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学案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eq\a\vs4\al(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标要求素养解读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1.立足于时空观念,了解隋朝统一的过程,多角度对隋亡唐兴的原因作出历史解释。2.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理解唐朝“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出现,认识唐朝民族政策的积极影响。3.理解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客观分析唐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时空坐标]知识点1隋朝兴亡[明历史时空—记牢客观史实]一、建立和统一1.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是为隋文帝。2.统一(1)条件:隋文帝励精图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国力日强。(2)时间:589年,隋文帝派次子杨广率军灭eq\a\vs4\al(陈)。(3)意义: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二、经济建设1.特点:各项建设较多,规模宏大。2.活动(1)广设仓库①供应朝廷粮食和物资的仓库。②备水旱赈济而遍置于乡间的义仓。(2)兴建洛阳①兴建:隋炀帝时期兴建。②地位:宏伟壮丽,闻名于世。(3)开通大运河①特点:贯通南北。②意义: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概念阐释]义仓义仓是以民间传统组织社为单位,劝募当社成员捐助粮食而设置,其目的是备水旱赈灾时民间自救。义仓设置之初在隋朝民间自救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隋朝完成全国统一,中央政府便逐渐将义仓或社仓纳入政府的统一管理体制之内,由民间自发的一种救助组织变成由地方政府直接负责的赈灾防灾组织。三、灭亡1.原因(1)隋炀帝自恃强盛,大兴土木,穷奢极欲。(2)三次大举征伐高丽,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最终引发大规模起义。2.过程(1)隋朝贵族李渊趁机在太原起兵。(2)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探究一:隋朝的灭亡材料一:北通涿郡之鱼商,南通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汴河怀古》材料三: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胡增《汴水》联系前人对大运河的评述,你是如何看待隋炀帝的?并谈谈你对隋朝盛极而骤亡的理解。[通历史解释—形成正确认识]隋朝的历史地位(1)隋朝结束了汉末以来的动荡,实现了国家统一,为唐朝的大统一、大繁荣、大交融奠定了基础。(2)隋朝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经济、巩固统一的措施,如设立三省六部制、创立科举制、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等都为隋唐政治制度的建立和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3)隋朝大运河的开凿,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唐代乃至以后经济、交通的发展都有重要作用。(4)隋王朝恢复了几个世纪以来的因割据纷乱几乎中断的对外关系,积极发展与亚洲各国的交流,增强了隋朝在亚洲的地位,为后世盛唐对外关系的繁荣打下了基础。(5)隋朝的迅速灭亡给唐朝统治者提供了深刻的教训,促使唐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励精图治,从而出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等繁荣局面。知识点2唐朝的盛衰及五代十国[明历史时空—记牢客观史实]一、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1.建立: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随后,唐军逐渐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2.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1)贞观之治①帝王:唐太宗。②内容: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③地位:少有的开明政治。(2)武周政治①帝王:武则天。②特点:社会经济持续发展。(3)开元盛世①时期:唐玄宗统治前期。②内容: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③特点: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④地位: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3.民族关系(1)背景:唐朝时,周边各族迅速发展。(2)与突厥关系①东突厥:隋末唐初,东突厥多次南下进攻。贞观初年,唐军大举反击,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682年,安置在北方的东突厥部众反叛唐朝,一度建立了后突厥汉国政权。744年被平定。②西突厥: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唐朝中央政权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3)与吐蕃关系①7世纪前期,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②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此后,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4)与靺鞨的关系①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②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5)影响:唐朝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误区警示]“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出现与唐太宗和唐玄宗的励精图治密不可分,但不能夸大历史人物的个人作用,唐朝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唐朝前期的全盛局面并非仅仅是唐玄宗一人的功劳,唐太宗、武则天在位期间采取的措施为唐朝前期全盛局面的到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唐朝前期全盛局面的出现,是几位统治者共同努力的结果。