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3高考真题汇编-冷战时期(解析版)_第1页
2021-2023高考真题汇编-冷战时期(解析版)_第2页
2021-2023高考真题汇编-冷战时期(解析版)_第3页
2021-2023高考真题汇编-冷战时期(解析版)_第4页
2021-2023高考真题汇编-冷战时期(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2021——2023年高考真题汇编——冷战时期(解析版)1.(2023·全国高考甲卷·35)1952年,美国对菲律宾启动了蔬菜种子项目,次年升级为“民主种子”项目。该项目将募集或低价购买的蔬菜种子在菲律宾农村分发并给予种植指导,同时将西方观念传播给受助的菲律宾民众。美国“民主种子”项目的实施()A.反映两极格局形成后美苏对抗的升级B.旨在促进菲律宾经济发展与观念变革C.推动了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与解放D.凸显了对第三世界地区的宣传与争夺【答案】D【解析】由材料“次年升级为民主种子项目”“将西方观念传播给受助的菲律宾民众”可知美国借助蔬菜种子项目在菲律宾传播西方民主观念,结合所学,冷战时期,美苏加紧对第三世界的争夺,民主种子项目就是对第三世界的争夺,以增强对抗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故选D项;材料强调通过宣传争夺第三世界,仍属于冷战,且1955年华约组织标志美苏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排除A项;美国对菲律宾的援助是为了维护美国利益,以增强对抗苏联的实力,排除B项;美国对菲律宾的援助有利于壮大资本主义阵营的力量,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不利于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独立和解放,排除C项。2.(2023·全国高考乙卷·34)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法西斯组织。他们采用恐怖手段破坏工人集会,杀害共产党员、工会活动分子、黑人和犹太人。到1938年底,美国类似的组织至少有800多个。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美国()A.经济困境冲击社会秩序B.开始推行自由放任主义C.国家干预经济成效甚微D.扩军备战引发统治危机【答案】A【解析】由材料“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法西斯组织”可知1929—1933年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示威游行、罢工等抗议活动接连不断,法西斯势力趁机大肆活动,美国国内各种各样的法西斯组织是经济困境冲击社会秩序的表现,故选A项;20世纪30年代,美国总统罗斯福上台,放弃“自由放任”政策,推行政府全面干预的政策,排除B项;罗斯福全面干预政策,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成效显著,排除C项;面对经济危机,德意日等国家的法西斯分子登上政治舞台,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排除D项。3.(202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35)一些发达国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爆炸式的人口增长、对自然资源的盲目开采和短视的经济政策是造成当今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提出环境问题“共同责任论”,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与发达国家相同的环境责任。该主张意在()A.公平公正地解决全球的环境问题B.合理利用资源和建立世界新秩序C.推卸发达国家应承担的历史责任D.承认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国际地位【答案】C【解析】据材料“发达国家认为‘共同责任论’”可知,一些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与发达国家相同的环境责任,是企图扼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掩盖近代发达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推卸应承担的历史责任,故选C项;据材料“发展中国家是造成当今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可知,这一论断是站在发达国家的立场上,并不是公平公正地解决全球的环境问题,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当今世界,公正合理的政治和经济的新秩序并未建立起来,合理利用资源和建立世界新秩序与发达国家的意图不符,排除B项;据材料“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与发达国家相同的环境责任”可知,体现了发达国家的意图是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承认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国际地位与主旨不符,排除D项。4.(2023·山东高考·15)图5为1949~1985财政年度美国联邦政府研发投资中用于国防研究的占比(%)情况。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图5A.国内经济的发展状况B.对外战争的频度烈度C.国际科技竞争的压力D.政府外交战略的调整【答案】D【解析】据题干曲线图可知,在20世纪50年代,其占比一直高居不下,结合所学可知,这与“冷战”有密切关系,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其占比出现下降趋势,并且自1965年开始,其占比相对比较稳定,结合所学可知,在该时期,由于在与苏联对抗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其占比则相对比较稳定,自20世纪70年代起,其占比又呈现上升趋势,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与苏联对抗的实际需要,基于以上分析可知,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政府外交战略的调整,故选D项;据题干“用于国防研究”可知,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外交政策的变化,与国内经济发展状况联系不大,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发动越南战争,但是其占比并没有出现明显变化,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自二战之后,美国的科技水平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没有出现大的波动,排除C项。5.(2023·山东高考·14)1961年,加纳领导人克瓦米·恩克鲁玛在其著作中指出,非洲许多地区在文化、语言和思想上确实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我们都是非洲人,这是基本的事实。……语言、文化和政治体制不同所带来的困难并不是不能战胜的。”他力图()A.实现非洲各国的独立B.建立非洲国家的联合C.保持非洲地区文化的多元性D.解决非洲内部发展的不平衡【答案】B【解析】据题干所述,加纳领导人克瓦米·恩克鲁玛认为虽然非洲许多地区存在文化、语言、思想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但是这些困难是可以被克服的,再结合题干所述时间——20世纪60年代可知,其论述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非洲国家的联合,故选B项;据所学可知,1960年为非洲独立年,许多非洲国家获得了独立,但是并没有实现全部独立,排除A项;题干的着重点在于论述非洲国家的诸多巨大差异是可以被克服的,而不是要保持其文化的“多元性”,排除C项;据题干可知,克瓦米·恩克鲁玛认为非洲国家的巨大差异可以被克服,进而走向联合,该内容与“非洲内部发展不平衡”无关,排除D项。6.