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期高一期终教学质量调研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上学期高一期终教学质量调研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上学期高一期终教学质量调研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上学期高一期终教学质量调研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上学期高一期终教学质量调研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学期高一期终教学质量调研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江苏省无锡市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期终教学质量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2024.1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所有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其它区域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一)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古诗文常用比喻来表情达意,如:

(1)荀子《劝学》中以“木"“金”为喻阐述学习意义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两句,以“明月"为喻,通过希望摘取明月来表达对贤士的渴慕。

(3)中国古典诗词常以水喻愁,比如“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题。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自我主义并不限于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的杨朱,连儒家都该包括在内。杨朱和孔子不同的是杨朱忽略了自我主义的相对性和伸缩性。他太死心眼儿,一口咬了一个自己不放;孔子是会推己及人的,可是尽管放之于四海,①。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是对差序格局一个很好的譬喻,自己总是中心,像四季不移的北斗星,所有其他的人,随着他转动。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现代的保甲制度是团体格局性的,但是这和传统的结构却格格不相入。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②。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③。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是一般的。中国组织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功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化大小。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3.下列各句中引号的作用,与文中加点字的引号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他扎根西藏,努力为人类建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宝库"。

B.世界却在暗淡下来,“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光全灭了。

C.例如今天开的干部大会,这“干部"两个字,就是从外国学来的。

D.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4.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差序格局"伸缩功能的表现。(5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和图片,完成第5题。

5.有人将下述新兴的表达形式称为“注音心声体”,请概述其形式特点,并分析表达效果。(6分)

(1)看了这么硬(tǔ)核(wèi)的宣传你还在等什么?(《包吃包住、伙食全是肉!这波硬核招聘,你心动了吗?》)

(2)为了做(àn)好(shi)科(bi)研(yè),许多研究生每天大多数时间都泡在实验室里。(吴非:《史上最肝“科学家":每天工作21.5小时,8天做了688个实验,终于肝上了Nature封面》)

(3)《围城》中方鸿渐在演讲

二、阅读与交流(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材料一:

传统中国对如何读书有过很多讨论,其中,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流传甚广,成为近世士子的读书指南。读书之法也存在古今之变,这其中我们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古人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那般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如果仅仅从知识体量角度而言,那时候总量并不算大。《论语》首章讲“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学"是自己体悟觉醒的意思,所以古人说“古之学者为己”,而不仅仅是获取外在知识,尤其反对把读书只是当成“辞章记诵"来猎取功名,认为那样背离了读书的本意。朱子反复提倡读书要“涵泳”,读书应该做到使人“存心复性"“学以成人”并能“经世致用"。

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曾对读书法有精辟总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读书要“求所以入",就是要如孟子所说的能够“知人论世”,熟悉作者的语境和个人品性,这样才能“见得亲切",真实把握原作者的意图,知道古人的用心之处。以古人为师,矫正自己的言行,进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自我治理,这样才能把书读进去。如果只是读进去,而不知运用,成为词句的奴隶,那只能落得个“两脚书橱”的称号,不是善于读书的人。要“用得透脱",就是要能够立足于自己的时代和语境,把所读之书消化透彻,对自己所处的当下之世有仔细的考辨,认清时势,消化所读之书,这样读书才能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

在这个“入”和“出"的过程里,读书人的主体角色值得认真思考,他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更不是游谈无根的夸夸其谈者,虚心涵泳,然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躬践之”。读书的过程,是读书人在所读之书与现实之间进行不断对话和诠释的过程,读书人要能“入",体会原书的精神,吸收书的营养,同时要能“出”,用之于天下国家,在这过程里,读书人自己的狭隘生命体验得到了扩充,即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同时,为改变现实,又必须对书进行创造性诠释和转化,把自己当下的生命和文化灌注到古书之中,使古书具有了生机活力,成为改造现实、规划未来的参考。

这个读书法有着鲜明的儒学特色,贯彻了儒学所强调的“学以成人”和“经世致用"思想,这也是与孟子提倡的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存在方式是相对应的。

(摘编自黄振萍《传统中国的读书方法与意义》)

材料二:

站在今天回望,不论是“泛观博取"还是“熟读精思”,都是我国阅读史的重要思想遗产和方法遗产。中国古代文人的阅读范围,重心在读《诗》《书》等经典、诸子及史籍,由于其内容深湛,当然需要仔细揣摩。但对于浩如烟海的集部著作,泛观才能博取,也是应有之义。近代以来,随着纸质媒介的普及,阅读的内容大大扩展了。我国近现代有不少专门论及读书法的著作,这些著作虽然也多是谈论如何治学或如何阅读整本书,但其中也有不少著作明确提出了具体的阅读方法,比如陈莘《读书法》提出了精读、粗读、熟读,文经纬《读书方法》提出了朗读、粗读,徐应昶和赵源景的《读书法》提出了精读、略读、做读书笔记。

晚清至1949年期间关于阅读方法的著述,较有代表性的是马雪瑞的《读书法》。该书中的“读书"是指狭义的阅读书籍,不再是泛指“治学”,作者所说的“读书方法"即“阅读方法”,包括短篇文章的阅读,也包括整本书籍的阅读。作者认为读书的方法(即阅读方法)有“精读"和“阅读”两种,这两种方法是对我国古代“熟读精思"和“泛观博取”两种方法的继承发扬,但作者没有像朱熹一样将两种方法对立起来,而认为“精读和阅读,是读书方法的两个方式,须双方兼顾,不能偏废的"。“精读着重认识文字,在这个认识文字的范围中,包含正确的读音,确切的解释,字的写法、源流和它代表的种种观念”,“阅读但求明白大意和作法罢了"。可见,这里的“阅读”实际上就是前文所说的“泛读",其目的在于求“博”。值得注意的是,马雪瑞提出,不同长短的阅读材料应当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这是值得肯定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摘编自靳彤《中国文人阅读方法的演进》)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一样为了获取新的知识,还为了“存心复性"“学以成人”“经世致用"。

B.南宋人陈善提出的“出入法”包含体会书的精神,吸收书的营养,扩充自己狭隘的生命体验,用之于天下国家这一过程。

C.中国古代文人的阅读范围,重心在读《诗》《书》等经典、诸子及史籍等,由于其内容深湛,当然需要仔细揣摩、精思。

D.马雪瑞认为读书就是阅读书籍,不能包含“治学",所说“读书方法”即“阅读方法",包括短篇文章和整本书籍的阅读。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现代社会读书只是为了获取新知识,这与孟子提倡的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存在方式相背离。

