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_第1页
2023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_第2页
2023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_第3页
2023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_第4页
2023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2023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

念。

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

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

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

1千克的观念。

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

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1、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2、物体质量的估量。

教具:多媒体课件、一枚2分硬币、2袋500克的砂糖、1千克盐若干袋、

弹簧秤、盘秤、电子秤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导入

师:昨天李老师带关女儿去新玛特购物,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她们都买了什么?

请看大屏幕。

师:从画面上,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生:她们买了6个苹果,重1千克。

生:1盒饼干110克。

生:一桶豆油5千克。

师:你们都是善于观察的好孩子。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国际标准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克”

师:1千克大约有多重呢?下面请同学们从你的学具袋里取出老师给你准备

好的1角硬币。一枚1角硬币的质量大约就是1克,请你们亲自掂一掂,感觉一

下1克有多重。

(学生活动)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

生:一颗钮扣。一个橡皮头。……

师:可见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师:下面请同学们从你的学具袋里取出火腿肠,看看它的质量标注是多少克?

生:34克。

师:好!请同学们掂一掂,感觉一下34克是多重。

(学生活动)

师:同学们看一下,你的学具袋里还有什么?

生:牛奶!

师:快来找一找牛奶是多少克?

生:220克。

(在此过程中,提醒学生g即克的英文缩写)

师:那请你赶快掂一掂,感觉一下吧!(学生活动)

师:请同学们从你的桌子里取出砂糖,猜一猜,一袋砂糖是多少克?

(学生猜)

师:好!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质量标注,是?

生:500克。

师:那两袋呢?

生:1000克。

(板书)

三、实践操作,初步感知“千克”及“克”与“千克”的关系

师:知道了1克有多重,想不想知道1千克有多重?

生:想!

师:今天,老师还给同学们准备了一袋盐,(出示盐)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它的

质量标注,是多少?

生:1千克。

(板书)

师:想不想掂一掂1千克有多重?

生:想!

师:现在请小组长到老师这里来领1千克的盐。

(组长来领)

师:请小组成员轮流掂一掂,感觉一下1千克是多重。

(学生活动)

师:同学们都掂过了吗?

生:掂过了。

师:那1千克盐和我们刚才的2袋砂糖比较,哪个重?

生:盐重。

生:砂糖。

生:一样重。

师:怎样知道物品的轻重?

生:用秤称!

师:说得好极了,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

师: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秤?在哪儿见到的?

生:(回答)

师:(出示课件)向同学们演示磅秤、盘秤、台秤、弹簧秤、天平、电子秤台。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一个盘秤,现在可以验证1千克盐和2袋砂糖哪个重了

吧?

生:可以了!(教师称重,学生观察)

师:都指在1千克处,说明什么?

生:同样重。

师:所以……(板书)1000克=1千克。

四、小组合作,称量物品

师:我们家里常用的是哪一种秤?

生:弹簧秤。

师:今天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了弹簧秤,谁会使用弹簧秤?

生:(演示)(师辅助)

师:想不想亲自动手称一称?

生:想!

师:好!下面请小组长到台前来领物品。

(组长来领)

师:请小组成员先掂一掂,估量一下大约有多重,再用弹簧秤称一称,看到

底是多重?(学生活动)

师:称完了吗?

师:请小组代表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称的什么?质量大约是多少?

生:我们组称的大米,大约是1千克。我们组称的苹果,大约也是1千克。

五、认识电子秤

师:大家在市场买东西时,经常会看到什么秤?

生:盘秤、电子秤。

师:哪位同学认识电子秤,下面就请你当小老师,教大家认识电子秤,好吗?

生教大家认识电子秤。

六、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师:你这位老师很有耐心,讲解也很细致,谢谢你!

师:昨天李奶奶从市场里买了苹果、鸡蛋和鱼,请看画面,善于思考的你能

提出哪些问题?

生:苹果和鸡蛋一共多少千克?

师:他的问题谁来答?

生:他的问题我来答:苹果重1千克,鸡蛋重2千克,一共是3千克。

生:鸡蛋比苹果多几千克?

生:他的问题我来答:苹果重1千克,鸡蛋重2千克,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

多多少用减法,所以鸡蛋比苹果多1千克。

七、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的表现可真好。想不想来做一个闯关的游戏。

生:想!共6关。

第一关:说一说(教科书上88页1题)。

第二关:写一写(教科书上88页2题)。

第三关:填一填(教科书上89页4题)。

第四关:比一比(教科书上89页5题、6题,90页关于棉花、铁的思考题)。

第五关:问一问、答一答(教科书上89页7题)。

第六关:看一看,算一算(教科书上90页8题)

师:你们可真棒!一连闯过了6关,谁能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

么疑问?