(2023·海南高考·13)将下列内容按历史发展逻辑排序,正确的一组是①尼赫鲁认为:“我们正在在努力建立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一种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正统实践之间的中间道路”,“社会主义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②丘吉尔表示,他不愿充当“为英帝国敲丧钟的首相”。③二战时期,在英国驱使下,坦噶尼喀农作物种植单一,导致该地区中部土壤退化。④在夕阳残照下,最后.批英军降下了英国国旗,撤离了占领长达74年之久的苏伊士运河区。()A.③②④①B.②③①④C.①③②④D.③④②①【答案】A【解析】据材料“坦噶尼喀农作物种植单一”可知英国的殖民统治使坦噶尼喀成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加剧了当地经济发展的落后;“为英帝国敲丧钟的首相”说明二战后英国的国力下降,使英国对殖民地的控制减弱;“最后一批英军降下了英国国旗”说明随着宗主国实力的下降,越来越多的殖民地获得独立;“我们正在努力建立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说明独立后的印度正在探索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所以选项主要围绕着殖民统治、宗主国实力下降、民族独立运动、探索民族国家发展道路的顺序排列;故按历史发展逻辑排序,正确的是③②④①,选择A项符合题意。7.(2023·湖北高考·15)1946年6月25日,世界银行正式营业。截至1949年6月底,银行资产约为20.73亿美元,贷款审批情况如下表(单位:亿美元),这反映二战后初期世界银行()国别贷款法国荷兰南斯拉夫智利捷克斯洛伐克丹麦伊朗卢森堡墨西哥波兰巴西申请额5.05.355.00.43.50.52.50.22.096.01.0批准额2.51.9500.1600.400.120.34100.75A.配合马歇尔计划的实施B.贷款对象集中于不发达国家C.决策行为受到冷战影响D.推动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形成【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申请世界银行贷款的国家很多,但是得到批准的国家有限,且批准的基本是资本主义国家,结合世界银行成立时正值美苏冷战时期,说明世界银行决策行为受到冷战思维影响,故选C项;马歇尔计划是战后欧洲经济复兴计划,与材料内容无关,逻辑推理错误,排除A项;成功获得世界银行贷款的是西欧资本主义性质的发达国家,排除B项;世界银行是全球性国际组织,而非地域性的区域经济集团化组织,不能偷换概念,排除D项。8.(2023·广东高考·16)针对图3所示问题,西方主要国家采取的措施是()西方七国消费品价格增长率和失业率图3A.适当减少对经济的干预B.巩固布雷顿森林体系C.缓和与苏联的关系D.恢复自由放任政策【答案】A【解析】据图表信息,1978—1982年消费品价格增长率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整体上维持在较高增长水平,失业率则逐渐攀升,符合“滞涨危机”中“高失业率、高通货膨胀率、低经济增长率”的特点,为此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调整政策,通过减少国家干预和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式,逐步缓解经济危机,故选A项;70年代初,美元与黄金无法固定等价兑换,实际上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逐渐解体,排除B项;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逐渐进入了高潮,排除C项;减少国家干预并不是否定国家干预,而是将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相结合,这与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截然不同,排除D项。9.(2023.6·浙江高考·15)阅读下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美国()A.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B.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受到触动C.政府建立起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贫困问题D.社会福利开支增加的同时贫困状况并没有缓解【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福利开支大幅度上升,而社会贫困状况中,贫困人口比例和贫困线以下人数却逐渐上升,这说明当时社会福利制度并没有发挥有效作用,社会福利开支增加的同时贫困状况并没有缓解,故选D项;材料中没有社会财富各阶层占有的数据,得不出“不断扩大”的结论,排除A项;福利制度没能触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到了美国政府福利开支,不涉及“自下而上的机制”,且二战后,西方各国的基层自治进一步发展,各国政府都认识到,要提高生活品质,改善人民生活,不能单靠政府,需要组织和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建立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问题,排除C项。10.(2023·湖南高考·16)对下图的合理解释是()美国农业的投入使用量(以1967年指数为100)A.机械投入减少反映农业集约化程度降低B.农业技术变迁呈现出节约劳动力的倾向C.化学品广泛使用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D.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农业逐步走向衰落【答案】B【解析】据材料1910年美国农业的劳动力投入指数高达约350,随着机械投入、化学品的增加,劳动力投入指数锐减,得出农业生产机械化、化学肥料的使用节约了劳动力,农民不再花费大量精力耕作、照管农作物,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故选B项;机械化作业有利于农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不断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排除A项;生态环境问题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不单是化学品造成的,排除C项;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出口国,美国农业主要依靠现代科技的推动,排除D项。11.(2023.1·浙江高考·17)观察下图,解读正确的有()①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下降②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③美国大量劳动力从生产线上退下来缘于它最先建立“福利国家”④两国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得益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B【解析】据图可知,美国和联邦德国1990年农业、工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与1950年比下降明显,故①正确;据图可知,美国和联邦德国1990年服务业就业人口所占比重与1950年比显著增加,故②正确;英国最先建立“福利国家”,而不是美国,故③错误;随着二战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两国的社会结构出现新变化,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12.(2022·全国高考甲卷·35)1951年,美国黑人团体民权大会向联合国发起请愿活动,指控美国政府对黑人犯有种族灭绝罪行。美国政府指责请愿活动是共产主义的宣传,并寻找支持政府的黑人来驳斥这些指控。这反映出当时()A.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B.民权大会的指控缺乏事实依据C.美国对待种族问题的态度受冷战意识影响D.美国政府对国内的种族平等问题漠不关心【答案】C【解析】由材料“1951年”、“美国政府指责请愿活动是共产主义的宣传”可知美苏冷战期间,面对黑人团体的指控,美国混淆视听,将矛头转向社会主义国家,认为请愿活动是共产主义的宣传,说明美国对待种族问题的态度受冷战意识影响,故选C项;1955年华约组织的成立标志两极格局正式形成,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项;1787年宪法明文规定了保留奴隶和种族歧视的条款,说明民权大会的指控有事实依据,排除B项;材料强调美国政府对黑人团体请愿活动的回应,并未提及美国政府对国内种族平等问题的态度,排除D项。