B.材料一中南宋人陈善提出的“出入法"与材料二陈莘《读书法》中的观点一致,强调要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读书。

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运用“朱熹”的论据,目的是更好地论证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但采用的论证方法迥异。

D.材料一、二中的读书方法和观点,在现代社会的信息化背景下也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有利于阅读素养的提升。

8.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在材料二中进行论述的一项是(3分)()

A.不求甚解B.胸有成竹C.三月不知肉味D.汗牛充栋

9.结合材料一,请简要分析怎样读书才能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4分)

10.在材料一、二中提到多种读书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更适合帮助自己阅读《乡土中国》?结合《乡土中国》的具体内容作简要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田晓霞静静地立在黄原地委门口,一直目送着孙少平的背影消失在北大街的尽头。她心绪极其纷乱,一时无心回家去。

她索性离开地委大门口,来到了街道上。她在人行道梧桐树下的暗影里,慢慢地溜达着,情不自禁向北走去。说来奇怪,她怀着某种侥幸,希望孙少平还能在这条路上转回来。她现在才觉得,她和少平两年后第一次相遇,几乎没有交谈多少。他倒说了一些,她几乎没说什么。唉,实际上,她刚看见少平时,感到又陌生又震惊,简直顾不上说什么!

是的,孙少平已经变了,变得让她几乎都认不出来。这不是说他的模样变了——模样的确也变了,但主要的变化并不是他的外表。

上师专以后,本来她已经习惯于同周围的那些男男女女相处。她认为自己也告别了过去的生活,开始了人生的一个新阶段。尽管她仍然保持着自己的个性,但基本上和新的环境融为一体。过去的一切,包括中学时期的朋友,渐渐地开始淡忘;而将自己的生活迅速地投入到另外一个天地。国家在多少年禁锢以后,新的思潮像洪水一般涌来,令人目不暇给。她整天兴奋地沉醉于和同学们交换各种信息,辩论各种问题;回家以后,又和父母亲唇枪舌剑一番。她周围的青年,一个个都是以天下为己任的雄辩家;古今中外,旁征博引,思想一个比一个解放,幻想一个比一个高远,对社会流弊的抨击一个比一个猛烈。他们学习刻苦钻研,吃穿日新月异,玩起来又痛快淋漓……

可是,她猛然间发现了另外一种类型的同龄人。

孙少平和过去有什么不同?从外表看,他脸色严峻,粗胳膊壮腿,已经是一副十足的男子汉架势。他仍然像中学时那样忧郁,衣服也和那时一样破烂。但是,和过去不同的是,他已经开始独立地生活,独立地思考,并且选择了一条艰难的奋斗之路。说实话,尽管她以前对这个人另眼相看,认为他身上有许多不一般的东西,但上大学后,她似乎认定,孙少平最终不会逃脱大多数农村学生的命运:建家立业,生儿育女,在广阔天地自得其乐。现在农村政策宽了,像少平这样的人,在农民中间肯定是出类拔萃的人物,说不定会发家致富,成为村民们羡慕不已的“冒尖户”。记得高中毕业时,她还对他说过,希望他千万不能变成个世俗的农民,满嘴说的都是吃,肩膀上搭着个褡裢,在石圪节街上瞅着买个便宜猪娃……为此,在少平回村的那两年里,她不断给他寄书和《参考消息》,并竭力提示他不要丧失远大理想后来,她才渐渐认识到,实际生活是冷酷的;因为种种原因,这些不能进入大学门,又进入不了公家门的农村青年,即使性格非凡,天赋很高,到头来仍然会被环境所征服。当然,不是说农村就一定干不出什么名堂;主要是精神境界很可能被小农意识的汪洋大海所淹没……

尽管田晓霞如此推断了孙少平未来的命运,但出于中学时期深厚的友谊,上大学后,她还不准备断绝和少平的联系。只是她一年前写信给他以后,他再没有给她回信,她这才在遗憾之中似乎也感到了某种解脱。她一生不会忘记这个少年时期的朋友;但她知道,她也许在今后的岁月中甚至不会再和他相遇,充其量只是在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往日的朋友……

可是,她今天无意中在黄原街头碰见了他。

莎士比亚是她崇拜和敬仰的作家,根据《哈姆雷特》改编的电影《王子复仇记》在黄原放映第一场,她就去看了。看了一遍还不过瘾,碰巧今天有一张票,她就准备再看第二场……结果,便在人丛中发现了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孙少平。从把他引到父亲的办公室到刚才送走他,几个小时中,她都震惊得有些恍惚,如同电影中哈姆雷特看见了父亲的鬼魂……

现在,她一个人漫游在夜晚的黄原街头,细细思索着孙少平这个人和他的道路。她从他的谈吐中,知道这已经是一个对生活有了独特理解的人。

是的,他在我们的时代属于这样的青年:有文化,但没有幸运地进入大学或参加工作,因此似乎没有充分的条件直接参与到目前社会发展的主潮之中。而另一方面,他们又不甘心把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生活天地里。因此,他们往往带着一种悲壮的激情,在一条最为艰难的道路上进行人生的搏斗。他们顾不得高谈阔论或愤世嫉俗地忧患人类的命运。他们首先得改变自己的生存条件,同时也不放弃最主要的精神追求;他们既不鄙视普通人的世俗生活,但又竭力使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达到更深的层次

在田晓霞的眼里,孙少平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她十分钦佩的人物。过去,都是她“教导"他,现在,他倒给她带来了许多对生活新鲜的看法和理解。尽管生活逼迫他走了这样一条艰苦的道路,但这却是很不平凡的。她马上为在自己的生活中有这样一个朋友而感到骄傲。她想她要全力帮助他。毫无疑问,生活不会使她也走和他相同的道路——她不可能脱离她的世界。但她完全理解孙少平的所作所为。她兴奋的是,孙少平为她的生活环境树立了一个“对应物”,或者说给她的世界形成了一个奇特的“坐标"。