八、师生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克”和“千克”,知道了1千克=1000克,学会了用秤称

物体的方法,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可见生活中处处有

数学,所以我们一定要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2023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具学具:

教科书第8页情境放大图或课件;按例1内容,让学生准备实物卡片,准备

6张正方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建立平均分概念

1.情境导入,实际操作

把6块糖分成3份,可以怎么分?请小朋友们用手中的卡片分一分。

2.对比分的结果,特殊中认识平均分想一想,哪种分法才公平呢?为什

么这种分法才是公平的呢?每份都是2块糖,同样多。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

均分。

3.提供素材,通过辨析巩固概念

二(1)班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同学们正在准备食物,你找到平均分了么?

4.联系生活,感悟概念

请你开动脑筋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遇到过平均分吗?

二、动手操作,探讨平均分方法

1.读懂题意,理解平均分

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分一分。你知道了什么?(分什么?

平均分成几份?)

2.实际操作,应用平均分(1)自己试着分一分。

(2)交流分的结果,边分边跟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3.交流分法,提升认识平均分

三、练习深化平均分的理解

(-)辨析练习

1.课本第8页的做一做

哪些分法是平均分?在括号里画。

2.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盒。

(二)基本练习

(1)一共有()片枫叶,每()片一份,平均分成了()份。

(2)如果将这16片枫叶,平均分成2份,每份()片枫叶。说一说你是

怎样分的。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11页练习二,第1〜4题。

2023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有序整理和复习表内除法,发现除法算式的一些规律,加强

学生对表内除法计算的掌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

交流中养成倾听他们的想法以及尊重他人、与他人进行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有序地整理和复习,能熟练正确地运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片纸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师:同学们,大家还记得我们前几节课学的有关除法的一些知识吗?

(1)要计算除法算式的商需要请谁来帮忙?(乘法口诀)

(2)1-9的乘法口诀集体背诵一遍(共45句)

2、师:好,这节课我们就来把这些乘法口诀能解决的除法算式进行归纳和

总结。

师:这么多的算式卡片怎样整理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欢欢和乐乐是怎样整理

的,请观察

生:欢欢,他是按得数相同来整理的,这些算式的得数都是2

师:乐乐又是怎样整理的呢?

生:她是按除数相同来整理的,这些算式的除数都是2

师: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比较好整理?(乐乐的比较好整理)

那我们就按乐乐的方法把卡片在桌上摆一摆吧!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中的表格,组织学生观察。

(1)一共有多少张算式卡片?45句口诀为什么有81张卡片

生:每句口诀能写两道除法算式,乘数相同的除外,比如(略)

(2)竖着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每一数列的除数都相同,并且按照除数是1~9的顺序从左至右排列。

(3)横着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每一横行的得数相等,按照得数是1~9的顺序从上至下排列。

(4)整个看,你觉得哪行哪列比较特别?用自己的话总结

生:除数是1,商和被除数相同。举例

生:被除数和除数相同,商是1。

2、游戏

组织学生根据写出的卡片进行下面的活动。

同学们真棒,下面我们利用这些卡片做两个游戏吧!

(1)同桌考一考

一名学生随意拿出一道算式卡片,说出算式,另外一名学生说得数。同桌之

间互问互答,看谁答得又快又准。

(2)看谁最会找

以小组为单位,找出得数相同的所有算式卡片。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练习十”第3题。

(1)观察教材情境图,说一说从图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2)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3)讨论交流,还能提出哪些用乘法或除法解决的问题,并解答

师:请在卡片中选一张关于信息的除法算式卡片,提问并解答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学生交流,集体总结。

2023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第1课时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37~38页例1及“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1与主题图中做小旗的情境紧密相连,教学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在

编排上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将第一组学生所做的56面旗子用矩形模型呈现出来,

为学生沟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具体形象的支撑;其次,用乘法算式表征一

共有多少面旗子,激活学生用乘法口诀求积的已有知识,确定用哪句乘法口诀计

算,为用乘法口诀求商奠定基础;最后,呈现了两个有联系的除法算式,让学生利

用知识的迁移进行求商的计算,并感受用同一句乘法口诀计算3个算式的道理,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

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2.借助矩形模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乘法与除法间的关系。

3.初步学会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探究,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

教法与学法

1.本课主要采用迁移规律,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及实物投影,运用引导法,引

导学生通过观察、合作、讨论、自主探究、比较分析等方式进行学习。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自主合作探究,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自主探究“用

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展示法:

师:同学们,我们将要迎来一个节日,一个属于同学们的节日,你们知道那叫

什么节吗?

