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语文终极综合模拟评估卷(三)(天津)(解析版)_第1页
2022年高考语文终极综合模拟评估卷(三)(天津)(解析版)_第2页
2022年高考语文终极综合模拟评估卷(三)(天津)(解析版)_第3页
2022年高考语文终极综合模拟评估卷(三)(天津)(解析版)_第4页
2022年高考语文终极综合模拟评估卷(三)(天津)(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高考语文终极综合模拟评估卷(三)

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

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I卷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9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风雨阴晴君莫问,有书便是艳阳天。”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说有什么事情拥有恒久

魅力并令人()其间,读书便是其中之一。孔子“韦编三绝”,陶渊明“每有会意,便

砍然忘食”,苏子美”《汉书》佐酒”,杨万里“半山绝句当早餐”……()历史,古

人留下许多有关读书的佳话。阅读,凝结着超越时空的力量。

书籍是人类的挚友。通过坚持不辍的阅读,我们可以寻觅到温暖的阳光地带,采撷到()

的花朵,领略到生命的高洁与伟岸。”有书便是艳阳天”,生动诠释了读书之于人的意义,

这个“艳阳天”,是毛泽东青年时为了练就在嘈杂环境中静心读书的本事,专门跑到熙熙攘

摆的闹市去读书;是刘伯承在烽火连天、军务繁忙的战争年代,字斟句酌地翻译出大量国外

军事论著:是樊锦诗在戈壁深处孤灯相伴、勤奋夜读,用青春书写“锦瑟华年去,莫高永留

诗”。

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o我们

深深懂得,正因广大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逆行出征,正因无数人为疫情防控冲锋在前、守

土尽责,才使得我们在山河无恙、春回大地的暖意中,感觉到生活是多么美好,阅读是多么

美妙。

(选自2020年5月16日《人民日报》)

1.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或恰m的一组是(3分)

A.沉醉回顾绚丽多姿B.沉迷回溯五彩缤纷

C.沉醉回溯五彩缤纷D.沉迷回顾绚丽多姿

2.在选文中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曩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战略重大成果,统筹推动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

效。

B.疫情防控狙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疫情防控工作取得积极成

效。

C.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

效。

D.疫情防控狙击战取得战略重大成果,统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疫情防控工作取得积极成

3.对选文中涉及的文化常识解说吗唧的一项是(3分)

A.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修订六经,创办私学,开

创儒家学派。去世后,他的思想言行被编成语录体著作《论语》。

B.陶渊明,东晋人,字符亮,又名潜,自称靖节先生,是中国田园诗的创始人,后人称之

为“隐逸诗人代表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等。

C.《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由东汉时期班固编撰,与《史记》《后汉书》《三

国志》并称为“前四史其中优秀的篇目有《鸿门宴》等。

D.苏子美是宋代诗人苏舜钦:杨万里,号诚斋;半山,是王安石的字。

【答案】1.C2.C3.D

【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沉醉,有沉迷之意,还有陶醉;沉迷,多指沉浸于不好的事物之中。语境指迷恋的

事情拥有恒久魅力,应选"沉醉

第二空,回顾,重在回头看:回溯,除了回头看之外,还包括顺着时间的河流倒溯之意。与

“历史”搭配,应选“回溯”。

第三空,五彩缤纷,强调多样性与色彩的丰富性;绚丽多姿,强调的是艳丽。“阅读”应是让

人类知识更丰富,所以选“五彩缤纷”。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

根据多项定语的顺序,形容词性的词语要放在名词性词语前,所以“重大”要放在“战略”前,

排除AD;根据逻辑关系,疫情防控阻击战的直接成果应是“推进疫情防控”,然后才是“推动

经济社会发展“,据此可排除B。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和掌握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他的思想言行被编成语录体著作《论语》”错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被编辑收录为《论

语》;

B.“自称靖节先生”错误,应是人称靖节先生;

C.“其中优秀的篇目有《鸿门宴》等“错误,《鸿门宴》选自《史记》。

故选D。

二、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两省接壤处,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知道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特别

变故发生。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

也莫不安分乐生。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

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

人民所感到。

(节选自沈从文《边城》)

材料二

沈从文的生命哲学之核心是人性美,他的作品是为了“造希腊小庙”,而“这座庙供奉

的是人性”。因此,对人性自然美好、对生命本性之美的追求贯穿于沈从文的创作中。

在茶峭山城中,有善良单纯的翠翠、安守本分的祖父、重义轻利的顺顺、勤劳肯干的大

佬二佬、照顾翠翠不求回报的杨马兵,他们自然健康且善良淳朴,不以世俗的物化标准去对

待人生,表现了生命最自然的状态、最原始的生命力。可见在沈从文心中,一个人活着的意

义并不是为了物质与利益,更多的是为了人格的独立与自由。小说人物群体内心纯善毫无杂

质和俗世芥蒂的灵魂世界亦正是作家心灵之中同样纯善美好的诗性人格境界的鲜活展现与

文学折射。

同时,湘西人民的生活单纯简单,人与人的生活和谐自然。《边城》中多处描写人们的

生活画面,如端午节赛龙舟、中秋节放鞭炮、新年舞龙灯,表现了湘西人民的民俗风情,折

射出沈从文对人性自然美好、对诗意栖居的生命境界的由衷追求。

(节选自林紫莹《论沈从文的诗性生命体脸——以作品〈边城>为例》)

材料三

“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圆满、圆融”的精神内蕴。圆形结构的传统中式美

学不仅应用于小说创作,更应用于传统建筑、家居设计等领域。中国古代小说历来讲究大团

圆结局,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悲剧。这一被诟病的文学局面在现代文学创作中被诸多评论家抨

击,鲁迅即其中一个代表,他们力倡改变这一局面。相比之下,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