田晓霞不知不觉已经溜达到了麻雀山下的丁字路口。现在她不再幻想少平还会调过头来找她——这已经是夜晚了。

(选自《平凡的世界》第二部二十三章,有删改)

1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3分)()

A.田晓霞家庭环境优越,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思想觉悟,她聪明、善良、正直,不断地引导、鼓舞孙少平。

B.孙少平未给上大学的田晓霞回信,是因为生活和人生道路的巨大差距让孙少平主动断绝了和晓霞的联系。

C.文中“另一类型的同龄人”是指具有浓厚小农意识而屈从环境、没有考上大学也无法考入公门的农村青年。

D.孙少平虽然高考失利,生活艰难,但他热爱读书,关注时事,并不甘屈服于命运,有勇于奋斗的拼搏精神。

1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文从田晓霞的视角来写,并侧重于她的心理描写,展现出了两年后她再次见到孙少平时内心的动荡和对孙少平的新认识。

B.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善用比喻,如在电影院前看到孙少平时“她都震惊得有些恍惚,如同电影中哈姆雷特看见了父亲的鬼魂"。

C.文章用排比叙述田晓霞周围的青年思想解放,敢于抨击社会流弊,展现改革开放初期的新思想和新观念对广大青年的影响。

D.“对应物”和“坐标",写出田晓霞对孙少平认识的改变,与上文她认为农村青年“到头来仍然会被环境所征服”形成对比。

13.“她心绪极其纷乱,一时无心回家去。"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田晓霞心绪纷乱的原因。(4分)

14.有人评价,“孙少平是一个自觉的乡土社会的瓦解者”。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三、梳理与探究(2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15~19题。

材料一:

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若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若狂。故凡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是谓善学。子张,鲁之鄙家也;颜涿聚,梁父之大盗也;学于孔子。段干木,晋国之大驰也,学于子夏。高何、县子石,齐国之暴者也,指于乡曲,学于子墨子。索卢参,东方之巨狡也,学于禽滑黎。此六人者,刑戮死辱之人也。今非徒免于刑戮死辱也,由此为天下名士显人,以终其寿,王公大人从而礼之,此得之于学也。

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听从不尽力,命之曰背:说义不称师,命之曰叛。背叛之人,贤主弗内之于朝,君子不与交友。故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身成则为人子弗使而孝矣,为人臣弗令而忠矣,为人君弗强而平矣,有大势可以为天下正矣。故子贡问孔子曰:“后世将何以称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己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天子入太学祭先圣,则齿尝为师者弗臣,所以见敬学与尊师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孟夏纪四》)

材料二: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绛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摹答邢(邵)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赢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节选自秦观《精骑集·序》)

材料三:

劝学(唐)孟郊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15.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每对一处给1分,断句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吾何A足以称哉B勿己者则好学C而不厌D好教E而不倦F其惟此邪!

16.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背叛,指背离、违背,材料一中“背叛之人,贤主弗内之于朝”的“背叛"即此义。

B.齿:并列之意,与《师说》中“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的“齿"意思相同。

C.滑稽:指能言善辩、言辞流利之人。材料二中即为此义,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同。

D.贤:指才能,与《劝学》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的“水"用法不同。

1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张,原是鲁国的地位卑贱的百姓;颜涿聚,原是梁父山的强盗;高何原是齐国暴徒:他们都曾求学于儒家学者。

B.由于跟从老师学习而成为闻名天下显达的人,年老才寿终,王公大人信服并礼遇他们,都是学习产生的效果。

C.秦观说他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默写,不会有多大的错误;近几年来,虽然非常勤奋,却大不如前。

D.孟郊的《劝学》告诉我们,要想了解知识,必须通过学习,并以击石起火这个简单的比喻来论证学习的重要性。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

(2)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

19.三则材料都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20~21题。

古战场赤壁感怀方逢时

危矶绝峭倚清江,人道曾刘旧战场。

往事已随寒浪灭,遗踪惟有暮山长。

云霞尚带当年赤,芦荻空余落日黄。

欲吊英雄千古憾,渔歌声里又斜阳。

20.下面对这首诗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勾勒赤壁古战场的典型环境,“危”表现其高,“绝"表现其陡,“清”表现其“澄",“旧”表现其“古",气象阔大。

B.颔联“往事”“遗踪"对举,创设了悠久的时空背景,抒发诗人对赤壁之战的无限感慨,也暗寓往事成空,自然永恒。

C.颈联选取“云霞”“芦荻"“落日”等意象,描绘了一幅苍茫壮美的绚丽画卷,暗含诗人仕途坎坷、无奈失落的情感。

D.本诗境界开阔,情感深沉,有对赤壁古战场的描摹,也有对历史人物的追念、敬仰,全诗景、情、境浑然一体。

21.本诗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描写了赤壁的景象,但写法不同,请从描写顺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三个角度中任选一个,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

四、写作与表达(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读书要用“巧力",读得巧,读得实,读得深,懂得取舍,注重思考。——习近平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江苏省无锡市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期终教学质量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2024.1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所有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其它区域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26分)

(一)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古诗文常用比喻来表情达意,如:

(1)荀子《劝学》中以“木”“金"为喻阐述学习意义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两句,以“明月”为喻,通过希望摘取明月来表达对贤士的渴慕。

(3)中国古典诗词常以水喻愁,比如“______,______"。

【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解答】故答案为: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重点字:砺)

(2)明明如月何时可掇(重点字:掇)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重点字:似)

【点评】名篇名句的背诵和默写,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品味和识记一些关键的词语,从而使自己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

例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如果不联系“琵琶女本不愿为人弹奏,是千呼万唤的情况下才出来”的具体语境,就会把“始"写成“使”。

(二)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题。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自我主义并不限于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的杨朱,连儒家都该包括在内。杨朱和孔子不同的是杨朱忽略了自我主义的相对性和伸缩性。他太死心眼儿,一口咬了一个自己不放;孔子是会推己及人的,可是尽管放之于四海,①。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是对差序格局一个很好的譬喻,自己总是中心,像四季不移的北斗星,所有其他的人,随着他转动。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现代的保甲制度是团体格局性的,但是这和传统的结构却格格不相入。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②。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③。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是一般的。中国组织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功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化大小。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3.下列各句中引号的作用,与文中加点字的引号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他扎根西藏,努力为人类建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宝库"。