13.(2022·河北高考·15)1956年,苏联决定扩大同美国的科学文化交流,随后放松了对科研人员国际交流的限制,开放了许多科研机构,包括宇航基地与核设施等涉及重要机密的科研场所。苏联的这一做法()A.突破了斯大林模式B.旨在同美国共享最新科研成果C.回应了马歇尔计划D.有利于提升自身科学技术水平【答案】D【解析】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美苏关系有所缓和,且二战后,苏联常规武器、核武器、航天技术可以同美国抗衡,但半导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相对落后,苏联之所以“放松了对科研人员国际交流的限制”,其目的是为了在“同美国的科学文化交流”中提升自身科学技术水平,故选D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处于赫鲁晓夫改革时期,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苏联与美国相比,整体科技水平落后于美国,苏联为提升自身科学技术水平加强了与美国的科学文化交流,在交流过程中苏联共享了一部分最新科研成果,这是苏联提升自身科技水平的方式,而非目的,排除B项;1948年,美国实行马歇尔计划,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作为回应,苏联与东欧各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排除C项。14.(2022·重庆高考·15)1972年,苏联重启西伯利亚地区的贝阿铁路建设项目以开发油田和铜矿资源,在全国征召志愿者(海报如图2),并承诺参与铁路修建的志愿者将享有住房和汽车的优先分配权。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苏联重视()光荣属于贝阿铁路建设者!图2A.优化分配制度改善人民生活B.运用市场规律促进经济发展C.引进西方技术开发远东地区D.调动社会资源优先发展工业【答案】D【解析】此题考察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相关问题。从“1972年”可以看出此时苏联处在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国家为重工业项目的发展,向民众提供更高的福利,引导政策的执行。此时期国际关系特点是“苏攻美守”,苏联改革的特点是重视重工业,特别是重视军工业。A选项“改善人民生活”,只是表面现象,深层次的目的还是在于发展重工业,排除。“促进经济发展”并非此题讨论的重点,排除B选项。“引进西方技术”在题干信息当中并未提及,排除C选项。D选项,与题干主体信息契合。15.(2022·江苏高考·16)下表反映的是1959年美苏两国依据文化交流协议,举办国家展览的情况。这表明()展览国展览地点主要展品美国莫斯科食品、服装、体育用品、书籍、音响设备苏联纽约喷气式飞机、拖拉机、汽车、水力发电装置A.美国的物质文化更具吸引力B.美苏借助文化交流渗透冷战C.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D.苏联的重工业实力远超美国【答案】B【解析】据上表,可知1959年美苏通过举办国家展览宣扬本国实力,美国展出苏联薄弱的民生工业产品,苏联则展出其具有优势的重工业产品,说明美苏借助文化交流渗透冷战,故选B项;美苏两国都具有优势,无法比较两者谁更具吸引力,排除A项;材料强调美苏冷战,不属于经济全球化,排除C项;美国展出了轻工业产品,苏联展出了重工业产品,两者没有对比性,排除D项。16.(2022·海南高考·13)下图是1953年苏联报刊上发表的一幅漫画,它揭示了()A.热核武器竞赛的现实B.意识形态的斗争C.热战一触即发的危险D.冷战对峙的加剧【答案】B【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在苏联漫画中美国为导弹装上和平鸽的头像和尾巴,反映了当时苏联讽刺美国的冷战政策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说明当时美苏双方存在着激烈的意识形态的冲突,故选B项;美苏之间的对峙主要以冷战的形式进行,排除A项;图片中美国人为导弹安装上了和平鸽的形象,说明美苏双方并未突破冷战的界限,排除C项;苏联中的漫画将导弹安装上了和平鸽的形象,说明这一时期美苏冷战对峙相对缓和,并未直接揭露美国的冷战政策,排除D项。17.(2022·山东高考·15)1967年,法国学者塞尔旺—施赖贝尔在其著作中宣称,如果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国家不迅速采取行动以重新确立对欧洲经济和社会的控制,欧洲也许会繁荣昌盛,但将在历史上第一次被更为发达的文明所摧垮并受它统治。该著作出版后在欧洲很快成为畅销书。这反映出欧洲社会()A.对美国发展模式的否定B.对战后世界秩序的不满C.对面临挑战和未来发展的担忧D.对苏联威胁下欧洲联合的反思【答案】C【解析】据材料“如果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国家不迅速……受它统治”可知,如果欧洲国家不采取措施进一步联合以重新确立对欧洲经济和社会的控制,将会被更为发达的文明(美国)所摧垮并受它统治,即欧洲社会对面临挑战和未来发展的担忧(塞尔旺—施赖贝尔著作《美国的挑战》),故选C项;材料是对美国发展模式的肯定,而不是否定,排除A项;材料是对欧洲面临挑战和未来发展的担忧,而不是对两极格局的不满,排除B项;苏联不符合“更为发达的文明”,排除D项。18.(2022·湖北高考·16)20世纪80年代,联邦德国政府调整社会保障政策,推迟养老金随工资增长而提高的时间,同时严审申请养老金的条件,增加个人交纳额度。上述政策的主要目的是()A.减轻公共财政负担B.减缓老龄化进程C.提高劳动者积极性D.缩小贫富间差距【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面对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滞胀,德国调整社会保障政策,以减少社会福利开支,减轻国家财政负担,故选A项;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减缓老龄化进程的措施有延迟退休、放开计划生育等,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以上措施打击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说法错误,排除C项;缩小贫富间差距关键在于构建合理的分配制度、发挥税收调节作用、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19.(2022·广东高考·16)1970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对外政策报告中说:“欧洲今天已比较能依靠自己的力量维持下去了,建立更平衡的联合和更名副其实的伙伴关系是符合美国利益的。美国意在()A.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B.联合欧洲消除滞胀危机C.调整与西欧国家关系D.加大与苏联对抗的强度【答案】C【解析】1967年欧共体的成立促进了欧洲的发展壮大,挑战了美国的霸权地位,材料中尼克松强调“建立更平衡的联合和更名副其实的伙伴关系是符合美国利益的”,意在强调调整与西欧国家关系,符合美国的利益需求,故选C项正确;1971年,尼克松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1973年,主要国家货币与美元脱钩,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式解体,排除A项;1973年,西方国家普遍出现滞涨危机,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在调整与西欧国家关系,未体现美国对抗苏联的态度,排除D项。20.(2022.6·浙江高考·24)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在一些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上居世界第一,日本产品在激烈竞争中占领美国市场,美国对日本贸易赤字不断扩大。进入70至80年代,美欧争夺西欧农产品市场和其他地区市场,在钢铁贸易上矛盾尖锐,西欧积极扩大对美商品出口,一举扭转对美贸易长期逆差地位。下列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日本与西欧崛起挑战美国经济霸权B.“赤字”问题是矛盾加深的根本原因C.欧元的启用加剧了欧美间的贸易战D.