多德发展至现代的席勒、黑格尔等批评家,西方的悲剧美学观理论早已完善。因此,在现代

文学中,''悲"作为诸多小说的创作主旋律,也成为对抗或接受西方悲剧美学观的表现之一。

《边城》成书于20世纪30年代,既有“圆”的叙事结构,又有“悲”的美学色彩,是沈从

文将传统精髓与现代精神结合的杰作。

茶峭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是经过美化的万千中国传统乡村中的一个。但这个美

如画的世界中,处处弥漫着悲剧的色调。豪爽的天保与和气的傩送是感情厚实的亲兄弟。兄

友弟恭的人物关系决定了二人在爱上同一个人时,其中一人的爱情结果必然是悲剧。而翠翠

对爱情的沉默不语是天保悲剧的奠基。傩送对父亲船总顺顺直言“老家伙(老船夫)为人弯

弯曲曲,不利索,大佬是他弄死的”是老船夫悲剧的隐形导火索。大结局中,翠翠等的那个

人(傩送)“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可以说是一个“圆满的悲剧”——

无尽的等待或许有渺茫的希望,或许即为绝望。《边城》的故事发生在边远山村,人物是芸

芸众生中的普通几个,故事的结局并不算得“悲壮”,但是沈从文将优美的语言与凄美的结

局相结合,使得全文弥漫着悲情的基调。

(节选自方观生、庞美凤《〈边城〉叙事的两栖结合——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交代湘西边城的地理环境,说明边城是一块远离俗世的喧嚣,没有被现代文明

浸染的“净土

B.材料二《边城》中翠翠、祖父、顺顺等人物,活着不是为了物质与利益,是为了人格的

独立与自由。

C.材料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圆”意味着“圆满、圆融圆形结构常被用于小说创作等

多个领域。

D.材料三,小说《边城》全文都弥漫着悲情的基调,体现了我国现代诸多小说向以“悲”为

主旋律的转变。

5.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人性自然美好、对生命本性之美的追求贯穿于沈从文的创作中,因此人性美是沈从文

生命哲学的核心。

B.《边城》“圆”的叙事结构中蕴含“悲”的美学色彩,源自沈从文将传统精髓与现代精神结合。

C.湘西人民的民俗风情,激起了沈从文对人性自然美好、对诗意栖居的生命境界的由衷追

求。

D.《边城》是作家对诗性人格的美好追求与茶耐文化结合的产物,将普通人物的悲欢展现

得淋漓尽致。

6.根据材料,简要概述小说《边城》体现了哪些美?(3分)

A.①人性美:②民俗风情美;③语言美;④圆形叙事结构和悲剧色彩之美。

B.①人性美;②民俗风情美;③自然风景美:④圆形叙事结构和悲剧色彩之美。

C.①人性美;②诗性美;③自然风景美;④圆形叙事结构和悲剧色彩之美。

D.①人性美;②诗性美;③语言美;④圆形叙事结构和悲剧色彩之美。

【答案】4.B5.D6.A

【解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B.“活着不是为了物质与利益,是为了人格的独立与自由”错误。原文是“一个人活着的意义

并不是为了物质与利益,更多的是为了人格的独立与自由”,选项去掉“更多的”,过于绝对。

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因此”错误,二者之间因果倒置。原文的表述是“沈从文的生命哲学之核心是人性美……

因此,对人性自然美好、对生命本性之美的追求贯穿于沈从文的创作中

B.“源自沈从文将传统精髓与现代精神结合的结果”错误。由材料三“《边城》……既有,圆’

的叙事结构,又有‘悲’的美学色彩,是沈从文将传统精髓与现代精神结合的杰作”,二者应

该是解释关系,选项曲解文意。

C.“激起了……”错误。依据“《边城》中多处描写人们的生活画面,如端午节赛龙舟、中秋

节放鞭炮、新年舞龙灯,表现了湘西人民的民俗风情,折射出沈从文对人性自然美好、对诗

意栖居的生命境界的由衷追求“可知,应该是作家通过对湘西人民的民俗风情的描写,来表

现自己的创作追求,二者并不构成因果关系。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结合“沈从文的生命哲学之核心是人性美”“对人性自然美好、对生命本性之美的追求贯穿于

沈从文的创作中”“表现了湘西人民的民俗风情,折射出沈从文对人性自然美好、对诗意栖居

的生命境界的由衷追求”“《边城》成书于20世纪30年代,既有‘圆’的叙事结构,又有‘悲’

的美学色彩”“沈从文将优美的语言与凄美的结局相结合,使得全文弥漫着悲情的基调”可知,

《边城》体现人性美、民俗风情美、语言美、圆形叙事结构和悲剧色彩之美。

没有“自然风景美”和“诗性美”。

故选A。

三、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

画皮

太原王生,遇一女郎,乃二八姝丽,心相爱乐。生导之与同归书斋。女曰:“此所良佳。

如怜妾而活之,须秘密,勿泄。”过数日生单告妻。妻陈氏,疑为大家媵妾,劝遣之,生不

听。

偶学市,遇一道士,顾生而愕,曰:“君身邪气萦绕,何所遇?”生力白。道士乃去,

日:“惑哉!世固有死将临而不悟者!”生以其言异,颇疑女。

至斋门.门内杜不得入乃瑜墟坦蹑迹而窗窥之见一狞鬼面翠色西壤噬如锯。铺人皮于榻上,

执采笔而绘之;已而掷笔,举皮,如振衣状,披于身,遂化为女子。大惧,兽伏而出。急追

道士,长跪乞救.道士乃以蝇拂授生,令挂寝门。

夜半但见女子来,望拂子不敢进,立而切齿,良久乃去。少时,复来,骂日:“道士吓

我。宁入口而吐之耶!”取拂碎之,坏寝门而入,径登生床,裂生腹,掬生心而去。婢入烛

之,生已死,腔血狼藉。

明日,使弟二郎奔告道士。道士怒目:“我固怜之,鬼子乃敢尔!”即从生弟来。女子

已失所在。既而仰首四望,问:“南院谁家?"二郎日:“小生所令也。"道士日:“现在

君所。”二郎愕然。道士问目:“曾否有不识者来?”答日:“晨间一妪来,欲佣为仆家操

作。"道士曰:“即是物矣。”