B.世界却在暗淡下来,“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光全灭了。

C.例如今天开的干部大会,这“干部"两个字,就是从外国学来的。

D.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4.根据上述材料,简要概括“差序格局"伸缩功能的表现。(5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给文段补写恰当语句的能力,答题时要通读语段,结合语境进行补写,要做到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并注意字数限制。

(2)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用法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语境进行分析,正确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相关内容的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段,结合具体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解答】(1)①结合“可是尽管放之于四海”的语境、关联词语及后文“自己总是中心"的内容可知,此处可填:中心还是在自己。

②结合“周围划出一个圈子”的提示及后文“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的语境可知,此处可填:这个圈子是“街坊”。

③结合“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的关联词语、句式及后文“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的提示可知,此处可填:而是一个范围。

(2)文中加点字的引号表强调。

A.表特殊含义。

B.表特定称谓。

C.表强调。

D.表讽刺或否定。

故选C。

(3)①由“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是很好一个差序格局的譬喻,自己总是中心,像四季不移的北斗星,所有其他的人,随着他转动”可概括为:以“己"为中心,不断拓展出去。

②由“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一般的。中国组织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功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化大小”可概括为:中心势力大小或关系亲疏远近决定向外拓展的范围的大小。

答案:

(1)①中心还是在自己②这个圈子是“街坊"③而是一个范围

(2)C

(3)①以“己”为中心,不断拓展出去。②中心势力大小或关系亲疏远近决定向外拓展的范围的大小。

【点评】补写语句题答题技巧:

①阅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首先要浏览语段,把握句子主要内容,弄清补写句子在句中的位置,弄清它和前后文句的联系,这样可以让补写的句子不偏离语境。这是准确补写句子的基础。

②分析语段的特征。有得语段是记叙语段,有的语段是议论段落,有的语段是说明语段,有的是描写语段,有的是抒情语段,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语段特点,抓住相应的相应要素。然后我们要抓住语段内部的结构特征,看语段内部是什么关系。看语段内部的结构是总分、并列还是对照等,找出语句在语段内部的位置。最后我们要分析文中的关联词、代词、体现层次的语句、修辞句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句子前后的照应补写出句子。

③检查句子是否符合要求,将拟写句子写在语段的相应位置。看是否前后连贯,是否有语病,是否简洁。如有问题进行修改,如满意无问题,写到答题卡上。

(三)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和图片,完成第5题。

5.有人将下述新兴的表达形式称为“注音心声体",请概述其形式特点,并分析表达效果。(6分)

(1)看了这么硬(tǔ)核(wèi)的宣传你还在等什么?(《包吃包住、伙食全是肉!这波硬核招聘,你心动了吗?》)

(2)为了做(àn)好(shi)科(bi)研(yè),许多研究生每天大多数时间都泡在实验室里。(吴非:《史上最肝“科学家”:每天工作21.5小时,8天做了688个实验,终于肝上了Nature封面》)

(3)《围城》中方鸿渐在演讲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要点、分析表达效果的能力,要注意注音与词义的关系。

【解答】首先概括形式特点:

“硬核"后(tǔ)(wèi)以拼音的形式表达的是“土味”的意思;“做好科研"后(àn)(shí)(bì)(yè)以拼音的形式表达的是“按时毕业”的意思。“侃侃而谈"后(hu))(shuo)(ba)(dao)以拼音的形式表达的是“胡说八道”的意思。可见,括号内外意思完全相异甚至截然相反。

从形式看,括号外的表述相对正式,如“硬核"“做好科研”“侃侃而谈",而括号内注音表达的“土味”“按时毕业"“胡说八道”的意思,才是作者内心真实情感和看法(心声)。

“侃侃而谈"后(hu))(shuo)(ba)(dao)

然后分析表达效果:

分析“硬核”与“(tǔ)(wèi)",“做好科研”与“(àn)(shí)(bi)(yè)",“侃侃而谈”与(hu)(shuo)(ba)(dao)两个声音完全不同,构成反差与对比,有幽默的表达效果。

而表达的真实意图在于以拼音的形式表达的意思,这样构成欲盖弥彰的表达效果,强化了真实意图的表达。

答案:

①句中某几个汉字后加注括号,括号内以拼音书写另一个字。括号内外意思完全相异甚至截然相反。

②括号外的表述更加正式,但括号内注音才是作者内心真实情感和看法(心声)。

③括号内外的两个声音构成反差与对比,制造出幽默的表达效果。

④通过“欲盖弥彰"的方式强化真实意图的表达。

【点评】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

①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

②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

③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

④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

⑤改正语段中的病句;

⑥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考查考生在一个语段中掌握基础知识的状况,试题材料可以来自于考生所学教材,也可来自于课外生活。

二、阅读与交流(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材料一:

传统中国对如何读书有过很多讨论,其中,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流传甚广,成为近世士子的读书指南。读书之法也存在古今之变,这其中我们特别应该注意的是,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古人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那般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如果仅仅从知识体量角度而言,那时候总量并不算大。《论语》首章讲“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学"是自己体悟觉醒的意思,所以古人说“古之学者为己”,而不仅仅是获取外在知识,尤其反对把读书只是当成“辞章记诵"来猎取功名,认为那样背离了读书的本意。朱子反复提倡读书要“涵泳”,读书应该做到使人“存心复性"“学以成人”并能“经世致用"。

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曾对读书法有精辟总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读书要“求所以入",就是要如孟子所说的能够“知人论世”,熟悉作者的语境和个人品性,这样才能“见得亲切",真实把握原作者的意图,知道古人的用心之处。以古人为师,矫正自己的言行,进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自我治理,这样才能把书读进去。如果只是读进去,而不知运用,成为词句的奴隶,那只能落得个“两脚书橱”的称号,不是善于读书的人。要“用得透脱",就是要能够立足于自己的时代和语境,把所读之书消化透彻,对自己所处的当下之世有仔细的考辨,认清时势,消化所读之书,这样读书才能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

在这个“入”和“出"的过程里,读书人的主体角色值得认真思考,他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更不是游谈无根的夸夸其谈者,虚心涵泳,然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躬践之”。读书的过程,是读书人在所读之书与现实之间进行不断对话和诠释的过程,读书人要能“入",体会原书的精神,吸收书的营养,同时要能“出”,用之于天下国家,在这过程里,读书人自己的狭隘生命体验得到了扩充,即孟子所谓“养浩然之气"。同时,为改变现实,又必须对书进行创造性诠释和转化,把自己当下的生命和文化灌注到古书之中,使古书具有了生机活力,成为改造现实、规划未来的参考。