生:六一儿童节。

师:同学们喜欢过六一儿童节吗?为了准备这个属于我们小朋友自己的节日,

二(1)班的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忙着准备布置教室要用的东西。瞧,他们在干什

么呢?(课件出示第37页情景图)【品析:直接用课件出示主题图,充分利用主题图,

让学生经历从情景中发现信息、提出问题的过程。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

新知的构建搭建了桥梁。】任务实践法:老师拿着叠小旗,挥动手中穿小旗的绳

子说:“马上要过六一儿童节啦!我们打算用小旗串布置一下我们的教室。老师这

里一共有56面小旗,我们要把它们平均穿在7条绳子上,每条绳子上要穿几面小

旗?如果每条绳子上穿8面小旗,需要几根绳子?谁最先解决这两个问题,谁就担

任这项任务的小组长。”【品析:以任务实践法导入,非常有挑战性,学生会跃跃

欲试,积极开动脑筋,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进入学习亢奋状态之中。】口算竞赛

法:老师用卡片制作竞赛题,按要求说答案和应用的口诀:

⑴①7X7=()口诀:

②8X7=()口诀:

③8X8=()口诀:

(2)①3*()=21口诀:

②()X6=48口诀:

(3)将12个桃子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多少个?

用()法计算,列式(),口诀:

在学生兴奋的竞赛抢答后,教师揭示课题。今天学习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品析:竞赛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动性,气氛热烈,每个学生都会积极参

与其中,全身心投入。同时梳理已学的知识,激活已有的经验,为学生进一步探究

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引导解决挂小旗的情景问题。

1.课件出示例1情景图,学生说说看到的信息。

明确:8行小旗,每行7面。

2.学生回答:怎样很快知道共有多少面小旗?

(1)算一算:学生列式计算共有多少面小旗。如:7X8=56或8X7=56。

(2)想一想:你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用了哪句口诀?

3.改变条件并探究。

结合情景图,教师提问:如果我们做了56面小旗,要挂8行,每行挂几面?

⑴数一数: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发现每行7面。

(2)算一算:根据除法意义,引导学生列式。(56+8)

(3)说一说:怎样求商,汇报交流想法。(用七八五十六的口诀)

结合情景图,引导学生提问:如果我们做了56面小旗,每行挂7面,可以挂几

行?

(1)学生独立解决。

(2)反馈各自想法。

4.引导比较,提炼方法。

(1)比较:两道除法算式的计算过程。

(2)提炼:用七八五十六的口诀可以解决这两道除法计算。

(-)自主解决分星星的情景问题。

1.课件出示:我们做了49颗星星,平均分给7个小组。每组分了多少颗?

2.独立完成。

3.学生列式计算:49・7=7。

4.学生比较小结:用七七四十九的口诀只能写一道除法算式,因为写出的除

数和商相同。

5.学生举例:哪些口诀只能写一道除法算式。【品析:通过情景问题的解决,

引导学生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在比较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乘法

与除法的联系,体会一道乘法算式有的能改成两道除法算式,有的只能改成一道

除法算式。同时在教学中体现由扶到放的过程,引导学生利用知识迁移进行独立

探究。】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例1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叙述

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和算法。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

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一:用2飞的乘法口诀求商与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

相同点:

①用乘法口诀求商时,都是想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

②解决有关平均分问题的方法: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不同点:

用2飞的乘法口诀求商使用2、6的乘法口诀;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使用7、

8的乘法口诀。

质疑二: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这个问题可以指导学生组内讨论,归纳总结。

①找出已知条件;

②找出所求的问题;

③分析条件与问题间的关系。

④列式计算解决问题。【品析:本环节设置在本课新授知识完成之后,通过“用

2飞的乘法口诀求商与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引导学生进

行知识迁移,形成系统知识链。】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在师生共同总结之后,简单回顾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想除数

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商就是几。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在新授部分,为了让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我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主题图,同时要求学生说说图中出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用