遂与俱往。仗木剑,立庭心,呼曰:“孽魅!偿我拂子来!”妪在室,惶遽无色出门欲

遁。道士逐击之。妪仆,人皮划然而脱;化为厉鬼,卧嗥如猪。道士«木剑枭其首,身变浓

烟,道士出一葫芦置烟中,飓飓然如口吸气,瞬息烟尽。共视人皮,眉目手足,无不备具。

道士囊之,乃别欲去。

陈氏拜迎于门,哭求回生之法。道士谢不能。陈益悲,伏地不起。道士沉思日:“我术

浅,诚不能起死。我指一人,或能之。市上有疯者,时卧粪土中,试叩而哀之。倘狂辱夫人,

夫人勿怒也。”

二郎与之俱往,见乞人之颠歌道上者,鼻涕三尺,秽不可近。陈膝行西前,陈告之故。

乃日:“异哉!人死而乞活于我,我阎摩耶?”怒以杖击陈,陈忍痛受之。乞人咯痰唾盈把,

举向陈吻曰:“食之!”陈既思道士之嘱,遂强啖焉,觉入喉中,硬如团絮,停结胸间。乞

人大笑起行日:“佳人爱我!”遂起行,终不顾。

陈惭恨而归。既悼夫亡之惨,又悔食唾之羞,抱尸收肠,且理且哭。哭极声嘶,顿欲呕,

觉鬲中结物,突奔而出,恰落腔中,惊而视之,乃人心也,在腔中突突犹跃,热气腾蒸如烟

然。大异之,急以两手合腔,裂缙帛急束之。天明,竟活。为言:“恍惚若梦,得觉腹隐痛

耳。”视破处,痂结如钱,寻愈。

(选自《聊斋志异》,有删改)

7.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偶羊市适:到……去

B.过数日生微告妻微:无,没有

C.举向陈吻曰吻:亲吻

D.小生所畲舍:住的地方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心相爱乐好自承扶将

B.但觉腹隐痛耳但见悲鸟号古木

C.道士以木剑枭其首又申之以揽苣

D.陈膝行也前剑阁峥噪加崔嵬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球的一项是(3分)

A.至斋门/门内杜不得/入/乃瑜诡垣/蹑迹而窗/窥之/见一狞鬼/面翠色齿/幌蝮如锯

B.至斋门/门内杜/不得入/乃瑜境垣蹑迹/而窗窥之/见一狞鬼/面翠色/齿嘘喔如锯

C.至斋门/门内杜/不得入/乃瑜境垣/蹑迹而窗窥之/见一狞鬼/面翠色/齿嵋蝮如锯

D.至斋门/门内杜不得入/乃瑜境/垣蹑迹/而窗窥之/见一狞鬼/面翠色/齿帽嵯如锯

10.下列内容中都能暗示王生遇到的并非普通人的一项是(3分)

①遇一女郎,乃二八姝丽②如怜妾而活之,须秘密,勿泄

③劝遣之,生不听④君身邪气萦绕

⑤门内杜不得入⑥举皮,如振衣状,披于身

A.①②③B,①④⑤C.②④⑤D.②③⑥

1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尽管王生嘴上不肯承认道士所说的话,但是还是对自己书斋中所藏的女子起了疑心。

B.道士一开始并未打算救王生,所以只将一把蝇拂挂在书斋门口,想借此吓唬鬼物。

C.鬼可以通过在人皮上画画的方式随意变换自己的模样,然后借机靠近猎物,伺机吃掉他

们。

D.道士推荐的乞丐的确法术高强,真的救活了王生。

第n卷

注意事项:

i.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本卷共12小题,共117分。

四、(25分)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道士乃以蝇拂授生,令挂寝门。

(2)我固怜之,鬼子乃敢尔!

(3)见乞人之颠歌道上者,鼻涕三尺,秽不可近。

13.请找出道士所言的“疯者”“狂辱”陈氏的表现,并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答案】7.A8.D9.C10.C11.B

12.(1)道士就把手中拂尘交给王生,要他悬挂卧室门上。

(2)我本来可怜他,这鬼竟敢这样做。

(3)看见一个正在路上唱歌的乞丐,鼻涕有尺多长,满身污秽,简直不能接近。

13.表现:鼻涕有尺多长,满身污秽;生气地用赶狗棍打陈氏;乞丐咳痰唾涕让陈氏吃下去;

乞丐大笑说‘‘美人爱我”这样的话。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微”,暗中。句意:几天后,王暗中告诉妻子。

C.“吻”,口、嘴。句意:举到陈氏口边,说。

D.“舍”,动词,住。句意:这是我住的地方。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都是指代第三人称,她。①句意:心里不觉很艳羡她;②句意:好好服侍她老人家。

B.都是副词,只。①句意:只觉得肚子隐隐作痛;②句意:只见那悲鸟在古树上哀鸣啼叫。

C.都是介词,用。①句意:道士用木剑砍下它的头。②句意:又用我采集白芷的事而给我加

上罪名。

D.①连词,表修饰,可不译,句意:陈氏跪行走过去。②连词,表并列,句意:剑阁那地方

崇峻巍峨高入云端。虚词的意义不同。

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走到书斋,门拴着,不得进去,就翻墙而入,悄悄走到窗下偷看,果见一恶鬼,脸碧

绿色,牙齿喔蝮像锯。

“门内杜”与“不得入,,是两个表意完整、结构独立的句子,中间断开,排除AD;

“不得”是修饰“入”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

“窗”是动词,走到窗下,“蹑迹”是修饰“窗”,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是说所遇女子美丽,与暗示无关;