二、唐朝的衰亡1.安史之乱(1)原因①唐玄宗统治后期,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②唐玄宗沉湎于享乐,怠于政事,任人唯亲,朝政趋于腐败。(2)经过: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和他的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历时八年,后被唐平定。(3)影响①唐军许多将领拥兵自重,中央集权被削弱。②边防空虚,吐蕃趁机占领河西陇右地区。③唐朝由盛转衰。2.藩镇割据(1)原因: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在内地增设藩镇。(2)结果: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3)影响:藩镇割据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续了100多年,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3.唐朝覆亡(1)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2)875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3)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唐朝灭亡。三、五代十国1.形成(1)五代: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2)十国: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吴越、南唐等九个割据政权,连同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2.周世宗改革:五代十国后期,后周世宗柴荣顺应当时形势,努力清除五代的弊政,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思维点拨]唐朝中后期政局变化及其内在联系(1)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腐败和兵力内轻外重,酿成安史之乱,安史之乱造成唐朝由盛转衰。(2)安史之乱后,唐朝统治更加腐朽,具体表现在唐朝统治集团内部的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地方上出现藩镇林立、割据一方的局面。(3)唐朝后期从中央到地方,一百余年的腐败政治以及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终于引发了农民大起义。(4)在唐末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下,唐朝政权瓦解。[研史料实证—探究历史本质]探究二唐朝的繁荣史料一材料一

永泰公主墓中的壁画《宫女图》一经亮相就引起了轰动,画面中的人物为九位宫女,体态丰腴,曲线柔美,尤其是皇家女性的生活优越安逸,身形富态肥胖,雍容华贵已成为当时社会的审美取向。她们手持烛台、如意、高脚杯(内装葡萄酒)、包袱等物,除两人穿男士袍衫外,其余皆为短襦长裙,构图韵雅和谐,描绘细致传神,展现出唐代画师卓越的空间构思才智和惊人的艺术造型功力。史料二材料二章怀太子墓在1971年被打开,墓内的壁画异彩纷呈,其中《打马球图)《客使图》就是代表作。马球发源于波斯,画面上有20匹各色骏马,骑士均穿白色或褐色窄袖袍,脚蹬黑靴。《客使图》描绘的是鸿胪寺官员接待使臣的场景。[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大唐盛世有何史料价值。探究三唐朝民族政策材料一

“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材料二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669年)(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针对上述情况归纳唐太宗所采取的民族政策及唐代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并举例说明。(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民族政策所蕴含的政治智慧[通历史解释—形成正确认识]唐朝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1)民族政策:开明进步,“怀柔”为主。唐朝与周边各民族关系密切,主要表现在:各族承认唐朝皇帝是“天可汗”,接受唐朝的册封;唐朝也在一些民族地区设置都护府或都督府进行直接统治;各族通过和亲、贸易、学习等方式,加强了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唐朝是个统一和睦的多民族国家,长安则成为国内各民族交往的中心;民族间战事较少,和平交往是主流。(2)处理方式:措施灵活,方式多样。主要有:行政:唐初,唐太宗在东突厥旧地建都督府,任命突厥贵族做都督来管辖;唐太宗和武则天时期在边疆分别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战争:唐初与东突厥开战,打败东突厥,俘其首领,维护北部边境的安定。册封: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封南诏的皮罗阁为云南王,封回纥的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和亲: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嫁与吐蕃赞普。会盟:9世纪中期,唐蕃会盟。[活学活用·针对训练][学史明智·展情怀][材料展示]大国治理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唐太宗隋炀帝负其富强之资,思逞无厌之欲……频出朔方,三驾辽左,旌旗万里,征税百端……海内骚然,土崩鱼烂,丧身灭国。