小黑板出示相关的内容,然后让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问题。通过以上的引导

进入例1的教学,也就是第一个数学信息。为了让学生掌

握解答实际问题的方法,我先让学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条件、问题,由问题的

分析找到所需要的条件。使学生初步掌握解答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同时也让学

生明白要求平均每行挂几面小旗,也就是求56里面有几个8,用除法计算,让学生

熟练掌握包含除法的题型。怎样计算56+8呢?学生先回忆前面学过的用2%的

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即想乘算除。为了便于解答方法的学习,我教给学生一些通

俗的语言,如:看着被除数背除数的乘法口诀。其次,通过改变条件的办法,让学生

明白一句乘法口诀可以写两道除法算式。其余的两道题放手让学生自己解答,同

时提出要求:边算边想用了哪句口诀。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7X8=56口诀:七八五十六

56+8=7口诀:(七)八五十六

56+7=88口诀:七(八)五十六

ft

除数是几就说几的乘法口诀

第2课时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39页例2及“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2教学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其呈现方式与例1相同,继续利用矩形模型

引出除法算式,只是将乘法算式去掉了,让学生继续利用迁移学习用9的乘法口

诀求商,进一步形成“用一句乘法口诀可以计算两个除法算式”的认知结构。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

理,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借助矩形模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乘法与除法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正确计算

的能力。

3.初步学会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探究,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自我探究中掌握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正确运用9的乘法

口诀求商。

教法与学法

1.本节课求商的思路和方法与前面是一致的,教学中采用谈话、指导相结合

的数学方法,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中归纳出求商的方法,

利用所学的知识更进一步地了解乘除法的内在联系,并在游戏中巩固新知。

2.本课时在学生掌握了用2、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小组合

作研讨法,让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比较和推理,自主探究用9的口诀求商的方

法。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展示法:课件出示主题图片。上节课我们一起探索了用7、8的乘法口诀

求商的方法,但是主题图片上还布置了很多心形的气球,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特写问题图片: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我们带来27个心形气球,每9个摆一行。问题:根据信息,你能利用手上的学具摆

一摆吗?课件出示例题2图片。【品析:这种导入方式,与课本例题内容贴合,可直

接过渡到教材例题中。】故事描述法:嗨,小朋友们,过六一啦,我们心形气球来

给小朋友们庆祝六一,要装扮咱们的教室,我们一共来了27个伙伴,怎么站呢?站

9歹!J,那要站成几行?站3行,每行要站几个?怎么计算,我头都大了。哈哈,其实我

的头本来就大!我们只会飞,我们可以不会数学,现在都讲究合作共赢。哪位小朋

友能帮我们解决这些数学问题,我们就跟他一起玩,庆祝我们的六一儿童节。【品

析:把心形气球卡通拟人化,用故事的形式引出问题,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进入

数学情境中,开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为后面开启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

做了铺垫。】趣味儿歌法:同学们喜欢儿歌吗?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非常优

美的儿歌,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多媒体出示《数九歌》,配乐朗读,并一一

出示相对应的景色)学生说说听儿歌的感受。这首《数九歌》告诉了我们数九寒

天的一些天气变化,你们知道吗?这首儿歌里还有很多的数学知识呢!下面我们一

起来探讨。【品析:用学生喜爱的儿歌导入新课,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

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又为后面练习的设计做好了铺垫。】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2情景图。

(D看图填一填。

()X0=()

()+()=()

()+()=()

(2)汇报交流。

①彩球的总个数。

提问:用什么方法求的,你是怎样想的?

预设:用乘法求。从行数考虑,每行摆9个,摆了3行,共27个;从颜色考虑,

红、紫、绿三种颜色,每种颜色9个,共27个。

②看图提问题。

预设:有27个心形气球,每行9个,可以求什么?(能摆多少行?)

如果知道有27个气球,每行摆9个,怎么求一共可以摆几行呢?

学生提问并列式,集体交流,27+9怎么计算,用哪句口诀呢?(三九二十七)

追问:根据“三九二十七”,你还能想到和它有关的另一道除法算式吗?

如果知道有27个气球,摆了3行,怎么求每行摆几个呢?(列式27+3,根据口

诀“三九二十七”可以计算出结果是9)

是不是所有的乘法口诀和所有的乘法算式都能写出两道除法算式呢?