⑥说明王生已经发现此女的异常,不属于暗示。

排除①⑥。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道士一开始并未打算救王生”错,道士让王生把蝇拂挂在书斋门口,就是想震慑女鬼,是

在救王生。

故选Bo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以”,把:“授”,交给;“令挂寝门”,省略句,令(之)挂(于)寝门,要他悬挂在

卧室门上。

(2)“固”,本来;“怜”,可怜;“乃”,竟然;“尔”,这样。

(3)“乞人之颠歌道上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颠歌道上(之)乞人“,正在路上唱

歌的乞丐;“秽”,污秽;"近”,亲近。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鼻涕三尺,秽不可近”可知鼻涕有尺多长,满身污秽;

由“怒以杖击陈“可知生气地用赶狗棍打陈氏;

由“乞人咯痰唾盈把,举向陈吻曰:‘食之可知乞丐咳痰唾涕让陈氏吃下去;

由“乞人大笑起行曰:‘佳人爱我可知乞丐大笑说“美人爱我”这样的话。

参考译文

太原王生,遇一女郎,见她才十五六岁,很美,不觉艳羡。于是,王引导她一同回到书

斋。女子说:这里很好,如果你同情我,让我生活下去,须保守秘密,不要泄露。几天后,

王暗中告诉妻子,妻姓陈,怀疑女子是阔人家的小老婆,劝丈夫送她走,王不理会。

王生偶然去赶集,途中遇见一位道士。那道士打量王生时显出惊愕的神态。道士说:“你

身上有邪气萦绕,遇到了什么?"王生竭力为自己辩解,道士就走开了,嘴里却说:“真叫

人不可理解。世上还真有死到临头却不醒悟的人!”听了道士这番不平常的话,王生对所遇

到的那个女孩产生了怀疑。

走到书斋,门拴着,不得进去,就翻墙而入,悄悄走到窗下偷看,果见一恶鬼,脸碧绿

色,牙齿像锯。人皮铺在床上,手里拿着笔正在人皮上描画。不久,把笔抛去,拿起人皮,

像抖衣去尘一样,将人皮披上身,顷刻化成女郎。王吓得要命,像狗样爬到外面,急急忙忙

地追赶道士。王久久跪在地上哀求救命。道士就把手中拂尘交给王,要他悬挂卧室门上。

半夜只见女子来了,望着拂尘不敢进屋,站在那咬牙切齿,许久才离开。片时又来,骂

道:“道士吓我,我难道要把吞进口的东西吐出来吗。把拂尘取下毁了,踹开房门进来,径

直闯到床边,剖开王的肚子,抓起心脏就走。丫头进来点烛一照,王已死,满腔鲜血。

第二天,让王的弟弟二郎赶去告诉道士。道士发怒说:“我本来可怜这鬼,谁知他敢这

样做。”随即同二郎来到王家。女子已不知去向,道士抬头四望,说:“南院是谁家?”二

郎说:“是我家。”道士说:“那鬼在你家。”二郎大惊。道士问:“有生人来过吗?”答

说:“清早来一老妇人,想在我家做仆人。”道士说:“正是那家伙。”

于是同去,道士手执木剑,站在庭院中间,叫说:“孽鬼,快还我拂尘来!”老妇人在

室内吓得脸色大变,出门想逃。道士追击。妇人往地下一倒,人皮哗地一声脱下,立刻化为

厉鬼,躺着作猪叫。道士用木剑砍下它的头,顷刻身体化为烟,道士取出葫芦,放在烟中,

飓飓的样子好像嘴巴吸气一样,转瞬间已把烟全吸进。一起看那张人皮时,眼眉手足,无不

齐全。道上把人皮纳入口袋,就要告别离去。

王妻陈氏跪求在门口,哭着请把王生救活。道士推辞说我无此能力,陈哭得更伤心,伏

地不起。道士想了想,说:“我的道法不深,确实无力起死回生。我指给你一个人,也许他

能。市上有个疯子,常常睡在粪土中。试去哀求他,他如果侮辱你,千万别生气。”

二郎陪着嫂子进城,看见一正在路上唱歌的乞丐,鼻涕有尺多长,满身污秽,简直不能

接近。陈氏跪行走过去,陈告诉了恳求他的目的,乞丐说:“太奇怪了!人死了却求我救活,

我难道是阎王吗?”说着就生气地用赶狗棍打她,她忍痛承受。乞丐咳痰唾涕成把,举到陈

氏口边,说:“吃下去!”陈氏想起道士所说的话,咬一咬牙,吞食下去了。觉得喉咙里有

像棉絮一样的东西格格而下,停在胸部不动。乞丐大笑着起来走,说:“美人真的爱我啊!”

说完,起身就走,终不回头。

陈氏怀着羞愧回到家里。想到丈夫惨死,自己当着众人,吞食痰液,真是奇耻大辱,伤

心至极。陈氏一边抱尸拾肠,一边号啕大哭,声也哑了,突然要作呕,胸膈中停结的东西直

往上冲,哇的一声涌出,恰好跌进丈夫的胸腔,非常奇怪,就去看,原来是一颗人心,在胸

腔不住地跳动,热气蓬蓬像烟一样。陈氏心中非常奇怪,赶紧用手把胸腔合抱。于是把缙布

撕成带子,紧紧捆住。天亮时,尸体竟然活了过来。王生说:“真像做梦!只觉得肚子隐隐

作痛!”再看,划破的地方已结痂,不久全愈。

14.阅读下面这两首词,按要求作答。

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杨炎正①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

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

②,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不抵抗政策,他的卓越才能、

远大抱负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语问西风”,谓所问出之于心而不宣之于口。所问者西风,有与上句的“斜日”同一寓

意,均是虚写景物,点明时间。这两句是对仗。

B.“天在阑干角”两句,写出了非醉非醒、似醉仍醒的状态,一边收束上片的离愁别绪,一

边又开启下片的心理矛盾。

C.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愁思。诗人愤然发问:谁是国中豪杰?写出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