——(南宋)安尧臣[思维升华]隋亡唐兴对当今大国治理的启示(1)必须正确认识人民力量的伟大,正确使用民力,发挥效力。(2)制度建设至关重要,当今社会必须依法治国。(3)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任人唯贤,社会才能发展和进步。(4)多听不同意见,根据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政策,以适应实际情况。【课后巩固】】一.选择题1.如表为唐代开发敦煌地区农业情况的记载。据此表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唐代对敦煌地区的开发()史料出处“募百姓垦辟三州,七关土田”。《通鉴》“周成四面水渠侧,流觞曲水,花草果园,豪族士流,家家自足。土不生棘,鸟则无鸮,五谷皆饶”。《沙州都督府图经》“河州敦煌道,岁屯田,实边食。余粟转输灵州,潜下黄河,入太原仓,备关中凶年,关中粟麦藏于百姓。”《太平广记•东城老父传》“肇自贞观,成于麟德,四十年间,马至七十万千匹,置八使以董之,四十八监以掌之,幅员千里……布于河西平旷之野,乃能容之。”《文献通考》A.促进了生态农业的建设 B.推动了经济中心的转移 C.推动了民族关系的融洽 D.促进了种植结构的变化2.五代僧人所著《祖堂集》记载:南朝梁武帝一心向佛,度人造寺,写经造像,达摩泛海来华,武帝问达摩“何为真功德”,达摩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武帝不解,变容不言。后达摩离开南朝,入魏邦。对这一记载的最佳解读是()A.《祖堂集》是研究南北朝佛教第一手史料 B.佛教的迅速传播得益于南北朝政权对峙 C.《祖堂集》的记载契合南北朝的时代特征 D.佛教教义与统治思想冲突致其传播受阻3.西晋和东晋政权面临着政治上与经济上的双重压力,在长达近一个半世纪的时期内未曾铸造铜钱。但在民间,汉五铢钱和各种旧钱并行,且盗铸铜钱现象严重。这表明当时()A.庶族掌控铸币实权 B.民间力量制约皇权 C.商品经济仍具活力 D.抑商观念上下背离4.唐开元时(公元713﹣741年)年铸钱百余万缗。天宝十一载(公元752年)减为三十二万七千缗。宪宗元和年间(公元826﹣827年)只铸十三万五千缗。文宗太和八年(公元834年)则不到十万缗。能够说明这一情况的是()A.白银取代铜钱成为主要货币 B.铜矿开采技术长期不能更新 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为削弱 D.南方社会经济逐渐超过北方5.《通典》记载:“(唐开元十三年)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肆皆有驴,赁客乘,悠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这说明当时()A.政府支持开设店肆 B.具有一定的商业保障措施 C.区域性商帮的出现 D.商品经济发展相对不均衡6.唐末五代时期,朝廷在交通要道和军事要地设置军镇,军镇的工商税一般由驻军在市场和关卡征收。北宋建立后,工商税入转归朝廷,朝廷在军镇的桥梁附近设立税务、酒务,以便于就近征收商税与酒课。这()A.导致了国家财政的根本好转 B.说明了政府坚持奉行重农抑商政策 C.促进了军镇经济职能的增强 D.反映了边境长期安宁推动商业发展7.唐玄宗时,因对外战争频繁和军事行动需要,掌管地方监察事务的十道采访使多由军使兼领。安史之乱后,采访使职务更是多由节度使接任。肃宗时,诏停采访使,又先后在全国设立35个方镇,增设四十余观察使道。这一系列举措表明()A.地方监察权未与行政权分离 B.地方藩镇势力不断发展壮大 C.地方行政体制设置发生改变 D.中央力图强化对地方的集权8.《资治通鉴》记载:唐“边帅……不久任,不遥领,不兼统,功名著者往往入为宰相。”最初节度使只掌管军务,另设掌钱粮的度支使、管屯田的营田使,防区内的政事由刺史掌管。但玄宗后期,节度使开始兼领度支使、营田使,后来又兼采访使,采访处置使等。这种变化()A.成为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 B.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导致了地方权力过度膨胀 D.说明了唐地方官制得到完善9.隋代三省为政务机构,所谓“朝之众务,总归于台阁,尚书省事无不总”。唐代仍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其运转方式渐趋规范,宰相之间亦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力平衡。这说明唐代()A.政治运行机制逐渐成熟 B.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C.“家国同构”形态终结 D.官僚政治制度基本确立10.“唐朝宰相名色最多,若仆射,若内史,若纳言,若参预朝政,若同二、同三品,其为相则均也,为同平章事,乃资历之最浅者,自天宝之乱,多以资浅者为之,而此名一定不易矣。”这一现象()A.使中枢决策机制出现了重大变革 B.加快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形成 C.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决策失误 D.分化了宰相事权强化了君主专制11.宋真宗时,应天府平民曹诚热心助学,捐巨资扩建学舍百余间;莆田布衣方仪倾家产相资助,族人也纷纷解囊,终于建学成功;宋神宗时,福建路遭水灾,学舍毁坏,韩昌国等200郡民请求由民间出资重建,短时筹集3000贯,建造房屋130间。这反映了北宋()A.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B.积贫积弱严重导致教化权力下移 C.社会不同阶层联系加强 D.阶层流动性的加强吸引民间办学12.读如图《西安大雁塔进士题名帖》,雁塔题名成为进士及第的代名词,下列关于进士及第的说法正确的是()A.考试内容以策论为主 B.选官权力掌握在中央 C.选官标准以才学为主 D.科举考试从唐朝开始13.据《汉书•艺文志》,西汉末期国家藏书达到13269卷;公元431年编制的《四部目录》中记录的图书多达64582卷;《隋书•经籍志》中统计的书籍数量达至14466部、89666卷。这一时期图书的增多客观上得益于()A.政治环境的长期稳定 B.活字印刷术的普及 C.造纸技术的不断革新 D.历代统治者的重视14.南北朝时期,我国出现了藏书万卷的私人藏书家;唐代私家藏书有了进一步发展,藏书万卷者人数很多;到了宋代,私人藏书更加兴盛,拥有藏书最多者达十余万卷。这表明()A.儒学正统地位日益巩固 B.科技进步助推文化发展 C.文化专制现象逐步消失 D.地方教育体系日趋完备15.宋代时期,《十三经》和《十七史》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编纂,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据此能反映()A.