?”杨振宁瞪大了眼睛:“粮票?什么粮票?我不是付了钱吗?”“侬神经有毛病呐?没粮票,吃油条,勿来塞!”说话间,服务员大嫂把杨振宁面前的两根油条端走,把一毛二分钱扔在桌子上。
所有顾客的眼中都写满了惊奇——这个人居然不知道中国人吃饭要粮票!
杨振宁不知是怎样离开那令他十分尴尬的小食店的。这一次极不愉快的经历令大物理学家思索:在中国,粮食非常有限,人们过着与外部世界完全隔绝的生活。而要在这样的条件下造出原子弹,稼先,你太艰难了!
8月16日夜,上海市革命委员会设宴为杨振宁夫妇饯行。而此刻,在黄浦江畔,面对满桌的佳肴,杨振宁却没有了胃口。
一位秘书彬彬有礼地走过来,打开文件夹:“杨振宁博士,这是你的信。”
是稼先的信!杨振宁立即把信拆开,信很短,却有一行字挟着惊雷闪电:我已经得到完全的证实,中国的原子武器工程中除了最早于1959年底以前曾得到苏联极少的“援助”外,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
仿佛稼先就在身旁亲切耳语,口气非常坚定、自信。杨振宁完全忘了这是什么地方,只觉得胸臆间有一团火辣辣的东西在翻腾,远比七年前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给他带来的震撼强烈得多。现已证实:不管是“苏联帮助”还是“美国寒春帮助”都不存在了!
奔腾于胸中的那股热流,带着火辣辣的冲击力,不可遏止地冲向喉咙。他只觉得握信的手在颤抖,鼻头一阵发酸,滚烫的泪水快要涌出眼眶了。
“对不起,我要去洗手间。”杨振宁慌忙离席。走进洗手间,他看见镜子中的自己,双眼发红,泪流满面。什么时候像这样流过泪?是15岁,在长江上看见日机轰炸后岸上火光冲天的城镇;是劫后余生在龙院村,母亲深夜仍在昏黄的油灯下缝补衣衫;是当年告别故土,突然发觉父亲华发早生;是在纽约的夜行列车上,从老华侨脸上读到了百年屈辱史。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童年的歌又在耳畔回响。当年,父亲教他唱这首歌时,中国的天空和大地被分割得支离破碎……父亲悲愤不已:“宁儿,中国的天空,不属于中国呵!”他分明看见父亲眼中充满泪水。
此刻,他双手捂着脸,尽量使自己不要哭出声来。泪水汹涌着,从指缝间溢出,两代人的屈辱瞬间被荡尽了,他仿佛听见了拥有原子弹和氢弹的中国,用震天撼地的音响宣布:中国的天空,永远属于中国!
稼先,我为你骄傲!中华民族,我为你自豪!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16.本文用了较长的篇幅写杨振宁吃早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7.请简要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表述效果。
18.本文在叙述人称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9.本文题目为《杨振宁为谁流泪》,结合全文,试探究杨振宁的泪水到底是为谁而流,包含了杨振宁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综合运用
在学完《邓稼先》一课后,你所在的班级将要编写一期以“‘两弹’之星,民族之魂”为主题的手抄报,请你参与到活动中来。
20.手抄报的《深情忆稼先》栏目,编录了同学们搜集到的几则相关材料。请你联系这些材料,按要求把“插话”补充完整。
材料一一切伟大的、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是能甘守寂寞之人,是信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
——杨振宁
材料二踏遍戈壁共草原,三十五年前。连克千重关,群力奋战君当先。捷音频年传,蔑视核讹诈,华夏创新篇。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哀君早辞世,功勋泽人间。
——张爱萍悼邓稼先词
材料三邓稼先患病后,仍坚持回到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
插话:在挚友的眼中,你是绽放生命之花的高山雪莲,
21.某同学在一篇讴歌邓稼先鞠躬尽瘁精神的文章中,引用了以下诗句,你认为不切合邓稼先人物特点的一项是()
A.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B.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
C.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D.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22.结合课文内容,仿照示例,为邓稼先写一则颁奖词。
[示例]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
颁奖词: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邓稼先:“两弹”元勋
解析解答部分
1.B
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
A项,“鲜”应读“xiǎn”;C项,“殷”应读“yān”;D项,“挚”应读“zhì”。
故解析为:B
本题考查辨析字音。该题每一个选项中的字词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复习字音和字形字义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效果会更好。
2.C