2.学生举例。

像例题一样用9的乘法口诀写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并注意特殊情

况。(如九九八H—的口诀)

3.感悟算理。

让学生明白用一句9的乘法口诀可以计算三道算式的道理。【品析:通过在

情景图下面直接给出三组算式的形式,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直接得出结论。在

汇报交流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与除法的联系,充分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

力。】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例2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叙述

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和算理。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

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一:用9的乘法口诀与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

同点?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

相同点:①用乘法口诀求商时,都是想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

②解决有关平均分问题的方法: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不同点: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使用7、8的乘法口诀;用9的乘法口诀求

2023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课题名称

例1没有括号的同级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减、乘除混合运算顺序,并能够正确进行计算,提高学

生的计算能力。

重点分析

知识点本身内容不复杂:本课的重点是理解综合算式的概念以及脱式计算的

格式书写。学生已经通过读题知道了主要信息,可直接让学生列式,在列式计算

的过程中学生就是在理解题意。展示分步算式的时候,中间的过程算出的是什

么?可以出示一下“还剩下的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算式的含义。书写脱式

计算时,学生会有困难,最好用综合算式与脱式的对比,来发现书写的格式。最

后得出:计算顺序不变,只是格式不一样。

难点分析

还是学生理解能力较弱,导致部分孩子法则理解发生了歧义,给出了明确表

达一一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

序计算。而有一部分学生理解为“先算加,再算减”或“先算乘,再算除”,不

会算除了,可能就想到减了。

教学方法

1.通过课件直观演示算理。

2.通过分步与综合算式的对比体验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导入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练习背诵「9的乘法口诀。

2.这节课我们学习有关加减或乘除的一些运算方法。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二、尝试探究,明确算理。

教学例1,出示教材第47页情境图。

1.从这幅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探索方法。

(1)要解决这个问题,怎样列式计算呢?

53-24=2929+38=67

(2)还有更简便的书写方法吗?

53-24+38=67

3.教师讲解两步综合算式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1)边出示边阐述书写格式规范。

(2)鼓励学生大胆总结运算顺序。

总结运算顺序:一道题中有加法和减法,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4.计算15+3X5。

(1)说一说这道题的运算顺序。

(2)要求学生按脱式计算的格式书写。

(3)总结计算方法。

教师总结:在没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

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三、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口算。

6X9=54304-5=6

4X7=2831-7=24

324-4=845+8=53

2.把下面各题中的两道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

(1)6X7=42

424-3=14

(2)15+9=24

24-8=16

答:⑴6X7+3=14

(2)15+9-8=16

3.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写出改正过程。

(1)35-26+4

=35-30

=5X

改:35-26+4

=9+4

=13

(2)564-7X2

=8X2

=16

4.完成教材第47页“做一做”。

5.体育老师买了一条36米长的绳子,做长跳绳用去15米,做短跳绳,用去

8米。还剩多少米?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小结

四、课堂总结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在没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

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布置作业。

2023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初步理解笔算减法中验算的算理。

2.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有序思维能力。

2.通过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认真计算和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教学要求:

使学生认识到验算的重要性,学会用加法验算减法,培养认真计算和验算的

好习惯。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到验算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学会用加法验算减法,培养认真计算和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步骤:

一、复习

1.把下面减法算式改写成加法算式。

(1)15—3=8()+()=()

(2)42—30=12()+()=()

2.按课本上面:“如果把例3里的差和减数加起来,结果怎样?算算看。”

用竖式计算:1230—425805+425

指定二名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在下面列式计算。

做后,引导学生观察两道复习题,并说说加法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数之间的

关系,由此导入新课。

二、新授

1.教师将上述两题竖式中相同部分用线连起来如下:

在学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差和减数相加,结果等于被

减数。”我们用“差和减数相加的方法,可以验算减法。”

教师说明:为了保证计算的正确,不仅要掌握计算法则,认真计算,还要学

会验算方法,养成验算的习惯。

教师板书课题:减法的验算。

2.教学例4。

(1)出示:4736—826=

指名用竖式演算,然后用差和减数相加的方法验算。全班学生计算并验算。

(2)利用学生的板演,指名讲计算过程。(数位要对齐,从低位减起,百

位不够减,从千位退1作10,百位17减8得9,千位剩3。)