绝望。

D.词人"尚想三径菊花丛”“借我五湖舟楫”,愿效法陶渊明与范蠡大夫,做个高洁的隐士,

也暗含诗人的软弱和对现实的逃避。

(2)词的上片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愁”?请简要赏析。(2分)

(3)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3分)

【答案】(1)B

(2)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如暮江千顷,千顷大江,又值黄昏,营造出空旷

辽远的意境,烘托了词人的愁绪。(或“无处落征鸿”写离愁满江,竟连飞鸿立足栖息的地方

都没有,极言愁之多,强化愁情。)上片最后两句写暮色苍茫,只有阑干的一角还可见一线

天光,营造灰暗沉重的意境,烘托词人的惆怅心情。

②以乐景衬哀情(反衬)。三四句写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发问:为什么(你把)

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

③使用比喻(夸张)来写愁。上片第六句以万斛之江水喻愁,将抽象无形之愁写得形象生动

可感,表现愁情之多。

(3)①岁月蹉跣、青春难驻之悲慨。起首两句中的“西风”与“斜日”暗含年华流逝之意。

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愁思。诗人愤然发问:谁是国中豪杰?写出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

愤。

③欲归隐田园之心情。词人"尚想三径菊花丛”,“借我五湖舟楫“,愿效法陶渊明与范蠡大夫,

做个高洁的隐士。

④飘泊的愁绪。下片“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三句,发出人生如寄的感叹。

⑤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诗人回首故国,“此意莫匆匆”,还是希望能够为国效力,收

复失地。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均是虚写景物”分析错误。“西风”,点明秋令。斜日,除了实写景物,点明时间外,同时

还有虚写年华流逝之意,暗寓岁月蹉花、青春不再的感慨。

C.”写出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绝望”分析错误。应该是内心充满了“悲愤”,即“写出了英雄无

用武之地的悲愤结尾"此意莫匆匆”,还是希望能够为国效力,收复失地。

D.“暗含诗人的软弱”分析错误,选项用语太重,从词中来看,“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

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只是寄寓作者的田园之思。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借景抒情。“无处落征鸿”一句,写离愁满江,竟连飞鸿立足栖息的地方都没有,极言愁之

多,强化愁情。上片最后两句写暮色苍茫,唯有阑干的一角还可见一线天光,营造了灰暗沉

重的意境,烘托词人的惆怅心情。而词人倚着阑干,借酒浇愁,愁怀难遣。

②以乐景衬哀情。上片词人来到江边,看到的秋江上满眼芙蓉,红艳夺目,属于乐景;而词

人在夕阳西斜时,手持酒杯,临风突然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

秋荷了?这一问自然是怪诞而无理。四周美景与其时自家心境大相径庭,所以产生了这样奇

怪的念头,正如伤春的人,责怪花开鸟鸣,可谓推陈出新之笔,以此反衬内心的愁怀,颇为

沉郁。

③“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放眼望去这千顷大江,里面有万斛的离别哀愁。使用比

喻来写愁,把自己内心的“愁”比喻成“江水”,以“万斛”这种夸张手法言愁之可量,量而不尽,

使抽象无形之愁,化为形象具体之物,比喻妥贴、生动。紧接着“无处落征鸿”一句,再次极

言愁之多,强化愁情:离愁满江,竟连飞鸟立足栖息的地方都没有,何况人呢?愁之无边无

际,由此可见,真是凄恻悲凉至极。

(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我拿着酒杯面对斜阳,默默无语似乎在问西风。起首两句,夕

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虚写年华流逝之意,暗寓岁月蹉昵、

青春不再之感慨;

“谁是中州豪杰“,诗人愤然发问:谁是国中豪杰?答语显然:国中豪杰舍我其谁!而英雄又

何处可用武?写出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塑造了一个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词人形象;

词人“尚想三径菊花丛”,“借我五湖舟楫”,词人无奈地说:“请借我浪迹江湖的舟楫“,我愿

效法范蠡大夫,做个钓鱼隐士,把退隐心情表现得委婉有致而又酣畅淋漓,渲染得十分饱满;

下月“‘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三句,萍踪浪迹于大江南北,走遍了浙西浙东。承接上片意

脉,由词人自言其人生道路:客游他乡,披风戴雨,萍踪浪迹,飘泊不定,由此发出人生如

寄之感叹;

诗人回首故国,“此意莫匆匆”,回望这沦陷的故国,这田园归意莫要太匆匆。还是希望能够

为国效力,收复失地,以此表达出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在那股去国离家,退隐田园

的感情洪流奔腾汹涌之时,骤然放下闸门。从而强烈表现了词人立志报效国家的拳拳之心;

倾吐了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形象生动地再现了词人既欲摆脱一切,又彷徨无地的心态。

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6分)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苏轼《赤壁赋》)

(2)长太息以掩涕兮,o(屈原《离骚》)

(3),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5)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是秦灭亡的原因,苏洵在《六国论》中指出

“”是六国灭亡的原因。

【答案】侣鱼虾而友麋鹿哀民生之多艰剑阁峥崂而崔嵬敏于事而慎于言仁

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弊在赂秦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麋”“峥蛛”“崔嵬”“弊”“赂”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五、(22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20题。