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A项,“昆伦”应为“昆仑”;B项,“可歌可气”应为“可歌可泣”;C无误;D项,“拨尖”应为“拔尖”。
故解析为:C
本题考查辨析字形。写错的原因是由于习惯性误写、多音字误写和形近字误写等。学习和复习时可以进行适当分类整理。同时适当做一些强化训练,以便查缺补漏。
3.A
近义成语适用范围对象辨析;常见易混成语辨析
本题考查成语运用。A.海誓山盟:指男女相爱时立下的誓言,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用在这个句子中不恰当。B.指声音高低曲折,十分和谐。多用以形容悦耳的声音。C.拖泥带水:比喻办事拖沓不爽快或语言不简明扼要。D.精巧绝伦:精美巧妙到了极点。
本题选A。
本题考查成语运用。要注意辨析成语的意思、适用场合、适用对象、语义的轻重,感彩等。
4.B
成分残缺;搭配不当;关联词使用不当
A、关联词使用不当,将“才”改为“就”,将“就”改为“才”;C、词语当配不当,将“不胜乐观”改为“担忧”;D、成分残缺,在“文明城市创建”后加“的战役”。
做病句修改类题目时,首先要判断句子的正误,如果是病句,则先要判断它的病句类型,然后对症下药,进行修改。要尽量少改动,保留句子愿意,对修改后的句子进行复查核对,看是否通顺,有无新的语病产生。
5.C
顿号;逗号;问号;引号;省略号
A中的顿号应删掉;B中的第一个问题应改为逗号;D中的问号应放在“我的小祖宗"之后。
6.D
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
A项,“建意书”应为“建议书”;B项,“妇儒皆知”应为“妇孺皆知”;C项,“暑名”应为“署名”。D无误
故解析为:D
本题考查字形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同音字与形近字;同时还要结合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
7.B
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
与邓稼先有50年的友谊,却分隔大洋20余年,对邓稼先的情况不甚了解,所以扬长避短,不写细节;而且邓稼先的工作是保密的,并不为人们所熟知。
故解析为:B
考查对于课文内容理解的题,需要根据.上课老师的讲解,尤其要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和中心来作答。
8.B
句子排序
通读所有的句子,不难看出,这是一段议论性的文字,按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③句总领全段,①⑤两句则紧随③句进行论述,④②两句则举例进行论证。
故解析为:B
本题考查句子的排序。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述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9.邓稼先;两弹一星
作品的人物形象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木文介绍的主要人物是科学家邓稼先,他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故解析为:邓稼先;两弹一星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10.(1)开创
(2)震荡
近义词
⑴开辟是指打开通道;开拓扩展。强调从无到有地打通、创建。开创:开始建立;创建。根据句意,“核武器事业”是中国以前从未有过的,是在邓稼先的领导下创立起来的,与“事业”搭配的是“开创”。此句中应是“开创"。
⑵“动荡”比喻局势、情况不稳定;不平.静。“震荡”指的是震动摆荡,不安定。根据句意,与“感情”搭配的是“震荡”。
故解析为:⑴开创;⑵震荡。
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与运用。了解各个词语的意思,根据句子的语境做出判断。近义词(成语)的辨析常见的技巧有:坚持“存同析异”的原则,分析相异的语素;根据语境正确的使用词语;从感彩方面辨析等几种方法。做题时灵活使用。
11.通过对比,突出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的品质。
12.写出了实验环境的恶劣,衬托出邓稼先等先烈不怕艰难,献身祖国的顽强意志和崇高精神。
13.示例:我不能走,这里就是我的战场,我一定要坚守岗位,只有做好了工作,人生才算有意义,就是死了也值得。
14.“永恒的骄傲”概括了后文对邓稼先的评价,指邓稼先不是一个普通的人物,他对祖国对民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全民族的骄傲。
15.我心中的“明星”是钟南山,在时疫肆虐中国大地时,八十高龄的钟南山挺身而出,在恐慌的人们心中打下一针镇定剂,带领人们与疫情作斗争。
文章的表述方式和表述技巧;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文章标题及其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1)本题考查学生对写作手法的分析。写作手法是个比较宽泛的词语,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要善于从全文整体把握。
(2)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善于从人物的塑造、主题的揭示,文章内容的叙写等角度思考。
(3)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揣摩能力。做这种题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