(3)正验算是否正确,看差与减数相加是否等于被减数。

教师还要指出:如果题目没要求验算,为了简便,也可以不另写验算的竖式,

就用原来的竖式验算。验算时也是把差和减数加起来看得数是否等于被减数。

可以让学生看看原来的竖式,从下往上,由学生口述:个位0加6得6,十

位1加2得3,百位9加8得17,千位是进上的1加3得4。

板书如下:

3.小结:用差和减数相加的方法可以验算减法。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齐读验算的方法。

做课本“做一做”和习题第1—3题。

四、课堂练习

练习二十五第5—7题。

五、课后练习

练习二十五第8、9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

2023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会计算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2.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新知,通过计算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

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增强学生细心计算的意识,锻炼学生准确计算

的能力,规范脱式计算的格式。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唤醒已有经验

1.回顾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练习题。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指名学生与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

说出运算顺序,并强调脱式计算的格式:横式的等号写在式子的右边,而脱式计

算的等号写在下面,上下对齐,还要写在式子的左边。

2.复习小括号的知识。

师:你还记得58-(14+6)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吗?

【学情预设】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师:你能进行脱式计算吗?

学生在进行脱式计算时,提醒学生注意,用横线标出第一步的计算内容。没

参与运算的部分就照写。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也与小括号有关。(板书课题:带有小括号的

两步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让学生独立计算、集体交流,进一步梳理同

级运算、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回顾含有小括号的

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下面的自主探究作铺垫。

二、自主探究,建构新知识

1.自主尝试进行脱式计算。

课件出示教科书P49例3。

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情预设】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学生独立解答,请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学情预设】大多数学生会结合脱式计算的格式和小括号的作用,写出脱式

计算的过程,但脱式计算的格式掌握得还不够熟练,教师巡视时注意引导并收集

相关的教学案例。

【设计意图】关于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他们已有

这方面的学习经验。所以通过独立练习,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为明确概念留下

真实而宝贵的素材。

根据学生板演,进行集体讲解。

2.总结运算规律。

师: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情预设】都有小括号;都是两级运算;有乘除法,也有减法。

师:两道算式都含有小括号,有乘除法,也有减法,还没学你们怎么就会做

了呢?

【学情预设】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回顾旧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含有括号的算式,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的呢?

师小结: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已有脱式计算的经验,对小括号也有一定的认识,尝试知

识迁移,独立计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在计算过程中理解算理。

3.对比练习,发现小括号的作用。

课件出示练习题。

指名说说各题的运算顺序,然后独立完成,再指名板演,教师巡视进行个别

指导。

课件出示练习题。

师:每列上下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

【学情预设】预设1:上面的算式有括号,下面的没有;

预设2:第一列上面先算减法,再算乘法;下面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第二列上面先算减法,再算除法;下面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预设3:结果不同。

师:小括号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

【学情预设】小括号能改变运算的顺序。

【设计意图】在唤起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迁移类推,自主学习,

亲身体会规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必要性,理解并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

运算顺序,又在算式的比较中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

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三、练习提升

1.完成教科书P49“做一做”第1题。

师:这6道题有什么相同点?

【学情预设】都是含有小括号的两步运算。

师:有小括号的算式,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学情预设】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教师巡视指导,最后全班交流。

2.完成教科书P49“做一做”第2题。

指名学生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进行计算。

师:加小括号之前和之后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在计算顺序上有

什么不同的地方?比一比每组两题的得数,你能发现什么?

【学情预设】每组算式都是两级运算,每组算式中的数和运算符号都相同,

但由于加了小括号,运算顺序和结果都不同。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一改变运算顺序。

3.完成教科书P49“做一做”第3题。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树状图,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独立完成,教

师巡视指导。

【学情预设】大部分学生能很好地解决填空,但是列综合算式会出现很多问

题,例如:65-(5X6),214-43-36o

教师针对典型错误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写综合算式时,要和树状图

的运算顺序相同,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是否要给算式添加小括号。

师小结:根据树状图写综合算式时,先找运算顺序,再写算式,最后看是否

需要加小括号。需要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的,就要加小括号。

4.课件出示练习题。

师: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你是怎样列综合算式的?需不需要加小括

号?