晚间在乡村的路上走,夏夜星空下,淡淡青草香气里,流萤在飞,鹅黄的光在身前身后,

点缀着散漫的步履。好动的孩童追逐扑打,把掉落在地的萤火拾起,装入瓶内。注视眼前闪

烁的微小灯笼,划过一道道优美的曲线,我看到从前的法布尔,迷恋昆虫的一生。有多少种

昆虫,就有多少种不同的曲线——这些自然界的精灵,它们行动的轨迹勾走我们的眼神。

还有,又在黄昏时见到了袅袅而起的炊烟,和大漠笔直孤烟不同的是,山风吹来,炊烟

躲闪摇曳,像逶迤曼妙的时光,去了又来。可以据此说,这些漫无目的的袅娜炊烟,还原了

一种从容的生活——草木焚化的香味,竹木磕碰的声响,羊牛身上的气息,缓缓散发。判断

山河是否具有美感,从线条形成可见一斑。山不在高,贵有层次,水不在深,秒在曲折;峰

岭之胜,尤在深秀。沿着蜿蜒起伏的羊肠小道,沿着广阔弧形海岸线,时光老人的手颤抖着,

无法抚平。

连绵的山峦峰仞,巨石崂.岩,几乎没有生存的土壤,也许就是命数,一枚通过飞鸟消化

道排出的松籽落在缝隙里,或者一阵毫无章法的风,把某一株幼苗拔起移走让它落入贫瘠的

渊薮。在没有可能萌生的条件下长出绿叶。我的惊异超出了对于生存经验的认识。这些艰难

的生存构成了风景,风景如此“清丑”——是的,我用这个词来形容:没有一株是笔直的,

在翔风刮骨的苦寒里,虬曲盘旋,瘢月氐累累,节角毕露,身上长满大大小小的树瘤。枝干全

失去了实用,再有膂力的木匠也摇头叹息。它进入了画家的笔下和摄影师的镜头里,或者成

为不可重复的造型放置在案头,根、茎喷发出倔强的气势。此时,那些长在沃壤里笔直的速

生林木,正被裁成板块,垫在冰冷的铁轨下,生命的价值最终走上了岔道。

常常是在提起笔来的时候,就想写乡村,除了那里的草木清幽山川秀逸,还有弥漫其中

的抚慰气息。我一直没有写到工厂,虽然我当农民和当工人的时光正好相等。钢筋、水泥柱、

轨道、烟囱、仪表,笔直僵硬,我操作的角度,不需要点滴的夺饰和表现,直截了当最能博

得师傅的微笑。而午后三时,尖刻的汽笛声如利刃出鞘,划破大夜班工人的梦中情节,不得

圆满。这时,我依恋村子里生产队长手上的牛角,它发出的深厚沉着的召唤,带着土地的泥

腥味,亲和勤快的手脚。我甚至忘记了自己曾经是一名抡大锤的二级工,原野上令人迷醉的

曲线,使许多直线不值一提。在安定的日子,想到吟诗作赋的古文人,高官厚禄、歌舞升平

里是能出锦绣文章的,再进一步,旁观他们跌入低谷、身陷缥继的苦痛时光,挣脱时,笔下

锦绣已化作满纸萧瑟。“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一个身处旋涡中的人,望着

隔岸灯火,浮沉未定使他比安坐岸上的旁观者,更善于以曲笔示人。

曲笔,设计者独运的匠心。信步园林,盘野石径,桧、柏蛇枝挺然、迥出林表。才过眼,

绕提芙蓉红翠相间,楼阁以廊延伸,溪流随桥隐现,不走一程,不能解一层风情。窥探隐秘

的好奇,像一只鸟要向前飞的样子,双翅伸张。清雅、文雅、儒雅,大多交由曲笔。从外表

来看是一个机趣的表现,充满了技巧、能力。可是从内部看,却是智慧学养凝积而成,不激

不厉绵里藏针。在白话盛行,高声大嗓博人赏识的时刻,曲线的委婉诚如低吟浅唱,需要从

容地坐下来听。“十曲五直”,这一比例不是古人毫无根据臆造的,欣赏过去的一篇美文、

一幅书法、一方碑刻,很少能一次完成的,像一座已经残破的舞台,当年那位风姿绰约的旦

南飘甩着长袖韵致超然,无数的戏迷为她一次又一次地聚拢而来。颇有意味的是,我们对“一

丘藏曲折,缓步百跻攀”的行程并不乐意,含蓄、蕴藉的过往时光斑斑驳驳,多少“且听下

回分解”的情调,都解密一般地敞开了。品,这个字眼,真正运用了,仿佛穿过时光看见了

底色,隐蔽在岁月深处的玄妙,靠品味钩沉而起。

我相信曲线开始的地方,肯定有一些内幕有意放置在深处。大街是直笔的典范,它成了

最为便捷的行程。公交车上的司机,从南门到北门,再从北门到南门,上车的乘客形形色色,

惟有他,几十年的生活是在这笔直中展开的——不可能因为索然无味而改变路线。可有的人

可以,折入胡同,陌生含着新鲜,还有探险的惊喜----陈旧的门框、古怪的门坦、雕饰、

方圆漏窗,还有高大杨树上的老鸡窝。探头女墙传来犬吠,于是跑,胡同传来汹汹回音。恋

旧的人在曲线的伸长里,找到童年生活家园。上世纪有客人来老家时常迷路,可以想见老家

何等荒僻和隐蔽。我认定有六条小路可以到达,却没有一条是笔直的。曲线的行走中我逐渐

长大,眼见胡同如弯曲的发丝被美容院的师傅生生拉直,回家的心如飞行的子弹,准确地击

中老家的门楣。

那一天,我倚在太湖边上笔直坚硬的栏杆上,看水波浩渺。微风起处,栏杆化为曲线荡

漾,如梦如幻的倒影,滋涧了我心田渐渐硬化的那些部分。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开头通过昆虫行动的轨迹和袅袅而起的炊烟等不同曲线之间的对比,展示了曲线与

直线截然不同的特点。

B.“清丑”被作者用来形容自然界艰难生存构成的风景,既展示了景物的外在特点,又蕴含

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感受。

C.作者由自然、生活中曲折的线条,联想到文学艺术中的曲笔,丰富了曲线的内涵,能够

引发读者对人生和艺术的思考。

D.作者提到“我们”对“一丘藏曲折,缓步百跻攀”的行程不满,体现了对包含自己在内的现

代人急功近利人生态度的批判。

E.“有的人”能够沿着曲线探寻美好,他们可以看到胡同里陌生新鲜的景物,还可以找到童

年生活的家园,曲线引起了他们深层的情感共鸣。

17.纵观全文,曲线有哪些吸引人的特质?(5分)