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推动了印刷业发展 B.当时士大夫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C.学术的发展推动了印刷术的普及应用 D.印刷术普及应用促进了学术发展16.研究发现,唐代宰相多来自世家大族;而五代宰相出身却复杂得多,有出身行伍、官吏、幕僚、寒门甚至家奴等,进士出身者在整个宰相群体中超过了半数。这一变化反映出()A.社会阶层的流动 B.中央集权的强化 C.农耕经济的繁荣 D.门阀制度的兴盛二.材料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朝时期,长安有108坊,东都洛阳有103坊,扬州、苏州约有60坊,沙洲仅有4坊等。市、坊严格分开并将居民区用围墙圈起来,实行坊里邻保制、按时启闭坊门制、宵禁制等。坊市制度,它的最大作用莫过于创设了一个法治的城市商业空间。材料二:明清时期,南京、苏州、杭州的府城都是全国级别的丝织业中心。然而,江宁府本地不产优质生丝,苏州府境内的生丝生产规模也不大,远不及嘉、湖。所以,南京、苏州的商人每年都会去嘉、湖采购优质生丝,然后运往府城给各个作坊的生产供货;杭州因为离原产地较近,所以往往不需要中间商,商业资本操纵手工业生产的特征不明显。﹣﹣摘编自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以苏州为中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城市管理的主要举措,并指出这些举措的“最大作用”。(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出现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探究一: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沟通南北,促进南北方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促进国家统一,为国家消除了分裂隐患;加强了后代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的联系。但是,他大兴土木,穷奢极欲,穷兵黩武,影响了社会生产和百姓生活,最终导致了隋末大乱。一般王朝多是亡于资源调配能力的枯竭,隋朝国库充盈,但是隋炀帝大兴土木,穷兵黩武,滥用民力,造成了隋朝盛极而亡。探究二:史料价值:永泰公主墓和章怀太子墓中的壁画展现出唐代画师卓越的空间构思才智和惊人的艺术造型功力,为我们研究唐朝的服饰、绘画等艺术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宫女图》画面中的人物体态丰腴,尤其是皇家女性生活优越安逸,身形富态肥胖,体现了唐代社会较为安定,食物供应充足,展现了唐朝繁荣的社会经济;《宫女图》画面中的人物穿着短襦长裙,展现了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高脚杯从西域进贡而来,里面装有葡萄酒,马球发源于波斯,鸿胪寺官员接待使臣,都对研究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探究三:(1)民族政策: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方式和举例:设管理机构(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西北:安西、北庭都护府;北方:安北、单于都护府;东北:安东都护府举出一个即可);册封(册封南诏王);会盟(唐蕃会盟“和同为一家”);和亲(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2)政治智慧:政策的灵活多变(因时因地因俗而变);尊重各民族历史传统;坚持“大一统”的原则,加强中央集权;构建边疆防御体系,完善国家治理模式。减少了汉族和少数民族间的隔阂,有利于推动民族交融。一.选择题(共24小题)1.【分析】本题考查唐朝时期的经济发展。主要考查唐朝时期敦煌地区的农业发展特点。【解答】通过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唐朝时期敦煌地区农业得到发展,这有利于推动敦煌地区农业的建设,故A正确;唐朝前期,经济中心尚北方黄河流域,排除B;材料信息中并未涉及到民族关系,排除C;材料信息与种植结构变化无关,排除D。故选:A。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南朝梁武帝一心向佛”“后达摩离开南朝,入魏邦”的主旨,并正确掌握魏晋时期的社会状况。【解答】A.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祖堂集》是一部重要的禅宗史书,不是第一手史料。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佛教的迅速传播得益于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状况,与南北朝政权对峙没有关系。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南北方政权对峙,从材料中的“南朝梁武帝一心向佛”“后达摩离开南朝,入魏邦”等信息来看,《祖堂集》的记载契台南北朝的时代特征。D.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没有反映佛教教义与统治思想的冲突。故选:C。3.【分析】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发展。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汉五铢钱和各种旧钱并行,且盗铸铜钱现象严重”。【解答】从材料中的两晋时期“汉五铢钱和各种旧钱并行,且盗铸铜钱现象严重”可以看出,民间对货币的需求旺盛,这从一个侧面体现出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活力,故C正确。A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也与史实不符,故排除。B、D两项在材料中体现出来,也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故选:C。4.【分析】本题考查唐朝的中央集权,考生可结合材料“宪宗元和年间(公元826﹣827年)只铸十三万五千缗。文宗太和八年(公元834年)则不到十万缗”进行分析。【解答】铸钱减少说明中央政府对经济的控制能力减少,之所以如此,源于安史之乱之后的藩镇割据,C正确;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是在明朝中叶后,A排除;材料与铜矿开采技术无关,B排除;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是在南宋时期,D排除。