这个读书法有着鲜明的儒学特色,贯彻了儒学所强调的“学以成人”和“经世致用"思想,这也是与孟子提倡的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存在方式是相对应的。

(摘编自黄振萍《传统中国的读书方法与意义》)

材料二:

站在今天回望,不论是“泛观博取"还是“熟读精思”,都是我国阅读史的重要思想遗产和方法遗产。中国古代文人的阅读范围,重心在读《诗》《书》等经典、诸子及史籍,由于其内容深湛,当然需要仔细揣摩。但对于浩如烟海的集部著作,泛观才能博取,也是应有之义。近代以来,随着纸质媒介的普及,阅读的内容大大扩展了。我国近现代有不少专门论及读书法的著作,这些著作虽然也多是谈论如何治学或如何阅读整本书,但其中也有不少著作明确提出了具体的阅读方法,比如陈莘《读书法》提出了精读、粗读、熟读,文经纬《读书方法》提出了朗读、粗读,徐应昶和赵源景的《读书法》提出了精读、略读、做读书笔记。

晚清至1949年期间关于阅读方法的著述,较有代表性的是马雪瑞的《读书法》。该书中的“读书"是指狭义的阅读书籍,不再是泛指“治学”,作者所说的“读书方法"即“阅读方法”,包括短篇文章的阅读,也包括整本书籍的阅读。作者认为读书的方法(即阅读方法)有“精读"和“阅读”两种,这两种方法是对我国古代“熟读精思"和“泛观博取”两种方法的继承发扬,但作者没有像朱熹一样将两种方法对立起来,而认为“精读和阅读,是读书方法的两个方式,须双方兼顾,不能偏废的"。“精读着重认识文字,在这个认识文字的范围中,包含正确的读音,确切的解释,字的写法、源流和它代表的种种观念”,“阅读但求明白大意和作法罢了"。可见,这里的“阅读”实际上就是前文所说的“泛读",其目的在于求“博”。值得注意的是,马雪瑞提出,不同长短的阅读材料应当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这是值得肯定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摘编自靳彤《中国文人阅读方法的演进》)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一样为了获取新的知识,还为了“存心复性"“学以成人”“经世致用"。

B.南宋人陈善提出的“出入法”包含体会书的精神,吸收书的营养,扩充自己狭隘的生命体验,用之于天下国家这一过程。

C.中国古代文人的阅读范围,重心在读《诗》《书》等经典、诸子及史籍等,由于其内容深湛,当然需要仔细揣摩、精思。

D.马雪瑞认为读书就是阅读书籍,不能包含“治学",所说“读书方法”即“阅读方法",包括短篇文章和整本书籍的阅读。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现代社会读书只是为了获取新知识,这与孟子提倡的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存在方式相背离。

B.材料一中南宋人陈善提出的“出入法"与材料二陈莘《读书法》中的观点一致,强调要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读书。

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运用“朱熹”的论据,目的是更好地论证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但采用的论证方法迥异。

D.材料一、二中的读书方法和观点,在现代社会的信息化背景下也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有利于阅读素养的提升。

8.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在材料二中进行论述的一项是(3分)()

A.不求甚解B.胸有成竹C.三月不知肉味D.汗牛充栋

9.结合材料一,请简要分析怎样读书才能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4分)

10.在材料一、二中提到多种读书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更适合帮助自己阅读《乡土中国》?结合《乡土中国》的具体内容作简要说明。(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5)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用准确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归纳。

【解答】(1)D.“马雪瑞认为读书就是阅读书籍……”错误,张冠李戴,结合“晚清至1949年期间关于阅读方法的著述,较有代表性的是马雪瑞的《读书法》。该书中的‘读书’是指狭义的阅读书籍"可知,是“该书”不是“马雪瑞"。

故选D。

(2)A.无中生有。B.“观点一致,强调要会运用多种方法读书”错误,不一致,材料一中南宋人陈善提出的“出入法"没有强调“要会运用多种方法读书”。C.“但采用的论证方法迥异"错误,都是例证。

故选D。

(3)材料二认为:不论是“泛观博取”还是“熟读精思",都是我国阅读史的重要思想遗产和方法遗产。A.不求甚解可以是“泛观博取”,其它三项和读书方法无关。

故选A。

(4)①结合“就是要能够立足于自己的时代和语境,把所读之书消化透彻,对自己所处的当下之世有仔细的考辨,认清时势,消化所读之书,这样读书才能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可知,立足于自己的时代和语境,仔细考辨,认清时势,消化透彻;②结合“同时,为改变现实,又必须对书进行创造性诠释和转化,把自己当下的生命和文化灌注到古书之中,使古书具有了生机活力,成为改造现实、规划未来的参考”可知,对书进行创造性诠释和转化,使自己当下的生命和文化灌注到古书之中。

(5)本题是开放性题,没有唯一答案,结合材料内容具体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出入法。阅读《乡土中国》中“乡土本色"时,基于作者及创作的背景展开阅读,理清文本的结构,把握文中关键概念“乡土性”,消化、理解文中的观点,思考在当今新农村建设中保持“乡土"本色,过上幸福生活奔小康。

答案:

(1)D

(2)D

(3)A

(4)①立足于自己的时代和语境,仔细考辨,认清时势,消化透彻;②对书进行创造性诠释和转化,使自己当下的生命和文化灌注到古书之中。

(5)示例:出入法。阅读《乡土中国》中“乡土本色”时,基于作者及创作的背景展开阅读,理清文本的结构,把握文中关键概念“乡土性",消化、理解文中的观点,思考在当今新农村建设中保持“乡土”本色,过上幸福生活奔小康。

【点评】阅读社会科学类非连续性复合文本,首先,应梳理文本的结构,辨析清楚文本一共由几部分组成;其次,要根据材料的出处,从标题要素入手,整体把握各则材料的大致内容;最后,聚焦图表中的数据、报告中的结论、评论中的观点等关键信息,多元组合,整体把握非连续性文本的核心要义。有些文段没有明显中心句,必须对几个互有关联的句子进行意义整合,进而明确文本的主要观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田晓霞静静地立在黄原地委门口,一直目送着孙少平的背影消失在北大街的尽头。她心绪极其纷乱,一时无心回家去。

她索性离开地委大门口,来到了街道上。她在人行道梧桐树下的暗影里,慢慢地溜达着,情不自禁向北走去。说来奇怪,她怀着某种侥幸,希望孙少平还能在这条路上转回来。她现在才觉得,她和少平两年后第一次相遇,几乎没有交谈多少。他倒说了一些,她几乎没说什么。唉,实际上,她刚看见少平时,感到又陌生又震惊,简直顾不上说什么!