18.文中作者描写的与工厂有关的内容,有何作用?(4分)

19.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20.结尾处“微风起处,栏杆化为曲线荡漾,如梦如幻的倒影,滋润了我心田渐渐硬化的那

些部分”有何深意?请结合生活实际加以阐述。(5分)

【答案】16.AD

17.①优美、逶迤曼妙、还原从容生活;②清丑、凸显倔强的气势和生命的顽强;③能够抚

慰心灵、让人感到圆满;④文人曲笔让人感悟身世浮沉;⑤艺术曲笔表现清雅、文雅、儒雅,

不激不厉绵里藏针;⑥含蓄、蕴藉,引人深入品味;⑦带给人新鲜、陌生、惊喜的感受,

引发关于童年、家园的情感。(写出五点即可)

18.①描写了工厂中笔直的事物,和直接、紧张的工作和生活,突出了与直线有关的事物只

能给人僵硬残缺的感受。②与和曲线有关的乡村生活做对比,衬托出曲线深厚、沉着、让人

感到迷醉、能给人抚慰的特质。

19.①“盘纤”“迥出”等动词,生动描绘出石径曲折、松柏高耸的特点。②“楼阁以廊延伸,

溪流随桥隐现“运用对偶,展示了园林中楼阁、溪桥、长廊构成的曲线美。③比喻,将好奇

比作双翅展开的飞鸟,表达了人在曲线构成的园林中探寻美景的兴致。④句式长短、整散结

合,富于变化。⑤语言古朴雅致,展示了园林一程又一程的风情。(以上五点写出三点即可)

⑥表达了作者对曲线构成的园林美景的喜爱,对曲笔中蕴含匠心、充满技巧和学养的赞叹。

20.①微风中的栏杆在湖中的倒影呈现了优美、蕴藉的曲线,作者从容地欣赏,得到了心灵

的抚慰。②生活中如同僵直的直线般的事物也可以有所变化,而曲线的含蓄、蕴藉中包含着

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生命感悟,表达了作者对从容优雅的心理、生活状态的向往。③现代社会

节奏加快,很多人疲于奔波,应该静下心来从容地欣赏自然、回忆过往、感悟生活,用诗意

的心灵改变僵化的现实生活,丰富自己的智慧和学养,让生命得以圆满。

【解析】

1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昆虫行动的轨迹和袅袅而起的炊烟等不同曲线之间的对比”错。结合原文“又在黄昏时见

到了袅袅而起的灶烟,和大漠笔直孤烟不同的是……”可知,文中并未对比昆虫行动的轨迹

和袅袅而起的炊烟,而是将袅袅炊烟与大漠笔直的孤烟进行对比;

D.对“一丘藏曲折,缓步百跻攀”的行程并不乐意只是人之常情。选项过度解读文意,作者

并未批判急功近利的人生态度。

故选ADo

17.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第二段写灶烟“炊烟躲闪摇曳,像逶迤曼妙的时光,去了又来。可以据此说,这些漫无目的

的袅娜炊烟,还原了一种从容的生活”,可概括出:优美、逶迤曼妙、还原从容生活;

第三段写山间贫瘠的渊薮里的树”这些艰难的生存构成了风景,风景如此‘清丑“根、茎喷发

出倔强的气势”,可概括出:清丑、凸显倔强的气势和生命的顽强;

第四段开头写“常常是在提起笔来的时候,就想写乡村,除了那里的草木清幽山川秀逸,还

有弥漫其中的抚慰气息”,还对比当工人的时光和在村子劳动的时光,“午后三时,尖刻的汽

笛声如利刃出鞘,划破大夜班工人的梦中情节,不得圆满。这时,我依恋村子里生产队长手

上的牛角,它发出的深厚沉着的召唤,带着土地的泥腥味,亲和勤快的手脚”,可概括出:

能够抚慰心灵、让人感到圆满;

第五段由园林的曲笔写到文人的曲笔,“在白话盛行,高声大嗓博人赏识的时刻,曲线的委

婉诚如低吟浅唱,需要从容地坐下来听”“仿佛穿过时光看见了底色,隐蔽在岁月深处的玄妙,

靠品味钩沉而起”,可概括出:文人曲笔让人感悟身世浮沉;

第五段由园林设计的曲笔感悟到“清雅、文雅、儒雅,大多交由曲笔。从外表来看是一个机

趣的表现,充满了技巧、能力。可是从内部看,却是智慧学养凝积而成,不激不厉绵里藏针”,

可概括出:艺术曲笔表现清雅、文雅、儒雅,不激不厉绵里藏针;

第五段由文人的曲笔感悟到“含蓄、蕴藉的过往时光斑斑驳驳,多少'且听下回分解’的情调,

都解密一般地敞开了“,可概括出:含蓄、蕴藉,引人深入品味;

第六段写胡同的曲笔“可有的人可以,折入胡同,陌生含着新鲜,还有探险的惊喜——陈旧

的门框、古怪的门坦、雕饰、方圆漏窗,还有高大杨树上的老鸦窝”“恋旧的人在曲线的伸长

里,找到童年生活家园”,可概括出:带给人新鲜、陌生、惊喜的感受,引发关于童年、家

园的情感。

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作者这样描写工厂,“钢筋、水泥柱、轨道、烟囱、仪表,笔直僵硬,我操作的角度,不需