国际贸易在各国经济中所占比重超过国内贸易【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随着日本、西欧经济的发展,其产品与美国激烈竞争,对美国的经济霸权形成挑战,故选A项;“赤字”问题是矛盾加深的结果,而日本与西欧经济崛起导致矛盾加深,排除B项;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用,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没有各国国际贸易、国内贸易数据比较,得不出“国际贸易在各国经济中所占比重超过国内贸易”的结论,排除D项。21.(2022·湖南高考·15)让·莫内是二战后法国著名政治家,堪称“欧洲之父”。他在文章中写到:“欧洲统一不会使大国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欧洲统一是引起欧洲变化继而世界变化的一种方法。”这里的“变化”是指()A.消除国家边界,新建主权实体B.建立共同制度,承担共同责任C.淡化意识形态,实现求同存异D.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友谊【答案】B【解析】“欧洲统一不会使大国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指的是欧洲的联合将不再是大国主宰和大国控制的形式,而是大小国家共同参与、共同发挥作用的新形式,即欧洲的联合将以建立共同制度、承担共同责任的形式出现,由此会改变欧洲由大国主宰的局面,从而影响世界格局的发展,故选B项;这里的欧洲统一并不是指欧洲各国合并,而是欧洲的联合,消除国家边界和新建主权实体是欧洲的合并,而不是联合,排除A项;让·莫内强调的是欧洲统一不再是由少数大国主宰,应当是共同参与,地位平等,所以就不可能做到意识形态一致,因而也就不是淡化意识形态而求同存异,排除C项;让·莫内强调的主体是欧洲,而不是世界,排除D项。22.(2022.1·浙江高考·23)1958年1月1日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生效,但倡导欧洲统一的人们所希望看到的,远不仅仅是一个共同市场或关税同盟。对他们而言,共同市场只不过是实现“欧罗巴合众国”梦想的序曲。其后,助力他们实现“梦想”的举措包括()①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②欧洲统一货币的正式启用③《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签订④《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的签署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C【解析】1951年,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及卢森堡6国签订《巴黎条约》,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与材料时间不符,故①错误;2002年1月1日,欧洲统一货币欧元正式启用,促进了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强了民众的认同感,使欧洲一体化成为由欧洲公众参与推动的自下而上的进程,故②正确;1991年12月,欧共体首脑签署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从而使该组织朝经济和政治一体化的方向又迈进了一大步,故③正确;1947年10月,美、中等23国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的形成,与材料时间内容不符,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23.(2021·全国高考乙卷·35)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纽约画派领衔人物杰克逊·波洛克以将油墨滴洒和倾泼在大块画布上的创作方法而著称,画作没有任何可识别的主题。美国中央情报局竭力推崇该画派,并资助其在海外展览,以显示自由、个性的表达。这表明()A.纽约画派的创作方式受到各国民众欢迎B.纽约画派的创作具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C.美国政府旨在扩大纽约画派的影响力D.美国政府借助艺术领域渗透冷战思维【答案】D【解析】20世纪四五十年代正值美苏冷战开始时期,美国中央情报局竭力推崇纽约画派,并资助其在海外展览,目的是“显示自由、个性的表达”来抨击社会主义国家的所谓“集权”、“专制”,借此渗透其冷战思维,故选D项;题干仅提到美国中央情报局竭力推崇纽约画派,并资助其在海外展览,并没有说到其结果如何,排除A项;纽约画派的画作没有任何可识别的主题,所以没法说其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排除B项;美国中央情报局竭力推崇纽约画派,并资助其在海外展览,目的是“显示自由、个性的表达”,而不是扩大其影响力,排除C项。24.(2021·海南高考·20)1966年的“新德国电影”描述了小人物的命运与抗争,社会中的冷漠、落后和家长制作风,飞黄腾达的丑恶等现象。这类电影的风格属于()A.新古典主义B.浪漫主义C.现实主义D.现代主义【答案】C【解析】据题干“小人物的命运与抗争,社会中的冷漠、落后和家长制作风,飞黄腾达的丑恶等现象”可知,“新德国电影”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与现实主义的特点相合,故选C项;新古典主义崇尚英雄主义,与题干“小人物的命运与抗争”相悖,排除A项;浪漫主义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想象力丰富,不合题意,排除B项;现代主义集中表现自我,手法比较怪诞且背离传统,与题干“社会中的冷漠、落后和家长制作风”这一常态化现象不吻合,排除D项。25.(2021·;海南高考·19)图1“欧洲站立”摘自《扩张》(1986年12月),站台上显示的是1970年各方的购买力数额。这种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B.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C.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出现D.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的崩溃【答案】B【解析】题干提及1970年美国的购买力最强(142),日本次之(109),欧共体最少(100),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资本主义强国对经济实施宏观调控,日本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制定出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经济赶超欧共体,经济实力仅次于美国,故选B项;“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因果倒置,“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是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的结果,排除A项;“‘新经济’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C项;“崩溃”不合时空,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于1973年,且与美国的购买力最强相悖,排除D项。26.(2021·海南高考·18)1948年,英国政府确定:把柏林空运作为开展对苏外交谈判的手段,在柏林空运取得重大进展前,暂不同苏联接触;英国的实力难以单独担负起西柏林的物资运输任务,须充分借助美国的力量;建立英美联合空运机制,以便督促美国对空运行动投入人员和物资。此举意在()A.依附美国共同对抗苏联B.加速联邦德国的军事化C.争取对苏政策的主动权D.刺激法国挑战美国霸权【答案】C【解析】据题干并结合1948年第一次柏林危机的所学可知,针对柏林空运问题,英国自知实力有限,“须充分借助美国的力量,建立英美联合空运机制”以完成柏林空运,在美苏对峙中为英国争取主动权,故选C项;“依附美国”不合题意,与“督促美国对空运行动投入人员和物资”相悖,排除A项;“联邦德国”不合时空,联邦德国成立于1949年5月,排除B项;“挑战美国霸权”不合史实,1948年整个西欧都受控于美国,排除D项。27.(2021·河北高考·15)1946年夏,丘吉尔指出:“美国鹰停落在栖木上,它是一只有着可怕喙爪的强壮大鸟……葛罗米柯先生(苏联外交官)被派来每天用一把锋利的镰刀去戳它,戳它的喙,戳它的翅膀,戳它尾巴上的羽毛。鹰一直都保持着安静,但就此认为鹰的内心没有发生任何变化,那就是大错特错了。”