【设计意图】在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设计有层

次性的练习o在练习中不仅凸显小括号的作用,而且训练学生列综合算式的能力。

这样既巩固了新知,也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学情预设】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律;小括号的作用;树状图如

何改写成综合算式。

板书设计:

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教学反思:

在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会计算带小括号的同级混

合运算。有此基础,在今天的学习过程中,通过知识迁移,很容易发现含有小括

号算式的运算规律,再次感受小括号的作用。但在将分步算式或树状图改写成综

合算式(小括号的应用)上困难很大。所以需要通过教师指导以及有针对性的练

习来加深学生对其的熟练程度,以实现教学目标。

2023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内容:

教材第47页的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在同级的混合运算中,应从左往右依

次计算”的道理。

2.在经历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

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的书写。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

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

的书写格式。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课件出示)

16+9+8=32-10-6=

25+20-10=48-8+17=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按照什么顺序计算?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

课件出示第47页例1: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

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1.同学们做什么呢?(阅览室阅读)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高尔基,他的这句话是鼓励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

多读书,读好书。阅读不仅可以使我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可以培养良好的

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

2.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就是用()减去

。,然后再加上。。(学生口答)

3.该怎样列算式?

4.学生独立列式并进行计算。

(二)反馈交流解法。

1.交流解法,初步感知。

(1)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分步算式:

53-24=29(人)

29+38=67(人)

综合算式:

53-24+38=67(人)

(2)汇报交流: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每步分别求的是什么?

2.解释概念。

(1)什么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像53—24+38这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

能说说你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吗?

(2)给出规定: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

往右的顺序计算。

3.运用规定,脱式计算。

(1)课件出示:53-24+38,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脱式计算:

(2)讲解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示范板书:

教师边讲解边说明:先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

的顺序和写出每一步的计算结果,运用脱式计算。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

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

二步计算的结果(=67)。注意:等号上下要对齐、长短要一致。

(3)梳理提问: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4.体会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1)课件出示:15+3X5,指定学生说说运算顺序。你能把这道题写成脱

式计算的格式吗?15+3X5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教师指出:加与减是一级运算、乘与除是二级运算。

(3)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4)归纳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同级混合运算,都要从左往右按顺

序计算。

三、巩固练习

(一)计算。

23+6-112X84-4724-84-3

=noa=non=non

=□=□=□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

按顺序计算。

学生计算每道算式,教师巡视,巡视时关注学生书写的规范性。

(二)小法官。

3X84-434-17+3184-3X3=2

=244-4=34-20=184-9

=6(V)=14(X)=2(X)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定学生说明错误的理由。

2.口答:这些综合算式应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五、知识梳理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掌握了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2.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同级混合运算,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023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内容:

课本P10页,例3及练习二中相应的习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化。

3、初步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的

意识。

教学重点:

1、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准备:学具、主题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去哪里春游?

2、出示分果冻问题的情景图。(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

师:瞧!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

什么问题?

3、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春游活动引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各自

所喜欢去春游的地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愿望。引

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探求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1、学习例3。出示例3主题图。

2、分组探讨解决“能分成几份”。

师:你能应用你收集的信息帮他们解决.问题吗?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本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结果。

3、全班交流反馈,及时评价。

4、小结: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8里面有几个2,8里面有4个2,就可以分

4份。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积极主动

地参与学习过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具体感知“每2

个分一份,8个分成这样的4组,就要分4份。让学生在交流中借鉴学习同学解

决问题的办法,体验成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方法,感知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

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在生活中作用。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1、课本第12页的第5题。

问:图中的小熊在做什么?

小熊在思考什么问题?

你能帮小熊分分看。(引导学生帮小熊分筷子,用小棒代替筷子动手分。引

导学生思考:有几个小动物就餐?一双筷子是几根?并说说怎么分。)

2、练习二第6题。

(1)第6题。出示分玉米的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和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

四、开放题。

1、学生独立操作。

(1)用15个方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个木块。

(2)每个长方体用3个木块,可以摆()个长方体。

思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2、学生在生活中找出用平均分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提供具有思考性的问题情景,如''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

同的地方?”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以突出平均分的实质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加深对“平均分”方法的了解。利用开放题提供给学生广阔、自由的学习空间,

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深入探究,鼓励学生尽量说出与别人不同的例子,训练学生

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

五、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2023年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

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

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

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

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

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

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

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

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

择的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22+13=35(人)35-6=29(人)

方法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

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

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

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了什么本领?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

们生边的问题吗?

五、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5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

4、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

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以及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面包房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昨天我们去游乐园,今天,我们去面包房看看,看看那里

有什么好看的,想吗?

2、投影出示游乐园面包房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

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还剩多少个面包?学生

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观察主题图问: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选

择的板书::还剩多少个面包?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还剩多少个面包?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