要点滴的夸饰和表现,直截了当最能博得师傅的微笑。而午后三时,尖刻的汽笛声如利刀出

鞘,划破大夜班工人的梦中情节,不得圆满”,“钢筋、水泥柱、轨道、烟囱、仪表”这些事

物“笔直僵硬”;我的工作“不需要点滴的夸饰和表现,直截了当“;半夜的汽笛声“划破大夜

班工人的梦中情节,不得圆满”。突出了工厂直接、紧张的工作和生活,与直线有关的事物

只能给人僵硬残缺的感受。

本文主要想写的是“曲线”,很明显写工厂的“僵直”“直接”等是为了与乡村生活做对比。乡村

生活在“我”眼中是“我依恋村子里生产队长手上的牛角,它发出的深厚沉着的召唤”“原野上

令人迷醉的曲线,使许多直线不值一提”“在安定的日子,想到吟诗作赋的古文人,高官厚禄、

歌舞升平里是能出锦绣文章的,再进一步,旁观他们跌入低谷、身陷缥细的苦痛时光,挣脱

时,笔下锦绣已化作满纸萧瑟”,乡村生活是深厚、沉着,让人迷醉,能给人抚慰的。可见

作者写工厂是为了与和曲线有关的乡村生活做对比,衬托出曲线深厚、沉着、让人感到迷醉、

能给人抚慰的特质。

1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

赏析句子可从用词、修辞、句式、语言风格等角度鉴赏。

从用词上看,“盘纤”写出石径的曲折;“挺然”“迥出”写出松柏枝干挺直、高耸的特点;“隐

现''写出溪流时而被桥遮挡,时而出现的趣味。

从修辞上看,“楼阁以廊延伸,溪流随桥隐现”是对偶手法,“楼阁”对"溪流”,"以廊延伸''对"随

桥隐现”,不但写出了园林中楼阁、溪桥、长廊构成的曲线美,而且声调和谐,富有节奏感,

有一种整齐之美;

“窥探隐秘的好奇,像一只鸟要向前飞的样子,双翅伸张",运用比喻,本体是“窥探隐秘的

好奇”,喻体是一只“双翅伸张”“要向前飞”的鸟,生动地写出人在曲线构成的园林中探寻美

景的兴致。

从句式上看,句式长短、整散结合,富于变化。如“才过眼,绕堤芙蓉红翠相间,楼阁以廊

延伸,溪流随桥隐现,不走一程,不能解一层风情”,“才过眼”“不走・程”是短句,"绕堤芙

蓉红翠相间”“不能解一层风情”是长句;“楼阁以廊延伸,溪流随桥隐现”是整句,"才过眼,

绕堤芙蓉红翠相间”“不走一程,不能解一层风情''是散句。这样的句式变化错落有致,富有

美感。

从语言风格来看,“信步”“盘纤”“迥出林表”“过眼""隐现''等词语古朴雅致,展示了园林一程

又一程的风情。

最后看效果,结合下面“清雅、文雅、儒雅,大多交由曲笔。从外表来看是一个机趣的表现,

充满了技巧、能力”可知,这段画线句表达了作者对曲线构成的园林美景的喜爱,对曲笔中

蕴含匠心、充满技巧和学养的赞叹。

20.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以及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先看句了•的深意:

“微风起处,栏杆化为曲线荡漾”“如梦如幻的倒影”等句子,描写微风吹动湖水,栏杆的倒影

呈现出优美、蕴藉的曲线;“滋润了我心田渐渐硬化的那些部分“,“滋润”“心田渐渐硬化的

那些部分”,表明“我”在欣赏栏杆倒影的美景中心灵得到了抚慰。

作者为何对栏杆的“曲线”如此倾心?原因在于和大漠笔直孤烟不同的乡村炊烟“还原了一种

从容的生活——草木焚化的香味,竹木磕碰的声响,羊牛身上的气息,缓缓散发”,“钢筋、

水泥柱、轨道、烟囱、仪表,笔直僵硬”不是作者喜欢的,“我依恋村子里生产队长手上的牛

角,它发出的深厚沉着的召唤,带着土地的泥腥味,亲和勤快的手脚”,”在白话盛行,高声

大嗓博人赏识的时刻,曲线的委婉诚如低吟浅唱,需要从容地坐下来听“,作者认为生活中

如同僵直的直线般的事物也可以有所变化,表达了对从容、优雅生活的向往;作者从曲线中

感悟到“山不在高,贵有层次,水不在深,秒在曲折;峰岭之胜,尤在深秀”,“品,这个字

眼,真正运用了,仿佛穿过时光看见了底色,隐蔽在岁月深处的玄妙,靠品味钩沉而起”,"我

相信曲线开始的地方,肯定有一些内幕有意放置在深处“,曲线的含蓄、蕴藉中包含着独特

的审美价值和生命感悟。

再看结合生活的理解:

作者能够“倚在太湖边上笔直坚硬的栏杆上”“看水波浩渺”,能够欣赏到栏杆的曲线,“如梦

如幻的倒影“,这份从容和闲适是现代人所缺少的。“心田渐渐硬化的那些部分”,是指现代

生活节奏加快,很多人为了生活也好,为了名利也罢,疲于奔命,很少有人能够静下心来从

容地欣赏自然、回忆过往、感悟生活,让心灵变得敏感、柔软、丰富。这就启示我们,应该

用诗意的心灵改变僵化的现实生活,丰富自己的智慧和学养,让生命得以圆满。

六、(10分)

21.有人半是调侃半是无奈地说:“所谓经典,就是人人重视而又人人不读的名著。”说到

“名著”或“经典”,有些人常常将其与黄袍马褂之类的衣物和孔乙己之类的人物联系在一

起,视之为“落后”或“迂腐”的象征。但人类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阅读经典能使你的目

光更为深远,使你的感情日益丰富,使你的举止更加高雅,使你的谈吐更为脱俗,当然,也

会使你笔下的语言更为优美……

上面的这段文字带给你怎样的启示?从阅读过的《论语》《红楼梦》《乡土中国》等中外著作

中,至少选择两部作品,结合其中的精辟语句或人物、情节,写一段抒情性文字,表达阅读

经典带给你的感受、启迪。要求:感情真切,富有文采,100字左右。(6分)

【答案】《论语》:吾每就《论语》捧读执卷之时,不免心生欢喜,亦如沐春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