这反映了当时()A.两大阵营对峙局面形成B.美苏两国间矛盾加剧C.美苏冷战序幕由此揭开D.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答案】B【解析】据材料“(苏联外交官)被派来每天用一把锋利的镰刀去戳它……认为鹰的内心没有发生任何变化,那就是大错特错了”可知,丘吉尔站在资本主义立场上,认为苏联不断挑起与美国的矛盾,这从侧面反映美苏间矛盾加剧,故选B项;1955年,华约成立,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全面对峙,标志着美苏两大阵营对峙局面形成,排除A项;铁幕演说(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的反苏、反共演说)拉开了冷战序幕,排除C项;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表现在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发展中国家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要求国际关系的民主化,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28.(2021·福建高考·16)1979年,苏联一官方媒体评论道:“资本主义正在把人类社会推向生态灾难。……唯有社会主义团结、人道的社会关系,才能使自然与人类社会真正和谐共处。”这主要反映了该时期()A.苏联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B.资本主义国家存在严重的生态危机C.生态环境成为冷战竞争的宣传话题D.环境保护成效与社会制度密切相关【答案】C【解析】据材料“资本主义正在把人类社会推向生态灾难。……唯有社会主义……才能使自然与人类社会真正和谐共处”并结合所学知识,1979年正处于美苏冷战期间,可知生态环境成为冷战竞争的宣传话题,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对比,排除A项;当时资本主义国家并未出现严重的生态危机,排除B项;环境保护和社会制度无必然关系,排除D项。29.(2021·湖北高考·16)1960年,尼日利亚作家阿契贝发表小说《动荡》。小说主人公奥比在伦敦街头遇到可以用本部族语言交流的尼日利亚人时感到高兴,为与不同部族的尼日利亚人只能用宗主国语言英语交流而感到羞耻。作者通过该情节表达了对于()A.民族文化认同的忧虑B.殖民经济霸权的批判C.国家日渐开放的欣慰D.大国政治对抗的不满【答案】A【解析】据材料“用本部族语言……感到高兴,用宗主国语言……羞耻”可知,奥比形象诠释了非洲传统文化与殖民文化的内在矛盾,表达了对民族文化认同的忧虑,故选A项;“用本部族语言……感到高兴,用宗主国语言……羞耻”表达对殖民文化的批判,排除B项;“用宗主国语言英语交流”说明此时尼日利亚还处于殖民统治下,国家没有独立,更谈不上开放,排除C项;此时尼日利亚处于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下,“大国政治对抗”表述错误,排除D项。30.(2021·湖北高考·15)1957年《罗马条约》签署时,条约文本因故无法打印。为免迁延生变,法、意、荷、比、卢和联邦德国六国代表决定先在空白纸上签名,这就是著名的“空白页面”故事。这一违背常规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A.西欧货币同盟建立迫在眉睫B.欧洲各国形成高度政治互信C.与会各国实现联合愿望迫切D.共同应对石油危机刻不容缓【答案】C【解析】据材料“为免迁延生变……决定先在空白纸上签名”可知,冷战期间要想不受超级大国的控制和威胁,西欧各国只有走联合自强之路,才能有效地维护自身的利益,材料中的做法反映了与会国联合自强的迫切愿望,故选C项;《罗马条约》即《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2002年欧元才启用,排除A项;《罗马条约》致力于发展经济,“高度政治互信”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强调共同联合发展以免受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控制和威胁,与应对石油危机无关,排除D项。31.(2021·北京高考·15)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相符的是()史实结论A16世纪,葡萄牙占据了好望角、马六甲、澳门等地葡萄牙垄断了整个欧亚大陆的贸易B1670年,荷兰商船总吨位达56.8万吨,超过了法、英、西、葡等国的总和17世纪末,荷兰开始成为海上霸主C19世纪,德国开通了通往非洲和澳大利亚的航线,还与美国缔约通商标志着以德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D1947—1993年,关贸总协定召开8次关税会议,议定了各会员国彼此免税的项目促进了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答案】D【解析】关贸总协定通过召开数次会议,“议定了各会员国彼此免税的项目”,这就会避免贸易保护主义所带来的诸多不利影响,从而促进二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故选D项;在16世纪,虽然葡萄牙占据了亚洲比较重要的交通要道,但是不能过度推断为“垄断了整个欧亚大陆的贸易”,西班牙和荷兰在亚洲也有比较大的贸易规模,排除A项;17世纪上半叶,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成为海上霸主,排除B项;世界市场形成于20世纪初,并且此时期的世界市场由资本主义国家所主导,而并不是以德国为中心,排除C项。32.(2021·北京高考·14)1947年,日本近代天皇制度的核心机构内务省被废除。1949年,通商产业省成立,主管工业和商业,制定经济政策。这些举措()①强化了天皇控制国家经济的权力②有助于铲除日本的军国主义残余③推动了日本经济复兴与贸易扩大④延缓了战后日本政府民主化改革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答案】C【解析】题干述及通商产业省“主管工业和商业,制定经济政策”,但没有涉及天皇直接控制通商产业省,也就不能推断出“强化了天皇控制国家经济的权力”,故①错误;根据题干中“1947年,日本近代天皇制度的核心机构内务省被废除”,可知该措施有助于铲除日本的军国主义残余,故②正确;根据题干中“1949年,通商产业省成立,主管工业和商业,制定经济政策”,可知该措施推动了日本经济复兴与贸易扩大,故③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战后诸多的改革措施,有助于铲除日本的军国主义残余,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33.(2021·湖南高考·16)20世纪60年代初,日本国民对1946年宪法的共识是“拥护宪法等于和平与革新,修改宪法等于反动与保守”;进入80年代,越来越多的人对“宪法限制日本做出国际贡献”的观点表示赞同。这种变化反映当时日本()A.修改宪法无法阻挡B.力图促进地区和平稳定C.大国主义思潮抬头D.军国主义势力卷土重来【答案】C【解析】20世纪60年代初,日本经济得到恢复,但仍需要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环境来进一步获得发展,而进入80年代,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在政治上谋求大国地位,越来越多的人赞同“宪法限制日本做出国际贡献”的观点,故选C项;越来越多的人对“宪法限制日本做出国际贡献”的观点表示赞同不等于修改宪法无法阻挡,排除A项;越来越多的人对1946年和平宪法表示反对,说明“力图促进地区和平稳定”表述错误,排除B项;军国主义指崇尚武力和军事扩张,将穷兵黩武和侵略扩张作为立国之本,将国家完全置于军事控制之下,使政治、经济、文教等各个方面均服务于扩军备战及对外战争的思想和政治制度,而材料只是提及修宪,排除D项。34.(2021·山东高考·15)图2是20世纪70年代历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发表的主要文件。它们反映出不结盟运动发展的目标是()图2A.实现第三世界的经济合作B.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C.维护亚非拉国家民族独立D.