是的,孙少平已经变了,变得让她几乎都认不出来。这不是说他的模样变了——模样的确也变了,但主要的变化并不是他的外表。

上师专以后,本来她已经习惯于同周围的那些男男女女相处。她认为自己也告别了过去的生活,开始了人生的一个新阶段。尽管她仍然保持着自己的个性,但基本上和新的环境融为一体。过去的一切,包括中学时期的朋友,渐渐地开始淡忘;而将自己的生活迅速地投入到另外一个天地。国家在多少年禁锢以后,新的思潮像洪水一般涌来,令人目不暇给。她整天兴奋地沉醉于和同学们交换各种信息,辩论各种问题;回家以后,又和父母亲唇枪舌剑一番。她周围的青年,一个个都是以天下为己任的雄辩家;古今中外,旁征博引,思想一个比一个解放,幻想一个比一个高远,对社会流弊的抨击一个比一个猛烈。他们学习刻苦钻研,吃穿日新月异,玩起来又痛快淋漓……

可是,她猛然间发现了另外一种类型的同龄人。

孙少平和过去有什么不同?从外表看,他脸色严峻,粗胳膊壮腿,已经是一副十足的男子汉架势。他仍然像中学时那样忧郁,衣服也和那时一样破烂。但是,和过去不同的是,他已经开始独立地生活,独立地思考,并且选择了一条艰难的奋斗之路。说实话,尽管她以前对这个人另眼相看,认为他身上有许多不一般的东西,但上大学后,她似乎认定,孙少平最终不会逃脱大多数农村学生的命运:建家立业,生儿育女,在广阔天地自得其乐。现在农村政策宽了,像少平这样的人,在农民中间肯定是出类拔萃的人物,说不定会发家致富,成为村民们羡慕不已的“冒尖户"。记得高中毕业时,她还对他说过,希望他千万不能变成个世俗的农民,满嘴说的都是吃,肩膀上搭着个褡裢,在石圪节街上瞅着买个便宜猪娃……为此,在少平回村的那两年里,她不断给他寄书和《参考消息》,并竭力提示他不要丧失远大理想后来,她才渐渐认识到,实际生活是冷酷的;因为种种原因,这些不能进入大学门,又进入不了公家门的农村青年,即使性格非凡,天赋很高,到头来仍然会被环境所征服。当然,不是说农村就一定干不出什么名堂;主要是精神境界很可能被小农意识的汪洋大海所淹没……

尽管田晓霞如此推断了孙少平未来的命运,但出于中学时期深厚的友谊,上大学后,她还不准备断绝和少平的联系。只是她一年前写信给他以后,他再没有给她回信,她这才在遗憾之中似乎也感到了某种解脱。她一生不会忘记这个少年时期的朋友;但她知道,她也许在今后的岁月中甚至不会再和他相遇,充其量只是在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往日的朋友……

可是,她今天无意中在黄原街头碰见了他。

莎士比亚是她崇拜和敬仰的作家,根据《哈姆雷特》改编的电影《王子复仇记》在黄原放映第一场,她就去看了。看了一遍还不过瘾,碰巧今天有一张票,她就准备再看第二场……结果,便在人丛中发现了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孙少平。从把他引到父亲的办公室到刚才送走他,几个小时中,她都震惊得有些恍惚,如同电影中哈姆雷特看见了父亲的鬼魂……

现在,她一个人漫游在夜晚的黄原街头,细细思索着孙少平这个人和他的道路。她从他的谈吐中,知道这已经是一个对生活有了独特理解的人。

是的,他在我们的时代属于这样的青年:有文化,但没有幸运地进入大学或参加工作,因此似乎没有充分的条件直接参与到目前社会发展的主潮之中。而另一方面,他们又不甘心把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生活天地里。因此,他们往往带着一种悲壮的激情,在一条最为艰难的道路上进行人生的搏斗。他们顾不得高谈阔论或愤世嫉俗地忧患人类的命运。他们首先得改变自己的生存条件,同时也不放弃最主要的精神追求;他们既不鄙视普通人的世俗生活,但又竭力使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达到更深的层次

在田晓霞的眼里,孙少平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她十分钦佩的人物。过去,都是她“教导”他,现在,他倒给她带来了许多对生活新鲜的看法和理解。尽管生活逼迫他走了这样一条艰苦的道路,但这却是很不平凡的。她马上为在自己的生活中有这样一个朋友而感到骄傲。她想她要全力帮助他。毫无疑问,生活不会使她也走和他相同的道路——她不可能脱离她的世界。但她完全理解孙少平的所作所为。她兴奋的是,孙少平为她的生活环境树立了一个“对应物",或者说给她的世界形成了一个奇特的“坐标”。

田晓霞不知不觉已经溜达到了麻雀山下的丁字路口。现在她不再幻想少平还会调过头来找她——这已经是夜晚了。

(选自《平凡的世界》第二部二十三章,有删改)

1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3分)()

A.田晓霞家庭环境优越,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思想觉悟,她聪明、善良、正直,不断地引导、鼓舞孙少平。

B.孙少平未给上大学的田晓霞回信,是因为生活和人生道路的巨大差距让孙少平主动断绝了和晓霞的联系。

C.文中“另一类型的同龄人"是指具有浓厚小农意识而屈从环境、没有考上大学也无法考入公门的农村青年。

D.孙少平虽然高考失利,生活艰难,但他热爱读书,关注时事,并不甘屈服于命运,有勇于奋斗的拼搏精神。

1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文从田晓霞的视角来写,并侧重于她的心理描写,展现出了两年后她再次见到孙少平时内心的动荡和对孙少平的新认识。