(4)本题考查学生对标题的理解。文章的标题的含义往往需要从本义和比喻义、象征义等角度思考。
(5)本题考查仿写语句的能力。要根据示例的句式特点进行,同时联系现实生活寻找仿写的素材。
11.这里通过对奥本海默的描写,“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与邓稼先形成对比,而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突出邓稼先的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的品质,表述对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的赞美。
故解析为:通过对比,突出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的品质。
12.通过《吊古战场文》中的“平沙无垠”“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等环境描写,突出实验环境的恶劣,表现了邓稼先等人坚守岗位、无私奉献的精神。
故解析为:写出了实验环境的恶劣,衬托出邓稼先等先烈不怕艰难,献身祖国的顽强意志和崇高精神。
13.“我不能走”简短的四个字其实表现了邓稼先身先士卒、奋不顾身、勇担风险的品质,所以,在揣摩邓稼先心理活动时,应该表现出邓稼先的品质特征。
故解析为:我不能走,这里就是我的战场,我一定要坚守岗位,只有做好了工作,人生才算有意义,就是死了也值得。
14.“骄傲”,邓稼先所作的贡献巨大,超出了个人和团体的范畴,是祖国的骄傲、民族的自豪;修饰语“永恒”即永远,邓稼先为国家所做的贡献,永远是中国的骄傲。这一标题概括了下文对邓稼先评价的内容。
故解析为:“永恒的骄傲”概括了后文对邓稼先的评价,指邓稼先不是一个普通的人物,他对祖国对民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全民族的骄傲。
15.这是开放性试题。解答时应该围绕“明星”人物贡献进行解答。示例:我心中的“明星”是袁隆平,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在数年的时间内就解决了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使中国人过上不再饥饿的美好生活。
故解析为:我心中的“明星”是钟南山,在时疫肆虐中国大地时,八十高龄的钟南山挺身而出,在恐慌的人们心中打下一针镇定剂,带领人们与疫情作斗争。
16.①交代了当时中国制造原子弹的社会背景,从侧面反映了研制条件的艰苦;②引发了杨振宁的思索,在这样封闭落后的条件下制造原子弹确实不容易,也了不起,突出了他对邓稼先等研制出“两弹”的科学家的敬佩之情。
17.①运用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列举了杨振宁曾经流过的悲伤、屈辱的泪,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②与上文他流下的激动、自豪的泪形成对比,进一步突出中国成功制造出原子弹的意义和影响,同时也表现了杨振宁的爱国情怀。
18.本文主要采用第三人称进行叙述。这样写,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灵活自由地组织材料;从旁观者的角度叙述事件,有利于表现杨振宁的情感变化,深化文章中心。
19.杨振宁的内心世界是丰富而复杂的,他的泪水是为自己的父亲而流,也是为制造原子弹的科学家们而流,更是为祖国而流。这里面既包含着父亲遗愿实现的高兴之情,也包含着对制造原子弹的科学家们的崇敬之情,更包含着对自己的祖国强大起来的骄傲与自豪之情。
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人物行为思想变化原因;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1)本题考查对重要情节作用的理解能力。解答重要情节作用类题型,要阅读文章内容,理解大意,揣摩写作技巧,要根据语段写了哪些内容,与全文其它内容有什么关系,对于主题有什么帮助等加以综合分析。
(2)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词句的赏析能力。解答语言的赏析类题,我们应该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平时要掌握一些答题模式,答题模式为该句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本题在赏析词句时,要选择好赏析的角度。
(3)本题考查小说的叙述角度问题。叙述角度即用第几人称叙述,根据审美和预定的阅读效果选择人称。如第一人称可以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和亲切感,便于抒发情感,便于作心里描写。第三人称:以旁观普身份讲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但显得不亲近。第二人称:直接对话,真切自然,直面对象,便于抒情;若对象为物,则具有拟人化作用。回答问题时要注意结合文本。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认真通读全文,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感知文本,在此基础上,根据题中已有内容,确定答题范围,细读相关语句,抓住体现思想感情的语句,进行分析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