故选:C。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隋唐时期的商业发展,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材料中“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肆皆有驴,赁客乘,悠忽数十里,谓之驿驴”的主旨即可。【解答】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通典》中记录店肆酒馔丰溢且备有来往车辆往返店肆,这有利于保证客人到酒肆的便利程度,具有一定的商业保障措施,故B项正确;题干所给材料只显示民间信息,与政府无关,故A项错误;题干所给材料内容与跨区域贸易无关,无法判断商帮情况,故C项错误;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强调的是商业保障措施,而非“商品经济发展不均衡”,故D项错误。故选:B。6.【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隋唐时期的商业发展,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材料中“唐末五代时期,朝廷在交通要道和军事要地设置军镇,军镇的工商税一般由驻军在市场和关卡征收。北宋建立后,工商税入转归朝廷,朝廷在军镇的桥梁附近设立税务、酒务”的主旨,并正确掌握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规律。【解答】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北宋军镇工商税由此前的驻军征收发展到朝廷设置机构直接征收,且征收地点主要在工商业繁盛的桥梁附近,这种做法有利于军镇商品经济的发展,军镇的经济职能也得以增强,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了国家财政的根本好转”中的“根本好转”说法绝对化,故A项错误;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边境长期安宁”不符合史实,且材料信息没有反映边境状况,故D项错误。故选:C。7.【分析】本题考查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和结束。唐朝中期,在地方设立节度使,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后发展为割据势力。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增设方镇和观察使道的方法制衡。【解答】材料并未体现地方监察权与行政权的关联,排除A项;唐肃宗的措施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方权力的膨胀,体现了中央力图强化对地方的控制力,但无法体现地方藩镇势力不断发展壮大,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对地方监察官员的调整,未体现地方行政层级的变化,排除C项;根据材料“安史之乱后,采访使职务更是多由节度使接任。肃宗时,诏停采访使,又先后在全国设立35个方镇,增设四十余观察使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肃宗此举旨在消除安史之乱影响,强化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秩序,D正确。故选:D。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唐朝政治统治的措施和影响来分析。【解答】节度使权限的增加导致地方实力增强和膨胀,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排除B;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的根本原因是自然经济,节度使权限的变化是制度性因素,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材料中节度使权限变化不能说明地方官制的完善,而是对地方体制的破坏,排除D。故选:C。9.【分析】本题考查唐朝三省六部制,依据材料“唐代仍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其运转方式渐趋规范,宰相之间亦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力平衡”德国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依据材料“唐代仍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其运转方式渐趋规范,宰相之间亦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力平衡”等信息结合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可知A正确;题干涉及的是君主专制,故排除B;C项“终结”说法绝对,不合史实,排除;官僚政治制度在秦朝已经建立,故排除D。故选:A。1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解答本题需要紧扣关键信息“其为相则均也”并结合三省六部制的影响分析。【解答】A.唐朝的中枢决策机制是三省体制,没有因此而发生改变,故A项错误;B.冗官、冗兵、冗费现象出在宋朝,故B项错误;C.宰相的数量增多,可能导致行政效率的低下,故C项错误;D.由材料“其为相则均也”可知,这一现象分化了宰相的权力强化了君主专制,故D项正确。故选:D。11.【分析】本题考查科举制,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宋真宗时,应天府平民曹诚热心助学,捐巨资扩建学舍百余间;莆田布衣方仪倾家产相资助,族人也纷纷解囊,终于建学成功;宋神宗时,福建路遭水灾,学舍毁坏,韩昌国等200郡民请求由民间出资重建,短时筹集3000贯,建造房屋130间”。【解答】农村并不能包括全部地域,故A错误;教化权力的下移并不是积贫积弱的影响所主要导致的,而是社会的主动应对,故B错误;联系加强不是最终结论,故C错误;科举制使得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从而使民间对于办学的热情加强,故D正确。故选:D。12.【分析】本题考查科举制演变情况。关键词有“进士题名”等。【解答】根据题干“进士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