构建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答案】B【解析】上述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发表的主要文件几乎都包含经济或者政治的内容,而且“和平、独立、发展、合作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不结盟”、“海洋法”等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所以说明其目标是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故选B项;上述文件名称有关于经济的,也有关于政治的,所以不能说其目标不只是经济合作,排除A项;上述文件的名称里面只有两个里面有“民族独立”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题干中的文件表达出的目标是要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且不结盟运动属于国际政治组织,不属于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排除D项。35.(2021·山东高考·14)1952年,美国有1500万个家庭拥有电视机,到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有电视机1.4亿台,收看电视成了人们获取新闻资讯、教育资源和娱乐的重要方式。美国家庭日均收看电视时间越来越长,由1951年的4.58小时升至1981年的6.73小时。这反映出()A.电视满足了人们多元化的精神需求B.电视成为凝聚家庭关系的重要纽带C.战争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D.科技发展对生活的影响具有双重性【答案】D【解析】“收看电视成了人们获取新闻资讯、教育资源和娱乐的重要方式”说明科技进步对人们生活具有积极意义,“家庭日均收看电视时间越来越长,由1951年的4.58小时升至1981年的6.73小时”则看到了科技发展对生活的消极影响,故选D项;电视满足了人们多元化的精神需求是在说电视的积极意义,但是题干中还有对电视对人们生活的消极影响的表述,因而表述并不全面,排除A项;题干体现的是电视对人们生活的双重影响,但并没有具体提到其对凝聚家庭关系的意义,排除B项;题干体现的是电视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但是并没有关于战争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36.(2021·广东高考·16)表1美国与西欧对苏联、东欧国家贸易出口额比较单位:百万美元年份美国对苏联、东欧国家西欧对苏联、东欧国家1948年3975821949年1457651950年1—6月41268表1作为直接论据,可用来探究的论题是()A.马歇尔计划的出台及其历史背景B.两极格局与西方国家滞胀的根源C.世界贸易与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D.欧洲市场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答案】D【解析】表格中“美国对苏联、东欧国家的贸易出口额大幅度下降”显然是受到了美国冷战政策的影响,而“西欧对苏联、东欧国家先上升然后有所下降”说明西欧对苏联、东欧的贸易出口额保持一定稳定量,体现了在二战后经济复苏的大环境下,欧洲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加强,建立欧洲统一市场的客观要求,从本质上也反映了美国与西欧对苏联、东欧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不一致,资本主义阵营出现了分化,故选D项;1947年美国马歇尔计划出台,与表格时间不符,排除A项;两极格局的根源是美苏意识形态的对立,西方国家滞胀的根源是二战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排除B项;1947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标志着二战后世界贸易体系的形成,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与表格时间不符,排除C项。37.(2021.1·浙江高考·24)在一次国际会议上,东道主克林顿总统提出一项计划,推进实行“安全与经济、双边与多边并重”的战略合作。该会议将“一个松散的论坛或机构升格为首脑会议”,美国还企图在这一组织中担任领导地位。结合所学判断,该组织是()A.世界贸易组织B.美洲自由贸易区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答案】C【解析】据材料“一个松散的论坛或机构升格为首脑会议”可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一个松散的论坛性经济组织,也是亚太地区最高级别的政府间经济合作机制,故选C项;世界贸易组织是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囊括当今世界贸易诸多领域的多边贸易体制,确立了具有国际法强制执行效力的裁决机制,排除A项;由于如巴西等拉美国家与美国在建立自由贸易区的问题上存在较大分歧,美洲自由贸易区至今没有建立,排除B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世界金融机构,不是松散的论坛性经济组织,排除D项。38.(2021.1·浙江高考·23)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亚非拉赢得民族独立的国家发出呼声的愿望日益强烈。在铁托等人的推动下,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关于不结盟运动,表述正确的是()A.倡导并建立了国际经济新秩序B.发起国为南斯拉夫、印尼、埃及C.彻底瓦解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D.有力地冲击了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答案】D【解析】不结盟运动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崛起,有力地冲击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促进了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故选D项;不结盟运动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建立了”说法错误,排除A项;不结盟运动的发起国是南斯拉夫、印度和埃及,排除B项;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帝国主义殖民体系不断瓦解,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最终瓦解,“彻底”说法错误,排除C项。39.(2023·海南高考·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海上格局指国家力量在海上的对比态势。16—17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先后成为海上霸主。17世纪中后期,在与英国海战失利后,荷兰霸主地位被取代。18世纪至19世纪初,英国多次击败法国,维持了海上霸权。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海权崛起,英、美、法、日等海权国家并立。二战结束后,美国海军成为独一无二的海上力量。21世纪以来,“海上多极”趋势明显。海上格局转换的焦点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是关于力量对比的竞争;二是关于海洋规则的博弈。西方国家强调“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但在对海洋规则的理解上,各海洋强国存在严重的认识分歧。尤其在主权和安全理念方面,奉行霸权主义的美国与后发海洋国家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等存在着较为尖锐的矛盾。国际秩序的建立或塑造离不开实力的支撑。随着全球社会的发展,各海洋强国既需要在经济方面相互依存,又需要在全球治理上协调一致。由于海洋环境恶化、自然或人为灾害等全球性问题进一步发酵,人类正在迈入全方位认知、利用和保护海洋的新时代。——摘编自胡波《从霸权更替到“多极制衡”》(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以来海上格局演变的特征。(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海上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7分)【答案】(13分)(1)特征:海上霸主不断发生转移;英国较长时间占据海上霸主地位;由一国独霸到多国并立;出现“海上多极”趋势。(2)各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对海洋规则的认识的差异;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的加强;海洋环境和自然灾害等全球性问题;海洋时代的发展需要。