B.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善用比喻,如在电影院前看到孙少平时“她都震惊得有些恍惚,如同电影中哈姆雷特看见了父亲的鬼魂”。

C.文章用排比叙述田晓霞周围的青年思想解放,敢于抨击社会流弊,展现改革开放初期的新思想和新观念对广大青年的影响。

D.“对应物"和“坐标”,写出田晓霞对孙少平认识的改变,与上文她认为农村青年“到头来仍然会被环境所征服"形成对比。

13.“她心绪极其纷乱,一时无心回家去。”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田晓霞心绪纷乱的原因。(4分)

14.有人评价,“孙少平是一个自觉的乡土社会的瓦解者"。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艺术特色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3)本题考查内容要点概括的能力。需要联系上下文,将与此有关的所有信息筛选出来,然后分层次整理,精练概括。

(4)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可以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和表情神态等方面进行分析。

【解答】(1)C.“是指具有浓厚小农意识而屈从环境、没有考上大学也无法考入公门的农村青年”错误,结合“是的,他在我们的时代属于这样的青年:有文化,但没有幸运地进入大学或参加工作,因此似乎没有充分的条件直接参与到目前社会发展的主潮之中。而另一方面,他们又不甘心把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生活天地里。因此,他们往往带着一种悲壮的激情,在一条最为艰难的道路上进行人生的搏斗。他们顾不得高谈阔论或愤世嫉俗地忧患人类的命运。他们首先得改变自己的生存条件,同时也放弃最主要的精神追求;他们既不鄙视普通人的世俗生活,但又竭力使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达到更深的层次……"可知。

故选C。

(2)B.“如在电影院前看到孙少平时‘她都震惊得有些恍惚,如同电影中哈姆雷特看见了父亲的鬼魂’”错误,这个不是比喻,是比较或类比。

故选B。

(3)结合“只是她一年前写信给他以后,他再没有给她回信,她这才在遗憾之中似乎也感到了某种解脱。她一生不会忘记这个少年时期的朋友;但她知道,她也许在今后的岁月中甚至不会再和他相遇,充其量只是在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往日的朋友……"可知,她本来以为和孙少平断了联系后再也不会见到他;结合“是的,他在我们的时代属于这样的青年:有文化,但没有幸运地进入大学或参加工作,因此似乎没有充分的条件直接参与到目前社会发展的主潮之中。而另一方面,他们又不甘心把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生活天地里。因此,他们往往带着一种悲壮的激情,在一条最为艰难的道路上进行人生的搏斗。他们顾不得高谈阔论或愤世嫉俗地忧患人类的命运。他们首先得改变自己的生存条件,同时也放弃最主要的精神追求;他们既不鄙视普通人的世俗生活,但又竭力使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达到更深的层次……”可知,她发现孙少平并没有放弃最主要的精神追求,对生活认识更为深刻,这和她之前对农村青年的预判(或说猜测)有所不符;结合“现在,她一个人漫游在夜晚的黄原街头,细细思索着孙少平这个人和他的道路。她从他的谈吐中,知道这已经是一个对生活有了独特理解的人"可知,对自己误解了孙少平心存疑惑。

(4)结合“是的,他在我们的时代属于这样的青年:有文化,但没有幸运地进入大学或参加工作,因此似乎没有充分的条件直接参与到目前社会发展的主潮之中。而另一方面,他们又不甘心把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生活天地里。因此,他们往往带着一种悲壮的激情,在一条最为艰难的道路上进行人生的搏斗”可知,孙少平不被农村这个狭窄的天地局限,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有高尚的精神追求;结合“他们顾不得高谈阔论或愤世嫉俗地忧患人类的命运。他们首先得改变自己的生存条件,同时也放弃最主要的精神追求;他们既不鄙视普通人的世俗生活,但又竭力使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达到更深的层次……"可知,有思想,在普通人的世俗生活中进行深层的思考,形成独特的理解。

答案:

(1)C

(2)B

(3)她本来以为和孙少平断了联系后再也不会见到他;她发现孙少平并没有放弃最主要的精神追求,对生活认识更为深刻,这和她之前对农村青年的预判(或说猜测)有所不符;对自己误解了孙少平心存疑惑。

(4)孙少平不被农村这个狭窄的天地局限,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有高尚的精神追求;有思想,在普通人的世俗生活中进行深层的思考,形成独特的理解。

【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三、梳理与探究(2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15~19题。

材料一:

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若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若狂。故凡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是谓善学。子张,鲁之鄙家也;颜涿聚,梁父之大盗也;学于孔子。段干木,晋国之大驰也,学于子夏。高何、县子石,齐国之暴者也,指于乡曲,学于子墨子。索卢参,东方之巨狡也,学于禽滑黎。此六人者,刑戮死辱之人也。今非徒免于刑戮死辱也,由此为天下名士显人,以终其寿,王公大人从而礼之,此得之于学也。

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听从不尽力,命之曰背:说义不称师,命之曰叛。背叛之人,贤主弗内之于朝,君子不与交友。故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身成则为人子弗使而孝矣,为人臣弗令而忠矣,为人君弗强而平矣,有大势可以为天下正矣。故子贡问孔子曰:“后世将何以称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己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天子入太学祭先圣,则齿尝为师者弗臣,所以见敬学与尊师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孟夏纪四》)

材料二: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绛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摹答邢(邵)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赢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节选自秦观《精骑集·序》)

材料三:

劝学(唐)孟郊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15.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每对一处给1分,断句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吾何A足以称哉B勿己者则好学C而不厌D好教E而不倦F其惟此邪!

16.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背叛,指背离、违背,材料一中“背叛之人,贤主弗内之于朝”的“背叛"即此义。

B.齿:并列之意,与《师说》中“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的“齿"意思相同。

C.滑稽:指能言善辩、言辞流利之人。材料二中即为此义,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同。

D.贤:指才能,与《劝学》中“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的“水"用法不同。

1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张,原是鲁国的地位卑贱的百姓;颜涿聚,原是梁父山的强盗;高何原是齐国暴徒:他们都曾求学于儒家学者。

B.由于跟从老师学习而成为闻名天下显达的人,年老才寿终,王公大人信服并礼遇他们,都是学习产生的效果。

C.秦观说他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默写,不会有多大的错误;近几年来,虽然非常勤奋,却大不如前。

D.孟郊的《劝学》告诉我们,要想了解知识,必须通过学习,并以击石起火这个简单的比喻来论证学习的重要性。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

(2)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

19.三则材料都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但侧重点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用简明的语言概括。

【解答】(1)句意:我哪里值得称赞呢?(如果)不停止(一定要说)的话,(那)就是喜好学习而不满足,喜好教诲(他人)而不知疲倦,大概只是这些吧!