【解析】(1)据材料“16—17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先后成为海上霸主”可知近代以来海上格局的霸权总是在随着国家力量对比的变化不断调整,西葡、荷兰、英国和美国相继成为海上霸主;据材料“18世纪至19世纪初,英国多次击败法国,维持了海上霸权”可知从18世纪到20世纪初,英国凭借强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优势,长期占据海上霸主的地位;据材料“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海权崛起,英、美、法、日等海权国家并立”可知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和日本的实力逐渐上升,同时欧洲国家始终把持着传统的优势地位,英国传统的海上霸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使得当时的海上格局呈现出由一国独霸到多国并立的趋势;据材料“21世纪以来,‘海上多极’趋势明显”可知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日益明显,世界海上格局也呈现出“多极”的趋势。(2)据材料“一是关于力量对比的竞争;二是关于海洋规则的博弈”可知海上格局的变化是以国家实力对比的变化为基础的,同时不同国家对海洋规则的认识的差异也成为影响海上格局变化的重要因素;据材料“奉行霸权主义的美国与后发海洋国家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等存在着较为尖锐的矛盾”可知美国对外长期奉行霸权主义政策,使美国与其他海洋国家的矛盾存在尖锐矛盾,客观上影响了海上格局的变化;据材料“随着全球社会的发展”可知全球化的发展使全球联系日益密切,国际分工更加细致,客观上要求世界各国在全球治理中需要密切合作;据材料“由于海洋环境恶化、自然或人为灾害等全球性问题进一步发酵”可知全球性的环境和自然灾害问题日益严重,日益引起各国的重视;据材料“人类正在迈入全方位认知、利用和保护海洋的新时代”可知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对海洋权益认知的变化客观上推动了海上格局的调整,以适应海洋时代的发展需要;据材料“‘海上多极’趋势明显”可知新世纪多极化趋势的日益明显加速了海上力量对比的变化,加速了海上格局的调整。40.(2023·广东高考·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表2墨西哥和美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单位:1990年国际元)

1820年1930年墨西哥7591618美国12576213——据【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统计》材料二19世纪20年代墨西哥独立后,社会经济结构与殖民地时期相比没有明显变化。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向国际市场出口农矿产品,消费的工业品则依赖进口。采取的自由贸易政策适应了这种发展方式。所有这些都与内战之前美国南方地区非常相似。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发生后,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价格暴跌,墨西哥外汇收入骤减,无法进口工业品,只能在本土生产。为发展工业,出台了贸易保护政策,大规模工业化在此独特背景下开始了。——摘编自刘新成、刘北成主编《世界史·近代卷》材料三墨西哥的贸易保护本来是为了应对大萧条而采取的应急措施,后因世界大战造成的世界市场混乱得以延续。二战后贸易保护成为有意追求的长期政策目标,不仅是因为它确实带来了巨大的工业化成就,更因为保护状态下发展起来的工业不愿面对外国产品的竞争。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是墨西哥历史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但到80年代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保护主义带来的弊端充分暴露出来。——摘编自【美】加里·杰里菲等编《制造奇迹》(1)指出材料一中墨西哥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对于美国的变化,并结合材料二解释变化的原因。(8分)(2)结合材料二、三,分析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贸易保护对墨西哥工业化的影响。(6分)【答案】(14分)(1)变化:墨西哥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缓慢,与美国差距拉大。原因:①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美国资产阶级革命较为彻底。②墨西哥工业化程度低,美国经历两次工业革命。③英美对墨西哥的经济侵略。④前宗主国西班牙和英国的殖民模式不同。⑤独立后采取的自由贸易政策不利于本国工业化的开展。(2)影响:①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推动了大规模工业化的起步。②20世纪50—70年代,贸易保护带来工业化成就。③20世纪80年代,贸易保护造成工业弊端。【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表格相关信息,1930年相比1820年墨西哥和美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都呈现增长的趋势,但是墨西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幅度和总值最终数据均落后于美国,说明墨西哥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缓慢,与美国差距拉大。第二小问原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幅度远不及美国的原因包括了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两个方面,从历史因素来看,美国通过把独立战争实现了民族独立,建立了较为成熟的资产阶级代议制,但是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存在不彻底性,大地产制和外国资本的残余势力依然强大,迟滞了墨西哥民族经济的发展,而且墨西哥的宗主国是西班牙,作为封建帝国的西班牙对墨西哥采取种植园、种族灭绝和垄断贸易的方式进行殖民侵略,充满了血腥暴力和落后因素,但是美国的宗主国是英国,英国客观上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移植到了北美,使北美更具有良好的发展机制和历史条件;从现实因素来看,据材料二“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向国际市场出口农矿产品,消费的工业品则依赖进口”可知独立后的墨西哥采取自由贸易政策,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和外国资本,使本国的民族工业难以应对国际市场的冲击,制约了本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再加上墨西哥颁布资本主义宪法的时间是1917年,工业化基础和程度都比较低,而美国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后,已经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工业化国家,进一步扩大了两者的发展差距。(2)据材料二“大规模工业化在此独特背景下开始了”可知经济大危机背景下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客观上保护了本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减缓了外国资本和商品对国内市场的冲击,开始本国大规模工业化的起步;据材料三“它确实带来了巨大的工业化成就”可知战后的贸易保护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墨西哥的工业化成就,促进了墨西哥工业化的继续发展;据材料三“保护主义带来的弊端充分暴露出来”可知20世纪80年代墨西哥的贸易保护主义弊端开始显现,主要表现在失去了全球化的历史机遇,加剧了本国企业对国家政策的依赖,企业的活力和竞争性进一步降低,经济体制日益僵化,国家腐败问题也日益严重等。41.(2023·湖南高考·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史料一《吉尔伽美什》记载:“啤酒,麦芽酒,香油和葡葡酒;我给我的工人们喝的酒,如一条流淌的河!”史料二《汉谟拉比法典》规定:“那些为凡人打开寺庙酒窖的女祭司,要被处以火刑。”史料三

科学家对高加索地区出土的一个约公元前6000~5800年的土陶罐进行了化学分析,发现其吸收的有机化合物和葡萄酒的有机酸组成惊人的一致。材料二公元前3000年前后,葡萄酒先后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和埃及。公元前2000年前后,葡萄酒先后传入希腊、意大利半岛。公元前1000年前后,葡萄酒逐步传播到地中海西岸。公元前2世纪,葡萄酒传入中国。中世纪的欧洲,葡萄酒的主要消费者是高级教士、贵族及城市富裕阶层。近代以后,消费群体逐步扩大到社会各阶层。15~16世纪,西班牙人持葡萄酒带到拉丁美洲。18~19世纪,英国人将葡萄酒带入澳大利亚、新西兰。19世纪中期,美国葡葡种植业和酿造业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由法国制定的原产地命名葡萄酒法规在欧盟广泛推行。21世纪以来,中国、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成为世界上生产和消费葡萄酒的主要国家。——以上材料改编自【法】迪迪埃·努里松《杯酒人生:葡萄酒的历史》等(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葡萄酒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10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葡萄酒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8分)【答案】(18分)(1)史料一和史料二是文献史料,史料三是实物史料。史料一描述了古代葡萄酒对工人的重要性,将其比喻为流淌的河,表明在古代社会,葡萄酒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和经济作用。从中可以推断古代葡萄酒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从史料二可以推断出古代社会对于酒的管理和监管力度较大,并表明葡萄酒因其重要性而受到法律规范。史料三表明古代土耳其一带存在早期的葡萄酒生产,并且其制作技术已经比较成熟。这一发现推断出古代葡萄酒制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5800年。三则史料揭示了葡萄酒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以及古代社会对于葡萄酒的管理和制作技术的发展。这些史料有助于我们了解葡萄酒的历史和其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2)论题:葡萄酒的传播与其历史变迁。葡萄酒的历史可以从公元前3000年前后开始追溯,从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和埃及传入希腊、意大利半岛,逐渐传播到地中海西岸,最后传入中国。在中世纪的欧洲,葡萄酒的主要消费者是高级教士、贵族及城市富裕阶层,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群体逐步扩大到社会各阶层。“英国人将葡萄酒带入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人将葡萄酒带到拉丁美洲”,史料表明葡萄酒的传播不仅限于欧洲地区,也扩展到了其他大陆和国家。在19世纪,美国葡萄酒种植业和酿造业迅速发展,并在全球范围内占据重要地位。同时,法国制定的原产地命名葡萄酒法规在欧盟广泛推行,强调了葡萄酒的产地和质量。21世纪以来,中国、法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成为世界上生产和消费葡萄酒的主要国家。这一现象表明葡萄酒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受欢迎的饮品,并且在不同国家的市场中具有重要地位。综上所述,葡萄酒的传播与其历史变迁息息相关。葡萄酒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的传播,不仅反映了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发展,同时也是人类社会交流和融合的重要表现。【解析】(1)首先,区分三则史料的史料类型。据材料一“《吉尔伽美什》”“《汉谟拉比法典》”得出史料一和史料二是文献史料;据材料一“对高加索地区出土的……土陶罐进行了化学分析”得出史料三是实物史料。第二,据材料一史料内容并结合所学进行推断解释。据材料一“我给我的工人们喝的酒,如一条流淌的河”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断得出史料一描述了古代葡萄酒对工人的重要性,将其比喻为流淌的河,表明在古代社会,葡萄酒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和经济作用,从中可以推断古代葡萄酒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据材料一“那些为凡人打开寺庙酒窖的女祭司,要被处以火刑”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断得出从史料二可以推断出古代社会对于酒的管理和监管力度较大,并表明葡萄酒因其重要性而受到法律规范。据材料一中发现其(约公元前6000~5800年的土陶罐)“吸收的有机化合物和葡萄酒的有机酸组成惊人的一致”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断得出史料三表明古代土耳其一带存在早期的葡萄酒生产,并且其制作技术已经比较成熟。这一发现推断出古代葡萄酒制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5800年。第三,对三则史料关于葡萄酒的地位、影响力做一个归纳升华得出三则史料揭示了葡萄酒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以及古代社会对于葡萄酒的管理和制作技术的发展。这些史料有助于我们了解葡萄酒的历史和其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2)第一小问论题,据材料二从公元前3000年至今,葡萄酒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广泛,葡萄酒法规推广得出论题—葡萄酒的传播与其历史变迁。第二小问阐述,将材料二葡萄酒的传播历史划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并结合所学分析葡萄酒的传播与其历史变迁的原因、表现及影响。最后简明扼要地总结升华得出综上所述,葡萄酒的传播与其历史变迁息息相关。葡萄酒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的传播,不仅反映了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发展,同时也是人类社会交流和融合的重要表现。42.(2023·上海高考·2)从民族独立到新兴国家的发展(25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新兴国家的发展是现代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内容。(1)根据提示,将时间轴补充完整。(6分)(2)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但呈现出发展不平衡状态。阅读下表,归纳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特征。(9分)亚洲国家/区域内容中国国共两党合作开展北伐战争,收回汉口和九江的英租界印度尼西亚共产党领导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民族党实行与殖民当局不合作政策印度甘地和国大党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伊拉克民族独立组织发动武装起义,反抗英国殖民统治(3)分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原因,下列选项正确的有(三选,6分)A.法国大革命动摇了殖民主义在拉丁美洲的统治,唤醒了殖民地人民的独立意识B.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殖民主义势力,促进了亚非拉人民的觉醒C.第一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