“哉"是句末语气助词,其后B处断开;

“好教而不倦”与“好学而不厌"结构一致,可单独成句,故“好教而不倦”前后DF处断开。

故选:BDF。

(2)B.错误。则齿尝为师者中“齿"意思市排列;“君子不齿”中“齿"意思是并列,故选:B。

(3)C.“看一遍就能背诵、默写,不会有多大的错误”错误,由原文“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可知,是看一遍就能背诵。默写它,也不会有多大错误。

故选:C。

(4)①重点词语:第一个“言”,发出声音;不学,如不学习;爽指“喑",哑巴。句意:使人的口可以发出声音,如不学习,语言表达能力就不如哑巴。

②重点词语:寻绎,反复探索,思考;数终,多遍;省,明白。句意:每看一件事,一定思考多遍,合上书就茫然不知,总是又不明白了。

(5)由原文“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天子入太学祭先圣,则齿尝为师者弗臣,所以见敬学与尊师也”可知,材料一侧重强调要尊师重教。

由原文“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可知,材料二侧重强调勤奋的重要性。

由原文“万事须己运……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可知,材料三侧重强调学习要实践,要趁早。

答案:

(1)BDF

(2)B

(3)C

(4)①使人的口可以发出声音,如不学习,语言表达能力就不如哑巴。

②每看一件事,一定思考多遍,合上书就茫然不知,总是又不明白了。

(5)材料一侧重强调要尊师重教。材料二侧重强调勤奋的重要性。材料三侧重强调学习要实践,要趁早。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况且上天造就人,使人的耳朵可以听见,(如果)不学习,人耳朵能听见还不如耳聋(听不见);使人的眼睛可以看见,(如果)不学习,人眼睛能看见还不如眼瞎(看不见);使人的嘴可以说话,(如果)不学习,人嘴能说话还不如口里有病说不出话;使人的心可以认知事物,(如果)不学习,人心能认知还不如狂乱(无知)。因此凡是学习,不是能增加(什么),而是(使人)通达天性。能够保全上天赋予人的(天性)而不使它受到伤害,这叫作善于学习。

子张是鲁国的鄙俗小人,颜涿聚是梁父山上的大盗,(他们)向孔子学习。段干木是晋国的市场经纪人,向子夏学习。高何、县子石,是齐国的凶恶残暴的人,在乡里受指责,向墨子学习。索卢参是东方闻名的狡猾之人,向禽滑黎学习。这六个人,是(该受到)刑罚、处死、侮辱的人。如今,(他们)不仅免于受到刑罚、处死、侮辱,(还)从此成为天下知名的人,终其天年,王公大人跟随他们并礼待他们,这些(都是)从学习中得到的啊。

君子学习,谈论道理一定称引老师的话来阐明道义,听从(教诲)一定尽心竭力来发扬光大。听从(老师的教诲)而不尽心竭力(去发扬它),称这种行为为“背";谈论道理而不称引老师的话(去阐明它),称这种行为为“叛”。有背叛行为的人,贤明的君主在朝廷上不会接纳他们,君子不会和(他们)交往为友。

因此,教育,是大义;学习,是大智慧。大义没有比使他人获得利益(更)大的,使人获得利益没有什么能比教育(更)大的。大智慧没有比修养身心(更)大的,修养身心没有比学习(更)大的。自身的修养完成了,那么作儿子的不用支使就孝顺了,作臣子的不用命令就忠诚了,作君主的不用勉强就公正了,拥有最有利形势的人就可以作天下的君主了。所以子贡问孔子说:“后代将用什么称赞您呢?"孔子说:“我哪里值得称赞呢?(如果)不停止(一定要说)的话,(那)就是喜好学习而不满足,喜好教诲(他人)而不知疲倦,大概只是这些吧!”天子进入太学祭祀先代圣人,与曾经当过(自己)老师的人并排站立,不把(他们)当作臣子看待,这是用来表示敬重学习和尊重老师(的做法)啊。

材料二:

当我年轻时读书,看一遍就能背诵,而且默写起来也不容易出错。然而,由于这种出色的记忆能力,我就放松了自己,开始与那些能言善辩且喜好饮酒的人交往。这样做的结果是,每个月中很少有几天会专注于学习。因此,尽管我拥有很好的记忆力,但我因为没有勤奋学习的习惯而导致学业荒废。

近年来,我非常后悔以前的行为,并努力改正。但由于精力的消耗,我现在所能记住的东西可能只有过去的一半左右。每次阅读完一篇文章,我都需要在心里重复推敲几遍,但即便如此,一旦合上书本,我就再次感到困惑和不记得内容。这就是为什么尽管我很勤奋地学习,但却总是被健忘困扰的原因。

唉!损害我的学业的,常常是这两种情况。最近读《齐史》,看到孙摩答邢词中有这样的句子:“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摘录几千条,编为几卷,取名为《精骑集》。啊!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

材料三:

只有击打石头,才会有火花;如果不击打,连一点儿烟也不冒出。人也是这样,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知识;如果不学习,知识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任何事情必须自己去实践,别人得到的知识不能代替自己的才能。青春年少时期就应趁早努力,一个人难道能够永远都是“少年”吗?

【点评】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

第一步,初读文章,整体感知,把握大意。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读懂个大概即可。

第二部,细读文章,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读中,要结合选项的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所学知识,完成较为简单的题目。

第三部,在读文章,加深理解。这一步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进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20~21题。

古战场赤壁感怀方逢时

危矶绝峭倚清江,人道曾刘旧战场。

往事已随寒浪灭,遗踪惟有暮山长。

云霞尚带当年赤,芦荻空余落日黄。

欲吊英雄千古憾,渔歌声里又斜阳。

20.下面对这首诗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勾勒赤壁古战场的典型环境,“危"表现其高,“绝”表现其陡,“清"表现其“澄”,“旧"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